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府各委、局、办,各街道办事处:
《黄浦区生态城区建设“十三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3月9日
黄浦区生态城区建设“十三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生态城区建设,打造低碳绿色发展城区,共建美丽黄浦,根据《上海市黄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环境保护跃上新台阶
持续推进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和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建设,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先进技术手段在污染治理中得到运用,区域降尘量逐年削减,餐饮业油烟气污染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得到控制。环境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顺利完成“十二五”总量减排阶段性目标,固体废物监管的覆盖面不断扩展。环保宣传得到深化,建成了多个绿色小区、绿色学校,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辐射污染控制更加规范,各项环境能力建设跨上新台阶。区域降尘量逐年下降,2015年平均值为5.3吨/月•平方公里,比2011年削减了1.1吨/月•平方公里;2015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昼间为54.9分贝,比2011年降低0.6分贝,夜间为49.8分贝,与2011年基本持平,车辆鸣号率持续控制在3%以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继续保持在100%。
2.绿化市容取得新改善
绿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新建绿地面积达10.77公顷,区域绿地总面积达270.22公顷(其中公共绿地达170.41公顷)。绿地率达13.21%,人均绿地2.99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89平方米(以上统计数字按照区域行政面积20.46万平方米、人口数90.36万人统计)。推进绿化形式多元发展, 建成了大吉路公共绿地、露香园路公共绿地、淞园小区绿化、黄浦区工人体育馆专用绿化以及k11商厦墙面绿化、高架桥柱绿化等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立体绿化。重点项目确保有力有序推进,完成外滩滨水区绿化带排水综合改造项目和广场公园音乐广场综合改造项目。生活垃圾减量工作成效显著,在全市减量考核中始终保持前三。重大节庆(活动)保障成效明显,出色完成了亚信峰会、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等重要保障任务。
3.节能低碳取得新突破
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1.5%,超额完成 “十二五”节能目标,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水平为全市最低,连续三年获上海市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优秀。能源消费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117.39万吨标准煤,较2010年下降3.6万吨标准煤,超额完成 “十二五”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低碳发展取得新成效,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完成LEED-ND铂金级预认证(北美地区外首个该级别认证),外滩-滨江地区入选上海市首批低碳发展实践区试点,半淞园街道耀江社区成功入选上海市首批低碳社区试点,推动瑞金宾馆节能改造示范项目等13个国家级节能示范项目建设,来福士广场等15家企业开展全市首批碳交易试点,第一食品完成全市首家商贸型综合节能环保标准化试点,太平桥商业商务区完成LEED-ND 金级认证,科技京城完成全市首个楼宇能源计量体系认证。
(二)存在的瓶颈和短板
五年来,在取得成绩、获得经验的同时,黄浦生态城区建设还面临诸多瓶颈和短板问题:一是环境监管能力有待提高,点多量广的污染单位和环境监管力量不相匹配,环保工作人员结构、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方式方法与环境管理的发展要求也不相适应,环保监测、监察、监管、应急、信息化等软硬件能力建设缺乏前瞻性、相对滞后。二是绿化指标相对落后,多项绿化指标低于上海全市指标,短期内赶上全市平均水平尚有一定难度,立体绿化推进缓慢。三是环卫作业车辆停放场所及作业对接场地严重不足,建筑装潢垃圾末端处置的出路严重受到制约。四是节能形势更加严峻,工业能耗依靠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节能空间将十分有限,节能改造后续技术节能空间趋窄,旧区改造和项目建设将带来较大能耗增量,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带来存量能耗刚性增长。
二、“十三五”发展形势
“十三五”期间,黄浦生态城区建设既面临着新常态、新挑战,又面临着新起点、新机遇。
(一)生态城区建设面临的机遇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将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无疑将是“十三五”时期国家重要战略任务。
二是城市发展提供全新理念。为了应对全球变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生态问题,大量生态理念和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与实践。低碳城市、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将为生态建设提供全新的理念和思路。
三是创新发展注入全新动力。上海全面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催生先进技术、高效产品快速发展,相关技术、产品的应用和推广必将进一步促进节能低碳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将为生态城区建设提供新的动力。
(二)生态城区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是城市绿地增量空间极为有限。在黄浦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可绿土地资源匮乏,造成绿化分布不均衡,部分区域绿地资源较少,绿地分布与人口分布不均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动拆迁成本激增,土地、资金对绿化建设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绿化建设难度逐年增大。
二是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日益加大。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水平与发展不相适应,流动人口增长、多元化消费等因素,废弃物产量的不断增长,垃圾分类减量和有效利用的任务相当繁重,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日益加大。
三是全社会对改善生态环境有更多期盼。近年严重雾霾、极端天气等事件频发,社会大众对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活品质的呼声越来越高,对生态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上海“四个中心”、科创中心建设总目标,以上海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契机,以建设世界最具影响力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为统领,坚持绿色强区、绿色惠民的发展理念,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打造低碳绿色发展城区,建设美丽黄浦。
(二)总体目标
围绕卓越的全球城市核心区的建设,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保持全市最低水平,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区域绿化面积明显提高,城区环境面貌更加宜人。
——区域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重污染天气逐步减少,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区域降尘量控制在5.5吨/月·平方公里以下,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达到72%以上,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42微克/立方米左右,臭氧污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实现收集、运输、处置全过程监管,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力争达到100%左右。
——城区绿化市容进一步提升。新建公共绿地10公顷,配套专用绿地10公顷,立体绿化10公顷,区域绿地总面积达到290.22公顷(其中公共绿地达180.41公顷),绿地率达到14.18%,人均绿地面积(以户籍人口87万计算3.33平方米,以常住人口66万计算4.4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以户籍人口87万计算2.07平方米;以常住人口66万计算2.73平方米),新建林荫道区域3个。全区各大风景区以及所有道路全部实现精细化保洁作业,全区道路整洁优良率达到95%以上。文明公厕创建和清运规范化建设水平保持全市领先,示范公厕创建率达到60%以上。生活垃圾分类达到13万户。餐厨废弃油脂收运达到95%以上,建筑装潢垃圾市场化管理取得突破。
——节能低碳优势进一步夯实。重点领域节能低碳工作更加深入,重点用能单位管理体系趋于完善,智慧能源体系初步建立,绿色金融机制体制得到发展,更多居民主动践行节俭、乐享低碳,成为中心城区低碳发展的典范。能源消费总量、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率、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等指标全面完成市下达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着力加强环境保护
1.加大水环境保护
全面实施《黄浦区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到2020年,完成3个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加强南市水厂备用取水口水源周边环境监管,确保备用水源安全。加强污水二级生化处理设施的运行监管,严禁医疗废水未经处理或处理后超标排放,生活污水纳管率继续保持100%。加强对隔油设施和油水分离装置的日常维护保养和定期清洗、打捞,进一步规范“地沟油”的管理。
2.加强大气环境保护
全面落实《黄浦区清洁空气行动计划》。
继续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巩固“无燃煤区”成果,定期对农贸市场、小餐饮及路边摊分散燃煤回潮开展集中整治,加强对燃油锅炉的监管,定期监察燃油锅炉运行和油品使用情况,杜绝使用煤和重油、渣油、石油焦等高污染燃料,确保使用清洁能源。建立非道路移动机械登记备案和管理制度,实施高污染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治理和淘汰更新。
深化扬尘污染防治。以深入巩固“扬尘污染控制区”为重点,加大建筑工地、拆房工地、道路等扬尘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控制,实现扬尘污染在线监控全覆盖;加强道路扬尘污染控制,推进渣土运输密闭防漏改造,进一步规范渣土等散装物料运输,加强运输车辆滴漏、洒落现象的管理和执法。
推进社会领域生活源监管整治。开展餐饮单位油烟气高效治理和除异味技术试点和推广,到2017年,辖区内大中型餐饮单位全部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装置;扩大餐饮单位油烟在线监控设备安装范围,到2020年,实现油烟在线监控基本覆盖;加强社会源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治,规范汽车维修保养行业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对干洗行业的日常监管要求,以长效管理方式巩固干洗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成果;深化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落实企业油气回收系统维护和更新长效机制;试点建立印刷行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监管机制,开展印刷行业VOCs污染治理。
3.抓好各类污染防治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全面推进危险废物管理制度,完善中小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弃物集中收集处置机制,到2020年,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工业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继续保持在100%,社会源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力争达到100%。协同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与生活垃圾清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
噪声污染防治。加强噪声源的监管,机动车、非机动车鸣号率控制在3%以下;严格建筑工地夜间施工许可,开展结构传播固定设备室内噪声倍频带声压级的监测试点,推进安静居住小区创建,切实减少噪声扰民现象。
土壤污染防治。编制实施我区《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土壤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建立污染场地基础数据库和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土壤污染监测,及时了解掌握区域土壤质量状况,研究制定《黄浦区污染场地修复及生命周期控制管理办法》。积极研究土壤修复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和运作方式,适时推进污染土壤修复试点。加强场地土壤环境监测与监管能力建设。
辐射污染防治。严格《辐射安全许可证》核发程序,做好Ⅳ类、Ⅴ类放射源和Ⅲ类射线装置的监管,加大排查力度,力争消除监管盲点。保障区域辐射环境安全,定期开展辐射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提高辐射事故及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的应急处置实战能力。
4.建立排污许可证制度
建立和完善本区主要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核发和管理制度,逐步建设以排污许可证为基础的污染源环境管理模式,推进排污许可证管理“三监联动”信息化机制。逐步扩大核发范围,核发对象从工业企业和等级医院扩展到综合性楼宇等更多监管排污单位,污染物种类从水和大气的主要污染物扩展到危险废物等其他领域污染物。
(二)着力优化城区环境
1.推进城区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新建公共绿地10公顷,配套专用绿地10公顷,立体绿化10公顷,新建林荫道区域3处;鼓励和推广立体绿化技术,新建公共建筑屋顶绿化比例占适宜屋顶绿化建设的30%以上;改善城市排水系统,体现城市绿地调蓄雨洪的“城市海绵体”功能。做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重点做好生境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加强城市绿线、生态控制线划定与管控工作,科学合理地划定城市绿线、城市生态控制线,作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基础条件。
2.增强社会服务效能
增强城市开放绿地的可达性,对于公共绿地分布较少或不足的区域,可通过增加街旁小绿地、围墙透绿,增加周边居民就近休闲游憩的户外空间,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绿地周边社区共享。推动城市绿地的综合利用,做好城市广场用地和地下空间、立体绿化的结合发展;提升公园绿地管理维护水平,建设互联网管理系统,打造具有差异化的公园植物景观和文化活动。
3.大力改善市容环境
健全道路保洁长效机制。优化完善法定长假、重大节庆、重大点赛事、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等的保障方案,科学配备力量,突出抓好环卫快速反应能力建设和形建设;全面推行精细化保洁机制,在外滩、人民广场、豫园等重点区域和全部道路,实行“五定”工作标准;健全“一路一策”管理模式,着力解决集市菜场周边及重污染道路的污染问题。
规范强化窗口建设。加强清运规范化建设,健全管理制度,规范作业流程,强化车容车貌管理和过程监督,杜绝作业扰民现象。积极创建文明班组,到2020年,道路保洁和垃圾清运文明班组创建率达到100%;建设一批示范公厕,到2020年,示范公厕创建率达到60%以上。
环卫配套设施建设。完善规划配套,将环卫停车场、粪便对接场地、公厕、倒粪站、垃圾箱房、道班房、建筑垃圾堆放点等环卫配套设施的建设纳入区整体规划范畴。更新改造环卫设施,“十三五”期间计划改建道班房15座,新增4至5座;全面完成全区倒粪站及环卫五小设施的改造,同步改建压缩站6至8座,公厕每年改建6至8座。淘汰老旧环卫作业车辆,每年按计划更新42辆、新增10辆。提升科技信息化的应用与管理水平,健全绿化市容系统各类数据库。
(三)积极践行节能低碳
1.深化外滩-滨江低碳发展实践区建设
创新绿色低碳商业商务模式。研究制订“两街”生态建设导则和业态负面清单,探索区域商业商务建筑碳排放交易机制;探索开展“体验式”交易模式,将抽象的“节能宣传”转变为企业和百姓触手可及的具象“体验式”低碳产品展示,形成上海乃至国内知名的绿色低碳产品消费体验示范地;培育发展以低碳消费积分体系为核心的低碳消费模式,在南京东路、淮海路等商圈内,引导市民游客购物、餐饮时的低碳行动。
积极发挥低碳创意园区引领示范。发挥八号桥等一批低碳创意园区引领示范效应,鼓励园区内优秀企业积极开展能效领跑者活动。推进张江黄浦园、江南智造、世博浦西园区等创意园区低碳建设,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金融、节能低碳服务等产业,支持科技企业在节能技术研发中承接国家和市各类科技项目。建立以“基础孵化+专业指导+机构合作”为核心的创新服务体系,通过整合商业银行、风险投资、民间资本等各类金融资源,拓宽节能低碳企业融资渠道。
深入推进低碳社区建设。以耀江市级低碳社区为引领,推广复制低碳社区创建经验,再创建一批低碳社区。研究建立以低碳社区建设项目为导向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长效机制,引导LED灯具、节能插座、节能家电等生产企业和资源回收利用企业支持社区建设,实现企业与社区双赢。
2.加快构建智慧能源体系
建立智能化节能管理平台。以能耗在线监测平台为基础,开发基于重点用能管理、减碳足迹、项目管理等在内的节能管理应用,试点楼宇电力、燃气、自来水的能耗全计量,逐步将分布式光伏发电信息、建筑能源审计数据、重点用能企业目标完成情况等信息先行纳入平台管理。
科学开展用能单位管理。依托数据平台统计基础,科学开展对用能单位能效对标达标、能耗公示和能源审计工作,严格执行表彰和问责制度,对节能低碳管理先进企业和个人给予适宜的鼓励和奖励。
积极开展国家级需求响应试点。开展批量负荷柔性控制的模式和机制的探索,建立需求侧响应调度管理应用系统,同步完成试点建筑需求侧响应软硬件基础,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3.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扎实推进既有建筑节能低碳改造。以大型公共建筑和机关办公建筑为重点,开展以高效空调、智能照明、节能门窗、分布式光伏为主,立体绿化、遮阳设施为辅的综合改造,力争打造一批节能改造示范项目,“十三五”累计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500万平方米。
大力发展高星级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强化对新建建筑的审批管理,从土地出让、立项审查、节能审评、施工图审查等环节严格控制对新建项目绿色建筑等级和预制装配率的要求,“十三五”时期,原则上新建民用建筑100%按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建设,其中50%的建筑项目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
推进绿色施工,创建一批节约型工地。所有新增建筑工地均需严格执行《建设工程绿色施工管理规范》(DG/TJ08-2129-2013)要求,强化现场节电、节水和污水、泥浆、扬尘、噪声污染排放管理,实现施工过程的绿色化。以创建绿色施工样板工程、达标工程、节约型工地为抓手,开展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创建活动。建立并完善绿色施工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并实施施工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公示制度。
4.构建低碳高效交通体系
建设绿色慢行交通体系。贯通苏州河口至日晖港8.3公里的外滩滨江公共岸线,配套建设滨江自行车道、步行道,在滨江区域建设风光互补绿色照明示范带和光伏发电充电一体化示范项目。完善自行车出行路网,改善自行车骑行环境,在部分自行车道推广彩浆封尘。推动租赁式自行车系统、慢行过街设施、慢行道路设施等慢行交通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探索建立低排放区限行制度。
推进交通低碳化发展。大力发展公交优先,完善公交体系,在不被轨交覆盖的重点商务区推广短泊车,衔接轨道交通体系。结合中心城区特点推广电动汽车,加快充电桩等配套实施建设,优先在机关单位开展电动汽车及充电桩建设应用试点。
5.促进绿色融资和节能低碳服务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本区金融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鼓励金融机构提供绿色融资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重点发展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权益抵押的金融创新模式,拓宽节能低碳的融资来源方式。鼓励扶持中小科技型和创业型节能低碳企业发展,通过优化市场环境,完善项目信息发布制度,培育发展能源审计、碳核查、碳标识等服务产业,试点探索江崎格力高食品碳标识。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管理职能,不断完善区政府领导、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加强规划管理、实施控制,强化规划落地,提高规划执行力。加强部门协同,建立有效的协商制度,形成推进合力,确保本规划与全区规划纲要同步组织、同步实施、同步落实,形成持续推进的良性工作局面。
(二)深化机制改革
进一步深化运作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不断完善区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协调推进机制,提升绿化市容机构整合效能发挥市容环境综合管理联席会议平台作用,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管理体系。坚持管理制度创新,探索建立新的保障方式、服务模式、长效机制,同步在工作实践中加以推行和应用,大力推广电子化、信息化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能和水平。
(三)完善规划实施
把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分解落实到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计划,明确年度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措施,保障规划明确的重大项目、重点任务和重大改革举措实施。开展多种形式的规划培训宣贯活动,加强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相关企业对生态规划的学习和理解,促进规划任务分解落实。
(四)加强队伍建设
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监管人员的法律法规、业务知识与技能培训,着力提高现场监察能力,切实提升综合执法水平,提升整体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以培育和引进相结合,建设适应管理需求的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适应保障需求技术过硬的职工队伍。加大薄弱环节和疑难问题的突破和整改,特别是切实解决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巩固和提高市民满意率。完善志愿者队伍建设,切实把志愿者队伍建成一支高水平的辅助队伍、监督队伍。
(五)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黄浦生态城区的宣传力度,结合节能、低碳、环保等主题活动,依托社区和居委,广泛、深入开展贴近百姓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宣传效果,形成与社会公众互动的工作新局面。建立展览会、论坛、主题活动、媒体宣传、教育培训等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教育体系,重点引导中小学生形成节能、低碳、环保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持续加强科学舆论引导,增加社会成员主动参与生态建设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