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直属公司,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川沙新镇、祝桥镇:
现将《浦东新区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二Ο一二年三月八日
浦东新区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年到2015年,是浦东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原南汇区划入浦东新区为标志,浦东开发开放进入二次创业阶段。一方面,根据浦东开发国家战略的定位要求,新区将努力基本建成“四个中心”核心区和综合改革试验区,经济结构转型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区外人口入迁集聚显著,国内外交流更加多元开放,社会结构从纵向垂直向横向扁平的网格化方向转变,社会文化从单一文化向多元文化转变。新区将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转型要求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基本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向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力资源强区迈进。
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新区教育发展规划将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集中力量处理两区合并后城乡所面临的差距等问题,优先满足新区战略布局调整带来的人才多元化、国际化等需求,以能够解决问题和满足需求的项目为主要抓手,根据上海市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2010年工作要点的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大胆创新,先行先试,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基本实现公平普惠、优质均衡的教育供给;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内对外开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和技能型劳动者,满足社会、经济对多层次适用人才的需要;进一步创建学习型城市,促进新区和谐社会发展,努力实现浦东新区从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的跨越。
第一部分 编制浦东新区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背景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新区教育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经过五年的发展,以及南汇区的并入,新区基础教育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规模在全市各区县中最大,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升迅速,多元办学格局日渐清晰,浦东各级各类教育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学前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基本建成了托幼一体化的学前教育体系。高质量普及了义务教育,在全市率先实行城郊基础教育的一体化管理,通过构建“管、办、评联动”机制和与高校合作共建等多种形式,有效地缩小了城郊教育差距,初步实现了城郊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高中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在市、区两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就读学生比例接近60%。按国际一流标准新建和改建了现有特殊教育学校,使社会弱势群体中适龄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关注和保护。
——职业教育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浦东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初步构建了普职渗透、中职高职衔接、职前职后培训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高标准建成了8个“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开放实训中心”;7所中等职业学校均为“市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其中4所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持续开展, “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35.1%;有效推进了政府、学校、企业的沟通与协作,基本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机制;初步形成了贴近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专业布局,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明显提高。
——倡导终身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浦东终身教育逐步形成了“政府搭台、全民参与、社区学院指导管理”的发展模式。以“三网合一”为抓手,打造终身学习信息化平台。成立社区学院,形成1所社区学院、38所街镇社区学校、1080多个村(居)委教学点的三级教育网络,做到全覆盖、多层次。立足民生需求,推动市民学习活动日趋丰富,加强社区学校内涵建设,大力发展岗位适应能力培训,新区户籍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5年。学习型城区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教育国际化服务水平迅速提升。近几年,新区教育国际化逐年发展,在浦东就读的外籍学生呈现出较快增长态势。教育国际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浦东国际学校从4所增至12所,中外合作办学规范、有序地发展。双语教师已初步形成梯队,广泛开展了国际间的教育合作,进一步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及国际理解教育。随着一批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开展国际化教育的学校初步涌现,浦东教育国际化进入到以提高学生对多元文化和国际关系的理解的阶段。
——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初具成效。加大了教育信息化的硬件投入,开展远程教学和教研活动,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为把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输送到郊区学校提供了物质基础,为城郊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提供了物质保障,驱动课程与教育革新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基本建成。
——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加速提升。新区逐步形成了教学、研究、培训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以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为主体,以网络为平台,通过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推进校本研修、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以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渐趋合理的教师队伍。目前,全区拥有专任教师25756名,学历达标率为93.2%,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2363人,占全区教师总数的10.3%。
——教育投入持续增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加大了财政对教育的投入。2009年生均经费分别达到了小学12718.74元,初中15230.97元;生均公用经费,小学3524.03元,初中4647.06元。先后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费、杂费、书费和作业本费,实现了全免费的义务教育。实施了教育布局结构优化工程,区内统筹与借助外力并举,使城市化地区的新办学校高起点运作。
——积极探索创新教育体制机制。在浦东综合配套改革框架下,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探索构建教育“管办评”联动机制,努力创新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优化机构设置,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精简并做强教育机构。经过几年实践,实现了从单一的政府提供教育转向政府与社会共同提供教育,初步实现了从纵向垂直的封闭式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向横向扁平的开放式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型,实现公共教育产品提供方式从“单一”向“多元”转变。
(二)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教育发展 面临的挑战
新区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新区教育面临着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阶段,依然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与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四个落差和一个挑战:
——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能力与浦东新区居民对于优质、均衡教育的需求之间存在着落差。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较少,在优质学校就读学生的比例远低于市中心城区的平均水平,教师专业水平与城中心区的差距明显。同时优质教育资源布局也不均衡,学校间发展两极化现象较为严重,城乡学校基础管理水平不平衡,城乡教师质量差异较大的局面依然存在,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压力很大。
——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能力与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之间存在着落差。浦东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战略定位催生新的人力资源需求,对新区教育和培训的多样化供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新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相关产业的结合度较低;终身教育服务于居民岗位适应和岗位转换的能力不强,具有品牌特色的培训机构数量不足;教育国际化水平仍主要停留在单向、单一的交流层面,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交流与交往能力的人才仍属少数,教育发展仍落后于经济发展,新区教育发展满足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压力很大。
——教育的多元供给能力与多层次人才对浦东新区基础教育的选择性需求之间存在着落差。新区开发开放以来,不断涌入的高端、外向型人才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多样性的需求;同时,随着新区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开放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这对浦东教育提供多元化、高水平的人才服务提出了很高要求,需要浦东提供更具多元选择性的丰富教育资源。目前,新区教育发展尚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发展趋势,与浦东建设人力资源强区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教育体制创新的能力与浦东新区教育改革深化发展的需求之间存在着落差。随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浦东教育体制改革与行政服务理念有待深化,现代公共治理的理念有待普及,浦东教育发展需要进行一种全局性、系统性的制度设计。新区具有较为优越的区域优势和国际化、市场化条件,以及教育部给予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在教育公共治理改革方面急需迈出更大的步伐,以促进浦东教育的全面提升。
——未来五年浦东常住人口的快速增长对于现有教育规模和容量提出了严峻挑战。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不断深入,未来几年内进入浦东的海内外人才将逐渐增多,外来务工人员也将快速增长,根据预测,未来五年全区常住人口增速较快,预计将达到550万人以上。浦东在“十二五”期间将面临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乃至社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供应不足的局面,急需加大建设力度,新增大量资源,方能应对未来五年常住人口激增对浦东教育规模和容量提出的挑战。
(三)“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新区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变化、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新区从教育发展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调整期。
——社会转型提供了教育创新的土壤。随着新区向知识社会转型,以现代服务业与高科技制造业为代表的产业布局开始形成,这将导致新区居民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深刻改变,推动社会结构向横向扁平的网格化方向转变,为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多元、开放的教育体系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新的战略定位提供了教育发展的空间。随着“两个中心建设”核心功能区的战略,新区迎来了产业布局调整的良好机遇。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提速发展将催生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和金融业等高端服务业人才,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和工作不稳定性将日益显著,需要为更大范围的学习者、企业和社区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这都将为新区教育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城郊一体化均衡发展提出了教育增容的要求。随着新区快速城市化,社区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新区急切需要推进以社区治理、文化融合和人的素质现代化等为重点的软实力建设。新区教育需要扩大教育供给规模,兴建各级学校,缩小城郊教育差距,尤其软实力上的差距,需创建更多的学习型社区,浦东教育将迎来提升教育品质、扩大教育容量的良好发展机遇。
——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发展趋势提出了教育多元化的需求。新区面积扩大后,人口也大为增加,务农人员、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大为增加;世博会的举办以及后世博的发展机遇也都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人才来到浦东。离土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对优质基础教育具有强烈需求,高素质的国际人才对国外信息、国际文化交流,对中华优秀文化也具有强烈需求,浦东教育将面临更加丰富多元的发展机遇。
第二部分 浦东“十二五”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浦东“十二五”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的教育发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于浦东新区经济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区,为新区市民提供更令人满意的教育服务,使新区从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迈进。
在推进浦东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均衡化、优质化、规范化、国际化”的工作方针:
——促进浦东教育均衡化发展。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和建设和谐社会理念,以内涵发展促进均衡发展,以特色创建促进品质提升,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高质量教育需求,努力实现教育公平,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发展。
——促进浦东教育优质化发展。实践现代教育理念,德育优先,提升学生全面素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水平,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办出特色,创出品牌。
——促进浦东教育规范化发展。依法办学,科学管理,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高专业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浦东教育国际化发展。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教育国际合作质量;以国际理解教育为核心,促进多元文化的理解,拓展本地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建设国际教育高地,推动高素质人才双向流动,扩大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提升浦东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浦东“十二五”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坚持“开放、多样、优质”的发展方向,到2015年,浦东新区基本实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衡化,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基本完成浦东新区从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的转变。
(三)浦东“十二五”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
1、基本建成托幼一体化的学前教育体系,有效提供0-6岁婴、幼儿学前教育服务。到“十二五”期末,使70%的3-6岁幼儿接受优质(一级及以上幼儿园)教育服务。
2、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现有中小学校舍建设100%要达到“1990标准”,新建学校全部按照上海市“2005标准”建设。初中办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推进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基本消除城乡教育差距。
3、采用合作办学、委托管理等多种形式拓展优质高中资源,尤其是引进高校资源联合举办优质高中,努力使新区在市、区两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就读学生比例达到75%以上。
4、根据产业布局调整和预测,建设与产业调整相配套的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将12个“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建成全市领先,国内一流的精品特色专业。创造条件支持学校努力争创国家级重点学校和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40%。
5、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水平。使适龄智残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进一步得到充分关注和有效保护。至“十二五”末,浦东残障儿童的受教育率超过99%。
6、提升高等教育与浦东产业的融合。扩大高等教育开放度,引进1-2所国际知名大学。
7、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幼儿园、小学新进教师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幼儿园35%、小学60%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初中、高中和职校全部教师达到本科学历;幼儿园和小学5%、初中10%、高中和职校25%的教师有研究生及以上学习经历。
8、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奖教师的比例、名师和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校(园)长培训,提高培训的有效性,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精品率达20%;加大涉外培训力度,提升教师国际化视野,使1000名校长、名教师获得境外培训的机会,使其具有国际化交往能力。
9、发展高端教师队伍。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占全区教师总数的比例从10.3%提升到15%;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现有的19所的基础上,到2015年增加到30所。
10、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到2015年,镇成人学校标准化建设数量高于本市平均水平;街道社区学校规范化建设80%达标;居村委学习站点规范化建设60%达标。社区80%的街镇创建市社区教育实验街镇,40%的街镇创建市社区教育示范街镇。持续开展区级机关“十佳”学习型党支部评选活动,争取每年创建若干个市学习型党组织(机关),市区两级学习型社区创建率达50%;学习型企事业达标率占30%,学习型家庭创建率达70%;培育区级学习型团队100个,市级学习型团队10个。
11、改善教育信息化使用条件。至2015年,新区全部公办中小学校都拥有计算机室。提升中小学师生信息技术使用率,信息技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率达到80%以上,创建20所数字化示范学校。
12、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质健康水平。开展生命教育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立浦东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到2015年在全部中小学内建立起心理健康辅导室。每校至少保证1名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学生体质健康总体达标率达到国家设计的水平。
13、坚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确保新区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新区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各阶段教育的生均经费逐步增长,争取进入全市中上水平。
第三部分 浦东“十二五”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一)德育
以立德树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把德育贯穿到育人的各个环节,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构建有效衔接的德育内容体系,创新德育实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具有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学生。
项目 1 :引进和开发精品德育课程,创新德育课堂
依据新区未来城市定位,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浦东特色的“德育精品课程”,如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课程等,初步建成以“浦东新区学校德育课程精品库”为标志的“学校德育课程”互动和共享平台。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激活学科的德育内涵,创新德育课堂,推出一批“学科德育示范课例”,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项目 2 :社校合作打造精品社会教育实践基地
突出实践体验,促进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推动政府、企业和社区参与校外教育基地建设,培育考察(调查)体验类、社会服务与技能训练类、军政训练类、农村社会实践类、科技文化活动类以及志愿者服务类等六大类数十个符合标准的精品社会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健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认证、激励等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德育内化。
(二)学前教育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向市民提供多样化、优质化的学前教育选择。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和吸引民间资金的能力,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缓解幼儿园上学难的问题。一是大力增加公办园的数量,优化幼儿园建设布局,新建一批公办幼儿园;二是大力培育一批优质民办园、平价民办园,以及与村(街道)合作举办学前看护点,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选择。坚持开展幼儿园综合督导评估,加强对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的监督。规范学前教育机构收费行为。
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为儿童幸福和发展实施快乐的启蒙教育。鼓励幼儿园坚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开展丰富多样、富有创意的学前教育活动,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实施家园合作的衔接教育,开展有效的家园共育主题活动。加强对幼儿健康水平的监测和评估,定期向社会发布。加强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推进幼儿园内涵建设和科学发展,为社会提供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的学前教育服务。
(三)义务教育
——以城乡一体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区区域广阔,不同区域间经济与教育差距显著,城乡教育差距复杂多样,需要采用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向城乡、城郊拓展的多种模式,推进薄弱学校的委托管理,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距;改革学校评价制度,鼓励与支持不同基础的学校都有明显进步,增强学校主动发展的意识和持续提高的能力,提高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需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继续推行小班化教学。注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加强数学和科学技术教育,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沟通能力。全面实施“阳光体育”,培养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加强艺术教育,积极开展音乐、美术、舞蹈、戏曲等各种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建立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和监测体系,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使每一个孩子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完善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业水平标准,降低过高的课程要求。严格执行课时计划,控制作业量和考试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加强学校、社会、家庭沟通和协作,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切实把减负贯穿教育教学和校内校外各个方面。
项目3:多渠道 拓展城乡 义务教育优质资源
“以内涵发展推进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推动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向郊区、乡镇拓展,以多种模式,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切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委托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和采用委托具有管理能力的教育类中介机构管理相对困难的中小学和幼儿园,以提高全区基础教育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
2、高校合作模式。教育局和高校合作,由教育局引进高校资源支持与帮助区域内高中学校提升办学水平,推进新区基础教育在整体提升高中办学水平的基础上,促进高中办学的特色化、优质化。
3、城郊学校结对互帮模式。以1所城区学校带动1所郊区学校,在学校办学方面全方位或以某个专项为重点开展交流与合作,以实现共同发展和提升。
4、教育集团发展模式。抓住制订新市镇规划布局方案的时机,调整教育资源,3所或3所以上不同学段学校组成品牌共享、资源互通的全方位合作组织,组建教育集团,共同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拓展和壮大。
5、城郊办学联合体模式。3所及以上同一学段学校组成交流合作、共享资源的校际合作组织,按照“三不变、四统一”的原则(即校名不变、法人不变、资金使用权限不变,统一配置教师资源、统一学校管理、统一课程改革、统一教学质量评价),组成合作团队,就办学各个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通过资源共享,相互支持,共同提高学校内涵和办学水平。
6、局镇合作模式。教育局和镇政府在自愿互利、友好协商基础上,就开展教育合作双方协商成立合作管理机构,教育局选派城区优质学校和郊区学校结对;镇政府负责为学校发展创造条件,为学校内涵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财力支持,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和氛围;较快提升镇区域内基础教育整体水平。
项目 4 :推广高效课堂,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以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自我体验空间、自主实践空间为抓手,以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为基础,以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为重点,全面推进二期课改,大力推广高效课堂,通过让每位教师制订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以及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有效开展等具体措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让学生感受学习快乐、创新乐趣。
在义务教育学校严格执行课时计划和课程标准,减少课时总量,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留给学生阅读与思考的时间;控制作业量和考试难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切实把“减负”贯穿到教育教学和校内校外各个方面。
(四)高中教育
——提升高中教育质量,推动高中多样发展。注重高中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重视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加强研究性学习和实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培养具有个性特长的合格学生。推进普通高中普遍开设选修课,逐步推广学分制。支持高中学校立足学校传统和优势,发展校本课程,创新育人模式,形成一批特色高中;总结和推广优质高中特色办学经验,发挥优质高中在特色办学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提升浦东高中整体教育质量。
——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在若干高中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实验项目,改变教师教育观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高效课堂;把教育研发投入作为衡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全面提升浦东教育创新能力;利用“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的平台,推进浦东课程改革的深入,推动浦东课堂改革的创新,培养创新人才。让每一个课堂都充满生命活力。
项目 5 : 调整和拓展优质高中资源
通过多种途径,扩大高中优质资源,到“十二五”期末,使新区优质高中资源的覆盖率达到学生总规模的75%以上。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调整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将建平中学整体迁建曹路地区;在六里生活园区配套高中建设;完成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整体迁建至三林地区;将部分完全中学改制为高中,可增加高中资源 3所。二是拓展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与上海高校合作办学,举办高校附中,推进高等教育对基础教育辐射。支持上海中学南汇分校发展。三是高起点新建高中。在新建居住区高起点、高标准新建2-3所寄宿制高中,合理布局高中教育资源。
(五)职业教育
——改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导向,强化学生技能训练,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课堂与实训地点的一体化,实施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新模式。积极围绕新区未来的产业结构布局,调整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开发适应新区产业发展的新专业,完善开放实训中心运行机制建设,做精做强职业学校。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鼓励专业教师获得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技能资格,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职教教师队伍,为新区经济发展输送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
——加强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重视在校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教育,推进中高职贯通的试点;重视对企事业单位员工和转岗、再就业人员等社会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中等职校面向社会开放教育培训资源,鼓励社会力量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调节为原则,兴办各类非学历的成人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业余文化培训等机构。鼓励扶持实力强、质量好、规范办学的教育培训机构加快发展,发挥品牌效应。
项目 6 :加快品牌学校、重点专业建设
以创建国家级示范校为抓手,积极为学校创建条件,打造浦东中等职业学校品牌学校。以服务浦东经济发展为导向,积极优化专业设置,重点建设适应浦东产业发展的12个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力争建成1-2所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形成区域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专业全面的新局面。
项目 7 : 政府、学校、企业多方联动,推动职教集团发展
积极拓展浦东职业教育集团的服务功能,共同推进新区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招生就业等工作,加强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普遍实行工学结合,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浦东新区中等职业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站”。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建设更加贴近就业市场需求,并形成共享机制。
项目 8 :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提升
以技能为重点,开展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师德,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风,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从企业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知识的专家到中职学校任教,充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源;鼓励教师根据经济产业转型,与企业合作,不断调整学校开设的课程,同时按照专业调整改变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到2015年,力争“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40%,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
(六)高等教育
浦东新区作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核心功能区和中国融入世界的先导性区域,是上海金融和航运贸易中心建设的核心功能区、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在金融、航运、医药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将积极介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浦东教育要扩大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为高等教育发展铺路搭桥,做好服务,搭好平台,积极引进1-2所国际知名大学,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凭借地缘、经济优势,积极发挥“人才培养、科研转化、服务社会”的高等教育职能,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途径、新模式,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持。
项目 9 :推动和落实上海纽约大学项目
浦东发展人力资源强区需要建设国际一流大学,与世界名校合作举办高水平国际性大学,有利于浦东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也有利于浦东建设人力资源强区。通过华东师范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在浦东高起点创办一所同时招收美国学生、中国学生和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学生的“高水平、新机制、国际化”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独立开展高等学历教育,学校规模为3000学生,计划于2013年正式开办。
项目 10 :探索建立驻区高校与新区联动发展的新模式
驻区高校与新区对接,建立互动机制,推进校、区合作,将对浦东社会文明进步起到重要的引领功能。“十二五”期间,新区高等教育联络工作继续推动与驻区高校合作、联动、发展的实践探索,探索建立校(高等院校)区(浦东新区)合作联动发展的新形式、新模式、新途径。服务浦东二次创业,探索驻区高等院校对浦东经济社会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机制和服务途径,提升驻区高等院校对浦东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知识支撑和服务能力。拓展高校对基础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辐射功能,推进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推进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架设中职与高职之间的立交桥,提升新区职业教育服务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能力。
(七)继续教育
——积极推进社区教育,推进终身教育。以高品质的社区教育推进新区终身教育发展,在已覆盖全区的“区—街(镇)—居(村)”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基础上,按照提升城市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通过深化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开发系列社区教育课程,提升社区教育内涵,构筑与浦东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区功能定位相匹配的终身教育体系,使市民多形式、更便捷地参与终身教育,努力满足社会个体多方面的学习需求。
——建设学习型社区,促进社会和谐。扎实推进学习型社会创建,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基地,整合多方社会资源,培育一批有活力和示范作用的学习型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家庭,并且以点带面带动各类教育活动深入展开,努力让每一位居民在各类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社区活动的组织化水平,增进邻里和睦,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学习型社会。
项目 11 :积极深化社区教育改革
发挥新区社区学院和上海市浦东电大分校和南汇电大分校的功能和优势,开发丰富多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社区学校课程和教材;完善远程教育网络,开展远程教育,提高社区教育的效能;积极创设条件,适时建设浦东开放大学,满足市民多样性的需求,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项目 12 : 大力开展岗位适应能力培训
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浦东,及城市化带来的大量离土农民就业问题,通过“订单式”培训,与社会组织、优质培训机构合作,多渠道开发培训课程,扎实推进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就业对象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推动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八)特殊教育
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优化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实施新一轮特殊教育学校改造工程,在目前国内一流的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上,加大投入,改善设施设备,适当增加生均投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特殊教育学校。按照上海市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制定颁布切合残障儿童和青少年身心特点的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进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在课程开发、实施方面的合作、转化、相互支持。推进医教结合试验,探索驻校顾问医生制度等多种医教结合模式,实现特殊教育机构中残障学生教育与康复的有机整合。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他们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有条件地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
(九)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规范,健全激励机制,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健全师德监督机制,严格考核管理,对失德失范者要加强教育。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师资队伍规模,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促进教师区域流动,扶持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新农村地区公办校、农民工子女校教师的培训倾斜,保持教师队伍活力。
——创新教师教育模式,以需求为导向设计专项教师培训,在菜单化、选择性基础上,形成教师教育精品课程;通过名校(园)长、名教师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及引进,探索教育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努力营造教育家成长的环境。
——提升教师创新素质,重视和促进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勇于探索,增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教育实践,不断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
——完善教师交流访学制度,为教师出国交流学习创造更多机会,增加涉外教师培训的力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适应教育国际化要求的校长和教师队伍。
项目 13 : 教师教育体制、机制、模式创新,完善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
加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的准入、聘任、培训、评价和示范辐射等机制,大力提高各类教师的学历和职称;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聘任和培养制度,改善教师来源结构,扩大有行业背景教师的来源,实施境外优秀教师引进战略。继续从动力、课程、平台三个子系统着手,建设新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完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审、管理机制,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校本研修学校评审与建设机制;优化新区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加大在线课程、选修课程建设力度,形成教师教育精品课程;继续推进校本研修,到2015年校本研修学校所占比例达到50%;继续开发、维护浦东教师研修网、教师专业发展档案系统等信息平台,推进网上教研、在线培训,以适应浦东教育发展的需求。
项目 14 :完善教师培育机制建设
建设教师培育四大机制,保障教师待遇与素质稳步提升。第一、教师收入增长机制,依法保证教师工资逐步增长;第二、教师教育经费增长机制。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在公用经费中统筹,并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提取;第三、优秀教育人才激励机制。设立青年教师创新基金,以鼓励青年教师开展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公房流转”等方式,建设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以满足区域教师柔性流动和吸引海外教育人才的需要;第四、海外教育人才吸纳机制。利用国家、市、区教育资助项目,引导海外优秀人才进入浦东教师队伍,积极推动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后享有国民待遇具体措施的建立和实施,妥善解决他们回国后在住房、薪酬、户籍、医疗、社会保险、科研启动、投资创业、知识产权保护、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关系海外优秀人才工作条件和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创造有利于海外优秀人才的工作环境和政策环境。
项目 15 :“三名”( 名校、名校长、名教师) 工程 建设,推动高端教育人才快速成长
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项目导向”,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项目、名校长、名校长后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培养项目为抓手,推进“三名”工程建设。到2015年,力争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从现有的19个增加到30个;培养20~30名师德修养良好、教育理念先进、专业素养厚实,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教改研究与教育创新能力的浦东名校长,从中造就若干名能够在全市乃至全国起示范作用、能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著名校长;将区级学科带头人的比例提高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区级骨干教师的比例提高到专任教师总数的15%;名校长名师工作室、培训基地的数量从现有的44个提高到60个。在优势学科业已形成的名师工作室基础上,建设1~2个“教师培训基地群”,实现对外的辐射,扩大新区教师教育品牌的区域影响力。
项目 16 :教师柔性流动和“双农”(新农村学校、农民工子女校)教师专项培训,促进薄弱学校内涵发展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在区域内实行教师合理流动。通过制定到农村和薄弱学校任教的教师津贴或职称评定的优惠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就业或支教;推进教师区域柔性流动,平衡各学校之间、各区域之间的教师资源。继续加大“双农”教师专项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促进这些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使郊区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比例逐年提升,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项目 17 :开展 境外教师培训, 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
“十二五”期间选派1000名校长、名教师出国出境培训;挑选有资质的师范院校或专业培训机构,作为新区的外向型培训基地;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实践考察和交流探讨等部分;成立境外培训专家委员会,与区教育局一起,全面负责境外培训机构的评估,立项管理,资金保障及绩效评估等事宜;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负责研究境外培训需求,与境外培训机构共同研发培训方案、组织培训对象参加涉外培训、与培训机构合作完成对培训学员的考核,对培训项目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和评估。
(十)教育国际化
——增强学生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积极发展中外合作专业,引进消化国外先进课程资源,开展学生交换项目,全面深入推进国际理解教育,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开展国际高中合作项目,扩大高中学生国际交流的规模与渠道,拓展高中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知晓国际规则并能参与国际交流的国际化人才。
——推进教育开放和国际合作交流。促进教育国际合作和区域合作,加强引入国际证书认证机构和培训机构。加大选派重点课程教师和骨干教师出境培训的力度,建设适应教育国际化要求的教师队伍。增设和扩展国际学校、中小学国际部,扩大招收国际学生的比例与生源国别范围,扩大基础教育阶段的海外学生比例;通过举办国际性教育会议,使浦东成为多元教育文化集聚、交流的枢纽和平台。
项目 18 :大力培养 双语教师,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
继续加大对普通英语教师、高端英语教师、双语教师和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与管理力度,打造并扩充以高端英语教师为领军人才的英语教学人才梯队;积极推动教师出国访问、考察和进修,开拓教师的国际化视野;进一步增强聘用外籍教师工作,增加浦东新区学校外籍教师比例,促进国内外教师的交流和合作;加强双语师资培养,鼓励更多教师参加考核获得证书,增加双语教师数量,提升双语教师教学水平。加强对外汉语教师的管理和培训,进一步建设国际汉语培训基地。
项目 19 :深入开展 国际理解教育
全面深入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在更多的学校普及国际理解教育,并且打造一批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开展国际化教育的品牌学校;促进以国际理解教育为核心内容的校本教研活动,培育教师的国际理解教育观念和扩展教师的国际视野;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学生的国际交流,培养学生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走向国际的胸怀,提高学生对多元文化和国际关系的理解,为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和培养国际竞争能力奠基。
项目 20 :加强国际合作,拓展高端人才发展渠道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课程资源,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引进国际优质教育品牌,加大与境外知名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力度;开展国际课程、评价与国际文凭的试点;在职业教育阶段引进高端职业培训课程,尤其是国际金融、航运培训等课程,培养适应国际劳务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项目 21 :深化 教育国际交流,提升浦东教育的区域影响力
进一步发展以国际友好学校建设为主的国际教育交流合作项目;瞄准世界教育前沿,介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成果,举办高标准的国际教育会议和国际教育论坛,营造国际教育学术氛围,搭建中外教育界相互了解,取长补短的平台,拓宽内外交流的渠道,使浦东进一步具备开放的胸怀和全球的视野,力争使浦东成为国际教育文化集聚、交流的枢纽和重要平台之一。
(十一)教育信息化
——打造“数字浦东教育”,整合现有网络硬件设施,超前部署先进、高效、实用的浦东教育信息网络;建立具有浦东特色的信息化教与学平台,驱动课程与教育革新,推进有效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共享与普遍应用,基于信息化平台与资源开展“智慧教学”与“智慧学习”,创新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建设“智慧浦东”。
——深化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高标准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数字化示范学校;建设数字化教研服务平台,制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引导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改进课堂教学效能;探索“电子书包”应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规范。健全信息化应用评价与激励机制,保障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加强学校信息安全建设,完善和健全相关法制,营造健康的网上学习环境。加强信息技术伦理和道德教育,强化舆论宣传,提倡文明上网,引导受教育者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合理利用网络等信息技术。
项目 22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更新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在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设备的前提下,采用统一组网方式和网络结构,整合原有两个教育信息网络,建立满足新区教育应用需求、功能完善的信息网络,完成所有幼儿园、各街道社区学校和镇成人学校光纤接入教育信息网,带宽达20M,其它类型学校接入带宽提升至100M;推进浦东学校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为学校打造安全、高可用性和高宽带的校园网络,使校园网为学校师生的教与学、教学资源共享以及各类信息化应用提供稳定的硬件支撑环境。
项目 23 :教育信息化教与学平台和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搭建驱动课程与教育革新的教育信息化教与学平台,推进教育信息化内涵的发展。开展“学习质量监测与分析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定期诊断教学问题;开展“基于教学全过程指导与评价平台”的建设与应用,解决教学问题,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开展“浦东教师研修社区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开展“学生学习服务支持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帮助学生开展多元化和个性化学习;开展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共享与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层次整合;开展社区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满足社会个体多方面的学习需求。
第四部分 体制机制改革
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以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区、全国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验区和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优势,在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努力形成开放、多样、优质的浦东教育品牌特色。
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优化教育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教育公共财政供给模式,完善民办教育机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制度;完善公共教育委托管理和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制度,完善学校家庭社区合作协商制度,建立非户籍常住人口随迁子女的教育保障制度,坚持全人群全口径原则,为区域内包括外省市户籍在内的全部常住人口提供基本均等的义务教育服务。
(一)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以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为重点,进一步转变政府行政管理职能,明确政府行政职责边界,优化教育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公共教育委托管理和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制度,在各级教育决策系统特别是学校运作和管理的决策活动中建立政务公开制度、校务公开制度、教育行政听证制度、咨询制度和监督制度,保证教师、家长、学生、社区人员能够参与教育的公共治理,提供人民满意的教育公共服务。
加强对公共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管。逐步形成财政和审计部门专业监督、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第三方监管、学校日常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制度,实现公共教育财政支出预算公开化、透明化,建立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的分析报告制度,加强教育经费投入的绩效评价,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项目 24 : 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利用教育部和上海市部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力开展体制机制创新,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管、办、评联动机制,形成政府统筹、分级负责、规范有序、社会参与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教育署层面的服务、协调功能,提高新区教育行政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完善教育监管、问责和评价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政府对学校的管理模式,发挥法规、规划、标准和拨款机制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推动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依法治校、科学管理,更好地提供教育服务。建立教育服务多元评价体系,实施政府监督与社会民主评价、专业机构认证、中介组织评估相结合的制度。
项目 25 :深化政府购买教育服务
为了满足居民的多元教育需求,丰富和提高政府和学校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教育中介服务机构。加快研究咨询型、认证评价型和人才服务型中介机构的发展,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逐步把教育咨询、教育考试和鉴定、教育质量评估、就业与人才交流等业务管理工作委托给专业的中介机构。支持教育研究、教育考试和教育评估等中介机构建设,扩大政府购买服务,完善相关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教育中介服务机构的准入、资助、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
积极鼓励民办非企业非经营性的教育管理机构受托管理相对困难的学校。按照独立、公开、公正原则,采用社会招投标形式,购买社会组织的教育服务,如学校的委托管理、教育决策咨询、教师培训和办学质量的认证评估等。
(二)深化学校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
完善新区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办学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进一步完善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协调发展的多元格局。进一步探索财政供给模式,完善民办教育机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制度。倡导教育家办学,开展大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类学校校长的探索和试点,打破级别、资历等条条框框,不拘一格用人才,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献身教育事业、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独特办学风格的人民教育家。
项目 26 :开展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的实践研究
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探索建立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及各项政策。建立政府、社会和学校各方共同参与的民办教育发展基金,加大对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的扶持力度。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办学自**。本着对民办教育“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尝试在两类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中进行民办非营利性质的教育机构的试点。一是租赁公建配套校舍的民办机构,二是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探索民办非营利学校的管理新路,探索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新方式。
(三)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学校管理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各级校(园)长的综合素养和学校管理水平,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尤其是增强相对困难学校的学校管理能力,推进相对困难学校委托管理,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距。改革学校评价制度,鼓励与支持不同基础的学校都有明显进步,进一步开展评选区级高中示范校,规范学校管理,增强学校主动发展的意识和持续提高的能力,打造学校品牌。加强对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民办学校的指导和服务,让每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都有所提升。
完善学校内部治理机制,构建政府主导、校本管理、社区参与的基础教育学校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代会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实施校务会议等民主决策方式,实施校务公开,不断提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完善职业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构建政府指导、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学校治理机制,积极支持和吸引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建设、管理和人才培养。
项目 27 :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校内部治理
探索建立现代学校法人制度,落实学校办学自**,建立自主办学、职责分明、权力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制度;设计并试行符合现代学校要求的管理制度、课程制度和财务制度。
选择部分中小学进行实验,构建社区、家庭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机制,积极推动社区、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和监督。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提高办学效率。促进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项目 28 :推广精细化管理,促进办学规范
坚持“依法治教,规范管理”,加强学校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以评比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义务教育素质实验校为抓手,促进学校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加强校长专业培训,提升校长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质量;增加校长流动和校际交流,缩小学校间管理水平的差距。让每一所学校的管理更趋精细化。
第五部分 健全教育保障机制
(一)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坚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切实保证新区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以满足新区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益。
(二)优化公共教育投入结构。教育公共财政应向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倾斜,向提升浦东教育软实力,教育研究与开发、教育人才资源培育方面倾斜。改革和健全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机制,使教育经费的分配不是简单地偏重规模,转而依据办学质量与绩效。
改善教育投融资体制环境。拓宽渠道途径,提供政策保障,真正建立起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通畅渠道。
(三)完善教育的政府采购制度。增加政府购买服务数量和类型,为各种体制类型的学校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让多种教育服务提供者竞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浦东教育事业发展。
(四)加大教师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大校长、教师职务培训的投入力度,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用于校(园)长、教师的专业培养和学校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
(五)积极推进依法治校。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和完善学校章程和各项制度,保障学校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正确行使办学自**。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师生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依法聘任教师,尊重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尊重和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罚依照法律的规定,符合公平、公正和程序原则。
(六)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理各种事端。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七)优化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氛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浦东新一轮开发开放的高度,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担负起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的责任;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进一步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为教育事业发展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并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增强政府依法行政、学校依法治校的自觉性。
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镇、社会团体要发挥各自优势,树立科学发展观,齐心协力,共同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进一步加大对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良好氛围。
(八)完善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估机制。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监督与指导并重,加强教育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督导检查和义务教育督导检查,开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督导评估,不断充实和创新督导内容,构建行政监督和科学评价相结合的督导体制,完善外部监督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督导机制,努力形成现代化教育督导制度体系。
附录:浦东新区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
一级 指标 | 二级指标 | 指标值 | |
2010 年 | 2015 年 | ||
学前 教育 | 0-3岁幼儿教育受关心率 (%) | 98 | 99 |
3-6岁幼儿接受一级及以上幼儿园服务比 例 (%) | 50 | 70 | |
义务 教育 | 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免费就读比例 (%) | 100 | |
达到市一类建设标准的小学、初中所占比例 (%) | 100 | 100 | |
残障儿童的受教育率 (%) | 超过 99 | ||
高中 教育 | 在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区重点高中就读学生比例 (%) | 60 | 超过 75 |
职业 教育 | 市重点建设专业数量 (个) | 0 | 12 |
国家级示范学校数量 (个) | 0 | 1 | |
高等 教育 | 引进国际知名大学数量 (个) | 0 | 1 |
终身 教育 | 创建市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镇比例 (%) | 23.7 | 40 |
师资队伍建设 | 幼儿园教师大专学历达标水平 (%) | 96.1 | 97 |
小学教师大专学历达标水平 (%) | 93.9 | 94.5 | |
初中、高中和职校本科学历达标水平 (%) | 99.6 | 99.8 | |
提高培训有效性,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精品率 (%) | 20 | ||
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 (%) | 35.1 | 40 | |
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占全区教师总数 的比例 (%) | 10.3 | 15 | |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个) | 19 | 30 | |
教育信息化 | 中小学师生信息技术使用率 (%) | 超过80% | |
数字化示范校园 (个) | 0 | 20 | |
学生综合素质 | 中小学校里建立起心理健康辅导室的比例(%) | 100 | |
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学校的比 例 (%) |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