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华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按照区委、区政府对华泾地区“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总体要求,根据《上海市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徐汇区华泾地区“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实现地区增加值95.34亿元,年均增长12%;实现财政收入65.44亿元,年均增长21.78%;工业产值达到206.41亿元,年均增长11%;商贸服务业达到463.15亿元,年均增长15%;仓储等收入达到12.65亿元,年均增长8%。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商贸业、先进制造业、房地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楼宇经济和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完成徐汇光启园、远中工业园、关港科技园等产业园区楼宇建设,面积达61.7万平方米,园区品质不断提升,形成了外资企业、中小企业、新材料研发和科技企业、信息服务业、生物科技研发企业等特色园区。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共引进企业725家,其中内资企业630家,注册资金18.12亿元;外资企业95家,实际利用外资8.4亿美元。服务企业水平持续提升,安排产业扶持资金5.89亿元;成立华擎小额贷款公司,向111家中小企业发放贷款3.02亿元。
2、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市政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拓宽了龙吴路,新改建了华展路、华泾路、华济路、银都路等7条道路,改善了地区出行条件。完成淀浦河、春申塘、关港河道截污工程、7个旧住宅小区的二次供水和“平改坡”工程、5家标准化菜场及华欣家园便民菜店建设,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市容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投入2000万元用于淀浦河以北23个宅基地的管理和改造工作,有效改善了“城中村”的居住环境。全面开展店招店牌、围墙、立面、绿化整治,共拆除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区域面貌有较大改观。有序推进外环生态专项工程建设。区域绿化面积达30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1.55%。人均绿地95.66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33.42平方米。通过国家卫生城区、文明镇复验,成功创建扬尘污染控制区域。
3、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以社区“三个中心”为主体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加强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推进“五网合一”的软硬件升级,提高了办事服务效率。新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六位一体”功能进一步提升。多途径、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新增就业岗位1798个。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帮困、廉租住房等“四位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共发放各类保障金5771万元,救助对象216131人次。享受廉租政策家庭86户。为老服务水平不断增强,新增养老床位235张、标准化老年活动室10个,各类助餐点13个、为4481人次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教育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完成华泾小学改建,现有高中1所、初中2所、小学2所、幼儿园6所及新加坡国际学校、青少年体校等。社区文体设施、场所建设初具规模,新增室外公共运动场地2596平方米。
4、社会稳定工作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华泾地区平安建设成果显著。创建市区级平安小区17个、市区级平安单位99家,完成平安实事项目36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建立了镇综治工作中心和18个居(村)委综治工作站,基本形成联防联控、反应迅速的整体防控网络。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实有人口和实有房屋管理。不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和人民调解网络,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和司法调解紧密衔接的大调解格局初步形成,五年来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915件,调处成功率达98.15%。
5、集体经济体制改革有序推进
积极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严格企业改制流程,完成张塘等13个公司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和远中、桂林等6家公司改制后第一次个人股股东盈余分配任务。按照“稳妥有序、积极推进”的原则,推进撤制村队、集体资产处置工作,完成港口、新龙华、长春等6个村的撤制村队和资产处置。完善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出台《关于镇、村公司出借资金、提供担保事项的申报审批流程》、《关于股份制改制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盈余分配的若干指导意见》等文件,集体资产的日常审核管理流程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保障了集体资产的合理使用和安全运作。
“十二五”时期,徐汇区建设 “体现上海‘四个中心’基本功能,具有突出综合经济优势与科技创新优势、具备独特文化影响力、生态环境优美、公共服务居民普遍满意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的发展目标,为华泾地区的“十二五”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是区位优势日益突出。华泾地区位于徐汇区最南端,随着铁路上海南站、外环、中环、地铁等交通系统的建设,华泾将成为贯通中心城区和闵行等郊区的重要通道。同时,滨江地区的开发,增强了华泾地区发展后劲。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华泾地区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速快于经济总量增速。都市型工业平稳发展,经济效益稳步上升。现代商贸业发展态势良好,发展能级不断提升。
三是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在建园区与楼宇建设项目将陆续投入使用,新引进的企业逐步进入发展和成熟期;集约化、规模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为华泾地区的“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时,华泾地区“十二五”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商业配套缺乏。除外环线、龙吴路是区域内交通干道外,其他的道路均为配套道路,尚未开通轨道交通,公交线路相对较少,地区内尚未形成便捷通畅的交通网络,居民出行不便。商业设施规模小、服务品种少,难以满足居民需求。
二是人口导入压力大,公共服务能力不足。2010年末常住人口已超过6万,随着人口继续导入,人口总量将急剧增加,预计“十二五”期末华泾地区内实有人口将达到9.5万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面临巨大压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配套服务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十二五”华泾地区将进入服务经济主导发展、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城市化发展新时期。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徐汇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城市化水平为目标,以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推动华泾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围绕徐汇区功能定位,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将华泾地区建成集生产性服务、舒适宜居、生态休闲、传统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生产、生活、生态相宜的新型社区,在推动徐汇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中发挥积极作用。
2、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基本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休闲业和特色商贸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地区增加值年均增长10%-12%,“十二五”期末达到35亿元-37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15%,5年实现翻一番;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3%,达到20亿元;商贸服务业年均增长“13%-15%”,突破200亿元。
社会发展目标:大力提高人口素质,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和居住分布;完善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生态宜居目标: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打造旅游休闲的绿色空间,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辟通、新建道路6条,拓宽快速道路1条。绿化覆盖率达45%,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的天数比例达90%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5%,河道水质总体达到V类水功能标准,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比“十一五”期末减少20%以上。
“十二五”期间,合理规划,科学统筹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生态专项工程、商业商务中心、大型居住区等功能建设,逐步形成“三区一带”(园区、社区、生态区及滨江带)融合发展的区域布局,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相宜的新型社区的功能定位,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推进华泾地区园区、社区和生态区及滨江带的融合发展,提升华泾地区整体形象。
1、一轴:龙吴路社区发展轴
以龙吴路为生活、居住发展轴,引导居住人口、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载体向龙吴路两侧集聚,在北至淀浦河、南至关港的整个区域内建设生态环境良好、公共服务优良的生活居住集聚区。依托华泾商业商务中心、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生活服务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资源的建设,改善华泾地区居住生活条件。
2、两翼
西翼: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龙吴路以西,推动北杨现代物流园、华泾工业园、关港绿色科技园区等园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功能区。深化华泾地区与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徐家汇知识文化综合商务区和南徐家汇现代商务区的联动发展,形成跨区域互动融合、功能上延伸互补的发展格局。
东翼:绿色休闲功能区
龙吴路以东,加快推进沿外环南面-黄浦江西岸103公顷的徐汇生态专项工程建设,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生态走廊,努力建成集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公共绿地。
3、推进“三区一带”融合发展
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优势。积极推进滨江地带的开发建设,带动中部居住生活区的设施完善与环境改善。加强与区域内“大院、大校、大所、大厂”等资源的有机联合,进一步拓展东部绿色休闲区的文化、养老、体育、文化等功能,提升社区的公共服务能力,形成园区、社区、生态区和滨江地带融合发展态势。
紧紧抓住提升城市化水平的机遇,坚持以高端化和集群化为产业发展原则,以产业融合为基础,淘汰落后产业,提升支柱产业,培育先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北杨现代物流园、华泾工业园、关港绿色科技园区等园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形成与徐汇滨江地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联动互补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确保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提升支柱产业。即商贸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坚持高端定位,整合资源,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增强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吸引力,争取国内外一批重点企业、知名企业总部入驻,形成多元互补、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提升产业能级,支柱型产业规模占华泾地区增加值的70%以上。
——培育先导产业。以华泾工业园和关港绿色科技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聚焦落实产业政策、扶持资金,解决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瓶颈和融资难问题,打造一批商品品牌、服务品牌和企业品牌,增强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的比重。
——发展特色产业。注重与漕河泾开发区发展规划、徐汇滨江地区开发规划相衔接,以北杨现代物流园为基础,继续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凸显华泾地区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产业的比较优势;注重依托华泾良好的生态设施、滨江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华泾生态走廊大力发展旅游观光、文化休闲产业。
1、全面推进老宅基改造,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张行浪、南朱家宅、西湾、华浦一队、华浦二队、华浦五队、黄家里、建华三队等8个宅基、1221户居民、占地181508平方米的老宅基改造任务。扎实推进征地补偿工作,加快“盛华景苑”等征地配套商品房的建设,妥善安置被征地村民。
2、加快推进市政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推进区域内路网建设,新建滨江路(华展东路-银都路、银都路-景联路、淀浦河-外环线)等道路;拓宽老沪闵路(罗秀路-虹梅南路);辟通华济路、华发路、长华路,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方格网放射线”路网体系。改善居民出行条件,调整新建华发路、长华路、望月路等公交枢纽站点,优化公交线路,开通环镇巴士,积极开展轨道交通15号线延伸段研究工作。加大电力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南部区域尤其是龙吴路沿线,包括百色站、华展站、浦港站等电站前期准备和建设工作,提升电力保障水平。加强河道水系建设,推进淀浦河、华泾港、关港等20余条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及河道景观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区域水环境质量。推进徐浦污水泵站建设,完善区域内排水系统。
3、完善商业配套设施,建成地区级商业中心
做实华泾地区商业配套建设工作。结合全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龙吴路两侧印象欧洲等地块商品住房的开发,加快推进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华泾商业中心建设,梳理龙吴路沿线社区商业的新增业态与类别,积极发展以满足周边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的大中型超市、生活服务类、餐饮娱乐类等业态为主的商业,形成地区级商业中心。规划建设小区周边配套商业服务设施约2.5万至3万平方米,提升传统商业品质,形成社区商业中心和小区配套服务设施相结合的商业服务体系,提高区域内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
4、建管并举,改善生态宜居质量
进一步加强绿化建设。按照全区“一带三廊”、“三片五区”的绿地格局规划,积极推进徐汇区生态专项(中远、中海地块)5.5万平方米、关港工业园区4.3万平方米结构绿地、外环线1万平方米等绿地建设,形成淀浦河沿河绿色走廊和外环生态特色片,打造绿色生态空间。实施生态绿地科学管理和集约利用,拓展文化、健身、休闲功能。探索“以绿养绿”的经营管理模式,形成科学的绿化养护、管理机制。
突出公共性、均衡性、普惠性,推进公共资源向南部地区倾斜,扩大公共产品覆盖面,加大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力度,建立健全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基层服务网络。
1、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区域教育水平
促进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适应城市化发展和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变化的趋势,积极应对人口出生高峰和非户籍学生增加等因素迭加带来的挑战,改善现有幼儿园、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扩大办学规模。加大对纳入民办教育管理、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同住子女为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支持力度,增强基础教育资源供给能力。统筹规划,加快华泾地区幼儿园、中小学建设,新建华发路中学,逐步解决华泾地区教育资源缺乏、分布不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托入学难等问题,提升整个华泾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学习型社会载体建设,以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为重点,开展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家庭等活动。实施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工程,加快建成社区教育网络,推动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向社会开放。加强终身教育平台建设,建立学前教育、学校教育、职业培训、休闲教育、老年教育五大板块的公共教育资源平台,发挥远程教育网络的对外辐射服务作用。逐步建立同级各类教育学分互认和“学分银行”制度,加强不同层次教育的联系和沟通。
2、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针对滨江开发、华泾地区城市化及人口导入进程加快的形势,积极推进徐汇医疗中心建设,满足包括华泾在内的南部地区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进一步增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功能,增设120急救分中心,完善“院前急救”功能。新建2-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增床位99张、卫生工作人员250-300名,着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站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水平,打造“十分钟服务圈”,吸引居民“小病在社区”、“首诊到社区”。
积极推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以创建“健康城镇”为目标,加大对社区健康服务的投入,新建5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到2015年社区健康专项经费占卫生事业经费的15%。以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和居民健康档案为抓手,强化防治结合,不断优化社区健康管理模式,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3、完善文体设施,丰富居民精神生活
加强文体设施建设,拓展活动内涵。建设中心文化广场1座。逐步改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居村委文化活动室的硬件设施,引进专业管理机构和管理人才,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服务。规划建设区域“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发挥29处健身苑点的功能,为新建成小区配备健身苑点;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举办全民健身节、社区运动会等全民健身活动,争创体育生活化示范社区、社区示范俱乐部,培养居民良好的体育活动习惯,增强健身意识和身体素质。
保护历史遗存,挖掘文化资源。完成宁国禅寺重建工作。深入推进“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启动黄道婆历史文化特色休闲旅游区建设,建设1座集传承、展示、教学、布艺等于一体的手工棉纺织文化体验馆。联合上海纺织博物馆组织纺织文化与工业之旅旅游专线,打造华泾文化旅游精品。
1、完善社区服务网络,强化为民服务功能
加强社区居委会组织建设。根据新增居民小区和人口总量,合理设置居民委员会,“十二五”期间成立5-6个居民委员会,主要分布在华发路经济适用房地块、龙吴路沿线印象欧洲、盛华景苑以及漓江山水、华泾绿苑小区等。进一步增强居委会自治能力,深化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及居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居民在社区管理事务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形成充满活力的群众自治机制。
创新社区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不断健全和提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各项功能,推动“一居一特”文化队伍建设。成立华泾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网,大力培育社区公益性服务组织和团体,引进专业化、知识型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参与社区服务,促进政务服务、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的有机**,逐步建立社区成员全覆盖、服务主体多元、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社会保障能力
大力促进就业。坚持以产业发展推动就业,积极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产业企业,建立重点企业服务网络和岗位信息库,健全政府、社区、园区(企业)互动就业援助机制。积极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确保完成年度新增就业岗位和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目标。实施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以小额贷款担保、创业场地扶持、初创期创业组织社保补贴、创业能力提升等为重点,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推进青年人创业就业。
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保障机制。完善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进一步保障征地养老人员的生活费、医疗费、养老费等各项待遇。健全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体系,探索形成针对各种支出致困的新型核贫机制和救助机制。深化社会救助分类施保,针对困难群体不同状态和困难,以不同保障形式,实施综合性救助、就业救助等救助保障。积极探索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提升为老服务水平。发挥为老服务中心的统筹作用,扩大社区为老服务覆盖面,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加大老年人安全保障力度,健全社区老年医疗和健康知识咨询服务体系。发挥老年协会和志愿者队伍作用,建立独居老人关爱员队伍,确保高龄独居老人结对关爱工作落到实处。加强为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社区老年活动室覆盖率达到100%,合理布局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和助餐服务点,基本满足老年人就餐要求;规范养老机构管理,发挥指导、培训作用,整体提高社区养老护理水平。
3、加强综合治理,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始终把公共安全放在首位。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的防火及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加强群众性应急自救培训和防灾演练,提高区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建立经常性、制度化的安全隐患排查机制,提高突发事件的预警、发现和处置能力。加大对生产安全、消防安全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排查力度和联动执法,提升区域安全管理水平。
强化人口管理和服务。加强实有人口、实有房屋信息增量采集和动态维护,着力建立“两个实有”全覆盖动态长效工作机制。对社区实有人口实行分类分层管理,聚焦针对失业人员、低保对象、老年人、残疾人、刑释解教人员等各类群体的政策、措施,统筹实施相应管理和服务。促进来沪人员服务和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完善工作网络,充实协管队伍,加强信息化建设,深化落实居住证制度和房屋租赁管理制度,实现来沪人员治安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子女教育的整体联动。
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启动新一轮平安实事项目,开展平安小区、平安单位、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将平安建设向园区、校园等重点区域和两新组织延伸。建成街面、社区、单位等社会治安防控网,形成人机互动的治安巡逻防控体系。完善综治工作中心平台和功能,在两新组织等单位设立综治工作室或综治工作联络员,健全综治工作网络。进一步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深入推进预防和减少犯罪体系建设,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及吸毒人员戒毒康复工作。
扎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力度,进一步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健全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切实将财政资金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倾斜。做好村民委员会撤销的有关工作及后续工作,通过属地化管理,研究解决“一地两管”城中村的管理工作。
进一步深化集体经济制度改革。完成南郊、北杨、建华、东湾、关港和华浦6个村的撤制村、队集体资产处置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工作。完善和制订股份制改制后公司经营运作、监督管理等配套制度和政策,通过建立委派董事和监事人员管理制度,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引导其规范化运作,确保股份制改制工作平稳推进。逐步理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作中集体与个人、股东与职工、管理者与所有者等各类关系。积极探索社区股份合作社模式,保障改制后“离土”村民长远利益、促进集体经济组织长远发展、维护地区社会安定局面。
坚持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华泾镇在地区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区相关部门的指导配合作用,逐步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地区发展工作体制,科学统筹华泾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区建设、公共设施规划、社会事业发展、社区建设和管理等重大事项,有效整合区域内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资源,切实推动华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和保障能力。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主渠道作用,切实加大区、镇两级政府对华泾地区发展投入的力度,把华泾地区发展纳入全区规划的调控和政策范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为地区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向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等领域的投入力度。
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根据规划总体目标,明确每年度的任务计划和实现目标。对功能区建设、老宅基改造、道路改造、社会民生、股份制改制、集体资产管理等重点项目,明确部门分工和时间节点,落实部门责任,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根据评估分析结果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
附件:1、华泾地区“十二五”空间发展格局图
2、华泾地区“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3、“十二五”期间华泾地区道路建设表
4、“十二五”期间华泾地区老宅基旧改计划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