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再上台阶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发布时间:2024-02-23 浏览量:50

近日,长三角地区“同步”进入两会时间,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以下简称“一市三省”)各自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到,“长三角一体化”成关键词。

数据显示,2023年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达30.51万亿元,迈上30万亿元新台阶,长三角地区用不到全国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

2023年,四地交出一张亮眼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绩单:21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合作事项加快落地,15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市“一网通办”,28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科技创新联合攻关项目加快实施,全国社保基金长三角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落户……

2024年,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第二个五年的开局之年,四地政府工作报告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各自部署,四地代表委员结合自身实际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纷纷建言献策,一市三省正在加大合作力度,推动一体化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上海:当好长三角“龙头”

上海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九大任务之一就是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制定实施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协同开放、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安全发展等方面重点合作事项落地,加快建设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合力打造长三角区域发展共同体。加快方厅水院、沪苏嘉城际线等重点项目建设,做好华为青浦研发中心竣工投用配套服务。精心办好第七届进博会,扎实做好城市服务保障工作,推动更多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落地,持续放大溢出带动效应。

对于上海要如何当好长三角“龙头”,上海市人大代表王卓瑛建议:首先,要对标国际前列的城市群发展及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突破自身转型发展的瓶颈;其次,产业链完整的国资领军龙头企业要发挥市场配置的核心带动作用,辅以相应的配套政策,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产业功能整合的目的;再次,加强基础设施体系前瞻性布局,加快构建一体化区域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和突破口,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今年迎来建设五周年,针对如何加快推动示范区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取得更大突破,上海市人大代表朱翊元建议,发挥上海先行先试作用,如支持示范区借鉴上海工程建设项目“容缺受理”“桩基先行”“分期验收”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在示范区推广临港新片区“特斯拉审批模式”等更多的改革举措。

市场监管一体化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必须率先加快推进,才能够为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高层次协同开放扫清障碍、保驾护航。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建议:一是通过加强长三角标准领域合作,加快推进长三角重点省市之间的标准互认,实现区域内重点标准目录、具体标准制定、标准实施监管三协同;二是聚焦长三角区域优势产业和新赛道领域,共同制定一批全新标准,比如,数字化改造标准、无人车间和智慧工厂建设标准等;三是强化食品、药品安全抽检合作与信息公开,建立重大舆情预警与协同应对机制。

结合全球各国氢能战略布局及未来超万亿元的产值,以及我国首个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中明确对氢能的三大战略定位,民革上海市委会呼吁上海应试制度、闯新路,打造国际一流的氢能产业发展高地,抢占“绿色未来”发展先机,其中提出战略布局氢能长三角一体化竞逐全球“氢经济”高地。上海要在产业链布局上抓关键,突出技术、装备等自身优势,牵头绘制长三角氢能规划路线图,建设标准协同、价格协调的引领示范区,形成一批代表国家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和能源变革的解决方案。依托建设“五个中心”和强化“四大功能”的制度创新优势,全力打造全球氢能贸易金融服务中心及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并推动国内外最先进的氢能技术在上海转移交易、落地转化。

 

江苏:加速产业集群汇聚创新力

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联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建好用好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G60科创走廊、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建设,规划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推动沿海港口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枢纽融合发展,更高水平建设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认真落实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打造产业转型创新、绿色现代航运等先行段、示范段。

江苏省政协委员、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所长沈玥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需加速产业集群汇聚创新力。发展合成生物及其相关产业,要打开全局视野,提前谋划产业集群发展,加强整个产业战略的布局和规划。要整合江苏省合成生物领域优势科研机构、高校院所以及产业机构,集聚优势超前谋划。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产业联盟等方式,培育更多综合型、跨学科的人才,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长三角一市三省是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省市,协同推进长江大保护也是四地共同建设的重要课题。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康建荣建议,发起建立长三角碳减排与绿色发展的互动合作机制,推动完善长三角区域协同降碳市场体系,推动构建长三角区域协同降碳“碳泄漏”监测体系等;强化环境稽查部门联合行动,着重加强对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三高”产品的区内外贸易流监测;推进长三角省内、市内和县内碳排放监测联防联控工作,推动统一预警溯源、统一监管执法、统一考核评估,共同建立和完善“碳泄漏”联防机制。

致公党江苏省委会提交的《关于加快培育长三角高水平数字产业集聚区的建议》集体提案认为,长三角地区的独特优势在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方面处于国内头部位置。提案建议通过加快建设高水平数字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加快实现长三角经济发展带的“数智蝶变”,应是下一步工作重点。


浙江: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 

2023年,浙江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加快建设长三角科创共同体等合作载体,基本建成长三角期现一体化油气交易市场。

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24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加快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推动数字长三角、“轨道上的长三角”等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快建设长三角航空货运枢纽、长三角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通苏嘉甬铁路等项目,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物流体系。

浙江省人大代表、嘉善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副主任刘东红建议,进一步加大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对于新建的长三角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大政策、人才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比如,由政府主导或引导设立天使资金,为平台成果转化项目提供初期的支持,推动模式创新,打通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安徽: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

2023年,安徽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动能、最大红利,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主办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共同签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土空间规划等9项合作协议;G60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揭牌运行,牵头成立工业互联网产业链联盟,“7+3”结对合作园区挂牌运营;合肥、芜湖成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联动发展区。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安徽将落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次座谈会精神,发挥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推动全省各区域、各板块协同共进,提升整体发展能级。高效落实重大国家战略,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机遇,高质量推进各领域共建共享。协同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合作共建。深度参与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加快产业锻长补短。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启动建设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积极共建长三角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加快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安徽联动发展区。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加快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差距。

安徽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胆胰外科主任王成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融通共赢,最终要让百姓可感。安徽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很多是依托于长三角顶级的医疗机构在支撑。安徽要在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同时,主动地靠上去,提升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增强安徽省内大型医疗机构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引导力。

科技和产业是安徽的两张亮丽名片,也是安徽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最大的底气和最硬的实力。对此,安徽省政协委员、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友国建议,安徽省要持续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深化“两心同创”,建设“科大硅谷”等平台。扩大部省合作,主动谋划推进14个重点产业领域的高端创新平台在皖落地。以产业和市场为导向,健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常态化跟踪挖掘重大科技项目和前沿基础研究中的阶段性成果和衍生技术,促进产业发展。

 

一市三省公布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上海: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江苏: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新增就业12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实际使用外资稳中提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浙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左右,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安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16万元/人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9%左右,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7.5%,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8万人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2.7%左右,人才资源总量1380万人,粮食产量及播种面积、生态环境质量等指标完成国家下达年度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