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十三五”时期本区档案、方志事业发展,根据《上海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上海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徐汇档案方志事业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徐汇档案、方志事业围绕服务大局、服务民生、服务社会,在档案资源体系、利用体系、安全体系建设和推进志书年鉴编纂等方面取得了新成绩,“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实现。
(一)档案方志法治格局逐渐形成。区委、区政府将档案、方志工作列入本区“十二五”规划纲要,区委办、区府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徐汇区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区府办印发《关于推进街道志编纂工作的通知》,推动档案、方志事业与经济社会建设同步发展。区档案局、区方志办切实履行法定职责,积极落实“六五”普法规划,落实简政放权要求,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统筹部署,强化指导监管,使全区档案、方志工作在法治框架下逐步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2014年,徐汇通过上海市区(县)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获先进称号,《徐汇年鉴(2013)》在第五届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获地州区县组综合一等奖,依法治档、依法修志的成效显现。
(二)档案基础业务工作扎实推进。区档案馆浦北路新馆建成使用,区教育局建成教育系统档案管理中心,区行政服务中心建成入驻单位档案集中保管库房。贯彻国家档案局令第8号、第9号、第10号要求,进一步规范档案收集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加大档案接收进馆力度,至“十二五”末,区档案馆共有馆藏档案361877卷/件,照片26824张,录音磁带149盘,光盘99张。推进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区档案馆馆藏纸质档案实现存量数字化、增量双套制;区检察院、徐房集团等实现室藏档案数字化利用。高度重视档案安全工作,筑牢安全底线,档案实体与信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三)档案服务能力与水平显著提升。主动对接区委区政府的重点工作延伸档案服务,协助做好“创全”“世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专题工作的建档。在全市率先落实民生档案“就地查档、跨馆出证、馆社联动、全市通办”工作,拓展查档服务窗口,形成以区档案馆为核心、以区行政服务中心和区婚姻登记中心为服务点、以13家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为就近查询点的民生档案服务格局。区内的远程查询范围已扩展至8类。5年间,受益群众达1.2万余人。依法向社会开放档案,累计开放档案17744卷。接受政府信息查阅和依申请公开申请,5年累计服务群众近千人次,区档案馆日益成为各方依法获取徐汇政府信息的重要渠道。
(四)档案方志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坚持在档案日、地方志法规宣传日举办特色活动,扩大档案、方志工作影响力,馆藏《辛亥革命日记》成功入选第二批市级文献遗产。策划举办“档案纪述——变化着的徐汇滨江”等展览。推进“家庭档案”建设,促进良好家庭文化、家风家训传承。创建成上海市青少年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成“徐汇记忆”展览展示厅,为开展区情区史教育、展示和宣传徐汇历史文脉和发展历程提供重要场所,成为普通高中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全区少先队员“雏鹰小队”活动基地、区域党建组织生活现场开放点和区委党校联合教学基地。“徐汇记忆”网上展览同步建成上线。建成全市首家区(县)方志馆。第二部区志《上海市徐汇区志(1991—2005)》编定出版,编印《徐汇年鉴》5期,整理、翻印《漕河泾镇志》《宛南街道志》等第一轮街道、镇志书共11种,参编《上海档案志》《世博会志》《上海市志(1978—2010)外事·港澳卷》《汶川特大地震上海市救灾援助实录》等市级志书徐汇部分。《徐汇区教育志》《田林街道简志》编写完成,政协志、徐家汇街道志编修工作稳步推进。
(五)档案方志干部素质不断提高。举办档案人员岗位业务知识培训班、初级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档案人员专题业务培训和志书年鉴编纂培训,档案方志干部专业能力不断增强,干部队伍不断壮大。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扎实推进作风建设,通过“创先争优”、“满意在徐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档案、方志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强化,成为推动“十二五”时期档案、方志事业发展的坚实力量。
“十三五”时期,徐汇档案、方志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中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贯穿国家、上海和徐汇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这为徐汇档案、方志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档案、地方志事业发展,既为开展档案、方志工作提供了保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徐汇档案、方志工作需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新常态,科学谋划、敢于创新、砥砺前行、补好短板,全面提升徐汇档案、方志事业综合实力,全面提升档案、方志工作服务能级,全面提升档案、方志干部队伍专业水平,开创具有徐汇特色的档案、方志事业新局面。
二、“十三五”时期徐汇档案方志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引下,紧紧围绕创新徐汇、幸福徐汇、文化徐汇、美丽徐汇建设,找准档案、方志服务助推发展的结合点、发力点,有效服务大局、有效对接需求、有效融入社会,为徐汇建成经济活跃、文化繁荣、环境优雅、安全宜居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作出应有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法治原则。必须严格遵照档案法律法规、地方志条例规定,树立并践行依法治档、依法治志理念。在区委、区政府领导,区档案局、方志办归口负责,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工作体制下,统筹规划、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依法管理、形成合力,推动徐汇档案、方志事业协调健康发展。
2.坚持服务导向。档案、方志事业是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必须将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有效服务作为档案、方志工作的根本宗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更加主动、及时、便捷地提供有效利用,服务大局、服务民生、服务社会,使档案和志书成为不竭的思想源泉、重要的信息来源。
3.坚持创新发展。必须以创新为动力,驱动档案、方志事业走出局限、破除桎梏、开拓思路、与时俱进,积极应对新形势、新变化、新挑战、新问题,使档案、方志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常态,与时代和区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同步协调发展。
4.坚持厚植根基。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事业的立身之本,修志编鉴是方志工作的核心任务,必须牢牢把握并做实档案、方志事业发展的基础,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收好、管好档案,编好志书,把档案馆、方志馆建成汇集文明的思想库、传承文脉的记忆库。
5.坚持培育人才。人才是档案、方志事业发展的关键,必须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出发,努力建设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推进徐汇档案、方志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三、“十三五”时期徐汇档案方志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完善依法治档、依法治志的工作体制机制,构筑以国家档案资源为重点、区域史料文献为特色的资源体系,打造开放、高效、现代的利用体系,健全确保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保密的安全体系,建立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体系,补好短板、转型升级,努力建设与国际化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特征相适应的档案、方志事业。
(二)发展举措
在“十三五”期间徐汇档案方志事业发展要着力做好八个方面:一是健全、完善“两个机制”,即档案行政管理机制、电子档案管理机制;二是建设“两个中心”,档案方志资料中心、档案管理业务实训中心;三是实施“四大工程”,即惠民服务工程、馆库建设工程、资源共享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推动徐汇档案方志工作新起点。
1、健全、完善“两个机制”
一是完善行政管理新机制。按照行政管理部门法定职能,不断地提高行政效能,强化对机关、企事单位档案工作的督导检查,加大普遍与重点、综合与专项相结合,形式多样、灵活高效的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力度和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形成行政管理新机制。
二是建立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机制。随着政府电子政务发展、无纸化办公日益普及和对数字档案信息原始凭证性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积极与相关部门协作,打通电子档案接收进馆通道,逐步实现对立档单位移交电子档案的批量接收。进一步完善电子文件归档范围及电子档案保管期限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与应用系统,努力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实现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科学管理。
2、建设“两个中心”
一是建设区档案方志资料中心。加强馆藏档案、方志资源挖掘,不断地丰富地情资源,健全完善地情资料库。为决策咨询、民生利用、文化宣传、学术研究等提供便利。
二是建设档案管理业务实训中心。依托档案业务培训新教材,增强档案业务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断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3、实施“四大工程”
一是大力实施档案远程服务惠民工程。每年增加2-3种全市通办的民生档案,到“十三五”末,在通办平台上运行的民生档案不少于20种。
二是大力实施档案馆库建设工程。着眼于区档案工作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协同有关部门建设满足需求、经济实用的档案新馆。突出“功能齐全、安全保密、服务便捷、节能环保”的建设理念,实现“档案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电子文件备份中心”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
三是大力实施档案信息共建共享工程。依托政务内网,实现区档案馆与区级机关档案室档案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依托政务外网,实现市和区档案馆开放档案目录与全文数据的联网互查;依托互联网,实现市和区综合档案馆馆藏开放目录和部分全文信息的社会化共享利用。
四是大力实施档案文化精品工程。围绕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挖掘档案资源,协同相关部门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有特色的徐汇区档案系列宣传活动,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
(三)主要任务
1、全面推进档案法治建设,健全法治格局
完善档案工作机制。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意见》、上海市《实施意见》和《工作措施》、徐汇区《实施意见》,以全面提升徐汇档案工作整体水平、推动徐汇档案事业创新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对接落实国家和上海市的各项规范要求,梳理完善档案业务的制度和工作流程,注重电子文件管理、档案外包服务等新领域档案规范要求的实施落地,注重基层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建立适应徐汇实际、具有徐汇特色的档案工作制度体系。
加强档案依法治理。不断优化、完善档案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档案行政审批程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依法严肃开展档案行政执法工作,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坚决查处档案违法行为,推行检查结果实名通报制度,确保各单位档案应归尽归、按时归档、妥善保存、完整进馆。
营造档案法治氛围。以庆祝《档案法》颁布30周年、档案“七五”普法为重点,多形式、分层面、广覆盖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档案法治宣传在深入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等社会各方面同时,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各部门各单位档案工作负责人、档案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能力和全社会档案法治意识。
2、全面夯实档案基础业务,厚植发展根基
健全档案资源体系。按照依据国家档案局令第9号确定的区档案馆档案收集范围,科学布局、合理安排,有序开展档案接收进馆工作。加强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点项目等重要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加强对反映徐汇历史文脉档案和重要档案及资料的征集工作,优化档案馆(室)藏结构;加强涉及民生和各类特色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
大力推进馆室建设。按照面积达标、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安全保密、服务便捷、节能环保的要求,建设现代化公共档案馆。在教育系统档案管理中心、行政服务中心档案库房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试点统一规划建设联合档案室、档案文件中心和集中式档案库房等,推动区域、行业档案集中管理。加强对区内各档案保管场所的检查督导,消除“陋库危室”现象。
强化档案安全管理。严格落实档案管理“八防”制度,建立健全档案安全防范体制机制。加大对数字化加工、档案服务外包等方面的安全监管力度。继续推进破损档案的抢救修复工作。提升信息安全管理能力和安全技术水平,进一步健全档案信息审查制度,严防杜绝失泄密情况,确保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
3、全面提升档案服务能级,实现开放共享
有效服务区域建设。紧跟徐汇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步伐,不断延伸档案监管服务领域。密切跟踪机构改革、企业转制、单位撤并、产权变动等过程中的档案流向,妥善处置,防止流失,并及时对接指导新建单位开展档案工作。围绕“十三五”时期徐汇“一轴一带七片区”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抓好重要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确保国家重要档案资源完整准确。配合基层社会治理,进一步推进基层档案规范化建设。关注社会团体、非公经济发展,探索行之有效的档案指导管理新模式。积极参与全区性的重大庆祝活动和文化宣传项目,深入挖掘并提供各类有效的档案资源信息。
有效对接民生需求。优先整理、鉴定和开发各类涉及民生的档案,积极梳理拓展民生专题档案门类,每年增加2-3种全市通办民生档案查询种类。加强区档案馆与市和各区县档案馆、区内各民生档案查档服务点的协作配合,进一步推广远程服务平台应用,增强查询服务系统性能,提高查档服务质量,使民生档案查询利用范围更广、服务更近、办结更快,让群众增强获得感、提高满意度。
有效融入社会发展。积极稳妥推进面向社会各界的档案信息利用服务,依法依规做好档案整理和开放鉴定,及时向社会公布开放档案目录。逐步整合具有区域特色和资政、研究价值的档案和地情文献目录,加强与市和各区县档案馆开放档案目录与全文数据的联网对接,实现开放档案目录、部分全文信息、地情文献资源的社会化共享利用。
4、全面加速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应发展趋势
健全档案信息网络。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徐汇信息化总体规划,积极对接智慧城区建设,全面融入徐汇政务服务网络,依托全市档案开放资源信息平台和徐汇电子政务平台,推进档案远程服务和信息共享,发挥档案工作在政府公共数据开放共享中的作用,提升档案信息数据的辐射功能。
区级机关全面开展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工作,逐步实现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50%的区级机关向区档案馆移交电子档案或档案数字化副本,建立并不断完善安全、科学、高效的电子档案移交和接收工作机制。
大力推进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以数字档案馆测评工作为抓手,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步伐,健全完善《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办法》列明的各项要求,努力建设“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以室藏档案数字化工作为基础,逐步推进数字档案室建设,不断提高各部门、各单位室藏档案数字化比例,及时以数字化档案代替原件提供利用。
5、全面深化档案文化建设,扩大传播影响
汇集档案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开发馆藏档案信息,整合地情资源,加大不同载体的档案文献、地情资料的征集力度,探索建立区域档案史料文献中心。加强档案部门和区内各宣传文化部门的协调机制、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机制,争取使一批具有徐汇特色的档案史料进入档案馆,得到妥善保存,进行有效开发,并面向社会提供利用,切实发挥档案史料应有价值,彰显徐汇深厚文化魅力。
做强档案文化品牌。以“徐汇记忆”展览为核心,进一步丰富内涵、深挖价值,策划打造“徐汇记忆”品牌,通过与宣传部门、文化部门和专业展示馆、庆祝馆和文化片区的联动,通过出版物、讲座等形式,放大“徐汇记忆”的品牌效应,使之与“汇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成为反映和宣传徐汇城区精神品格的重要载体。深化“家庭档案”品牌建设,让“家庭档案”工作在走进普通家庭、中小学校的同时,进一步走进名人家庭,焕发具有徐汇特色的“家庭档案”品牌活力。
推动文化传播交流。充分参与融入“国际档案日”系列宣传活动,结合建党95周年、《档案法》颁布实施暨档案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节点,结合徐汇区域特色开展主题宣传。积极选送区内珍贵档案文献和优秀档案文化传播项目参评市级档案文献遗产与优秀档案文化传播项目。创新文化传播手段,用好用活互联网和移动网络传播平台,构建覆盖全区主要档案保管单位的档案文化媒体传播群,扩大徐汇档案工作和特色档案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6、全面提高科研教育水平,强化科教兴档
培育档案科研能力。以解决发展难题、驱动徐汇档案事业创新发展为目标,推进档案学科技术和专项课题研究工作。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徐汇档案事业建设,健全完善档案方志学科技术研究和交流平台,与区内高校、档案行业领军企业等建立协同合作模式,力争形成1—2项在本市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加强档案教育培训。继续办好档案人员岗位业务知识培训班、初级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档案人员专题业务培训,增强各类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培养输送业务理论精、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档案专业人才。进一步深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实践,探索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培养更多学识广博、业务精通、结构合理的档案教育培训教师。
推进教育基地建设。持续发挥档案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区情区史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好区档案馆作为本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本区普通高中生社会实践基地、全区少先队员“雏鹰小队”活动基地、区委党校联合教学基地和区域党建组织生活开放点的教育服务功能,努力争创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7、全面推进地方志工作,强化体系建设
建立方志工作体系。落实国家和上海的整体部署,探索建立徐汇特色的修志(史)编鉴、质量保障、地方志(史)资源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理论研究、工作保障等本区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体系。
加大修志编鉴力度。严格按照志书质量要求,完成本区第二轮街道志编写任务,出版街道志11种。指导推进政协志等专业志书的编纂工作,鼓励未修志的大口单位开展专业志、部门志编写。做好第三轮区志编写准备工作。继续开展旧志整理、点校、考录工作。认真完成每年度《徐汇年鉴》编纂任务,进一步提高年鉴质量。积极参与市级志书、年鉴的编写,有机融入上海地方史志编修大局。
培养方志专业人才。重视修志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建设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地方志编修队伍,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注重培育研究型人才,积极参与方志期刊和各级地方志学会的学术及研讨活动。
深化方志馆建设。协调推进方志馆与档案馆、区域档案史料文献中心、教育基地建设一体多面、融合发展,突出方志馆功能定位。丰富方志馆馆藏资源,拓展征收范围、拓宽征收渠道,建立全方位地方志编纂、地方志事业发展和方志文化建设需要的地方志资料保障机制。推进信息技术应用,逐步建立地方志数据库,加强文献的开发利用,实现地方志资源共享,面向社会提供利用。
四、“十三五”时期徐汇档案方志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并完善区委区政府领导、区档案局(方志办)归口管理、各方共同参与的工作体制,确保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对档案、方志事业发展予以保障。各部门、各单位要紧密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统筹部署、协调推进档案、方志工作。
(二)完善工作机制
加强档案、方志工作全局和重要领域创新发展的规划设计,通过制定实施年度计划、专项计划、实施方案等,分解落实各项任务事项,明确责任主体,分步有序推进规划的实施。加强部门间的协同合作,推动规划目标的实现。跟踪评估年度、中期、末期实施情况,及时掌握规划实施进度,视情况进行动态修订调整。
(三)强化队伍建设
贯彻落实从严治党要求,严管干部、严抓作风,增强干部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以更加优良的作风推动档案事业发展。加紧专业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档案干部、方志工作者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积极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为多层面档案、方志人才创造流动和学习发展机会,鼓励广大干部在专业学科技术领域探索创新。加快档案、方志专业人才聚集,建立专家库、智囊团,在档案、方志事业关键环节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