浦东新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来源: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2-03-05 浏览量:15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直属公司,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川沙新镇、祝桥镇:

现将《浦东新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二Ο一二年三月二日

浦东新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明确了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和体制机制的任务,为全国和各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上海市也相应出台了医改政策。浦东二十年的开发开放成果为浦东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使浦东新区的卫生事业在更新起点、更高层次上快速、有序、和谐地发展,不断适应浦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结合国家和上海市有关卫生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现制订浦东新区“十二五”(2011~2015年)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卫生工作回顾

(一)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2010年浦东新区常住人口504.44万人,户籍人口275.80万人,分别比2006年增加33.33%和0.53%;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为22.22%,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较高,略低于上海市的平均水平。2010年浦东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4707.52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33万元;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享有人数为183.55万人。2010年浦东新区卫生事业经费为11.36亿元,比2006年增加1.65倍;按常住人口计算,2010年浦东新区人均卫生事业经费为225.20元,是2006年的1.79倍;卫生事业经费占GDP百分比为0.24%,比2006年增加0.06个百分点;卫生经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百分比为2.17%,比2006年增加0.52个百分点。浦东新区政府对卫生事业经费投入的增加,对卫生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2010年浦东新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57所,其中医院 5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4所,护理院3所,拥有区急救中心、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监督所、区妇幼保健所、区采供血机构和卫生学校。 2010年浦东新区拥有实际开放床位15164张,其中医院实际开放床位12790张,比2006年分别增加1680张和4038张;2010年浦东新区共有卫生人员2310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有18925人(占81.91%),其他技术人员有1018人(占4.41%),管理人员1079人(占4.67%),工勤人员2084人(占9.02%);与2006年相比,卫生技术人员增加了34.64%。

(二)“十一五”新区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成绩

按照原浦东、原南汇提出的“十一五”卫生规划目标,新区“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满足了区域内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保障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与财政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办分离和郊区镇村一体化管理,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乡村医生队伍趋于稳定,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达到80%以上;公立医院通过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使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更多地关注医院的整体发展和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更加重视制度建设、人员培训和医院的内涵发展,更加明确了医院的社会责任,促进了公立医院的健康发展;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使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和院前急救系统更加完善,有效地应对了甲型H1N1、禽流感、手足口病等公共卫生事件,以及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和赛事的卫生保障任务,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卫生信息化建设也不断加强,公共卫生网络信息平台已建立,医疗和卫生管理的网络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科教兴医行动方案(2007年~2009年)的实施,为区域卫生系统培养了一批医学专家队伍,形成了优秀学科带头人梯队,为区域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科研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政府转变职能,减少行政审批,提高办事效率,建立“管办评”的科学机制。

“十一五”期间,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改善。2010年,浦东新区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57岁,孕产妇死亡率为7.28/10万,婴儿死亡率为2.95‰。浦东新区社会经济和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区域内居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二、浦东新区卫生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虽然在“十一五”规划期浦东新区的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但是随着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区域卫生事业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一)卫生事业的发展滞后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面对浦东新区“二次创业”的历史性机遇,如何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满足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发展高端医疗服务,满足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与需求,改变区域卫生发展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是浦东新区卫生发展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卫生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难以一蹴而就

我国中央政府和上海市政府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和实施方案,为浦东新区卫生发展明确了方向。但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机构的发展仍受到诸多体制和机制的困扰,尤其是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医疗保险的补偿政策、医疗服务价格政策、人员编制、医疗联合体的管理体制等。目前浦东新区二级公立综合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一定程度亏损。

(三)卫生资源的相对匮乏与高端医疗资源不足 同时存在

浦东新区卫生资源配置相对匮乏。2010年浦东新区按常住人口计算的每千人口床位数为3.01、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 3.75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为1.52人和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1.48人,低于上海市的平均水平(分别为4.57、5.88、2.23和2.43)。此外,浦东新区高端医疗服务人才和医疗服务设施仍缺乏,无法满足外籍人士、境外人士医疗服务的需求。今后,浦东新区政府需增加对卫生的投入,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发展高端医疗服务,使浦东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床位与人员的配置满足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和需求。

(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任务依然艰巨

浦东新区医疗服务尚不能完全满足公众的期望,医疗纠纷仍然困扰着医疗卫生机构。医患关系涉及到卫生系统内外环境的多种因素,如何让患者进一步知情与合作,如何进一步提高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改善医患关系,任务依然艰巨。

(五)公共卫生服务面临多重挑战

当前,浦东新区公共卫生服务一方面面临着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治的任务,另一方面面临着环境卫生、营养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妇幼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任务及相关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监督的任务。这对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素质、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公共卫生机构对危害因素的监测能力、预警能力、处置能力和执法能力应随社会经济和卫生技术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六)医疗卫生服务存在城乡“二元”结构 ,医疗保障水平存在人群“二元”待遇

原南汇区划入浦东新区后,使区域卫生服务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更加突出。进一步加大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南北差异,是浦东新区卫生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保障区域内居民享有均等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应在充分利用浦东新区“二次创业”的机遇,面对卫生发展的挑战,依靠区政府的支持和卫生系统全体医务人员的努力,再创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佳绩。

三、浦东新区“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目标体系

浦东新区“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的医药体制改革和卫生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的责任和投入,强化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居民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达到国内先进、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为浦东新区二次创业和“四个中心”建设做出贡献。

浦东新区“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的发展原则是:1、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确保区域卫生发展的正确方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迫切期望解决的医疗卫生问题,使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与需求;2、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卫生资源在城乡间和南北间的配置差异,确保区域内全体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3、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同时,注重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医疗市场的有序竞争,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水平和效率;4、医疗卫生机构将坚持公有制为主导,社会办医为补充的原则,吸引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促进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协调发展,促进卫生人才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相适应;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将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原则,促进中医进社区;努力使浦东新区的卫生发展与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建设相适应。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卫生发展的总目标是:改革医疗卫生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善卫生资源的配置,缩小城乡间、南北间的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资源配置差异,保障区域内的居民享有公平、可及和负担得起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区域医疗服务达到国内领先;结合新区“7+1”规划布局,调整公共卫生体系,构建以一个中心、8个分中心为构架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和一个中心所、10个分所为构架的卫生监督网络,使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推动现代医疗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上海市现代医疗卫生服务的中心之一;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以物联网技术、云计算为基础,以互联共享为目标,建立统一标准、统一运营、统一库网的全区医疗卫生信息体系;提升卫生人才素质,构建卫生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高端平台;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到2015年,全区常住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5岁,常住人口婴儿死亡率控制在7‰以下,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5/10万以下;主要卫生资源发展指标力争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基本水平,到2015年,每千人口床位数达到5.0张、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6.0人,其中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达到2.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2.5。

四、浦东新区“十二五”卫生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1、完善区域医疗机构的整体布局

浦东新区医疗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主要是完善区域医疗机构的整体布局,提升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缩小城乡间、南北间医疗服务的差异;改革公立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促进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建设,增强区域医疗卫生的综合服务能力。到2015年,浦东新区将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二级公立医院为主导的医疗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三级公立医院在疑难杂症、急危重症病人诊疗中的作用;鼓励民营医疗机构提供高端医疗服务或专科化的医疗服务,以补充区域医疗服务的供给不足。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的规模、功能和定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六位一体”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是社区医疗卫生保健中心;二级公立医院将主要提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伤残康复等服务,是区域医疗中心;三级公立医院主要提供以疑难杂症、急危重症病人的诊疗及医学教育与科研,是医学中心。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统筹城乡卫生资源,规划公立医院的资源、规模和功能,提高城乡公立医院整体医疗服务能力,使浦东新区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医疗和护理机构及急救设施的布局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和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的变化。“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引进部分三级公立医院,新建、迁建和改扩建一批二级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指导、扶持、推进南汇中心医院创建三级综合性医院,将第七人民医院建成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还将根据近年来传染病防治任务的不断扩大,充分发挥现有传染病医院的作用,适时整合区域内传染病医疗机构的资源,建成一所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传染病医院;针对护理、康复医疗资源不足的现状,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开设护理、康复病床,并在康桥地区建设若干个护理、康复等专科医疗机构;将根据专科医疗服务与防治的需求,在已建成的浦东新区眼病牙病防治所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其软硬件建设;有条件的村卫生室或中心村卫生室将从形态和功能上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站转化;根据院前急救的需求,将在郊区增设若干个急救分站。此外,浦东新区将为上海国际医学园区配套建设国际医学园区的医疗服务平台。

通过完善区域医疗机构的布局,到2015年,浦东新区每5~10万人口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分中心,使每个街道或乡镇至少有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1~2万人口或3~5个居委会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农村地区,通过改造村卫生室或中心卫生室,使每1~3个村设有一个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构建,使浦东新区居民达到最近的基本医疗服务机构的时间缩短,社区卫生服务的设备与设施达到上海市同类机构的先进水平。到2015年,浦东新区将在城市地区每40~50万人口设立一个区域医疗中心(即二级或以上综合性医院),在农村地区每30~40万人口设立一个区域医疗中心,以提供区域综合性专科化医疗服务;二级专科医院的设置将更体现专科疾病防治的需要与需求。此外,浦东新区将形成覆盖全区的快速急救体系。

2、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均等化、适宜性、连续性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差异,加强镇村卫生服务的一体化建设。浦东新区将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保障体系,探索新农合筹资标准建立的长效机制和基金运行的监督机制;推进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村卫生室)的人员培训和业务指导;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将逐步由所在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担任,村卫生室将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站点转化,对服务在乡村的全科医生给予职称晋升、经济待遇等政策倾斜。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继续强化社区“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和健康管理,促进适宜技术的应用。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社区慢性病管理,逐步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建设,定期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的管理率和控制率;继续开展家庭病床服务,方便老年和行动不便病人的诊疗和护理;在所有社区做好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工作,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好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提供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并与街道计划生育办公室合作开展计划生育咨询和外来育龄妇女计划生育检测,将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范围扩大到社区外来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拓展社区康复服务,在有条件的社区开展社区心理咨询和精神康复服务,传授正确舒缓压力、健康成长的技巧,帮助居民降低焦虑度、抑郁度,促进社区居民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康复。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推进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的使用,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的临床检查、诊断、治疗、药物使用行为。

在面对人口老化、社区老年护理需求日益增长的形势下,浦东新区将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设老年护理床位,以缓解老年护理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同时在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老年护理入院和出院的标准及评估机制,使自理能力差、医疗护理需求高的老年人能得到适宜的老年护理和临终关怀。

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服务方式的改革,鼓励上门服务,在部分地区先行试点“全科医师联家庭、全科团队入社区”的新型社区服务模式,并以电子健康档案、契约服务为推手,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安全、可及、综合的医疗保健服务,有效提高慢性病控制率,引导居民有序就医,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全面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3、加强公立医院的内涵建设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公立医院将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永恒的主题,通过推进公立医院的发展模式从规模建设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管理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以方便群众就医、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缩短平均住院日为突破,努力提高公立医院的整体医疗服务效率、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救治水平,使公立医院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适应疑难重症抢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医疗保障需求。到2015年,浦东新区内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治疗床位平均住院天数将小于11天。

浦东新区公立医院将健全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制度和管理责任,增强依法行医、规范医疗行为的意识;将按临床医学发展规律建立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长效机制,制定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持续改进方案,以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为抓手,推动临床医疗服务的规范化诊疗;将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规范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的行为;区域内实行医疗机构检验结果的互认,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现代化,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化;还将加强公立医院文化建设和医德医风教育,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谐医患关系。

4、深化区属公立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深化区属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浦东新区区属公立医疗机构将全面实行“管办评”分开管理体制,明确界定公立医疗机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责权,将区属公立医疗机构逐步纳入浦东新区医疗机构管理中心的统一管理;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公立医疗机构独立法人地位,使公立医疗机构有明确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责任,确保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浦东新区将扶持非政府组织的评估机构的发展,依靠非政府评估机构对区属公立医疗机构进行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估。

浦东新区将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的状况和公立医疗机构的分布,建立以二级综合性医院为龙头的、紧密联合的7~9个区域医疗联合体(包括外高桥地区医疗联合体、陆家嘴地区医疗联合体、塘桥地区医疗联合体、川沙地区医疗联合体、三林地区医疗联合体、周康地区医疗联合体、航新地区医疗联合体、惠南地区医疗联合体、临港地区医疗联合体)(见附图)。

附图 2015年浦东新区医疗联合体的布局

浦东新区将建立二级公立综合性医院对医疗联合体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与技术指导的运行机制,鼓励二级公立医院派遣高年资的医师、护师、医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等,通过带教、查房、讲座等方式,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和管理,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并通过联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的研究,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技术人员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研究;严格执行公立医院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农村基层或急救中心累计服务一年的制度;研究与探索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医保支付方式及综合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

浦东新区将加强公立医疗机构战略管理,推进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深化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按照国家医师多地点执业试点有关规定,探索医师多点执业,引导医务人员合理有序流动;完善预算管理、成本核算与控制、严格资金收支管理。浦东新区医疗机构管理中心将加强财务监管和运行监督,探索制定公立医疗机构院长的任职资格、岗位职责、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约束和问责奖惩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完善对各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将着重对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能力、发展潜力、 经济运行效率、满意度等方面加强考核,将绩效考核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奖金总额相挂钩,并将作为院长(主任)考核的参考依据,增加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调控作用;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将加强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并将绩效考核与个人的聘任、奖金分配相挂钩,以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5、完善医疗急救网络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进一步完善医疗急救网络的规划建设,改革用人机制和政策,加强卫生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增强应急救援人员的业务能力训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到2015年,浦东新区城区的平均急救站点间距离将为3公里或以内;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城区将为12分钟以内,郊区将为15分钟以内(92.5%到达率);以形成覆盖全区的快速急救体系。

6、鼓励民营医疗机构提供高端医疗服务

“十二五”期间,为了全面构建区域医疗服务网络,浦东新区将鼓励高端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尤其是民营中医医疗机构)。民营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并且,浦东新区政府将为民营医疗机构提供公平、公正的质量监管和卫生监督环境,促进民营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促进区域内办医主体的多样化。

在“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以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为龙头,继续鼓励和支持社会举办涉外医疗机构,完善区域高端医疗服务平台;将充分发挥市场在卫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引入国际、国内高端的综合性医院1~2个、专科医疗机构若干个;将努力为高端医疗机构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促进高水平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发展,尤其是能获得国际保险公司认可、能进行国际医保结算的中德、中美、中国与亚洲(新加坡、日本等)及与港澳台合资(合作)的医疗机构;将重点支持华山医院浦东分院国际化发展,充分利用区域医疗资源,努力为外籍人士和特需人群提供高端医疗服务;将为引入的医疗机构提供完善的后勤保障服务和物业管理,使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医谷”。

(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的主要措施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公共卫生体系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政府对于公共卫生工作的管理效能,明确街镇政府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管理机构,充实街镇公共卫生管理的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并将街镇公共卫生的服务状况作为街镇政府工作状况的考核内容之一;优化浦东新区公共卫生工作体系,在区域中心建设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公共卫生中心(内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监督所和120和区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同时在全区范围内部署8个区疾病预防控制分中心,实现区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全覆盖和网格化管理;组织实施国家和上海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政策,提供包括重大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妇女儿童保健、老年保健和重性精神病人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落实各级各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同时制定和实施具浦东新区区域特点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现公共卫生服务的全面、可及和有效,确保人民群众的公共卫生安全和健康生活。

1、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水平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将在全面落实日常工作的同时,重点做好:①以《浦东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各专项子预案为依据,做好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包括群众的初级急救训练),定期进行区域应急演练(包括群体性现场应急演练),应急储备(包括物资、药品、器材等),实现应急工作的指挥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决策程序化,做到报告率和报告及时率均为100%;②以妇女儿童、在校学生和流动人口为重点人群,以城乡结合部和流动人口聚居地为重点地域,着力开展区域内急性传染病、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控工作;到2015年,全区户籍人口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控制在99.8%以上、全人口控制在99.8%以上;2012年和2013年分别达到并保持麻疹和疟疾的消除状态(全市麻疹发病率≤1/100万,全市疟疾发病率≤1/10万);③加强对职业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道疾病、精神疾患)的预防控制和管理工作,逐步增强社会、心理、行为等的危险因素干预;④促进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深入开展症状监测工作,健全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能力;⑤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疾病综合防控及其效果评价,拓展伤害监测干预项目,维护区域公共卫生安全,为浦东新区创建国际安全社区提供卫生技术支撑,并对伤害的预防干预效果进行评价。

2、统筹建设妇幼保健服务格局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建立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统筹区域妇幼保健工作,指导区域内各医疗机构开展妇保、儿保、计划生育指导等工作,不断提高区域产科质量。浦东新区将加强高危孕妇管理,提高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抢救能力,切实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确保母婴安全和健康;将加大对来沪人员妇幼保健知识宣教力度,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产前诊断及新生儿疾病筛查率,预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同时根据外来人员居住区域分布,设立2~3个平产分娩点。2015年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户籍人口达到97.42%以上,常住人口达到96.95%以上;孕产妇保健覆盖率户籍人口达到99.98%以上,常住人口达到99.91%以上。

3、加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充实精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队伍,进一步做好重型精神病人的监护、收治及管理等工作,到2015年使浦东新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系统治疗率达80%以上;加强对社区康复机构的指导和病人随访;强化医疗机构心理咨询门诊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心理疏导场所;加大健康宣教力度,特别是要开展对学生、老人等重点人群的心理干预、技能培训;与浦东新区禁毒办密切合作,开展对戒毒人员的药物维持治疗,不断提高治疗人数。

4、开展社区眼牙防服务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继续协同残联、老龄委开展老年人口的白内障复明工程;组织开展防盲致盲工作,开展70岁以上老年人视力普查工作,建立老年白内障减免治疗长效机制,做好辖区内“红眼病”防控,开展中小学学生视力检查和开展干预等工作;积极开展牙病防治工作,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实行免费口腔检查,降低学生患龋率。

5、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鼓励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参与公共卫生工作,对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给予政策性补贴,对传染病医院、肺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妇幼保健院等承担公共卫生职能的专科医院加大扶持力度;将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全员参与公共卫生服务,以门诊、上门服务、家庭病床等多种形式,开展公共卫生工作,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将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一个以居民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群为重点,开展“六位一体”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真正实现对居民生命全过程的管理,成为社区群众健康的守门人;将继续深化乡村医生队伍在预防保健工作中的网底职能,对乡村医生开展的公共卫生工作给予一定的政策性补贴。

6、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

积极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政府引导、部门合作、市民参与”的健康促进工作机制和体系,营造促进健康的政策支持环境,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社区和单位为平台,全面普及健康知识,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实施健康促进活动,促进区域自愿无偿献血工作,到2015年力争自愿无偿献血比例达到95%以上。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开展综合干预,在全区居委会、村委会和有条件的单位建立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充分发挥各种健康专家资源、社会力量和媒体优势,加大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力度,增强市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不断提高市民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水平。

(三)加强卫生监督工作的主要措施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强化卫生监督体系的建设,构建以一个中心所、10个分所为构架的卫生监督网络,确保卫生监督网络的全覆盖,提高综合执法监管水平。浦东新区将完善区域卫生监督职能,加大卫生监督稽查力度,提高卫生监督执法的技术能力,依法开展卫生综合执法工作。浦东新区将重点加强对生活饮用水保障力度,确保区域内生活饮用水安全;加强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加强对重点保障及重点监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力度,加强菌毒种以及生物阳性标本的储存、运输、使用管理,确保病原微生物安全;建立区域卫生监督预警决策系统,重点对三星级及以上宾馆和生活饮用水供水单位进行监管,收集、整合、跟踪卫生监督信息,为科学预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浦东新区将加大对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监督和检测力度,提高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避免传染病传播,保证人体健康。浦东新区将建立与畅通处理非法行医案件快速处理绿色通道,加大打击非法行医力度,减少处置流程、缩短处理时限。此外,浦东新区还将完善行政审批制度,保证国家政策和法规的执行。

(四)创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试验区的主要措施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以创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试验区为抓手,促进新区中医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协调发展,把浦东建成代表当代我国领先水平的中医药服务、继承和创新、现代化和国际化示范区。

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有所创新和突破。完善浦东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联系会议制度;进一步落实中医药扶持政策,积极探索完善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专项补助和体现中医技术劳务价值的机制;全面推进中医信息化工程;建立对专业指导机构、各级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探索建立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规范化准入与管理机制。

优化中医药网络化服务体系。根据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医疗需求,合理规划中医医疗机构设置,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中医门诊部、名中医会诊中心;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高层次的中医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养身保健机构;制定中医医疗机构和各级各类中医药科室建设新标准;组建中医医疗联合体。建立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需求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技术方案和工作规范,建立居民就诊与体检—中医健康档案—宣教干预的防病管理模式;制订浦东新区中医预防保健体系的配套政策,将中医预防保健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实施新一轮“名中医工作室”、“浦东新区中医特色专科”、“中医领军型人才”、“中医继承型人才”和“中医中青年骨干”等学科人才项目;启动“社区名中医”、“社区名中医传承人”、“社区中医优势专病”、“浦东新区中医人才导师制培养基地”等项目。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曙光医院开展教学基地建设;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高端中西医结合人才。

加强中医药创新研究体系建设。在中医临床治疗方案和技术方法方面体现中医特色,形成应用规范和指南;推动中药制药技术的发展,促进中医药标准化的研究制定,推动地方(企业、行业)中医药标准及国家中医药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应用。

繁荣发展浦东新区的中医药文化。通过“浦东新区中医药文化十个一项目”的建设,打造以中医药博物馆、康桥益大本草园和“浦东新区中医药一条街”为核心的国内中医药文化重要基地,塑造新区中医药独具的特色文化。

(五)卫生信息系统 建设的主要措施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以打造“数字高原、智慧浦东”宏伟蓝图为契机,按照上海市构建和完善“健康信息网工程”的整体部署,以服务便捷和提高效率为目标,坚持惠及居民、服务应用,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政府主导、合力建设,有序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加快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卫生信息系统。到2015年,力争建成全区卫生信息系统基本框架,通过标准化和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整合资源,建立可共享的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基础数据资源库,为全区80%人口办理健康卡和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全区所有二三级医院为每个就诊患者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拓展卫生基础骨干网络,并通过多种方式延伸到二三级医院、公共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和部分民办医疗机构,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络连接。同时,不断优化和完善卫生数据中心配置,以支撑今后五年浦东新区卫生业务持续增长的发展需求。

2、提高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水平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疾病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推进数据整合与系统融合;加快社区诊疗与公共卫生一体化系统建设,提高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能力;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重点建设浦东医院等二三级医院信息化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院服务效率,进一步方便广大病人就医;完善中医药信息系统建设,加速中医技术的传承与创新;改进新农合信息系统,方便农村居民就医结算;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监管信息系统,保障居民用药安全。

3、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建立以区域内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综合卫生管理为一体的卫生信息平台,支持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支持区域内卫生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支持本区与外区的卫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并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居民提供专业的、连续的健康信息服务,为医护人员提供科学的信息化支撑,实现浦东卫生行政部门对本区的综合卫生管理与卫生应急指挥。

4、加强区域卫生信息化标准建设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编制、完善二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指南以及标准,并通过信息化建设指南和标准的实施,进一步规范浦东新区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确保浦东新区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互联共享。

5、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严格执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确保在信息安全方面的资金投入比例,落实网络安全防护设备、内容审计系统以及网络管理软件等的配置和更新,加强数据灾备体制建设,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攻击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切实保障全区卫生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安全。

6、提升卫生队伍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探索建立全区医务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长效机制,切实提升卫生队伍的信息技术水平。通过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医务人员岗位聘任和技能达标考核的指标之一,搭建模拟生产环境,建立卫生信息系统应用的实训平台,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全区医务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信息系统的使用、运维和保障能力。

7、探索信息新技术应用与普及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在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积极探索云计算、物联网、自助终端等信息化新技术的应用与普及。选取部分二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医疗联合体,开展健康私有云的试点。基于物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探索大型医疗设施资产管理的新模式;探索药品配送、样品转检等新型的医疗物流管理新模式;尝试对特定人群、特定机构开展远程健康监测和健康监护管理。推广普及门诊预约、一站式付费等市民就医优化流程。

(六)学科和人才 建设的主要措施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招聘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学科与人才建设。

1、建设区重点学科群和重点学科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在区属医疗卫生机构中,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急救创伤、中医中药、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妇幼保健、社区慢性病防治或公共卫生服务等领域,重点建设6个重点学科群(至少包含3个学科或专业方向);在心内科(含介入)、内分泌科、口腔科、烧伤科、创伤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骨科、肛肠外科、中医科(含中西医结合科)、妇产科、妇幼保健、儿童保健、影像或公共卫生等专科,重点扶持12个学科的发展。每个重点学科群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周期为3年,区政府将在建设期内给予一定的专项经费进行扶持。在重点学科群和重点学科的建设中,浦东新区将充分借助即将在浦东建成的长征医院、六院新院和已有的三级医院的平台优势,通过大手牵小手等机制,加强与三级医院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使浦东新区具有一批在上海市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专科,为名院、名科、名医的创建提供基础性的技术支撑。

2、培养和引进区高端医学人才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设立区医学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人才的专项培养和引进项目,加强高端人才和学科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领军人才是指学术上有所专长、团队效应突出、具有推动医学学科发展的创新能力,并在重大疾病的预防与诊治,尤其是在疑难复杂疾病的救治及重要疾病的预防控制中具有显著工作绩效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学科带头人是指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能把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前沿,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交流能力,在医疗服务、医学教育和医学科研中成绩突出,能凝聚科室力量,引领学科发展的医学人才。优秀青年人才是指在医疗服务、医学教育和医学科研中取得一定成绩,并具有发展为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潜质的年轻医学人才。浦东新区医学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主要将通过国外进修学习、国内脱产进修、在职研究生学历教育和导师制培养等方式。通过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浦东新区可形成一批卫生领域的高层次学科人才梯队。

3、促进区医学科研项目的开展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加强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将设50个联合研究项目,鼓励由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参与,主要针对危及区域内居民健康的重大卫生问题、重点疾病,开展联合研究与探索,促进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与医学教育和科研的发展,促进基础研究的成果向预防和临床医疗卫生服务转化;将设立200个面上项目、75个社区卫生项目和75个青年基金项目,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各类医学研究。对联合研究项目、面上项目、社区卫生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浦东新区政府将投入一定的经费给予支持。浦东新区将通过区级科研项目的设立,提高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参与市级与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竞争力,并最终提升学科水平和科研能力。

浦东新区鼓励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立院级科研基金,鼓励和支持社会学术团体、社会行业组织开展各类学术评奖活动,以促进卫生人员开展医学研究、发表专业论文,并将科研成果向实际工作转化,推动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

4、加强卫生专业能力培养基地建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继续加强培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培训基地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作用,使之成为医疗卫生服务培训与交流平台。浦东新区培训基地将根据培训需要和区域学科优势,设立三级学科。“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在原培训基地(东方医院、公利医院、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第七人民医院、浦南医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在南部地区新建2个培训基地。

浦东新区培训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各项继续医学教育和承担政府交给的培训项目,对区属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各类专业理论与基础技能培训,包括住院医师(含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疗卫生专业能力培训。浦东新区政府将对培训基地承担区政府交给的培训任务,按培训成本和工作量提供专项补贴。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浦东新区临床培训基地和社区卫生服务培训基地应根据上海市住院医师(含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关规定,每年制定培训计划;培训项目应有培训大纲与培训内容和方式,切实做好教学过程的管理,严格对受训者的学习进行考核,及时做好培训的总结工作。培训基地还应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教材、培训设备与设施的建设;在培训中,做好培训效果评价与培训项目的改进。

住院医师(包括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临床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临床住院医师素质,培养高质量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今后浦东新区公立医疗机构新进入的临床住院医师均应是通过上海市认可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培训后的住院医师。浦东新区临床培训基地和社区卫生服务培训基地将积极争取成为上海市认可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基地。此外,浦东新区将积极争取市教委、有关大专院校、市卫生局的支持,努力构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在职学历教育结合的桥梁,促进临床医学专科、全科医学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

5、鼓励医务人员的在职培训

继续鼓励在医疗、公共卫生、护理和管理岗位,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卫生人员在职接受高学历教育,提升学历层次,所属单位给予一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鼓励在职医护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各类卫生人员参加各类进修、岗位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整体素养;鼓励浦东新区医学会、培训基地和有条件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国家级、市级或区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使浦东新区的卫生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适应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需要。浦东新区将重点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大专学历教育和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训,加强社区全科医师的在职教育与培训。

(七)其他发展措施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根据国家、上海市的相关法规、政策及对卫生系统的建设要求,承担上级相关部门赋予的职责与任务。此外,浦东新区将继续做好区域采供血的服务与管理,探索安全、高效、经济的卫生系统药品、医疗器械、卫生耗材等招标管理机制,探索缓解医患矛盾、处理医患纠纷的有效措施,使人民群众和医务人员的权益得到保障。

五、浦东新区“十二五”卫生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与政策保障

浦东新区的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区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政策的支持。浦东新区政府将区卫生发展规划纳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协调配合,并将卫生工作状况作为街道和镇政府的工作考核内容,切实推进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是浦东新区卫生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人事管理政策,将保证医学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促使医疗卫生人员的柔性流动,有利于医疗卫生人员的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政策,引导二、三级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下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有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服务能力,满足社区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调整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是稳定医疗卫生技术人员队伍、保障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与安全的基础。根据国家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绩效工资的精神,浦东新区政府增强对区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将确保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方向,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的分配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二)财政保障

浦东新区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水平是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十二五”规划期间,浦东新区政府卫生投入的年增长幅度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新增政府投入重点用于公共卫生、基层医疗,探索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卫生投入方式,加强财政投入的绩效考核。

浦东新区将进一步完善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扶持政策和补偿机制,落实政府责任、加大政府投入,逐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浦东新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主要用于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离退休人员经费;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给予专项补贴;保障公立医院承担政府指定的 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惠民服务等公共服务经费;重点扶持浦东新区区属公立中医院、精神病医院、传染病医院、妇产科医院、肺科医院和农村相对贫困地区的医院,积极探索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财政补助政策。

浦东新区将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正常运行。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投入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公共卫生服务等。

浦东新区政府将根据公共卫生机构发展的需要,加强公共卫生机构设施的新建、改建和专业设备的配置,保障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的发挥、区卫生监督所卫生监督职责的完成和区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诊疗服务的提供。

新区政府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既要坚持公益性,又要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既要硬件投入,也要发展学科与人才队伍;既要政府主导,又要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和转换公立医院运行机制结合。预计“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新建和改扩建完工及立项项目总投资约150多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新区财力投入约占一半;安排科教兴医专项资金,以推动浦东新区卫生重点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

(三)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与医疗服务价格体系

医疗保障制度是卫生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完善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成为可能;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间、城乡间的保障水平关系到不同人群基本医疗服务享有水平,缩小差异将有利于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发展补充医疗保障制度、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将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医疗服务保障的需要与需求。医疗保险机构对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和利用者的支付方式和报销比例以及医疗服务的价格,将影响到医疗服务提供者和利用者的医疗服务和就诊的行为,影响到卫生系统整体的运行效率。因此,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与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将有利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合理利用与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发展。

(四)宣传与引导

为促进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全社会对社区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认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卫生服务,浦东新区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开展卫生知识的宣教,宣传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在医疗、预防、康复和健康促进中的作用,为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