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是黄浦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黄浦教育实现新突破的重要阶段。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状况,制订我区教育事业发展 “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期间教育事业的回顾
(一)主要成绩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目前,我区各级各类教育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其中3—6岁幼儿的入园率保持100%;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高中阶段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各项指标均领先于全市;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不断提高。
二是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以规划为导向,根据我区实际,整合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资源的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保留百年老校、经典名校24所,教育事业单位已从2001年初的136个调整到目前的80个。
三是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坚持把深化教育改革作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切入点,注重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落实校长负责制,扩大了学校办学自**。通过全面实施校长职级制、教职工聘用合同制、结构工资制、任职考评制和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学校良好的激励和管理机制已初步形成。
四是教育经费稳步增长。坚持把发展教育放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依法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2001年财政拨款4.58亿元;2002年为5.55亿元;2003年为6.60亿元;2004年为7.95亿元,2005年为8.72亿元,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
五是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成立了由教育系统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授和优秀教研员、科研员组成的“导师团”,形成覆盖全区的骨干教师培养带教网络。成立15个名师工作研究室,带教学员178名,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高。O5年4月,第一批名师工作室的55名学员结业,第四批名师工作室即将挂牌。
六是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按照“政府推动、项目引领、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的要求,以点带面,有序推进二期课程教材改革。注重托幼管理一体化、小班化教育、研究性学习、双语教学方面的实践,开展中小学生学习指导研究、高中学分制及评价研究。我区学生在全国和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游泳、击剑、足球、跳高、围棋、头脑奥林匹克等特色项目在全市保持领先地位。
七是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坚持把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化水平作为工作重点,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积极实施加强初中建设工程,并已通过督导评估。发挥重点中学的辐射作用,注重高中、初中和小学办学特色的纵向衔接和横向互补,建立了以6所市、区重点高中为龙头,带动周边初中、小学共同发展的6个教育协作块和“光明”、“格致”、“敬业”“大境”、“市八”5条协作链。5所高中已通过了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的终结性评审,10所中小学通过了素质教育实验学校的复评,3所幼儿园被命名为上海市示范性幼儿园。
八是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注重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用,努力促进教学方式转变。教育信息化起步早,进展步伐大。全区电脑分层配置,高低搭配,数量已达16000余台(其中中学达7639台,小学达3094台),高中生机比为3.66:1,初中生机比为4.42:1,小学生机比为4.41:1 。“IP宽带交互教学系统”由7所学校逐步推广到全区所有中学和部分小学。
九是教育环境逐年优化。积极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 创建活动。建立教育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加强教育督导工作,依法治教的局面初步形成。加强人文环境、诚信环境、法制环境和发展环境建设,教育行风建设取得良好成绩,在连续两年被评为教育行风规范达标区的基础上,2005年被评为教育行风优秀达标区。“退商还教”工作不断推进,17860平方米面积的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回归了本体,净化、美化、绿化了校园周边环境。
十是教育与社区建设紧密联系。确立社会大教育的全局观念,建立开放式的教育体系。主动为招商引资和人才强区提供教育服务。积极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克服困难,统筹安排,出场地,出设备,出师资,保证市民学院、市民学校运行,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和学习型社会服务。
(二)基本经验与启示
——区委区府高度重视教育,切实履行政府职能,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是关键。政府推动,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统筹规划区域教育,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落实“科教兴区”、“人才强区”主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是必然要求。尊重教育发展规律,立足黄浦区情实际,全面把握教育发展的各种要素,走黄浦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转变办学观、质量观、人才观,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根本前提。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推进二期课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抓手,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建立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是有力保证。教育的发展和竞争,归根结底落实在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上。有人才有项目、有人才有特色、有人才有质量,人才是建设黄浦教育软实力的核心。
——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大教育”网络,积极主动服务社会是重要保障。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发挥教育综合作用,全面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全区上下人人关心教育、时时想着教育、尽心尽力办教育,齐心合力兴教育的工作机制运作良好。
二、“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总体环境分析
(一)总体环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在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实现“两个率先”发展目标的推进中,在黄浦区域发展以及提高综合竞争力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上海筹办2010世博会为黄浦教育发展拓展了空间。黄浦区承担着建设1平方公里世博园区的重任,要把实施世博战略与推进黄浦教育现代化紧密联系、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打造以“精、特、优”为标志的都市型精品教育,提升教育整体发展势能。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教育纳入总体发展规划之中,积极履行政府办好教育的重要职责,确保教育的优先发展。
——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条件。城市建设和旧区改造有序推进,城区功能深度拓展;文明城区创建工作不断深化,学习型城区建设持久展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旺盛,都是加快黄浦教育新一轮发展的有力推动。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黄浦教育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全区中小学列入经典名校的超过半数,黄浦独特的教育优势是做强、做大教育品牌,形成具有黄浦特色的现代化教育的坚定的奠基。
——综合教育改革试验为黄浦教育发展注入了动力。黄浦区在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初步形成积累了一些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良好的教育发展外部条件、巨大的教育需求与灵活、有效的制度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十一五”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与矛盾
——现有的教育观念、体制和机制与上海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还有差距。教育的创新和活力不够,国际化水平不高,与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精品教育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尚有一定距离。
——教育资源还难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事业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城区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层次、高质量的需求。
——教育布局的合理性尚未达到期望的目标与要求,与黄浦城区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变化的契合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教师队伍管理水平和发展教育的工作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学生人数的波动与教职工人员的相对稳定之间形成了矛盾,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难度较大,人员退出成本较高。
三、“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繁荣繁华、文明和谐”的黄浦发展主线,全面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观,充分发挥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目标
根据上海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发展要求,按照黄浦区建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城区繁华、环境优美、高度开放、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战略目标,发挥老校名校的示范辐射作用,以“精、特、优”为标志,不断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到2010年,基本形成数量充分、结构合理、底蕴深厚、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实施均衡、优质的义务教育。切实承担政府实施义务教育的职责,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更高的起点上办好每一所学校,实现高水平的均衡发展。落实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弟到公办全日制中小学就读工作,让他们真正享受与本区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二是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发挥老校名校的示范辐射作用。调整高中教育结构和布局,将扩大优质高中资源与改善一般高中办学相结合,整体提高高中办学水平。继续发挥以市、区重点高中为龙头,带动完中、初中、小学共同发展的教育“协作块”和“协作链”的作用,在办学思想、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教育评价、师资培训等方面加强龙头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2010年在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就读学生比例达到60%以上。
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办好职业教育。集聚资源,做大品牌,实行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和灵活的学习制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区域内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5年。
四是坚持多样化的办学方针,努力提高学前教育整体水平。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完善多元投资的学前教育办学体制,形成适合婴、幼儿身心健康和成长规律的学前教育体系。有效提供0—6岁婴、幼儿学前教育服务,提高0—3岁婴、幼儿的早教率,3—6岁幼儿入学率保持100%。
五是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积极参与文明城区建设活动,办好市民学院、业余大学、市民学校和老年大学,形成“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浓厚氛围。
六是体现人文关怀,努力满足智残儿童的教育需求。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增加特教经费投入,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确保特殊儿童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受到良好教育,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儿童受教育率达到100%。
四、“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实施策略
围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并适度超前的目标,以精品教育为特征,做强基础教育;以提高实务能力为重点,做大成人继续教育;以提高市民整体素质为核心,做实社区教育。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功能定位相匹配,与黄浦区的人文环境相融合,与学习型城区的创建要求相一致,努力提高教育均衡化、信息化、法制化、社会化、国际化水平,加快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一是深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抓住“机制、师资、投资”三个环节,注重教育的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公正性,在更高的起点上办好各级各类教育。调整和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使黄浦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教育质量在全市保持领先水平。民办学校要处理好规范和发展的关系,在调整中提高质量。
二是加快优化教育资源和结构布局。教育事业的规模、层次、类型从数量增减转变为结构性调整、从外延发展转变为内涵发展、从封闭的自我发展转变为开放的社会大教育格局,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从满足型转变为选择型。教育新一轮发展必须发挥各种要素高度聚集、资源共享的优势,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和生源变化情况,提高现有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努力做到建一所,亮一所,精一所。
以市教委颁布的各类学校的办学标准和我区2010年预计的户籍人口55万为依据,从黄浦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抓住筹办“世博”以及深度拓展城区功能的契机,宏观统筹,合理布局,增大社区居民的受益面。到2010年,我区市、区重点高中6所,完中6所,初级中学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18所,幼儿园18所,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学校各1所。另有民办高中1所,民办初中2所。
三是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制定《黄浦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确立“树魂立根”的德育目标,落实由《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搭建的对中小学具有引领和指导作用的德育体系,完善“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的三个评价标准,抓好领导干部、教师、学生和团队干部四支队伍建设。把德育渗透到所有课程和全部教学过程之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融为一体,有机地进行道德教育,塑造健全的人格。
与学科教学结合,统筹区域内丰富的社会资源,建立供学生社会实践、社会考察的教育基地,形成分层递进的教育系列和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整体教育效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促进社区和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依托社区市民学校和新闻媒体建立的“空中家长学校”、“网络家长学校”,为未成年人家长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提供便捷的服务。
四是全面落实人才强教战略。遵循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律,体现教育人才的特色,根据黄浦教育的特点,围绕师德、学历、能力三位一体,确立名师型、骨干型、胜任型三个不同培养层次,通过铸造师魂、强化能力、科学管理、整体推进,全面实施教育领军人物登峰计划。贯彻执行《校长守则》和《教师守则》两个文件,提高领导干部促进教育发展的能力、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建设好党政干部和教师两支队伍,以高素质的干部和师资队伍来支撑黄浦教育新一轮的发展。
完善学科带头人制度和名师工作研究室的工作机制,重点培养中青年特级教师,努力造就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名师队伍。在稳步提高教职工待遇的基础上,重点向骨干教师倾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构筑平台和提供优质服务。2010年全区专任教师中在职特级教师达到7‰,区学科带头人达到2%,区级骨干教师达到5%。
五是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创设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以应用水平推进为突破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全区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程度和现代化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各科教育的整合,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以培养学生获取、选择、加工信息的能力为重点,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全面提高我区学生的整体素质。
到2010年,全区所属中小学教室多媒体化,无线局域网覆盖所有中小学,大屏幕显示技术和网络摄像头应用到全部学校,笔记本电脑和数字书包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角;IP宽带交互教学系统成为“均衡教育”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IPV6高速(千兆)宽带网、数据仓库、中间件、超媒体技术等前沿技术进入试用阶段;幼儿园信息化环境建设得到改善和提升。
六是精心培育教育特色和品牌。树立教育品牌意识,充分运用我区老校名校众多、名师名家集中的资源优势,建设好品牌学校,培育好品牌项目、支持好品牌学科,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激励教职员工的士气、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提高教育的社会信任度。要积极鼓励学校错位竞争,勇创品牌,勇创特色,充分体现黄浦教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鲜明特色,形成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的名优群体,整体提升我区教育的综合竞争力。
七是稳步实现职业教育突破性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专业培养规格、教学内容要满足上海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力推广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应积极吸收和整合,探索和实践具有黄浦特色的职业教育之路,根据区域实际,充分借助我区雄厚的职教资源,做大职教品牌,努力办好一所成规模的国家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并重点建设一所高标准的与现代服务业要求相匹配的学生实习基地。
八是努力服务学习型城区建设。整合成人教育资源,在办学设施、师资队伍、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优势互补,集中力量办好一所区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建设好一所实体性的市民学院,办好老年大学,加强对市民学校的管理、服务和指导,融市民教育、科普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文艺创作等活动于一体,在“大教育”、“大文化”概念下探索相互交融、协调发展的教育运作模式;成立一所成人教育中心,把教育培训业纳入我区现代服务业内容,“筑巢引凤”,加快教育培训业的招商引资,努力引进目前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教育培训机构入驻我区,加快发展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培训业。
九是大力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扩大国际视野、增强开放意识、扩大对外开放、培养交往能力、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借鉴国外发展教育和开发人力资源的成功经验,加强国际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在境外设立教师培训基地,加大干部教师境外培训的力度,使区内符合条件的英语专任教师具有国外进修的经历。同时逐步输送其它学科的优秀教师出国研修,为双语教学打下基础。建立外教管理中心,聘请高水准的外籍教师到本区任教,并在全区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在格致、大同两所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设立国际部,逐步扩大外籍学生的招生数量。
十是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按照“强化、弱化、转化”的要求,将政府职能从“办”教育转变到“管”教育上来,建立以服务和管理为主的教育行政管理机制。要努力构建以现代法人制度为基础,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自主管理、职责分明、权力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形成面向社会开放办学,持续发展,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五、保障措施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革和发展全局
1、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坚持从区域实际出发,全面把握教育发展的各种要素,理性认识教育发展的机遇和空间,走出黄浦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2、准确把握黄浦教育发展的定位和目标。立足黄浦实际和区情,依托独有的区位优势和文化积淀,积极创办以“精、特、优”为标志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都市型精品教育,做到内涵精深、特色鲜明、环境优化,在更高的起点和平台上继续坚持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向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的教育服务。
3、发挥教育在创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牢固树立“人才强区”观念,坚持“科教兴区”主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坚持实践与创新,大力支持教育改革与发展,实现并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调节好社会公平和效益的关系,充分体现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教育应有的贡献。
4、努力实现教育均衡与优质并举。从黄浦实际出发,关注均衡化的深刻内涵,关注学校自身办学水平的提高,凸现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在更高的起点上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和均衡,使我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教育教学质量同步实现均衡和优质,真正体现政府履行法定职责的价值。
5、坚持“两个为本”。即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始终把培养人放在教育工作全局的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真正做到“育人为本、育德为先”;建设好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改造薄弱学校力度,促进区域内部的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统筹教育规模、结构和效益。
(二)建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多渠道加大对基础教育投入
根据我区实际情况和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增加本级财政中教育经费的支出,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切实提高教育投入水平,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提升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并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
教育经费投入应侧重于: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队伍建设和应用推进;支持教育领军人物登峰计划,保证对名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及教科研的经费投入,逐年提高教师的待遇;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师资质量;扩大教育规模,优化布局调整;关注教育公平,建立扶贫助学的长效机制;确保“大教育”经济基础,为社区教育和家长学校的运行提供财力保障。
(三)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1、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水平,确保重大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适当运用市场手段,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增强教育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学校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
2、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大力发展学前和高中阶段的民办教育,加大教育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
3、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全面推行以聘任制为基础的教师任用制度,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激励、竞争、淘汰机制。
4、改革内部分配机制。逐步形成“上岗靠竞争、管理靠合同、收入看贡献”的教育人事管理新格局,重点向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特聘教师倾斜,实现多劳多得、优教厚酬。
5、建立新型后勤运营和保障体制,逐步提高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水平,不断规范运行机制,完善服务保障体系,降低学校后勤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四)创设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运行机制
1、完善政府宏观管理职能。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在指导服务上靠前一步,在事务管理上退后一步,通过政策保障、规划引导、督导评估等手段,营造教育和谐发展的宏观环境。
2、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职能,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提供方向、动力和保障。积极探索社会参与教育质量评价和监督的有效途径、方式和方法,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3、全面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积极实施“退商还教”,切实加强学校周边治安、交通、市容等环境整治。努力促进教育公平,解决教育难点,落实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和扶持政策。深化规范教育收费工作,进一步提高教育行风建设水平。
4、积极争取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教育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加大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大教育”网络,才能营造全社会关心教育改革、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才能确保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
教育规划是引导本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施依据,必须坚持“规划先导”的原则,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保证“十一五”期教育发展按预期目标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