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各开发区地震工作机构,各县(市)区发改委、各开发区经贸局: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合肥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合肥市地震局 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7月30日
合肥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
为科学确立“十四五”期间我市防震减灾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合肥市防震减灾条例》、《安徽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和《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按照实事求是、统筹发展、量力而行、适度前瞻的原则,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期间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防震减灾工作部署,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成效明显。防震减灾法制建设取得突出成效。2015年11月1日,《合肥市防震减灾条例》作为全国第三部地市级防震减灾地方性法规正式施行。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全局,从健全机制、出台规划、宣传普及、严格督查、完善体系等方面大力推动《条例》宣贯落实,全市各级地震部门做了大量基础性、创新性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断提升。完成全省地震速报信息系统(EQIM)在我市建设任务,全市地震监测站网智能化水平提高,地震监测速报能力得到提升。落实“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安徽子项目合肥市站点建设任务,全市新建基本站9个、一般站10个、紧急信息预警终端1个,“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网”框架基本构成。积极推动运用全省地震预测指标体系和前兆异常数据库,我市震情研判会商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在全省率先完成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2013年4月,合肥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分析项目开工,为全省第一个城市活断层探测项目。2017年11月8日,合肥活断层探测项目成果通过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组织的总验收。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获得了合肥城区1225平方公里范围内7条主要断层的空间位置及其最新活动情况,项目成果已在我市城市规划编制和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广泛运用。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我市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依法纳入竣工联合验收,健全了全过程监管机制,严把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关口,城乡建筑物震害防御能力不断提升。在全省率先推广应用建筑物抗震新技术——减震隔震技术,合肥一六八中学新体育馆作为全省首例采用隔震技术的建设项目,现已建成投入使用。在全国率先设定“防震减灾宣传、演练月”。《合肥市防震减灾条例》第九条规定“每年5月为全市防震减灾宣传、演练月”。 2016年至今,全市已开展6期“防震减灾宣传、演练月”系列活动,我市城乡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显著提升。在全国首创建立防震减灾校园辅导员队伍。2016年,合肥市地震局、市教育局联合建立总数2000多人的中小学防震减灾校园辅导员队伍,负责本校地震科普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地震应急疏散、逃生自救、互救演练等工作,将防震减灾教育融入学生安全教育日常工作,“十三五”期间,市财政安排专款举办业务培训4期。防震减灾示范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市地震局组织创建防震减灾示范乡镇(街道)35个,联合市城乡建设局、市美丽办创建地震安全示范村(点)19个,联合市教育局、市科协创建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7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32所、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70所,联合市科协创建市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4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1个,防震减灾工作触角有效延伸,防震减灾工作社会参与度不断提升。地震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2017年,建成合肥市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和地震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系统,与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互联互通,实现省、市、县(区)三级上下贯通。截至2019年,全市共建成各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230处,总面积820.72万平方米,可紧急疏散居民334.87万。其中,达到省Ⅰ类标准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有3处,达到省Ⅱ类标准的有20处。
(二)“十四五”时期防震减灾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十四五”(2021-2025年)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全面把握“十四五”时期防震减灾形势,绘制好合肥市“十四五”防震减灾发展蓝图,意义重大。
——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对防震减灾提出了更高要求。把防震减灾治理能力提升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防震减灾工作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十四五”时期,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全面提高抗御地震灾害能力。
——人民群众安全需求对防震减灾提出了更高要求。安全需要作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防震减灾安全需要越来越强,地震安全信息服务、居住抗震设防安全、防震减灾知识储备、自救互救能力提升已经成为人民的迫切需要。
——合肥经济社会发展对防震减灾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四五”期间,“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部崛起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和省委赋予合肥“五高地一示范”的战略定位,给合肥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把握“新阶段”,构建“新格局”,锚定“新目标”,推动合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同步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
——严峻的震情形势对防震减灾提出了更高要求。合肥市是全国13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的省会城市,地质构造比较复杂,郯庐断裂带斜贯全市,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背景。部分农村民居、城市老旧建筑和“城中村”建筑抗震性能不达标,抗御中强地震灾害的能力较弱。
(三)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合肥地跨华北陆块、秦岭-大别造山带和扬子陆块三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郯庐断裂带呈北东-南西走向在市域内斜贯而过,属于中强地震活动区域。近年来,我市及邻区多次发生有感地震,全市防震减灾工作还存在明显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1.监测预报方面。对标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求,现有监测预报预警业务体系明显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和不适应的问题,特别是监测站网、仪器装备、运行维护、数据服务、地震速报、地震预警等监测预报业务链还存在短板。监测预报业务科技人才支撑方面也存在不足。2.震害防御方面。城乡抗震设防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城乡各类病险工程的抗震性能鉴定排查和整改任务较为繁重,农房建设抗震设防监管与服务机制尚未健全,受经济条件制约,农民自建房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比例不高,部分农村民居和极少数乡镇公用设施抗震能力薄弱。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制不健全,地震灾害风险底数不清。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存在薄弱环节,减隔震技术推广不够。地震灾害风险信息系统建设缺失。3.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方面。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种类不够丰富,服务渠道单一,距离普惠化、智能化、精准化还有较大差距,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难以充分满足公众需求。4.体制机制和资金投入方面。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县(市)区级地震工作机构建设亟需加强。少数县(市)区财政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多年没有随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与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需求明显不相适应。5.人才引进培养方面。全市地震系统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人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高层次地震专业科研领军人才严重缺失,防震减灾科研能力不足,科技创新支撑力不强。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以夯实地震监测、增强预报预警能力为基础,以摸清风险底数、加强抗震设防为关键,以保障应急响应、强化公共服务为导向,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地震科技为动力,努力把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降至最低,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服务。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市监测预报预警、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地震科技支撑更加有力,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防震减灾事业基础更加稳固,全面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努力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聚力“五高地一示范”建设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分项目标:
——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以地震监测站网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为核心,实施合肥市地震站网智能化升级工程;优化调整地震监测业务布局,更换现代化、标准化的地震站网仪器设备;转变工作思路,对接大应急,实现从注重震情向注重灾情转变,建成合肥市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逐步形成现代化地震监测体系,不断提升地震监测、预报和预警效能。
——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建立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防治格局;服务城市规划建设,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成果更加广泛应用;开展全市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努力防范化解房屋建筑防震风险;完成70%以上的新建开发园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震科技创新驱动能力。加强地震监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地震科技创新体系;对接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参与中国地震局、省地震局关于地震监测预报预警、灾害风险识别和风险防范等技术研究,培育专业人才队伍,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强化地震科技服务。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试点推出一批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产品,建设功能比较完备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县级防震减灾科普馆“一县一馆”建设任务,不断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四、主要任务
(一)夯实地震监测基础。制定出台《合肥市地震站网管理办法》,完善地震监测站网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现代化地震监测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提升智能化水平。优化全市地震站点布局,强化重点区域地球物理场观测。加强站网运行维护与保障,发挥站网综合效能,规范地震监测活动,进一步提升非天然地震监测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加强地震预报预警。优化地震长、中、短、临和震后趋势预测业务,提高地震趋势判定水平,探索观测数据异常自动识别、指标判定与预测结果自动产出。实施合肥市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预警发布系统,实现省、市地震预警和地震烈度速报协同发展。
(三)增强地震信息化支撑。加强地震信息化顶层设计,构建与全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协调统一的地震信息化业务体系。推动全市地震监测站网信息化和地震宏观观测智能化建设,持续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提升地震业务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围绕防震减灾业务发展需求,加强地震行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聚焦合肥市自主创新“借转补”揭榜挂帅重点攻关项目-重大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情景构建及应用等课题研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我市防震减灾科技支撑能力。
(五)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履行牵头单位职责,做好防范化解郯庐断裂带合肥沿线地区农居防震风险专项工作,会同成员单位,运用全国农村房屋综合信息普查以及实地调研数据,对我市农居抗震设防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务实可行的措施,整合资源,综合施策,逐步化解防震风险隐患。开展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采集和动态更新、综合评估工作;完成中国地震局布置的基于遥感影像资料和经验初判对房屋抗震性能开展实地核查任务。按照国家和省、市部署,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任务。
(六)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监管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推动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提高政务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抗震设防全过程监管机制,推进政府、行业部门、社会共同落实地震安全责任。持续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开展典型建筑设施地震安全监测和健康诊断,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按照新建开发园区“多评合一”和“标准地”制度,推动新建开发园区开展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依法开展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提高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确保一般建设工程达到本地区抗震设防标准。
(七)提高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落实县(市)、区政府主体责任和各有关部门行业管理责任,引导社会力量、市场主体和基层组织依法参与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工作。完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清单,健全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强化面向政府的地震应急保障决策服务,提供震前防御、震时响应和震后救灾与恢复重建的决策信息。提供地震速报、预警信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公众服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重要节庆活动,强化地震安全保障等专项服务。
(八)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做好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市防震减灾宣传、演练月等重点时段的科普宣传,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技能。丰富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联合社会力量共同研发科普精品,创新科普创作和传播机制。巩固防震减灾科普阵地,依托市为民服务中心升级建设合肥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因地制宜,加强统筹,推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一县一馆”建设,持续加强各类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学校建设。加强涉震舆情监测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九)提升地震应急响应辅助决策能力。加快地震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5G建设,完善地震系统应急响应工作机制。加密郯庐断裂沿线灾害信息员,完善震情灾情紧急速报网,强化震后地震速报和产出服务。加强区域协作联动,对接市应急管理重点领域系统项目,建设市地震领域应急系统。加强地震应急现场工作能力建设,定期系统开展应急响应演练,并按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标准配备专业应急装备和个人装备。
五、重点工程项目
(一)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项目
1.合肥市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 建成基本站、一般站和预警发布终端,建成合肥市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中心、综合业务数据平台和市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2.合肥市地震监测站网智能化建设 新建合肥市地震监测中心的业务综合管理平台和可视化站网系统,新建虚拟化网络云平台和控制显示大屏,改建监测中心机房。推进市县地震监测站网标准化建设。 3.优化升级全市地震监测站网布局 在全市增上和优化地下流体观测设备、测震设备、电磁设备、形变设备和流动设备。 4.全市地震宏观观测信息管理平台 建设地震宏观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实现利用APP对宏观观测信息的自动接收、汇集、分析与初步判定。 |
(二)地震灾害风险治理与服务项目
5.地震灾害风险治理与服务 依托中国地震局试点科研项目,与安徽省地震局、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联合探索开展“合肥重大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情景构建”项目,通过对主要建筑、基础设施和社区抗震韧性评价,建设重大地震事件灾害情景构建系统。 6.地震风险识别项目 依托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防范化解郯庐断裂带合肥沿线地区农居防震风险专项工作、全省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采集和动态更新、综合评估等工作成果,启动实施合肥市建筑抗震隐患识别与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服务项目。 |
(三)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项目
7.建设防震减灾科普展项 会同市科协、教育等部门,在社区、学校和乡镇新建科普场馆项目中推动建设防震减灾科普展项,把防震减灾科普服务延伸到基层。 8.打造防震减灾科普主题公益场所 指导各地依托城镇公园、绿地和乡村旅游景点等场所,因地制宜增设防震减灾主题科普元素,采取简洁、直观、生动、实用的呈现方式,把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融入人民群众休闲体验活动之中,拓展防震减灾科普载体。 |
(四)地震应急能力建设项目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依法落实防震减灾工作责任。加强各县(市)区、开发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建设,理顺地震工作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职能明确、运行高效、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防震减灾运行机制。各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要全面做好规划任务的分解和责任落实,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规划实施任务,确保防震减灾工作落到实处。
(二)健全投入机制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要把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大防震减灾投入,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
(三)强化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使用和管理机制,以“十四五”项目建设为契机,实施地震人才工程、地震队伍素质提升计划,建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人才队伍。
(四)建立评估制度
建立健全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总结评估。完善规划实施跟踪机制,确保各项防震减灾任务和项目落实,提高公共安全保障和防震减灾能力。
合肥市地震局 2021年7月30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