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十四五”审计事业发展规划

来源:泰州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1-12-04 浏览量:11

序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积极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的重要时期,是致力民生、聚力转型,奋力走好具有泰州特色和内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的关键阶段,也是泰州审计事业创新发展、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根据《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江苏省“十四五”审计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泰州实际,编制《泰州市“十四五”审计事业发展规划》。本规划主要阐述“十四五”全市审计事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明确工作重点和相关措施,是指导今后五年全市审计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全市审计机关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奋勇前进,开启新时代泰州审计事业发展新征程


一、“十三五”审计工作成效

“十三五”时期,全市各级审计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审计厅的工作部署要求,不断强化政治机关意识,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有效推动中央和省市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稳步推进审计全覆盖,在维护经济安全、推动深化改革、促进依法治市、推进反腐倡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扎实推进“一高两强三突出”实践、“强富美高”新泰州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省市委工作部署要求,全市两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先后成立,强化审计领域重大事项的制度设计、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审计委员会办公室认真履行职责,全面完成市委审计委员会的工作部署和各项任务,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为审计委员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提供支持和服务。

——审计监督职能作用有效发挥。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找准审计监督与泰州高质量发展的最佳结合点,聚焦“六稳六保”、夺取“双胜利”、打好“三大攻坚战”、“放管服”改革、健康长江泰州行动等重大任务部署强化审计监督,扎实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工作。“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审计(调查)1076个项目,累计查出主要问题金额6037亿元,促进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76亿元,核减政府投资金额78亿元,提出审计意见建议3655条,推动健全完善制度机制2548项。

——审计机关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全面推进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有效落实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审计职能作用不断优化,全市审计“一盘棋”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全面实施“五个强审”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审计机关的党建引领、改革创新、质量控制、信息化建设、人才支撑等能力水平显著提升,审计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市审计系统持续创成市级文明行业,获得地方党委政府人民满意机关、效能建设先进单位、综合考核标兵单位等综合性表彰30次,有7个项目获评全省优秀审计项目。

——审计队伍自身建设持续加强。深入践行“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总要求,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高质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扎实开展审计业务培训,审计队伍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明显提升。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市审计机关有61人获得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证书,12人获国际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资格,125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二、“十四五”审计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深刻变化,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全市审计机关必须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新特征新要求,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更新理念、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担当职责使命、构筑发展优势,推动泰州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党和国家发展新形势对审计工作提出新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这些都将对新时期审计工作的环境、对象、内容产生深远影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审计机关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聚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六个新”主要目标,落实党中央对审计全覆盖等方面的新要求、新部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成为重要力量,发挥重大作用。

——泰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赋予审计机关新任务。泰州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致力民生、聚力转型”两大主题,做实富民、惠民、安民三篇民生文章,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转型提级两大行动,擦亮“健康名城、幸福泰州”城市名片,奋力走好具有泰州特色和内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审计机关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坚持不懈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加有效地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工作,在“治已病”“防未病”上,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作为,做到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指向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里,政策落实“梗阻”出现在哪里监督重点就聚焦到哪里,风险隐患累积在哪里监督工作就延伸到哪里。

——强化审计机关自身建设需要对泰州审计提出新要求。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政治机关、宏观管理部门的全新职能定位,为审计事业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当前,我市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主要有:审计理念还不够解放,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举措还不多;审计监督建设性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与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的期待还不完全匹配;审计工作创新、项目创优的力度及成效还不大;审计干部的能力和水平还不能完全胜任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等等。泰州审计人必须树牢宏观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在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推进审计监督体系和监督能力现代化建设,健全审计的领导、组织、管理、协作等工作机制,在服务大局中实现审计高质量发展。

三、指导思想

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锚定“强富美高”总目标,强化“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担当,围绕“致力民生、聚力转型”两大主题,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推动审计制度改革,加强全市审计工作统筹,加快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为我市擦亮“健康名城、幸福泰州”城市名片,奋力走好具有泰州特色和内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提供有力的审计保障。

四、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领导审计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机制,全面落实党中央、省市委及其审计委员会对审计工作的部署要求。切实增强政治机关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分析把握政治大局,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把党对审计工作的绝对领导作为一条“政治红线”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坚持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积极推动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各项工作要求落地落实。牢牢把握经济监督定位,找准审计监督与高质量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自觉服从大局,积极维护大局,有效服务大局,推动“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实现,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依法审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强化法治思维,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全面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坚持客观求实,聚焦主责主业,查真相、说真话、报实情,坚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依照法定职责、权限和程序行使审计监督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站稳人民立场,坚持把促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把促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作为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推动各项惠民富民政策落地落实。

——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创新规范立业”,保持创造性张力,解放思想、唯实唯勤、善作善成,全面推动审计理念、手段、方法、机制、文化创新,锻造提升审计干部担当能力和创造性工作水平,着力破解审计事业发展中的难题和瓶颈。坚持用改革的视角发现问题,以改革的思路推动解决问题,做到揭示问题与推动解决问题相统一,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一体推进。

——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一盘棋”理念,统筹协调、总体谋划、强化管理,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一体化推进全市审计工作。大力推进研究型审计、绩效审计,全面辩证地看待审计发现的问题,按照“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客观审慎作出评价和结论。正确处理好查问题和促整改、“治已病”和“防未病”、治当下和管长远的关系,增强审计工作的前瞻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五、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强富美高”新泰州建设迈上更高台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取得良好开局的目标任务开展审计监督。到2025年,基本形成与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一)集中统一的审计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审计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市委重要部署要求的工作机制更加完善,确保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审计工作全过程各环节的制度更加健全,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职能作用发挥更加有力,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更加坚强,构建完成覆盖全市、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审计工作“一盘棋”格局更加完善。

(二)全面覆盖的审计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加强审计工作统筹,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持续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既在审计覆盖面上消除盲区、不留死角,又在审计对象、审计内容上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实现审计全覆盖纵向与横向、有形与有效、数量与质量相统一。“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的大数据审计模式全面应用。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人大监督、司法监督、党委政府督查的协作配合进一步贯通,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资源整合更加制度化常态化,基本形成目标一致、协同配合的“大监督”格局。

(三)权威高效的审计工作运行机制更加完善。坚持依法审计,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维护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促进权力规范运行。健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推动提升审计整改成效。优化审计全过程管理,坚持把审前、审中、审后贯通起来,不断提升审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审计工作质量和效能进一步提高。

(四)审计监督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切实增强宏观思维、系统思维,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强化相关政策研究和审计对象研究,强化审计查出问题综合分析,审计监督的政治性、宏观性和建设性显著增强。坚持创新驱动,不断创新审计理念思路和技术方法,利用数据分析手段核查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能力进一步提升。更好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建设,成长成才、干事创业的机制进一步健全,审计队伍政治素质、专业素质更加突出,知识、年龄结构更加优化,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高。


第二章 开拓创新,着力推进审计监督体系和监督能力现代化


做好“十四五”时期的审计工作,必须更深更细更实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指示,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审计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以创新思路凝聚各方监督合力,完善审计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审计监督的综合效能。

一、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牢固树立审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把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审计工作的“压舱石”,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成果,推动完善党领导审计工作的制度机制,切实做到“两个维护”。

(一)健全推动党对审计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党中央和中央审计委员会有关决策部署、省市委和省市委审计委员会有关议定事项,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全市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要建立健全审计监督重大事项督察督办等制度,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各有关决策部署落实见效。

(二)推动完善审计委员会工作运行机制。精心做好党委审计委员会会议各项准备工作,优化办文办会办事规程,为审计委员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提供有效服务。建立强化党委审计委员会成员单位沟通、联络、协调机制,推动审计工作有序高效。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职能作用,加强研究谋划、沟通协调、服务保障、督察督办,确保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

(三)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对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审计成果、涉及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处理情况、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等,审计机关要首先向本级党委审计委员会请示报告,经批准后再按法定程序办理。下级党委审计委员会重大事项要向上级党委审计委员会请示报告,研究制定审计领域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清单制度。

(四)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加强全市审计工作统筹,优化审计组织方式,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切实强化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项目计划管理和业务指导。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的考核和干部管理,完善市(区)审计局主要负责人向市局党组述职报告制度。

二、推进审计监督体系现代化建设

建立健全审计全方位监督、全覆盖推进、全流程管理三大机制,提高全域审计监督的整体效能,推动审计监督体系的现代化进程。

(一)健全全方位审计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轮驱动”作用,推动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相贯通,形成审计全方位监督机制。

——全面履行国家审计监督职责。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为审计工作的着力点,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既要“治已病”,又要“防未病”,及时揭示和反映中央、省市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种风险隐患以及财政资金分配、国有资产处置、公共资源交易中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权力规范运行和反腐倡廉,充分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强化完善内部审计防护功能。推进《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方案》(泰政办发〔2020〕45号)贯彻落实,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推动建立健全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组织体系、工作机制和整改机制。建立健全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机制,与部门单位的挂钩指导机制,与内部审计的协同机制。加强审计计划沟通、审计内容互补、审计实施联动,强化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推动内部审计拓展审计范围、突出审计重点,加强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促进单位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提升组织价值。加强对内部审计行业自律组织的业务指导。

——充分发挥社会审计服务作用。结合审计工作,积极探索对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核查机制,加大对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财务收支、资产评估、工程结算、工程决算等相关审计报告和其他成果性文件核查力度,促进社会审计提升执业质量。改进购买社会审计服务方式,充分运用社会审计力量,弥补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机构专业人员力量不足。

——着力增强与其他监督协同联动。探索在不同监督部门之间构建信息沟通机制,深化部门间协调合作、联合检查,推动审计监督与人大监督、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巡视巡察、行政监管等其他监督的协同联动,增强监督合力。

(二)健全全覆盖审计推进机制。按照审计全覆盖纵向与横向相统一、有形与有效相统一、数量与质量相统一的要求,强化审计项目统筹谋划,改进审计方式方法,健全审计结果和信息共享机制,多方式、多渠道高质量推进审计全覆盖。

——强化审计项目谋划。坚持全面覆盖、重点审计,加快审计对象资源库建设,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科学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频次,消除监督盲区。建立中长期审计项目库,实现年度计划与五年规划有机衔接。以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审计和重点资金及项目审计为抓手,统筹推进政策落实和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使用审计,努力提高审计全覆盖质量。

——改进审计方式方法。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审计数据采集,探索数字化审计新模式,健全“数据分析+现场核查”工作机制。根据审计项目性质,综合运用上审下、交叉审、同级审等审计组织方式,推广应用“大项目”审计模式,加强审计项目过程控制,规范延伸调查行为,提升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率。

——健全审计成果共享机制。推动全市审计机关关联项目之间的成果对接,增强对同一单位、区域或领域统筹开展的关联项目成果的规范性、可用性,实现最大程度的审计结果和信息共享,防止重复审计和审计效率不高问题的发生。

——健全审计项目后评估机制。以计划编制和执行为主线,对审计目标的科学性、审计程序的合法性、方式方法的创新性、审计作用的建设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高全过程质量管理水平。

(三)健全全流程审计管理机制。积极创新审计组织管理,统筹推进计划编制、项目实施、质量管控、审计整改和成果运用等方面的全流程管理,向管理要效率,靠创新提效能。

——强化项目计划统一管理。统筹谋划全市审计项目,统一管理审计项目计划,加强跟踪督查指导,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推进系统内各层级审计联动和横向合作,做好系统内不同项目在审计内容、审计时间上的统筹衔接,做到项目同步安排、协同实施、共享成果。

——强化审计实施上下联动。以统一组织项目为载体,加强全域审计资源统筹调配,对涉及全市性的重点资金和重大项目组织全市审计机关开展审计,实现上下联动、同步实施,提高审计监督的协同性、整体性。

——强化审计质量管理控制。加强审计方案编制、现场实施、报告编审等全流程审计质量管控,严格落实分级质量控制责任,完善审核复核审理具体指标,提高复核审理效率,加强对审计质量监督检查。全面落实《审计项目创优三年行动计划》,抓好“拳头”项目,形成“孵化一批,成长一批,成熟一批”的优秀审计项目创建格局。

——强化审计整改督查效能。推动市委市政府持续把审计整改工作纳入市级机关综合考核体系和市(区)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认真落实审计整改督促检查责任,对需要整改的问题分类提出整改要求。全面推广应用审计发现问题综合管理系统,对审计报告、审计意见、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等审计结果文书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建议建立清单,逐项分解到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实行清单化管理,对审计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检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联动,推动健全审计整改约谈和责任追究机制,构建“审计跟踪-部门联动-政府督查-人大监督”“大督查”格局。

——强化审计成果提炼运用。多形式、广视角地加强对审计结果中普遍性、规律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综合分析和成果运用。在审计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提炼分析,探索成果转化的新路径,不断推出信息、要情、专报建议、重大问题线索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鲜活、针对性强的成果。加大审计结果公开和审计整改情况公告力度。在审计整改、线索移送等方面拓展方式、延展途径,建立高层次、跨部门、规范化的审计成果协调运用长效机制。

三、推进审计监督能力现代化建设

全面加强审计能力建设,推动审计工作开拓创新,推进审计方式方法现代化,在强化监督和服务发展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一)提升宏观管理能力。创新审计理念和思路,认真落实审计是宏观管理部门的要求,坚持以宏观视野谋划推进审计工作。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积极研究和把握泰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对相关领域的统筹安排,研究审计对象的业务特点、发展现状和改革方向,综合分析研判,形成高质量审计成果。创新发展审计服务决策功能,既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注重推动解决问题,从监督保障政策执行和推动政策完善两端双向发力,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促进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提升智慧审计能力。着力推广大数据审计应用,深化数据分析模型研发,优化大数据审计项目组织方式,通过数据分析实现精准定位、靶向发力,提升审计监督效能。坚持以用为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开展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的数据分析比对,提升审计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推进审计业务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空间地理、遥感影像、数据可视化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将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引入审计,大幅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三)提升风险预警能力。加强对经济社会运行情况和趋势的分析研判,不断提升审计的前瞻性和时效性。在预算执行、财政收支、经济责任、资源环境等各项审计中,保持职业谨慎,注重揭示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发出风险预警,做到见微知著。在系统分析问题原因、准确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努力从制度机制层面提出治本之策,拔除问题病根,筑牢“防火墙”。

(四)提升绩效审计能力。加强经济事项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效益审计,促进科学决策、改善管理、提高绩效,推动实现预定目标。要把绩效理念贯穿于审计监督全过程,综合运用有关方面对审计对象的绩效考核、绩效管理、绩效评估的理念、方法和结果,检查评价政策和决策的效用、体制和机制的效率、治理和管理的效能、资金和资产的效益、改革和创新的效果,积极运用目标评价法、历史动态比较法、行业内相互比较法、机会成本法、最低成本法等方法查找差距,坚持以检查干部经济责任履行和经济事项合法合规合理为基础分析原因、提出意见。


第三章 担当作为,全力服务泰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紧紧围绕《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的主要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工作,提升审计监督的全面性、保障民生的精准性、财政运行的绩效性、监测预警的时效性,有力服务“健康泰州、活力泰州、枢纽泰州、美丽泰州、幸福泰州”建设。

一、 加强政策落实跟踪审计

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重要部署要求,促进政令畅通为目标,明确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定位,加大对经济社会运行中各类风险隐患揭示力度,及时发出预警,加大对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力度,维护人民利益。改进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做实政策落实跟踪审计项目,按照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市重要部署要求安排审计,一个方面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内容原则上列为一个项目。

(一)聚焦重点领域开展政策跟踪审计。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重点关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情况;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转型提级、开发园区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以及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等方面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强化对查出问题的整改督促,及时反馈整改情况,发挥政策执行跟踪审计的效果。

(二)以服务促发展推进政策跟踪审计。根据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将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作为审计的重点内容,运用单独立项或融合审计、一拖N等模式,统筹安排年度重大政策跟踪审计项目。坚持开展重大政策跟踪审计与财政“同级审”、经济责任审计和部门预算执行等审计项目相融合,做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努力提升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三)构建覆盖全市全链条跟踪审计机制。对中央和省市确定的重大决策部署,顺着政策落实的全链条、各环节开展跟踪审计,全面掌握政策落实中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建议,对市(区)落实情况有一定的抽审面,客观反映政策落实的实际效果,加强宏观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政策措施不断完善。除单独立项开展的政策跟踪审计项目外,各级审计机关组织开展的各类审计项目,都应当把重大政策落实情况作为审计的重要内容,并将审计发现问题纳入政策跟踪审计报告。

二、 加强财政审计

以促进建立健全现代财税体制、推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财政政策贯彻落实和防范政府债务风险为目标,依托大数据审计平台,强化市、市(区)财政审计上下联动,实现对全市财政政策、财政资金、财政管理的审计全覆盖,切实增强财政审计的宏观性、整体性和建设性。

(一)财政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审计。围绕财政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每年对本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决算草案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定期或不定期对下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重点关注预算收入组织、预算支出管理和财政支出标准化推进、预算编制的合规性和完整性、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建设及实施等情况,促进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

(二)部门预算执行及财政收支审计。围绕部门预算的真实性、合规性、绩效性,重点关注预算执行、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以及财经法纪执行等情况,对本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部门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5年内至少审计1次,重点部门和单位每年安排审计,深入揭示预算执行中各类违规和管理不规范问题,促进各预算单位规范管理,增强预算约束。

(三)重点专项资金审计。围绕重大财政政策落实、重点领域预算绩效管理,重点关注科技、文化、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等专项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相关的政策目标实现情况;根据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要求,加强政策跟踪和支出预算执行审计,关注政策目标实现程度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促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和重点专项资金提质增效。

(四)政府债务审计。围绕中央和省市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部署,重点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隐性债务化解和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绩效等情况,推动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存量,提高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绩效。

(五)税收、非税收入和社会保险费征管审计。按照审计署、省审计厅统一部署要求,围绕税务部门职责履行和权力运行,重点关注税费征管真实性完整性、税费优惠政策落实、征管风险防范,以及收入征管制度改革推进等情况,推动健全收入征管制度,提升收入征管质效,完善税务执法制度和机制,规范执法行为。

三、加强国有企业审计

以推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防范重大风险,促进国有企业提质增效、保值增值、做强做优做大为目标,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

(一)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围绕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重点关注国有企业贯彻执行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以及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揭示重大管理漏洞和风险隐患问题,加大对重大兼并重组、发展潜力、风险管控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等情况的审计力度,监督检查国有企业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情况,促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依法守纪、合规经营、履职尽责,推动建立健全内控体系,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二)国有企业改革审计。围绕《泰州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部署要求,重点关注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重点的产权制度改革、以董事会建设为重点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等方面内容,提示风险隐患,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对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根据企业重要性等级确定审计对象和审计频次,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

(三)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和监管审计。围绕“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重点关注国资监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情况,推动监管部门职能转变、优化管资本方式,提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绩效,促进优化国有资本布局、规范国有资本运作、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推进《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属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泰政办发〔2020〕35号)贯彻落实,定期召开市属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推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设性作用。

四、加强开发园区审计

以服务深化开发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开发园区发展能级为目标,着力从审计角度探索和破解制约开发园区创新转型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推动全市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为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率先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两集中三剥离”政策落实情况审计。围绕深化开发园区体制机制改革,重点关注开发园区在优化管理架构、运行模式和发展质态等方面情况,客观评价开发园区在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绿色生态等方面发展质效,揭示各项政策落实及创新要素集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开发园区转型发展中的制约因素,推动开发园区去行政化改革,促进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架构、精简高效的运营模式、充满活力的人事薪酬制度,实现扁平化管理、公司化运营、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特色化发展。

(二)“三比一提升”行动实施情况审计。围绕提升开发园区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重点关注项目招引质量规模、推进效率、开放合作、营商环境、产业转型升级、债务风险管控、产出效益以及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创成国家级、省部级相关品牌和基地、争先进位等情况,促进提升重点开发园区项目招引建设质效,不断做大总量、做强特色、提高质量,提升开发园区发展能级。

(三)“亩均论英雄”改革推进情况审计。围绕资金使用绩效、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等事项,重点关注资金投向、税源培育、税收增长以及现有企业的转型升级、“僵尸企业”的清退、低效闲置用地的整治等情况,发挥大数据审计平台优势,促进人力资源市场、技术要素市场、资本要素市场良性发展,构建和完善综合评价大数据平台,实现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

五、加强农业农村审计

以促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聚焦惠农政策落实和涉农资金安全绩效,加强对农业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和相关专项资金、项目的审计。

(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审计。围绕农业提质增效,农业产业布局优化,农业产业链条升级,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重点关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农业科技和现代种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等情况,推动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保护种粮积极性,促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情况审计。围绕最美乡村建设目标,重点关注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工程、农村饮水安全、乡村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业面源性污染防治、农村生态保护修复和农村基础设施提升改善,以及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情况,推动美丽田园乡村建设,有效提高农村生活品质。

(三)农业农村改革任务推进情况审计。围绕新一轮农业农村改革,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等,重点关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完善农业补贴、农业保险、农民素质提升等政策落实情况,促进巩固完善乡村发展支持体系、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审计。围绕强农惠农富农总体目标,重点关注黄桥革命老区和里下河经济薄弱地区等重点地区帮扶产业持续发展、项目资金资产管理使用和重点帮促对象社会保障、救助等帮扶政策落实等情况,促进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促机制,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升重点帮促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六、加强资源环境审计

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助力美丽泰州建设为目标,全面深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资金、项目和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

(一)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围绕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重点关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国土空间规划、碳达峰碳中和、耕地保护、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大任务落实情况,加快建立健全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促进领导干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

(二)资源环境专项资金审计。围绕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资源开发利用等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重点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环境基础设施、资源循环利用等重点项目的实施效果,保障资金安全,促进政策目标实现。

(三)生态文明建设政策落实情况审计。围绕泰州“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重点关注碳排放碳达峰行动推进、绿色发展政策体系构建、“绿色生态”约束性指标完成、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生态安全和环境风险防控等情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七、加强民生审计

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加大对就业、创业、住房、教育和医疗等重点民生资金、项目和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力度,重点关注“民八条”、民生幸福十大行动政策执行情况,推动相关民生政策落地落实,促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就业优先政策落实情况审计。围绕减负、稳岗、扩就业等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帮扶等就业保障政策落实情况,推动落实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保障,促进提高就业补助资金使用效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二)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全面摸清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和结余的规模结构,揭示基金筹集使用管理和相关政策制度执行中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促进社会保险基金高效运行,关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个人账户改革、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重大改革措施贯彻实施情况。

(三)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兜底保障政策落实和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围绕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各项政策制度,重点关注最低生活保障、困境儿童、彩票资金、捐赠资金、优抚安置、救灾应急资金的审计,推动各项政策落实落地,揭示在政策落实和资金申请、分配、使用中存在的风险隐患,提出审计建议,促进我市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和改革推进情况审计。围绕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公积金、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等住房保障资金管理情况,重点关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建设、住房制度改革等政策落实情况,促进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高住房保障有效供给,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有效解决困难群体住房困难问题。

(五)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改革推进情况审计。围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职业教育改革、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等政策落实情况,推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一流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六)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和改革推进情况审计。围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资金投入和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分级诊疗体系等建设,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情况,促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医疗资源有效配置,推动健康泰州建设相关战略的贯彻落实。

(七)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经费收支和物资保障审计。对重大突发性事件有关资金、物资和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和绩效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保障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防预警、恢复重建、复工复产等工作的顺利进行。

八、加强政府投资审计

以维护政府投资安全、提高政府投资绩效为目标,加强对政府投资及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大公共工程项目的审计监督,努力拓展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规范工程建设和市场管理,促进扩大有效投资、优化供给结构、提高投资绩效,推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投资审计工作,推进投资审计转型发展。

(一)高质量推进投资审计。统筹推进投资领域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促进投资领域各项重大政策措施落地生根。有序开展政府投资项目的预算执行、竣工决算、跟踪审计、绩效审计以及专项审计调查,加强对关系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的重点工程项目审计监督。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投资审计成果核查及内部审计机构投资审计业务指导和监督,实现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三位一体”的投资审计方式。推动全市审计系统深化投资审计转型发展,依法开展审计监督,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建立落实投资领域责任追究制,做好建设项目资金从筹集到使用绩效全过程监督,通过审计促进政府层面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

(二)聚焦投资审计重要领域及内容。围绕涉及投资项目的重大发展规划实施情况,把交通、水利、生态环境、文教卫生、体育等行业专项规划落实情况作为审计重点,纳入我市重大公共工程项目审计监督范围。进一步加强与提升泰州中心城市能级相关的区域交通、民生设施、生态建设、老旧小区整治、老城水系整治等重大公共工程项目的审计监督,重点关注政策目标实现、项目建设管理和投资效益情况,着力揭示项目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重大违法违纪和损失浪费问题,促进政府投资项目提质增效。

(三)推进投资审计业务建设。打造规范的投资审计泰州模式,推动市、区两级政府层面及时修订出台地方投资审计管理办法,促进各级审计机关不断完善投资审计内控制度,进一步规范投资审计的项目管理、工作流程和质量监管机制,提升审计工作质效,规避审计风险。

九、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紧紧围绕强化干部管理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目标,加强各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一)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根据干部管理监督需要和审计资源等实际情况,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单位、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监督,科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以任中审计为主、实行“党政同审”,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原则上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同步安排。统筹融合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加强与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财政审计等其他各类审计项目的统筹协调。积极拓展审计覆盖面,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加强对内管干部和村级组织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指导。

(二)突出经济责任审计重点领域和内容。聚焦经济责任,开展好领导干部常态化“经济体检”,重点关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本地区(部门、单位)重要发展规划制定、执行和效果,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及执行、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运行风险防范,以及在经济活动中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遵守廉洁从政(从业)规定等情况。按照“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客观评价、审慎定责,保护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推动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下一级联席会议的指导,完善组审、纪审、巡审等合作机制,增强审计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监督合力。推动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结果反馈、责任追究、整改落实等制度,切实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干部的重要参考,推动将相关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纳入综合考核体系。


第四章 强基固本,稳步推动审计事业迈上新台阶


“十四五”期间,全市审计机关要紧紧围绕以高质量审计服务高质量发展“主线”,项目创优工作创新“主题”,建设一流审计机关、打造一流审计队伍、创建一流审计业绩“目标”,在深入推进“五个强审”基础上,大力加强“五项建设”,为泰州审计事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一、大力加强审计机关党的建设

严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认真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不断推进审计机关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将党建工作与审计业务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审计机关党务、业务、服务深度融合。

(一)强化政治建设。加强政治机关建设,带头做到“两个维护”。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建设模范机关。坚持民主集中制,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开好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二)强化思想建设。持续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审计机关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传承弘扬审计精神,激发正能量。

(三)强化组织建设。加快建章立制,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强化年轻干部政治教育和理论武装。持续深化党建服务特色品牌建设,深化“5D”党建新模式,坚持审计组临时党支部等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组临时党支部的移动堡垒作用。巩固和深化“六有一提升”达标创建成果,促进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全面提升。

(四)强化作风建设。大力弘扬“三个不相信”精神,突出“唯实唯勤”作风导向,推动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持之以恒纠治“四风”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扎实做好为基层减负工作。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领导干部每年度至少一次深入到联系点开展调查研究,经常性地深入审计一线了解情况,指导工作。

(五)强化廉政建设。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加强廉政教育、政德教育、家风教育,加大警示教育力度。坚持对机关新提拔干部和新进干部集体廉政谈话制度,持续开展审计现场纪律巡查和廉政回访,强化审计“四严禁”工作要求和审计“八不准”工作纪律教育,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正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二、大力加强审计干部队伍建设

认真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和高素质专业化要求,不断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努力提升审计干部政治能力、专业能力、宏观政策研究能力、审计信息化能力,为审计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一)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五突出五强化”选人用人机制,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配备、教育、管理、培养、选拔、使用等工作质量,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专业水平和斗争本领。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以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为目标,统筹考虑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来源结构、经历结构等配备领导干部。大力发现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健全优秀年轻干部选育管用环环相扣又统筹推进的全链条机制,加大选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逐步建立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协助上级部门选好配强市(区)审计局领导班子,把好新任人选的政治素质、任职资格和专业背景关。

(二)完善干部培养考核激励机制。持续推进审计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工作,统筹用好职务、职级两个通道,充分调动各年龄段各层级干部积极性。推进审计干部跨部门及市和市(区)审计干部“上派下挂”,定期安排综合处室和业务处室干部双向轮岗交流。进一步健全审计人才培养、使用、激励、评价等机制,加强对年轻审计干部审计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历练,着重提高“能查、能说、能写”的能力。2025年具备良好素养直接从事审计业务工作的审计人员比例达到70%。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深化“三项机制”运用,加大鼓励激励力度,充分调动和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构建科学完备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老中青”培养梯队,强化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的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

(三)提升干部教育培训成效。建立健全审计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着力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水平。统筹培训资源,完善培训内容,实施分层分类精准培训,定期举办领导干部、年轻干部等面向不同层面的主体培训班,增强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审计工作需要优化教育培训内容,注重研讨式、案例式、体验式等培训方法的运用,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时代性和有效性。强化干部持续学习能力,鼓励干部提升专业技术层次和专业技能,至“十四五”期末具有中级以上专业资格审计人员比“十三五”期末提升10%。选送干部参加上级审计机关和市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专题培训,引导和帮助审计干部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锤炼专业作风、培育专业精神。加强内部审计业务培训,推行以审代训制度,提升内部审计人员能力水平。

三、大力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

大力推进科技强审,坚持系统谋划、重点突破、统筹实施,深化大数据审计应用,有效发挥智慧审计“免疫”功能。

(一)打造智慧审计平台。加快以“金审三期”为重点的智慧审计系统建设,完善泰州市数字化审计平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应用系统、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数据综合分析系统等现有系统的功能,将现有系统进行有机融合,打造涵盖审计管理、审计作业全领域全过程的智慧审计平台。全面归集多源异构审计数据资源,强化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建设涵盖多行业、多领域、跨年度的审计数据中心。加大网络及审计现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系统安全防护能力,探索审计机关与审计现场信息互通与共享实现路径。

(二)推进大数据审计应用。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指导力度,助推基层审计机关提升大数据审计能力和水平。在审计项目中积极开展跨年度、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行业的多源数据关联分析与挖掘,不断提升大数据审计应用深度和广度;不断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采取内引外联方式,积极探索先进科学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应用;进一步优化和规范数据分析工作流程和“双主审、双方案、双报告”模式,探索实践无项目审计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抓好大数据审计攻关团队的队伍建设,打造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大数据审计精品项目,形成一批高质量具有业务典型意义的大数据审计案例。

(三)建立完善“智慧审计”工作机制。联合市大数据管理局、各单位信息中心等部门,建立完善覆盖市(区)的审计数据共享利用和常态化采集机制,拓展审计数据资源共享利用和采集渠道;完善和规范数据治理、维护、管理机制,提高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增强数据可用性、易用性,确保数据安全;完善数据和分析模型共享利用机制,保障数据安全、高效、有序利用;建立外部合作机制,充分借用“外脑”,加快先进科学技术与审计业务的融合;建立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加快大数据审计复合型人才成长,完善大数据审计考核机制,激发审计人员开展大数据审计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大力加强审计法治化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治市方略,完善地方审计制度体系,强化审计执法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依法审计工作水平。

(一)完善依法审计制度体系。探索构建与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地方审计监督制度,做好地方性审计政府规范性文件等立、改、废工作。推动重大行政决策按程序规范实施,加强重大行政决策和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促进完善全流程质量管控机制,切实防范审计风险。促进审计成果落地见效,督促被审计单位依法向社会公告审计整改结果。强化与纪检监察等机关的沟通协调,探索建立不配合审计移送机制,完善重大问题线索移送机制。

(二)健全依法审计质量控制防线。健全审计质量控制防线,依照法定职责进行审计监督,做到审计程序、审计方式、审计标准和审计保障合法。坚持客观公正,做到审计查出的问题事实清、证据实、定性准,确保审计结论合法。强化法治意识,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践行者。全面贯彻“三个区分开来”要求,落实容错纠错机制,审慎区分无意过失与明知故犯、工作失误与失职渎职、探索实践与以权谋私,客观公正做出评价。充分发挥容错机制的导向作用,定期总结分析容错纠错典型案例,推动形成想作为、敢作为、善作为的干事创业良好风尚。

(三)强化对审计监督权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健全审计业务管理、廉政建设、岗位考核、责任追究等内部管理制度,构建相互制约又协调有序的审计权力运行机制。严格落实干预审计工作行为登记报告等制度,增强纪律约束。加强审计机关内部审计,加强审计机关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坚持阳光审计,提高审计工作的公开透明度。完善特约审计员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实行审务公开,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关切。

(四)扎实开展审计法治宣传教育。坚持法治教育与具体工作相结合、系统内普法与社会普法相结合。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审计人员法律意识和依法审计本领,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普法责任清单制度,积极向社会公众和被审计单位宣传与审计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推动审计普法与审计执法有机融合。

五、大力加强审计文化建设

树立“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价值理念和文明形象,增强审计文化的引领力和审计事业的凝聚力。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经常性教育,用好“道德讲堂”“青年说”“导师说”等学习品牌和阵地,经常性开展专题讲座、书记讲党课、批评与自我批评系列活动,建设文化书屋、文化走廊,营造积极向上的审计文化氛围。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弘扬健康向上的审计文化,不断增强审计机关的凝聚力向心力。扎实推进文明单位、文明行业等创建活动,争创新一轮省、市级文明单位、文明行业。

(二)进一步深化人文关怀。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妇委会)、青工委和团支部组织作用,健全完善走访慰问等制度,在重大节日、重要时机,帮助重点人员解决实际困难。每年集中组织开展谈心谈话活动,了解掌握干部职工思想诉求,以处室为单位自下而上开展干部职工思想分析,把解决实际困难与思想问题结合起来,采取有效措施,理顺情绪、鼓足干劲。

(三)做好审计宣传工作。发挥审计宣传在传播审计文化、引导社会舆论、优化审计环境等方面的作用,为审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树立精品意识,加大对重点工作、重点审计项目的宣传力度,讲好泰州审计故事,传播正能量。创新工作方法,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与新媒体融合,多渠道、多层次、多视角宣传审计成果,扩大审计影响。充分利用好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使其成为扩大宣传的重要窗口、为民服务的重要平台。

(四)深化审计理论研究。立足推动中央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立足总结提炼审计实践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立足应对解决审计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建设好审计理论研究队伍,完善审计理论研究人才库,注重发现和培养青年审计研究骨干。健全审计理论研究考核激励机制,将科研能力和水平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调动审计人员参与理论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研究方式方法,选择重点审计项目,同步开展课题研究。健全与高校专家学者之间的协作机制,围绕重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充分发挥好审计学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结 语


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领导,积极主动支持配合审计工作。凡是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公共资产、公共资源的部门和单位,凡是行使公共权力、履行经济责任的领导干部,都要依法自觉接受审计监督,认真做好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建立健全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

全市审计机关要健全规划落实机制,通过编制年度计划、跟进规划实施、开展中期评估等,保证“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完成。各级审计机关要积极履行规划的实施职责,结合本单位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全面谋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