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

来源: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2-03-14 浏览量:17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直属公司,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川沙新镇、祝桥镇:

现将《浦东新区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二Ο一二年三月十三日

浦东新区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时期,也是浦东新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发挥好示范带动和核心功能“两个作用”,推进二次创业,实现浦东开发开放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浦东新区人才工作要紧紧围绕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坚持人才优先的战略导向,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深入推进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建设,为浦东新区的二次创业、二次跨越,为全市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十二五”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近年来,浦东新区紧紧围绕浦东开发国家战略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营造优良的人才发展环境为抓手,充分发挥党管人才优势,进一步强化组织推进工作;聚焦重点发展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着力搭建事业发展平台;不断创新人才政策,努力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市场机制配置作用,积极推进人才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比较显著的发展成效。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人才队伍的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得到激发,浦东新区已成为国内外优秀人才向往和集聚的人才高地。

“十二五”时期,新区人才工作既面临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来自外部形势变化和内部结构性矛盾的挑战。“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必须客观、准确地把握好未来五年的背景形势和各种挑战因素。

(一)背景形势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5月颁布)提出了2020年国家人才发展目标,即: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9月颁布)提出了2020年上海人才发展总体目标,即:培养和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把上海建设成为集聚能力强、辐射领域广的国际人才高地,建设成为世界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发挥先导作用。同时,市规划纲要提出了“建立浦东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的主要任务。

浦东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一方面经济仍将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另一方面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已进入调整、升级和转型的重要时期,面临着统筹区域、城乡、产业发展的新任务。“十二五”时期,浦东经济社会发展将以“率先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主线,把浦东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四个中心”的核心区、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和开放和谐的生态区。这些都要求新区的人才工作必须放眼全球,服务大局,立足高端,统筹推进,站在新的高度,实现新的突破。

(二)面临挑战

“十一五”期间,浦东新区人才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必须看到,当前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纽约、伦敦、东京、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浦东作为国家开发战略的定位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人才发展主要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人才队伍的国际化程度还不能充分满足“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的战略需要。海外高层次人才数量集聚不足,本土人才的国际化程度不够。特别是金融、航运和贸易方面的国际化高端人才更为紧缺,制约着国际金融、国际航运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

二是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结构布局还不能充分满足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发展需要。在各个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都面临着结构性的人才紧缺状况和储备不足的矛盾,尤其缺乏高层次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工程师人才、高技能人才。在民生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也面临着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缺乏、基础性人才综合素质跟不上发展的矛盾。

三是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能充分满足国际人才高地的环境需要。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国际人才高地建设的体制机制瓶颈和传统观念瓶颈,存在着一些人才公共服务方面的薄弱环节和功能缺失,存在着一些诸如人才集聚平台国际化程度低、人才激励保障国际国内不接轨、人才继续教育机会不足的基础性问题。

二、“十二五”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部署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和“率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线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用为本、服务大局,全面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大力推进浦东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人才特区体制机制,着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快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作用,以浦东的体制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形成浦东人才竞争的核心优势,真正把人才资源打造成浦东的第一资源,为推进二次创业,实现浦东开发开放第二次历史性跨越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国际视野,高端引领。坚持将“国际化”、“高端化”作为浦东人才工作的定位。把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作为提高浦东国际化水平的重要突破口,加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海外智力,以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加快推进本土人才的国际化。要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引进、培养各行各业领军人才为关键,带动人才队伍的国际化、高端化,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

引才聚产,统筹开发。坚持“引才聚产”与“以产聚才”并举,探索“引才聚产”的新政策、新模式,强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人才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确定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促进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推动人才区域布局与浦东“7+1”生产力布局紧密衔接。按照统筹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统筹各类人才资源开发,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协调发展。紧紧围绕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等环节,积极为各类人才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使浦东成为各类优秀人才近悦远来、荟萃集聚的创新创业高地。

市场导向、改革创新。坚持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不断深化人才工作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尊重人才成长的自身规律和市场规律;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人才资源配置。把深化改革作为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推进人才工作领域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探索党管人才的实现方式和有效途径,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的各项机制,形成各方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大格局。

(二)总体部署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人才工作的总体部署是,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两项重点”、夯实“三个体系”、实现“四大目标”。

“一条主线”:以着力推进“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建设为人才工作的主线,借助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的发展优势,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国际化战略,推动浦东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度最高、国际人才集聚度最高、创新创业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两项重点”: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培养开发重点人才队伍为人才工作的重点任务。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方面,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完善人才发展政策为重点,以充分满足人才需求、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为导向,努力打造更加广阔的事业舞台,加速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创业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培养开发重点人才队伍方面,聚焦高层次人才开发和紧缺人才开发,围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等重点经济发展领域,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社工、新农村及党政管理等重点社会发展领域,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重点人才工程,进一步提升重点人才队伍的国际化、专业化、知识化、市场化水平。

“三个体系”:夯实人才工作的组织推进体系、资金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在组织推进体系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机制和协调机制,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协调各方,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在资金保障体系方面,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和人力资本优先积累的战略方针,重视人才投入,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各项人才计划得到资金保障。在公共服务方面,围绕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等关键环节,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机构和服务功能建设,提供更加积极、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的公共服务,满足各类人才和各类用人单位的发展需要。

“四大目标”:即人才资源总量继续较快扩大,培育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效应(集聚度);人才资本投入明显增加,造就更加突出的人才创新优势(创新度);人才结构实现优先调整,形成更加积极的经济社会结构调整人才支撑力(适配度);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建成更具活力的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开放度)。

(三)发展目标

1 、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的战略方针和重要任务,努力形成符合国际惯例、满足国际人才需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初步建成“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在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率先形成人才竞争优势,初步建成全球优秀人才资源集散的人才枢纽,优秀人才全球配置的重要节点和优秀人才人生价值的实现之地,并为上海的国际人才高地建设及成为世界创新创业最活跃地区之一,发挥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2 、主要指标

集聚度——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长,人才综合素质明显提高。2015年,浦东新区人才资源总量增加到134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35%,千人卫生专技人员数达到6,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

适配度——人才结构实现优先调整,人才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第三产业人才资源总量占产业人才总量达到75%,人才对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金融人才总量达到21万人,航运人才达到11万人。

创新度——人力资本投入比例提高,人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15年,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例达到15%,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450件,每万劳动力中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R&D)达到137人年/万人。

开放度——对外开放取得积极进展,初步建成“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 2015年,留学回国人才总量达到3.1万人,境外人才总量达到3.8万人,浦东国际化人才占人才队伍的比例达到10%。此外,人才体制机制与国际大都市发展要求紧密衔接、人才政策环境基本符合国际惯例、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文化环境基本满足国际人才发展需要。

三、建设“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的主要任务

以初步建成“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为核心目标,明确六项主要任务。

(一)启动实施“1116”计划,开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新格局

把握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人才竞争态势,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国际竞争力,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方面推出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启动实施“1116”计划,即用5年时间,引进100名以上“中央千人计划”人才、100名以上“上海千人计划”人才、100名以上“浦东百人计划”人才,600名金融、航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领域国际高端人才,在新区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

——在贯彻落实中央和上海“千人计划”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与国家和市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争取更多的国家级、市级创新创业平台,研究制定更有力度的配套措施,在未来5年力争新引进70名国家级“千人计划”领军人才,使落地总人数超过100名,并落实好相关配套政策。同时,按照“上海千人计划”的工作要求,结合新区“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引进一批紧缺急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力争使落地的市级“千人计划”人才总数达到100名以上。

——启动实施浦东“百人计划”。研究制定新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为引进人才及其创业团队、创办企业提供综合服务,力争用5到10年时间,引进1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对引进的人才提供一次性奖励,并按照其个人贡献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有安居需求的人才提供人才公寓及安家费补贴,对其核心团队成员给予一次性奖励、三年租房补贴。对引进人才及其团队成员,在配偶、子女的居留、就学、就医、就业等方面给予支持。

——健全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信息收集、日常联络和专项引才机制。依托海外留学人员社团组织,拓展海外人才联络点。打造海外华人精英浦东行、华侨华人回国创业培训班等品牌引才活动。发挥区科协、陆家嘴人才金港、留学生联合会、张江创新学院等联系和培养人才的作用,继续开展研究生、工程师联合培养计划,实施新区企业家创新领导力发展计划。落实《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奖励实施办法》,组织新区科技奖励大会,对浦东自主创新中优秀的科技成果进行奖励,鼓励优质项目申报国家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二)优先调整人才结构,大力提升重点产业人才国际竞争力

围绕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坚持“以产聚才”与“引才聚产”并举,大力引进和培养重点产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以人才的高集聚、国际化促进产业的高端化、国际化,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浦东经济走向世界,提供有力保障。

——突出引进和培养高端服务业专业人才。围绕“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以及放大迪士尼和世博效应的战略需要,加大高端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充分满足金融、航运和贸易等核心现代服务业的高端人才需要,满足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等优势现代服务业的高端化发展需求,满足会展、文化创意等新增长点产业的培育发展需要。与国际著名教育培训机构和跨国公司合作,建立高端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实施专项培训计划。

——大力引进和培养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才。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方式,加大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依托张江高科技园区、临港产业园区及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重大产业项目,吸引国外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落户浦东,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做强技术研发中心,形成一批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项目载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率先细化各类相关政策,保护海外人才的创新权益。

——优先开发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切实重视重点产业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工作,以技师和高级技能为重点,造就一支技艺精湛、勤于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立以企业为主导,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积极推动和支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体系。在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完善政府补贴培训机制,加大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

(三)努力破解创业瓶颈,不断优化国际人才创新创业环境

按照创新驱动和高端高效的要求,聚焦重点产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动,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实施机制创新和政策突破,将浦东建设成为国际国内创新创业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完善人才创业的投融资服务。一是积极落实《关于通过浦东科投、张江科投支持高端人才集聚浦东开展科技创业工作的操作细则》,依托浦东科投、张江科投两大平台,投入20亿元初始资金,并鼓励市场投资机构共同投资,重点为“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创业提供投融资服务。二是促进银政合作,实施《浦东新区—上海银行中小企业融资银政合作方案》,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引导银行放宽对“千人计划” 创业企业等中小企业审贷标准,带动信贷规模大幅增长。推动区金融局与上海银行相关部门为“千人计划”人才开设信贷审批绿色通道,提供高效、快捷的专项服务。三是争取试点企业上市融资的相关政策。探索允许已在海外上市企业回归国内资本市场,适当放宽具有外资股权结构的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门槛。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上市推进机制。根据企业上市所处的不同阶段,财政给予不等的扶持,最大限度降低企业上市带来的资金困难。通过开展政府行政协调、建立上市后备企业数据库、开展多层次辅导培训活动、建立券商等中介机构的评估、遴选机制、“上市之路”网络学习平台、搭建上市咨询平台等措施,为“千人计划”创业企业等提供上市综合服务。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率先细化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各类政策,强化对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法规的执行,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依法保护人才和企业的创新权益。深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争取在知识产权交易、评估等方面取得突破。

——加强对引进人才的创业配套服务。针对引进人才的企业特点和行业特色,提供有针对性的导师式指导和保姆式服务。对重大创新创业项目,加强政策支持和协调,搭建专门的服务团队,组织高水平的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整合利用张江人才基地优势资源,如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风险投资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帮助引进人才和企业提升自主创新和创业能力。依托张江高科技园区等产业园区,深化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建设,为引进的创新创业项目预留充分的空间载体和孵化服务,让这些项目在浦东落地生根、成长壮大。积极组织申报一批国家级的科研基地、产业基地,为引进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及其团队提供良好的工作载体和服务平台。

(四)聚焦人才基地建设,探索实践  人才特区  体制机制

以“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为载体,在张江高科技园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临港新城、世博园区等重点区域或金融、航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探索人才特区体制机制,先行先试有关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新政策、新机制,加快浦东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建设。

——创新实践“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体制机制。在创业融资、财政资助、创新研发、知识产权保护、定向服务、生活保障等方面,形成更具创新性、吸引力的配套政策,使张江、陆家嘴、临港等重点产业集聚区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集聚高地,进而带动国内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的规模化集聚。

——全面推进张江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一是结合张江园区的产业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研究制定张江基地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有关政策,加强留学生创业园、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培养载体建设。二是推进基地政策创新和工作创新。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和经验,在人事管理、费用使用、投资融资、股权激励、成果转化等方面率先开展创新试点。三是加强人才基地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基地建设的协调推进机制,明确专门力量和专项工作经费,抓好各类人才基地的联动发展和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服务等工作。

——进一步创建国家级和市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支持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创建国家级“两创”基地,探索现代服务业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体制机制,增强对海外高层次金融等人才的吸引力。推荐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园区创建上海市“两创”基地,到2015年,在各人才基地引进2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高端服务业人才。

——着力推进“临港创业新城”建设。在临港产业区、临港新城等关联区域,积极研究创业人才集聚的新思路、新政策、新做法,提供空间载体,搭建服务平台,创新创业政策,促进人才集聚,全力打造充满创新创业活力的创业新城。

——推进“人才基地”联盟。推进浦东与中国商飞、宝钢集团等人才基地建立信息共享、服务共享、品牌共享、人才效应共享的“基地联盟”,在人才引进、挂职培养、配套服务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

(五)扩大市场对外开放,积极培育  浦东国际人才市场 

实施更加开放、积极的政策措施,推动人才服务业的国际化,将浦东建成开放度高、国际国内接轨、竞争力强、流量大的国际人才资源配置中心。

——进一步扩大人才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大力引进、集聚各类人力资源服务跨国公司,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服务市场体系和市场化配置机制。制定扶持政策,对入驻的人才服务跨国公司总部、大中型专业公司,提供包括办公用房租金补贴、高管住房补贴、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等内容的政策优惠。

——研究发布浦东人才指数。研究制定、定期发布“浦东人才指数”,包括“人才紧缺指数”、“人才薪酬指数”、“人才环境指数”和“人才竞争力指数”,及时反映市场动态信息,分析浦东人才形势和状况,引导人才向重点产业、行业、区域集聚,为政府决策、企业用人、人才择业提供依据,为国家人才指数标准和规范体系提供示范。不断扩大“浦东人才指数”的国际影响力。

——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薪酬定价机制。研究制定专项政策,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薪酬定价、信息交互机制,加快推进人才与资本、技术、产权等国际要素市场的融合与对接。争取国家有关方面的支持,推动组建长三角乃至全国人才服务业行业协会,并争取把行业协会的总部设置在浦东新区。探索建立人才服务业专业服务人员职业能力水平认证制度,不断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推进政府机构以聘任制方式吸引国际人才。

——争取试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外人才个人所得税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通常做法,探索适当增加税前列支项目如购房租房、子女教育、家属抚养等,按规定一定的比例在税前列支。探索以年度、家庭为单位缴纳个人所得税。

(六)优化生活文化环境,确保人才安居乐业

切实加强有利于国际人才发展的环境建设,努力推进人才生活居住环境符合国际先进标准,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文化环境充分满足国际人才发展需要。

——优化高端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医疗服务体系,争取国家支持,争取将浦东举办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审批权下放到上海。建立以上海境外人才及长三角高端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作为国际医疗保险可结算的定点医院。

——完善国际教育服务体系。在推进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满足国际人才需求的教育服务体系,探索与纽约大学、哈佛大学商学院等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办学,促进公益性国际学校、国际班级的发展,满足海外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需求。

——创新社区综合服务体系。促进海外人才集中居住社区的国际化建设,继续探索国际化社区居委会选举试点,增强社区对人才的服务和联系。依托行业协会、社团组织,发挥其联系、服务、凝聚海外人才的功能性作用。实施“十百千万”社工人才开发计划,引进培养一大批职业化专业化社工人才队伍。

——健全人才公寓保障体系。以公共租赁房建设为主体,加快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公寓建设管理的统筹协调机制,通过建造、购置等形式集中建设一批以人才公寓为主体的公共租赁房;进一步完善人才公寓的政策体系,在规划、建设、管理、运作、补贴以及财力支持等环节明确配套性的意见。建立新区统一的人才公寓公共服务信息平台,逐步实现人才公寓的“一口受理、分区实施、资源调剂”,确保人才公寓发挥最大效应。规划建设适合国际人才居住的高级公寓项目,在人才公寓的功能布局和运营服务上注重贴近国际人才的居住需求,配套建设现代化的商业、文化和交通设施。

——探索改革人才出入境和居留机制。一是探索完善中国“绿卡”制度。争取国家支持,在浦东试点扩大“绿卡”适用范围,适当降低申请标准,赋予国际人才更多的国民待遇。组织专门力量,加强对海外人才技术移民的研究和探索,争取在浦东先行先试。二是争取放宽对国际人才执业资格限制,探索允许国际人才获取国内执业资格证书,鼓励持有国际通行资格证书的国际人才进入人力资源配置市场,简化执业资格认证手续。三是争取为国际人才开辟外币汇兑携带绿色通道。探索对国际人才在浦东取得的薪酬收入和奖励性收入,实行人民币自由兑换,换取的外币可以自由汇出或带出,不设限额管制。

四、统筹推进浦东人才发展的重大工程

(一)国际金融人才集聚工程

目标要求:围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依托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实施金融人才集聚战略,大力引进在国际大型金融企业中担任中级以上管理职务,精通相关领域业务和国际规则,工作业绩突出,并取得相关国内外专业资格认证的高级金融人才。不断提高金融人才队伍的国际化、高端化水平,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人才集聚高地,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主要措施:一是进一步创新和完善金融人才政策。在贯彻落实给与金融人才财政奖励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聚焦金融高端人才,完善户籍、居住、培训、就医、收入等相关政策,争取在个人所得税减免或财政奖励方面创新突破。二是加大各类金融机构的引进力度。推动全国性金融监管部门、金融行业协会、专业研究机构在浦东建立金融研究平台,推动国外著名的金融服务机构、评级机构在浦东设立分支机构或中国总部,搭建更多的高层次金融人才平台。三是强化金融人才认证和培训服务。引进国际著名的金融职业资格培训项目在浦东发展;逐步实现跟世界各国开展执业资格互认,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执业资格制度体系;拓展“陆家嘴人才金港”项目,建立覆盖重点金融企业的人才引进和联合培养基地;加快金融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重点资助各类紧缺金融人才的培训。四是加强金融人才专业服务平台建设。依托“陆家嘴人才金港”等平台和专业服务机构,开展金融人才的引进、培训、认证、流动、社保等专业服务。在陆家嘴人才基地建立金融人才服务的“绿色通道”,优质高效地做好人才引进、居住证办理、人才奖励落实等各项工作,最大程度地为金融人才提供方便。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享互动的金融人才信息交流和服务平台,提供便捷的政策咨询和配套服务。

(二)国际航运人才引进工程

目标要求:围绕建设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依托陆家嘴、洋山临港、外高桥和临空地区四大航运服务集聚区的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国际航运人才开发计划,吸引集聚一批航海航空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一大批航海航空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从事航海航空交易和服务的中高端关键人才,如经纪人、金融专才、国际海事法律和仲裁人才、航运保险人才、航运咨询人才等。

主要措施:一是实施航运人才引进专项行动。启动“浦东航运领航精英5年行动计划”,通过分项目实施方式,建立起系统化、自我完善的行业人才选拔、引进、培训、交流和激励的体制机制。制定航运人才培训计划,依托国内外高等海事院校、航运科研机构和各大型集团公司,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针对航运企业和服务机构的人才需求,分层次、分行业地进行专项引进和匹配。大力发展航运相关高端产业,提升航运产业层次,以更具挑战性和发展空间的事业舞台吸引航运高端人才。二是研究制定航运人才专项政策。充分发挥《浦东新区集聚航运人才实施办法》的政策优势,大力支持航运中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发展。制定航运人才户籍准入特殊标准,针对重点引进人才,采取更加灵活的户籍政策,解决个人及家属户籍问题。制定航运人才个人所得税减免或财政奖励专项政策,提高收入保障。建设航运人才公寓,建立租购房补贴机制,提供住房保障。三是加强组织和服务保障。针对航运人才储备相对薄弱、引才育才挑战巨大的实际情况,由新区经信委、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牵头,整合相关职能部门和产业园区资源,建立航运人才引进专项行动的协调推进机制,组织专门力量做好航运人才的现状和趋势研究、政策制定和落实等工作。

(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才开发工程

目标要求:着眼于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围绕新区重点发展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先进重大装备、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引进和培养五支人才队伍: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科技创业人才,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研发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工程技术人才,工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

主要措施:一是制定完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依托新区科委、张江高科技园区等部门,加强高新技术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和综合扶持。对于拥有重大发明创造或重大技术创新,在重大专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中主持或参与过大型科研项目的创新人才,为其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环境,并给与其科研团队住房、子女教育、财政奖励等方面的支持;对于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市场前景可观的创业人才,加大创业扶持力度,通过拓展留学生创业园、科技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器等,提供完善的创业场地和融资服务。进一步完善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有效激励机制,对掌握核心技术,为企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可实施科技成果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科技成果收益分成等分配方式。二是实施工程师知识更新培训工程。以工程师、技术员为主要对象,大规模开展知识更新继续教育。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补贴为手段,以工程师评审制度改革为动力,促进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培训项目。三是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着眼于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批战略企业家和一大批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开设国际工商管理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和著名企业家开讲管理前沿问题。四是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培训基地,重点放在紧缺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和培训项目。联合国外著名大学和跨国公司,合作建立国际化的培训机构,提高专业技术培训水平。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技能培训中心,并积极为社会提供培训服务。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博士后流动站”等高层次培训载体建设。

(四)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引进工程

目标要求:借助“世博效应”、“迪士尼效应”,大力引进和集聚六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具有国际视野、勇于开拓的文化企业家人才和文化投资人才;业务精通、视野开阔的网络文化及新媒体领军人才;具有国际视野和经验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具有相当知名度和业务能力的优秀记者和主持人;具有商业和艺术双重敏感性和执行力的文化创意策划和设计人才;具有敏锐眼光的数字和网络等新媒体专业技术人才;具有丰富从业经验和精通市场的版权贸易人才。

主要措施:一是制定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专项政策。由文化部门负责研究制定针对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计划和配套政策,结合各类文化创意项目的推动和建设,吸引国内外的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知名人士,尤其是国内外著名的创意人士集聚到浦东、创意创业在浦东。二是聚焦迪士尼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实施大型文化游乐设施经营管理人才开发计划。围绕2010年迪士尼项目建成运营的要求,加强与美方公司的合作,依托相关高校,设立培训中心,加快推进运营人才培训工作。三是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争取国家和市的支持,建设若干国家级和市级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地。以基地为载体,形成集聚文化创意人才的产业空间。四是推进“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社群”建设。选择部分比较成功的文化创意园区,进行重点打造,形成创意人群品牌。对进入园区的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采取积极的财税政策,提供低租金或限期免费的文化创意空间,创造更加有利于创作创意的工作环境。

(五)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目标要求:适应浦东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对教育事业的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教育人才,优化教育队伍结构。加强职业教育人才队伍培养,逐年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引进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十二五”期间,新区基础教育人才新区基础教育人才由3.23万人增加到3.5万人,增加10%左右,其中专任教师由2.6万人增加到3万人左右。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幼儿园、小学教师所占比例由80%提高到90%;研究生学历的中学教师所占比例由1.8%提高到3%;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所占比例达到15%。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比例达到全区教师总数的15%。在聘教练员达到200人左右,体育比赛各级别裁判员达到1000人左右。

主要措施:一是加大教育领军人才引进的政策力度。按照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划目标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进一步开放一批重要的领军岗位,实施全国范围乃至全球范围的公开招聘,着重引进一批名校长和名教师。对公开招聘的领军人才岗位,建立与市场接轨的薪酬标准和住房补贴制度,加大激励力度,提高人才引力。对一些重量级领军人才,实行“一事一议”,解决其生活工作方面的后顾之忧。加强教育领军人才引进评价工作和信息汇集工作,确保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是以学科建设为抓手,着力培养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加强重点领域的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为路径培养一大批教育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人才。发挥各类领军人才的团队领军作用,以科研为带动,以实践为支撑,不断提高骨干队伍的业务能力,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形成学科建设的梯队。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形成跨单位的学科团队;加强重点教研室建设,培养一批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的科研型教学骨干。采取自培、联办和引进等举措,加强体育教练员、科研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的培养,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三是稳步推进教育领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激发人才活力。进一步推进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激活教育队伍的内部活力。通过加大补贴力度,实施评优倾斜等政策,引导和鼓励优秀教育人才到农村地区工作。完善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完善准入标准和注册管理,规范职业准入,并通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等手段,鼓励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对引进的教育领军人才,按照事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原则,做到合理柔性流动,最大限度发挥其领军作用。

(六)全民健康卫生人才培养工程

目标要求:通过内部培养、外部招聘和引进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提升浦东卫生人才的素质,构建卫生人才培养的高端平台,在医疗卫生服务与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到2015年,引进和培养20名卫生领域领军人才,其中引进10名50岁以下、具博士学位的主任医师,培养10名48岁及以下的重点学科群或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引进和培养100名学科带头人,其中引进50名45岁及以下、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培养50名42岁及以下的学科带头人或学科重要骨干;培养100名35岁及以下的学科重点后备人才。

主要措施: 一是培养和引进高端医学人才。设立新区卫生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人才的专项培养和引进项目,加强高端人才和学科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国外进修学习、国内脱产进修、在职研究生学历教育和导师制培养等方式,加快形成一批卫生领域的高层次学科人才梯队。 二是 加强卫生专业能力培养基地建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充分发挥培训基地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作用,使之成为医疗卫生服务培训与交流平台。浦东新区培训基地将根据培训需要和区域学科优势,设立三级学科,并在南部地区新建2个培训基地。开展各项继续医学教育和承担政府交给的培训项目,对区属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各类专业理论与基础技能培训,包括住院医师(含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疗卫生专业能力培训。根据上海市住院医师(含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关规定,依托浦东新区临床培训基地和社区卫生服务培训基地,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教材、培训设备与设施的建设,不断改进培训效果,有效提升临床住院医师素质。 三是鼓励医务人员的在职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培养1000名医疗骨干;继续鼓励在医疗、公共卫生、护理和管理岗位、40岁以下的卫生人员在职接受高学历教育,提升学历层次,所属单位给予一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鼓励在职医护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各类卫生人员参加各类进修、岗位培训和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整体素养;鼓励浦东新区医学会、培训基地和有条件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国家级、市级或区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使浦东新区的卫生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适应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需要。

(七)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

目标要求:建立健全“政府监管、行业主导、校企合作、贴近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培养适应企业技术升级需求、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聚焦产业要求和就业需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职业技能培训与产业相匹配、与就业相结合。引进和培育优质培训机构,不断提升新区整体培训管理水平和培训质量。每年新增技师、高级技师1000人,力争高技能人才占技术性岗位从业人员比重提高到30%。

主要措施:一是探索职业技能培训新体制。建立“政府监管、产业导向、行业主导”的职业技能培训体制。围绕新区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综合人力资源存量和增量状况,合理布局一批具有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探索在培训机构监管方面引入相关国际质量标准认证作为行政监管辅助手段,做大做强一批优质培训机构,形成新区的品牌效应。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等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职业培训工作,重点培养以高技能人才为主体、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技能型人才队伍。二是加大职业技能专业和课程开发力度。按照新区产业发展重点和需求,引导优质社会培训机构和重点企业培训部门,研究开发和出台一批新职业、新标准,自主开发一批中高端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开设符合新区产业发展需要的培训项目,尤其是“两个中心”建设急需的相关职业,满足不同产业、行业和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三是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实施首席技师培养选拔计划,完善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整合新区现有公共实训资源,鼓励职业院校、企业等向社会开放实训资源。积极培育社会团体,鼓励行业协会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推行行业内培训和认证,承担行业内人才职业培训和鉴定。加快农业实用技能培训和转移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提升农村劳动力非农产业的整体就业率。在职业技术培训中发挥大中型企业的作用,积极推进校企联合,提高培训效果。四是健全面向市场、运行有序、管理高效、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积极推进“双证制”,使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通过开展高师带徒、职业技能比武竞赛、校企合作等活动,充分调动行业、企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学习技术、钻研技能和岗位成才的良好氛围,为青年技术工人快速成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八)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工程

目标要求:着眼于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实施“十百千万”人才计划,“十二五”期间,实施 “十百千万”人才计划,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即到2015年,培育50家专业社工机构;4800名左右拥有国家社工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较高社会工作实务技能的社会工作者(师);18700名左右掌握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伦理和技巧的社区工作人员,社工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主要措施:一是加大人才培训力度,提升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化、职业化能力。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交流,建设一批社工培训基地,探索一套知识普及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等相结合的培训体系。通过举办理论研修班、工作培训班等方式,对机关、事业单位、街道、镇和社会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社会工作知识普及培训,满足本区社会工作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着重加强原转岗人员的岗位培训,结合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型,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二是创新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促进社会工作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巩固和拓展原有社工岗位,进一步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研究开发社会工作岗位,探索建立合同制管理办法,实行专职制、聘用制、派遣制、项目制、委托制等相结合的用人机制。逐步引入竞争机制,规范和完善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等管理环节,实现优胜劣汰。对一些特殊性的社会工作岗位,建立聘用制、项目制、委托制形式,提高待遇水平,吸引和留住社会工作人才 。制定社会工作人才薪酬指导政策,改善其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三是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职业化管理。借鉴先进地区的社会服务标准,并结合浦东实际,在现已开展的服务领域,如养老、助残、外来人口、少数民族、戒毒、矫治、青少年等领域,逐步探索社会服务质量标准,规范和评估社会工作人才的服务。严格执行社会工作职业准入标准,探索对社会工作者实行登记管理,对社会工作师实行注册管理,对独立执业的社会工作师实行严格的执照制度。

(九)新农村建设领头人开发工程

目标要求:围绕建设新农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新农村建设领头人队伍。“十二五”期间,重点选拔培养1000名优秀村干部,每村进驻至少一名大学生“村官”。加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着力造就培养一批善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乐于带领群众致富的复合型现代化农业人才。积极推动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技术协会发展,为农村实用人才搭建成长载体。

主要措施:一是加强以村书记为重点的村干部队伍培养力度,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村级领头人队伍。按照“加快发展有本事,解决困难有办法、化解矛盾有权威”的要求,选拔、培养、用好村书记。依法推动村民委员会按期换届,通过积极引导和依法选举,把政治素质好、群众观念强、善于团结共事、公道正派的人才选入村委会班子。二是完善新农村建设实用人才培养的方式与途径。大力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继续深入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星火科技培训、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项目,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各类教育资源在浦东新农村建设实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示范基地的联动,开展岗位培训、技术指导、技术交流、科技示范和成果展示,在农村生产经营实践中培养实用人才。继续深入开展农村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促进和带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建立新农村建设领头人评价体系和信息资源库。开展优秀新农村建设领头人、产业化带头人等评选活动,大力宣传其典型事迹,在浦东形成尊重新农村建设领头人的良好氛围。建立新农村建设领头人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使有一定技术专长并发挥突出作用的“土专家”、“田秀才”得到相应的待遇,增强其责任感。对年纪轻、技术素质高的实用人才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及时吸收加入党组织。加大从农村实用人才中选拔培养村级干部和后备干部的工作力度。建立新农村建设领头人信息库,更加全面地掌握农村各类人才的基本情况。四是建立特殊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吸纳海内外优秀农业人才。采取一些积极特殊的政策措施,从外省市引进具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才,或农业紧缺人才。争取从国内外引进一、两名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的农业领军人才,引领浦东现代农业大发展。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

(一)组织推进保障措施

1 、加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设。建立健全“第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人才工作会议,着重研究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检查人才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情况。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的牵头抓总、协调各方的作用,加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建设。

2 、加强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建设。强化人才工作的组织推进体系建设,理顺和强化各相关职能部门人才工作职责,在重点区域和部门明确人才工作相关机构,确保人才工作任务和项目有部门承担,有专人负责。要加强人才、项目和企业联动,科技、金融和环境联动,聚焦创新创业人才及吸附大量科技人才的企业和项目,新区及相关开发区要主动与国家科研院所、中央企业服务对接,实现人才效应的共享。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抓好人才工作的协调、督办和考核,促进各项工作优质高效推进,保障人力、财力和物力及时到位,保障市、区相关政策落实到位。

3 、加强规划任务考核机制建设。各委办局、各开发区在编制行业性发展规划或开发区发展规划时,把人才发展作为重要的规划内容予以考虑,并与全区的人才发展规划相衔接,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编制配套的专项人才发展规划。要把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分解为责任考核指标体系,落实到相关部门和负责人。

(二)资金投入保障措施

1 、实施人力资本优先积累的财政支持政策。贯彻中央和上海市关于人力资本优先积累的方针政策,确保教育、科技、卫生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提高投资效益。梳理、整合政府人才投入项目和资金,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新区政府财政预算,主要用于配套“千人计划”和落实“1116”计划、重点人才工程配套、引进人才租房补贴、杰出贡献奖励等。加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估和监督检查,探索建立健全人才发展项目和财政资金投入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推行第三方绩效评估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 、保障人才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实施。完善分类资助体系,明确资助对象和资助标准。制定浦东新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确保财政资金投入,支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和扶持。对由各部门负责牵头实施的人才工程项目,各相关部门要积极落实配套资金,确保人才工程有计划推进。对一些重大的或有战略意义的创业投资项目,实施单项资助。

(三)公共服务体系保障措施

1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开发区的人才公共服务网络,为各类人才提供多方面服务。完成人才、劳动两大公共服务机构的融合贯通工作,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围绕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建立健全五大国际化的公共服务系统:教育培训公共服务系统、医疗保健公共服务系统、公共信息双语发布公共服务系统、中文语言教育与文化交流公共服务系统、国民待遇落实公共服务系统。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创业辅导、创业孵化、创业融资、创业资助等服务力度。

2 、加强服务载体建设。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借助现代电子技术,构建高效、便捷、透明的人才公共服务网络载体。推进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建立大规模的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建立健全人才资源年度统计调查和定期发布制度,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3 、加强服务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人才公共服务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完善业绩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积极培育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进程。加大政策咨询、投融资服务、公共实验、知识产权等服务平台的统筹协调,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