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金融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来源: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7-01-10 浏览量:19

区政府各委、局、办,各街道办事处:

  《黄浦区金融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月9日


黄浦区金融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决定性时期,也是外滩金融集聚带形态建设基本完成,功能生态加快提升的重要阶段。为落实打造高端现代服务业标杆的目标,全面推进“十三五”时期黄浦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根据《“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黄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发展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黄浦区金融服务业发展情况回顾

“十二五”期间,黄浦区深入贯彻中央和上海市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外滩金融集聚带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的作用,紧抓“撤二建一”的机遇,加快推进金融服务业发展,保持了金融服务业良好发展的态势。

(一)金融服务业发展跃居各大产业之首

“十二五”期间,黄浦区金融服务业总量显著增加,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持续攀升。2015年,黄浦区金融服务业增加值达655.6亿元,约占全市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的17%,占全区GDP的36.7%。“撤二建一”以来,金融服务业区级税收年均增长约30%,2015年,金融服务业区级税收贡献占比达21.7%,金融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已经成为黄浦区高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

(二)机构集聚的规模能级有了明显提升

“十二五”期间,共引进重点金融、类金融机构494家,截止2015年末,黄浦区内共有持牌金融机构588家,实现了金融机构的多类型、全方位、立体式的集聚。弘毅投资、东方花旗、众安保险、中民投、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先后入驻,外滩金融集聚带日益成为重量级金融基础设施、功能性机构的核心承载区域。证券、基金、信托等传统优势行业持续拓展,股权投资、融资租赁、财富管理等新兴金融服务业态加速集聚。行业组织、研究智库进一步丰富,上海航运保险协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成为新成员。

(三)金融创新实践取得新突破、奠定新优势

“十二五”期间,提出打造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支持互联网金融、民营金融发展,首创出台并陆续迭代系列支持文件,建立第一个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区,成功引进包括蚂蚁金服系列公司在内的130余家互联网金融创新机构,形成了“5356”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创造了互联网金融史上的许多第一。主动对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金融创新,在外汇资金池、融资租赁兼营商业保理等试点方面实现区外优先复制。区内金融机构创新活跃,业务创新、产品创新体现引领,“十二五”期间,共有54家金融机构获得上海金融创新奖。

(四)载体供给持续释放,使用效率不断提升

“撤二建一”优势叠加,为黄浦区金融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拓展了新的载体。“一带五区”重点功能区建设持续推进,高品质、国际化的商办楼宇加快供给。老大楼置换不断深化,上海清算所入驻北京东路2号,中国银行回归百年旧址汉口路50号,外汇交易中心中山东一路15号总部改建完成。创新土地出让方式,596/594地块、复兴地块、董家渡13、15等地块成功引进一批高能级金融机构,地区规划目标和功能定位进一步加强,为集聚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撑。

(五)基本形成了专业化、高层次的产业服务体系

人才政策不断完善,从人才引进、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加大服务的力度,塑造了乐业、宜居的环境。外滩国际金融峰会、外滩互联网金融峰会、外滩金融法律论坛、上海国际股权投资论坛等系列专业活动,打响了外滩金融品牌,扩大了黄浦的国际知名度。

同时应该看到,黄浦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与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定位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包括,持牌金融机构的集聚度不够高,特别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持牌金融机构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载体供应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大体量新增办公用房尚未集中投入使用,老大楼的盘活与利用还有很大空间,载体供应的集中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创新金融的规模化发展。呼应金融机构现代化发展的配套资源还有薄弱的环节,以云计算、大数据、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集聚度偏低,智能化的公共基础设施标准需进一步提高。同时,对金融创新发展的认知、研判、机遇把握和主动作为有待深化,服务金融产业持续发展的工作体系、合力机制仍需加强。

二、“十三五”期间黄浦区金融服务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是黄浦区金融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金融业变革进一步加快,传统金融加速转型,新金融方兴未艾,为黄浦发挥核心功能区作用,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重要的契机。金融业已成为黄浦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其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黄浦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牢牢把握机遇,加速创新发展,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优势,切实增强金融业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核心作用。

(一)黄浦区金融服务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经济新常态下金融业态变革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改增”全面落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协同推进,为黄浦区金融服务业服务实体经济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简政放权全面深化,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进一步清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加突出,为金融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基础性支撑,有利于黄浦区金融服务业的长远发展。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自贸区、科创中心联动效应显现。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先行先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深入推进,金融开放创新、金融服务科创进入快车道,为外滩金融集聚带承接自贸区和科创中心的溢出效应创造了条件,为黄浦优先复制推广自贸经验,切实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作用提供了可能。

金融体系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服务领域逐渐开放,为黄浦区外资、民营资本进入金融市场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带动各类金融基础设施、功能性平台逐步完整,而外滩无疑是重要的承载区域之一;跨境金融服务业务加速发展,也为黄浦区服务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离岸债券市场有望迎来新的发展高峰,为黄浦区相关机构和衍生服务提供发展机遇。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为黄浦区建设金融基础设施、功能性平台服务高地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新兴金融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传统金融机构通过整合业务资源、加速转型,成为外滩金融集聚带新的增长极。国家积极推进“互联网+”计划、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服务新老动能转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创新进一步活跃,金融与消费、医疗、教育、娱乐等领域的合作日新月异,新兴金融服务业态和准金融服务业态不断涌现,为黄浦区金融服务业发展提供新的活力。

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基本框架逐步形成。黄浦区“一带四组团”空间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联动机制基本建立。随着黄浦“文化氛围浓郁、知名特色品牌集聚、新型商业模式引领、商旅文化融合发展”的世界级商业街区建设的加快推进,配套综合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也将为黄浦区金融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更好的软硬件环境。

黄浦区金融业已奠定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坚持错位互补、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以新金融为核心的战略定位,黄浦区在产业导向、产业特色、创新支持方面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黄浦区已成为功能性金融机构的重要承载区域,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地位日益凸显。金融业已成为黄浦区的引领产业,其贡献已跃居各产业之首,为黄浦区金融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一批国际性、全国性和全市性的行业组织和金融智库落地黄浦,高密度的各类学术论坛和高端峰会,为黄浦区金融业发展塑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二)黄浦区金融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金融服务业的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范围内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且科技进步使金融机构摆脱空间集聚成为可能。国内大多数中心城市及相关城区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大力吸引相关机构落户,金融服务业同构化现象更加明显。各地区对金融、IT以及复合型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上海提出加强陆家嘴金融城和沿黄浦江金融集聚区联动发展,鼓励各区积极发展特色金融,黄浦区保持并发展金融产业优势难度增大。

服务创新发展能力亟需提高。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核心动能,在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把握战略机遇,保持、巩固和发展新金融的优势至关重要。金融创新变化快、专业化程度高,对政府在产业趋势研究、产业政策引导、产业生态营造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金融业态风险防范压力加大。随着金融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金融市场主体日益多元,随着技术创新、金融创新的发展演化,各种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增长迅速,由此带来的金融风险压力也不断加大。黄浦区在积极发展新金融的过程中,相关领域金融风险也逐步累积,提高鉴别、防范、处置行业风险的能力,守住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将成为地方政府面临的新挑战。

三、“十三五”期间黄浦区金融服务业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以规模化、能级化、国际化为导向,聚焦打造高端现代服务业标杆的目标,进一步巩固并扩大产业优势,不断提高产业贡献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黄浦区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地位与作用,切实增强黄浦区金融产业服务全局、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紧紧围绕国家金融改革开放的战略大局。主动适应新常态,主动对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服务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推动和促进金融业服务社会、服务实体经济。

——紧紧围绕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外滩金融集聚带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的优势,加快传统金融机构、新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向区域集聚。

——紧紧围绕黄浦区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战略定位。立足黄浦,聚焦“6+5+X”的产业导向,发挥金融的引领作用,服务黄浦区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端服务业联动发展。

——紧紧围绕黄浦区金融业“一带一区”的战略核心。深入推动外滩金融集聚带和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建设,重塑金融功能,重现金融风貌,重树金融品牌,全面实现外滩“金融复兴”。

四、“十三五”期间黄浦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目标

围绕到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黄浦区建成最具影响力国际大都市核心城区基本框架的战略目标,聚焦资产管理中心、资本运营中心、金融专业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打造与国家金融改革开放步伐相同步,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地位相适应,与黄浦区转型发展相协调的,具有较强引导力和影响力的全国性金融基础设施、功能性平台服务高地、新金融集聚高地、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普惠金融示范高地和金融服务金融文化综合生态高地。

具体目标:

——基本完成外滩金融集聚带形态建设。根据《上海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发展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基本完成集聚带功能形态的规划建设,使外滩金融集聚带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

——积极打造金融基础设施、功能性平台服务高地。把握上海建设全球人民币基准价格形成中心、资产定价中心和支付清算中心的机遇,全力保障支付、清算、金融资产登记托管等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功能性平台的建设,不断提升区域金融服务功能。

——积极打造新金融集聚高地。抓住上海自贸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联动发展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深耕并做优新金融,努力推动外滩金融集聚带成为国际化财富管理中心。不断增加金融创新的制度供给和动力输送,鼓励金融服务业态、模式、产品的创新,不断丰富新金融的内涵,形成一批在全国全市有影响力的金融创新成果。

——积极打造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普惠金融示范高地。强化黄浦区互联网金融创新有序、规范发展的示范形象,继续保持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引领地位。把握金融改革大趋势,发展多业态中小微金融组织,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创新服务方式和产品,推动区域成为普惠金融有效服务小微、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地。

——积极打造金融服务金融文化综合生态高地。积极营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不断提高金融信息化、法治化的水平,健全社会信用体系,集聚一批行业组织及金融智库,完善综合配套服务,形成全方位对接需求的最优产业生态。

具体指标:

——金融总量规模进一步增加。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的作用,继续保持金融产业作为黄浦区引领产业的地位;区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保持在30%以上;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全市的1/2左右;保持黄金现货交易量全球第一;资产与财富管理规模在全市保持领先。

——金融产业能级与贡献进一步提高。聚焦价值链、产业链、生态链整合,积极发展和引进总部型、领袖型、龙头型标杆金融机构,“十三五”期间完成引进各类重点金融和类金融机构500家,引进和培育一批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实现金融服务业区级税收年均增长高于区财政收入增长的目标。

——金融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把握中国金融走向世界、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创新的机遇,依托外滩独特的空间载体优势和金融文化优势,大力引进具有竞争力的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行业协会等组织;保持场外市场中央对手清算服务、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等领先优势。

——金融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增强。积极主动应对新金融产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一手抓金融创新发展、一手抓金融风险防控。全面落实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金融监管工作措施,严守安全底线,促进金融服务业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五、“十三五”期间黄浦区金融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不断加快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

按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城一带”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三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坚持形态开发与功能开发并举,支持金融规模的拓展和金融功能的提升。基本完成外滩金融集聚带形态建设,推动外滩源项目、外滩国际金融服务中心、596新和平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基本完成复兴地块、董家渡13/15号地块的开发建设。

进一步实施南外滩滚动开发,加快商业商务项目建设,推进沿江公共空间贯通,加强滨江地区与腹地统筹协调、融合发展,高起点规划、高品质打造载体并形成新的亮点,积极拓展外滩金融集聚带发展新空间,吸引与功能定位相匹配的金融机构入驻发展。

进一步加快外滩沿线老大楼置换改造和开发利用,全力争取市区联动,充分整合条块资源,强化与产权单位的协同,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深化保护性的开发运作机制,加强盘活利用与功能重置,深度挖掘具有金融历史底蕴和金融文化氛围的特色空间载体,全力保障重大功能性项目的办公需求,有效对接中外金融机构回归与发展的多样化选择,重现金融外滩经典魅力,提升外滩金融承载能力和国际化品味。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打造智慧城区为抓手,构筑智能化的服务网络,加大环境综合治理,提高城区管理水平,完善相关服务配套。

(二)全力服务金融要素市场创新发展

把握上海建设全球人民币基准价格形成中心、资产定价中心和支付清算中心的重大机遇,围绕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完善以及新兴金融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发挥黄金、外汇、票据等要素市场的引领作用,以全球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建设为核心,以人民币衍生品业务创新及其清算功能为重点,全面服务场外、场内分层有序、功能互补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打造金融基础设施、功能性平台服务高地。

积极搭建与“一行三会”等相关部委合作平台,争取更多相关的要素市场、基础平台机构、交易部门等集聚外滩。全力保障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运行、升级,全力保障上海清算所的各项业务创新,积极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提供现代化的金融基础设施。全力支持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业务创新,深耕人民币在岸市场、丰富交易产品,为外汇交易中心参与国际竞争,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人民币相关产品交易主平台和定价中心地位做出努力。全面服务上海黄金交易所市场化、国际化的战略部署,持续提高“上海金”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继续保持黄金现货交易全球领先地位,持续推动相关产品的创新发展。

积极参与地方性OTC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鼓励政策,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促进区内非上市股份公司对接上海股权交易托管中心和上海科创板。

(三)着力推动新金融立体式集聚

按照错位互补、协同发展的总体原则,深化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建设,以关注新业务、聚焦新业态、探索新领域、集聚新力量、运用新技术为发展方向,积极打造全国性新金融集聚高地,构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新金融机构体系。

顺应金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全力服务面向国际的金融基础设施、大型金融机构总部等战略型、功能性新项目。在“营改增”扩围的背景下,加快抢占传统金融流程再造和业务版块重塑带来的整合契机,积极吸引混业经营孕育的金融控股集团,鼓励持牌机构设立专业化的法人机构、功能性业务总部、独立配套服务公司。积极争取具有影响力的国际金融品牌、密切关注金融领域开放进程,吸引合资券商、合资保险等机构。

把握大资产管理发展新机遇,推动资产管理中心新发展,加大对私人银行、银行保险资管、信托、券商资管、公募基金的引进,进一步加快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夹层基金、并购基金、量化对冲、二级市场私募、另类投资等资金与财富管理机构的集聚,积极打造国际化的财富管理中心。

主动服务产融结合新力量,高度关注非金融央企、大型国企和实力雄厚的地方、民营企业金融平台的整合与新设,大力争取和支持优质金融租赁、融资租赁、产业基金、财务公司,以及贸易金融、消费金融,航运金融、汽车金融、供应链金融,商业保理、小微金融等创新型金融落户发展。

(四)引领支持互联网金融等普惠金融规范发展

进一步提升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质量与层次。坚持以机构集聚为核心、以培育行业为主线、以园区建设为基础、以鼓励创新为动力、以完善环境为保障的互联网金融“五维”生态建设。强调培优导向,鼓励有条件企业发起设立与互联网相关的各类持牌金融机构,支持持牌金融机构通过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升级改造传统业务,实现向互联网金融领域拓展转型。大力集聚各类互联网征信、大数据、中间信息服务商等数据处理企业,为互联网金融发展奠定技术基础。在优化现有市级产业基地功能的基础上,推动园区扩容。加强与驻区行业协会、专业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互联网金融学术研究、行业自律、信用体系、数据采集与信息共享等行业标准化建设,继续保持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引领地位,强化黄浦区互联网金融“创新有序、规范发展”的示范形象。

进一步推动民营金融的集聚与发展。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加快产融结合,设立金融控股公司、财务公司或其它新型金融机构。积极争取金融监管部门支持,协助民营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设立小额贷款、融资性担保、典当等多业态普惠金融组织,鼓励通过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和规模,切实增强服务小微、服务个人的产业基础和产业能力。

(五)主动对接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

紧紧抓住自贸区金融改革开放创新试点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契机,深入研究和探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重点工作安排与黄浦金融发展的结合点,主动对接自贸区金融创新先行先试政策,积极争取金融创新试点,为金融机构参与创新提供渠道和载体。

深化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战略合作,全力争取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同步享受自贸区金融创新政策。把握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的进程,积极争取放宽外资进入金融服务业投资限制的试点,优先复制推广金融服务业准入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切实服务自贸区金融开放“安全网”建设,密切跟踪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创新,深化完善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应用,优先复制推广功能性监管模式。

加强与金融要素市场、战略功能企业的合作,全力支持各主体国际化的战略部署,支持各类业务的创新拓展,支持相关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向上海集聚。支持金融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人民币扩大跨境使用,推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联合“走出去”,鼓励企业通过并购投资等多种方式整合资源,增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支持内外资再保险机构、自保公司、再保险经纪公司集聚发展。同步推进融资租赁开放创新,探索复制适合保理业务发展的境外融资管理新模式。

(六)主动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重要服务区”的目标,发挥黄浦区金融功能优势,进一步推动金融与科技紧密结合,加强资本与创新项目的对接,提高科技创新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强化金融对创新的发现和支持功能。

全力支持科技银行、科技投资银行、银行全资股权投资企业、区域性小微证券公司等新型科技金融机构落户发展。鼓励支持各类专业金融机构发起或参与设立以金融为引导的众创空间平台,建设与区域优势资源相匹配、与产业创新互动协同的新金融、大数据、信息化服务等特色创业的高阶孵化器。

探索开展投贷联动等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形成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集聚活跃、科技金融支撑有力的创新投融资体系。探索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和股权投资。继续积极参与外商股权投资试点,吸引具有丰富科技创新企业投资经验的各层次海外基金参与试点。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引导股权众筹融资中介机构平台规范发展,增强对大众创新创业的服务能力。鼓励金融对接创客空间和各类产业园区,鼓励服务于科创的各类新型保险产品的研发与应用。

(七)切实增强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

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业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作用,鼓励金融创新以服务实体经济为落脚点,通过改进金融服务方式,强化金融乘数效应,引导各类金融要素和资源支持“6+5+X”高端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

加强一带与四组团联动,实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与世界最具影响力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互为支撑。探索设立区级产业引导基金,创新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支持方式,深化推动国资改革。创新对重大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保障房和旧区改造的金融支持。加强对民生保障和社会管理的金融支持,推动金融创新在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巨灾保险试点、探索特殊风险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

借助区内各类金融资源集聚的优势,继续提升企业证券化程度,支持优质企业积极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运用各种融资工具,推动企业通过并购、跨境投资等方式做大规模做高能级。深化产融对接平台建设,通过项目路演、企业沙龙、网络平台、定向推介等方式,推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互动,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

培育绿色金融体系,推动绿色金融机构集聚、鼓励金融机构提供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融资服务,加大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改造的力度,形成金融与绿色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推动城区全方位可持续发展。

(八)持续优化金融创新发展综合生态

进一步集聚发展与金融密切相关的会计、审计、法律、税务、经纪、评估、征信、财经资讯、信息数据、服务外包等专业服务机构,优化产业链布局,提高产业间互动效能。

全力引进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金融行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规范引导、服务发展的作用。积极吸引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和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我区建立信息服务中心、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拓展区域专业平台资源。加大金融智库的支持力度,推动产学研联合研究,保持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在全国的领先水平。

加大对金融文物的保护力度,发挥金融文博资源的优势,积极推动外滩金融品牌体系建设,开展外滩金融品牌国际征集活动,扩大境内外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加强与世界发达金融城区的战略合作,推动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港澳台地区的合作交流。以机构主导、政府协助为原则,深入开展高层次的国际会议及研讨活动。进一步提高上海新金融年会、外滩国际金融峰会、外滩金融法律论坛等活动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塑造晓誉海内外的外滩金融品牌,提升金融生态层次和品位。

进一步强化金融法治保障,依托区公安、检察院、法院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进一步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良性互动,创设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

(九)全面保障金融人才的集聚与发展

借鉴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先进经验,不断推进人才引进体制创新,积极引进具有国内外影响力、具备创新引领能力的重点领域高层次、复合型、紧缺性金融人才。建立金融、组织与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的联席机制,提高招纳金融人才的效率。依托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建立外滩国际金融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加强与国内外高端金融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开展高端金融人才后续教育和在职教育,提升金融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黄浦区自身金融教育培训特色。加强与复旦大学的合作,保障复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顺利发起和运行。加大人才引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鼓励跨界人才交流、互动,满足多层次金融人才文化交流与社交需求,适应各产业大融合的时代趋势。

(十)切实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坚持以开放创新的理念积极引导新金融规范发展,着眼于业务管理、风险管理、监督管理落实防范措施,切实提高金融风险防范的能力,努力形成具有黄浦特色的地方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进一步健全多部门联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发挥黄浦区在法院、检察院专业部门、公安经侦及市场监督管理等多方联动、网格化预警的优势,不断强化信息发现机制、通报协调机制,以及对风险苗子的快速反应处置机制,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切实落实属地管理职责,有效打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积极推动综合监管创新试点,促进新金融服务业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强化对新型金融企业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严把金融与类金融企业入口关,完善源头风险管控。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教育、服务和传导作用,形成社会监管的合力。支持各类服务于金融创新的征信系统和金融信息共享平台,推动信息披露,提高行业诚信意识与自律意识。探索引入第三方平台,完善风险评估、监测与排查。建设打非网格化标准流程的试点区域,落实属地排查责任,为金融维稳工作提供重要支撑。进一步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教育活动,形成浓厚的金融风险防范氛围。加强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探索多渠道金融消费争议解决机制,建立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新金融仲裁中心,确保区域金融秩序的稳定。

六、“十三五”期间黄浦区金融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组织保障

健全区政府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通过联席会议、金融形势分析例会等形式,定期研究并协调解决金融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统筹全区金融服务业发展工作。建立健全评估决策机制,完善重大项目及专项资金使用的决策咨询和绩效评估制度,促进全区金融服务业创新发展、健康发展。

加强与各级监管部门合作。加强与各级金融监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积极对接国家级、市级监管机构等相关部门规划,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金融发展规划,为黄浦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与全国性非盈利组织或行业协会的合作机制,准确把握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为进一步招商引资提供明确方向。

(二)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加强政策保障

优化产业政策导向。加快贯彻落实中央和市级金融服务业发展相关政策,抓紧制定、细化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在高端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框架内,探索完善金融服务业发展相关政策,加大对重点金融行业、新型金融服务业态、创新型项目和公益性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在落户补贴、租房补贴、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完善金融创新奖励机制。对认定的新设创新型金融机构,在机构开办、办公用房租赁、企业扶持等方面予以支持。研究出台区鼓励金融创新的相关政策措施,对获评“上海金融创新奖”的金融机构,在市级奖励的基础上予以配套激励。对金融机构推出受业界和消费者肯定的重大创新产品、技术和服务,获得创新专利或公认的首次创新,以及对金融创新有重要贡献的团队负责人和核心骨干,经认定后实施一定的奖励。

(三)打造新型政府服务,加强服务保障

完善政府服务职能。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流程,提高行政效能。推进告知承诺+格式审批改革。实施企业准入单一窗口制度,简化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企业设立(变更)行政审批办事效率。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落实“先照后证”、“五证合一”、“一址多照”、“证照分离”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速实施“互联网+政府服务”,推进网上政务大厅建设,实现全部审批事项上网,逐步增加网上办事、网上服务、网上监管功能。

健全服务企业机制。统筹兼顾、协同配合,提高信息整合能力,做到服务企业全覆盖、大机制、新格局。加强“1+3+X”招商体系建设,按照“谁引进谁负责”的原则,加大服务企业的工作力度。围绕重点项目跟踪、重点企业服务、重点楼宇动态管理等三大工作平台建设,发挥“组团式服务”的优势,不断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