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来源: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6-09-14 浏览量:21

区政府各委、局、办,各街道办事处:

  《黄浦区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9月13日


黄浦区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黄浦区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黄浦体育实现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全区体育“十三五”规划,对于大力发展我区体育事业,普遍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切实加强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动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回顾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二五”时期黄浦区体育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迈上了新的台阶。

1.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体育活动广泛开展。通过有效宣传发动,我区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均因地制宜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丰富市民体育文化生活。“十二五”期间,成功举办了黄浦区市民运动会、市民体育大联赛、青少年阳光体育大联赛、残疾人运动会等各级各类比赛,其中2012年黄浦区第一届市民运动会参与人次逾30万人。我区举办的WDSF国际体育舞蹈大奖赛、轮滑国际公开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等重大赛事及九子大赛、南京路马路运动会等特色活动,彰显了黄浦区国际化大都市的独特魅力。

体育组织不断壮大。全区十个街道实现社区体育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指导站全覆盖。区体育局对社区体育俱乐部、区单项体育协会等实行经费扶持和评估激励。深化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通过体育强区资金支持,鼓励公益性体育社会组织、体育企业在全民健身中发挥策划、承办、服务的作用。区老年人体育协会、淮海楼宇体育促进会、打浦街道等单位和组织获评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单位。

健身指导不断加强。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开展体育配送服务,为区域内各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商务楼宇配送各类培训、健身器材、讲座、裁判等体育资源,向区域内社区市民和楼宇白领免费教授体育健身技能,每年培训人次逾万人。广泛开展体质监测,定期发布区域市民体质监测报告。每年区内参加体质测试人数逾万人。

2.竞技体育成绩斐然,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区竞技体育紧紧围绕“办训模式多样化、项目布局合理化、教练员队伍建设精品化”的战略思路,不断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和办训水平,黄浦区体育健儿在国际国内大赛中成绩辉煌。

2012年伦敦奥运会,5名黄浦籍运动员入选中国奥运代表团,获得2枚银牌、1项第四、2项第五。黄浦籍运动员参加世界级比赛获冠军9项,破世界纪录5项。2013年全运会上,黄浦籍运动员获得17枚金牌、24枚银牌、17枚铜牌、16项第4名、12项第5名、12项第六名、7项第七名、5项第8名的好成绩,对上海体育代表团的贡献奖超越上一届全运会。2014年上海市第十五届运动会上,黄浦体育代表团获得重点项目总分第一、奖牌第一;团体总分第二、奖牌第二的好成绩。24支运动队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91名运动员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

“十二五”期间,我区向上级训练单位输送运动员445名优秀运动员,区体育局被国家总局授予“全国业余训练先进单位”,卢湾少体校、黄浦少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新一轮“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6家优秀教练员工作室被上海市体育局命名为市级优秀教练员工作室,10位中青年教练被评为上海市“明翔计划”教练员。

3.体育产业发展迅速,品牌赛事初具影响

黄浦区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积极培育体育市场。全区经营性体育场所122处,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了有效的配套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配套政策,服务全区经济建设,引进一兆伟德、星之健、亚力山大、金仕堡、威尔士等14家著名专业健身俱乐部入驻本区。体育彩票销售额逐年增长,体育产业正呈现多元化发展。依靠社会办体育,积极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国内外体育赛事,举办以企业冠名的各类体育大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新格局。举办、承办了上海国际马拉松赛、WDSF体育舞蹈世界总决赛、轮滑国际邀请赛、全国男、女排球联赛上海主场比赛等重大赛事和大型群众体育活动。WDSF国际体育舞蹈大赛运作能力达到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精细化水平,已连续12年落户卢湾体育馆,“十二五”期间,累计接待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人数120万人次以上,赛事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体育设施逐步优化,体育事业协调发展

制定了《黄浦区公共体育设施规划》(2011-2015),并列为实事工程推进落实。十二五期间,全区完成了黄浦市民健身中心、区工人体育馆、卢湾体育馆的改造、新建、整修,新建了11条百姓健身步道、建设了8个百姓健身房、新建、整新了12处社区公共运动场、更新社区使用期满3-5年的公共健身器材2533件。体育场馆向社会公益开放的力度逐年加大。区体育系统公共体育场馆每年用于训练、比赛、健身、培训以及向社会公益开放达到近150万人次,其中公益免费开放占比近60%。2014年起,在区公益补贴政策激励下,区域内10家经营性健身场馆在每周固定时段推出公益开放场次对外试行公益开放,丰富了市民健身选择,弥补了公共场馆资源不足。半淞园路、老西门、瑞金二路等街道将百姓健身房委托体育企业管理,探索提升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服务能力,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主要不足

“十二五”时期,黄浦区体育发展虽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矛盾较为突出;体育健身意识和体育生活化水平尚需提高;竞技体育游泳等传统优势项目领先优势逐步缩小,足、篮、排等集体球类项目整体水平亟待提高;体育产业规模依然偏小,体育赛事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市场化水平有待提高;体育设施资源运营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

二、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对体育工作高度重视,将体育作为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讨论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37号)等文件,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全面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为今后我国体育事业取得突破性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随着黄浦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市民对体育融入生活的认识和需求越来越迫切,市民经常性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不断增长、健身习惯日渐形成,区内各类人群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日益强化;黄浦体育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体育竞赛运作体系不断优化,体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体育强区建设初具成效。

(二)发展挑战

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对体育健身的需求也渐趋多元,给黄浦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当前,黄浦体育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1.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式尚需充实。广大市民日长的体育需求与黄浦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紧张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市民多元体育需求与现有相对单一的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公共体育供给社会化、专业化运作机制有待完善,区内体育社会组织数量、能力、规模尚不足以充分承接政府委托或购买的体育服务。

2.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式亟待创新。竞技体育创新能力不强,后备人才发现、培养、输送手段仍十分传统,整合市场力量、社会力量共同举办业余训练的体制、机制创新尚待突破。

3.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体育产业发展仍为自发状态,体育产业规模依然偏小,发展水平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地位不相适应;体育赛事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市场化水平有待提高。

4.体育发展科技含量有待提升。随着科技发展对体育的影响不断深化,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市民生活中的应用不断拓展,黄浦体育发展与“互联网+”主动深入融合的力度、程度将影响到体育事业转型发展的成效。

三、发展方向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实现体育强国战略和建设体育强区为契机,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创造健康城区为目标,坚持改革创新精神,立足区情,着眼未来,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强化公共体育服务,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文化需求,打造优势竞技体育项目,全面提升城区体育综合竞争实力,着力实现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体育为黄浦城区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黄浦区体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优势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赛事管理和运营水平,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完善体育管理体制机制,深化体育强区建设。努力打造公共体育服务便捷高效的示范区,竞技体育人才辈出的精品区,体育赛事品牌辐射的特色区。

2.具体目标

(1)形成全面覆盖区内各类人群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市民体育素养和健身意识普遍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不低于45%,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活动;市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的合格率逾96%,在校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逾90%;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占区域常住人口比例达到3‰以上;100%街道建有健身指导、体质监测基层体育组织;万人拥有体育社会组织(含健身团队)数量不少于20家;区级体育协会实现社会化、实体化运行的比例显著提升。

(2)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竞争力。2016年第31届里约奥运会上,力争参赛项目、参赛人数、参赛成绩、对上海的贡献位居全市前列;在第13届全运会上得牌得分情况继续在上海代表团保持名列前茅;在其他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创造好的成绩。

(3)加快培育体育产业,扩大体育赛事国际影响力。每年申办或举办1-2项国际体育赛事;转变赛事运行机制,提高体育赛事运作市场化水平。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体育企业,力争推动体育产业成为黄浦经济新的增长点。

(4)建立结构合理、布局均衡的体育场馆设施体系。优化社区、单位体育功能,建设社区15分钟体育生活圈;区内健身步道总长度达到10000米,创建3-4家体育旅游休闲基地;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率达到87%以上。

四、发展任务

(一)推进体育生活化,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1.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

开展经常性体育健身活动,定期举办各类全民健身体育竞赛活动。组织开展好传统节日体育健身活动。打造一批群众性、区域性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创建突出区域与文化特色的“一街一品”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因人、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社区体育、机关体育、职工体育、学校体育、楼宇体育、时尚体育、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等小型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促进区域内各行业、系统和各类人群体育活动的开展。积极组队代表上海、代表本区参加全国、上海各类重大体育赛事活动,争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推进体育生活化,倡导市民人人喜爱并参加1-2项健身活动,鼓励扶持各类民间体育团体发展,全面提升市民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促进体育健身逐渐融入市民生活。

2.加快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与开放

探索公共绿地建设和公共运动场建设相结合的新机制,探索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和体育活动中心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子,探索社区卫生中心和科学健身相结合的新形式,进一步完善社区健身苑(点)建设,结合新建公园、绿化、住宅小区的规划,社区百姓健身房6处,建设百姓健身步道8条,全区健身步道总长度达到10公里;新增部分社区公共运动场、健身苑点;推进机关企事业、商务楼宇“健身屋工程”,鼓励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创造条件,将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体育场地和健身设施,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面向各类人群的“健康小屋”。优化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服务和管理,力争全区具备场地设施条件的学校开放率达87%。

3.着力优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

建立“需求、配送、评估”三位一体管理平台,完善体育需求和服务资源数据库,以培育高水准社会组织和管理团队为抓手,加快推进文化体育公共服务管理转型。充分发挥区体育总会、各单项体育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职工体育协会、楼宇体育促进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指导员协会、各街道社区体育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站及各类体育团队等体育健身组织指导网络在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以鼓励群众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为手段,以培育在全市有影响力的20支活动品牌团队和5支管理品牌团队为抓手,推动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进机关、楼宇、进社区、进学校。推进体育团队建设与健身技能培训基地建设相结合,与体育专业人员、技能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激励相结合,以社区体育俱乐部、各类健身团队为主要服务对象,丰富体育服务配送产品。

4.推进体育社团实体化改革

完善绩效评估机制,进一步理顺体育总会与体育行政部门以及各体育社会团体的关系,增强体育社团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和各体育社团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按照政社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改革区内体育协会,选择基础较好的协会,试点在机构、职能、资产、财务、人员等方面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脱钩。通过委托、公助民办、购买服务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体育社会管理和服务,实现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建立规范、透明、公正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对体育社会团体参与体育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效能进行评估。

5.全面实施服务各类人群的健康工程

加强科学健身知识辅导,提升指导水平,大力提高市民健身意识、健身知识和健身能力。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在全民健身各领域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全覆盖,逐步培育一批专业知识精、指导能力强、服务水平高、层次结构合理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推动体育健身与社区建设、教育、医疗、文化等融合发展,建立多样化体育健身技能培训、展示、分类指导服务基地。建立卫生、体育等专业人才联合研究、指导机制,实施体卫结合慢病防控与健康干预工程,推进健康社区工程。整合社会专业力量,研发推广面向楼宇职业人群的专项健身指导课程和楼宇小型运动会等新型服务产品,推进健康楼宇工程。将体育专业的项目化指导与青少年体育社团建设、兴趣培养相结合,推进健康校园建设。

(二)合理配置资源,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1.优化竞技体育项目结构

立足黄浦区竞技体育发展实际,突出重点,强化优势,重新确定项目布局和定位、在发展原有的16个重点项目的基础上,明确5-8项为我区下阶段发展的绝对优势项目、突出“三大球”项目的建设,合理配置资源,集中政策、科技、人才、经费等方面资源发展重点优势项目群,形成团队优势,带动集约高效发展;扶持、提升潜优势项目快速发展,形成新的优势项目。

2.优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

加强少体校科学训练和管理,不断改善训练条件,提高运动员竞争力。整合竞技体育资源,发挥学校、单项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作用。加快建设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完善我区教练员的选拔、培养、考核、聘用、引进制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竞技水平快速提高。突破政策瓶颈、每年引进10-12名优秀体育苗子,每年向一线运动队输送4-5名优秀运动员、向二线项目输送60—75名运动员。加强对参加奥、全运会黄浦籍运动员的跟踪保障服务,力争取得良好成绩。加强对市、区两级黄浦籍优秀苗子库运动员的跟踪和服务。

3.构建业余训练发展新格局

强化日常训练管理,通过完善制度提高业余训练管理水平。以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抓手,以培养奥运精英体育人才为目标,推行优势项目的专业化管理和全过程跟踪,以区业余训练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平台,进一步统一管理流程、标准和要求。加强与外省市、外区、训练一线、高校及社会力量的合作办训,以拓展业余训练增量。探索少体校功能转型,由训练竞技体育专业人才的单一功能向同步实施普及和提高不同层面培训的复合功能转型。探索社会力量办训与当前业余训练管理体制的有机衔接,着力扩大社会办训比重。

4.完善足球发展工作体系

推进青少年足球运动规模化开展,建立不少于20支中小学校园足球队,把足球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加大学时比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训。积极建立区级足球精英基地建设。广泛开展多样化的青少年足球赛事活动,形成“校园联盟-社会俱乐部-精英基地”多层次联运的足球竞赛格局。加快建设足球场地设施,在盘活现有足球场地存量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各方力量建设各类足球活动场地。统筹各类足球人才协调发展,加强足球教练员、裁判员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积极鼓励我区青少年足球发展较好的学校,以足球为载体,开展赛事交流、学员互访等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

5.形成“体教结合”发展新机制

与教育部门共同研究,明确学校开展课余训练的实施标准、管理办法、运行机制和评价要求。合理布局运动项目,大力推进优势运动项目和品牌文化学校对位衔接。引进社区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探索组织本社区青少年学生在有条件的公共体育场馆及学校,开展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会同教育部门制定相关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练员的双向技能培训计划,并纳入教师和教练员的培训管理体系。鼓励学校自办运动队,拓展校办运动队范围,在基础好的学校探索校园体育社团建设机制。会同教育部门组织区的各项中小学校的比赛、阳光体育大联赛、足球联盟联赛等赛事活动。提高学校课余训练的规范化水平,形成有效的体教结合运作模式。

(三)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体育产业加快发展

1.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体系

全面研究政府、市场、社会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及相互关系,并探索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以有效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加快完善体育要素市场,引进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体育组织和高端人才,推动体育中介组织和职业俱乐部发展。着力培育体育消费市场,以比赛创市场、以市场促产业,重点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竞赛表演业和体育场馆服务业。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体育营销会展业、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和体育中介服务业,提升体育彩票业发展水平,推动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着力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

研究制定引导、促进体育消费的政策,培育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拓宽居民体育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进一步扩大体育健身、体育休闲和体育服务的消费需求。营造公平合理竞争环境,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主体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多种形式,支持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重点发展区域健身休闲竞赛表演。积极引进国际、国内优质体育资源特别是体育企业、组织、人才和先进的体育管理经验,为黄浦体育产业发展创造宽松、活跃、规范的市场环境。

3.全面深化区域品牌赛事建设

从黄浦发展战略层面出发,对赛事的引进、举办、运行等进行决策规划,从有利于城区形象提升和增强城区竞争力的标准选择、平衡赛事,注重赛事的可持续发展。加大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激励措施力度,促进体育竞赛社会化,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自主、形式多样的办赛体系。运用专业策划、专业操作、专业营销和专业服务的方式和手段,进一步提升办赛质量,形成“规模大、级别高、影响广、效益好”的凸显黄浦城区形象的品牌赛事。积极引入高品质的国内外专业赛事运作公司与机构参与赛事策划、运营。大力培育赛事管理人才、职业经理和经纪人,扶植赛事运营服务机构,提高赛事运作专业化水平,发展赛事经济;进一步协调与媒体的合作,探索和推动品牌赛事无形资产开发。

(四)调整设施配置,满足城区发展需要

1.推进体育设施统筹规划与均衡配置

推动黄浦江岸线、公共绿地、大型商住区建设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有机结合。结合黄浦江沿线综合慢行系统规划建设,在苏州河口至日晖港8.3公里的外滩滨江公共岸线沿线规划建设健身步道等健身场地设施。结合市民健身需求,进一步丰富公园绿地健身设施。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兴办群众健身活动场地。采取政府补贴方式,鼓励企事业单位因地制宜建设职工文体之家,鼓励楼宇、小区建设面向大众的体育健身场所设施,为市民就近健身提供便利。

2.提高场馆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益

建立体育场馆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场馆信息化发展。运用信息化服务手段,优化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服务和管理,提升体育场地的利用率。强化公共体育设施服务监管责任,创新场馆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提高场馆运营效益。加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的使用,提高体育场地开放率。发挥体育强区专项资金导向激励作用,培养场馆运营管理团队,发展体育管理业。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服务转型,由提供场地、设施等硬件环境为主,向提供硬件环境与提供健身指导服务、技能培训课程、赛事活动等软件环境相结合转变,提升体育场馆公益开放服务水平。通过政府补贴与购买服务,鼓励经营性健身场馆对市民公益性开放,实现市场营销与服务大众的双赢。

(五)加强科研创新,构建智慧体育服务平台

1.加强体育科研和成果转化

整合体育科研资源,发挥体育科研作用,加强与本市体育院校、科研院所的沟通与合作,建立体育科技研发平台,加强体育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体育应用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运动训练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提高运动训练和比赛的科学化水平。加强对体育公共服务和体育产业发展的研究和探索,创新工作体制和机制,提升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举措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加强智慧体育服务平台建设

推行区域体育场馆信息化管理模式,提高场馆资源与体育需求适配程度和响应速度。提高体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水平,加快各类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各类体育资源信息并及时发布,为市民提供便利的体育信息化服务,为建设区域体育公共服务和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数字化信息化平台支持。结合信息化平台建设,开发体质监测、健康分析与管理、设施状况监控、场馆流量监测、赛事举办运营、运动员管理服务、体育科研等功能,为促进体育运动科学指导、训练水平提升、场馆有效利用、体育赛事信息化管理等,提供全方位的体育智能化服务。

五、发展保障

(一)强化政府体育公共服务职能

加强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体育局与发改委、规划委、财政局、教育局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协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统筹推动体育发展。深化体育体制改革,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政策研究、宏观指导、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上来,有效调动社会力量举办体育的积极性,积极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体育管理转型。加强对区域体育规划和发展的分类指导,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各项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二)强化体育法制建设

以推进体育行政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为重点,全面深化、细化体育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服务清单和效能清单,加强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工作。制定、贯彻《黄浦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财政经费保障、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性场馆、学校体育场馆的公益开放、体育信息化服务等一些关键点、重要环节上,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切实优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制定“政社分开”、“管办分离”的具体政策、路径,明确“政府购买服务”的实施办法、程序和服务效能评估办法,为体育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体育公共服务,明确规则,规范发展。做好高危体育项目的行政审批工作,形成适应标准化管理的体育市场执法监管机制。

(三)强化财政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投入。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以及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列入财政预算,保证财政资金投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以及业余训练需求。人均全民健身活动经费每年保持增长。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公私合营模式(PPP)、体育基金等多种模式推动公益性体育事业发展。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和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体育项目建设。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辅、体彩公益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强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以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和体育管理人才为重点,全力构筑教练员、运动员、管理人员“三个人才高地”,进一步壮大体育人才队伍规模,为建设体育强区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积极开展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教育培训工作,强化作风建设,严格落实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努力提高体育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工作效能。进一步加大公开选拔、人才招聘的工作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真正把政治上可靠、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黄浦体育发展的岗位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