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来源: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2-12-08 浏览量:13

前言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进一步阐明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方面,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上海制订的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都市为总目标。
  “十二五”开局之年——2012年上海市黄浦区与卢湾区完成了“撤二建一”,一个崭新的黄浦区,以其更大的幅员更丰富的各类资源,更大的胸怀与气魄,去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此前,原黄浦区与原卢湾区业已完成了各自的“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撤二建一”以后,为更进一步统一目标,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对原发展规划进行一次修整,这是十分必要的。
  现在的黄浦区,无疑是上海文化消费总量所占比例最高的一个城区。其应该是与上海六大支柱产业藕合度最高的、消费需求层次最为丰富和复杂的一个城区。所肩负的在上海文化发展总格局中的地位与任务也是与其它城区所不一样的。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上海文化发展的潮头,促进上海文化超越式发展,是摆在黄浦区面前的重大课题。因此在原发展规划基础上,修整、制订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既是一种文化责任也是一项文化使命。 
  第一章  黄浦区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与执行情况的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黄浦区蝉联了“全国文化先进区”荣誉称号。《黄浦区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一、公益性文化事业取得新成果
  (一)进一步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五年来,积极推进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新一轮规划建设,已新建4个,2个规划选址已完成。覆盖率达95%,全区居民文化活动室达119个。并积极筹建新区文化馆。
  同时,加紧社区文化信息服务网建设。区图书馆新建少儿图书馆和世博阅览室,社区信息苑与区中心图书馆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书刊借阅数、阅览读者接待数以及网络浏览人数连续居全市第一,保持了一级馆服务管理水平。
  (二)公益性广场文化活动进入新境界
  黄浦区是上海广场文化活动发源地,现有17支区级群众文化队伍和232支社区群众文化队伍,荣获了51项国家级和市级群众文化奖项。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天天演”已达九年,共演出499场,演员达33000人次,观众250万人次,演出单位包括国外团队123个和国内团队449个,场地从世纪广场向豫园商城中心广场延伸,演出从中外社区文化展演发展到地方戏曲荟萃,活动样式从单纯的舞台表演提升到演出与“长三角”广场文化理论研讨相结合,并荣获国家“群星奖”。其中《塔里木的胡杨》获“群星大奖”和“音乐创作奖”。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社区文化进世博”首轮演出是“来自黄浦的精彩”,园外“周周演”与“天天演”交汇,各类广场演出达160场。
  (三)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取得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区域历史文物遗迹保护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文庙管理处恢复了本市首家公共图书馆功能——尊经阁儒家经典作品展示厅,并在3年后成为首批“市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之一。2007年始,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在黄浦有序推进,普查不可移动文物822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340处。新增国际饭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饭店、花园住宅等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公布55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五年来,修缮和平饭店、小桃源清真寺、外滩源、光大银行、永安公司和城隍庙等多处历史文物。2010年4月,三山会馆上海会馆史陈列馆如期建成。
  举办精品文物文化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展示“经典黄浦”文化魅力,已成为一道文化风景线。五年来,各文物单位举办了“世博论坛——上海石库门遗产保护与传承”,编辑出版《岁月——上海卢湾人文历史图册》及《宗师风范——豫园书画善会百年华诞纪念展》、《岁月印痕——故宫博物馆清宫帝后印玺展》、《戴敦邦孔子七十二贤书画展》、《龙与凤——法国当代艺术展》等一系列文物精品展。2009年,成功举办豫园建园450周年系列活动。2010年,豫园管理处与上海姐妹城市新西兰达尼丁市“兰园”结成姐妹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在基础建设。2006年,成立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黄浦分中心,开展了首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目前,有14项保护项目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5项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9项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有4人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人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人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还组织了“海上年俗”、“花样年华”等系列年俗活动。老周虎臣曹素功笔墨博物馆被命名为“上海世博会城市特色文化展示馆”。
  二、经营性文化产业实现新目标
  (一)区域“五圈”“三路”文化产业布局基本完成

  “十一五”期间,“五圈”即人民广场高雅文化娱乐圈、新天地石库门文化圈、豫园都市文化旅游圈、外滩时尚文化展示圈、世博博览文化展示圈和“三路”即南京路步行街、福州路文化街、绍兴路出版街文化产业布局已经清晰。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上海壹号美术馆、杜莎夫人蜡像馆、新世界世嘉游艺娱乐公司、上海当代艺术馆等一批知名企业入户黄浦。大光明电影院、大上海电影院和上海木偶剧场等传统文化品牌重现辉煌。目前,区域文化经营单位已达646家(包括126家市属企业)。成功探索“实施旧厂房、老式居民区软改造,打造特色文化创意园区”,集聚发展文化创意业新思路的“新天地”、“田子坊”分别被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上海市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资本、知名文化创意企业等要素,进一步向“8号桥”、“江南智造”等产业园区集聚。
  (二)文化在商旅文联动中的作用继续显现
  商旅文联动是黄浦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五年多来,文化在商旅文联动中的地位作用逐步凸现,广场文化活动、文物单位展览和经营性文化项目成为文化旅游菜单,营造了商业街区文化氛围。仅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市、区文化单位陆续推出556个文化休闲、文化演出、文化展示和文化营销项目。成功举办“上海旅游节开幕大巡游”、“新天地新年倒计时”、“玫瑰婚典”、“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上海爵士周”等文化节庆活动。
  (三)区属专业剧团改革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黄浦区拥有4个区属专业剧团,占全市区级剧团三成。五年来,创作了《喜从天降》、《通心路》、《幸福指数》、《连升三级》等节目。2009年,人民滑稽剧团、青艺滑稽剧团晋京参加国庆60周年献演。2010年元月,以表演经典独脚戏为主的“上海笑天地”在黄浦剧场成功推出,走出了区属剧场剧团资源整合的新路。上海魔术团在本市杂技演出市场占有较大份额。一批新老文艺工作者分获“白玉兰”奖和“上海十大笑星”等荣誉称号。
  三、文化管理和服务开拓新途径
  (一)区域性文化交流和服务平台有新拓展

  2008年,区政府召开“市区联手,商旅文联动,建设黄浦文化强区恳谈会”,建立了黄浦区知名文化企事业单位联席会议制度。五年来,福州路文化街文化单位联席会议继续发挥资源整合作用,福州路文化节已成功举办7届,参与单位延伸到外滩、南京路等区域,单位数从9家发展到18家,行业从图书出版扩大到影视、古玩、娱乐和画廊等领域,推出了95个特色书展和其他文化活动。
  (二)区公共文化投入和管理机制不断健全
  “十一五”期间,区公共财政继续加大了文化事业投入,总投入达1.73亿元。三山会馆上海会馆史陈列馆建设资金达4000多万元。每年财政拨专款用于区图书馆购书。2009年,区政府推出文化实事——优秀文艺节目进社区、进学校专场演出35场。专业剧团新戏创作经费也列入了区级财政。
  (三)文化市场管理与监管方式有新的转变
  围绕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制政府建设,建立了非国有文物抵押、转让联审制度和重大文物保护项目专家论证制度。文化市场行政许可工作正确处理依法行政与热情服务关系,招商富商留商,五年累计招商引资194家。2005年,成立了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加强了区域文化领域综合执法,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先进集体”、“全国‘扫黄打非’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第二章  黄浦区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分析、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背景分析
  (一)文化全球化成为时代潮流

  当今文化大都市必然是全球性城市,也是全球文化交流、融合和发展的城市。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接受以及各种文化交流,依托通讯和交通领域的新技术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形成了全球化的时代形态。以商业和娱乐为主要形式的商业化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流行,不仅涵盖了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科学文化,而且出现了大众文化消费的同质性,不少文化理念和文化样式成为全球不同国家民族的同一认知和行动。然而,文化的全球化并不是文化的一体化,文化的全球化也伴随着文化多样化。许多国家努力维护“文化**”,重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注重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方法促进民族文化进步,使全球文化更加多姿多彩。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积极顺应时代潮流,生命力会更加旺盛,成为国家兴旺发达永不枯竭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源泉,成为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一支极为重要的力量。
  (二)文化建设新高潮深入人心
  党的***进一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了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上海把“建设成为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文化大都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城市软实力”列入发展战略。黄浦区地处上海从浦东花木到静安戏剧大道文化建设中轴线的中心,又居黄浦江苏州河“两河”文化交汇处,更是七百年老城厢文化、百余年海派文化和三十年当代文化萌芽、发展的主要城区。黄浦区在上海文化历史和文化地理中位置优越,为制订区域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提供了基本依据。
  (三)金融中心建设成为新推力
  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总体布局中,提出以“重塑外滩金融功能,重现外滩金融风貌,重树外滩金融品牌”为核心,发展外滩金融集聚带。这既是黄浦未来经济的支点,也是黄浦文化新一轮发展、打造文化强区的又一历史性机遇。它不仅能推动现代金融文化建设,还将带动其它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进步。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忧患意识、机遇意识、改革意识、发展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从黄浦区地处上海中心城区核心区域实际出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中的商业,推动商业中的文化,更强地凸现文化在商旅文联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探索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新举措。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探索文化发展新途径新方法,使黄浦区更好更快地从文化大区向文化强区迈进。
  三、基本原则
  (一)发展原则

  制订黄浦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要体现党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体现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目标,并以黄浦“十一五”文化发展成果为基础,按照《黄浦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发展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在更高层次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整合原则
  “十二五”期间黄浦区正处于“撤二建一”后的加快融合一体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也面对新的挑战。制订黄浦区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要充分体现发展思路与策略的整合、文化资源与商业旅游、金融等其它资源之间的整合,人才资源的整合,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资源的整合,消费需求资源的整合,管理理念的整合。从而统一认识,统一目标,统一布局,形成合力,为打造新一轮文化建设中的大区与强区而努力。
  (三)领先原则
  “撤二建一”以后,黄浦区拥有了产业集聚度很高的文化行业,如:演出业、电影放映业、休闲娱乐业、出版销售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等,换言之,拥有了上海最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因此,在“十二五”文化发展的制订中应该贯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先意识。在具体实施的项目中,也应该有规模、样式、创意各方面领先于其它城区的战略、战术意识的体现。
  (四)创新原则
  文化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新一轮文化发展的驱动力,在“十二五”文化发展期间不仅要在文化项目设置及内容上要遵循创新原则,而且要在体制、机制、途径和措施上进一步推陈出新,走出一条黄浦文化发展的创新之路。
  第三章  黄浦区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从地理位置上看,黄浦区地处上海城区核心区域。东临黄浦江,北襟苏州河,四条中华知名商业街南京路、淮海路、金陵东路、福州路横向贯通,外滩万国建筑群沿江矗立,这些街区都集聚着上海商业、金融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精华的所在,及至于这些行业的全国精华所在,毫无疑问“十二五”期间要建成上海文化超强核心区域。
  “十二五”期间,充分发展与完善社区文化服务网络,力争做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施全覆盖。努力打造区域多支群众文化活动骨干队伍和特色公共文化广场群,扩大众多文化节庆活动的辐射范围,提高文化节庆活动质量。坚持组织经典文化、文物交流,加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续利用和宣传好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十二五”期间,造就文化产业中部分行业,如电影放映业、演出业、出版销售业、博物艺术展览业,在上海同类产业中的领先地位,担负起引领上海文化建设的先锋示范作用。努力推进部分文化行业(集团)成为上市公司(集团),为进一步发展获取更大的社会资金并逐步走向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十二五”期间,成功搭建文化产业与金融产业对接的平台,搭建文化产业与商业、服务业的对接平台,搭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旅游观光业的对接平台,使商旅文联动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十二五”期间,完善巩固黄浦区市场准入、市场管理、市场监管的制度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优化吸引文化人才的机制与环境,强化文化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支素质高、专业性强的文化人才队伍。
  总而言之,“十二五”期间要把黄浦区文化事业建设成设施齐全、覆盖度高、服务质量好、功能性强的现代文化服务网络,要把黄浦区的文化产业提升到引领产业健康发展的高度,要使制度建设、市场监管、人才建设与管理具有示范性的作用。充分体现黄浦区在海派文化新一轮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黄浦区在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中的优势地位。
  文化强区的含义是,公共文化广场点线相接,中外文化活动缤纷多彩,群众文化团队走向大江南北、走向世界;区域公共文化设施齐备,具有规范、周到、热情的服务水准,各类文化资源得以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文化市场繁荣,秩序井然,文化经营企业高度集聚,文化商品多样分层集中,与商业旅游业渗透联动,形成有区域优势的文化产业群和文化经营品牌,并提供一流的国际化服务,引领时尚文化消费;文化服务和管理高效、有序和人性化,形成了文化核心区域发展新模式,体现黄浦区在海派文化新一轮发展中的作用,保持黄浦区在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中的优势地位。
  二、具体目标
  (一)建设上海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是一个城市文化水平的体现,是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基本要素,也是服务型政府基本的文化责任。
  “十二五”期间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重点在于进一步完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树立具有黄浦特色的各类文化服务品牌,使全区居民进一步享有丰富、便捷、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1. 继续完善社区文化服务设施
  上海已进入老年社会的初期,六十岁以上老人已占人口总人数的24%。而老人和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区域在社区。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文化服务以设施为基础承担着文化服务的重要职能。
  “十二五”期间,在原有的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基础上迅速完成文化馆建设,由于黄浦区幅员与居住人口的扩大,拟建成二个区级文化馆,同时完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全覆盖。启动居委会文化活动室的新一轮建设。众所周知,黄浦区寸土寸金。三级文化网络设施建设的困难诸多。“十二五”期间,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力争在区政府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整合区域公共文化资源 ,精心设计、合理布局、狠抓落实。
  以区图书馆为例,“撤二建一”以后,区级图书馆的藏书总量有所扩大,这为图书报刊阅览、借阅及资料查询、发送提供了有利条件。
  “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文学、文物、养生保健、旅游、金融、商业贸易、社会统计等书籍与报刊杂志的馆藏数量。重点发展电子阅读、网络传送等新的服务项目,形成实体服务与数字化、网络传输服务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开通与市级图书馆的网络连通,扩大服务信息量。这满足社区居民文化信息需求与社会各界经济建设的信息需求,如商业、贸易、旅游、航运、金融等领域的信息服务作出新的贡献。同时开展各种活动如“世界读书日”和“全民阅读活动”等。积极组织阅读沙龙,适时免费举办各类文化、知识讲座、举办读书心得征文比赛、电影放映等丰富活动内容。从而实现从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的转型。区图书馆要加强行业指导。形成区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居民阅览室三级联动。
  2. 建设公共文化广场群
  十数年来上海广场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天天演”、“周周演”已成为全民欢迎的特色文化,这是黄浦区的文化创新并且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文化活动展示的重要平台。
  “十二五”期间,要从区域文化广场布局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南京路、淮海路、豫园商城、外滩沿江等数十个广场与部分步行街的活动功能,形成多个公共文化广场群,充分集聚人气。要以继续强化区域公共文化广场活动,以在上海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优势地位为目标,向国内外展示大都市公共文化的成果,形成文化活动品牌,并结合各类节庆,有计划地推出节庆文化活动系列,引领全市广场文化活动健康、繁荣发展。
  3. 努力培育群众文化骨干队伍
  群众文化骨干队伍是社区公共文化发展主要力量,是发展广场文化的坚实基础,也是社区文化发展水准的表征。“十二五”期间,要培育成覆盖全区的十五至二十支骨干队伍,不同社区应有不同的特色。不仅仅以演出为目的,而在快乐的训练、排练和演出交流中,让队员们得到美的享受,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同时又为社区作出贡献。要让群众文化骨干队伍活动规律化、辅导常态化、演出合理化,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品牌系列。同时不偏废对广大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与辅导。为此目的就要有计划的努力培育区和街道(社区)两级既懂文化、文娱,又懂活动管理的群众文化管理队伍。
  “十二五”期间黄浦区群众文化骨干队伍要继续活跃在各类文化广场,并且积极参加“群星奖”、“上海之春”等活动,创作一批反映社区居民生态、心态的好作品,在上海、长三角、全国乃至对外文化交流中进一步展现黄浦区风采,条件成熟时,成立区文联。支持区域性群众文化社团和民办非企业类文化组织的发展。
  (二)继续发挥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遗存。发挥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加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黄浦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
  1.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续贯彻“两手抓”
  黄浦区是文物大区。区域内,既有古典园林建筑、古代城墙和会馆,也有近代优秀历史建筑、名人故居和革命文物纪念地。目前,拥有不可移动文物共27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36处,黄浦区文物保护单位32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92处,历史文物遗产极其丰富。我们要充分认识开展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继续发挥区域文物遗产资源优势。
  博物馆陈列馆是保护历史文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承载体,也是区域文化竞争的重要手段。黄浦区已集聚了中共一大会址、上海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三山会馆上海会馆史陈列馆和杨育新古茶具博物馆等一批市、区和社会投资建设的博物馆陈列馆。“十二五”期间,继续争取市属博物馆落户黄浦,大力支持行业和民间博物馆陈列馆建设。
  加强历史文物保护利用,一方面,处理好与旧区改造的关系,以保护老城厢历史文脉为目标,支持保护修缮世春堂、商船会馆和书隐楼,开展乔家路沿线文物资源调查;另一方面,处理好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重点保护好外滩金融集聚带等区域文物,发挥历史建筑作用;“十二五”期间,积极创造条件,启动文庙三期改造工程。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并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原则。推动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申报转向申报与保护并举,进一步重视保护,是“十二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
  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要重视构建设施网络。“十二五”期间,结合区文化馆新馆建设,兴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以周虎臣曹素功笔墨博物馆等为基础,支持区域更多单位,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馆、展示墙、展示角,整合一批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继续重视街区、公园、弄堂和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支持九子公园等成为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活动、普及基地,实现实物化、经常化和民间化。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体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十二五”期间,要继续重视国家级、市级和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努力保持全市领先地位。
  3. 加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宣传教育
  文物具有历史价值,也有审美价值。继续组织经典文物交流,展示区域特色文物资源,加强国内外文物文化交流。要继续发挥中共一大会址、豫园、文庙、三山会馆、外滩源、国际饭店、和平饭店等已开发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源作用,也要加强研究、发掘一批新的文物资源,努力建设新的文物展示基地。要充分利用文物单位展示厅,继续举办各类精品文物展览,坚持办好“文庙讲堂”等讲座,组织召开文物保护研讨会。2011年,编辑完成《黄浦区文化遗产》。
  面向社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意义重大。发挥区域博物馆、陈列馆、美术馆、画廊、图书馆、学校和社区文化服务机构乃至企业作用,以广播、电视、社区宣传阵地等为途径,不断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广系列活动。“十二五”期间,举办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三)文化产业发展目标
  文化产业是体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现代服务业的部分特点。文化产业以其低耗能、高附加值以及涵养税源,提供就业机会等受到国际社会各方的关注,自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推动GDP增长的支柱产业。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因此可助力于经济增长方式战略目标的完成。
  “十二五”期间,黄浦文化产业发展定位于加快文化产业的进一步集聚,逐步形成领先于全市的行业集群,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文化产业能级。
  黄浦区已具备在演出业、出版业、电影放映业、会展业及广告业等方面的坚实基础。“撤二建一”之后,这一基础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因此,“十二五”期间,要形成多个行业龙头,积极探索与金融业对接平台的搭建,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现代服务业、商业、旅游的多业联动,推动黄浦区社会文化、经济的整体提升与跨越。
  1. 梳理文化行业,打造行业龙头
  黄浦区现有文化经营性单位已达到796家,是上海文化产业集聚最高的城区。另有创意产业园区7处,文化产业园区2处,其中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状况良好的行业,已凸现出龙头态势。
  (1)文化娱乐业
  文化娱乐业,历来是黄浦区的文化特色。“撤二建一”以后,共有经营单位188家,其中投资在千万元以上的约占56%,经营情况良好。“十二五”期间,应向集约经营发展,扩大规模,更新娱乐项目,严格市场监管,使之成为上海娱乐业龙头。
  (2)电影放映业
  电影放映从来就是黄浦区的强势产业,“撤二建一”以后,黄浦区已拥有影院剧场26家,其中大光明电影集团(含大光明院线)、和平影城、UME新天地国际影城拥有3D、IMAX等先进设施。2011年中国电影票房已达130亿元,其发展之迅猛已令世界瞩目。黄浦区的电影放映业已处全市领先地位。行业龙头已经初见端倪。随着世界电影技术革命的成功,观影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十二五”期间,黄浦区电影放映业,应顺应发展趋势,努力改造影院设施,增加3D和IMAX银幕,提升产业能级,大力发展院线,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上股市第三板融资。
  (3)美术品经营业
  黄浦区已拥有美术品经营单位133家,产业态势呈上升势态。“十二五”期间,要逐步形成画廊一条街,组建集创作、拍卖、交易、出版一体的产业园区。
  (4)出版业
  目前黄浦区拥有报刊、音像制品、经营单位256家。福州路是一条早已闻名遐迩的出版物销售街,拥有经营单位114家,其中包括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的“上海书城”、“上海外文书店”、“上海音乐书店”、“上海古籍书店”和商务印书馆、季风书园来福士店、大众书局福州路店等13家。总经营面积达2.6万平方米,年总销售额度已超过10亿元人民币。
“十二五”期间,要积极筹建出版要素市场,延伸产业链。
  (5)文化演出业
  黄浦区是演出业发达区域,拥有多个设施一流,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剧院和剧场,每年演出近万场次,观众人次达100万之众。已经成为上海演出业的龙头。
“十二五”期间,积极参与有关海派百老汇的项目调研、规划和建设,支持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逸夫舞台、上海木偶剧场等市属剧场的发展,搭建国内、国际节目交易平台,关注长江剧场、大世界、人民大舞台的复出,进一步提高市级标志性剧场的集聚度,推出长演不衰,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经典演出作品,积极引进国外优秀艺术团体来沪演出,积极筹划上海“东方演出季”,形成演出大市场格局。
  以上五个行业是“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上海文化产业的龙头行业,形成高品格、强辐射、可持续发展与规模经营的产业群。
  2. 推动文化产业向9个区域集聚
  第一,外滩金融时尚文化集聚带。依托外滩万国建筑群和外滩源等历史资源。全力发展金融文化,可筹建上海金融博览会,和上海金融文化俱乐部,在外滩3号、5号、十八号,和外滩地区集聚更多满足金融人士文化休闲需求的经营企业和时尚消费发布和消费活动项目。
  第二,环人民广场文化演艺娱乐集聚带。“十二五”期间,提高环人民广场文化演艺业的产业能级,提升演出场次,打造“海派百老汇”向国际市场推出“东方演出季”吸引外资投入。
  第三,豫园都市文化旅游圈。豫园是上海重要旅游景点和老城厢民俗文化展示区域。目前,豫园、九曲桥湖心亭和沉香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豫园商城的豫城时尚有4处公共广场,可供公益性和商业性演出。城隍庙是道教场所,道教音乐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物遗产名录,中外宾客盈门。“十二五”期间,结合豫园地区新一轮开发,一方面,要深化豫园核心圈文化旅游服务功能,支持豫园商城打造“灯光秀”,豫园继续推出经典文物展,探索建立本市街头艺人表演与管理试验区域。另一方面,向中圈和外圈延伸文化旅游功能,重点向周边文庙、大境阁等文物旅游景点辐射,拓展文化旅游线路,强化商旅文联动。
  第四,福州路现代出版文化街。“十二五”期间,致力于完善福州路出版产业服务体系,以版权交易为核心,带动出版咨询、法律咨询销售服务等,积极为新华传媒、世纪出版等企业总部提供支持和服务。完善出版产业链。
  第五,南京路娱乐业集聚带。“十二五”期间以商旅文联动为总目标,重点发展满足旅游消费人群文化需求的音乐茶座、音乐餐厅和KTV连锁企业。
  第六,淮海路高雅时尚文化集聚带。“十二五”期间淮海路继续发展高雅时尚文化,集聚世界知名时尚品牌,定期发布时尚文化信息,深化商业布局,倡导业态创新,完成香港新世界、金钟广场等商厦的结构调整,以提高消费人流总量,增长消费额总量。
  第七,金陵东路乐器一条街。金陵东路乐器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集中了47家乐行和文化经营单位,提供钢琴、电子乐器、民乐、西洋管弦乐等乐器,相配套还有娱乐场所和网吧。“十二五”期间,搭建乐器行业交流平台,纳入商旅文联动信息传播网络,支持形成门类齐全的乐器产业群。
  第八,南外滩文化创意园区集聚带。目前黄浦区已有文化创业园区与产业园区9处,“十二五”期间,以江南智造、8号桥1期、2期、3期,智造局1期、2期,龙之区苑、红双喜研发大楼和上海滩(老码头、幸福码头)为核心,形成创意产业集群,提升创意产业的能级,扩大创意范围,促进创意产业与金融、商业、旅游的渗透融合。
  第九,“世博”文化集聚带。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赢得世界的瞩目与赞叹,“十二五”期间,继续发挥我区“世博”文化的优势,一方面注重集聚带展示功能拓展,一方面与创意产业发展相结合,扶持与引进创意产业入驻,再创“世博”辉煌。 
  第四章  黄浦区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保障措施
  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体现在“公共服务、政策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因此,要体现以人为本,加大向服务转变力度,提高管理能级,为黄浦文化发展提供良好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一、不断强化区域文化发展宏观指导服务
  每年召开区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领导小组会议,指导协调,互动信息,形成共识,合力发展。同时,健全区域文化企事业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和福州路文化街企事业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并以此为依托,按行业、重点区域等形成更完整的沟通交流机制。
  整合资源,开展区域文化发展调查研究。要继续发挥文化系统各级干部和信息员队伍作用,掌握行业基本信息动态。要整合社区部门、街道和文化经营单位的资源,发挥各层面管理平台作用,更全面了解区域文化发展现状和前景。“十二五”期间,依托主管部门、科研院校和新闻单位,以机制为纽带,建立黄浦区文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
  二、完善区文化市场管理和综合执法网络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履行职责。区域文化市场管理,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招商留商富商。工作中,注重构建市、区文化主管部门之间、文化部门与其它部门街道之间的沟通协作机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要从重点、机制和措施三个方面推动工作。重点即重点时段、重点行业、重点地区。机制是进一步形成政府、文化企业和社区群众“三位一体”的监管网络。措施包括联合执法、法制宣传、专项整治和示范引导,继续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行业自律,是市场经济成熟的重要标志。“十二五”期间,要从组织、机制和平台入手,支持市出版行业协会、市网吧行业协会和市文化娱乐业协会等组织在黄浦发展,建立健全政府部门与协会组织沟通联系机制,支持文化经营单位加强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健康发展,维护文化经营单位合法权益。同时,争取文化行业组织,参与文化节等活动,共同促进文化产业规范发展。
  三、继续深化区属专业剧团文化体制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积极、慎重推进区专业剧团和其他文化经营企业转企改制工作。要面向长远,研究制订转企改制方案。要继续着力于区属专业剧团发展有新提高,演职人员积极性有新发挥,充分依托区域区属剧场资源优势,以节目为纽带,采取各种营销手段,形成区内外资源整合机制,不断扩大演出市场占有率。
  四、努力健全充分的文化投入和保障机制
  区域文化新一轮发展,须以有效的文化投入机制为保障。“十二五”期间,要从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面入手,加强文化投入保障工作。依托区公共财政支撑,继续推进落实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基础服务项目,保证公共广场文化活动经费,保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投入,支持区属剧团和其他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制和发展。适时建立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补贴新兴的文化经营项目,奖励获得区级以上文化奖项的单位和个人。要争取更多市级乃至中央文化政策资金投入区域公共文化事业和新兴文化产业。要创新文化品牌,吸引区域文化企业和其他经营单位加大文化投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流向黄浦文化领域。
  五、制订落实区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措施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十二五”期间,要在方案、机制、平台三个方面入手,推动黄浦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订《黄浦区文化人才“十二五”计划》,加强党政人才队伍、专技人才队伍和经营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定期组织交流培训,为建立一支政治业务素质好、以中青年为骨干的文化人才队伍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同时,通过研究课题、项目运作、班组管理等途径,有计划搭建平台,为文化人才提供能力积累、能力施展的舞台。
  结  束  语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完成“撤二建一”以后,我们本着对黄浦区文化负责的态度,对原黄浦、卢湾业已完成的“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进行了梳理和修整。在此稿之中,我们提出了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的核心内容是黄浦区应该,也可以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中确立起引领城市文化发展的意识和措施。这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
  黄浦区文化新一轮强劲发展,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前景之广阔,都让我们必须聚精会神。我们一定在市委、市府、区委、区府的领导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海纳百川的胸怀,精益求精的态度,推进黄浦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精进。
  一个绚丽多姿的文化新格局,一定能给黄浦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