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教师队伍建设“十四五”规划

来源: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1-12-24 浏览量:17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上海“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的教育发展目标和黄浦教育“高、先、精”的发展定位,建设一支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引领区一流现代教育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现代教师队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黄浦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和《黄浦区推进创新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要求,结合黄浦区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本 规划。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成效

1.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十三五”期间通过持续不断引进优化教师队伍,截止2020年底,全区教师总人数5924名,其中高中1241人,初中1432人,小学2028人,幼儿园684人。同时,为更好满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的需求,“十三五”始末净增95名专任教师。

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正高级教师显著增加(见图一),年龄结构趋于均衡(见图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明显增加,且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增加了约260人,占比增加近8.78%(见图三)

图一

图二


图三

2.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不断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素养教育,提高教师政治站位和教师师德修养,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四史”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实施《黄浦区教师职业规范》,开展全员《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训,引导教师牢固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争做“四有”好教师。每年定期评选优秀典型,加强正面引导。“十三五”期间表彰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宣传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弘扬高尚师德,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涌现了吴闻蕾、高飞为代表的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以杨荣为代表的上海市“教育功臣”提名。

3.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不断提高

“十三五”期间,以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一主线,整体均衡地推进市、区、校三级培训,全面完成教师培训任务,教师培训完成率超99.9%。有序规范地推进市级共享课程,促进区域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升;从深化和拓展两个维度提升区级培训有效性,持续深化研训一体化培训和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积极推进“1+5”能力提升、发展职初教师核心能力和探索教师自主研修的途径。加强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暨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学校建设,通过规划先行、主题明确的校本研修,以提升区域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育德能力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构筑优秀教师的发展平台,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发展序列,教师专业发展获得可喜成就。“十三五”期间,黄浦教育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现有34位特级教师,13位特级校长,40位正高级教师,128名区学科带头人,262名区骨干教师,市第四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主持人5名,“攻关计划”主持人13名,“种子计划”团队17个,区名师名校长工作室21个,学前教育青苹果工作坊21个。在市中青年教师大奖赛中获一等奖30余名,在市见习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3名。4个项目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1个一等奖,7个项目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第六届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4.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不断健全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师德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十三五”期间,完善了一系列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深化教育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区域内教师合理流动机制;探索荣誉表彰机制,建立区域教育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对不同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定相应规划;不断完善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机制;推进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建立名师库。探索形成了三种优秀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名师工作室在“项目引领”中提高指导能力;学科带头人在“合作研究”与“示范教学”中发挥带头作用;骨干教师和种子团队在“团队研修”与“同伴互助”中成长。

(二)不足

对照我区建设“教育高地”的目标要求,目前,我区师资队伍还存在以下不足:

1.教师队伍整体配置还有欠缺,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偏高,男女教师比例不匹配,教师职称结构在一些学校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等。

2.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还不够完善,对于见习教师、优秀教师、高端教师的支持力度比较大,但对2-10年左右教龄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支持力度还存在一定欠缺。

3.教师管理制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有待加强,如何在教师管理制度上进行政策许可下的改革,从而更好地调动起不同层面教师的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4.教师适应未来教育的信息化能力和素养有待提升。疫情期间大规模线上教学,暴露出一部分教师信息化能力和素养存在不足,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信息化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仍需继续探索,这是当前几乎所有教师都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十四五”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

(一)教师发展需要从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去思考和定位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 大变革 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正在孕育,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的新征程。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

进入新的时代,上海开启了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新征程。城市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上海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全球科技创新策源新高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亟需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不断提升教育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这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站在时代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思考和谋划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也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站在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对人才的长远需求等角度去思考问题,自觉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

(二)新课程、新教材改革对教师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颁发,随后教育部又相继颁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和《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一场旨在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新课程、新教材改革试点启动。与此同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也已启动,新课程、新教材改革也将逐步从高中延伸到义务教育。

新课程、新教材改革对各级地方、学校、教师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各级地方需要做好顶层规划设计、系统的专业支持、持续跟进指导,开展面向教育行政人员、教研人员、校长和教师的系列培训,尤其要加大教师培养力度,突出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培训,提高新课程实施能力。要求各学校制定实施新课程实施方案,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对教师而言,则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开展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黄浦区推进创新教育对教师发展提出的新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创造力至关重要。当前,必须紧紧依靠教育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才能真正解决我国在全球核心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这就意味着基础教育要从小关注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中将“推进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实施路径之一,并提出了“创新教育及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把培育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作为上海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2019年9月,黄浦区率先推出《区域推进创新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着力培养创新英才,将创新教育打造为黄浦教育的重要特色和品牌。为此,提出设立“创新教育种子教师培养计划”,加强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唤醒专业自觉,提升创新教育能力,加大培训力度与实效;要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标准,将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骨干教师积极学习区内外创新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先进经验。创新教育的推进关键在教师,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丰富创新教育理论,尤其是需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三、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按照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的部署,围绕黄浦教育“高、先、精”的定位,以“教育改革引领区、创新教育先行区、教育发展精品区”为目标,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为根本追求,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核心理念,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创新教师教育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和育德能力。

(二)基本原则

1. 突出师德

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2. 追求卓越

建立系统、科学、完备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注入具有国际视野和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的海派基因,变革教师教育方式,服务 黄浦教育“高、先、精”定位,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卓越教师队伍。

3. 增强活力

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施策,从教师引进、职称评价、分配激励、表彰机制等方面全面推进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增强教师队伍活力。

4. 扩大开放

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需要持续提升其创新意识和能力,打开教师视野,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策略,扩大教育开放。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在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现代教师队伍,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引领区一流的现代教育。围绕特色、优势学科,培养和引进一批可承担学科建设重任的高端领军人才,形成一批全市及以上学术领头人或团队,提升我区的办学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

2.具体目标

(1)规模目标

“十四五”期间,根据市委编办等四部门联合发文(沪委编办〔20 20 〕209号)的要求,参照高中师生比1:10,初中师生比1:11.9,小学师生比1:14.5,幼儿园师生比1:11.7,各校重新定编定岗。考虑到黄浦作为上海的“心脏、窗口、名片”,黄浦教育具有服务新发展格局、助力区域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和优势,结合区域内学段、学校的实际情况,新的编制岗位较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呼应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通过形成专职教师队伍为主,兼职教师队伍为辅的格局,逐步缓解重新定编定岗后带来的矛盾。到2025年,通过柔性引进政策,遴选一批兼职教师,组成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与专任教师队伍形成互补,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控制在20%以内。

(2)结构目标

——职称结构:到2025年,在职正高级职称教师人数持续增加,占比位居全市前列;高级职称教师分布更加合理;一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50%左右。

——学历学位结构: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达到97%,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达到15%以上。

——年龄结构:采取措施,使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35岁以下教师占比在30%左右,45岁以下教师占比在60%左右,形成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各年龄段合理优化的师资队伍。

——能力结构:到2025年,市级名师名校长人数和团队数位居全市前列,并争取在国家层面有重大突破;培养更多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

四、主要任务与工作举措

(一)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1.大力开展教师思想政治教育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将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完善区思政名师工作室机制,优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党史国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教师增强政治认同和教书育人责任感。充分发挥黄浦红色资源集聚区的优势,深入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

2.坚持把师德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第一标准

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考评制度,将师德教育融入教师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全过程,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完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

3.突出典型,打造师德师风建设品牌

加大对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的宣传和表彰力度,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形成弘扬高尚师德的强大正能量。打造“寻找身边的好教师”品牌,每年5月至9月,广泛发动教师、学生、家长等群体寻找身边的好教师,由各教育单位进行推荐,挖掘身边教师的师德故事,区级层面组织评选、表彰、宣传,树立一批师德典型,每年持续深化挖掘,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逐步打造成黄浦师德师风建设品牌。

4.推进教育培训,提升师德素养

在教师培训中开设“师德素养”必修模块,开发“师德素养”系列课程,建设系统连贯融通的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的内容框架和培训课程体系,注重遵循师德养成的内在规律,牢固树立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于教师培训的始终。引导学校从教师育德意识、育德能力入手,建构学校的“三全育人”体系,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加大德育师资队伍培育提升计划推进力度,实施骨干队伍建设项目、德育专项能力提升项目和师德建设深化项目。

(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1.建立系统、科学、完备的教师专业发展序列

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依托上海市“人才攀升计划”和“强师优师工程”,构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激活区、校两级教师进阶发展动力,优化培训资源,创造发展平台,借助各级各类学习与展示平台,形成个性化的专业发展方向与路径,力争“十四五”期间遴选和培养更多在全国和上海市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名家和市区级优秀梯队人才,为打造“高、先、精”的黄浦教育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和人才支持。

(1)系统构建专业发展进阶梯队

按照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律,构建教师专业发展进阶梯队,畅通学科专业成长进阶通道为主,跨学段、跨学科(学科间、学科管理间)相互促进,创设适合不同专业发展需求和阶段教师成长的环境,学科专业进阶设置四个梯队,即职初教师、成熟教师、高端教师、海派名师等。一般来说,职初教师是指教龄1-5年的青年教师,期望能够站稳讲台;成熟教师是指教龄6-10年且评上中级教师(或优青教师),期望能够形成特色课堂;高端教师是指教龄10年以上、评上高级教师(或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期望能够亮相(辐射)论坛;海派名师是指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期望能够论道讲堂。


图四:教师专业进阶图


 

(2)完善进阶培养培训模式

通过需求调研和总结典型经验,充分发挥区、校两级整合作用,边实践边研究,梳理和提炼分层培养培训的有效模式。职初教师模式是“以区域骨干教师指导,基于学校的团队实践”,成熟教师模式是“以区学科带头人研究为指导,基于学校的课改实践”,高端教师模式是“以海派名师指导,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实践”;海派名师模式是“以创新教育为导向,基于成果分享的创新实践”,努力形成能够促进“高、先、精”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培训模式。

2.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建设

落实“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学生为本、实践导向、分层培训”的理念,坚持目标导向和实践导向相结合,持续提升培训课程的有效性和丰富性,坚持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自我诊断相结合,系统分类设置有针对性的研修主题,完善分层分类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学段课程改革的要求,以丰富“市级共享、区级培训和校本研修”等三级课程的内涵为抓手,使课程能够适应育人方式改革和发展的需求,提升培训课程的针对性。

加大区级培训课程开发力度。通过开发通识培训课程,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信息技术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深化研训一体化培训,提升学科教师专业能力;探索自主研修实施路径,助力教师专业自觉。为区域推进创新教育实施,着力开发区级教师培训课程,提升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修订区域教师培训课程评审标准和评审流程,对培训效果进行科学、全面评价,切实提高培训效果评估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规范学校校本研修课程建设。根据学段的特点和学校师生的特征,开发师德、课堂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实践体验课程,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借助于学区化集团化平台,资源共享,梯度带教,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研修,提升教师教育境界和专业水平,促进各校形成新课程、新教材改革实施的校本研修制度。

3.加大优秀教师培养力度

(1)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作用

深化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坚持人才高峰建设与梯队培养相结合,努力打造适应黄浦现代化教育需求的优秀教师队伍。鼓励名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风格和个性特色,培养一批具备教育家基本素质的名师,造就一批“黄浦海派名师”,成为在全市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教书育人标杆,成为师德表率、育人模范、教育专家。

同时,探索集团学区优秀教师柔性流动机制,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优化“蹲点助教 项目引领”的工作室运作模式,发挥工作室导师在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科领军人物中的指导、示范和榜样作用,进一步激发特级教师、工作室导师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个人专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既有利于特级教师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又有利于促进以区学科带头人和区骨干教师为主组建而成的优秀教师团队培养的人才工作发展机制。

(2)完善“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研修团队”的评选运作模式

新一轮区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遴选增加10%的流动名额。同时,完善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研修团队模式。建立区优秀学科带头人领衔的研修团队,以“优青教师”为培养对象,通过主持科研项目,开展师资培训,指导学科建设,研究解决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真实问题、难点问题。骨干教师与2—5年教龄职初教师建立学习团队。

尝试开展联合开放活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研修组可自主联合,跨学段、跨序列、跨学科联合或深入基层学校开展学术研讨、教学观摩等各类活动,进一步扩大优秀教师的影响力、辐射力,一定程度上实现区域优秀教师的资源共享。

(3)优化“优青教师”的遴选和培养机制

 全面推进2—5年教龄职初教师培训计划,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动态的“优青教师”遴选机制,随后通过任务驱动、团队建设、导师带教、优青讲台等方式进行培训培养,助力“优青教师”专业成长,形成一支师德高尚、品格优良,具有良好的学科理论知识、善于学科教学的区域优秀青年教师团队。

4.深化教师培训改革,着力构建三大平台

(1)构建区校联动的职初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平台

围绕师德修养、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教学研究四大板块,设计专项培训课程,搭建学习交流平台,由区骨干教师组建学习团队,通过专业发展项目引导教师聚焦教育教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通过“新秀杯”系列评比活动,提升职初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发挥其在课堂主渠道主阵地的主体育人作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展示教育教学风采。

(2)构建海派教师梯队建设的辐射展示平台

以“打造海派文化精品教育”为目标,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构筑黄浦区海派教师培养梯队,发挥名师在区域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辐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海派名师讲堂”的平台,发挥黄浦区“双特中心”这一人才高地的优势和作用,开设公益讲座,服务黄浦教育发展,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社会效应;通过“高端教师论坛”的平台,展示区内学科带头人的学术研究指导力和项目研究成果;通过“优青讲台”的平台,展示区域内青年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智慧。

(3)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培训研修平台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师培训模式将成为常态。为了解决教师培训的工学矛盾,构建与海派文化相融合的“黄浦区教师培训研修平台”,聚焦教学研究与实践、德育研究与实践、教育科研、教师自主研修等教师专业发展维度,加大线上线下教师培训课程的开发力度和推送力度,优化完善教师培训研修服务平台,创设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学习经验交流、学习结果分享的学习环境,展示教师团队合作、个性发展的教师培训研修成果。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着力提升教师的信 息化素养,特别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和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评价与改进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的深度融合。

5.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校级干部队伍

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激发干部活力。研究制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配套文件,加强干部轮岗交流,打通干部学段、岗位交流及交叉任职的通道,激发工作活力,促进干部成长;探索竞 争性选拔的用人机制,拓宽选人用人渠道;研究不同干部的个性和能力素质情况,形成干部和学校、岗位之间的最优配置;注重青年干部培养和使用,选派青年干部到任务重、情况复杂的艰苦环境任职,锤炼干部意志,提升综合管理能力。着眼营造教育家办学的条件和氛围,实施“登峰计划”“固原计划”“蓄水计划”,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加大区域优秀青年后备干部培养力度。

依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的相关精神,以新课程、新教材改革为抓手,大力开展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校长队伍整体素质优化干训课程,改进培训模式,提升学校干部培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党组织书记党规党纪、党建工作、学校管理、廉洁自律等知识和能力培训。

(三)推进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增强教师队伍活力

1.统筹编制资源,优先保障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

根据《上海市公办普通高中机构编制标准》《上海市公办初中、小学机构编制标准》《上海市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标准》,按照中小学教育教学任务、生源数量等变化情况,适时优化具体学校间事业编制配置,提高事业编制使用效益。中小学事业编制主要用于专任教师、教辅人员及少量关键管理人员,中小学的管理工作尽可能由教师兼职,其他岗位实行政府购买服务,要进一步创新服务供给方式,整合、拓宽优质社会资源,探索实施兼职教师制度。

2.严格教师准入,提高入职标准

进一步完善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重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健康和业务能力。新入职教师必须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要适时修习教师教育课程、参加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结合黄浦教育实际,逐步将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至本科;小学、初中教师学历提升至本科以上层次;普通高中教师学历提升至研究生。优化黄浦师资队伍建设,结合教育系统实际需求,以年度为单位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公告。

3.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健全聘用管理制度

建立区级统筹的岗位“蓄水池”新模式,根据区域承担全市教育改革任务和特色重点发展,综合黄浦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情况和优先用于优质均衡发展需要的流动教师,优化各类公办中小学岗位资源配置。推行竞聘上岗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校内竞聘,学区和集团内竞聘,跨学区和跨集团竞聘等多种形式竞争上岗和统筹调剂相结合的教师资源配置模式,建立竞争择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

4.进一步完善职称评价标准

要进一步规范完善 区教师系列职务评议工作 ,维护评议工作的严肃性。要完善多元评价机制,通过资格考试、业绩考核、能力测试、面试答辩、课堂教学等多种评价手段,健全考试、考核、评议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使个人业绩、业务水平与专业技术资格相一致。改革教师职称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对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教师,在各类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实行一票否决。

5.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注重“三个相适应”:教师绩效工资分配与教师的实绩贡献相适应;与学校教育教学特点和规律相适应;与有效约束和激励教师相适应。实现“三个转变”:变“人均均摊”为“总量统筹”,变“增量简单叠加”为“增量撬动存量”,变“增资部分增加”为“向承担重点难点任务倾斜”。引导学校结合实际情况,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优化制定本校绩效考核办法;加强绩效考核,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坚持增量撬动存量,盘活绩效工资总量,进一步搞活绩效工资分配;每年根据学校工作任务变化情况,动态调整和修订完善学校的绩效分配方案,妥善处理学校内部各类人员的分配关系,将方案的修订作为学校凝聚人心、聚集改革、推动发展的重要契机;加强正面引导,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

6.加大教师表彰、激励力度

大力宣传教师中的“时代楷模”和“身边的好老师”。定期开展特级教师推荐、教学名师遴选、教学成果评定等活动,重点奖励贡献突出的教学一线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表彰活动,并落实相关优待政策。探索落实公办中小学教师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地位,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切实减轻教师不必要的负担,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修订完善《黄浦区教育人才培养和激励行动计划》,逐步优化区域教育人才引进、保障、培养、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实现学历提升,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攻读与专业岗位密切相关的高层次学位,鼓励学历层次还有发展空间的教师积极参加专业对口的高一层次学历进修。实施教育人才专项奖励,让优秀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7.扩大教师对外交流

普及并升级国际素养教育,以“世界观、民族情、中国心”为宗旨,开展有关国际素养教育的教师培训,让广大教师在全球宏观大背景中有效比照与深度认知中国教育的定位、角色和责任,进而发展出相应的全球合作与竞争素养。

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向国际化、高水平发展。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合作科研,选派教师赴海外从事与学校发展、专业提升紧密联系的学习、进修、科研等学术活动,鼓励和支持高端教育人才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提升教师国际化教学水平。探索派遣和支持优秀青年教师赴境外知名高校或学科特色科研机构攻读博士硕士或访学交流。

加强长三角区域间的联动,围绕新课程新教材的推进实施,建立长三角区域间教学研究联盟,定期举办教学研讨活动,加强区域间教师的交流与互动。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成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全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及时研究和解决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组织、人事部门牵头组织,拟定政策,协调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工作。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与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强化教育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基础和能动作用,教育学院成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小组,负责和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保证建设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制度保障

要健全教师培养、引进、使用等相关制度,努力营造鼓励教师干事业、支持教师干成事业、帮助教师干好事业的良好制度环境。坚持向一线教师倾斜、向教学一线倾斜、向高层次人才、优秀团队倾斜,重奖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真正发挥分配的激励功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师资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三)经费保障

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逐年递增。“十四五”期间,安排专项资金投入,主要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优青教师的培养、教师工作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