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来源: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6-12-16 浏览量:17

 “十三五”时期是徐汇区全面深化改革、优化发展结构、提升竞争优势、推进转型发展,实现“四个徐汇”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为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体育改革发展,根据《上海市体育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体育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体育局的有力指导下,徐汇体育坚持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的战略出发,着力于提高公共体育、青少年体育服务水平和体育产业发展,顽强拼搏、务实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制定并实施《徐汇区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五年内新增体育场地设施面积5.67万㎡,累计拥有徐汇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处、小型体育公园1处、社区公共运动场23处、社区百姓健身房7个、区级市民体质监测中心2处、社区市民体质监测站9个、社区体育健身步道17条、社区健身苑点467个等公共体育设施。形成13个街镇+漕开发+总工会的“13+N”社会体育指导模式,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继续壮大,截止到2015年12月底全区指导员人数占本区常住人口的2.73‰,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2011年徐汇区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社会(休闲)体育示范区。

  (二)各级各类赛事活动蓬勃开展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提升到48%,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98.7%,高于全国和全市平均水平,初步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多层次体育赛事活动体系。举办徐汇区第六届运动会,“一区一品”、“一街一品”赛事和白领运动会、定向野越、楼宇垂直马拉松、学生健身操舞大赛等一大批具有区域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群众体育赛事成为徐汇体育品牌项目。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斯诺克上海大师赛、上海城市定向挑战赛等一批顶级精品赛事成为宣传徐汇城市形象的体育名片。

  (三)青少年体育运动发展迅速

  体教结合进一步深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青少年体育组织规模扩大,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共18个。全区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普遍向青少年开放,青少年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提高,2015年全区学生体质合格率96.2%,小学生“人人学游泳”学成率逐年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健全,制度更加完善,项目布局和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在训规模及成材率稳步增长,上海市十项系列赛及市运会等赛事成绩名列前茅。

  (四)体育产业规模质量不断提升

  全区体育产业规模从2011年到2015年逐年增加, 2015年底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45亿元。税收总量也以每年12%以上的速度增加。截止2015年底,全区共有体育企业218家,体育类社会组织共89家,其中税收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家。2011-2015年体育彩票销售总量近10亿元。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50%以上,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不断增强。2015年7月,徐汇区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上海唯一的全国体育产业联系点。

  (五)运动智能服务模式探索起步

  以市民便利、健康为中心,搭建场馆预订、活动宣传、粉丝汇聚、智慧平台等多功能的“智慧城区”,不断完善信息智能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徐汇体育生活+”手机APP功能,实现手机、电脑同步在线预定游泳、足球、篮球公益场。有效利用微信等模式,建立活动报名、赛事报道等板块,形成数据支撑和活动群集的信息化服务平台。积极策划构建智慧便民的服务网络,打造市民便利、丰富的体育生活。

  二、“十三五”时期体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随着徐汇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徐汇体育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良好形势,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和严峻挑战。

  就机遇而言,当今世界体育经济、体育文化、体育民生已成为体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一是体育作为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文化娱乐的功能正在产生积极而深远的作用和影响,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徐汇体育发展的活力,打开了徐汇体育发展的空间。二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成为体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建设健康中国、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打造徐家汇体育公园,黄浦江滨江两岸贯通体育设施规划布局,徐汇滨江建设亲水魅力区,为徐汇体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战略机遇。三是我国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推动冬季运动发展,攀岩等运动项目成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比赛项目,桥牌成为2018亚运会比赛项目,为徐汇传统优势体育项目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四是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成为体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徐汇区成功申报全国体育产业联系点,为徐汇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从挑战上说,徐汇体育发展仍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区域内体育场地面积虽然逐年增加,但南北区域之间、街道镇之间的发展并不平衡,场地资源仍旧相对缺乏,人均场地面积与上海市平均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人民群众对体育的多元需求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二是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薄弱,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人才培养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拓展,体教结合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体育项目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三是体育产业发展能级还比较低,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的地位还不相适应,产业发展政策和市场投资环境对体育产业发展的针对性有待提高,体育的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体育教育、体育科研及体育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引导。四是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相对滞后,公共体育供给社会化、专业化运作机制有待完善,政府“一元管理”模式亟需改变,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有待理顺。五是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还未能有效发挥,体育的多元价值有待深入挖掘。

  三、“十三五”时期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把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体育发展融入“四个徐汇”建设。推进全民健身战略的有效实施,以公共体育服务、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培育等为主要职能,全面提升体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设与徐汇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相匹配、相一致的体育发展强区,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形成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双轮驱动,竞技体育与居民健康相协调的良好局面。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需求。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保障人民群众体育运动权益。把体育作为促进人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民生工程来抓好,让运动成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在共建共享中增加获得感和满意度。

  2、坚持改革创新,注重依法治体。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法治理念,加强规划、政策、标准引导,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微观事务管理。依法行政,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强化市场监管,营造竞争有序、平等参与的市场环境。

  3、坚持协调发展,鼓励社会参与。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促进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均衡发展与质量提升相并举,公共服务与产业发展相并重。发挥社会力量作用,让更多企业和社会组织对接体育服务需求,丰富体育产品供给。

  4、坚持融合共享,拓展空间载体。把融合发展贯穿于体育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作为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将体育资源利用从单纯型向复合型发展转变,促进体育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绿化、金融等行业的融合发展。

  (三)发展目标

  以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为指导,围绕2025年上海市基本实现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奋斗目标,以建设“四个徐汇”为战略框架,打造徐汇公共体育服务示范区、青少年体育引领区、体育产业先行区、体育文化标杆区。力争到2020年,徐汇区公共体育发展达到新水平、青少年体育内涵更加丰富、体育产业规模质量创新高、体育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基本形成体育特色明显、运动氛围浓厚,项目布局优化、赛事活动丰富,体育科创活跃、融合发展凸显、体育消费增长的良好局面。体育发展整体水平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相匹配,走在上海市各区前列。

  (四)具体目标

  1、公共体育发展达到新水平。制定并实施《徐汇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到2020年,新增体育场地设施面积5万平方米,其中新建室内体育场馆设施1万平方米。学校体育场地进一步开放,开放率86%。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48%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占区域常住人口的2.75‰以上。建设“15分钟体育生活圈”,市民体质监测达标率98%以上。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数量20个以上。

  2、青少年体育内涵更加丰富。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模式,营造“想运动、能运动、会运动”的良好氛围。青少年体育素养普遍提高,每人学会2项以上运动项目,体质监测水平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逐渐形成运动项目学区化。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达到25所学校,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0个,体育运动项目联盟3-4个。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总量和比赛成绩保持上海市各区县前列,申报国家和上海市各类体育人才基地8个,注册青少年运动员数量1200人以上。

  3、体育产业规模质量创新高。到202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60亿元以上,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55%以上。以徐汇“一轴一带七片区”功能框架为基础,促进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中介培训、信息服务、体育用品及销售等体育产业类别进一步发展,产业组织形态和集聚模式更加丰富,建立体育企业孵化基地1-2个,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数量达到100家,集聚体育产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

  4、体育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深化对体育文化的挖掘,弘扬奥运精神,顽强拼搏、为国增光、无私奉献,增强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使体育文化在体育发展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开展体育文化系列活动,在传统项目的基础上,推广冰壶、攀岩等冰雪项目和新型奥运项目,培育运动项目文化,打造体育文化品牌活动,把体育文化理念融入到体育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

表一:“十三五”时期徐汇区体育发展的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属性

十三五目标

1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

%

预期性

≥48

2

  新增体育场地设施面积,其中

  新增室内体育场馆设施面积

万m2

约束性

5

1

3

  社区市民健身活动中心街镇覆盖率

%

约束性

≥40

4

  社会体育指导员占区域常住人口比例

约束性

2.75

5

  市民体质监测达标率

%

预期性

≥98

6

  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率

%

约束性

86

7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数量

预期性

25

8

  申报国家和上海市各类体育人才基地

预期性

8

9

  青少年人人掌握体育项目

约束性

2

10

  体育产业总规模

亿元

预期性

160

11

  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数量

预期性

≥20

12

  注册青少年运动员数

预期性

≥1200

  四、主要任务

    (一)拓展体育运动服务,大力开展全民健身

1、加强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按照“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的要求,通过拓展增量、盘活存量、集约利用合理布局全民健身设施,逐步建成区-街道镇-社区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形成社区15分钟体育生活圈。区级层面,推进“徐家汇体育公园”、徐汇滨江、漕河泾开发区等区域体育设施布局和建设。街道层面,加大社区市民健身活动中心和社区中小型体育健身场所建设,社区市民健身活动中心街镇覆盖率40%以上,“体绿结合”增加户外多功能体育球场,推进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开放率达到86%。社区层面,提高社区健身苑点、百姓健身房完好率,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充分挖掘现有设施潜力,统筹利用楼宇、地下空间,提高综合利用效益和健身设施的可及性。

  2、完善全民健身服务多元供给。坚持政府、社会、市场“三轮驱动,以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需求层次,引导多元主体供给。加快社区体育发展,支持社区体育健身团队建设,到2020年每万人拥有社区体育健身组织超过20个,促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自主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在日常体育健身活动的引导、培训、组织、项目普及和体育赛事活动的承办等方面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和各类体育协会作用,在园区、校区、厂区广泛开展体育健身和赛事活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经营性体育场馆向社会公益开放,营造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市民自由选择,自主消费的环境,促进全民健身繁荣发展。

  3、提升全民健身服务质量水平。加大终身体育锻炼理念宣传,倡导人人喜爱并参加1-2项健身活动,提高群众体育水平,增强市民健身素养。深入实施“你点我送”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推进公共体育服务进社区、进园区、进校区、进楼宇、进军营。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库建设,广泛开展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专项化技能培训,鼓励教练员、退役运动员、学校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优化体育指导员结构,提升整体素质和指导能力,建立积分激励制度,提高指导效率。建立体育志愿者组织,扩大体育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体育技能培训配送服务,试点推广运动技能业余等级制度,提高体育志愿者服务水平,为市民提供有针对性的体育志愿服务。

  4、丰富体育健身项目和产品。办好市民运动会、市民体育大联赛、“一区一品”、“一街一品”等区域品牌赛事活动,分层分类引导运动项目发展。针对楼宇、园区等职工群体特点,开展“午间一小时”运动,设置瑜伽、飞镖,推广颈椎操等区域创新项目,举办“白领运动会”。因时、因地、因需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发展球类、路跑、健步走、游泳、广场舞和“五棋一牌”智力运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传承发展武术、健身气功、扇子舞、筷子操、棉纺操等体现民俗、民间传统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加快发展冰雪运动,开展冰壶运动体验活动。培育发展攀岩、定向、帆船等具有前沿、时尚、消费引领特征的运动项目。推动职工体育、学校体育、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和社区体育全面发展。

  5、促进体医结合普及科学健身。倡导“运动是良医”的理念,健康关口前移,发挥全民健身在“幸福徐汇”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全民健身方法和科技含量。加强不同人群的体质监测和健身指导服务,体医结合,开展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病等常见慢性疾病运动干预和运动康复。在楼宇单位试点推广“颈椎保健操”等体育运动项目,预防和治疗慢性颈椎疾病,并持续跟踪,总结经验,普及推广。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机构,鼓励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协同创新,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健身产品,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养生等方面的特色作用,试点开展健身咨询服务。探索体质监测与健康指导、公共卫生、疾病防治相结合,体育与养生、医疗、保健、康复相融合的发展模式。

表二:重点体育建设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1

徐家汇体育公园

  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运动休闲公园等为一体的综合体育运动服务与配套设施

2

滨江特色体育休闲带

  建设健身步道、体育公园、引进游族体育等大型体育企业入驻

3

漕开发运动休闲和绿色慢行网络项目

  1个绿洲商务会所、1个室内综合运动馆、2个1000M2室内健身场馆、5个200 M2室内健身场馆和串联各园区开放空间及地铁站点间近15.1公里左右的人行步道与自行车道并行的连续绿色慢行网络

4

桂江路高压线绿廊工程

  2片公共篮球场、2片羽毛球场、1个综合活动场和健身步道

(二)普及与提高并重,推进青少年体育发展

1、加强青少年体育服务。积极贯彻实施国家和上海市“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整合资源,以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的多元体育运动需求为目标,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模式。加强学校体育设施达标建设,新建学校体育场馆相对独立,现有设施相对隔离,逐步实现学校体育场馆信息互联互通,向区域内学生延伸开放。依托市区体育场馆、体校和学校场地,积极建设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经营性场馆向学生优惠开放。在新建、改建、扩建社区健身设施过程中,配备一定数量的符合青少年体育运动特点的健身设施,有条件的设立青少年体育活动功能区。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开发青少年喜爱的运动器械、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

2、健全青少年体育组织。通过自行培养、委托培养、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和引导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发展,构建青少年健身服务组织网络,保障青少年体育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培育20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充分发挥俱乐部在青少年体育专业指导服务方面的作用。推进“三大球”及体育运动项目联盟建设,通过体育联盟组织,普及体育运动项目知识,扩大健身锻炼群体。推进“草根教练”计划,建立青少年体育健身指导员骨干队伍,鼓励基层体校教练员和学校体育教师进社区担任青少年校外体育指导员,发挥专业指导作用,提高指导效果。实施“蓄水池计划”,鼓励退役运动员、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等组建青少年体育健身志愿者队伍,指导青少年科学体育锻炼,建立青少年体育运动长效发展机制。

3、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树立体育育人理念,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保持体质监测合格率位居全市前列。从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出发,强化学校体育课与课外锻炼,丰富“三课、两操、两活动”和“每天校园锻炼1小时”内容。以学生健身操舞大赛、三大球联赛,阳光体育大联赛,暑期体育赛事活动以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等为抓手,通过比赛促进运动技能提高。开设青少年冰雪项目,开展冰壶体验活动,普及冰雪运动项目文化。推广“快乐体育”,积极开发青少年喜爱的体育项目,开展快乐体操、快乐武术,快乐游泳、快乐棋牌、花式跳绳等活动,推动运动项目学区化建设,帮助确立适合自身锻炼的项目,掌握两项以上运动技能,逐步养成热爱运动、自觉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4、强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建立多元化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拓宽后备人才培养渠道,调动社会、市场力量和家庭主动投入体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逐步将有群众基础、有市场潜力、社会关注度高的竞技体育项目办到学校、企业、协会等组织,探索建立竞技体育社会参与的新机制。以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单项精英基地建设为引领,到2020年,建设完成国家及上海市各类体育人才基地8个,凸显精英后备人才培养的示范和枢纽效应。加强教练员培训,形成“双师型”优秀教练员队伍,建立人才梯队,提高核心竞争力。推进体教结合,把学校作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有机融合,提高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让更多的优秀运动员从学校走出来。

5、提高竞技体育训练水平。遵循训练、竞赛和文化学习规律,着力抓好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和科学保障,努力提升竞技体育发展内涵、训练水平和综合效益,保持运动员输送和竞技比赛名列全市前茅。推进市、区两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完善“一条龙”课余训练体系,扩大项目布局,普及项目发展,完成1200名以上青少年运动员注册。坚持突出重点、优化结构,走精兵之路,抓好田径、游泳、体操等基础大项以及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水上运动、棋牌类区域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调整弱势项目。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以赛促练提升能效。加强竞技训练基础管理,不以竞技比赛成绩作为衡量体育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准,不断提升办训办学专业化水平,优化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实施方案与训练计划,推进运动员文化教育常态化,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与业余训练的实际效果。

  (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体育产业发展

1、引导激活体育消费市场。倡导体育消费理念,培养健身意识和健身习惯,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体育消费成为日常消费的内容之一。遵循群众体育、赛事体育、竞技体育发展规律,针对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年龄层次,积极开发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体育消费产品和活动品牌,营造良好体育消费氛围。引进群众喜闻乐见、参与程度高的赛事,推动形成新的体育消费潮流。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发挥各类组织作用,探索“多元主体”提供健身指导服务,开发体育产品,提供体育休闲活动,举办体育赛事,丰富群众体育文化生活,增强体育消费意愿,夯实体育产业发展基础。注重体育体验和体育观赏,满足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体育消费需求,加强互联网技术运用,推动体育健身消费转型升级。

2、聚焦体育产业重点领域。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比重,逐渐形成以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为核心,体育用品业为支撑,体育培训、体育中介等业态快速发展的态势。巩固体育商贸业等传统优势领域,以“互联网+”、“O2O”等新模式促进体育商贸线上线下融合,支持体育实体商业应用新技术、发展新模式。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从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研发可穿戴运动装备,提升体育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鼓励发展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在体育创意产业的应用和推广,催生体育新业态。壮大体育服务业创新潜力领域,鼓励旅游、健康、文化、传媒、科技、金融等向体育领域拓展,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传统体育产业与新兴体育产业的互动结合,拓展体育产业领域。

3、促进体育产业集聚发展。对接徐汇“一轴一带七片区”城市发展形态,抓住黄浦江贯通和徐家汇体育公园改造契机,重点建设集运动、康体、养生、商业、娱乐、体验等多样化、综合性的徐家汇体育公园及周边“体育产业集聚带”,挖掘西岸滨水资源,建设徐汇滨江“品牌赛事集聚区”,配合船艇码头的开发建设,发展水上运动项目。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引导建立衡-复体育文化体验园、漕开发体育信息科技园、徐汇中城体育创意综合园、枫林生命健康园,形成“一带一区多园”体育产业发展基本格局。充分利用徐汇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发挥特色资源集聚的优势,打造功能复合、高度发达的体育产业总部基地、体育用品研发基地、体育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优质企业聚集效应显现,形成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4、发挥体育市场主体活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逐步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让市场起主导作用。引导体育企业和体育项目落户徐汇,扶持、培育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骨干体育企业,着力引进知名体育用品制造销售企业、体育科技企业和综合性体育服务企业,力争到2020年,集聚体育龙头企业10家以上。积极扶持有市场潜力的中小体育企业和“专、精、特、新”体育小微企业发展,提高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水平。培育赛事市场化运作主体,强化市场化运作机制,通过专业化、市场化方式整合资源,促进赛事公司、体育社团、体育协会等社会组织成为办赛的主要力量。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进一步拓宽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鼓励探索“互联网+体育”新型体育发展模式。

  (四)繁荣发展体育文化,提升徐汇城市软实力

1、大力弘扬体育精神。深化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传播奥林匹克文化,把体育文化建设渗透到体育工作实践中,使体育文化在体育发展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发挥体育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建设体育文化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增强改革创新意识,聚焦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主题,顺应群众体育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发挥体育健身、强心、益智、乐群的突出功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体育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多彩,突出思想内涵,打造体育文化符号和城市体育印记。

2、培育体育文化品牌。充分挖掘体育的多元价值,开发区域体育文化品牌项目,发展一街一品、一校一品、一企一品运动特色。结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加大对九子、木兰拳、黄道婆纺棉操、排舞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普及,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发展体现徐汇人文、地理资源优势的“漫游慢品武康路”、“骑游老洋房”、“楼宇垂直马拉松”,体现科技文化的“白领运动汇”、“百强企业运动汇”、“星箭科技运动汇”等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将体育活动与科技节、旅游节、电影节、音乐节相配套,凸显城区体育文化内涵,让优秀体育文化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通过体育文化传播,增强群众对徐汇的认同度,彰显与徐汇特质相符的体育特征。
    3、加强体育文化宣传。适应媒体格局、受众对象、传播技术深刻变化的态势,以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提升体育事业公众形象为目的,以建立健全宣传工作机制为切入点,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建立网络、手机应用、出版物等多类型、多渠道的宣传平台,保持与中国体育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东方体育日报、徐汇报等传统媒体的长效联络与沟通,积极与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建立联系,全方位多角度将徐汇体育动态传播出去。以体育文化传播战略,为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加大对体育改革、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的宣传力度,展现徐汇体育文化实力和魅力,提升徐汇形象。

  4、构建智慧体育大平台。创新公共体育服务方式,适当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探索“互联网+体育服务”模式,推行菜单式服务,推进体育服务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设置联网的信息服务功能,提供场地设施查询预订、体育健身指导、体育消费知识、赛事活动信息、慢病防治讲座、信息咨询等多方面信息,融指导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于一体,形成结构合理、网络健全的数字化服务体系。拓展体育交流智能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资源共享、智能调度、应用服务等,实现徐汇与全市体育资源库群的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运用互联网电视、IPTV、手机等终端,满足市民随时、随地、随身和便捷地获取体育信息的需求。

  (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体育法治化水平

  1、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强化法治意识,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进一步厘清体育行政部门权力边界,推行体育行政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依法做好体育局行政审批、行政权力、行政服务和行政监管事项,提高审批效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体育服务体制机制,完善资金保障、监督管理、绩效评价等配套政策,制定政府购买体育服务指导性目录,把适合由市场和社会承担的体育服务事项,按照法定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承担,逐步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体育服务供给与保障体系。

  2、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按照政社分开的要求,改革区级体育协会,推进体育社团“去行政化”。体育社会组织在机构、职能、资产、财务、人员等方面与行政机关脱钩,在内部机构设置、工作计划制定、财务和薪酬管理、人事管理、专业交流等方面拥有自**。建立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机制,通过合同立项、委托管理、购买服务,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政府决策参谋、调查研究、活动组织、宣传推介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建立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工作机制,以评促建,发现和打造一批组织架构合理、管理机制完善、服务水平较高的体育社会组织成为推广的典范,鼓励相互交流与学习,提升其规范化运作水平。

  3、加强廉洁体育和行业作风建设。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执行“一岗双责”,制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分工,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完成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制签约。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明纪立规,正风反腐,加大对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建立惩防结合的源头治理体系,强化监督和问责力度,为体育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发挥审计监察作用,找差距、补短板,不定期地开展监督检查,做到监督检查常态化。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建立健全服务承诺、绩效评估等制度。

  五、保障措施

  (一)规划政策保障

  将体育发展规划纳入本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将体育实事项目纳入区政府目标考核内容。编制和调整城乡规划、土地使用总体规划、绿化规划等时,应当充分考虑相关体育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在区域开发中,应当充分考虑居民体育需求,做好相关体育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加强设施建设。与区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研究并落实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各项政策措施。

  (二)财政资金保障

  将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支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确保财政资金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与青少年体育工作方面的投入。安排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鼓励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吸引群众健身消费。

  (三)人力资源保障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适应徐汇体育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体育人才和紧缺人才。完善体育培训体系,丰富培训内容,深化对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最新政策知识的学习,提高培训的覆盖面和参训率,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较强科学决策能力的高素质体育管理人才队伍,以及一支具有较高执教水平的优秀教练员人才队伍。创新人才管理服务方式,健全人才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四)科研服务保障

  转变科研服务主要面向竞技体育的传统思维,扩大科研服务范围,借助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徐汇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研究。搭建科研需求发布平台和构建长效合作机制,保持体育部门与科研服务机构的密切沟通,确保科研人员及时、准确发现徐汇体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推动徐汇体育转型发展。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引导和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研究、创新、开发各类体育科技产品。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把体育改革发展作为维护人民利益和促进城区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体育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规划、财政、税收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健全体育工作领导协调机制。

  (二)完善规划体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发布《徐汇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制定《徐汇区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6-2020年)》,形成以本规划为统领,各规划统一衔接、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规划体系。

  (三)创新实施机制。分解本规划目标任务,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建立完善指标动态调整机制,促进本规划顺利实施。

  (四)加强督查落实。实施本规划年度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制度。实施重点任务、工作督查制度,确保本规划目标任务能够如期完成。

 

上海市徐汇区体育局

2016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