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质量发展“十二五”规划

来源: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2-12-19 浏览量:21

为贯彻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围绕黄浦区“整合提升、创新发展、传承经典、打造精品”的发展主线,不断提升区域总体质量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质量工作得到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政府职能部门以质量兴区为平台,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推进质量发展,质量工作基础得到明显加强。
  1、全社会质量意识普遍增强。质量宣传进一步深化,政府、企业、市民质量意识不断增强。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和“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谋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市民质量意识和**意识日益增强。原卢湾区在全区72个居委会、社工站建立了质量监督社区联络点,聘请了社区义务监督员,有效实现“宣传服务、职能监督”全覆盖。
  2、质量兴区工作扎实推进。成立了质量兴区联席会议,制定了质量兴区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明确了任务分工,建立了工作制度,编印了质量兴区工作简报。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职责,协同配合,初步形成以质量兴区为平台、部门联合、协调联动、整体推进的质量工作机制。2005年,原黄浦区被评为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区。
  3、质量宏观管理初显成效。坚持质量分析报告制度,2009年以来,逐年编制质量白皮书,全面分析区域质量状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以食品、药品、涉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产品为重点,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区域质量安全有序可控,总体质量水平稳步提升。2007年,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得到国务院检查验收组肯定。
  4、区域整体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十一五”末,我区产品质量在国家监督抽查中合格率达94.3%,市级监督抽查合格率达89.3%,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截止2011年,全区共有73家企业获得88项上海名牌,其中服务类名牌47项,位列全市第一,名牌区域4项,约占全市(13项)的三分之一;中国驰名商标21件,上海市著名商标116件,均列全市第二;“中华老字号”企业96家,占全市总量(180家)的53%。建筑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涌现一批荣获全国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上海市白玉奖、上海市优质工程奖的优质工程。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2011年数据),环境噪声符合国家二类区标准。成功创建全国首个服务外包标准化示范区和南京路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区。较好地完成了世博保障任务,城区管理水平和文明形象进一步提升。
  (二)存在的不足
  “十一五”期间,质量工作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主动参与质量建设的社会氛围尚待进一步培育,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质量发展还不够平衡,对区域优势产业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质量工作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
  二、“十二五”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也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 实现“四个率先”的重要时期,更是黄浦区主动融入上海发展大局,致力于建设“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关键时期。质量必将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诠释现代化精品城区建设基本元素之一。未来五年,质量工作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日益突显。
  (一)发展机遇
  1、“十二五”时期,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海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势必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为质量工作全面推进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2、区域合并后,区域经济总量和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城区功能更趋完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质量工作全面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3、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健全,部门协同配合密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全社会质量意识普遍增强,为质量工作全面推进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面临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近年来,中国产品质量受到国际市场质疑,针对我国的贸易壁垒和国际贸易摩擦有加剧之势,加强质量工作,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是提升我国品牌形象,赢得国际市场尊重的重要对策。从国内情况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广大消费者质量安全和消费信心受挫,加强质量工作,提高质量水平,是保证质量安全,营造放心消费环境的基本举措。国务院颁布《质量发展纲要》,明确了2011至2020年质量发展方向、目标和措施,为质量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增加了新的任务。从区域情况看,黄浦区建设承载上海“四个中心”重要功能的核心商务区,发展“一带、两街、五个功能区、六大支柱产业”,要求质量工作主动贴近区域发展大局,积极服务优势产业。传承经典、打造精品的城区建设总目标,要求质量工作突破传统的生产和销售领域,进一步向城市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领域拓展。从质量工作的职能来看,“十二五”时期,区域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领域不断拓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更趋多元化,质量工作在保障市民身体健康和安全,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面临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十二五”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为指针,围绕黄浦区“整合提升、创新发展、传承经典、打造精品”的发展主线,聚焦建设“以金融外滩为引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经典人文为特色、以创造人民群众更美好生活为根本的现代化精品城区”的建设目标,以推进“标准引领、以质取胜和品牌发展”战略为抓手,全面提升区域质量总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二)发展思路
  “十二五”时期,质量工作要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线,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大局,突出“三个重点”,发挥“三个作用”,实现“三个提升”。即:以增强区域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发挥质量工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实现产业能级提升;以推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机构参与质量建设为重点,发挥质量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作用,实现区域整体质量水平提升;以推动质量理念和知识普及为重点,发挥质量宣传工作的引导作用,实现全社会质量意识提升。
  (三)发展目标
  在全面完成质量发展绩效指标的基础上,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建质量、共享质量”的良好氛围,构建“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质量诚信体系,树立质量标杆,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提升总体质量水平。具体目标是:
  ——讲质量、重诚信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质量理念进一步普及推广,“共建质量、共享质量”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浓厚。质量管理能力有新的增强,企业、政府部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机构自觉引进和施行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方法,区域质量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质量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讲质量、重诚信”的社会意识进一步增强。
  ——质量安全进一步落实。质量监管措施有效,食品、药品以及涉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产品质量安全可控,区域内不发生重大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工程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投诉逐年下降,实现大中型工程验收一次合格率100%,其它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98%。城区环境质量有新的提升,环境噪音符合国家二类区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有新的提高,不发生环境污染事故。
  ——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名牌战略持续推进,品牌经济规模不断壮大,服务类、高新技术产品类名牌占名牌总数70%以上,形成以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老字号”企业为重点的品牌发展新格局。南京东路、淮海中路、豫园商圈商业企业质量提升活动深入推进,主要商业街区顾客满意度达到75%以上。商务楼宇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实现重点商务楼宇100%纳入特种设备规范化管理,入驻企业满意度有新的提高。
  ——质量工作领域进一步拓展。质量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机构得到推行和应用,重点医疗、教育机构和品牌物业管理企业试行卓越绩效模式,开展相关服务标准制定和应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质量新的提高。


四、“十二五”主要任务
  (一)加强质量宣传,增强全社会质量意识
  1、加强质量理念宣传教育。
探索设立质量教育课堂,把质量教育纳入中小学校课外辅导内容,向广大青少年宣传质量理念。树立“以质量眼光看待问题、从质量角度思考问题、用质量方法解决问题”的质量观,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质量工作的积极性,共同营造“人人关心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
  2、加强质量知识宣贯普及。以“3•15”、“质量月”等为重点时节,以食品、药品、涉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为重点内容,开展质量安全知识宣贯普及活动,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强化全社会质量安全意识。积极引导企业把质量教育纳入职工培训内容,提高职工质量工作能力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3、加强质量法制宣传教育。探索把质量法制教育纳入全区普法教育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有重点地宣传质量法律、法规知识。开展质量法制宣传教育进校区、进商区、进营区、进园区、进社区等“五进”活动,增强全社会质量法制观念。
  (二)提升产业能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聚焦区域优势产业发展。
突出商贸流通、黄金珠宝、服装服饰、食品生产等优势产业,以“老字号”企业为重点,加强品牌培育,形成具有黄浦特色的品牌发展新格局,提升“老字号”品牌价值,努力培育一批世界知名品牌,以品牌培育促进产业发展;巩固南京路“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成果,继续推进淮海中路商业企业质量提升活动,促进南京路、淮海中路国际商业街建设。鼓励商业企业开展先进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引导品牌企业积极实践卓越绩效模式,争创政府质量奖。
  2、聚焦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引导和推动现代服务业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申请国际资质认证。鼓励中小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第三方认证,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深化全国服务外包标准化示范区创建成果,服务建设高端服务外包示范地。开展金融服务标准化示范试点,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
  3、聚焦楼宇经济发展。积极推行商务楼宇特种设备规范化管理,提高商务楼宇特种设备安全保障水平和入驻企业满意度。宣贯楼宇节能相关标准,推进能源计量分项改造工程,落实节能措施。加大高端物业服务品牌培育力度,鼓励企业开展服务认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营造良好楼宇营商环境。
  4、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列入品牌重点培育名录,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其发展壮大。推动企业参与标准研究和制定,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
  5、聚焦区域协调发展。突出“一带、两街、五个功能区”总体规划,规范公共信息图形标志,提高区域规范化管理水平和城区国际化形象。针对主要商务区,开展顾客满意度测评,加强对测评结果的分析和运用,有针对性地提出质量提升目标和措施。推进豫园、田子坊、八号桥等创意产业园区品牌创建和园区管理标准化示范试点,提高园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围绕民生需求,优化社会保障
  1、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指导公共服务机构参与服务标准的制定,提升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以医疗、物业管理机构为重点,积极推进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开展卓越绩效管理试点,引导公共服务机构追求卓越。
  2、提高社会保障质量。推进社区服务、家政服务标准的研究和应用。在全区标准化菜市场,建立主要食品质量与安全追溯体系。探索设立质量民情气象站,开展区域质量民意收集,及时了解百姓质量需求,解决热点难点质量问题,回应社会关切。
  3、提升质量监管水平。加强食品和重要工业产品质量监督,严格市场准入和生产许可,完善质量监管体系,保证质量安全。强化餐饮企业食品安全分级分类管理,推进食品安全示范试点工作,创建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食品安全示范街。推进电梯安全风险评估,探索老旧住宅电梯安全改造,实现安全关口前移,提升安全保障水平。落实建筑工程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鼓励和引导施工企业争创各级各类优质工程,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努力使环境质量适应精品城区建设管理要求,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水平。
  五、“十二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现整体推进

  1、加强规划引导。
将质量发展有效融入区域整体发展战略,着力加强质量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推进工作落实,实现质量工作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强化整体协调。充分发挥质量安全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强化部门协作,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和优势,形成“横向结合、纵向支撑、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
  3、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定期会议、统筹协调、综合考评机制。加强质量信息通报,总结推广质量工作成果和经验。健全区域质量分析报告制度,丰富报告内容,增强针对性。努力形成体系完善、行之有效的质量工作制度体系。
  (二)完善扶持政策,强化激励引导
  1、建立质量奖励制度。设立专项资金,对获得市级以上政府部门认定的质量或品牌荣誉的组织和个人实施政府奖励,对获得国家级、世界级品牌荣誉的企业,除政府奖励外,在自主品牌培育、科技创新、拓展宣传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2、开展质量奖励跟踪问效。对政府奖励和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开展跟踪问效,引导企业把政府奖励和补助资金用于质量课题研究和应用,提高质量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强化体系建设,完善保障机制
  1、完善质量监管体系。质量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加强部门协作,进一步完善分工协作、全程监管的质量监管体系。加强质量风险管理,建立以预警监控、快速反应、质量失信行为惩戒、不合格产品召回为主要措施的风险应对处置机制。
  2、建立质量诚信体系。完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实施质量信用分级监管,建立重点产品和服务项目质量信用记录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防范和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的违法行为,打击假冒伪劣,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
  3、健全质量服务体系。整合企业、政府、民间组织、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的资源,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提高综合服务质量。加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畅通居民质量申诉渠道,规范受理协调机制,倾听群众诉求,调解质量纠纷,维护人民群众和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质量诚信信息发布,保障公众知情权。

(黄浦区质量技术监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