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来源: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2-03-09 浏览量:23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直属公司,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川沙新镇、祝桥镇:

现将《浦东新区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二Ο一二年三月八日

浦东新区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根据《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部署,构建并完善与浦东战略地位和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提升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全力实现“人文浦东、文化兴区”的发展战略,努力做到“让公共文化遍及大街小巷,让公共文化滋养每个市民,让公共文化丰富城市韵味,让公共文化和谐整个社会”,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回顾

文化事业发展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十一五”期间,浦东新区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一)坚持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目标,建成一批文化设施并投入使用。世博演艺中心、浦东图书馆、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三民”博览馆、上海动漫博物馆、张闻天生平事迹陈列馆、浦东开发陈列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三林世博、高行、南码头、塘桥、惠南、书院、芦潮港、泥城等符合市颁标准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并投入使用;96.9%小区、村建设了综合文化活动室;建成355个行政村文化信息化综合服务点和339个农家书屋;基本形成区、街镇、村(居)三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二)坚持以推进  文化进社区  载体,扩大文化惠民服务扩大覆盖面。坚持把文化服务的重心放在基层、放在农村,做好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织公益性文艺演出,开展公益电影放映,举办公益艺术培训班。结合重要节庆和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一批文化社团和民非机构,经常性举办展览、讲座、演出等文化活动。推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建设公共图书延伸服务点、“军营数字图书室”等,多形式多层次地满足市民群众的阅读需求。南汇地区通过文化部“全国文化先进地区”复审评定;陆家嘴街道、三林镇、金桥镇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

(三)坚持以打造文化品牌和特色项目为抓手,公共文化服务大众的成效进一步凸显。引进上海电子艺术节、上海科学与艺术展、爵士上海音乐节、世界音乐周、上海国际小丑艺术节等一批知名文化活动落户浦东;连续举办国际音乐焰火节、上海桃花节、浦东合唱节、东方市民音乐会、长三角名家名剧月、中外家庭文化节、张江科技文化节、陆家嘴金融文化节、三林龙狮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活动。周浦镇(书画)、三林镇(舞龙)、金桥镇(书画)、川沙镇(故事、沪剧)、陆家嘴街道(海派秧歌)、新场镇(锣鼓书)等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文艺创作进一步繁荣,建立浦东新区重大革命历史和改革开放题材文艺创作基地,推出一批浦东题材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舞台剧、歌曲等。

(四)坚持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前提,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完成浦东新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抢救性保护王剑三烈士故居、吴仲超故居;完成陈氏住宅、高桥敬业堂等文物建筑的保护修缮;完成张闻天生平事迹陈列馆、浦东开发陈列馆的布展和开放;实施“内史第”恢复重建工程。南汇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新场镇、高桥镇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浦东派琵琶演奏技艺、锣鼓书、浦东说书、上海港码头搬运号子、钱万隆酱油酿造工艺、上海绒绣、三林绕龙灯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已达30项,代表性传承人25名。建成了高桥和洋泾绒绣、江南丝竹、锣鼓书、码头号子、浦东说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展示馆,建立了“非遗”保护名录项目培训基地。

(五)坚持以繁荣有序为保障,构建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完成市有关部门的娱乐、网吧、演出、音像、美术、广播电视、出版、印刷等审批和管理工作事权下放浦东。从审批方式、审批环节、审批时限入手,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强化审批责任,提高文化行政效能。通过探索建立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组建街镇义务监督员队伍,形成文化行政执法三级网络,延伸管理手臂,构建全时段、全方位的社会监督网络。开展“阳光娱乐”“蓝天一号”、暑期“夜莺”、“创建东方明珠文化旅游规范景区”等专项整治行动,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确保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健康发展。

浦东新区文化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作为现代化、外向型、多功能的新城区,浦东目前仍存在社会功能相对滞后于经济功能,城市功能相对滞后于产业功能,生活功能相对滞后于生产功能,文化的总体发展水平与浦东的战略地位以及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一是文化形态布局不够科学合理。文化设施的类型不够丰富,城市化地区相对集中,开发区域和农村化地区还比较缺乏,不能有效满足的各种文化需要;二是缺少具有浦东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对浦东文脉的挖掘不足,缺少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整体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三是文化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文化人才的用人留人机制还不够灵活,文艺原创能力不强;四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市民参与率需要提高。公共文化活动还不够丰富,文化服务内容不多,对市民的吸引力不够。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背景

“十二五”时期,面对新的形势背景,浦东新区文化事业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得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文化正在成为浦东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党的***提出的长期战略任务,是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显现。浦东进入“二次创业、二次跨越”的新阶段,需要顺应国际国内文化发展潮流,将文化发展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进一步破解文化发展的瓶颈,以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要求为尺度,加大力度推进“人文浦东”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对于调结构、促转型的推动作用,使文化成为支持、呼应城市转型的新引擎和新动力。

(二)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进入快速增长期。浦东开发开放二十年来,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开发为文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这一时期,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将逐渐向精神文化方面转移,文化需求增长比例将大大超过物质需求,整个社会的文化消费体量及结构都会发生变化。浦东新区应紧紧抓住文化发展这一空前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增长空间,激发需求、加大供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在数量、质量、种类、形式等方面有所突破、有所提高。

(三)后世博效应对优化文化布局形成重要推动。“十二五”期间是浦东新区进一步延续放大“后世博”效应的有利时期,紧紧抓住“后世博”园区场馆再利用、国际文化深度交流等契机,进一步推进浦东新区文化资源空间布局优化调整,促进浦东新区在推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

三、总体目标和发展原则

(一)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发挥“两个作用”的要求,努力建设体现具有浦东特色的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海洋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在“十二五”时期努力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按照公益性、均衡性、便利性的要求,与城市公共中心体系相适应,推动文化设施向居民区、交通便捷区、重点商贸区集聚,逐步形成“区级(公共中心)、街镇和村居”梯度明显、互为补充、共同促进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力争建成“城市化地区步行10分钟、农村地区步行15分钟即可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力争每千常住人口享受公共文化设施面积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按照市场化、高端化的要求,培育提升文化活动品牌,加大国内外文化交流力度,创新文化活动项目,扩大浦东文化影响力,提升市民文化生活的品质。

(二)发展原则

1 、坚持发展文化软实力与发展经济、政治、社会硬实力相同步。充分认识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政治昌明、社会繁荣之间的互动关系,大力弘扬只争朝夕、勇立潮头、崇尚科学、开放包容的浦东“二次创业”精神,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宣传教育,认识增强文化软实力在浦东“二次创业、二次跨越”的重要意义,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

2 、坚持发展现代文化、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与保护历史传统文化、培育本土特色文化相统一。发展现代文化、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坚持与浦东的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特色文化有机融合,赋予浦东文化更深的内涵,使浦东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特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保持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注重郊区农村的文化建设,形成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的均衡发展格局,使广大市民群众共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3 、坚持文化发展与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相协调。始终把文化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前进动力,逐步形成文化与金融、科技、贸易、航运行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交融渗透的特色,以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现代文化集聚区”和“文化创新基地”为根本定位,着力打造浦东文化形象,精心塑造浦东人文精神,全力提升浦东文化软实力。

4 、坚持政府主导、引导与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坚持以浦东市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以农村为重点,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按照不同的文化门类不同性质,明确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文化社团和民非组织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壮大浦东文化生产力。

(三)发展主线

1 、坚持“硬件设施建设”与“软件功能开发”并行,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的基础上,提升硬件设施建设品位质量,更加注重功能开发和拓展服务覆盖面。加大投入力度,改进投入方式,加强资源整合,将探索“百姓点单”的配送方式与引导市民群众追求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相结合,将满足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与培养市民群众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品位相结合,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并举,为社区提供各类展览、巡演、讲座、教育培训、数字电影资源、互联网信息服务和各艺术门类的文艺指导员等,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资源供给。

2 、坚持  普及    提高  并重,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以“保公共、保公益、保基本”为基础,完善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服务体系。发挥区级图书馆、文化馆等服务基层、专业培训和行业指导作用。以社区文化建设为重点,带动农村、企业、校园、军营等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与提高。以培育群众文化特色项目、优秀团队和优秀节目展演展示为抓手,检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成果。

3 、坚持“建设”与“管理”并举,进一步探索建立可持续、社会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探索建立社会化、专业化运行管理和市民自主管理并存互补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社会管理等方式,推动各类社会文化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科学性、持续性、有效性。

(四)总体形态布局

在“十二五”以至2020年远景目标期间,遵循上海市文化设施发展总体布局,与浦东新区空间结构相协调,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景观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地域本土文化特色,加快“十个文化片区”建设,凸显不同的文化功能和特色,规划建设一批大、中型公共文化设施。加快构建覆盖全区、惠及城乡的基础型公共文化设施。根据社区公共文化网络均衡化原则,按照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配置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居综合文化活动室的覆盖率达到100%;以满足群众日常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实现在“城市化地区居民步行10分钟、郊区村民步行15分钟到达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设施建设目标,形成特色鲜明、功能突出、聚集发展、均衡分布的“公共文化网络”。

名称

覆盖区域

重点建设内容

陆家嘴中央商务区及花木城市副中心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陆家嘴街道

潍坊街道

花木街道

塘桥街道

洋泾街道

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定位,按照区域的文化需求,契合区域内人群特点,打造具有金融特色的文化核心品牌,持续举办好陆家嘴金融文化节;加快文化公园建设;充分发挥东方艺术中心、世纪公园、喜马拉雅艺术中心、浦东图书馆的功能作用;开放拓展滨江沿岸及商务楼楼宇文化项目建设。

世博园区国际商务文化活动中心

世博商务区

三林镇、北蔡镇

南码头街道

上钢街道

周家渡街道

东明路街道

依托世博园区内保留的“一轴四馆”、部分场馆场地资源,打造与其相适应的大型娱乐、文化演艺、品牌展示、亲子体验活动等,形成市民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活动集聚区;发挥上海民博会、三民博览馆的功能作用,加快三林老街的保护和开发;建成三林大型居住区域文化活动中心并开放运行。

南汇新城副中心

申港街道

书院镇

万祥镇

泥城镇

芦潮港镇

按照把临港地区建成面向太平洋、联接长三角的综合性、枢纽型、现代化滨城的目标定位,打造海洋文化特色项目。发挥航海博物馆功能作用,开放滨海场地文化资源,抓紧谢陈艺术馆、滨海文化公园项目建设;建成申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并开放运行。

川沙主题公园旅游商贸活动中心

国际旅游度假区

川沙新镇

祝桥镇

六灶镇

围绕国际旅游度假区周边文化配套规划,配合空港文化服务配套区、川沙文化休闲旅游区建设,推动“文化总汇”项目建设,推进川沙新镇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突出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娱乐的融合,保护传承历史文脉,打造中华特色文化新景观。

张江科技文化创新中心

张江高科技园区

张江镇

唐镇

合庆镇

大力发展具有科技开发区的特色文化,发挥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上海动漫博物馆、信息科学展示馆、生物医药展示馆等产业文化展示推广功能作用;完善开发区域艺术馆、文化休闲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张江科技文化节、“相约张江”等品牌文化活动。

外高桥金桥国际贸易商务中心

外高桥保税区

金桥出口加工区

高桥镇、高东镇

高行镇、金桥镇

浦兴街道

沪东街道

金杨街道

完善面向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开发区及森兰湖、碧云国际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成外高桥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并投入运行,加快推进吴昌硕纪念馆、上海书画院东迁落地等项目建设;继续推进高桥老街保护开发,打造江南古镇风情的文化旅游特色街;推动金桥开发区产业文化展示馆、体验馆等设施建设。开展“中外家庭文化节”、“中外家庭闹元宵”等品牌文化活动。

惠南综合型片区中心

惠南镇

老港镇

大团镇

新场镇

宣桥镇

围绕上海桃花节持续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繁荣乡土特色文化建设,加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新场古镇的保护开发力度,形成“非遗”保护成果交流展示集聚区;南汇博物馆争创国家二级博物馆。

曹路综合型片区中心

曹路镇

加快推进曹路大型居住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成居住区域文化活动中心并开放运营;推动居住地商业集聚区影院、书店等项目引进。

周康综合型片区中心

周浦镇

康桥镇

航头镇

加快启动下沙老街保护开发规划建设;推进周康航大型居住区公共文化设施中心建设,建成航头大型居住区域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并开放运行;加快傅雷旧居的抢救性保护。

四、主要任务

(一)发展新闻广电事业

1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日常宣传报道之中,形成舆论氛围。把正确舆论导向同讲求宣传艺术统一起来,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多地宣传基层群众的先进典型。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报道能力,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加强基层通联工作,推动机制创新,完善新闻发布制度。深化新闻事业单位改革,探索事业发展新机制,按照整合资源、办出特色的要求,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相关产品。

2 、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重点媒体的新闻宣传作用。进一步动员《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央视等中央媒体和《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广、上视等本市媒体,发挥对浦东报道主力军作用;积极协调《21世纪经济报道》、《每日经济新闻》、香港《文汇报》、《大公报》、凤凰卫视等第三方媒体和****,加大对浦东的报道力度;加快各媒体向浦东聚集的步伐,鼓励主流媒体和重点媒体在浦东成立综合性和专业性的新闻中心、采访中心。

3 、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高度重视新媒体在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有效运用新媒体扩大传播影响力的方法。关注网络媒体的发展,巩固壮大网络文化联盟,尝试用介入各类社区论坛、微博客等网络媒体途径。积极依托3G技术的发展,积极探索运用手机移动网络、移动手持终端等载体扩大浦东传播影响力的途径。

4 、加快发展广电事业。浦东广播电视台立足城市台定位,建设成与浦东地位相适应、在上海地区有竞争力、在长三角有影响力的媒体。引进、培养一批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业人才,提高科技应用水平,提高媒体核心竞争力。加快广播电视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体系,全面实现台内数字化、网络化,配置高清转播设备,具备高清电视制播能力。加快网络广播电视台建设,尝试开展移动电视和手机视频业务。实施地面数字电视工程,2015年实现地面电视模数同播,电视增加民生类新闻,创办金融、航运类专题专栏,增加自办节目。广播设立新闻综合频道和经济交通频道,以自办节目为主全天候播出。建成遍及全区、运行统一完整安全的数字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推动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数字化、信息化、规模化发展,完成数字电视整转,推进NGB双向建设和改造、高清交互电视、宽带业务和语音业务发展。

5 、加快发展报刊事业。《浦东时报》向日报(周五刊)过渡,打造全国一流的社会经济类综合性报纸。实施“新闻品牌”、“人才优化”、“经营强报”、“文化凝人”等工程。锁定目标读者,拓展区外发行,进入零售市场,至“十二五”期末,发行量达到15万份;与新媒体联合,创办电子报、手机报。做强《浦东开发》杂志,扩大其在区内外的影响。

(二)加快文化设施建设

1 、加快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浦东文化公园、陆家嘴滨江地区、世博周边区域、迪士尼周边、临港新城等区域的文化设施建设,抓紧建成浦东广播电视中心。论证储备浦东博物馆、现代艺术馆、浦东群艺馆、浦东市民文化广场、临港歌剧院(音乐厅)、临港图书馆、傅雷艺术中心等建设项目,力争早日立项建设。

2 、抓紧传承性文化设施建设。吸引一批名人名家和文化专业机构落户浦东,建设好吴昌硕纪念馆、谢稚柳陈佩秋艺术馆等,加快高桥、新场古镇、三林老街、横沔老街的保护开发。发挥好“内史第”、张闻天生平陈列室、浦东开发陈列馆等设施功能的作用。继续推进“非遗”保护项目专题展示厅、陈列馆建设。

3 、推进功能性文化设施建设。与开发区和大型居住社区相结合,建设好外高桥文化艺术中心,曹路、航头等一批大型居住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

4 、完善普惠性文化设施建设。力争所有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达到市颁标准,100%的村居建成农村(居委)文化综合活动室。

“十二五”期间重点文化设施建设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功能

建设周期

1

浦东广播电视中心

电视塔、广播电视类

2015

2

吴昌硕纪念馆

艺术类

2013

3

谢稚柳陈佩秋艺术馆

艺术类

2013

4

外高桥文化艺术中心

公共文化中心

2013

5

曹路文化中心

公共文化中心

2012

6

航头文化中心

公共文化中心

2013

7

三林文化中心

公共文化中心

2014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 、打造具有浦东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依托东方艺术中心、浦东图书馆新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开展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合作展示活动。大力支持国家级、市级大型品牌文化活动项目继续在浦东落户,如上海桃花节、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产品及技术应用博览会(CHINAJOY)、上海爵士音乐节、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等,不断扩大活动影响力和辐射力。重点打造浦东文化艺术节,汇集传承优秀民间艺术,凸显街镇、行业、院校、社会组织等的不同文化特色,使之成为每年定期举办,展示浦东新区公共文化活动成果,老百姓喜闻乐见、形式多样、广泛参与、快乐和谐,反映城市人文环境和市民群众精神风貌的公共文化品牌活动项目。继续开展陆家嘴金融文化节、张江科技文化节、浦东合唱节、三林民俗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和东方市民音乐会、东方名家名剧月等特色项目。

2 、蓬勃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进公益文艺演出、公益电影放映、艺术普及培训、公益讲座展览、图书阅读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进工地、进军营、进园区、进校园”。结合传统节日和节庆日,开展“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性区级大型广场文化活动;每年定期向各街镇社区、郊区行政村、重要建设工地、学校、军营、开发区配送公益文艺演出、放映公益电影及行政村数字电影、公共图书资源等数量,达到并超过市、区配送标准。

3 、推出文艺创作精品优品新品。组织创作以弘扬主旋律、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高艺术品质的优秀文艺作品。发挥新区重大革命历史和改革开放题材创作基地作用,紧扣时代脉搏,大力推进反映浦东改革开放进程的文艺创作,在影视、戏剧、音乐、美术、文学等方面推出一批艺术精湛、内涵丰富的文艺作品。完善文艺创作推动激励机制,加强主题策划,转变投入方式,提高创作成效。加大与市文联、市作协及各个艺术专业委员会的合作联动,继续培育群众文艺创作骨干队伍,完善群文创作激励机制,营造宽松、和谐、向上的文艺创作氛围,提升群文创作整体水平,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浦东本土特色的群文创作精品,在市级以上群文创作评选中获得新成果。

4 、大力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坚持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建立和完善公共图书馆行业规范、服务标准和运作管理,加强浦东图书馆内涵发展研究,不断推进公共图书馆建设。充分发挥浦东图书馆新馆功能。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完善图书馆信息网络建设,开发网上图书馆馆际资源共享等文化服务平台。推进金融楼宇24小时自助图书馆特色服务项目建设。发挥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向基层社区、学校、军营、工地、开发区企业延伸。每年定期组织开展浦东读书节,积极组织参加上海市读书节和“书香中国”全民阅读活动。以浦东图书馆为依托,通过浦东文化讲坛、周末市民文化活动、中华经典诵读等,培养市民阅读习惯,倡导“读书生活化”理念。“十二五”期末,区级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和新书购入量力争达到市颁标准。

5 、加快推进开发区公共文化建设。加大开发区公共文化建设力度,根据开发区的特点和周边资源优势,按照重环境、重管理、重功能的要求,推进公共文化配套设施建设向开发区延伸。组织开展适合开发区行业特征和员工喜闻乐见的青年才艺展示、公益文艺演出、公益电影放映、艺术欣赏讲座、艺术普及培训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地满足企业员工的艺术欣赏和文化娱乐需求,优化开发区的人文环境。

(四)加强文物保护和发展博物馆事业

1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做到把文物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加大文物保护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浦东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利用的水平,做实浦东新区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和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加大沿江优秀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实行文物保护政府激励机制。做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新场、高桥和历史风貌保护区川沙、六灶老街、下沙老街、横沔老街、大团老街的文物保护工作。支持和鼓励川沙新镇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编辑出版《浦东新区文物普查成果汇编》图册,建成历史文物地理信息系统。

2 、发展博物馆事业。争创一批二级博物馆、三级博物馆。南汇博物馆完善文物征集、收藏保管、展览展示、宣传研究等功能,争创国家二级博物馆;江南名宅内史第、张闻天生平事迹陈列馆等从文物征集、展览展示、窗口服务入手,争创国家三级博物馆。支持各类行业、民间博物馆、收藏馆在浦东的建设发展。建立文博项目政府激励机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对老厂房、旧民宅等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开发和利用。加强浦东文博宣传,编辑出版一批反映浦东人文历史的学术专著,拍摄介绍浦东历史文物的电视专题资料片,发挥浦东文博网站的功能,在《浦东时报》开设“浦东文博讲堂”专栏,在浦东电视台开设《浦东纪实》“浦东文博天地”专题栏目,为市民提供一个“永不落幕的文博展”。

3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保护各种流传久远的具有浦东地域特色的风俗、礼仪、节庆、民间表演艺术、手工技艺和传统工艺技能。依据“非遗保护法”,制订实施《关于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做好浦东新区现有国家级、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在此基础上,新挖掘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新命名一批“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资助传承人抢救濒临失传的优秀民间艺术。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建设传习所、展示陈列馆等。编辑出版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组织力量编排以非遗项目为内容的文艺节目,在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民族节庆活动中进行展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五)规范引导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建设由印刷、娱乐、演出、出版物、电影、网络文化、艺术品市场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市场管理机制创新,建立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坚持“一手抓规范,一手抓繁荣”,规范市场行为,以规范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维护消费者特别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障国家文化安全为重点,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各种手段,打击危害文化市场发展的违法、违规经营活动。

1 、切实抓好文化市场管理服务。积极引导各类文化企业集约化、连锁化、品牌化、规模化经营。积极引导传统印刷向数字、绿色印刷转变,积极参与国际展示会、上海印刷周等活动,打造领先于全市的浦东印刷市场。形成丰富多层次的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扩大市场开放,面向大众,培育大众娱乐、演艺、网络文化新业态、新方式,使网吧连锁化,娱乐品牌化,演艺多样化落到实处。倡导设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市场。

2 、强化综合协调管理平台建设。加快文化市场审批与执法网络平台建设,延伸服务和执法手臂,做好市场发展规划布局。在完善市场建设的基础上,建立文化企业信用评级制度,推出一批诚信度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的示范性企业。建设完善文化市场综合协调平台和“扫黄打非”综合执法平台,通过两大平台,沟通协调文广、综治、公安、工商、城管、青保、司法等职能部门,组织开展文化市场行政审批“伴你同行服务行动”,联合开展文化执法“旋风行动”和“扫黄打非亮剑行动”,形成浦东特色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制。加快建立“扫黄打非”共享平台,奖励大案要案立功人员,营造浦东文化市场公平公正、繁荣有序的氛围。

3 、完善社会化管理机制。巩固市、区、街镇三级联动长效机制,发挥街镇巡查员队伍的作用;扩展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机制,建立网吧和游戏(艺)机房志愿者大队;完善行业协会自律机制。加快文化市场行业协会建设,通过购买服务等举措,扶持、指导印刷协会、文化市场联合会等社会组织,使其能够承接政府转变的职能,发挥行业协会在获取市场信息、研究行业标准、提出投资建议、开展行业统计、发布行业报告、推广行业成果、协调行业价格、开展法规宣传、规范市场行为、提高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工)委要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切实发挥党在文化领域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把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一起部署、一起实施。政府管理部门把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发挥组织、协调、监督的职能,落实重大文化项目和文化活动,建立工作责任制;各街镇党(工)委、政府切实履行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保障市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职责。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团组织在推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各方支持和参与文化建设。

(二)建设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

制订并落实相关政策,吸引文化领军人才和浦东新区文化事业发展中的关键紧缺人才,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鼓励文化事业单位与相关院校建立多元合作,联合培养专业化、复合型、适应浦东文化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建立健全区属文化事业单位在职员工、专职文化干部岗位业务培训机制;加强社区基层文化团队骨干培训及街镇、村居基层文化专兼职管理人员的定期集中轮训,实行岗位资格论证上岗,全面提升文化管理水平和专业服务技能。建立健全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奖励优秀艺术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建立健全文化系统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营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作用的社会氛围和发展环境。

(三)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充分发挥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群艺馆)、浦东图书馆、新区文保所行业指导、阵地服务作用,有效整合区、开发区、街镇、小区(村、居委)各层面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进一步完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运行考核激励机制和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健全政府、社会、服务群体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大村(居)委综合文化活动阵地的指导服务力度。加强对文化社团和文化类民非组织的培育、管理和服务,培育和规范基层群众文化团队,积极推进新区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影视协会、图书馆学会等等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建设发展,适时组建浦东新区文联。

(四)加大对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

加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并落实政府财力对公共文化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人均文化事业费投入水平。加大新区宣传文化发展基金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发挥其在培育文化品牌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中的杠杆作用。建立健全区、镇财力对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运行经费投入,保障和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基本服务项目免费向社会开放。


附:十二五时期浦东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指标体系

序号

项目

指标

1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市颁达标率

100﹪

2

小区行政村综合文化活动室覆盖率

100﹪

3

每年举办区级以上大型广场文化活动

≥10场

4

新区每年向每个街镇配送公益性文艺演出

≥10场

5

新区每年向每个行政村配送室内公益数字电影

≥52场

6

全区市民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人均次数

≥2人次

7

区级图书馆人均藏书量

达到1.2册

8

区级图书馆人均年度新书购入量力争达到

1.12册(件)

9

文物建筑完好率

≥95﹪

10

全区政府建设的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每周开放时间

≥56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