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围绕“筹备和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心任务,以世博配套工程建设、轨道交通建设和迎世博600天行动环境整治工作为重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载体建设,加快住房保障改善民生,提升城市环境水平,到“十一五”期末,区域交通体系和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基本形成,重大工程项目基本完成,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城市市容环境面貌显著提升,实现了城区运行的“整洁、有序、美观、平稳”。
一、现状分析与基本判断
(一)“十一五”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1、重大工程项目。
以重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区域内交通网络建设。抓住世博机遇,全面完成云锦路、龙腾大道、龙华路以及龙耀路越江隧道等“七路二隧”世博配套道路工程及滨江公共开放空间一期工程,并带动徐汇滨江地区开发和路网骨干道路建设;轨道交通规划网络基本形成,交通辐射能力进一步加强,配合完成7、9、10号线13个站点前期动迁并建成通车,全面启动11、12号线16个站点前期腾地工作,并带动以龙华地区综合改造项目为重点项目的站点周边综合开发工作,部分站点已实施工程建设;完成中环线及上中路越江隧道前期腾地工作,配合施工工作并建成通车;配合铁路上海南站通车运行,并加快推进周边土地基础性开发工作;外环生态专项工程稳步推进,103公顷规划用地已腾地实施建设。
2、环境整治和城市管理。
以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为契机,大力推进城市环境整治工作,通过600天的持续推进,使得城区市容市貌焕然一新。重点推进了衡山路、肇嘉浜路等9条景观道路的建设,打造徐汇形象;全区范围内大规模开展整修道路及设施、规范标识标牌、清理店招店牌和广告牌、整修建筑立面以及改造景观等工程,加大市容保洁力度,整治顽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整治力度,完成淮海大楼、瑞华公寓、武康大楼、东平路9号爱庐等10余万平方米优秀历史建筑修缮以及武康路历史街区综合整治。以滚动实施市、区两级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区,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五年保持在85%以上,全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至“十一五”期末绿化覆盖率达到27.37%。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进一步实现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提升了城市管理效率,城区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结合环境整治推进住房环境改善,“十一五”期间共实施旧住房平改坡综合改造690万平方米,多层综合整治90万平方米,高层综合整治217万平方米,二次供水设施改造660万平方米,既有住宅节能改造108万平方米,卫生设施改造6234户,旧住房成套改造近11万平方米。
3、基础设施项目。
配合区内“六大功能区”建设,推进道路及市政公用设施布局。“十一五”期间共推进了20余条道路新改建工作,完成龙川北路、宜山路(一期)、柳州南路等南站、中环线配套道路的拓宽、辟通工作;完善南站、滨江2个功能区路网,完成南站地区南宁路等3条道路、滨江地区瑞宁路等3条道路新建工作。继续推进雨污分流和截污纳管,截污纳管率达到95%。推进11座变电站建设,其中6座已建成使用,3座正在建设,2座完成交地;完成肇嘉浜泵站、吴中泵站、蒲汇塘泵站以及华泾北泵站建设;完成新建关港消防站,改建梅陇消防站,徐镇消防站用地动迁结束,南站消防站启动动迁,漕河泾消防站迁建前期工作基本完成。
4、旧区改造及土地资源开发。
重点结合六大功能区发展、市政重大工程建设,旧区改造全力推进,为“十二五”基本完成旧区改造奠定了基础。累计启动或完成旧区改造地块48块,房屋改造面积93万平方米,涉及1.3万户居民,主要集中在铁路南站、滨江、漕开发、华泾等区域。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共自行建设(含已建、在建、在启动)动迁安置房125万平方米、公共租赁房29.3万平方米。推进以铁路南站、滨江、徐家汇和漕开发4个功能区为主的土地储备工作,为徐汇经济社会发展储备载体,共完成土地储备413公顷,出让128公顷。
5、政府城区建设管理工作自身建设。
加快推进建设项目行政审批改革,完成审批流程梳理,开展网上并联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监管,制定《徐汇区重大工程动拆迁资金管理试行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开发重大工程资金管理系统、房源管理系统、工地管理系统等,提高政府管理的动态性和及时性。
(二)对当前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总体定位
“十一五”期间,抓住世博重大机遇,城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大力推进,市政、交通整体规划布局基本形成,城市管理常态长效机制基本建立。规划方面,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定位;交通方面,以8条轨道交通(6条通车,2条在建),内、中、外环和沪闵4条高架快速道路,5条越江隧道(2条待建)和1个越江大桥为主,244条城市道路为分支的城市立体交通体系规划布局基本形成;市政基础设施方面,设施布局规划逐步完善,薄弱地区设施逐步建设到位,大气、水环境逐步改善;城市管理方面,市政设施、市容环境日常养护管理机制基本建立,突发事件发现、处置机制基本建立到位。
(三)当前城市建设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仍在推进建设中,部分设施建成后功能也亟需完善和优化;滨江、华泾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薄弱地区仍未实施到位;徐家汇等繁华区域交通压力日益增大;随着旧区改造的不断推进,房屋征收及拆迁遗留矛盾进一步凸显,工程建设与周边环境、交通出行的矛盾压力巨大;乱设摊、违章搭建等城市顽症治理和长效巩固能力依然不足等。
二、主要经验和成果
(一)抓世博机遇。“借世博力、搭世博车”,“自我加压、倒逼机制”,争取市重大项目在徐汇区的落地,如轨道交通、世博配套工程、迎世博600天整治工程等,掀起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高潮,城市基础设施和市容环境水平显著提高。
(二)以重大项目带动功能区推进。以“七路二隧”世博配套项目带动整个滨江地区的开发,以铁路上海南站建设带动周边土地基础性开发,以轨道交通建设带动徐家汇中心前期开发及龙华地区综合改造,以旧区改造及保障性住房建设带动漕开发东区的功能提升等。
(三)形成了一批新机制。包括在世博配套工程建设时期成立了(单位动迁)专项办公室,统筹面上单位动迁推进和平衡工作;迎世博600天行动中,成立城市管理指挥部,协调推进整治工作,建立了联合执法机制,治理跨门营业的“三定”机制;旧区改造工作与动拆迁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动迁安置房管理良性运作机制等。
第二篇 “十二五”期间城区建设和管理发展趋势
一、总体形势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我区城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基本形成了市政、交通整体规划布局,基本建立了城市管理常态长效机制。“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上海进入后世博发展时期,围绕“四个中心”建设,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心城区将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转型、城市功能的完善、生态环境的改善、社会功能的协调发展和世博效应的持续释放,因此,发展仍将是“十二五”期间的主题,并且城区建设管理工作将从“大建设”向“大管理”、“大服务”方向转变。
二、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区建设和管理功能进一步完善、进一步转变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机遇来看,迎、办世博三年来形成的硬件、软件成果,为下一阶段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建立了良好工作基础。世博会后,“四个中心”的建设将继续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将更加注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徐汇区六大功能区的大力推进,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更多的经济发展空间载体、更加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和城市管理水平。同时,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社会将进一步突出“环保、节能、低碳”的主题,政府将进一步关注民生,为城市生态环境、住房保障建设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挑战来看,随着上海各中心城区重点地区的发展,对我区形成了高度的竞争态势;“十一五”期间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十一五”末期和“十二五”开局年初,国家连续出台的调控政策,给“十二五”期间城市建设融资和土地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国务院《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出台,对房屋征收(即以往的拆迁工作)做法产生重大变化,有可能会影响到“十二五”期间旧区改造的推进和现代服务业经济载体的建设;2010年静安区“11·15”特大火灾,充分暴露出建设市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城市安全运行管理水平的不足,必须进一步整顿规范建筑市场,加强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各类消防安全措施和群众防火逃生意识,提高城市安全运行水平。同时,政府自身在建设和管理资源的有效集聚和整合方面也有待增强,重大项目建设事前决策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制度建设方面还有待完善,还不能完全适应“十二五”期间发展形势的需要。
第三篇 “十二五”期间城区建设和管理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把握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坚持上海深入推进“四个率先”和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围绕本区建设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的目标,提升城区综合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布局,着力改善民生,加强城市安全运行管理,“管建并举、重在管理,民生为本、安全为先”,推进城区从“大建设”向“大管理”和“大服务”转变,促进徐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原则
徐汇区“十二五”期间城区建设和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下工作原则:
(一)面向未来、超前思考。紧密围绕上海市“四个中心”建设、徐汇区未来“六大功能区”建设和“环保、节能、低碳”的生态主题,安排重点项目,确立发展目标,建立管理制度,落实保障措施。
(二)完善规划、有序实施。完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导则,确保总体规划和各项分规划衔接一致,对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方案更加注重社会可承受度,加大事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和优化实施方案,有序推进重点区域发展和民生持续改善。
(三)创新思路、有所突破。针对目前的矛盾高发期和管理机制转变期,对工作推进中遇到的瓶颈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工作思路,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突破解决,并以此逐步完善工作程序和制度。
(四)资源集聚、管建并举。继续发挥在“迎办世博”工作中形成的良好工作机制,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整合资源,条块合力,共同推进重点工作。加快从建设向管理转变,坚持管建并举,重在管理,进一步完善市政、市容、绿化等日常养护管理运营机制,确保城区安全有效运行。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徐汇区城区管理和建设工作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城区功能布局、改善生态和民生为重点,继续推进重大工程建设,突破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的制约瓶颈,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化使用,加快实施并基本完成旧区改造,继续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发挥,积极提升华泾镇的城市化水平,加强城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生态多样化发展,不断完善和优化城区管理组织网络和安全运行机制,力争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徐汇区城区功能完善、管理措施有效、城市运行稳定、生态环境适宜、住房保障健全。
(二)重点工作目标及主要任务
1、城市规划编制。
目标: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实现南北均衡、东西互动。继续优化和完善规划,按照六大功能区布局,科学合理地综合开发土地资源,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土地的节约集约化利用,提高土地综合效率,促进城区发展南北均衡、东西互动。
主要任务:按照区域功能布局,继续调整优化控制性详细规划;衔接市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建设、水系调整、产业发展、社会事业设施布局等,加快修编土地利用、基础设施以及滨江、华泾地区等专项规划;编制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确定规划建设容量指标;深化产业规划,细化次分区规划。
2、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1)重大工程。
目标:按照全市城市规划总体布局和区域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市新建、在建重大工程,优化、完善已建成快速路网和公共交通网络,打通瓶颈路段,基本形成“网络完善、通行快速、进出有序”的立体交通体系。
主要任务:继续推进轨道交通网络建设,配合完成轨道交通11、12号线站点前期腾地和建设工作,实现通车运营,结合轨道交通建设推进完成龙华地区综合改造项目;结合规划轨道交通15号线方案研究,积极开展轨道交通南延伸推进工作,做好前期技术储备;继续配合做好规划轨道交通22号线(金山支线)等相关工作。
加快快速路网建设,配合完成虹梅南路-金海线通道工程建设相关配套工作;配合做好罗秀路越江隧道、宛平南路越江隧道、东西新通道等项目前期规划研究;开展本区主要道路拥堵节点研究,积极开展徐家汇交通系统改善、内环线高架(宛平南路段)改造、沪闵高架连接中环路高架改造、龙耀路龙吴路节点交通方案等研究,力争实施改造。
加快公交枢纽建设,完成徐家汇、宜山路凯旋路、龙华中路东安路等市级公交枢纽站建设。
(2)道路交通。
目标:以建设路网薄弱地区道路和打通断头路为重点,全面实现与快速通道的对接,继续大力推进公交优先和停车管理,形成“地面道路网络完整、公交线路全覆盖、静态交通设施完善”,与轨道交通、快速通道相呼应的综合交通体系。
主要任务:加强完善区域路网结构,以完善滨江、南站、龙华等区域路网结构,打通华泾地区、漕河泾开发区断头路为重点,完成宜山路、漕宝路、古北南路等50余条市政道路和住宅配套道路拓宽、辟通和新建。
大力推进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完成滨江、华泾地区的公交枢纽建设和公交线路调整,完善轨道交通站点短驳公交线路及公交配套线路,实现区域内公共交通全覆盖;结合全市黄浦江沿线有轨电车建设研究,稳步推进滨江地区有轨电车建设工作;与市相关部门对接,开展在漕开发地区、滨江地区设置公交专用道方案研究。
积极推进静态交通规划建设,结合地块开发,启动徐家汇、万体馆地下停车场(库)建设;完善南站等地区标志标识和停车管理;推进出租车候客点建设;完善内环线内和徐家汇、南站等重要区域交通信息诱导系统建设;加强非机动车停放规范化管理。
(3)市政基础设施。
目标:进一步完善薄弱地区基础设施布局,逐步提高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和管理,优化城区功能发挥,形成基础设施健全、功能完善、维护及时、运行稳定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主要任务:推进百色站、华展站、丰谷站等20个变电站的新建、改建,力争其中13个变电站在“十二五”期间建成使用,提升区域内电网负荷均衡能力;推进完成徐镇、南站等2个消防站的新建、迁建;基本完成一线防汛墙薄弱段改建工程,实施新宛平、龙华机场排水系统以及华泾徐浦污水泵站项目建设,消除排水盲点,逐步推进区域易积水点改造工程。加强对现有地下空间安全管理的监督指导,确保地下空间使用安全总体受控。结合徐家汇、滨江、南站、龙华等重点规划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建设,注重地下空间联通,提高使用效率。
3、住房改善。
(1)旧区改造。
目标:基本完成二级以下旧里改造,涉及居民约7000户,房屋改造面积约40万平方米。
主要任务:结合南站地区建设、漕开发功能区产业提升、保障性住房基地建设和华泾地区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漕河泾、虹梅、康健、龙华和华泾等5个街道镇的旧区改造;结合居住环境改善和闲置地块清理,完善居住区功能,基本完成长桥、凌云等街道的旧区改造;结合历史风貌区保护,在尊重民意、两次征询的基础上,基本完成湖南、天平等街道零星地块改造。
(2)房屋综合改造(包括高层建筑整治)。
目标: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保障房屋的基本功能和安全使用为切入点,多样化促进旧住房综合改造,加快推进全区剩余未改造旧住房的改造,改善旧小区居住条件,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主要任务:力争完成410万平方米的旧住房平改坡综合改造,53万平方米的多层综合整治,30.5万平方米的高层综合整治,341万平方米的二次供水设施改造。
(3)成套改造。
目标:继续加快推进旧住房成套改造,力争“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全区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
主要任务:通过拓宽、内部分隔、拆落地重建、加层置换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实施30万平方米的成套改造任务。
(4)保障性住房建设。
目标:加快推进我区新增保障性住房100万平方米,逐步建立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旧区改造就近安置房互为补充的“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
主要任务:完成华滨、华沁家园、盛华景苑、世家花园、漕开发安置地块建设和投入使用;推进完成水利工程公司地块、罗秀路潘家塘、龙华机场等地块旧区改造就近安置房的认定和建设;启动夏泰浜、吴家宅等地块公共租赁房建设;进一步优化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准入的管理服务程序,提高服务水平与效率,做到“应保尽保”;扩大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覆盖面,加快解决中低收入户籍居民住房问题;探索和建立符合徐汇区情的公共租赁房运营管理机制。
(5)历史建筑保护。
目标:以“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和生态营建”为主题,继续加大历史建筑修缮、历史街区综合整治、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力度,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申报和创建基础工作。
主要任务:完成一批重点优秀历史建筑修缮,扩大历史街区综合整治范围,注重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民生改善的结合,加大低碳节能技术在修缮过程中的综合应用,结合社区居民低碳生活的引导,推进历史街区的生态营建。探索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新模式,多途径推进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将保护利用与区域产业功能调整相结合,发挥服务整体经济发展特殊作用,促进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
(6)小区管理。
目标:结合本市物业管理新条例的出台,进一步实现小区物业管理和业委会、业主大会的全覆盖,提供优质的物业管理服务。
主要任务:加快推进物业管理专业化、市场化进程;规范业主大会、业委会的组建换届及日常运作;提升区级呼叫中心服务质量和水平;规范商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加强高层建筑防火安全教育,提高居民防火逃生意识;完善社区人民调解组织网络。
4、土地储备及开发。
目标:按照徐汇区“十二五”规划总体要求,服务徐家汇综合商务区、滨江高端商务区、南站商贸服务区以及漕河泾开发区提升工作,加大土地储备和供应,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实现土地开发收益总体平衡。
主要任务:基本完成徐家汇中心项目、南站商务区项目、龙华机场“四大中心”项目、龙华综合改造项目等区重点项目主体建设。继续以滨江B、C单元、南站周边为重点,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力争基本完成上述重点区域的土地储备工作,并积极推进D单元土地收储和前期开发。“十二五”期间启动土地储备地块58个,土地面积约159公顷,可建建筑面积约483万平方米,其中商业办公建筑面积约168万平方米;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房地产市场形势,制定年度土地出让计划,力争出让地块80个,涉及用地面积约201.5公顷,可建建筑面积约480万平方米,其中商业办公建筑面积约204.4万平方米;根据土地出让与储备计划,考虑到土地出让和开工前期中诸多不确定因素,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区各类新建建筑工程面积约为1028万平方米,其中商业办公建筑面积约为335万平方米;基本完成区内闲置土地的处置等;进一步推进衡山路-复兴路风貌保护区相关工作,重点实施老房子保护开发和建业里、天平路地块等项目开发。
5、环境建设和管理。
(1)绿化建设和管理。
目标:以提高生态承载力和绿化品质为重点,改善人居生态环境质量,逐步实现自然生态丰富、城区环境优美、居住生活适宜、休闲出行舒心的绿化生态环境。
主要任务:结合滨江地区、外环生态等发展建设公共绿地50公顷,力争至“十二五”末,绿化覆盖率提高到28%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78平方米;深入开展绿化生态多样性建设,大力推进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建设,提升公园的绿色生态水平;继续推进小区绿化建设,提升景观绿化的艺术性和观赏度。
(2)水环境建设。
目标:基本完成区内河道水系调整;水体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加快推进河道景观建设,扩大景观河道范围;实现截污纳管率再提高2%等。
主要任务:加快推进并基本完成河道水系调整;逐步实施河道水生物种植,通过骨干河道疏拓、水系沟通、水资源调度等手段,改善水环境质量,基本完成30余条河道水环境及景观综合整治,城区河道水质总体达到V类水功能标准;完成田林地区雨污水混接改造工程,有序推进区域分流制排水系统内雨污混接调查及管网改造,改善蒲汇塘等河道水质;继续推进截污纳管工程,截污纳管率达到97%等。
(3)节能减排。
目标:突显“环保、节能、低碳”的主题,实施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推动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主要任务:深入推进“十二五”期间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指标的完成,进一步削减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排放总量、氧化硫排放总量、氮氧化物总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推进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5%以上,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较“十一五”末减少20%;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物的处置和综合利用;推广节能产品在城市建设管理领域的应用,继续坚决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研究龙华、长桥两个污水厂关闭、漕宝路煤气包搬迁、田林地区高压线入地的可能性,做好技术储备工作;力争区域内环境污染严重的砂石料码头、搅拌站等企业关闭搬迁。
6、城市管理。
(1)常态长效管理。
目标:巩固世博会运行期间形成的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实现环境卫生整洁、景观布局完善、执法行为规范、管理方法人性、应急处置及时、服务措施有效的现代化城区管理水平。
主要内容:建立本区市政市容联席会议制度,综合协调城区常态长效管理;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管,完善日常养护管理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环卫公共设施建设与环卫装备更新,完善区域公共厕所布局;加强市容市貌管理,基本实现道路保洁全覆盖,强化建筑立面规范化管理,完善户外广告及招牌规范化建设;继续加强城区“定人、定路、定责”三定管理,提高综合执法水平;进一步发挥网格化管理问题发现和协调处置功能;加快滨江等新建开放区的综合管理研究;力争实现市容环境综合管理示范街道全覆盖。
(2)安全管理。
目标:通过对本区建筑市场存在的各类突出问题的分析,对现有管理制度建设进行不断完善,使市场主体责任得到强化,政府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建筑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明显好转,建设工程现场的安全质量管理明显提升,保障城区运行安全。
主要任务:进一步建章立制,加快修订、完善本区建设工程管理标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理清各行政主管部门和各街镇对各类建设项目的管理职责,并形成制度;进一步落实监管主体,做到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的全覆盖;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补充执法管理力量的不足,组建区建筑安全稽查队;进一步明确企业责任,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措施;完善监理制度;规范承发包管理;加强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建立建设工地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建筑市场诚信管理体系。
四、“十二五”规划保障措施
(一)工作重点
1、确保完成量化刚性指标。
对旧区改造、截污纳管、旧住房综合改造、绿化建设等有明确量化指标的,要细分具体目标和工作计划,制定有效的工作推进方案,确保规划目标完成。
2、以重点项目推进为主要抓手。
抓好市重点项目推进,尤其是轨道交通、快速通道等市重点市政项目建设;抓好旧改民生工作,全力以赴推进成片旧区改造,同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抓好以网格化管理为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和能级。
3、确保规划的有序推进和落地。
把握好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全面推进,重点突出,保证重点项目的有效完成;把握好工程项目的进展节奏,统筹协调项目规划、计划、实施方案整个过程的进度;做好项目启动前的风险评估、环境评估、收益评估等,科学分析项目得失;积极衔接全市总体规划以及符合市城市建设管理发展和其他各相关专项规划的总体布局要求,减轻实施阻力。
(二)对策措施
1、加强组织保障。从规划、建设、管理三个层次规范相关部门职责,完善项目化推进机制,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到位、协调运行有效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推进规划落地。
2、确保资金保障。加快土地储备和出让,增加区级财政收入。同时,加强市里政策、资金和房源支持,加强引入社会企业及资金进入城市建设相关领域,逐步实现市场化运作方式,平衡财务成本。
3、政策法规保障。研究用好相关政策及文件精神,尤其是一些新文件和试点政策,积极探索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经验,通过政策的灵活运用来规避矛盾风险,提升行政效率等。
4、环境导向。通过有效的宣传方式,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引导社会、居民共同参与到城市建设中,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形成合力推进城区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