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府各委、局、办,各街道办事处:
《黄浦区自主创新“十三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8月8日
黄浦区自主创新“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期间,上海将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20年之前形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黄浦区作为上海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必须主动对接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国家战略,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精心谋划黄浦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功能与定位,立足区域特点和基础优势,找准推进自主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工作举措,走出一条具有中心城区特点的自主创新之路,凸显在上海科技创新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为黄浦区建设世界最具影响力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形成新的动力。
一、基础现状
“撤二建一”后,黄浦区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不断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大力引进总部型、龙头型、功能型企业和机构,集聚发展知识型、头脑型、创新型企业,在金融、文创、科技、商贸等领域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涌现了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力促进了黄浦区服务经济的发展,以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商贸服务、文化创意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占区域经济比重达70%以上,在全市乃至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加入张江高新区以后,黄浦区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实施体制、资源和政策整合,建立自主创新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打造全区统一的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发布“创新十条”等系列支持政策,区域自主创新工作呈现新局面、进入新起点。
站在新的起点上,谋划黄浦区“十三五”自主创新工作,必须立足区域特点,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对于优势要挖掘强化,释放出巨大效应;对于劣势要通过创新思维,努力转化为潜在优势。
(一)优势
1.市场发达优势
黄浦区是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是上海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域,人口密集度高、产城融合度高、国际化程度高,区内万商云集,市场要素齐全,贸易十分活跃,是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高度集聚之地,有着引领全市乃至全国新潮流、新时尚、新业态、新创意的能力,拥有将知识创新成果进行转化的大量资源,有着创新成果应用的大量需求。
2.金融服务优势
黄浦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承载区,金融机构高度集聚,金融服务功能发达,金融要素市场完备,金融创新功能领先,特别是随着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建设的有力推进,一批资产管理、融资租赁、股权投资、商业保理、互联网金融等项目相继落地,打造了全国首家以互联网金融为特色的产业基地,形成了上海新金融服务业发展高地,成为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的核心支撑。
3.专业服务优势
黄浦区集聚了国际上知名的咨询公司、法律事务所、会计事务所、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服务能力和水平都居国内一流。同时,信用服务、担保服务、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认证检测服务等领域快速发展,日趋形成多门类、规模化、高层次的专业服务体系,为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提供重要的支撑服务。
4.人才集聚优势
黄浦区是上海经济、行政和文化中心,拥有上海核心商务区,服务经济发展领先,社会事业资源丰富,海派文化积淀,对高端人才、国际化人才具有很强吸引力,集聚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惯例、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富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团队,特别是金融服务、专业服务、文化创意等领域更是人才济济,形成了“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支撑产业”的良性循环态势。区内拥有数十家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有力促进了人才流动的市场化和国际化。
5.配套服务优势
黄浦区拥有南京路、淮海路、新天地等著名商圈及一批特色商业街。城区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娱乐设施集聚,环人民广场文化演艺圈闻名全国。教育资源丰富,尤其是基础教育质量处于全市前列。医疗服务水平较高,拥有多家三甲医院及高端医疗服务机构。交通四通八达,是上海公共交通的网络中枢。城区管理水平领先,形成了以网格化为主的城区管理长效机制,确保了城区环境整洁和安全有序。
(二)劣势
1.城区商务成本较高
黄浦区是上海最繁华的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紧缺,商务成本较高,发展空间受限,不适合初创期创新创业。但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可结合老大楼资源开发,推出一批便利化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为广大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2.创新资源集聚不足
黄浦区内缺乏大学、科研院所,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不足,在纯科技创新领域不具备优势,较难形成知识、技术策源功能。但创新内涵不断拓展,不仅是单一的技术创新,而且还表现为产业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黄浦区需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找准创新定位,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力。
二、面临形势
(一)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给黄浦区自主创新带来新机遇
当今,国内外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飞速发展,前沿科技群体突破,学科领域交叉融合,重大创新不断涌现,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信息技术主导产业新发展,“云”+“网”+“端”成为新基础设施;平台经济主导新商业生态,提供增强新功能和消费新场景;大数据潜力加速释放,实时精准响应能力跃升;移动互联网经济全面崛起,跨境电商比重不断提升;服务业跨界融合、链条整合、功能联动特征凸显,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渠道创新层出不穷。黄浦区作为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在这轮技术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必须密切关注全球技术和产业发展新趋势、新动态,充分利用自身服务经济发达的基础优势,进一步引进和培育“四新”经济主体,“无时差”对接全球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引领全市乃至全国服务经济创新发展。
(二)上海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给黄浦区自主创新提供新动力
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努力建成世界创新人才、科技要素和高新科技企业集聚度高、创新创造创意成果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善的综合性开放型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和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原创技术和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跻身全球重要的创新城市行列。黄浦区作为上海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域,必须具有只争朝夕、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主动对接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部署,找准在全市创新网络格局中的功能定位及重点发展领域,争取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先行先试,形成自主创新特色优势,努力争当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排头兵。
(三)黄浦建设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给黄浦区自主创新提出新要求
黄浦区确立建设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初步建成基本框架。对标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知名城市中心城区,黄浦区最大的差距在于知识影响力。而从国际大都市发展规律来看,世界知名城市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力图从财富中心、资本中心转向创新中心。黄浦区要实现建设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战略目标,必须注重知识影响力积累和培育,发挥创新功能的增量效应和乘数效应,推动传统服务经济模式转型升级,提升商业街区竞争力、吸引力和引领力,全面提升城区的智慧化运行水平,增强城区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三、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立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贯彻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部署,围绕黄浦区建设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战略目标,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坚持集聚和用好各类人才,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聚焦重点发展领域,完善创新创业环境,推动自主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走出一条具有中心城区特点的自主创新之路。
(二)战略定位
按照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部署,黄浦区应当充分发挥服务经济领域的创新优势,成为服务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阵地,打造上海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标杆。具体定位为:服务经济创新策源地、创新成果应用示范地、创新服务功能集成地。
——服务经济创新策源地。充分发挥服务经济发达优势,重点聚焦金融、文创、商业等领域,大力开展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打造若干各具特色的创新集群、创新园区和创新街区,形成上海服务经济创新策源地。
——创新成果应用示范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先发优势、社会事业发达优势和城市治理水平领先优势,率先在全市示范应用物联网、智慧医疗、智能家居、新能源、共享经济、大数据挖掘等新技术、新模式,形成上海创新成果应用示范地。
——创新服务功能集成地。充分发挥专业服务优势,引进和培育一批商业模式新、市场运作能力强、国际知名度高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拓展延伸金融、人才、信用、知识产权、科技中介、成果转化等服务,形成上海服务链条全、服务模式新、专业能力强的创新服务集成地。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末,黄浦区达到创新要素持续集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四新”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成为上海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标杆。具体目标为:
——创新要素持续集聚。集聚一批总部性、龙头型、功能型企业和机构,培育一大批中小型创新企业;引进一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一大批技能型人才;发展一批服务于创新创业的新金融机构,新增融资额、风险投资额实现大幅增长。
——创新实力稳步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逐年增长,承接各类专项资金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双获提升,建成一批企业设计中心、技术中心、研发中心,新增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创新环境不断优化。集聚一批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建成金融服务、专业服务、成果转化三大创新服务平台,打造若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众创空间,形成数个创新创业活动品牌。
——“四新”经济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服务经济领域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以新金融、新消费、创意2.0、大健康、互联网+等为代表的重点创新领域经济增长幅度超过区域经济增长幅度1.5倍,占全区经济比重由“十二五”末的约25%上升到35%以上。
四、发展重点
“十三五”期间,黄浦区自主创新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关注与区域资源禀赋相契合,易形成产业生态链,能够实现引领、赶超,形成新的制高点的领域。重点发展新金融、新消费、创意2.0、大健康、互联网+等“五大”新领域。
——新金融。依托区内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服务优势,结合打造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发展互联网金融,包括传统金融机构开发互联网金融领域产品和服务创新、P2P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股权众筹、微众银行等领域;发展服务于创新的金融机构,包括科技金融、文化金融、创业投资、股权投资、资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并购基金、二级市场私募、国际知名另类投资等领域;发展民营金融机构,鼓励服务差异化地位,满足中小微企业创新需求。
——新消费。依托区内商贸发达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和人口集聚特点,发展新型商业业态,包括旗舰店、品牌集成店、买手制百货、体验型购物中心、主题概念店、会员制商店、个人定制商店等,促进商业功能向展览展示、文化服务、社交功能拓展;发展文化内容消费,包括文化演艺、文化博览、文化娱乐、文化特色体验、动漫游戏、网络内容服务等;发展社会服务消费,包括居家养老服务等。
——创意2.0。依托区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势,发展传统创意设计,引领全市创意设计新潮流和新方向;发展融入新技术的新型创意设计,包括数字内容、网络信息、互联网原创影视制作与传播、移动互联新媒体、网络平台等;发展创意链条延伸拓展领域,包括创意成果、时尚产品及创意设计的展示、传媒发布、推广、交易、时尚秀场等。
——大健康。依托区内丰富的医疗资源,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包括基因工程、生物芯片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领域;发展与大数据相结合的健康管理服务,包括体能监测、健康咨询、保健体检等;发展智慧医疗服务,包括远程医疗、移动医疗、可穿戴设备等;发展健身养生服务,包括健身休闲、美容整形、时尚养生等;发展高端医疗服务,包括引进外资医疗机构、建设中外合资医院、建立民营医疗机构等。
——互联网+。依托区内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实施互联网+行动,发展互联网+商业,形成具有信息展示、电子交易、电子结算、贸易融资、现代物流等功能的电子商务贸易平台;发展互联网+智能应用,包括移动电子商务、移动搜索、移动新媒体等;发展互联网+旅游,包括旅游电子商务、虚拟旅游、旅游策划咨询等;发展互联网+教育,包括门户网站教育频道、在线学习等;发展物联网,包括传感器及其应用,车联网、智能家居等。
五、主要任务
(一)集聚培育创新主体
聚焦“五大”创新领域,以更加开放的制度环境和更加高效透明的政府服务,集聚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行业龙头企业和功能型机构,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一批技术中心、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及工程中心,承接一批国家、上海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发挥自主创新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引进和培育一批符合产业导向、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一批著名商标和品牌产品。
(二)集聚培育创新人才
完善区人才政策制度,支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行业领军人才、企业紧缺急需人才,争取海外高层次人才认定、外国人永久居留权、海外人才居住证(B证)、外籍高层次人才R字签证、外国留学生在沪创业以及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服务等政策率先在黄浦落地。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工程,加大政府购买培训服务力度,支持创新人才团队、人才实训基地、特色人才基地及职业学校建设,加快推进与同济大学合作的设计创意中学项目。建立市场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加大创新人才激励力度,支持对研发人员实施股权激励,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兼职兼薪,开展各类创新人才宣传活动。建立优秀人才联系服务制度,着力解决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切身问题,打造“10分钟+24小时”生活服务圈、“15分钟”文体服务圈。
(三)集聚发展创新资本
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运用贷款贴息、成本补贴、风险补偿、服务奖励等多种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利率、缩短放贷审批时间、放宽信用审批要求、扩大授信额度,解决中小企业创新资本不足的突出问题。支持商业银行设立投资管理公司,鼓励发展各类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基金,探索多种形式的股权与债权相结合的投融资服务方式,形成投贷联动。发挥资本市场对创新的支撑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扶持一批企业上市融资。
(四)打造创新服务平台
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整合有关部门、企业、社会资源,打造金融服务平台,实现创新项目与金融资本的有效对接;建设人才、知识产权、科技中介、法律会计、园区资源等专业服务平台,形成全方位的创新专业服务体系;搭建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把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展示融入创新成果应用之中,推进转化、展示、发布的一体化。创新与平台运营方、第三方专业服务商的合作机制、监管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平台提升服务规模和服务质量。
(五)建设创新空间载体
推进张江黄浦园建设,充分利用张江高新区的政策优势,加快发展新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现代商贸服务业和科技健康服务业,完善张江高新区现代服务业产业链,承载张江高新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融合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功能。深化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建设,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创新小微企业融资机制,切实防范金融创新风险,打造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金融集聚区。推进文化创意园区、大健康产业园区、世界级商业街区建设,着力扩大品牌效应,发挥其在行业创新发展中的引领、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推进众创空间建设,结合园区功能调整、老大楼和老厂房改造,引入具有运作经验的开发主体,建设一批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高端化的众创空间,满足创新创业者需求。
(六)打造国家级智慧城区
建设高标准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热点的无线宽带网络,提供更加灵活、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网络服务。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商圈”,综合运用互联网+等手段,提升大黄浦商圈的商业服务水平。加强综合管理平台在城市管理、低碳发展方面的应用,提升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电子政务平台、区域能耗监测管理平台等专业功能,构建统一高效、弹性扩展、按需服务的城市运行管理机制。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持,建设智慧城市公共安全应用体系和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加快图像监控、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突能力,提高城区安全运行能力。
(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发挥区知识产权联席会议作用,建立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协同管理和执法制度,完善司法保护、行政监管、仲裁、第三方调解等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解决机制,逐步将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集聚国内外知识产权资源,加快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与**援助机构,为知识产权申请、运营、诉讼、谈判、评估、转化、咨询等提供全方位服务。推进知识产权工作的社会参与机制建设,进一步发挥知识产权自律组织作用。加快建设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积极承接上海市专利保险试点,争取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在黄浦设立分中心。
(八)开展创新交流合作
举办或承办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创新论坛,开展企业家沙龙、联谊会等活动,促进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互通创新信息,帮助项目找资金、资金找项目,谋求合作共赢。支持企业构建产业创新联盟,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在区外设立创新基地和生产基地,实施品牌输出战略。每年组织形式多样的创新创意大赛,弘扬创新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激发公众创新和创造热情,挖掘和培育创新创意人才。开展创新创业先进事迹和成功案例的总结和宣传活动,调动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保障措施
(一)改革政府服务模式
深化区内行政资源和服务资源整合,打造企业准入服务平台,探索推进全程电子化注册登记模式及“一口受理、一窗发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一址多照”等准入制度改革。打造企业发展服务平台,兼具办事(受理)、咨询、推送(发布)、投诉、监察、协调等六大功能,建立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和部门合作机制,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一口式”服务。打造企业监管服务平台,建立企业信息数据中心和事中事后综合监管系统,全面推行“双告知、双随机、双评估”等监管模式,切实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效能,形成企业在黄浦守法经营则一路绿灯,一处违法则处处受限的服务模式。
(二)发挥财政杠杆作用
改革区自主创新相关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模式,由部门分散管理改为统筹管理、统筹安排、统一评审,以解决服务企业碎片化、扶持项目重复及标准不一等问题。改革区财政资金配套扶持方式,探索由配套改为承诺配套,由验收前拨付改为验收后拨付,确保项目的真实性,防止发生失信行为。修订区自主创新相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侧重支持区域主导产业和重点创新领域,进一步规范项目申报、评审、公示等工作流程,实现对创新项目的精准扶持。加强对财政扶持资金项目经费的管理、审计和评估,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提高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引领和带动社会各类资本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
(三)完善创新政策体系
立足区现有创新政策,加大宣传和执行力度,开发政策服务平台运行数据,发现政策执行和政策意图之间的偏差,及时对政策进行修订完善。基于与银行合作的经验,探索与风投等金融机构合作模式,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政策。探索与区内人力资源公司合作,建立发现人才、引进人才、扶持人才创新创业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探索实施股权激励、科技成果入股和转让等支持政策,形成符合区域实际的操作办法。创新政策扶持方式,由评审制向与银行、风投等金融机构合作的模式转变,进一步发挥金融的发现功能和市场机制作用。
(四)建立督查考核制度
发挥区自主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分解自主创新“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实行目标项目化、项目部门化、部门责任化。加强对规划落实的跟踪和督查,注重年度工作计划与规划的衔接,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年度绩效考核工作,增加自主创新工作在部门、区属企业集团考核中的权重,凸显自主创新工作的重要地位。探索建立自主创新容错机制,对经科学决策、不从个人和部门利益出发,即使出现创新政策不达预期、创新项目失败等情况,也可减轻或免除有关人员的责任,鼓励敢为人先,大胆闯、大胆干,形成推动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