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社会管理与服务“十二五”规划

来源: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2-03-07 浏览量:19

“十二五”时期是徐汇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的若干意见》,形成体现上海特点、立足徐汇实际的社会建设基本架构,根据《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徐汇区社会管理与服务“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徐汇区社会管理与服务回顾

“十一五”期间,徐汇区在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围绕“保民生、促和谐”两大主题,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区建设、平安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管理与服务体系,为“十二五”期间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一五”基本情况

     1、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注重实施素质教育,徐汇教育品牌和优势资源示范效应持续扩大,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完成南模中学、中国中学、徐汇中学等新建改建工程,区域南北教育不均衡问题有所缓解。建成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徐汇区被命名为首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初步形成。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加强区域医疗卫生资源纵向整合和合作互动,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创建成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启动实施《徐汇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成土山湾博物馆等一批项目,“徐汇区社区文化艺术节”、“徐家汇公园星期音乐会”等群众文化品牌不断深化,在全市率先实现图书馆“借阅一卡通”,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新增社区公共运动场18处,学校体育场地有序向社会开放,人均体育面积达到1.5平方米。成功举办飞镖、青少年篮球等体育赛事,区域体育特色初步呈现。

2、社会保障逐步扩大,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初步形成涵盖就业、社会救助、养老、住房等在内的大社会保障格局。深入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加强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十一五”期间新增就业岗位270271个,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得到有效控制。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一口上下”运作机制,“应保确保、应帮即帮”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制定实施《徐汇区促进老龄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区新增养老机构床位数2503张,每年为2万余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开展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工作,建设以人才公寓为重点的公共租赁住房,探索建立廉租房与公租房租赁统一的管理平台,初步形成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以危棚简屋为重点的旧区改造,累计改造面积93万平方米。残疾人康复、就业、教育等工作进展良好,各街道(镇)建立了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日间照料机构,强化对社区残疾人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创建成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

3、社区服务不断完善,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

强化街道综合协调功能,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心下移的社区服务模式和管理机制基本形成。深化社区“三个中心”建设,社区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完成标准化建设,实现“多门向一门、多头向一头、多口向一口”转变,在全市率先试点“全区通办、全年无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居(村)委会综合文化活动室基本实现全覆盖,文化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就医均次费用逐步下降,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不断加强。探索建设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依托信息化手段,基本实现社区服务信息网、热线电话网、实体服务网“三网联动”。社会组织加快发展,全区共有社会团体130个、民办非企业单位455个,各街道(镇)均成立了社区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绩,创建成为首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圆满完成两届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直选比例从58.4%扩大至94.8%,居委会规范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强化基层队伍建设,招录25名社区专职社会工作者(事业编制)充实居民区党务工作队伍。

4、平安建设持续深化,社会面安全稳定进一步加强。

平安建设取得显著实效,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基本形成,各街道(镇)建立综治工作中心,309个居(村)委会全部建成综治工作站。以“南模中学搬迁”等3个事项为试点,稳步推进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机制。深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联动机制,全面推进委托调解和参与调解工作,大调解体系初步形成。创建成2005-2008年度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2008年、2009年和2010年上海市平安城区,居民安全感不断提高。实有人口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建立区实有人口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区社区优生优育服务信息系统,促进了人口综合信息和基础数据共享。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推进公共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创建市级食品安全示范街6条、区级示范街9条。药品监督性抽样合格率达到95.8%。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和教育行动,扎实推进建筑工地、危险物品、公众聚集场所、地下空间、特种设备等领域安全隐患治理,建成关港、梅陇消防站,加强交通管理疏导,区域安全生产和运行秩序总体平稳。

(二)主要经验

回顾“十一五”发展,徐汇区社会管理与服务取得了较好成效,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主要有:

1、坚持党委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十一五”期间,徐汇区充分发挥区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力保证了全区社会管理与服务方向明确、重点突出、成效显著。特别在街道(镇)层面,强化社区党工委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社会建设从区属向区域转变,全社会整合调动资源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机制初步建立。

2、坚持协调发展,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十一五”以来,徐汇区把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建立了社会建设领域财力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年均增幅达到28.6%。深化社会管理和服务内涵,推出社区社会事业、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一系列三年行动计划,把旧区改造、旧住房综合改造等住房保障纳入大社会保障体系,启动改善和保障民生实事项目,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3、坚持以人为本,把共建共享贯穿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立足群众实际需求,体现公平正义和均等化原则,保基本、广覆盖,加大对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众的保障力度,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注重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引导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市民参与社会建设,“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局面逐步形成。

4坚持基础先行,以点带面促进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十一五”期间,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以设施建设为载体,以制度完善为保障,不断夯实社会建设工作基础。社区“三个中心”实现全覆盖,公共文化、老年活动等设施网络不断健全,就业、救助及社会维稳等体系日趋完善,社会建设水平和群众满意度持续上升。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条块联动、联责和联考机制,加快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工作岗位,为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5、坚持改革创新,切实为推动社会建设提供不竭动力和活力。实践证明,社会建设根本动力在改革创新,只有坚持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才能不断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十一五”期间,全区各部门、街道(镇)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大胆突破体制机制瓶颈,特别是依托信息化技术建立了一系列便捷高效的信息网络平台,探索形成了“弄管会”基层管理模式、“九点社工站”等品牌社会组织,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动力。

二、“十二五”社会管理与服务发展环境、指导思想和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徐汇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但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协调发展的难度和风险逐步增加,主要依靠政府管制和注重硬件建设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适应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必须把社会建设方向转换到完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创新社会管理的轨道,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更加注重基层基础建设,更加注重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徐汇区经过“十五”、“十一五”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但发展中也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社会管理与服务面临诸多挑战:群众对教育培训、卫生保健、文化休闲等社会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南北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尚不均衡,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有待强化。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对社会服务提出新的要求;社会管理出现新的难点热点问题,人户分离、特殊人群帮教、网络表达等社会问题治理有待制度创新;旧区改造、物业管理等引发的各类矛盾将继续存在,部门协作联动的工作体系尚不完善;另外,一些政府部门和单位习惯于“大包大揽”,忽视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有待进一步完善。

“十二五”期间,徐汇必须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有效整合并依托现有优势资源,及时妥善处理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以富民、安民、惠民为导向,按照公平公正、优质均衡的原则,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加快构建符合徐汇实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提供重要的社会支撑。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突出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导向,以配置优化、资源均衡、功能拓展、社会参与为着力点,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徐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新贡献。

(二)总体目标

在全市社会建设的基本框架下,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制度、体制、机制、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创建上海社会建设的创新示范区。力争到2015年,基本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功能定位相适应的社会服务体系、社会稳定体系、社区建设体系、社会组织培育体系和社会文明体系。

(三)预期指标

主要包括五大类,即社会服务类指标、社会稳定类指标、社区建设类指标、社会组织类指标和社会文明类指标。

1、社会服务类指标。

——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达到15%。

——3-6岁儿童受教育率100%;义务教育完成率和义务教育阶段残障儿童少年入学率100%;高中教育入学率98%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8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5年。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4岁以上。

——主要慢性病管理率80%,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0万平方米,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新增公共体育场地5万平方米。

——新增养老床位2500张,床位总数占老年人口数2.5%。

——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人数占老年人口7%以上。

2、社会稳定类指标。

——封闭型住宅小区技防设施的覆盖率、完好率达98%以上。

——市级平安社区创建覆盖率达90%以上,其中,40%以上街道(镇)、居(村)委创建成“平安示范社区”、“平安示范小区”,10%以上企事业单位创建成“平安示范单位”。居民对社区治安状况满意度在90%以上。

——食品总体监督性抽检合格率92%以上。

——药品监督性抽检合格率95%以上。

3、社区建设类指标。

——居委会直接选举比例达到100%。

4、社会组织类指标。

——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8个。

——每十万人拥有专业社工人数达到100人。

5、社会文明类指标。

——公共文明指数逐年上升,创建成全国文明城区工作先进区。

——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户籍适龄人口(16 -70周岁)的10%,常住人口志愿服务参与率达到20%。

(四)基本原则

1、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立足科学发展。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把群众满意作为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中,优化设施布局,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实现社会领域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更加注重优质均衡,体现内涵发展。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公共性、均衡性、普惠性,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扩大公共产品覆盖面,注重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

3、更加注重条块联动,完善运行机制。协调社会领域各部门关系,强化地区系统守土有责的意识,明确职能部门行政执法、专业管理和指导的责任,建立健全社会建设长效运行机制,努力形成统筹协调、密切配合的集约型社会发展格局。

4、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扩大公众参与。理顺区级职能部门和街道管理职能,推动专业行政管理上移、社会管理下移、公共服务前移,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形成在共建共享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

三、“十二五”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主要任务

坚持统筹兼顾、公平正义,立足区域人口发展趋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管理多元化,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聚焦改善民生,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1、优化公共资源配置。通过新建配套、改建扩建、置换调整等措施,加强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合社区商业、公共文化、老年人看护、残疾人服务、少儿托管、物业维修、家政服务等社会服务资源,努力打造“社区10分钟生活服务圈”,使居民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社区服务。

根据区域人口分布和年龄结构特点,新增和调整部分幼儿园、中小学校,重点解决华泾等地区教育资源不足问题,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加快滨江地区社区卫生站建设,新建徐汇南部医疗中心;推进区精神卫生中心、区牙病防治所、区老年康复护理中心等建设。完成漕河泾、龙华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统筹湖南和天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建设,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站功能。推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十二五”期间,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0万平方米。

2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充分发挥经济发展在扩大就业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产业,实现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良性互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服务,努力提高就业率。

发挥公共服务平台和就业信息监测点作用,广泛开展就业招聘活动,加强就业咨询和服务。加强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鼓励具有创业能力与活力的青年群体自主创业。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深入实施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完善三级互动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发挥职业指导社区示范点引领作用,帮助就业困难人员上岗就业。支持并规范职业能力培训机构对本区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对定向培训和职业见习的扶持力度,提升培训机构和见习基地学员就业率。

3、提高养老服务水平。针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形成较为完善的老年人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和由居家养老、社区照料、机构养老构成的养老服务格局。

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完善“三院养老”模式。构建家庭养老与社区照料相结合的政策扶持体系,建设“不出家门的颐养院”。新建区老年事业发展中心,建设功能基本齐全、项目搭配合理、服务简便快捷、满足居家养老需求的“宜居社区的养老院”。加强养老机构设施建设和管理,把养老机构建设成专业化、精细化、人性化的“专业护理院”。新增养老床位2500张,缓解老年人入住难矛盾。新建区第三社会福利院。

4、健全社会保障运行机制。继续扩大覆盖面,逐步构建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覆盖多层次需求、社会广泛参与的体系,实现帮困救助由“托底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深入实施分类施保制度。根据困难群体不同状况和困难,以不同保障形式,实施综合性救助、就业救助、贷款救助等救助保障。建立以“支出能力”为导向的新型救助机制。对因大重病、子女就学、突发事件等造成家庭“硬支出”过大,超过家庭收入承受能力较大的,引入综合贫困指标体系,制定“硬支出”补助目录和补助标准,为困难群体提供保基本、可迭加、多组合的救助方式。实施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实施“慈善光荣”工程,倡导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开展社会募捐和慈善公益活动。

5、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土地征收安置住房等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形成具有徐汇特色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

积极推进以土地征收就近安置房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努力提高房源适配性,通过旧区改造,满足居民迫切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落实廉租住房政策,不断提高实物配租比例。持续做好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使用及监督管理工作,探索经济适用住房申请家庭原有住房定向收购和供应机制,形成稳定的廉租实物配租房源渠道,使经济适用住房政策与廉租住房政策有效衔接。推进以人才公寓为重点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探索建立公共租赁住房运营机制。

(二)深化综合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全面提升人口管理水平。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立足区域发展的总体功能定位,聚焦人口素质提升和人口结构改善,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加强实有人口综合管理。全面推进实有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坚持以人口数据统计、情况分析为基础,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体系。针对失业人员、低保对象、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人、来沪人员、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等各类群体,实行分类分层管理。开展户籍人口居住地服务与管理。探索来沪人员主动办理居住证与相关公共服务项目挂钩的服务和管理方法,通过持证扩大享受就业、就学、就医等公共服务项目或相关优惠政策,逐步形成“以证管人、以房管人”的工作模式。

2、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注重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构建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加大对治安复杂地区和治安突出问题的排查和整治,维护社会秩序总体稳定。

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工作。加强街道(镇)综治工作中心建设,健全协作联动机制,实现治安联防、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和平安联创。实施平安实事项目,开展平安城区、平安社区、平安小区(单位)、平安家庭四级联创活动,将平安建设向重点区域、基层单位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延伸。加强重点地区及突出治安问题的排查。建成街面、社区、单位等6个社会治安防控网,构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平台,形成人机互动的治安巡逻防控体系。市级平安社区创建覆盖率达到90%以上。健全社区治安防控网络,封闭型住宅小区技防设施的覆盖率、完好率达98%以上。

健全社会矛盾预防调处机制。全面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将各类与群众利益相关事项逐步纳入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范围,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的发生。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调解工作。深入推进预防和减少犯罪体系建设,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工作,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及吸毒人员戒毒康复工作。

3、完善群众权益保障机制。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兼顾各方面群众关切。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作,完善**工作制度。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回访、联系群众制度,及时化解**积案。完善初次**处理机制,推广基层**代理制,探索推进**终结,减少重复**率。

及时了解和引导社会舆情,畅通社会动态信息的报告反馈渠道。拓展社情民意“气象站”建设,充分发挥楼组长、居民代表、社区志愿者的骨干作用,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完善公共政策意见征询制度,确保基层信息迅速及时上达,准确把握民意,积极回应民意。充分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积极作用,形成具有徐汇特色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模式。

完善信息网络服务管理。充分发挥新闻和网络媒体的作用,提高社会公众对党和政府重大社会建设举措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完善信息网络服务管理,依法促进信息网络健康有序发展,落实信息网络管理责任,建立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加大网络正面宣传力度,防止非理性舆情发展成*****,危害社会安全。正确处理快速反应和科学处置的关系,妥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政府门户网站领导信箱功能,努力把领导信箱建设成为密切政府和群众联系、提高政府效能的重要平台,积极回应群众来信来访,基本实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提高社会公众满意度。

4、增强公共安全监管能力。完善安全生产监管制度机制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的防火及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开展群众性应急自救培训和防灾演练,提高全社会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加强安全管理和监督,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安全隐患排查机制,提高突发事件的预警、发现和处置能力,以“城中村”、高层建筑、建筑工地、公众聚集场所、地下空间等为重点,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联动执法,提升城区安全管理水平。

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预警体系,深入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强化政府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落实企业在食品安全中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强化食品安全快速通报和监管执法,加强监管队伍和快速检测能力建设。

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体制。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加强应急预案编制完善、宣传培训和综合演练,增强市民防灾减灾意识,推进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提高防御和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对公共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监测预警,完善应急救灾物资生产储备调用机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三)完善社区治理模式,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1积极构建社区共治模式。在区域化大党建的格局下,发挥社区单位、居民区、“两新”组织在社区建设与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形成以社区(街道)党工委为领导核心,居委会和业委会等社区自治组织为基础、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辖区单位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现代社区治理模式。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动员社区单位开放资源,通过人力、场所、项目、信息等资源共享,促进资源利用和服务效益最大化。建立工作协同机制,通过社区代表大会、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等工作平台,加强社区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沟通联系,合力推动社区建设。建立项目运作机制,通过“菜单式选认,项目化管理”等方式,明确一批公益性、社会性、群众性等项目,由驻区单位承接,将区域内大院、大所、大厂、大校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强化街道“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监督专业管理、指导自治组织、协调社区资源、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在街道平台上整合资源、优化队伍,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推进社会建设。健全街道与各方的合作平台、协作机制和联动流程,形成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合力。以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载体,强化社区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居民急难愁问题。深化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标准化建设,建立智能化自助型政务服务咨询系统,搭建政府与网民交流互动平台。实现社区事务办理“全年无休、全区通办”。完善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功能,建立“网络化+实体化”的运作模式,为居民提供家政、助老、保育、康复等多方面的服务。

2、加强居委会自治建设。发挥居委会自治主体作用,健全社区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和居民论坛等社区居民自治制度,依法保障和有序扩大社区居民自治范围,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全面推进居委会直选工作,居委会直选比例达到100%,鼓励有条件的居委会进行海选。

启动居委会自治家园建设,梳理居委会自治的主要工作内容,探索社区居民广泛参与自治活动的具体形式,引导居委会用自治方法协调处理社区各类矛盾和事务。贯彻实施《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将物业管理纳入社区管理。发挥居民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理顺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的关系。倡导业委会广泛运用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处理小区物业管理事务,逐步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工作机制。

建立居委会综合性服务平台,整合社区青少年教育、关爱扶助、家庭服务、居民活动、文艺宣传等各类资源,让居民在居住区享有便捷服务,增强社区居委会的凝聚力和居民认同感。完善社区党员干部直接服务群众制度,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为群众提供面对面的综合服务。探索建立居委会成员群众服务指标体系,确定联系群众的数量和服务的内容,为基层服务提供指导,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3、提升公众参与水平。根据社区居民兴趣爱好和利益取向,发挥社区的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优势,拓展社区居民交往沟通和互动互助空间,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活动,为居民互相沟通、互相交往、互相了解创造条件,构建和谐社区关系网络。

在居民区党组织和居委会探索建立各种形式的公众参与平台,拓展道德评议、社区议事、信息传达、倡导文明礼仪、协调家庭邻里纠纷等职能。引导居民群众用沟通、协作等柔性方法解决社区的矛盾和问题。涉及居民利益的社区事务,交给居民讨论,让居民决策,让大家共同遵守。

弘扬积极向上的睦邻文化,通过开展精神慰藉、技能展示、阅读交流等活动,传承和发扬守望相助的睦邻文化,提升居民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注重发挥威信高、有公益心的社区领袖作用,积极评议监督社区事务,沟通协调社区成员关系,开展各类公益服务。通过社区领袖的人际网络,汇集社情民意、传播公共信息,引导社区舆论方向,逐步形成社区制度化的行为规范。利用社区领袖的人格魅力、熟悉政策法律和心理咨询等特长优势,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培育社区公共秩序,建立社会矛盾自我防范和化解的良性机制。

(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激发社会建设内在活力

1、健全社会组织培育机制。探索建立区级“公益组织孵化园”,扶持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公信力强、有社会责任感的新型社会组织,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社会组织发展新格局。鼓励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社会组织发展,支持兴办养老助残、社区服务、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人口计生、文化科技、法律援助等民办非企业机构。积极培育社区群众活动团队,加强引导和备案管理,促进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体活动,发展社区文化。“十二五”期末,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达到8个。

2、完善社会组织扶持方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逐步将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能够自主解决、市场机制能够自行调节、社会组织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转移给相关社会组织,拓展社会组织发展空间。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将公益性组织孵化园的扶持专项经费纳入年度部门预算,并随民生服务需求的增长逐年增加,拓展社会组织发展资源。建立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发展资金,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倡社会捐赠、探索建立公益项目招投标平台,开展公益项目招投标,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支持。

3、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服务和管理。坚持一手积极引导发展、一手严格依法管理,构建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探索枢纽式服务管理模式,在全区层面建立社会组织指导服务中心,统筹各类社会组织管理。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和残联等人民团体、群众组织的骨干作用,团结引导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律发展。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和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各类社会组织规章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在社会组织内部形成权责分明、相互制约、运转协调和决策科学的运作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专职人员教育培训、资格评价、社会保障、人才交流机制,促进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十二五”期末,每十万人拥有专业社工人数达到100人。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公共服务、协助政府管理、反映利益诉求、动员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五)放大世博效应,加强社会文明建设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时尚,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巩固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氛围。

着力推动社会规范建设。加强对社会规范建设的指导,推进行业规范、社会组织章程、坊规民约、社区公约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规范在调整成员关系、约束成员行为、保障成员利益等方面的作用,通过自律、他律、互律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为符合社会共同行为准则。

2、深化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总结上海世博会城区文明建设经验,以重点领域文明创建为突破,以规范群众日常生活行为为抓手,积极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及文明社区(镇)、文明小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系列创建活动,形成全社会文明共创的良好局面广泛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城区文明程度。

加强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市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加强社会信用管理,强化对守信者的鼓励和对失信者的惩戒,营造知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诚信环境。继续开展“满意在徐汇”活动,形成“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机关工作作风,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理念,推广建设绿色低碳家庭、小区(单位)、社区及区域,促进低碳生活。“十二五”期末,力争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比“十一五”期末减少20%

3、大力弘扬志愿者精神。强化公民社会责任,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大力培育、扶持和发展志愿者组织,向社会提供更广泛、更深入、更有品质的志愿服务。

坚持政府发动和社会组织招募相结合、志愿加入和培训上岗相结合、项目化服务和应急机动服务相结合,健全由区、街道(镇)志愿者协会和各行业、各条线志愿者服务总队构成的组织网络,明确牵头部门,建立志愿者工作平台,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注重发挥志愿者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居民尤其是中青年居民、专业技术人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参加社区志愿活动,改善社区志愿者队伍年龄结构、智力结构和组织结构。建立志愿者公开招募、双向服务、表彰激励和人身保险等制度,完善志愿服务补偿机制,维护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合法权益,促进志愿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4、切实增强社会认同。深入开展和谐文化建设,增强市民群众主人翁意识,促进外籍人员、外来人口融入城区发展和生活,提高社会认同度、归属感和凝聚力,增强城区发展动力。

注重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热情,在活动中培育形成市民共同价值体系、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形成社区居民的文化维系力。大力实施外来人口融入工程。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职业技术学校、社区学校等,开展专业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提高来沪务工人员就业和发展能力。加强公共卫生、子女教育、社会保险等服务,组织适合来沪人员文化层次、生活特点和精神需求的文体活动,促进来沪人员更好地融入上海文化和生活。

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培育有利于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往交流进步的社会文明风尚。加强国际社区建设,促进多元文化相融共生。拓展徐家汇公园、徐汇滨江等活动场所和交往场所的综合功能,结合中外文化风俗和特点,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和活动契机,举办境外人士、来沪人员共同参与的各类活动,增强国际社区的品牌内涵

四、“十二五”期间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保障措施

(一)夯实政治基础,切实加强社会领域党的领导

加强党对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领导。完善区域性大党建工作格局,形成以社区(街道)党组织为核心、居民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内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体制和格局。以服务党员、服务群众为重点,加强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拓展党员服务中心功能,积极探寻单位党建、社区党建、行业党建组织互联、资源互通、功能互补的共建联建模式。深化“两新”组织党建,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提高党建工作的有效性。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党员干部积极投入社会建设,以党员先进性影响周边群众,夯实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二)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条块联动的协同推进机制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发挥区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作用,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工作协调和监督评估机制,逐步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级负责的社会建设工作体制。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兼顾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科学统筹全区公共设施规划、建设和功能开发、社会领域各项事业发展、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等重大事项,推动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区各相关部门、街道(镇)要完善工作机制、政策扶持和财力保障等配套措施,形成工作合力,扎实推进社会建设各项工作。

(三)创新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财力保障体系

完善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增强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在明晰政府、社会、个人社会服务权利义务的基础上,按照公共财政的建设要求,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主渠道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探索建立财政投入与经济发展适度同步增长机制,加大政府财政向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等领域的投入力度。适应社会建设需要,拓宽社会化筹资渠道,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社会事业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社会建设资金筹集机制,为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供有力保障。

(四)强化培养教育,提升社会工作队伍业务能力

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加强社区党群工作者、居委会干部、社会工作者、志愿者队伍建设,明确各支队伍岗位职责和业务规范,通过引导、培养、管理和激励,增强基层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队伍培养、选拔、使用、激励等制度,优先录用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鼓励在岗社区工作者取得职业水平证书,优化人员结构,提高队伍素质,努力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乐于奉献的社会工作者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