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区人民政府各部、委、办、局,各街道,各区级机关,各人民团体,区属企业集团:
经区委、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黄浦区精神文明建设“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办公室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1月10日
黄浦区精神文明建设“十三五”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谋划未来五年黄浦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城区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努力把黄浦建设成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根据《上海市黄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黄浦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提升城区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为目标,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志愿者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为载体,在传承中创新,在巩固中发展,在实践中提升,圆满完成黄浦区“十二五”期间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与任务。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把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提炼形成“融合传经典,创新铸精品”的黄浦精神。弘扬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国范围开展“我们的价值观——中国好故事”征集活动,以《故事会》专刊的形式出版3.5万册;持续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其中7人入选中国好人榜,6人获市十佳好人好事(提名),4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以节载道”、“征集好家训、评议好家风、寻找好家庭”等主题活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力量,推进诚信建设,巩固“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创建成果;推动公益广告宣传,2015年承办上海市“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大赛;黄浦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成果在2012年第九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作经验介绍。
(二)文明城区创建活动成果彰显
坚持以文明城区创建为抓手,发动全区机关、单位、党员干部、市民群众共同参与文明城区创建。落实有效举措。以问题为导向,大力整治城区管理顽症,形成180项重点推进工作项目和实事项目;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同创共建活动,形成了邮政、地铁、电力、城管、市政等行业同创共建的新格局。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楼组创建机制,落实和推行文明单位到街道、居委报道、联络制度,加大“两新”组织参与文明单位创建力度。“十二五”期间,累计建成全国文明单位7个,市文明单位210个,区文明单位547个;市文明社区8个;市文明小区112个,区文明小区269个。2014年黄浦区获得第二轮首批上海市文明城区荣誉称号。
(三)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壮大
制定并实施《黄浦区志愿服务工作行动计划(2013—2015年)》,形成区志愿者协会、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及居民区志愿服务站三级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完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坚持34年开展南京路民兵团员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创设全市首个学雷锋公益主题公园,形成“一街(南京路)、一城(豫园商城)、一园(淮海公园)”的学雷锋为民服务特色基地。推进志愿活动社会化。举办“黄浦区为老服务公益项目创意大赛”,开展“大爱黄浦、邻里有情”活动,吸引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志愿服务。全区共有注册志愿者7.1万名、志愿服务团队611支、社团178家、公益组织509个、市区两级志愿服务基地38个。一批优秀志愿服务个人、集体和项目受到表彰。
(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发展
制定并实施《关于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黄浦区小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深化“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做强“文文明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特色品牌。加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学校少年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蜻蜓心天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暨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社区分中心的作用。将教育和娱乐有机结合,研发了适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的网络社区——“零零岛”,实现注册用户4.3万名。“十二五”期间,全区共建成市级“学校城市少年宫”11个,建成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5个,完成4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社区分中心”建设。经中央文明办复评,继续保留“全国未成年人工作先进城区”荣誉称号。
(五)学习型社会建设基础夯实
制定并实施《黄浦区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推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加强“黄浦学习网”和“黄浦区数字化学习港”平台建设,建设市民终身学习实践基地——海派文化体验基地,举办黄浦区全民终身学习周活动,推动广大市民参与终身学习。壮大各类群众宣讲队伍,为基层群众学习提供平台,“十二五”期间,全区依托9大类18支宣讲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开展群众宣讲活动万余场。推出阅读与分享活动,通过青年白领的“书声”平台,推广“阅读中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朗读中的青春正能量”,将分享好书与传播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
根据中央和市委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要求,伴随上海和黄浦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态势,适应加强基层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格局,未来五年,黄浦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面临着发展机遇与现实挑战。
(一)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精神文明建设指明新方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明确了发展方向。精神文明建设要抓住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重大契机,着力提升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力;要切实在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提振信心上发挥更大作用,为各项改革发展凝心聚力;要坚持创建为民惠民的宗旨,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让人们更多、更好地享有文明创建成果;要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德法并举,实现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和管理的法治化;要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新风正气,营造党风政风清正廉明的大气候,抓住党风政风好转的有利契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目标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任务
按照建设经典黄浦、精品城区的要求,到2020年,黄浦区将建成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基本框架,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功能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服务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核心引领区,宜商宜居宜业宜游的精品城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核心标志区。
围绕发展目标,精神文明建设要融入黄浦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实现黄浦发展目标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要融入打造高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以服务业为窗口,宣传与弘扬黄浦精神,为塑造和传播黄浦城区“经典”、“精品”形象提供思想基础。要融入城市建设和城区管理的现实需求,切实回应群众对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公共行为、网络净化等方面的关切和期盼,回应城区旧改重大工程中的民生热点,推进城区管理水平的提升。要融入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引领区的具体目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传承优秀文化,发展海派文化,培育创新文化,凝聚共同的价值追求,营造包容、和谐、诚信的社会氛围。要融入打造宜商宜居宜业宜游的精品城区的整体定位,把“让群众满意”作为文明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化综合服务,让市民更广泛地参与创建过程,共享创建成果,不断提升黄浦高端化、国际化水平,形成与区域定位相匹配的精神文明建设氛围。
(三)工作格局、工作手段的变化为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新挑战
立足黄浦的发展定位,“十三五”期间,在新金融、新消费、创意2.0等领域将集聚一大批代表现代服务业国际发展水平的企业,体制外人群的规模将越来越庞大,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对象;随着互联网发展,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将成为新抓手。面对新形势,需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探索“互联网+”等信息化管理模式,做到传统品牌有新亮点、拓展领域有新举措。
三、“十三五”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上海改革发展大局,围绕黄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主题和主线,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在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凝聚力量、提振信心上的积极作用。
(二)发展目标
贯穿“一条主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突出“一个重点”——争创全国文明城区。
推进“两个注重”——从比较注重硬件建设向更加注重人的文明素养和精神面貌提升转变,从比较注重宣传引导向更加注重宣传教育与依法管理并举转变。
实现“两个提高”——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高城区文明程度。
建设“四个区”——努力建设文明倡导创新区、文明践行活力区、文明创建实力区、文化活动魅力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走在全市前列。
四、“十三五”发展任务和举措
(一)广泛宣传,建设文明倡导创新区
努力营造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氛围,打造文明倡导的先锋旗手,彰显黄浦担当、形成黄浦表达。
1、价值引领新载体。贯彻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落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在家庭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培育、全民阅读推广、学雷锋志愿服务、儿童童谣的创作和传唱等方面,使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生活化、具体化、形象化。深入推进“三个注重”建设,开展“育家庭、传家教、塑家风”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推进“海上最美家庭”建设,逐步形成黄浦特色品牌。发挥社会公益组织作用,整合“海燕博客”等社会组织资源,加大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
2、文明倡导新手段。积极倡导“互联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维,推动组织方式的创新。建设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开发“黄浦志愿者”企业号、“零零岛”未成年人网络空间等微信、APP平台,引导、规范各类社会组织自媒体平台运作,拓展网络精神文明新领域,对接实际需求,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形成最广泛的文明传播。打造精神文明建设特色品牌,精心设计以文明倡导为内容的系列宣传微信、微动画、微游戏,开发“文明黄浦”微信公众号,设立市民点评台、礼仪课堂、约会文明等栏目。
3、公益宣传新风景。健全完善公益广告宣传,传播文明风尚,弘扬市民礼让谦和、友善互助的精神风貌。根据《公益广告促进和管理暂行办法》和相关配套法规,积极做好公益广告宣传的指导、协调和管理工作。扩展公益宣传形式,精心创作设计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倡导文明的公益广告、连环画、动漫作品等,协调户外LED电子屏、工地围墙、道路招风旗、户外灯箱、小区宣传栏等宣传阵地用于播放公益广告。拓展公益宣传渠道,结合商业街户外大屏的利用和商户橱窗的布置,结合立体绿化建设,探索利用多种宣传手法,在街区、小区、园区、校区打造公益广告风景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宣传活动,努力形成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4、典型示范新风尚。注重在公众人物、知名人士、科技工作者、青少年等重点人群中发掘“最美人物”,树立身边的道德模范。大力宣传典型人物,通过“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以“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榜”、“上海市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感动上海人物”、“上海市杰出志愿者”等评选推荐为契机,树立典型人物。充分发挥六宣联动作用,通过新闻报道、基层宣讲、文艺汇演、公益广告、微电影等形式,广泛宣传模范典型的先进事迹。完善好人帮扶激励机制,营造“存好心、当好人、做好事、有好报”的社会道德氛围,进一步提升城区道德建设的正能量。
(二)多措并举,建设文明践行活力区
紧贴区情实际,创新方式方法,形成文明践行新气象,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创建的活力。
1、德治与法治并举,持续开展不文明行为整治行动。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让崇德重礼与遵纪守法并行。全方位开展不文明现象整治行动。围绕“新七不”规范,聚焦“高空抛物”、“行车抛物”、“宠物扰邻”以及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等开展整治行动。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惩戒约束力度。以落实《上海市民个人诚信档案》、《上海市民文明居住行为规范》等为契机,加快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广泛开展诚信主题宣传活动,联合职能部门将不文明行为纳入公民信用征集范围,加强社会诚信教育和宣传,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惩戒约束力度。弘扬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坚持以“重法治、促和谐”为主线,切实将法治作为城区发展的软实力、软环境来抓,推动依法治区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利用黄浦有线、黄浦报、“上海黄浦”微信微博等平台推出“说说身边的法”等活动,不断增强市民的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完善居民自治管理的规约机制。修订完善市民文明公约、社区公约、楼组公约,增强公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2、自治与共治并举,实施“五个一批”志愿行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宣传普及“随手公益”理念,通过“五个一批”志愿行动,提高志愿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形成一批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完善志愿服务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一整套包含志愿者招募、管理、培训、服务嘉许、工作评估等完整的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到2020年实现党员志愿者全覆盖,全区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常住人口的13%。支持一批公益组织发展。鼓励、引导、支持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提供邻里守望、帮困结对、心理疏导、医疗保健、法律援助、文化服务、低碳环保、交通文明、科学普及等专业服务。完善由社区群众、“两新”组织、社会团体、驻区单位等社会各方参与的志愿服务网络。加强应急救援专业志愿者队伍建设。孵化一批志愿服务项目。应对黄浦人口老龄化、流动人口多的特点,精心开发、孵化一批以为老服务、便民服务、志愿文化普及、文明行为倡导为重点的志愿服务项目,形成覆盖广泛、供求对接的项目体系。打造一批志愿服务品牌。继续打造“一街、一城、一园”学雷锋、“大爱黄浦、邻里有情”等一批志愿服务品牌,总结推广“公益项目双向认领”、“心愿活动”等特色品牌,到2020年形成若干具有全市乃至全国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建设一批志愿服务基地。继续加强南京路、豫园、淮海公园等学雷锋为民服务基地建设,完善现场管理和规范运作,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做实区和街道志愿服务中心、志愿服务站点,完善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到2020年,区级志愿服务基地数量达到50家。
3、教育与实践并举,实施“文文明明”未成年人圆梦行动。关心和教育未成年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探索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的“三位一体”教育协同工作机制,搭建三方共同参与的工作载体,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科学运行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网络与平台。继续打造“文文明明”品牌活动。开展“争做美德少年”、“童心向党”和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拓展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平台。结合教育综合改革,实现全区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全覆盖目标。整合优势资源,加强学校少年宫、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等未成年人社会实践阵地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区中小学生人人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依托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暨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社区分中心、学校心理咨询室等平台,促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建设适合未成年人的体育娱乐场所。
(三)汇聚合力,建设文明创建实力区
黄浦区群众性文明创建的重点是2017年力争获得全国文明城区提名资格,并以此为基础,2020年全力以赴争创与世界最具影响力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地位相匹配,具有上海特质、黄浦特点的全国文明城区。
1、坚定目标,社会再动员。全面落实文明城区创建社会宣传和动员工作,让“经典黄浦、精品城区”的创建理念深入全区,为文明创建工作赢得广泛的民意基础和群众支持。稳步提升文明指数。发挥文明城区测评体系的导向作用,稳步提升环境文明、秩序文明、服务文明、素质文明创建水平,确保城市文明进步指数、群众认可度指数、注册志愿者占比、市级文明社区覆盖率位居全市前列。拓展创建覆盖面。减少创建工作空白点,激发“两新”组织和科创单位参与文明创建热情,探索“两新”组织和科创单位文明创建常态机制,丰富文明创建内涵。到2020年,市区两级文明单位创建累计增长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两新”组织和科创单位在全区市级文明单位中占比达到30%。发挥各类群体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创建中的主体作用,结合群团改革,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加强对来沪人员宣传引导,增强新上海人对黄浦精神、城区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夯实基础,机制再优化。按照新版创建标准,力争“十三五”期间全区10个街道全部建成上海市文明社区,全区80%以上符合创建条件的小区建成市、区级文明小区,夯实争创全国文明城区的基础。完善考核、激励和监督机制。细化各职能部门在创建中的职责,将城市文明指数测评结果纳入部门目标和效能考核,以创建促发展,督促各职能部门对标找差、落实整改。创新文明楼(组)工作机制。落实《关于黄浦区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意见》,健全文明社区、文明小区创建工作机制,根据老式小区、里弄小区、公房小区、商品房小区等不同特点,加强分类指导。推广“社区居民、小区自治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三方互动参与的文明楼(组)创建模式。优化精神文明共建机制。探索通过“认领一件民生实事、开展一次为民服务、涌现一批服务明星、参加一次‘和谐家园’活动”等方式,实现区域文明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全覆盖;发挥区内全国文明单位示范辐射效应,形成资源共享、项目共建、创建共抓的良好工作机制;鼓励商业、通信、交通、邮政、金融、公共事业等行业向社区延伸,增设社区服务项目和设施,拓展服务范围;提倡和鼓励科教文体系统的文明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文体设施和服务设施,实现资源共享;探索军民共建、街企共建、校街共建等方式方法,拓宽活动领域。
3、问题导向,创建再加力。坚持利民惠民靠民的创建宗旨,以问题为导向,攻坚克难,聚焦各类城市管理顽症,加强城区规划建设管理,重塑老城厢,围绕环境卫生、诚信建设、文明交通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违法违章搭建、无序设摊堆放、乱倒渣土、群租、非法客运等突出问题的环境综合治理,形成区街联手、部门联动、社会联建的工作机制,使城区管理和文明创建同频共振。立足专项治理,开展交通文明创建。强化行为约束,加大创建力度,集中整治不文明交通行为,到“十三五”末,全区主要交通路口全部达到市级文明路口水平,并打造若干文明交通示范商圈和示范路段。立足整改问题,推动行业联手。充分发挥区文明委成员单位作用,汇聚各方力量,结合行业实际开展“点赞排行榜”活动,树立一批“最赞”工地、物业、风景区、道路、绿化景观、楼道(组)、志愿者,部门联动、行业联手,形成行业文明新风尚。立足市民需求,开展共建行动。倡导“家园”意识,积极开展“重塑老城厢、共建新家园”等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一批实事项目和便民设施建设,打通为老百姓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提升群众的满意度。立足城区管理,探索居民自治管理模式。制定下发推进“路管会”、“弄管会”等居民自治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原有基础上新组建一批文明劝导队伍,协同管理执法队伍,查找管理短板和安全隐患。常态化开展每周四的清洁整治行动。
(四)满足需求,建设文化活动魅力区
坚持以文化人的理念,抓好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提升市民的文明素养,为黄浦加快文化功能区建设,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引领区发挥作用。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传承优秀文化。结合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庆,开展经典诵读、民俗节庆、春联大会、家风家训等活动,培育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黄浦地域文化特色相契合、与市民社会生活方式相契合的文明风尚和人文环境。以特定节日为载体传承道德规范。在未成年人中组织“清明祭英烈”、六一“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七一“童心向党”、十一“向国旗敬礼”等活动,引导未成年人确立爱国、诚信、孝敬、勤俭等道德规范。以教育基地为载体传承爱国精神。发挥区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优势,构建“三公里文化服务圈”。
2、推动市民修身教育活动。建设“书香黄浦”,引领大众阅读。发挥“思南读书会”、“望道讲读会”、“科协大讲坛”、“新民科学咖啡馆”、“思南健康学堂”、“心声讲演厅”等10个阅读品牌作用,引导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参与阅读,打造“书香思南·人文中轴”阅读推广平台。提升“书声”平台在青年白领中的影响力。举办大型阅读TED、朗读分享、画书和书声墙等活动;线上线下推广阅读活动,通过建立阅读联盟,制作音频、视频、“书香地图”等衍生产品,促进学习阅读资源共享,形成人人、时时、处处学习的社会氛围。健全终身教育运作机制。推进“黄浦学习网”和终身教育微信平台等修身阵地建设,依托各级图书馆和社区教育资源,举办各类文化、知识讲座、读书心得征文比赛等活动,打造家门口的终身学习课堂。
3、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以文化资源为载体,充分发挥文艺作品、文化活动、文化阵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社会功效。推动文化创作,文化工作者围绕“培养个人品德、建设家庭美德、弘扬社会公德”目标,创作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引导广场文化活动,培养和扶持一批群众文艺团队,使之成为促进市民文明行为养成的基层力量。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如一大会址、豫园、文庙、三山会馆以及名人故居,激发市民爱上海爱黄浦的情感共鸣。发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作用,创新运作方式,优化项目设置,推广市民文化节等特色项目,健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绩效评估制度。对接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建设,盘活各类文化演艺资源,建设舞台艺术排练中心和地方戏曲展演中心,推动各类文化剧场开设公益项目,让广大市民走进剧场欣赏中外经典及优秀原创剧目。支持各类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发展,繁荣社区文化、楼组文化、家庭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以及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保持黄浦区在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中的优势地位。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制
按照区文明委总揽全局,区文明办牵头协调,各委办局、部门、街道协调配合的原则,分解规划任务,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社团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制。切实发挥文明委统筹协调、顶层设计、督查指导精神文明工作的作用。落实文明委成员单位责任制,定期研究、协商各项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各部门、单位、街道要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本部门、单位、街道工作统筹考虑,与业务工作同步策划、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同步考核,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工作水平。
(二)完善工作保障机制
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干部教育、居民区党建工作培训内容,列入培训计划;各部门、单位、街道要有专人专职负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确保精神文明建设的经费投入;健全创建项目经费的预决算制度,探索建立多渠道社会筹资机制;吸引和鼓励各类社会组织、企业和各界人士参与精神文明建设。
(三)完善社会动员机制
进入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要运用新媒体、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拓展社会力量参与文明创建,推动跨界整合,强化社会运作,健全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参与机制。成立精神文明建设市民咨询团,吸引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典型人物、专业媒体人、精神文明建设领域资深工作者组建市民咨询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发挥基层工作队伍作用,培育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基层力量,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劳模、老工人和青少年在创建文明社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建设一支由居民区党务干部、志愿者、社工组成的精神文明基层骨干队伍。整合各方资源同创共建精神文明。加快区域联动、条块联动、上下联动、行业联动,统筹好党内资源、行政资源、群团组织资源、社会资源,实现由单点单项向区域性同创共建转变,由突击式向常态化转变,由体制内向体制外转变。
(四)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将目标考核、群众测评和日常监管结合起来,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估监督机制。目标考核: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结合,纳入社会治理综合评价体系,与党建工作考核挂勾。日常监管:借助文明城市进步指数测评数据、区与街道网格化管理中心的信息数据、“12345”市民热线以及“黄浦小编”、“黄浦文明”、“市民点评台”、市政综合管理群等工作平台,构建文明创建信息共享网络。推进市民巡访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社会监督:积极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常性视察,更好地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建立舆情应对机制,及时回应各类投诉、意见和建议。群众测评:采取第三方测评、抽样调查分析、电话随机采访、实地观察等方式,把群众的满意度、感受度、支持度作为评价依据,检验工作的实效。
(五)完善品牌推广机制
深入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特征规律,挖掘、培育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的典型案例、优秀模式,形成可在全区、全市推广的特色工作品牌。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重点项目的扶持,持续宣传推广品牌项目,让老品牌有新亮点,新品牌有大活力,使更多的优秀模式脱颖而出。以点带面,促进黄浦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提升黄浦区精神文明创建水平和城区软实力,走出一条符合世界最具影响力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特点的精神文明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