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促进智慧城区建设“十三五”规划

来源: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6-09-27 浏览量:17

区政府各委、局、办,各街道办事处:

  《黄浦区促进智慧城区建设“十三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9月27日


黄浦区促进智慧城区建设“十三五”规划

为深入贯彻“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强化黄浦区在推动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格局中的核心引领地位,推动最具影响力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建设,依据《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十三五”规划》和《黄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回顾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围绕“整合提升,创新发展,传承经典,打造精品”发展要求,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信息化的重大需求为导向,本区积极促进信息技术在核心商务区、文化先行区与和谐生活区建设中的全面渗透和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网络宽带化和应用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区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市内领先。

——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明显提升。城市光网、无线城市、三网融合进程逐步加快,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成效显著。全区基本实现光纤到户,百兆家庭宽带接入基本全覆盖,光纤入户累计覆盖433145户。WLAN覆盖场点1000余个,热点累计达1414个,AP10985个;71处公共场所开通i-Shanghai,实现五大商圈全覆盖。《黄浦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完成,为深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优化和规范管理奠定基础。

——智慧化应用覆盖面和渗透率稳步提高。社会领域,医疗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化,区级平台汇聚60万人基本信息及237万余类诊疗信息,实现11家区级医疗机构居民健康档案的相互调阅功能;交通信息智能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统一的黄浦区停车服务网;全区新建住宅小区、商务楼宇智能化覆盖率达到100%,五里桥、半淞园街道智慧社区建设取得进展。城市治理方面,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取得初步成效,率先实现与市级能耗平台的联网对接。政务领域,区域电子政务建设不断深化,基本形成“一体化、标准化、通用化、协同化”的电子政务综合应用服务体系。

——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成为新常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达130家,营业收入达68.23亿元。电信研究院华东分院及一批智能终端芯片设计、方案设计企业入驻黄浦。持续推进以“盟智园”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初步形成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生产性服务业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张江高新区黄浦园建设完成,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等的融合创新。成立黄浦区数字商圈有限公司,创新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新模式。率先提出并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二)存在的瓶颈和短板

由于本区处于特有的历史发展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在“十三五”期间着力突破。一是信息化推进工作协同机制仍不健全,智慧城市建设跨领域、跨部门推进制度尚未形成;二是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计划推进的统筹管理和协调效果不佳,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和利用有待加强;三是智能化应用不够深化,信息化支撑经济发展、营造智能商务环境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智慧应用对传统领域的服务支撑效果不够明显。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的重要时期,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科创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全区必须进一步拓展全球视野,深入贯彻“互联网+”理念,谋求更高层次的定位与地位,向着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迈进。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新要求。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和科技成果转换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化社会公共服务、城市运行管理、经济转型发展、政务改革创新等各领域的智慧应用,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模式,引领和带动发展新模式已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发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融合创新作用,将是“十三五”时期智慧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崭新局面和主流趋势。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新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凝聚了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和最终目标,目前,全国已有近300个不同规模的城市明确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十三五”时期是实现我国第一个百年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必然形成集群式发展态势,更加突出民生需求,关注平台应用和智慧感知建设,推进各领域的智慧应用,进一步完善智慧服务体系,促进信息消费、推动信息惠民,营造智慧创新、普惠服务、宜居乐业的城市生态。

国际大都市发展战略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新内涵。上海大力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已初步完成了信息基础设施的能级提升,信息技术产业的重点突破,以及信息化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渗透应用。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已成为上海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的重要内涵,同时为本区建设成为最具影响力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目标内涵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未来全区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以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和软实力。

中心城区建设对智慧城市发展提出新需要。作为上海核心功能集聚区、地标性区域,本区综合服务功能强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初步形成支撑上海国际大都市核心功能的多元功能体系、服务经济高度集聚的产业结构体系和各具特色的“一带四组团”的功能新格局。未来智慧城市发展必须立足城区发展实际,加快“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渗透融合,聚焦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商贸流通、文化创意、旅游休闲、航运物流等重点行业,推动高端服务业创新发展,为形成具有黄浦区特色和竞争力的中心城区谋求更高层次的战略定位。

三、“十三五”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届市委十次全会精神,充分结合“一带四组团”的区域功能新布局特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抓住“互联网+”和中国(上海)自贸实验区建设的有利契机,围绕上海市“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总体要求和信息化领先发展和融合带动战略,全面开展具有中心城区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把握“传承经典”和“创新服务”建设方向,以深化信息化与城市经济社会融合创新发展为主线,全面提升全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软实力,充分发挥信息化推动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基本框架建设的基础性作用。

推进智慧城区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筹考虑各要素,整体推进黄浦区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统揽全局,实现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整合共享;联手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资源从全局视角出发,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统筹考虑,分步骤、分阶段、分层次稳步推进落实。

注重民生,主动服务。以服务民生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拓展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着力推进从被动满足需求到主动提供服务的转变,全面推进与健康、教育、文化、旅游、交通、社区服务、养老等方面融合发展,不断提升示范应用效果和社会反响,营造普惠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

创新应用,激发众创。着眼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持续深化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商贸流通、文化创意、专业服务、休闲旅游、航运物流等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的融合创新;创新传统产业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积极营造宜商宜业环境,加快形成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基本框架崭新局面。

夯实基础,保障安全。持续推进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等保障体系建设,优化智慧城市建设综合发展环境;重点推进全区基础网络、重要网站和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形成与全区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网络安全综合保障体系。

(二)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稳定、持续推进,到2020年,本区智慧城区建设水平位居上海市前列,初步建成以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区;基本形成以普惠宜居的智慧生活、精细可靠的社会治理、协同透明的智慧政务为重点的智慧应用服务体系,以高端、绿色、融合为特征的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体系,以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数据资源开发共享为内涵的智慧城区支撑体系,为建设成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基本框架奠定基础。

打造具有黄浦特色的普惠化应用服务体系,实现模块化建设到集成化应用、信息化到智慧化的转变。营造健康、宜居的生活服务体系,区域智慧社区占比100%,信息化支撑的教育教学、健康医疗、文化休闲、交通出行、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区市民;社会治理模式进一步完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不断深化,基于网格化的城市综合管理平台覆盖率实现100%;智慧政务建设取得新突破,基本实现网上并联审批事项,电子政务管理与服务模式创新显著。

形成以高端服务业为重点的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体系。聚焦金融服务业、商贸流通业、文化创意业、专业服务业、休闲旅游业、航运物流业等六大重点产业,以及新金融、新消费、创意2.0、大健康、“互联网+”等五大领域,全面提升“6+5+X”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成为上海高端服务业发展标杆。形成一批基于大数据应用的信息服务业,培育涵盖数据采集、加工、管理、分析和应用全产业链的产业生态体系。

基本形成具备国际水平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到2020年,家庭宽带平均接入带宽达到100Mb/s,3G/4G用户普及率达到100%。基本形成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应用格局,资源开放和大数据应用能力持续增强。基本形成与发展相适应的区域网络安全综合保障体系,重点网络和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重点网站和信息系统容灾保障率达到100%,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普遍提高,智慧城区网络安全态势总体可信、可靠、可控。

四、主要任务

(一)深化智慧应用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新模式

积极应对“互联网+”形势要求,立足本区特点和基础优势,丰富智慧城区建设内容,探索区域创新发展模式,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会民生服务、社会综合治理、政务创新增效等领域的深化应用,全面增强信息化提升全区综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基本框架建设。

——营造普惠宜居的智慧生活

围绕市民健康、教育、文化、旅游、养老、交通、社区服务等需求,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先进理念,拓展信息技术在民生服务领域应用的范围和深度,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整合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模式,打造具有黄浦区特色普惠宜居的智慧生活环境。

1.深化智慧健康,提升医疗健康信息化服务水平。

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相关标准,推进适应本区实际的卫生信息标准化建设,建立涵盖患者身份认证、医师身份认证、医疗机构认证等内容的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完善医院、社区、公共卫生等业务生产类和管理类系统建设,提升大健康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水平。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功能,建立医疗知识库体系,拓展决策类卫生大数据应用。推进卫生领域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多元化在线自助服务,探索网上预约、移动支付、远程医疗等线上服务和线下诊治的就医服务模式。探索高清视频通信在手术直播及示教、医疗安全生产监管、处置应急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的应用。推进群众体育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居民提供区域内体育场馆查询预订、体育健身指导、体质监测等服务。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整合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和各类医疗系统、管理系统,依托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形成覆盖医疗、医保、医药、公共卫生领域的卫生综合统一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对医疗质量、卫生安全、诊疗效率、就医费用等进行监控、评估和管理。

2.加强智慧教育,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水平。

开展区“校校通”网络中心虚拟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内学校统一提供基于云计算机技术的网络计算资源和网络存储资源,开展无线校园网络建设,实现黄浦区建网学校无线信号全覆盖。建立黄浦区教育业务数据标准,构建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和区域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实现区教育业务数据的有效集成应用。开展区内学校数字化校园试点项目建设,促进全区中小学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应用,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

3.拓展智慧文化,提升公共文化信息化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本区档案馆数字化改造,初步建成数字档案馆。深化区域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融合新天地、豫园等文化资源,加快推进艺术馆、文化馆等重点文化场馆设施的数字化建设,形成区域“数字文化馆群”。推进优质文化展示、文化演出、文化培训等资源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汇聚发展,提升社区文化信息服务水平。以打造设计之都、创意城区为目标,重点集聚培育一批骨干龙头和“专、精、特、新”文化创意企业。鼓励企业开发推广多样化的满足市民需求的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整合网络视听、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等“互联网+文化”产业链,借助多网、多屏、多终端形式推动数字内容应用发展。

4.推进智慧旅游,提升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

把加快智慧旅游发展作为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中心城区的重要举措,针对外滩、豫园、新天地、思南公馆、田子坊等著名旅游景区特色,整合旅游景区、设施、产品、服务、监管等线上线下资源,实现旅游景区各类资源“联动”发展。推动开放性景区信息化建设,加强景区智能化导览、特色景点推送等系统建设,提供从端到端的一站式旅游信息服务,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推进旅游数据信息采集和深化应用,建设智慧旅游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立旅游宜游指数,提升险情预警和应急能力,强化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旅游业数据分析和辅助决策能力。

智慧旅游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依托各景区现有客流监控、景区智能化系统,推进建设包括旅游业信息动态统计与分析、旅游业信息管理、景区客流实时数据采集、旅游舒适度指标、景区客流信息实时发布、出入境(电子)和云端行程安排、险情快速应急反应等功能在内的智慧旅游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5.促进智慧养老,提升养老服务智能化水平。

对接上海市养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进一步推进社区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功能开发与拓展,深化信息化支撑的一站式、一体化的综合为老、助老、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居家养老、养老合作社、医养合作信息化建设,推进远程健康监护、居家安防等系统深化应用,为老年人提供更加方便的生活帮扶、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助、休闲娱乐等社区家庭服务。整合区域内外社会优质养老资源,加强区域外养老资源对本区老年人提供信息服务能力,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全面提升协同养老信息化服务水平。

社区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建设全区统一的综合为老服务平台,整合区域内各类养老服务数据,形成为老服务基础数据库,建立为老服务组织机构信息系统及为老服务综合门户,实现各类业务管理系统与业务资源兼容发展。

6.强化智慧交通,提升交通出行信息化服务水平。

聚焦公众出行停车需求,立足改善本区重点区域停车难问题,完善覆盖区内商务楼宇停车库、露天停车场、道路停车位管理的区域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加快本区公共停车信息平台建设。配合推进与上海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加快基于大数据的交通数据信息分析、应用与决策应用,提升道路交通日常运营效率和突发事件应急预警能力。推进区域交通信息公共资源向社会开放,倡导基于“互联网+交通”模式大众广泛参与的智慧交通新形态。

区域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区域智能停车诱导系统。依托市级平台统一要求,实时采集停车泊位信息、发布停车诱导动态信息,基于大数据技术实现数据信息的综合分析、和智能决策,推进停车收费电子化、停车监管智能化,提高停车泊位利用率。

7.完善智慧社区,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借鉴先进智慧社区建设经验,推动黄浦区10个街道智慧社区建设,提升社区信息化综合管理与服务水平。利用互联网、SaaS云等信息技术整合“我爱外滩·上海”微信平台、瑞金街道移动客户端、五里生活汇APP等各类社区服务资源,推进黄浦区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建设,构建黄浦区综合社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部署全区统一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系统,加快便民服务业务下沉社区进程,实现社区事务一口受理、办理结果一口反馈,深化社区精细化服务,提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信息化服务水平。整合社会各类为民、便民服务资源,鼓励企业机构提供多渠道、多载体、多模式的公共信息服务,全面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完善精细可靠的社会治理

围绕城市运行与管理精细化、智能化、协同化的发展要求,聚焦本区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继续推进信息技术在城市网格化管理、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渗透应用,全面提升信息化支撑城市功能和城市安全运行与综合管理能力。

8.深化城区网格化综合管理。

健全城区管理标准化体系,完善景区、城市道路、市政设施等领域的标准规范制定。深化城区网格化综合管理,进一步推进城区网格化综合应用云平台建设,打破部门之间信息壁垒,提升本区一体化城区综合运行和管理能力,完善市、区、街镇三级管理体系。推进社区综合治理信息化建设,加强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联动,健全“大联动、小联勤、微互动”的联勤联动机制。完善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分析预警功能,进一步提高城区管理现场人员的应急响应能力和服务水平。

9.完善环境智能监控体系。

以建设“美丽黄浦”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环保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环保实验室管理系统两大平台建设,建设区域环境综合业务信息管理体系。优化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加强对本区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等环境要素的检测监控和预报预警能力,实现本区环境质量的联防联控。加强环境保护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完善平台功能,拓展对外服务渠道,引导相关企业提供面向公众、企业等不同对象的环保信息服务。深化外滩——滨江低碳发展实践区建设,推进建筑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能耗监测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区域节能低碳。

10.深化重点领域安全管理。

推进食品安全许可、检验检测结果等食品安全信息的共享和跨部门协同监管;建立食品药品安全警示发布系统,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投诉举报和信用评价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本区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分析处置、科学决策能力。构建城市生产安全大数据资源服务体系,加强重点区域、重大生产活动、重点场所等安全管理,健全应急管理联动处置机制,提高安全风险综合防范能力,确保城区运行安全有序。

城区运行安全监控监测系统。结合黄浦区地理特点,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包括外滩、豫园、新天地等人流密集区域进行视频图像实时人员流量监控,全面完善重点区域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突,全面形成应急处理部门协同机制,全面提升险情通知速度和应急响应能力。

11.提升市场综合监管水平。

全面推进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信息化工作,结合市、区信用体系,建立以信用监管为核心,各部门联动监管、跨部门联合奖惩的事中事后综合监管系统,强化事前预警、事中事后监管,完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按照市场监督体制改革工作部署和要求,巩固和扩大“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成果,深化“先照后证”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区两级政府热线的衔接,稳步延伸推进综合监管、综合执法等综合应用。

事中事后综合监管系统。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整合政府部门资源,实现信息公示、信息归集、信息共享、联动监管、联合奖惩、监测预警、统计分析等功能,形成统一的市场协同监管信息化系统,实现监管联动。

12.推进城市建筑管理智能化建设。

聚焦住宅小区综合管理和房屋安全管理,依托上海市统一的住房数据库,做好住宅小区日常数据变动上报更新工作,强化对本区住宅小区日常运行管理、房屋修缮、住房安全等方面的动态监管能力。构建符合本区实际的标准规范和应用环境,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旧区改造、新建项目、民防工程建设与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确保城市管理重大项目的稳步实施,构建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政府监管模式。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人文建筑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为加强对历史风貌的分类保护开发提供全面支撑。

——建设一体化透明的智慧政务

围绕政务协同应用、政务渠道拓展、政务网络升级等需求,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依法治权、创新服务、信息互通、调整优化、加强监管为抓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推进本区政务一体化建设,提升政府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13.建设网上政务大厅。

科学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按照“市区联动、同步实施;统一标准、协同推进;资源整合、信息共享;需求导向、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推进网上政务大厅建设。以“四张清单”为基础,推行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以协同应用为主线,实现所有部门审批事项、服务事项接入网上政务大厅。以数据共享为基础,引导各类政务数据向网上政务大厅汇集。严格贯彻顶层设计,逐步建成全区统一的前台政务服务“单一窗口”和后台协同工作平台。实现与区信用信息子平台、区事中事后综合监管系统、区社区事务受理服务系统的有机整合。切实提升网上政务大厅与行政服务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等实体大厅的联动能力,深化网上预约、网上预审、在线办理等服务功能。通过网上政务大厅建设,倒逼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创新,为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14.优化政务公共服务渠道。

立足企业和市民需求,创新行政服务模式,深化社区事务受理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服务内容和能级。推进全区政府门户群优化升级,深化政府门户网上服务、网上办事功能,提升全区政府网上办事效率和公共服务整体效能。依托本区服务业资源,鼓励企业开发多渠道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激发市场活力和公众受惠程度。充分利用手机、电视、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WAP网站等移动终端,拓展公共服务渠道。

15.深化移动政务门户建设。

围绕移动服务需求,推动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政务应用。整合政府部门、社会第三方开发的APP、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等各类移动终端信息资源,打造本区集管理与服务于一体的统一移动政务门户。加快移动门户功能模块建设,实现与网上政务大厅相衔接,全面构建本区政府新一代移动化、一体化、协同化管理与服务模式。

16.推动政务云应用。

建设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实现硬件资源、数据交换、应用支撑、资源管理的统筹部署,降低电子政务建设成本。建设面向政府公共服务的大数据平台,为各部门业务管理、统计分析、辅助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完善政府信息共享管理规范,完成全区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整合和各类业务系统的迁移应用,打通政府数据壁垒,形成协同办公机制,为全区深入实施“电子政务”行动营造良好的应用生态环境。

17.加快区信用信息子平台建设。

对接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建立区信用信息平台,丰富信息记录归集,实现信息查询比对、信用筛选及事前预警与事中、事后监管相结合等功能。引导并推进专业信用服务机构对企业、个人行为开展信用记录,实现与区级信用信息平台交换、共享,形成完整的信用档案。建立跨部门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加大对守信行为的表彰、宣传和支持力度,建立失信行为惩戒、市场退出机制。

(二)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形成高端服务业体系

围绕金融服务、商贸流通、文化创意、专业服务、休闲旅游、航运物流等六大产业,聚焦新金融、新消费、创意2.0、大健康、互联网+等五大领域,加快“互联网+”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应用,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全区经济发展活力和高端服务产业核心竞争力。

18.推进“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创新

充分发挥“互联网+”与本区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商贸流通业、文化创意业、休闲旅游业、航运物流业等六大重点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应用新兴技术,发展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旅游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衍生行业,重点打造“6+5+X”高端服务业发展体系。建设完善集产业布局、特色推广、行业监测、投融资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区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基于“一带四组团”功能新布局,推进支柱产业优势企业信息化建设,大力促进总部型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和功能性机构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支持成长型中小微互联网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发展。

19.深化外滩互联网金融集聚区功能

立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外滩金融创新实验区“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鼓励金融企业结合互联网开展跨界融合,支持各类互联网企业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助推金融创新发展。加强重点领域机构集聚,引进和培育网上银行、网上保险、网上证券等优质互联网金融企业落户外滩金融集聚带,充分发挥金融创新的协同规模经济效应。提升金融信息和数据的集聚度,加强与信用信息平台结合,发展与国际接轨的财经、证券、保险等大型金融信息资讯服务。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监管,推进各类金融机构服务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为本区金融创新打造有力有效的保障机制。

20.提升商务流通业信息化水平

深化全区传统商贸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以网络消费、线上线下融合消费为核心的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依托南京东路、淮海中路商圈国内外大型贸易品牌、大型连锁品牌、国际著名品牌等各类商业品牌等资源,加快推动传统商业模式向基于大数据精准化营销转型。挖掘豫园集团黄金珠宝商贸功能区老字号品牌的商业潜力,基于产品行业属性和历史文化底蕴,创新老字号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优化电子支付、信用服务、安全认证等商务发展支撑环境,结合黄浦传统商业街商业模式进行属地化创新,促进电子发票、电子合同等在商业街的应用推广。

21.推进高端智能的商圈体系建设

加快商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核心商圈无线网络全覆盖,鼓励商业企业提供免费无线网络接入服务,促进商圈消费。依托南京路、淮海路、豫园、新天地等商业街集聚优势和品牌优势,推动核心商圈信息互联互通,激发企业转型创新活力,提升商圈整体竞争力。推动购物引导、模拟试穿、定位导航、移动支付等技术和O2O电子商务模式在商圈中的应用,提升商圈信息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商圈内客流量信息采集、分析和决策等能力,支撑商圈客流实时统计分析系统,提升对商圈的综合管理能力和突发事件应急反应能力。

智慧商圈建设。部署并优化本区重点商圈宽带和无线网络建设,基于大数据分析和精准定位技术整合商圈内部商贸资源和服务资源,深化营销、购物、支付等信息化应用,提升商圈信息消费水平;探索O2O模式在商圈中的应用,推动实体商圈与电商平台的互动,加快传统商业圈商业模式转型。

22.优化园区创新生态环境建设

推动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点园区宽带网络、无线网络等优化覆盖。以“互联网+园区”为指导,推进园区管理精细化建设,以办公、招商、物业等为核心,推动园区一站式综合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宏慧·盟智园”互联网金融服务产业基地、“八号桥”创意产业基地建设,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发展各类产业创新和商务合作平台,优化全区专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张江黄浦园建设,积极发展具有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内涵的“众创空间”,健全“创业投资+培训辅导+媒体延伸+专业服务+营销拓展”的孵化新模式,加强园区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培育和产业对接能力。

(三)完善智慧城区环境建设,构建统一支撑体系

按照统一规划、资源共享的原则,着力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和服务水平,推进建设全区网络安全综合保障体系,加快实现数据资源开放共享进程,为全区智慧城区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推进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3.提升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水平。

依据《黄浦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总体要求,建立完善告知征询工作机制,将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区建设工程审批管理流程意见征询范围,推动其与水、电、煤等基础性配套设施同规划、同建设、同验收。稳步推进全区信息管线、通信基站、信息机房、无线室内覆盖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级。逐步健全信息基础设施第三方专业维护机制,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24.完善城区光纤宽带服务能级。

基本建成覆盖城区、服务便捷、高速畅通、技术先进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宽带降费提速进程。新建住宅小区和楼宇实现光纤到户全覆盖,加快推进对已建住宅小区和楼宇光纤到户改造,优化家庭光纤用户互联网接入服务体验,提高网络带宽利用率。

25.深化城区无线网络建设。

推进全区4G网络全覆盖,根据国家部署和市级规划,积极推进本区5G网络规模试验或试商用。充分利用i-Shanghai等无线网络资源,结合以南京路、淮海路为代表的大型重点商圈无线网布局优化,建立公益WLAN市场化运营模式,拓展全区WLAN覆盖范围。

——强化网络安全综合保障体系建设

26.建立关键基础设施目录体系。

加强与市级关键基础设施目录体系的对接,围绕城市运行、行业和企业法人、市民三个层面的信息安全保障需求,建立涉及全区国计民生重要信息系统和城市运行关键基础设施的目录体系,建立并完善网络安全监管机制和责任制体系,确保全区关键基础设施、重点领域、重要行业信息安全可靠。

27.加强重要网站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

按照国家统筹部署和市级统一要求,推进落实金融、石油、航运、电子政务、电力等城市关键基础设施和重点领域的信息技术服务产品和服务准入制度。完善大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机制,面向金融服务、商贸流通、航运物流等经济领域,管线、治安等社会治理、一体化电子政务等领域,建立具备多层次备份机制和内生性安全机制的云计算中心和灾难备份系统,形成全区重点领域应急保障常态化机制。

28.推进网络空间综合治理。

积极配合市级层面加强全区无线电领域安全执法,强化对“伪基站”、“黑电台”的清理整顿。重点开展与市民日常生活相关领域的网络安全治理,加强严厉打击虚假信息发布、网络欺诈等各类网络犯罪行为,形成健康有序的网络传播环境。依托本区高端服务业优势资源,引入社会化的第三方评价评估机制,积极培育专业网络可信服务、互联网金融安全等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全区网络安全社会治理模式发展。

——加快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29.推动政务数据跨部门共享。

深化本区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建设,以全区“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三大核心数据库为基础,建设区级政务数据统一开放共享平台和政务数据资源中心,积极推动全区跨部门政务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解决部门之间“信息孤岛”;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和管理标准,细化工作流程和目标任务,形成可操作、可执行的任务清单和实施方案。

30.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放。

对接上海市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的要求,研究制定本区完善、可靠的公共数据开放计划;在对接市级政府数据资源统一开放平台基础上,建立本区政府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平台,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本区环境、教育、安全、就业、交通等领域公共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外包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获取政府公共数据产品和服务,激发社会各方对公共数据资源深度加工和增值利用,进一步促进全区信息服务业等重点行业发展和公众信息消费。

31.促进行业数据资源共享利用。

依托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鼓励引导各行业企业共享行业数据,建设行业共享数据库,深度挖掘行业数据资源经济价值,进一步汇集新动能,通过新思路、新工具、新模式推动全区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商贸流通业、文化创意业、旅游休闲业、航运物流业等重点行业融合发展,为市场运作提供更科学、更优质的大数据决策支撑。

五、保障措施

为进一步完善黄浦区智慧城区建设和应用发展环境,提升黄浦区智慧城区建设效果,进一步加强智慧城市区保障机制建设,加快实现工作机制统一协同、政策完善透明、发展模式完善创新的发展环境。

(一)加强信息化推进协同,统一工作机制

围绕信息化推进工作内容,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信息化规划建设管理职能,完善信息化发展协同机制;加强信息化领导体制建设,统筹信息化工作资源,加强对全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加强部门协调和资金支持,完善信息共享、工作协同等工作机制。

(二)推动运维模式创新,提升建设效果

依据本区城市综合发展特点,积极推进全区智慧城区建设模式创新,充分协同市场机制,发挥市场作用,建立与运营商、第三方专业机构、企业之间的合作,开展多方式、宽领域、全方位合作模式,推进智慧城区相关应用项目建设和技术研发产业化,实现并优化公私合作的建设运营模式,促进面向智慧城区及相关产业建设的一体化服务链条的形成。

(三)加大投入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

充分利用市相关发展专项,争取试点,加强对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投入,重视对公共服务平台、行业综合信息平台等重点任务建设的资金保障工作;发挥财税政策杠杆作用,完善贷款贴息、资本金补贴、服务外包补贴、融资担保等政府资金支持方式。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全区试点示范建设,引导社会资本采用公共私营合作制(PPP)模式参与智慧城区建设,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四)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推动新业态发展

结合本区智慧城区发展趋势,有针对性的引进一批具有跨专业、跨领域相关知识和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完善人才引进配套优惠政策。面向重点领域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和专业服务,积极推进相关专业资格认证和职业培训,完善信息化人才评价体系建设。鼓励本区规模化企业建立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充分发挥首席信息官在企业“互联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产业转型。

(五)开展多形式宣传,营造综合发展环境

在优化智慧城市发展环境的总体要求下,积极开展与市、其他区县在智慧城市建设多领域的交流学习。探索建立国际化合作机制,加强在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促进信息化成果转化。围绕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支持智慧医疗、智慧社区、视频监控、信息安全等方面最新相关研究成果、产品推广体验,强化市民对智慧城市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