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国有资产调整和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06-04-28 浏览量:15

一、“十五”的回顾

(一)主要成绩

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基础统计、产权管理、评估管理、资产处置、转让重组、考核奖惩等建立一系列制度,经营预算实施试点。

2、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以理顺三个关系为核心的三年国企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从2002年~2004年,1221户国有、集体企业完成了各种形式的改革、改制,240户转制民营企业实行属地化管理,理顺劳动关系3.5万人。大部分改制企业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富有活力,广大职工对企业改制基本上是满意、认同的。

3、国有资产运行质量有所提高。2001年末与2004年末相比(下同),企业户数从1446户减少到380户,下降73.72%;国有(集体)资产总量从103.7亿元减少至92.2亿元,减少11.1%。资产层级有效收缩,资产结构优化,国资向优势企业集聚。资产效益凸现,利润总额从6.95亿元增加到10.1亿元,上升了45.14%;净利润从5.46亿元增加到6.83亿元,上升25.26%;总资产报酬率提高了35.57%;净资产收益率提高了49.20%。在职职工人均年创利从8118元提高到33940元,增长了3.18倍。

4、化解困扰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三年来共盘活存量资产54.4亿元,筹措改革成本10多亿元,压缩风险性贷款担保22.6亿元,政府收回出借资金9.2亿元,进一步释放了累积风险。清退职工持股会61户,合计1.76亿元。

5、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有序推进。推行以企业监事会为主要载体的监督形式,加强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经营行为的日常监管和重大决策的过程性监督。三年多来不断检查大额资金往来,纠正违规资金往来1.03亿元。实行对集团财务报表定期分析制度,开展了对外投资、担保、应收账款、境外资产等专项检查,试行了对董事会年度工作监督评价制度,形成了具有黄浦特色的国资监管模式。

(二)存在问题

1、出资人监管体制还须进一步理顺。出资人管理与政府公共管理关系还未完全理顺,出资人的地位尚未确立,国资监管覆盖面还需拓展,出资人管理方式、手段尚需进一步改进,监管方式还需进一步探索、创新。

2、国有资产结构布局不尽合理。黄浦区目前产业资本结构为房产业占54.52%;商业占18.56%;服务业占19.17%;工业占7.52%;其他占0.23%。资产的布局和产业结构与黄浦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国有资产流动性和资源资本化程度较低。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待进一步深化。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国资集聚度仍然偏低,国资吸纳放大效应尚未充分发挥。

3、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现有企业集团在资产规模、运行质量、内部管理上差异性很大。仍有部分企业处于“无利和微利”状态,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扩展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亟需增强。

(三)主要经验

1、必须坚持统筹协调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市、区的战略发展规划,不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发挥国有经济对区域经济的主导引领作用。

2、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渐进推进。企业的矛盾和问题归根结底要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要以国企改革为中心环节,以国资改革为体制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坚持国资改革与国企改革的有机统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3、必须坚持依法管理、规范操作。建立科学合理、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契约化管理,建立了区属企业集团主要经营者经营目标考核和国资收益收缴制度,把国资管理和国企改革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二、“十一五”发展的背景分析

1、从整体看,未来五年是黄浦国资监管重要创新期。这五年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成“四个中心”框架的重要阶段。建设“四个中心”和举办2010年“世博会”将为黄浦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动实现城区的繁荣繁华、文明和谐,再造“经典黄浦”辉煌。这是国资加快调整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时期,也是国资国企改革继续深化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期。区国资委的建立奠定了体制基础,将推动国资监管工作的创新。

2、从机遇看,黄浦国资面临着发展良机。经济全球化为上海与黄浦国资国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接跨国资本、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国内良好宏观经济环境及其发展趋势为国资国企深化改革提供了宽松环境,为加快发展开拓了更大空间;世博战略和浦江两岸开发以及轨道交通建设,都将为黄浦优化产业结构注入新的活力,为区域功能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3、从挑战看,黄浦国资面对着诸多困难。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明显增强,国资国企必须应对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全面竞争;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高”要求和资源有限的“硬”约束,对国资国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布局结构调整形成了新的压力;新型既懂资产经营又懂产业管理得国资人才资源严重不足;市场不确定性增强、国资流动不畅、改革成本不断提高的问题依然存在;把握出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利益关系调整的平衡度难度甚大,亟待做好思想引导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不断加大;这些都对国资调整与管理和国企改革的方向、力度、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区域功能定位“一带三区”,即外滩沿黄浦江发展带、经典南京路地区,传统豫园地区、未来世博园地区,体现黄浦发展动力,调整国有资产战略布局,以增强国有经济主导竞争力为主线,落实对国资优化配置、充分运用的整体要求,健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资有序退出机制,坚持“有进有退”、“做实做强”和“管好管活”三个原则,抓住产权多元化、资产资本化、监督法制化三个着力点,努力提高国资集聚度、国企创利度和国资国企对黄浦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形成体制顺、机制活、监管严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调控、支撑和保障的作用。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1、把握三个原则。一是有进有退。适应“一带三区”功能定位和发展趋势,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提高国资的流动性,调整有进有退。二是做实做强。要转变增长方式,集中资本,集聚产业,集约资源,把国有企业做实做强。三是管好管活。拓宽国有资产监管的覆盖面,按照企业不同的资本结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分别采用不同的监管和考评方式,建立管理有序、监督有力、运转顺畅的出资人监管体系,提高国资监管的效能。

2、抓住三个着力点。一是产权多元化,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资对其他资本的带动力。二是资产资本化。建立国资流得动、调得动、能联动的机制,推动优质资产和资源向关键产业领域和优势企业集聚。三是监管法制化。依法有效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探索创新国资监管方式方法。

3、提高三个度。一是资本集聚度,打造一批有竞争力、拥有知名品牌、能带动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的国有企业。二是企业创利度。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升资产运行效益。三是国资国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形成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主要指标

未来五年,黄浦区国资调整和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国有资产总量稳步增长,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提高。基本实现“四个目标”:

1、国资总量增长目标。“十一五”期间,国有资产年均增长保持8%左右,到2010年国有资产总量达到150亿元。

2、结构布局调整目标。加快推进国有资本从传统产业、一般竞争领域退出,向一带三区和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到2010年80%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集聚在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80%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分布在国有控股(集团)公司。

3、国资国企改革目标。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制,基本完成国有企业债权债务等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置。打造若干个具有市场竞争力、有技术、有实力、有品牌的企业集团;建立运行有序、管理有方、制衡有力、奖惩有章的国有资产运行机制。

4、国资国企监管目标。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出资人监管体系,对各种类型的企业分类监管,分层考核,进一步完善契约化管理。加强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监管,认真履行国资出资人财务管理职能,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提高会计电算化水平,建立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和电算化网络管理平台,加强国资管理基础工作,在扩大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国资经营预决算管理,逐年提高收益率,全面实现国资投资回报。

五、主要任务

(一)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

 按照国际大都市核心功能区“一带三区”功能定位,以提高国有资本的流动性为抓手,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商业是黄浦繁荣繁华的基点,房地产业是发展楼宇经济,加快旧区改造的力点,旅游纪念品业是黄浦“一业特强”的亮点,基础性、公益性建设是黄浦经济社会发展的支点,要以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

——优化商业业态。打造国际一流南京路,深化开发豫园地区,发挥区位优势和品牌优势,构架上海商业制高点。通过整合和集聚,形成商业为主营的国有控股投资公司;

——做优房地产业。以区域楼宇经济发展为契机,积极参与世博园区建设、外滩一体化改造,使国资向“一带三区”等重点功能区集中,形成有综合房产开发功能的国有房产投资公司;

——打造“一区一业”。优化特色资源配置,通过引领、开发、扶持,提升品牌能级,壮大以老凤祥、杏花楼、新雅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品牌特色的优势企业,形成特色产业链;

——完善城市功能。优化投资环境,根据区域规划,推进旧区改造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土地储备和配套服务为主体国有投资管理公司。

按照重组聚合、优化配置的战略进行资源整合,加速资产集聚,加强管理集成,实施政策聚焦,充分发挥国资国企对现代服务业、商旅文产业、房地产业、旅游纪念品产业和区域基础设施、公益性领域等发展的推动与支撑作用。合理收缩国有资本行业分布跨度,缩短管理链条,提高国有资本规模集中度。

放大国资收益倍增效应。本着谨慎安全、规范程序、倍增效应、市场运用等原则,将国资收益用于盘活有效存量资产、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再造国资收益新基础等方向,拓展其运行效应。

(二)积极推进企业集团层面改革

基本完成区属企业集团层面改革是未来五年区国资国企改革的主要任务。

----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依据各个企业集团的资产规模、经济效益、行业特点、发展前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司一策,分类推进企业集团层面改革。对符合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导向的企业,依托优势,整合资源,做实做强;对不适宜国资发展的企业,实施多元化改制、改造;对无竞争力、历史负担重的劣势企业,国资要加快退出。

----引进战略合作伙伴。鼓励、支持企业集团吸引中央和市的国资、民资以及外资,参与国有资产调整和企业改革重组,把握时机,注重质量。在引进资本同时,引进资本运作经验和先进管理理念。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激活国资能量,以较少的国有资本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本,积极吸引民资和外资参与企业集团改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和业态。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健全法人治理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形成制衡机制,增添企业发展活力。

(三)继续深化中小企业改革

推动企业集团子公司及以下层面企业深化改革,把它与国资战略性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不是简单的一退了之。打造和发展一批符合黄浦发展区域功能定位的优秀企业、骨干企业、品牌企业、老字号企业,转移或淘汰一批与区域产业经济结构不相适应、缺乏竞争力企业。

----分类实施整合。采用不同方式对中小企业进行整合,对有发展前景、有品牌的企业转让、配置给企业集团;对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企业重新组成新企业;对资产规模小、生产经营产品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实施多元化改造、民营化改制;对经营不善、资不抵债劣势的企业通过关闭、歇业、破产,退出市场。

----调整股权结构。加快对国有独资企业的改制,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造,变全资为控股、变绝对为相对(控股),以参股为退出,建立合理、制衡的股权结构。注重资产质的提升,搞好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提高抗风险能力。

----激励品牌企业。在中小企业改革中,要注重发掘、培育特色品牌,加大科技含量,提供产业支撑。品牌是黄浦传统优势和宝贵财富。要摸清情况、全面梳理,采用注入、嫁接、拍卖等多种形式激活品牌,依托市区联手,拓展市场网络,再造黄浦品牌企业优势。

(四)加强对国资营运的监督管理

按照出资人定位履行职责,以产权代表管理为主要抓手,以战略管理、收益管理为监管重点,建立合理有序、监督有力、运转顺畅的出资人监管体系,切实提高国资监管效能。

----实施产权代表授权管理。建立完善产权代表重大决策授权管理制度,明确产权代表职责。以股权管理方式,履行出资人职责,或依照归口管理制度,在企业对外投资、融资、担保、资产出售、股权转让等重大决策事项上实行国资股东的授权管理。落实产权代表监管责任,建立述职制度。

----完善国资基础管理。建立符合出资人财务管理要求的核算体系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对国资存量盘活收益和经营收益管理,进一步完善国资收益收缴制度。强化会计、审计、统计有机结合的国资财务监管,建立规范的企业财务决算管理体系。健全国资统计评估管理,完善产权管理制度,探索混合所有制下国有产权管理方法。

----完善科学考核机制。按照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的要求,落实国资安全和保值增值责任。健全目标责任契约化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坚持效率优先,注重公平分配,规范分配秩序,维护职工利益,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提升国资监管效能。扩大监事范围,对企业合法经营、财务状况、国资运行保值增值等监管,把日常监督、风险监控和综合监管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董监事管理中心,健全以监事会为主要载体的监管制度,建立董事会年度工作报告制度。加强与区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健全联席会议等有关制度,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监督作用,构筑内外结合、各尽其责的国资监管网络,提高综合效能,使国资运行处于可控状态。

(五)加强对非经营性国资的监管

建立资源共享,配置优化,产权开放,流动有序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运作机制,以增量国资带动存量资源,以优化配置激活存量资产,以产权开放引进外来资本,以有序流动完善机制。梳理、规范非经营性资产管理办法,建立以投入、形成、使用、处置等全程式行政事业性资产监管体系。全面完成行政事业单位“三产”脱钩工作,逐步剥离行政事业单位中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通过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产权转让,吸纳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领域开发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理顺管理体制

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国资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资监管体制。明确国资保值增值的行为主体与责任主体,明确国资监管机构与政府、与出资人之间的关系,理顺产权关系,加强股权管理,注重投资回报,逐步建立有效的国资运营管理体系。把改革的重心从国企改革为中心环节向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转移,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

(二)构筑运作平台

根据功能定位,市场运作的要求,建立能代表区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资产经营公司,作为区国资运作平台,发挥其资本运作和融资功能,提升资本运作能力。加快国资的对内、对外开放,引进具有雄厚资金实力、丰富资本运作经验、良好声誉的国内外专业投资管理机构。以资本为纽带,建立国资与民营、外资共同投资的运作平台,参与国有企业股权转让和债务重组。也可借鉴国外政府资产国有民营的有益经验,探索直接委托专业投资管理机构管理运作国有股权,或委托其直接经营企业。

(三)塑造动力机制

积极探索在产权多元化基础上法人治理结构的多种有效模式,推进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规范建设,完善运作机制,着力构建符合区域功能定位、产业结构调整和有利于国资有序流动的业绩机制;对经营者实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形成经营者“能上能下”的市场选用机制;积极推进管理和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建立和完善责权利相一致、经营者的收入与企业经营业绩相结合、与职工收入相关联、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的薪酬分配制度,激活创新动力。

(四)完善政策规范

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在推进产权多元化、加快资产重组、盘活资源,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过程中,对企业资产处置、债权债务管理、要素参与分配、上市公司股权管理、解决企业历史问题、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建立健全国有出资人监管的制度规范。制定和实施国资营运机构发展规划、业绩考核、投资、国资预算等管理规范,进一步完善出资人财务监管,国资统计、评价管理、产权基础管理、资产评估管理和产权规范交易等一系列基础管理制度,建立重大决策审议机制。进一步完善不实资产处置和重大评估项目评审制度。坚持“一岗双责”,改革、稳定两手抓,确保企业和社会稳定。

(五)实施人才战略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是项探索性、风险性的创新事业。人才是第一要素,人才战略是国资国企的第一战略。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着力打造产权代表、经营管理者、国资监管者等人才队伍。探索专业化、市场化的管理方式、选用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营绩效考评机制,努力做到紧缺人才引得进、关键人才用得好、高层次人才留得住。加强国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育复合型人才,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不断提高服务大局能力、依法监督能力、重组整合能力、服务指导企业能力、攻坚克难能力、廉政勤政能力和提高管理效能效率能力。

 

 

                        黄浦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