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来源:徐州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8-01-10 浏览量:11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徐州市“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希认真贯彻执行。

徐州市人民政府

2017年1月2日


徐州市“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前 言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流通加工、货代、信息等的复合型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加快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增强产业发展活力、优化城市投资环境、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促进我市物流业健康发展,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以及《江苏省“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按照徐州市委、市政府对物流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规划部署,结合徐州产业发展实际,依据《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2014年修订)、《徐州市优化生产力布局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徐州开放型经济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特制订本规划。本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徐州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产业体系、物流通道、工作重点及保障措施,是指导徐州物流业未来五年发展的行动纲领,也是编制专业物流规划和县(市)区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目 录

一、“十二五”回顾……………………………………………6

(一)发展基础………………………………………………6

(二)存在问题………………………………………………8

二、面临形势…………………………………………………10

(一)发展机遇………………………………………………10

(二)面临挑战………………………………………………12

三、目标任务…………………………………………………13

(一)指导思想………………………………………………13

(二)基本原则………………………………………………13

(三)主要目标………………………………………………14

四、产业体系…………………………………………………16

(一)高效集约的一体化供应链制造业物流体系…………16

(二)便捷畅通的一体化商贸物流体系……………………20

(三)绿色惠民的一体化农产品物流体系…………………27

五、物流通道…………………………………………………30

(一)“河海统筹”通道……………………………………30

(二)“亚欧陆桥”通道……………………………………30

(三)“快捷路网”通道……………………………………31

(四)“空中走廊”通道……………………………………31

(五)“地下管网”通道……………………………………32

六、工作重点…………………………………………………35

(一)企业转型升级工程……………………………………35

(二)多式联运工程…………………………………………36

(三)双向开放工程…………………………………………37

(四)智慧物流工程…………………………………………37

(五)创新发展工程…………………………………………38

(六)环境优化工程…………………………………………39

七、保障措施…………………………………………………39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推进机制………………………39

(二)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激励措施………………………40

(三)创新服务方式,优化发展环境………………………40

(四)完善考评体系,严格兑现奖惩………………………40

一、“十二五”回顾

(一)发展基础

1.物流业总体规模持续增长

物流营业收入由2011年的1087.5亿元增至2015的2080亿元,总量翻一番,年均增速17.6%;社会物流总额由2011年的9715.36亿元增至2015年的15594.11亿元,年均增速12.56%;物流业增加值由2011年的260.05亿元增至2015年423.02亿元,年均增速12.93%,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95%。2015年全社会货运量为36408万吨,全社会货运周转量为13137518万吨公里,其中公路货运量位居全省第一;徐州货运中心到发量位居上海铁路局管内首位;徐州港成为全国内河规模最大的港口和东陇海经济带枢纽港;徐州观音机场晋升国家级一类航空口岸,成为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等级最高(4D级)的大型国际航空港;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徐州基地管辖的管道储运网络,原油一次输送能力连续5年超过亿吨。

2.物流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十二五”期间,徐州公路、铁路、内河港口、航空等运输方式进一步发展,各类物流服务企业快速壮大,现代物流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截至“十二五”末,全市物流企业共计8000余家,其中交通运输类物流企业5200余家,市场流通类物流企业1000余家,物流辅助企业1300余家,其他类型物流企业500余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1家,4A级物流企业2家,省重点物流企业(基地)18家,已建和在建大型物流园区46家。

3.物流集聚效应持续增强

依托公路铁路交通枢纽、京杭运河沿线口岸、机场空港、经济开发区、制造业集聚区、都市商圈以及农贸批发市场,全市建设了一批投资多元、功能集成、特色鲜明的物流园区(中心)和物流基地。城市北部形成煤炭、矿产品、钢铁、家具、件杂货、机电产品等生产资料物流集聚;城市南部形成汽车、电器、医药等生活资料物流集聚;城市东部形成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生产资料物流集聚;城市西部形成食品及农副产品等生活资料物流集聚。各县(市)区依托地方区位和产业特点集聚了各具特色的物流业态。

4.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截至“十二五”末,徐州公路总里程达到1.65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59公里,覆盖市域全部县级节点,通达周边所有地级以上城市,骨架路网基本形成。铁路干线运营里程396公里,形成了以沿京沪铁路和京台高速轴线为纵轴、以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轴线为横轴的“十”字型双亿吨铁路通道。内河航道1033公里,千吨级及以上航道205公里,千吨级泊位数111个,初步形成以京杭大运河为主动脉,其他等级航道与之沟通的树状结构航道网。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徐州基地下辖原油输油管线38条,7大原油码头年接卸能力达2.3亿吨,原油一次输送能力达17520万吨/年。

5.物流发展环境逐步改善

“十二五”期间,徐州市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发挥区位、交通和产业优势,进一步完善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强化“线上线下”同步发展,打造物流“平台经济”;鼓励专业市场向物流园区集中;推动建立“公铁水航多式联运大联盟”,有效对接相关产业;推行物流联席会议制度,相关职能部门形成有效合力;打通区域物流大通道,有效对接八省区省级物流组织。成功获批全国第二批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加快推进徐州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开通“一带一路”中亚铁路货运班列。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徐州物流业正处于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加快转型阶段。物流业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强,与建成国家级综合物流枢纽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6缺乏”带来的“6效应”不足的问题。

1.物流与区域产业缺乏协同,联动效应不足

制造业集聚区缺乏配套服务的物流园区,物流协同能力不足,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缺乏物流支撑;商贸物流与农产品物流主要依赖批发市场,物流集聚区带动效应不强,专业化程度不高。

2.物流平台载体缺乏,支撑效应不足

缺乏专业化物流集聚发展平台,载体支撑效应不足。业态相似、功能雷同的低端项目重复建设;部分物流园区功能交叉,同质化竞争严重;物流板块功能弱化,物流要素集聚不足,物流资源亟待整合。

3.物流企业缺乏影响力,品牌效应不足

徐州物流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偏小,现代化、信息化、专业化程度偏低,缺少有影响力的大型综合物流基地;国家A级物流企业认定数量与发达地区差距明显;尚未有效引入国际知名品牌和国内龙头物流企业,品牌效应不足。

表1-1:徐州及周边主要城市的A级物流企业分布情况

4.缺乏区域引领力,辐射效应不足

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和淮海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区域物流一体化程度不高,联通国际、国内的通道建设滞后。徐州物流业的发展规模和增长模式,对周边城市资源要素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还有待提高。

5.多式联运缺乏体系,枢纽效应不足

有效衔接国内重要陆海空枢纽、辐射周边的区域运输能力依然较弱;公铁水空物流节点发展不平衡,基于多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联运体系尚待完善;区域间设施衔接、运输组织、通关协作、信息共享等方面均需加强。

6.物流软环境亟待优化,保障效应不足

物流诚信、标准、信息、统计体系尚不健全;项目落地保障措施不够完善;行政管理效能相对较低;执法行为仍存在不规范、不透明现象;分散化、多元化管理机制障碍亟需破除;物流发展软环境需要明显优化。

二、面临形势

(一)发展机遇

从国际形势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际市场的需求结构面临深度调整,全球产业格局面临激烈竞争和重新布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际产业分工的深刻变化以及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和全球销售的发展模式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能力,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物流企业竞争。这些都为物流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从国内形势看,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区域性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推进物流业一体化发展,强化物流与产业布局联动关系,打造通道化、枢纽化网络。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战略性调整,必将推动物流资源跨区域优化配置,推进区域物流一体化格局形成。此外,我国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经济结构调整、产业梯度转移、城镇化加速、消费结构升级以及“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行动计划的实施,必将为物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从省内形势看,省政府下发了《关于促进全省物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从税收、通关、投融资、土地政策等方面促进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省政府《关于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部署建设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充分发挥连云港港口功能和徐州交通枢纽优势,布局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必将有力推进我市物流业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

从徐州实际看,徐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建设,致力于将徐州建设成为“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十三五”期间将聚力建成“五个城市”,即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全国老工业基地振兴示范城市、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宜业宜居的民生幸福城市;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而现代物流业是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基础型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化物流,对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面临挑战

当前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攻坚发展的新时期,遭遇国际市场低迷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双重挤压,面临诸多新的挑战。需求结构方面,徐州市进出口总量较小,投资带动力减弱,消费潜力尚需挖掘;产业发展方面,传统优势产业受市场空间制约的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的增长支撑点尚未形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如何在“新常态”下降本增效、改革流通体制,对物流业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建设、全面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等重大战略在徐州市交汇叠加,对徐州物流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应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强化城际、国内以及国际三个区域层次与辐射范围的物流通道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服务一体化的能力,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对匹配物流能力的需求。

物流需求升级对物流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徐州经济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占比逐年提升,商贸物流需求不断增加,农产品商贸、冷链物流需求层次不断提升;高端设备制造要求现代化的制造业物流服务体系来支撑;电子商务、网络消费等新兴业态迅速发展,物流业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涌现,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应加快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金融业等多业融合,加速物流业从基础物流服务向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模式转型。

总体上,“十三五”时期徐州市物流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推进物流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物流业在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为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保障。

三、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推进徐州市物流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创新发展交通载体支撑型、产业发展联动型、园区平台集聚型、双向开放促进型物流模式,重点构建三大物流体系,打通五大物流通道,实施六大物流工程,加快打造立足徐州、融合淮海、服务全国、联通海外的区域性多式联运中心、国家级综合物流枢纽和“一带一路”核心物流节点城市。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市场主体地位,优化资源配置,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加强战略研究和宏观指导,完善支持政策,营造宽松环境,为物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2.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坚持全市物流资源配置一盘棋,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对接国土、交通、产业等专项规划,整合存量,集聚增量,形成“错位发展、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徐州物流发展新布局。

3.平台支撑,基地撬动。大力推进物流平台建设,完善功能,补强短板,整合资源,拓展领域,强化平台对内集聚、对外辐射能力;发挥产业基地撬动作用,集中力量、集聚要素、集成政策,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4.建迁结合,协调推进。依托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和产业基础,着眼完善城市功能,有效拓展物流空间,统筹谋划外迁和新建,同步推进转型和升级,构建层次分明、高效集约、功能互补的物流产业新格局。

5.智慧融合,创新驱动。推进物流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推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深化物流诚信体制建设。积极探索物流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支持物流业态创新和多元化发展,提升服务水平和整体效率。

6.双向开放,区域联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精准把握产业投资方向,着力扩总量、提质量、优结构。建立跨区域合作与协调机制,促进物流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和资源共享,加快融入国际物流产业体系。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将徐州基本建成区域性多式联运中心、国家级综合物流枢纽和“一带一路”核心物流节点城市。全市物流产业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年均增长8%;物流业增加值超660亿元,年均增长9%;社会物流总额超2.8万亿,年均增长12%。

1.物流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进一步畅通“公铁水空管”五大物流通道,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公路物流枢纽、京杭大运河主要的多式联运港口枢纽、淮海经济区航空物流中心、“一带一路”东部国际铁路物流枢纽,深度融合“一带一路”和引领淮海经济区物流业发展。

2.物流企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培育壮大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物流企业130家,超过10亿元50家,超过100亿元12家。培育5A物流企业3家,4A物流企业20家,3A级以下A级物流企业50家,新增省重点物流企业(基地)15家;争取5家以上国际著名物流企业进驻徐州,10家以上国内著名物流企业在徐州设立分拨基地;推进本土龙头物流企业逐步转型,争取3家以上本土物流企业上市。

3.物流发展集群效应显著增强。打造11个物流产业集群、11个物流支撑平台、21个重点物流园区。

4.物流成本明显降低。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15年的16%下降到12%,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对主导产业的带动和助力作用显著增强。

5.物流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绿色高效的物流园区网络体系,建成规范、透明、标准、诚信的物流服务体系。

四、产业体系

依托交通枢纽发展优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动物流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制造业物流体系、商贸物流体系和农产品物流体系等三大物流产业体系。

(一)高效集约的一体化供应链制造业物流体系

目标任务:“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1%以上,到2020年,生产型物流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增加值超260亿元。

发展路径:围绕装备制造、煤电能源、冶金建材、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等融入制造业供应链体系。以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为方向,合理布局物流、仓储、分拣、零部件等配套协作基地。以供应链管理为纽带,整合制造业上下游资源,开展区域间配套协作,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平台支撑:重点打造徐州港多式联运综合物流园、双楼港多式联运综合物流园、徐州铁路物流园、北三环物流集聚区四大支撑平台,打造邳州港物流园、新沂临港物流园、新沂铁路物流园、沛县临港物流园、丰县陆港物流园五大重点园区,加快形成工业产业链物流集群。

园区布局: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要素集合、企业集群、功能集成”的原则要求,在主城区外围形成“两带”的生产型物流空间格局。一是沿京杭运河多式联运物流发展带。依托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的产业集聚区,对接连云港国际枢纽港,打通徐连一体出海水运大通道,实现河海统筹、借港上船、借船出海的联运目标。充分发挥内河港口运输优势,重点发展以港口为依托的多式联运体系,大力发展煤炭、矿产品、粮食等大宗物品中转配送,着力打造区域集装箱、件杂货物流中转配送基地。二是沿东陇海线物流发展带。发挥铁路物流的基础优势,依托铁路干线和支线网络,形成连接京杭运河、高速公路交通网络,以铁路物流园为核心,建成横贯东西的国际物流通道,形成跨区域干线通道、淮海经济区支线通道和面向徐州地区的城市配送通道,打造淮海经济区一流的综合物流中心,建成一类陆路口岸。

企业培育:培育营业收入超亿元物流企业50家,超10亿元20家,超100亿元5家。

1.装备制造物流产业集群

全面对接“徐州制造2025”发展要求,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物流的高端化和专业化发展,依托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区,重点推进双楼物流园建设,规划布局装备制造业物流园,打造多功能集成的现代化物流服务枢纽;整合提升宏康物流、宝通物流园、普洛斯物流园、鑫凤港物流园等资源,在104国道东侧、京台铁路西侧,依托高速公路出入口,规划建设徐工国际物流园,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物流业态。依托县区制造业基础,重点推进贾汪、丰县、沛县、睢宁、新沂、邳州等地制造业产业园区内的企业物流社会化,依托睢宁金属机电产业园、宁江工业园、邳州碾庄五金产业园、丰县电动车产业园等制造业产业园,重点建设沛县临港物流园、韩桥物流园(兼具建材化工物流功能)、无锡-新沂工业物流园、新沂铁路物流园、新沂临港物流园、丰县陆港物流园、丰县电动车产业物流中心、睢宁八里装备物流园、邳州港口物流园区等特色装备制造业物流园。争取到2020年,打造五百亿级装备制造业物流集群,装备制造物流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将徐州打造成为世界级装备制造物流产业中心。

2.冶化建材物流产业集群

鼓励钢材、煤炭生产企业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加强大宗生产物资与铁路、港口的衔接,积极推进“路企直通”;加快建设战略装(卸)车点和物流基地,建立煤炭销售、运输、配送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体系。依托沛县龙固化工集中区和丰县化工产业集中区,在丰沛交界处规划建立丰县盐化工物流产业园;依托邳州化工集中区和徐州北区煤焦化产业园区,重点建设徐州沂州煤焦化有限公司港口物流园;依托铜山利国、柳泉钢铁产业,在310高速公路出入口,规划建设徐州柳泉钢铁物流园;依托沛县、新沂的铝加工产业基础,充分发挥运河港口枢纽优势,重点推动沛县新型铝材物流园、沛县钢铁冶金物流园和新沂苏北钢材市场的建设;依托贾汪区、铜山区水泥熟料工业基地,重点建设江庄生产资料物流园、阚山港物流园区,在两区交界地规划建设水泥熟料产业物流配套园区,服务徐州中联、淮海中联、龙山水泥、诚意水泥等龙头企业;依托新沂和邳州的运河港口优势,建设新沂苏北建材物流中心;在新沂棋盘镇和铜山马坡镇建立服务于石英玻璃原材料及制成品的专业物流中心。以徐州长兴运输有限公司为重点,建设危险品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液体化学危险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提高危化品物流的规范化水平和综合效益。到2020年,绿色冶金和建筑建材物流营业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煤盐化工业物流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将徐州市建成全省及淮海经济区重要的水泥、建材、化工原料、钢材及产成品的物流集散中心和建筑建材物流集散地。

3.新能源、新材料物流产业集群

以服务中能、协鑫等世界级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国际化、全球化、世界级”为方向,将徐州打造成为世界级光伏材料物流集散中心。依托中能、协鑫等世界级龙头企业,以光伏太阳能为重点,以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区为载体,重点规划建设新能源物流产业园,实现光伏原材料和产成品的高效流通;依托新日铁、考伯斯等世界级企业,以经济开发区、邳州开发区为平台,建立硅材料、碳材料物流集散中心。争取到2020年,打造2-3家集原材料供应、产成品销售为一体的规模化新材料、新能源专业物流园区。

4.新医药物流产业集群

支持医药企业运用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念,整合医药企业的上下游业务,建立功能完备的现代医药物流体系,降低医药流通成本。以“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为方向,依托徐州医药、必康医药、万邦医药、恩华药业等龙头企业,以“两区一园”(新城区、高新区、新沂必康医药产业园)为平台,大力发展第三方医药仓储物流,重点建设恩华医药物流园、淮海医药物流中心、必康冷链医药物流中心等第三方医药仓储物流中心;以新城生活物流园为载体,打造B2B医药电商平台,打造医药智慧物流示范园区;以DHL必康物流园为载体,打造世界医药和大健康食品中国冷链物流基地。到2020年,打造2-3家百亿级新医药物流园区,基本建成便捷、安全、高效的医药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实现新医药产业和物流业的协同发展。

(二)便捷畅通的一体化商贸物流体系

目标任务:到2020年,抢抓徐州都市圈重大建设机遇期,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年均增长13%以上。其中商贸物流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500亿元,商贸物流产业增加值超300亿元。

发展路径:支持商贸流通企业积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开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促进商贸流通业繁荣发展。支持传统批发企业与零售企业联合,实现商品批发、物流配送、零售一体化运作。加快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服务功能,形成覆盖所有连锁超市的物流配送体系。

平台支撑:重点打造空港商旅物流园、潘塘综合物流园、徐州保税物流中心、新沂必康物流园四大支撑平台,打造新城生活物流园、徐州综合物流园(泉山)、张集快递物流园、中巴商旅智慧物流园、徐州市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沙集跨境电商物流园五大重点园区,重点支持大成物流园、五洲公路港、新沂公路港三大公路港园区,加快形成商贸产业链物流集群。

园区布局:依托主城区的重要商圈资源,引导中小型物流企业集中“入园”,着力提升物流集聚能力,打造北三环物流集聚区、新城区生活物流集聚区、徐州市西北物流集聚区等三大商贸物流集聚区。一是北三环物流集聚区。依托金驹物流园、中巴商贸合作淮海智慧物流园、丰树物流园等物流载体,重点规划国际商旅物流、保税物流、跨境电子商务、商贸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城市生活资料物流区、家具建材物流区、五金机电物流区、智慧物流区以及仓储物流区;二是新城区生活物流集聚区。沿迎宾大道、104国道,连接观音机场航空枢纽,依托空港商旅物流园、潘塘综合物流园、新城生活物流园、大成物流园等物流载体,以集聚化为导向,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为目标,打造沿线生活型物流产业集聚区;三是徐州市西北物流集聚区。依托徐州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徐州综合物流园为载体,五洲公路港为支撑,整合周边地区农副产品资源,建成服务华东、华北的现代农副产品物流集散地,形成统领淮海经济区的农副产品物流集散中心。

企业培育:培育营业收入超亿元物流企业60家,超10亿元20家,超100亿元6家。

1.电子商务物流产业集群

重点建设徐州金驹物流园、徐州物资市场、华东煤炭交易市场,以“互联网+煤钢联动”为方向,通过搭建线上线下O2O平台整合煤焦钢产业链,构建集钢材、煤炭大宗生产资料交易、加工、仓储、配送、期货、电子商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依托中国邮政徐州分公司,规划建设国际邮件互换中心(局),吸引淮海经济区跨境邮件在徐州集散,带动我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加快推进国际邮件互换中心(局)、张集快递物流园、新沂市快递物流园等快递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服务于东陇海线经济带及淮海经济区的现代快递物流产业中心;依托睢宁沙集电商产业园,重点建设徐州市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沙集跨境电商物流园、睢宁网商物流园、沛县电子商务物流园、安必信电商物流产业园,打造快递服务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苏北地区快递物流集聚区;依托新城生活物流园区,支持阿里巴巴、蒙牛、百度等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打造电商物流产业园;依托徐州铁路物流园、徐州综合物流园、徐州保税物流中心,以重点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建设、重点企业(平台)培育、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各类跨境电商主体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海关特殊监管、大数据服务、现代物流等资源,扩大跨境电子商务规模,联动特色产业发展,推动我市对外贸易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打造3-5家百亿级电子商务物流园区,物流业产值年均增长13%以上。基本建成集物流、商流、信息流于一体的电商物流体系,建设全省领先的国际邮件互换中心,争创国家级中国(徐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2.特色市场物流产业集群

以金驹物流园、好得家商城、徐州物资市场为龙头,依托金地五金机电城、诚坤物资市场、淮海五金机电大市场,打造五金机电类特色市场物流集聚区;以八里家居产业园、欧蓓莎建材市场为龙头,以“规模化、集约化”为方向,打造家居装饰建材类特色市场物流集聚区;以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为龙头,以“绿色、快捷”为方向,推动徐州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淮海蔬菜批发市场有序外迁,打造农副产品特色市场集聚区;以新城生活物流园和潘塘综合物流园为龙头,推动宣武市场、朝阳市场等的有序搬迁,打造日用百货类特色市场物流集聚区;依托永宁汽车城博览园、江苏交广汽车物流中心、润东汽车仓储物流中心,打造车辆展销类特色市场物流集聚区。到2020年底,基本建成五金机电类、家居建材类、农副产品类、电子商务类、日用品百货类以及车辆展销类等六大类特色市场集聚区;建立以“专业化和规模化第三方物流为主体、以标准化配送车辆和城市共同配送中心等设施为载体、以现代信息和物流技术为支撑”的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立2-3个百亿级特色市场物流集聚区,培育3-4个长途货运与城市配送转换节点项目,建成4-5个布局合理、仓储面积不低于4000平方米、功能完善的大型公用配送中心,培育2-3家专业城市共同配送企业,城市配送成本降低20%,城市共同配送服务范围达到60%以上。

3.保税物流产业集群

依托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强化双向开放,增强进出口货物集散能力,加快建立“大通关、大物流”格局,构建“1区4中心3口岸”的徐州保税物流产业体系,打造国际物流分拨配送中心(1区:以徐州保税物流中心为基础,加快申报徐州综合保税区;4中心:重点支持新沂、泉山、云龙、鼓楼等基础较好的县区申报建设保税物流中心;3口岸:提升观音机场货运一类口岸,培育国际空运货源基地和区域分拨中心,鼓励顺堤河港区申报建设港口多式联运型货运口岸、徐州铁路物流园申报建设国家一类陆路开放口岸)。进一步打通国际物流通道,开通并实现中亚、中欧班列双向开行,扩大国际货运航班线路,搭建与周边和境外地区有效衔接的物流网络。提升口岸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徐州地方电子口岸建设,实现口岸通关、物流、经贸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共享,提高通关效率。强化观音机场吸引和聚集货运航空公司和货代企业,有效提升国际航空储运和分拨分拣能力。加强与沿海港口、口岸的合作,引入国际船务公司、货代公司,实现港口内移、借港出海。以推进航空、铁路、水运、陆运等多式联运发展为主线,在重要交通节点、枢纽主要发展开放口岸平台,深化沿线地区口岸监管、跨区协作、跨境通关等方面的改革和试点。发挥空港经济开发区、潘塘物流产业园的平台优势,大力发展保税贸易和保税物流。

4.空港物流产业集群

加快推进空港商旅物流园、新沂通用机场港口物流园的建设,形成空港物流集聚效应。建成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区域性国际航空港,国内外航空公司淮海经济区客货中转基地,建成淮海经济区第一航空物流中心。充分利用现有腹舱资源,提高载运率。发挥一类口岸功能,大力拓展国际货运业务,提高国际货运承载能力。加强与中外各大航空公司和UPS、DHL、顺丰速运、圆通速递等境内外企业合作,开通、加密境内外航线;加大航空国际货运市场培育力度,引进开通境内外国际货运航线;加强招商推介,引进一批国际国内大型水果、冰鲜水产品等进口企业。加强商务配套,完善服务功能。完善观音机场和新沂通用机场的空陆联运设施、设备,加快联运流程优化,强化面向国内中西部地区的陆空联运业务拓展。加快发展与省内、周边省市的支线运输,进一步扩大航线规模,完善航空运输网络。

5.城乡配送产业集群

创建城市配送服务模式,加快开展“环城集配”服务,支持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构建“城市配送公交化体系”。培育乡镇农村物流配送节点,加强邮政普遍服务网络建设。依托新城生活物流园、五洲公路港、大成物流园、中巴商旅智慧物流园,重点支持货易帮等新型配送模式,打造城市共同配送中心,完善终端配送网络。依托徐运集团、中国邮政等运营线路与网络优势,形成覆盖城乡的物流配送网络。依托淮海医药物流中心、恩华医药物流中心、国医控股医药物流中心,发展药品共同配送。依托美的安得物流园、苏宁云商物流中心,发展家用电器城市共同配送;依托大成物流园、旗山物流园、沛县商贸综合物流园、鼎易恒现代物流园、张集物流园、新沂公路港等大型商贸物流配送基地,培育第三方专业物流配送龙头企业。支持苏宁集团等大型供应商、分销商和连锁企业自办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向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转型,引导支持维维集团、徐州绿健乳业有限公司等外包物流配送业务。2020年,基本建成“以专业化和规模化第三方物流为主体、以标准化配送车辆和城市共同配送中心等设施为载体、以现代信息和物流基础为支撑”的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培育3-4个长途货运与城市配送转换节点,建成4-5个大型共用配送中心,培育2-3家城市共同配送企业。实施村邮建设计划,建成700个村邮站,实现行政村村邮站全覆盖。加强城市配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申报“全国城市配送试点城市”。

表4-2 徐州市共同配送状况一览表  单位:亿元












(三)绿色惠民的一体化农产品物流体系

目标任务:在重要物流节点建设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能力的大型农产品物流中心,构建服务淮海经济区、辐射全国、对接全球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到2020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年均增长12%以上。其中农产品物流产业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农产品物流产业增加值超100亿元。

发展路径:建立覆盖全市乡镇、村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支持邮政物流网络发展,依托覆盖面广的公路运输优势,建立农副产品进城、工业和农资产品下乡、城乡结合的双向绿色物流体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逐步完善农业物流信息化网络,建立城乡一体化物流信息平台,完善县、镇(乡)、村三级物流服务网络。利用先进的物流技术,促进乡镇农副产品流通和加工基地建设。扶持涉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建设,充分发挥物流节点优势,与重点涉农物流企业联动发展,实现农产品物流快捷高效。

平台支撑:重点打造雨润全球农副产品采购中心、维维粮油物流产业园、欢乐买农产品物流中心三大支撑平台,打造黎明农产品物流园、大沙河果蔬物流中心、贾汪紫庄果蔬物流园、天一物流园等重点园区,重点支持沛县苏鲁粮食物流中心、新沂粮食现代物流园、丰县汉源铁路粮食物流中心等粮食物流园区,加快形成农贸产业链物流集群。

园区布局:依托高速公路网络及内河口岸,加强物流资源整合,以连锁超市、平价店、便民菜市场、农业合作社为配送网点,以农副产品的交易中心、配送中心、加工中心和集散分拨中心为配送主线,打造面向国际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面向华东地区的粮食物流中心、面向淮海都市圈的冷链物流中心,逐步形成“点线面”相结合、辐射能力强的农产品现代物流格局。

企业培育:培育营业收入超亿元物流企业20家,超10亿元10家,超100亿元2家。

1.食品及农副产品物流产业集群

以“绿色、惠民”为导向,建设大宗农产品交易平台,完善物流设施功能,解决农副产品物流链条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依托维维集团、徐州雨润农产品全球采购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以“品牌化、特色化”为方向,以物流园区和农贸市场为基础,服务对接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以整合外迁为主,加快七里沟农产品批发市场、淮海蔬菜批发市场搬迁,在符合城市总规的前提下,在城市北部、南部规划建设综合性农副产品采购平台;依托维维、东宝粮油等龙头企业,重点建设维维粮食物流园、沛县苏鲁粮食物流中心、新沂粮食现代物流园、丰县汉源铁路粮食物流中心,规划建设垞城(垞城电厂)物流园;依托黎明食品、安德利果汁等龙头企业,重点建设碾庄大蒜物流中心、丰县大沙河果蔬物流中心、贾汪紫庄果蔬物流园。搭建完善农产品电商物流平台,实现统一配送、统一仓储,开展生鲜农产品跨地区配送,提升农产品电商快递物流服务水平,为农产品走出去打通物流通道。到2020年,初步建成淮海经济区重要的农副产品交易中心、配置中心和储运中心;打造2-3家百亿级物流产业集群。

2.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集群

重点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经营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冷链物流企业。着力发展冷链共同配送,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向高端化和专业化发展。规范冷链物流市场,提高冷链物流企业的准入门槛,建立对冷链物流企业的考核和监督机制,促进冷链物流业快速发展。重点建设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必康冷链物流园、耿集冷链物流园、沛县农产品物流园、张小楼物流园,打造以冷链功能为核心的综合性农副产品采购平台;重点建设黎明农产品物流园、大沙河果蔬物流中心,大力发展低温脱水蔬菜、速冻菜、蔬菜罐头、切割菜等产品;依托江苏省精创电气有限公司,以徐州高新区为平台,重点打造精创电气国家级冷链物联网产业应用示范基地,提供农产品监测、控制、安全保障、节能等全程冷链服务。到2020年,力争打造6家10亿级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基本建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设施先进、标准健全、绿色低碳的冷链物流体系。

五、物流通道

着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高标准打造铁路、航空、水运等现代交通“十张网”,提升通道和网络的综合运输能力,形成“畅通淮海、连通国内、衔接国际”的物流通道。加快建设以徐州为中心的综合交通枢纽,打通区域相互衔接、互联互通的五大物流通道。

(一)“河海统筹”通道

按照“节点覆盖、市际顺畅、南北贯通、达江连海”的原则,加快打造“两纵一横五干”的“水运网”发展。打通徐连一体出海水运大通道,实现河海统筹、借港上船、借船出海的联运目标。畅通衔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内河干线航道。拓展联运航线,以构建畅通的干线航道网络为重点,加快形成中西部货物从新亚欧大陆桥经徐州港进入长江干线的物流通道。重点推进徐连运河打通、湖西航道二期工程、徐洪河航道整治等重点工程。到2020年,新增泊位78个,其中千吨级及以上泊位45个,新增综合通过能力3500万吨,集装箱通过能力15万TEU。到2020年,建成京杭大运河第一多式联运港口枢纽。

(二)“亚欧陆桥”通道

依托京沪、陇海“十字型”铁路枢纽,建成横贯东西的国际物流通道,形成跨区域干线通道、淮海经济区支线通道和面向徐州地区的城市配送通道。加快推进陇海客运专线徐连段建设,完善东陇海铁路交通干线功能。加快徐宿淮盐、连徐等铁路建设,加快新长铁路新沂至淮安段、符夹铁路扩能改造,构建“一纵二横一联”的铁路网。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挥徐州交通综合优势,做大做强中亚、中欧国际货运班列。通过综合改造、连片开发、环境提升,加快完善公铁水“多式联运”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到2020年,徐州市营运里程超过580公里,建成国家一类陆路开放口岸。

(三)“快捷路网”通道

完善“三纵二横二联”高速公路布局,推进徐明高速和京沪高速新沂段拓宽工程,推动台儿庄至睢宁高速公路纳入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并加快建设。推进徐州外环公路建设,完成西三环、北三环高架快速化改造和黄河路贯通工程。积极推进徐州至沛县、淮北、萧县等快速通道,徐连运输通道310国道升级改造工程建设,提升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加快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全面提升通运能力。到2020年,徐州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482公里,建立淮海城市群互联互通的快速交通体系,建成全省“一带一路”的甩挂中心。

(四)“空中走廊”通道

依托观音机场,开辟与“一带一路”地区间的国际国内货邮航线,完善航空运输网络。提升观音机场一类口岸运输保障能力,培育国际空运货源基地和区域分拨中心,连接全球的国际货运航线运输通道。国内外并举,以内为主;客货运并举,以货为先。加快推进通用航空体系建设,优化航空运输网络,构建“5个一类、10个二类、若干个三类通用机场”通用航空总体布局,打造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区域性国际航空港,国内外航空公司淮海经济区客货中转基地。到“十三五”末,航线达到35条以上。国内货运吞吐量力争达到3万吨,国际货物吞吐量达到5000吨。到2020年,建成淮海经济区航空物流中心。

(五)“地下管网”通道

发挥管道运输的优势,抓住国家调整能源布局的机遇,完善天然气、石油等管道运输。充分发挥中石化管道公司徐州总部基地效应,发挥其完整产业链优势,强化平台建设,把徐州建设成管道技术研发和交流中心、管道新产品和新技术展销中心、管道产业生产基地、管道产品物流基地。科学规划管道存储网络布局,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维护建设。加强成品油管道和油库、加油站规划建设,实现成品油管道输送入库,推进管道输送至加油站,确保成品油供应和运输安全。进一步完善天然气管道和储气库建设,实现气源多元化。

六、工作重点

(一)企业转型升级工程

重点推进“4个一批”,即:培育一批示范集聚区和重点基地,重点打造顺堤河多式联运物流园、双楼物流园、DHL必康物流园、雨润农副产品物流园、潘塘商贸物流园等5个超100亿级物流示范集聚区,金驹物流园、徐州铁路物流园、新城生活物流园、沛县临港物流园、大成物流园、五洲公路港、徐工国际物流园、中巴商旅物流园等10个超50亿级重点物流基地,以及丰树物流园、空港商旅物流园等30个超10亿级重点物流园区。各县(市)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区每年各新增1家主营收入超亿元骨干物流企业;创建一批品牌物流企业,大力创建省级重点物流企业和国家A级物流企业,全市每年新增2-3家省级重点物流企业、10家国家A级物流企业;扶持一批创新型物流企业,加快企业物流信息化应用,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全市每年新增省级物流技术中心2-3家;招引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重点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每年引入1家以上国际著名物流企业进驻徐州,2家以上国内著名物流企业在徐州设立分拨基地。加快项目引入,全市物流项目年度投入不低于200亿元;转型一批传统物流企业,分年度排定分解传统企业转型计划,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运输、仓储、货代等物流企业通过扩大经营、延伸服务领域、与大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等方式,加速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推进服务外包,鼓励制造和商贸企业按照分工协作原则,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剥离或外包物流服务,提高第三方物流普及率,进一步释放物流需求。加快制造业主辅分离试点,鼓励生产企业实施流程再造。

(二)多式联运工程

发挥徐州作为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依托境内方式齐全的综合交通体系,着力构建公铁联运、铁水联运、河江海联运、空陆联运、海陆联运五大多式联运体系,打造区域性公铁联运中心、华东地区大宗物资铁水联运中心、淮海城市群河江海联运中心、区域性航空货运枢纽。依托徐州铁路物流园,打造集先进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商贸交易功能于一体的铁路综合物流中心;依托双楼港作业区公铁水多式联运条件,打造集物流配送、加工服务、商贸、仓储、产品展示于一体的综合保税区;依托万寨、孟家沟公铁水多式联运条件,打造集物资多式联运、临港物流加工、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北三环物流集聚区;依托顺堤河作业区公铁水联运条件,打造以煤炭铁水联运为特色,具有临港物流加工、物资集散交易等功能的临港物流中心;依托观音机场一类航空开放口岸优势,打造具备航空货邮、保税物流、跨境电商、产业联动等功能的空港物流园区。到2020年,实现1000公里以上运输中,公路运输占比年均下降2个百分点;铁路非煤货种运量年均增长10%以上,占铁路总运量比重增长到20%以上;铁水联运量稳中有升,力争达到1500万吨,水运集装箱发展取得突破,力争达到10万标箱;航空货邮吞吐量达10万吨,其中进出境货邮吞吐量1万吨。

(三)双向开放工程

结合国家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推动区域物流协调发展。利用淮海经济区、粤苏皖赣四省物流大通道等区域合作平台,建立区域物流合作机制,推进区域物流一体化。加大与连云港、南通、上海等沿海城市和南京、扬州等沿江城市的合作力度,加快与周边城市和亚欧大陆桥沿线城市建立深层次物流合作关系,加快推动沿亚欧大陆桥、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和淮海经济区通关一体化,全方位深层次推进区域合作。

(四)智慧物流工程

加快实施“互联网+物流”行动计划,进一步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从供需两端发力,从物流环节入手,实现强优势、补短板、降成本、提效益。大力培育发展具有土地占用少,资源配置效率高,知识、技术、资金密集型特征的“互联网+”物流平台,进一步推动我市物流业向高增值、高效率、低消耗转变。发展一批对接国际,为机械制造、冶化建材、大宗农产品等提供物流、贸易、金融、信息等综合服务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以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为核心,大力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以统一物流信息标准为基础,连通各类物流信息平台、企业生产作业系统,实现信息互联共享,全面构建物流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实施“333”信息平台推进计划,重点打造智慧物流营运平台、智慧物流交通运输平台、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3大智慧物流平台;物流信用平台、物流标准化平台、物流评价核算平台等3大物流基础平台;口岸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多式联运物流平台、跨境电子商务公共信息平台等3大物流服务平台。

(五)创新发展工程

主动融入我市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以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为目标,紧跟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融合发展方向,推动物流技术、模式、功能、业态创新,促进物流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增强物流发展新活力。“十三五”期间,培育一批能够辐射淮海经济区、面向华东、服务全国的多元化平台型物流企业;积极发展能够提供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具有供应链设计、咨询、管理能力的第四方物流,以及面向中小微物流企业提供专业化管理和个性化增值服务的集成化服务平台。促进政府部门物流信息数据开放共享,推动物流信息平台之间互联互通,引导支持物流企业实现物流活动数据的信息化和数据化采集,鼓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公共服务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物流大数据分析和应用;探索建立全市物流业运行监测信息平台。支持开展搬运码垛机器人、自动引导搬运车、手持终端、基于射频识别和北斗导航的可视化技术等智能物流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应用。重点支持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感应技术在集装箱、危险品、农产品、食品和医药冷链物流等领域仓储运输环节应用。在大宗商品、食品冷链、医药等领域,选择有条件的物流企业,开展物联网智慧仓储建设试点示范。选择基础条件好、市场需求强的领域,开展智慧配送示范工程。

(六)环境优化工程

加强物流标准化应用,组织实施一批对物流产业发展和服务水平提升有重大影响的物流标准,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做好国家标准在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中的推广运用工作。到2020年,商贸物流行业实现标准化投资8亿元以上,试点企业标准化托盘使用率达到90%以上,标准仓使用率达到70%以上,供应链协同作业效率提高10%以上,骨干物流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可公开信息的互融互通,物流标准化体系初步确立。2020年前,在我市建立以物流诚信法规体系为基础,以诚信信息征集和披露、诚信评价、失信惩戒为主要构成的物流行业诚信法规体系。建设交通运输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完善平台基础交货网络,加快推进跨区域、跨行业平台的有效对接。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大对公路乱收费、乱罚款的清理整顿力度。完善公路收费政策,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将免收通行费政策落实到位。深入推进公路超限超载治理,保障运输安全。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推进机制

进一步完善组织推进机制,强化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部门的职责,构建统分结合、条块联动的现代物流业双重管理体制,市经信、发改、统计、交通、商务、邮政、机场、港口等单位要各司其职,切实做好物流企业的服务工作。各县(市)区对应设立物流业发展专项推进机构。

(二)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激励措施

土地方面,对符合规划的物流园区项目,在规划、土地使用及审批上予以优先,并比照享受省级开发区政策。财税方面,研究制定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资金扶持政策,扶持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设,积极研究“营改增”后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的措施。人才方面,重点引进熟悉货代、多式联运、物流园区标准化管理以及物流供应链管理的专业人才,按照市区引进人才政策给予相关待遇。

(三)创新服务方式,优化发展环境

对认定的重点物流项目,要纳入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简化程序、缩短时限、联审联检,提供一站式服务。边检、海关、检验检疫、税务等部门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要简化审批手续,优化通关流程,提高通关效率。要营造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浓烈氛围,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作用,推进行业自律,规范企业行为,促进物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四)完善考评体系,严格兑现奖惩

根据2016—2020年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目标和工作要求,按照职责分工,加大考核力度,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市级部门层面纳入机关绩效考核,县级层面纳入重点经济工作考核。制定详细的考核奖惩体系,对考核排名靠前的单位予以表彰,对考核排名靠后的单位在评先评优方面予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