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来源: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2-12-25 浏览量:14

黄浦区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黄浦经济转型和社会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本区环境状况进一步改善,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本市环保“十二五”规划总体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原黄浦、卢湾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经典黄浦”和“精品卢湾”的工作主线,以迎世博、办世博为契机,以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以全面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标,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加强环境监管,扎实开展环境保护和建设,积极探索符合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功能区定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完成了“十一五”环境规划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目标,区域环保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实现区域新一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一)区域环境质量状况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区大气、噪声等环境质量状况总体呈现明显改善的局面。2010年大气中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浓度和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浓度三项污染物均值全部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城市道路交通昼间平均值和区域噪声昼间平均值达到城市环境噪声功能区标准。

(二)产业能级不断优化

抓住2010年世博会举办的有利契机,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布局优化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企业的关、停、并、转、迁。“十一五”期间黄浦江沿线的江南造船厂、求新造船厂、南市发电厂、电力修造总厂等一批重污染工业企业实施了关闭和搬迁,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易初摩托车厂等实施了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八号桥、老码头、幸福码头等创意产业集群。不仅减轻了区域环境压力,也使城区格局更趋合理。

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完成了新锦江和国际购物中心2家锅炉的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对现存的瑞金医院卢湾分院2台重油锅炉按规定采用含硫量低于0.5%重油,做到稳定达标排放。巩固无燃煤区创建成果,对环保重点监管企业加强了日常监察,推进企业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三)污染减排成效显著

以强化工业污染治理为突破口,全面开展污染防治,积极推进污染减排,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全面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二氧化硫排放保持在2005年水平的控制指标。

(四)区域性污染防治效果凸显

一是居民住宅小区和商务楼宇二级生化设施异味扰民问题得到根治。区政府加强区域性污染防治力度,2007-2009年将居民住宅小区生活污水二级生化设施纳管改造列为实事项目,改造面积达128万平方米,使12000户居民受益。2010年又启动光明大厦等16幢不含餐饮商务楼生活污水的纳管改造工程,改造面积51.89万平方米,全区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率达到了100%。

二是扬尘污染防治体系初步形成。加强对建筑、拆迁、市政工地的扬尘污染防治,强化对道路运输扬尘的控制,关闭搬迁双全南力混凝土预制品厂、南市煤渣砖厂等扬尘污染重点企业,探索“水管喷雾洒水防尘”、“席地而坐”等市容环境示范等特色工作,创建成本市首批“扬尘污染控制区”,并顺利通过“扬尘污染控制区”复验。

三是综合整治有效开展。结合本市中心城区高污染车辆限行工作,淘汰了区级行政事业单位全部低于“国一”标准的在用车辆,协助市有关部门完成了机动车环保标志的发放工作;重点对外滩、人民广场、南京路步行街、淮海路、新天地等地区周边开展集中整治,确保了重点地区和主要干道无燃煤流动设摊;联手交警部门开展机动车禁鸣执法宣传和噪声检测,加强了对西藏中路、淮海中路等主干道路的禁鸣控制,强化了对机动车违法鸣号的查处力度,机动车鸣号率控制在3%以下。放射诊疗机构做到一户一档,全区医疗废物100%得到集中安全处置,全区固体废物收集、转运、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的架构体系业已形成。

(五)生态建设、绿色创建持续推进

大力推进绿化建设,结合迎世博,完成了世博主题绿化、屋顶绿化和其他立体绿化建设任务,全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环保“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活动,绿色宣教形式多样,绿色创建有声有色,“十一五”期间共创建成市级绿色社区6个,市级绿色学校9个,建成市级安静居住小区2个,南市水厂成为“环境友好型企业”试点单位。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纪念日积极开展环境主题宣传活动,组建环保志愿者队伍,以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广泛宣传环保与世博同行,使“低碳世博”、“绿色世博”理念在世博会筹备、举办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全社会环境意识进一步增强。

(六)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不断加强

“十一五”以来,开展了12369环境投诉举报热线工作。认真开展环境**查处,环境**投诉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一批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环境问题得到了解决。“整顿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成为年度常项工作,查处了一批环境违法违规案件,有力打击了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七)监测、监察能力建设得到提升

区政府对环境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原黄浦环境监测站、环境监察支队办公用房得到解决。监测能力标准化建设上新的水平,实验室部分项目得到扩项,信息系统实现了升级。添置了环境突发事件和核与辐射应急监测仪器设备,为有效开展奥运会、世博会的环境安保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初步形成了迅速、及时、有效的风险评估、排查、处置体系。

(八)环保工作整体合力日益增强

依托区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协调推进委员会及其工作机制,环保工作得到社会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机制日益完善,全区整合资源协调推进环保工作的合力进一步增强。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2006-2008年)全面完成,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顺利启动并按时间进度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区年环保投入占同期增加值的比重均超过3%,为有序推进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圆满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进一步掌握了全区各类污染源及其污染物的排放底数,普查质量名列全市前茅,被评为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先进集体,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评为优秀。

二、“十二五”背景和形势分析

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区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区域环境状况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期望,与区域经济社会新一轮大发展的形势需求,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从全市面临的共性问题看:传统污染与新污染并存交会,区域性、复合型污染日益凸现。传统大气环境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大气中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浓度与发达国家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十一五”期间大气环境质量总体稳中趋好,但群众的直观感受不强。同时,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特别是酸雨、灰霾、臭氧等区域性环境问题日益凸现。臭氧年均浓度呈上升趋势,区域性灰霾、酸雨等污染问题形势严峻,2009年全区酸雨频率80%以上。如空气质量指数API体系调整、标准提高,API优良率可能出现下降,将给环保工作带来较大压力。固体废物收集处置体系已较为健全,但集约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生活垃圾渗滤液尚未得到安全处置。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保执法的威慑力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对辐射环境和臭氧、总挥发性有机物和可吸入细颗粒物PM2.5等复杂的环境因子缺少完善的自动监测系统。如果不持续推进节能减排,资源与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将进一步加剧。

从区域存在的特性问题看:区域突出环境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同时新的污染矛盾逐步显现。由于区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长期以来形成的商业和居住区混杂现象比较突出,机动车等流动污染源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机动车尾气排放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氮氧化物浓度居高不下。扬尘污染近年来虽得到了较好控制,世博会后各类工地复工或开建,旧区改造、市政道路建设仍将不断推进,区域降尘量极易反弹,扬尘防治形势不容乐观。区域服务性行业集中,餐饮娱乐业面广量大,餐饮业油烟污染和娱乐业噪声扰民现象时有发生,成为近年来环保投诉的焦点。世博会结束以后,群众关注热点转移,环境诉求将进一步增多,因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造成的遗留污染问题和一些潜在的污染矛盾将逐步显现。

此外,通过“十一五”期间不断加大投入,环保能力建设基本还清了历史欠帐,但相对于形势发展的需要仍显滞后,区域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和手段缺乏,尤其是核与辐射放射源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在人员编制和技术能力上亟待加强,两区合并后,监测站业务用房紧张情况凸显,应急监测能力还不能满足快速准确应对环境突发事件处置的需要。

虽然区域环保工作面临着不少挑战,特别是一些瓶颈制约在短时间内得不到根本解决。但是,更应该看到环保形势基本面持续趋好,党中央国务院自***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任务以来,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明确“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实施节能减排战略,把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并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环保工作将步入“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区委、区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准确把握后危机、后世博、后工业化时代的宏观环境,坚持“整合提升,创新发展,传承经典,打造精品”的发展主线,集聚高端服务业引领未来的经济增长,提升城区功能能级,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如何提供一个适应高端服务业发展、商旅文高质量运营,适宜人群生活工作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环境,为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新黄浦环保工作面临的主要课题和工作重点。

三、“十二五”预测目标和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引领,紧紧围绕“整合提升,创新发展,传承经典,打造精品”的发展主线,以总量减排和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优化经济发展和保障环境安全为基本出发点,以建设低碳城区为目标,准确把握区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逐步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和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推动黄浦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区。全区总体环境质量处于全市中心城区先进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努力建成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环境综合决策体系、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和环境执法监管体系,推动城区向低碳化转型发展,为建设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新黄浦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三)环境指标

1、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0%左右(按现有评价标准);区域降尘量控制在6.5吨/月·平方公里以下;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污水纳管率保持在100%;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削减10%;交通和区域噪声进一步降低,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

2、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建立严格的项目引进审核机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禁止新增工业企业、废品回收项目,推动现有工业企业搬迁,严控低端餐饮、娱乐、沐浴等行业的准入。

3、进一步保障环境安全。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得到集中安全处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危险废物规范化收集率保持100%;加强放射性同位素使用单位和射线装置单位的监管,制定区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建立环境监管长效机制。

(四)重点任务和措施

“十二五”期间环保工作要以水、大气、固废、生态、噪声、辐射六个领域治理为重点,突出“提高质量,防范风险,优化发展”三个方面。

1、以环境要素为切入点,着力提高环境质量。

(1)水环境保护。对全区下水管道情况、有二级生化处理设施商务楼宇情况和已改直排情况开展调研,提出直排纳管改造推进的相关意见,逐步推进直排纳管改造工作。配合本市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做好苏州河(黄浦段)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对日晖港剩余河道的综合整治。确保工业废水100%达标排放。做好南市自来水厂备用取水口周边水质检测,保证备用水源的安全。

(2)大气环境保护。加强扬尘污染控制,巩固扬尘污染控制区创建成果,推进建设工地扬尘污染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强化对各类施工主体防尘抑尘措施的监督,降低颗粒物污染,提高城市能见度;加强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对以机动车污染为主的流动源,会同公安部门建立年度检测、路面监管、停放地抽查“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全面推行在用车I/M检测,淘汰全部财政拨款的国Ⅰ以下汽油车和国Ⅲ以下柴油车。排放不合格车辆;加强挥发性有机物(VOC)排放控制,根据区域特点,着力控制干洗业、加油站等VOC排放。积极探索餐饮单位的在线监控,推行餐饮单位油烟气定期清洗制度,减少餐饮油烟扰民问题。继续巩固无燃煤区创建成果,完成城市酒店和瑞金医院卢湾分院重油锅炉的改造,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配合市环保局在全区加油站安装油气回收装置,开展对加油站油气的定期监测,强化对油气回收装置监督管理。

(3)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与处置。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扩大生活垃圾分类的覆盖范围,着力降低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生活垃圾密闭化运输率保持在100%,收运车辆渗滤液基本做到无“线状”滴漏。强化危险废物环境无害化处置能力,保持全区医疗机构医疗废物规范化处置全覆盖,进一步健全危险废物监督管理网络。

(4)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生态保护与绿地建设,以提高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为重点,增加点状绿地和块状绿化,进一步推进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空间绿化。推进绿地建设,提高绿化覆盖率。继续推进绿色创建活动,加强环保宣传,积极营造崇尚生态文明的舆论氛围。

(5)噪声污染防治。重点整治交通噪声污染和规范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加强区域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巩固扩大“安静居住小区”的创建成果。加强交通噪声治理。以整治建筑工地夜间施工、餐饮娱乐业噪声以及交通干线敏感点为重点,加强机动车禁鸣和防噪降噪措施,缓解居民投诉集中、扰民现象严重的噪声污染矛盾。推进市政道路降噪措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公交线路和站点建设,减少公共交通的噪声影响。

(6)辐射污染防治。以强化能力建设和防范风险为重点,着力建设专业化、现代化的核与辐射环境监管体系。依托市区两级监管体制,建立核技术利用单位信息库,形成电子化的监管对象信息。加强辐射安全执法能力建设和辐射应急能力建设。

2、以强化污染减排为重点,优化区域经济发展。

“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仍然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因此,要按照区域功能定位和改善黄浦环境质量的实际需求和现实能力,强化总量控制的“倒逼机制”,从环保角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构建环保主动预防体系,发挥优化经济发展作用。根据“一带、两街、五大功能区”布局,以环境影响评价为抓手,积极支持区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加快环评审批速度,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环境标准、总量控制为手段,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严格实施“批项目,核总量”制度,区域内禁止新增工业企业和废品回收站点,严格控制低端餐饮、娱乐、沐浴等行业的准入,限制低端服务业无序增长,会同有关部门力求将现有规模小,分散在居民区的工业小企业,推进搬迁或向工业楼宇集中,切实把住区域和行业的污染增量。

(2)积极推进污染减排,努力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利用、低碳宜居”的方针,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探索世博低碳环保的新工艺、新技术运用于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凸显绿色标准,使之成为展示低碳理念的新窗口、新标志。加快调整和淘汰劣势企业、劣势产品和落后工艺,大力推广资源节约、节能低碳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重点推广建筑行业节能。注重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发展模式,结合区内功能性项目开发,外包服务和创意产业区建设,深化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着力打造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相适应的生态环境。

3、以防范环境风险为保障,维护区域环境安全。

“十二五”期间要从重点控制常规污染逐步扩展到控制危害环境和健康的各种环境风险,着力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环境风险防范体系。

一要在摸清环境风险源底数和健全重点风险源档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重点防范的方向。强化对辐射源和危险废物收运的监督管理,并重视废弃源、企业搬迁等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要严格有毒化学品进出口企业登记预审制度,防止遗漏登记、违反环保法规的情况发生。

二要进一步完善重点环境风险源的监管体系。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健全重点风险源监管的长效机制。加强应急处置建设,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提高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反应处置能力,逐步建立“主动预防、快速响应、科学应急、长效管理”为核心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维护中心城区环境安全。

(五)组织实施保障

1、巩固环保体制机制,强化环保责任制度。按照“重心下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左右协调、上下联动的环境保护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环境绩效综合评估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2、加强环境法治建设,强化环境执法监督。进一步加强对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控制、生态保护、辐射环境、固体废物、噪声、排污许可等领域执法力度,进一步提高执法的威慑力和有效性。组织好年度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对违法企业进行曝光,实行评奖、评比“一票否决制”,并接受群众监督。加大新化学物质现场执法力度,强化新化学物质流转备案制度要求。完善中后期管理,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对未按规定履行环评报批手续即投入运行的项目,一律责令其停止建设,并依法进行处罚。及时、妥善处理项目竣工前产生的**矛盾,杜绝因**处理不当引发的不安定因素。进一步发挥“三监联动”工作机制,完善建设项目中后期管理,提高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率。

3、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完善环境经济体系。将环境保护投入纳入区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加大政府在污染减排、环境基础设施和环境监管能力等公益事业方面的投入,按照中心城区二级站的各项建设要求,继续做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开拓资金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环境保护和建设,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环境投融资机制。按照“污染者负担”原则,依法开征排污费,重点向污染重和群众关注的污染源倾斜。加快信息化建设,全面启用建设项目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市区两级环保审批联网。

4、深化环保科研引领,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将环保科研项目优先列入区科技计划,重点加强低碳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区建设、区域性细颗粒物(PM2.5)治理、餐饮业油烟污染扬尘污染在线监控,并将科研成果推广运用。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以环境经济政策引导,推动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从各个层面促进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的转变。

5、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充分发挥环境宣传的主渠道作用,提高舆论引导和监督能力。在服务行业行政许可听证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在更大范围内的听证制度,在审批重大项目和环境敏感项目时,通过听证会等形式充分听取公众意见。积极推进公众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市民的环境意识。注重信息公开,完善企业污染信息披露制度,强化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公众参与,从机制上保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强化企业环保社会责任,推进企业环保诚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对中小学生环境保护宣传,学校环境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