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

来源: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淮北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3-02 浏览量:15

濉溪县、各区人民政府,市有关单位:

 现将《淮北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3月2日        


淮北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

 

淮北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依据制定,结合全市产业发展状况,明确金融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旨在为未来五年我市金融发展提供指导,为推动地方经济更高质量转型发展、促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北建设贡献金融力量。

一、规划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规划基础

1.金融业发展基础。

金融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市引进一批实力强、活力足、信誉优的金融机构,金融体系得到逐步发展。目前,全市有13家银行机构、1家财务公司、30家保险公司、4家证券公司、1家区域四板融资中心,金融业从业人员15000余人。在地方金融组织中,有9家融资担保公司(其中5家为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17家小额贷款公司及11家典当行,基本形成较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2020年,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62.2亿元,同比增长5.7%。

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机制逐步形成。围绕战略性产业、乡村振兴、县域经济、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等领域,制定政银企对接计划,搭建对接平台,召开支持县域经济、战略性产业,以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等对接活动,深化银企合作。搭建银税合作平台,扩大税融通业务范围,解决小微企业抵押物不足问题;发挥融资担保的增信作用,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新型政银担业务,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

运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意识逐渐增强。积极推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鼓励优质企业有序开展上市工作,对暂不能上市的企业,支持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创新债券发行品种,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鼓励股权投资基金借助“基金+基地”的模式加快投资节奏。鼓励优质企业主动对接省、市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至“十三五”末,全市实现上市公司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企业238家。

2.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现状。

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通过政策引导,支持更多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应进一步完善上市资源后备库建设,完善上市培育制度。鼓励已上市企业开展再融资、并购重组,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鼓励符合条件的大企业、大集团债券融资,稳步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做大股权投资基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以市产业扶持基金为母基金,引导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支持产业发展。

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发展有待推进。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转型发展方面,与发达城市相比,我市还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较完整的体系,科技金融、绿色金融领域的管理与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的引导效率有待提高,需要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科创型企业面临的风险大,难以获得信贷和股权投资支持,应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加强产业扶持基金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

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有待强化。围绕重点领域,金融机构应结合我市发展实际,进行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规范小额贷款公司、典当等地方金融组织,发展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证券化、供应链金融等。探索设立科技型支行,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更好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数字化金融发展有待深入。金融的数字化进程较慢,难以满足发展需求。应围绕科技创新,通过金融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金融发展节奏,实现金融发展的突破。根据我市产业定位、产业特色和产业集群情况,进一步集聚金融资源,开发支持产业发展的数字化金融产品,促进产融结合。

3.市“十四五”及相关规划基础。

根据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相关指导意见,以及《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确保规划遵循国家方针和政策规定。参照我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规划,突出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要求。结合《淮北市提升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水平实施方案》提出的五个特色产业集群和十条产业链建设,围绕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紧盯打造长三角区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皖北产业转移集聚先行区目标,梳理出金融发展和支持的重点。

(二)发展环境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落地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提高我国全球竞争力,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这必然需要区域金融的联动发展。

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并制定实现“碳达峰”的行动方案。“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型,推动绿色发展,建成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上线交易,绿色转型发展进入新阶段,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金融数字化转型越发迫切。数字经济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产业升级的突破口。“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数字化发展,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提升至10%。金融数字化转型需要顶层设计,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规避可能的金融风险。

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多融资机会。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科创板设立、创业板改革、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等,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为中小企业上市提供了更多便利。2021年开始,中国母基金行业快速发展,呈现多元化、专业化和产业化趋势。S基金公开交易制度逐步完善,为投资资金退出提供了通道。

“资管新规”正式落地,防范金融风险力度加大。我国“资管新规”2022年开始正式实施,根据《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部署,在统一监管要求、打破刚性兑付、禁止资金池、抑制通道业务、消除多层嵌套等严控风险方面进行了规范,防止金融风险集聚。深化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化改革,支持保险资金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下,更多进入股权投资基金,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长期资金支持。

乡村振兴战略正在落实,农村产业发展提到新高度。“十四五”时期,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重要任务。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发布,目标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把握金融工作原则,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求;坚持优化结构,大力促进直接融资;坚持特色发展,推动金融与产业融合;坚持强化服务,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遵循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的高质量发展理念,促进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支持乡村振兴。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更多资金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顺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为实现“创新淮北、实力淮北、美丽淮北、幸福淮北、效能淮北”提供必要资金支持。

(二)基本方针

坚持产融结合方针。产融结合是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基础,根据未来高质量发展需要,进行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针对产业规划,优化金融服务结构,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有效促进产业发展。

坚持服务聚焦方针。集聚金融资源,围绕核心产业,从“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两大维度,加强统筹协调,集成金融服务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方针。加大我市金融开放合作力度,依托产业承接,保持与外部良性互动,积极引入各类金融业态,促进金融要素资源流动,保持金融活力。

坚持市场化运作方针。加强规划设计和政策引导,构建促进金融要素集聚和流动的制度安排,充分发挥市场对要素资源的配置功能,激发各类金融主体的源动力,增强金融体系的弹性。

(三)总体思路

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考虑资源枯竭型城市现状,根据城市转型发展部署,做好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设计。基于我市“工业强市”的战略定位,优化金融信贷营商环境,增加有效金融供给,鼓励金融创新,防范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结构,完善金融业态,充分运用资本市场,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发展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推进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发展数字金融,加强推进金融业数字化,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加强区域合作,参与长三角金融业联动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金融生态圈。“十四五”期间形成科技金融进程加快、绿色金融特色鲜明、金融合作广泛深入的发展格局。

(四)发展目标

——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形成功能健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金融业增加值年增长不低于9%,基本满足不同主体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年增长不低于8%,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信贷资金支撑。

——直接融资比重得到明显提升。运用资本市场融资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直接融资比例明显提高。至2025年,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不低于8家,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企业总数不低于360家。

——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得到发展。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效果初显,基本形成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服务体系,能较好满足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及乡村振兴发展的金融需求。

——数字金融发展初见成效。金融数字化转型取得成效,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和效率明显提升,力争成为皖北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区域合作及产融结合效果明显。“双招双引”策略取得成效,长三角区域内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的产融结合效果明显,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和人才链的融合发展。

表2-1:淮北市“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预期目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20年

2025年

年增长率

指标性质

综合能力

金融业增加值(亿元)

62

100

9.9%

预测性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亿元)

1676

2300

6.5%

预测性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亿元)

1279

1900

8.3%

预测性

创新发展

税融通贷款规模(亿元)

16

30

13.4%

预测性

资本市场

境内外上市公司数(家)

4

8

-

预测性

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企业数(家)

238

360

8.7%

预测性

三、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增加金融有效供给

围绕“五群十链”产业布局,不断完善信贷体系、股权投资体系和资本市场服务体系,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为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提供金融支持,推动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

(一)完善信贷支持体系

为核心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优化信贷服务,提供信贷资金支持,提升“五大产业集群”为基础的核心产业集群度。完善商业银行服务体系,对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工业技改投资项目、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优化信贷结构。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基地建设。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企业通过供应链金融途径获得更多信贷资金支持。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信贷投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打造“专精特新贷”特色产品。

增加对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发展的信贷支持。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财政贴息、信贷风险补偿等途径,扩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绿色发展企业的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支持煤炭产业发挥能源保障作用,支持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和产业链延伸项目。

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围绕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引导信贷资金支持文化旅游、商贸流通、健康养老、社区服务等贴近居民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性强的产业发展。围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产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工业有机融合。围绕发展新兴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与检测服务等产业发展。

(二)发展股权投资基金

围绕产业布局,集聚并发展面向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创业投资基金(VC),完善支持性政策,为初创期企业提供相对充裕的股权类资金支持,培育更多科技创新型企业,增加我市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数量。引入并发展私募股权基金(PE),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更多接力资金,支持企业扩大规模,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吸引长三角区域知名产业投资基金到我市注册落地。吸引并培育股权类投资基金人才,促进股权投资基金行业发展,为我市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股权资金支持。

(三)融入多层次资本市场

积极对接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等资本市场,协同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更多企业上市或发行债券。针对“长三角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皖北产业转移集聚先行区”目标,以资本市场的深入改革为契机,支持更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升直接融资能力。完善支持企业上市实施细则,加大对进入上市培育库企业的支持力度。

加大区域金融的协同创新,积极对接“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构建我市企业上市培育体系,建立发现与培育机制,完善上市企业储备资源库。充分发挥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和中介机构作用,加强对优质企业的发掘和培育。

依托“五群十链”带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充实“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着力引导有核心技术和发展潜力的企业上市。

(四)推动保险业发展

推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更好满足农村保险服务需求。统筹发展城乡医疗健康和养老保险,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鼓励开展特定领域和行业的责任保险。吸引保险资金参与股权投资,为重点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城镇化建设,以及产业发展等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专栏1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加强知识产权融资和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科技创新会产生大量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探索运用知识产权融资租赁和知识产权证券化等途径进行融资,提升科技创新企业融资能力。对接上海技术交易所,通过技术交易平台促进知识产权流通,增强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动性。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碳排放权的质押进行融资,推动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的规范化。

探索发展智慧化供应链金融。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链,打造以核心企业为基础、商业银行参与的智慧化供应链金融。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通过应收账款、预付款、存货、仓单等质押,为供应链上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支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实现数字化发展,打造智慧化供应链金融,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缓解我市重点产业链上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动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促进重点产业链的稳定与发展。

推进新型政银担业务。加强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和省信用担保集团的对接联系,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银担双方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保持合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开展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等创新业务,扩大新型政银担业务规模。

“孵投联动”模式发展。围绕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孵化器与投资基金的联合行动,帮助科技创新企业获得创业指导和资金支持,从而使其获得快速成长的机会。科技孵化器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或与外部创业投资基金合作,支持在孵的企业和团队。完善“孵化+投资”服务模式,构建孵化与投资的利益共同体,激发孵化器服务科技创新的动力。

“投贷联动”模式发展。选择成长性好的优质企业,由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创业投资基金提供股权投资资金。商业银行与创业投资基金形成联动,发挥基金公司筛选项目的优势,加大投资机构和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提高投融资效率,帮助科技创新项目快速实现产业化。

“政银联动”模式发展。畅通政银沟通渠道,支持商业银行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助力并扶持企业快速成长。通过政策传导和金融机构对接,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和乡村振兴产业主体的支持力度。推广“税融通”等融资方式,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四、优化金融供给结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现状,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部署,加强我市金融发展规划设计,优化金融供给结构,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一)优化金融机构布局,满足产业融资需求

构建多层次、差异化的金融体系,优化大、中、小金融机构布局,力求覆盖不同产业、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满足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巩固发展证券、保险、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增加非银行金融机构数量占比,形成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典当、融资担保等机构,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补充作用。搭建金融服务平台,精准对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及主导产业,提高投融资精准度。

(二)优化金融产品结构,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根据产业发展规划,把握产业发展动态,引导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开发金融产品,提高企业发展资金的获得性。发展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绿色金融,支持转型发展。在满足激励相容的条件下,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发挥工业园区的载体功能,逐步增加高端制造业贷款占比,不断提升和改进金融供给质量,为我市转型发展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金融服务。

(三)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增强资本市场实力

培育更多优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针对我市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比重低的现状,以构建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契机,加大对企业运用资本市场融资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上市培育对象的服务,完善上市奖励制度,支持更多优质企业上市。引导优化企业融资结构,释放和发挥市场机制的活力,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鼓励已上市企业通过配股、定向增发等多种方式实现再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融资,通过发行创新创业债券、绿色债券、可转换债券等,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S基金发展,积极对接S基金交易市场,方便各类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更好促进投资基金发展。加强债券规范化管理,在注册制改革背景下,确保发行方、中介机构、投资者严格依法履行各自义务,承担各自责任。

 

专栏2金融支持省际毗邻区建设

建设“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是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支持金融机构在段园镇设立分支机构,加大对省际毗邻区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创业投资基金进行投资。鼓励毗邻区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创新创业债等募集发展所需资金。

五、发展科技金融,推动创新发展

针对我市“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及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目标,引导建立对接创新成果转化全过程、贯穿产业全链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科技金融,落实科技创新,为202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8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300家以上的目标提供资金支持。

(一)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加速金融资源整合,瞄准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完善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围绕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初创、成长、成熟、衰退周期,发挥银行、投资机构、担保、保险和资本市场等金融主体作用,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打造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共生生态体系。完善科技信贷体系,更有效支持科创企业的发展。支持创业投资基金及产业基金集聚,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股权投资。积极发展科技保险,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险支持。

探索成立淮北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致力于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科技金融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资源相对分散,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更有利于协调各类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为更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二)引导金融资源支持科技创新企业

引导更多资金流向科技创新型企业,通过金融赋能科技创新,打造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为实体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加大市场对资源配置力度的基础上,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政府性担保、信贷风险补偿或贴息政策等,激励银行为科技创新企业成长提供信贷支持。鼓励商业银行进行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发展,使处于初创阶段、拥有核心技术和市场前景的科技创新企业获得资金支持。

积极吸引并支持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加强与知名风险投资机构合作,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创新企业。通过市产业扶持基金引导,合作设立子基金,推动投资基金集聚,扩大对我市重点产业、科技创新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投资基金聚焦五大产业集群和十大产业链,支持优质科技创新企业快速成长。

(三)鼓励优质科技创新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对接上交所科创板,着力引导有核心技术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企业进入科创板上市,发挥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和资源优化功能,让更多科技创新企业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通过制定上市培育和奖励政策,为科技创新企业上市提供便利通道和服务。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兼并收购等方式开展再融资,实现产业升级和战略转型。鼓励金融机构为企业并购重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专栏3建立完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和探索设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

建立完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建立完善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打破信息壁垒,打造线上政银企对接通道,为企业提供线上贷款申请、签约、还款等一站式金融服务。通过数据共享,提升企业信贷资金获得的便利度,提高其金融服务可得性。

探索设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借鉴上海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做法,打造科技金融服务网络,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与匹配,为科技创新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通过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的统一协调,带动相关部门共同行动,为孵化、创业投资、信贷主体、资本市场等提供全方位支持。

六、发展绿色金融,促进转型发展

我市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任。顺应国家“碳达峰”战略目标,努力构建并完善有效运行的绿色金融体系,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和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支持。

(一)构建支持绿色金融发展长效机制

完善金融支持转型发展的规划设计,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从金融视角为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准确把握绿色金融内涵,引导金融机构开发并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金融的供给能力。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优化评价指标,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的资产配置。针对传统产业转型,加快绿色金融发展节奏,降低转型的融资成本,为绿色发展提供股权或债权类资金支持,提高转型发展的融资效率。

(二)完善绿色金融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遵循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建立绿色信贷统计标准、实施绿色信贷情况评价,促进绿色信贷投放。优化绿色金融结构,在发展绿色信贷基础上,提升绿色债券占比,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及绿色资产支持证券,促进绿色转型发展。鼓励发展绿色投资基金,通过市产业扶持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构建绿色投资基金,重点支持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绿色保险,保障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分散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更好匹配绿色发展需求。支持绿色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市场,激励企业减排,促进低碳技术研发,推动实体经济的绿色发展。

(三)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的资金支持

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大量的传统产业需要进行转型。转型的关键是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完善金融支持绿色转型的政策支持,帮助传统高耗能或高污染企业顺利转型,防范转型企业出现大面积关闭。传统煤电等产业的转型升级,更需要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需要金融的强有力支持。着力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提高绿色金融供给能力,为节能减排重点单位提供融资服务,满足产业转型的资金需求。发挥金融支持转型的资源配置功能、风险管理功能和市场定价功能,推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对高端制造业发展的资金支持

“双碳目标”加速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减少碳排放将引发大规模的技术革新。立足低碳技术革新,促进传统制造业的产业链优化调整,加大金融对清洁生产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推动高端制造产业发展,促进制造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引导资金支持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培育发展工业机器人、环保设备、精密机械等,促进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良性互动。推进制造业低碳发展,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水平,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制造体系。

 

专栏4金融支持绿色转型发展的具体策略

完善金融支持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机制。完善绿色金融评价体系,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创新进行评估,扩展评价结果应用,形成对绿色金融业务的有效激励。加大金融对绿色制造、清洁生产、绿色供应链,工业部门绿色转型项目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降低对高碳产业的依赖。加大支持低碳技术研发应用,促进数字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企业绿色生产管理水平。

提高金融支持绿色转型发展效率。完善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和“碳金融”产品等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为转型发展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强数字技术和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应用,降低金融机构与转型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促进金融服务效率不断提升。发展绿色资产证券化等结构化融资产品,让转型项目得到更多资金支持。完善“碳金融”产品工具,鼓励设立低碳转型基金,推动经济低碳发展。

完善金融支持绿色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通过信贷政策、监管政策、绿色评级、行业自律等,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转型和绿色创新项目倾斜。通过金融政策的引导,抑制盲目追求增长的高排放项目,推动低碳转型。通过支持碳排放量少、能耗低的产业发展,促进低效企业的结构性调整。

七、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支持乡村振兴产业

加快我市金融体系的协同发展,优化机构布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支持乡村振兴产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一)优化涉农融资服务

鼓励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加大乡村网点布局,支持乡村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和民生工程建设,更好服务“三农”发展。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适度下放县域支行贷款审批权限,让更多的乡村产业得到金融支持,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引导金融机构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金融服务创新,保障涉农贷款总量持续增加。

纵深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引导金融资源加大对乡村振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利用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服务平台,融合共享和创新运用力度,拓展信用评定结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支持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提升。

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引导金融机构开展与农业生产经营周期相匹配的流动资金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业务。健全政策性农业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扩大农业信贷担保业务覆盖面。优化评价机制,促进商业银行提升对乡村振兴产业支持的金融服务能力。

(二)鼓励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

围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推动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对接长三角乡村振兴(上海)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国有资本联合金融机构及社会资本参与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推动产业扶持基金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支持新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工程。探索乡村振兴基金投资与贷款联动,为农村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发展涉农保险

加快发展“三农”保险,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优化保险费率。借鉴发达地区农业保险模式,积极推广“农业保险+”,开展综合金融保险服务。探索开展农作物收入保险试点,提升农村保险覆盖面,提高农业抵御风险能力,满足乡村振兴多元化的保险需求。

八、发展数字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提出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我们力求金融数据和数字技术双轮驱动,促进金融业要素资源实现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和精准化匹配。

(一)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

推动传统金融的数字化转型。金融的数字化转型是加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发挥数字的市场价值,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鼓励金融机构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化进程,提高金融数据驱动力,提升金融的智能化服务能力。加大对数字金融投入和人才培养,构建支持数字金融发展机制,促进数字金融快速发展。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强化监管科技运用和金融创新风险评估,及时做好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的纠偏,寻找数字金融创新和数字金融风险管控的平衡点,引导数字金融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

推进金融数字转型的基础建设。围绕市“十四五”规划推进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和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深度融合的要求,支持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小而强的数字技术企业。鼓励企业布局产品设计中心,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科技企业在数字技术领域的合作,联合研发前沿技术,加快现代技术与金融产业的对接。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城市关联企业的合作,通过联合设立实验室、共建孵化平台、建立研发战略联盟等方式,积极融入现代数字技术发展体系。

(二)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

支持金融机构持续探索科技赋能金融的新途径。深化“金融+科技”战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推进数字金融发展,有序推进金融产品与服务、合规与风控、管理与运营等方面的数字化技术应用。

支持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创新,增强现代技术运用能力,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支持商业银行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做好客户识别,解决传统金融“获客难”问题。支持金融机构探索金融服务模式,构建高效运作的金融体系,提升金融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把金融资源运用到拥有核心技术和广阔市场前景的企业中去。

引导规范金融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帮助明晰金融监管思路,明确政策红线,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加快金融科技发展中的产、学、研资源融合,把更多企业和高校资源对接起来,形成强有力的金融科技发展基础。

(三)提升金融数据共享运用能力

完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投资机构和资本市场等金融主体生态体系,通过金融数据的采集与共享,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发挥大数据的征信和风控功能,通过对金融数据分析,深层次挖掘企业的信用情况,根据人工智能评估判断企业的信用等级,帮助金融机构快速识别风险,实现全过程的风险管理。通过分析企业税务、用电、燃气等数据,掌握其真实的运营情况,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等从不同的视角识别风险,并实现信息共享,采取全方位对策,有效避免系统性风险发生。

九、加强区域性金融合作发展

根据我市加快打造苏鲁豫皖四省交汇区域改革开放新高地、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发展定位,积极融入长三角金融生态圈、徐州都市圈,加强金融人才交流,促进更高质量转型发展。

(一)融入长三角金融生态圈

深化与长三角金融要素交易市场的合作,积极引入金融要素资源,承担发挥区位优势的金融功能,努力形成产业梯度转移和金融溢出效应的交汇点。对接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加大资本市场互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深度对接。开展长三角区域性股权市场合作,推动开展业务创新。积极参与设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引入长三角股权类投资基金。对接大型商业银行的长三角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探索承接引入产业,并联合对承接产业转移的项目提供必要资金支持。

(二)加强金融人才交流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徐州帮扶淮北政策,为我市带来了更多发展机会。常态化与长三角城市进行金融人才交流,吸引人才到我市交流任职,选派人员外出学习锻炼,促进金融专业人才的有效互动。通过学习交流,帮助相关机构感受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的最新实践,把握其发展趋势,提升服务效率,提高金融管理水平和能力。

十、提高金融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加强统筹协调,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在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同时,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确保地方经济金融秩序的稳定。

(一)加强风险防控

完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金融监测预警能力,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开展风险识别并及时化解处置。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加强对地方金融组织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构建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形成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等多部门协同的监管格局。加强金融管理部门间信息共享和监管联动,坚持“疏堵”结合,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强化市场准入管理,加强薄弱环节监管。投融资平台做好金融风险防控,防止风险集聚。在推进金融创新的同时,注重金融发展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加强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协会建设,强化自我约束、利益协调、信息沟通、人才培训和协助监管等,增强公约约束力,规范执业行为。督促会员单位依法合规经营,促进金融行业健康发展。

(二)优化资金结构

支持重点产业可持续发展,规范投融资平台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金融机构加强企业风险源监测,对处于信贷系统中企业的经营状况、关联性等进行持续跟踪。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加强信息共享,强化对担保风险的预警及处置。

针对产业发展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政策引导,防范结构问题带来的金融风险集聚。对初始阶段企业,通过融资担保机构和产业扶持基金,增加资金支持力度,缓解初创期融资难问题。在企业成长阶段,通过孵化和投资联动、投贷联动、投保联动,保证优质企业的资金需求。在企业成熟期,加大资本市场对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发行债券、上市等,为企业提供更充裕的资金,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资金问题。

(三)提升金融风险处置能力

完善金融风险处置应急预案,增强化解风险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政府单位、银行机构和司法部门建立协调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提升金融不良资产处置能力。对抵债资产处置案件,推进简案、速裁和快审,开辟资产过户快速通道,积极获得不动产、税务和财政等部门支持。为“银企”资产整合牵线搭桥,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效率,保护金融债权。支持银行推出“法拍贷”业务,解决司法拍卖竞买人一次性付清全款的痛点,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

专栏5  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追偿挽损专项行动

制订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追偿挽损专项行动”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推进工作开展。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梳理核实,摸清底数,制定追偿挽损实施方案,以“(已代偿金额+应代偿未代偿项目金额)/(净资产+计提拨备)的比例”为参考指标,比例超过70%的为高风险机构、介于50%-70%的为中风险机构。

通过非诉讼清收、司法诉讼、打击恶意逃废债等追偿挽损,通过资产转让、置换、核销等方式降低不良资产存量。2022年,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融资担保业务平均代偿率不超过4.5%,中、高风险机构应收代偿款下降不低于40%。2023年,一类资产占比不低于30%,(应收代偿款+其他应收款)/(净资产+计提拨备)的比例不高于30%。到2025年,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健全,风险防控能力和资产质量有效提升,融资担保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成效明显。

十一、保障措施

(一)完善金融业发展工作机制

加强金融工作组织领导。加强金融业的协同领导,积极对接金融机构,形成推动金融创新发展合力,提高面向产业的金融管理与创新能力。发挥金融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支持金融创新的政策供给。通过动态组合和快速适应,打通金融与产业的通道,丰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供给。

完善多部门协调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关单位、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参与的协调机制,加大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服务力度,推动金融与产业发展有效融合。

强化金融人才集聚和培养。在完善金融体系建设过程中,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深化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金融人才促进金融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借助长三角区域高校力量,帮助我市培养金融人才。

优化对金融机构的评价。发挥评价引导作用,优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评价规则,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通过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引导银行机构发挥特色优势,保证金融政策有效落地。

(二)加强政策引导支持

提升政府性融资担保服务能力。聚焦支小支农主业,加大对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展信用担保业务。推动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按照“政策引导、专业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规范发展壮大,支持经济发展作用发挥明显。推动县区做强辖内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实现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持续提高担保能力。

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国有资本补充、担保费补贴、风险补偿机制。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绩效评价体系,重点评估业务规模、放大倍数和政策落实等情况。强化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正向激励,建立薪酬激励和尽职免责制度。强化政策引导,提升银行与担保公司合作的积极性。

加大对产业扶持基金的财政投入。发挥市产业扶持基金作用,整合资源,聚焦重点,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设立子基金,形成与资本市场相互配合、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资本支持体系。打造覆盖“募、投、管、退”服务链条,在募资方面,推动更多银行资金、保险资金进入。在退出方面,积极对接私募股权和创投股权二级市场,对接并发展S基金,促进股权份额的二级市场发展。

积极对接省级产业扶持基金,形成省、市和县区联动的产业扶持基金管理体系。完善引导机制,积极与知名基金管理机构对接合作。提升产业扶持基金运作效率,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注重基金的整体效益。完善对子基金的考核规则,根据基金目标定位,引入负面清单,明确免责条款,建立投资容错机制,针对种子期和初创期投资的子基金,给予一定的投资容忍度。构筑风险防控体系,完善相应的风险防范规则。

(三)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整合人民银行、银保监机构、市场监管部门、税务部门和电力系统等的信息资源。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大涉农信用信息采集归集力度。推动社会信用信息的数字化发展,完善金融信息的基础数据库建设。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强化行业规范和社会信用体系构建。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加大对金融领域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将企业违法信息纳入征信体系,引导市场主体信用自律,共同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淮北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行动计划

 

序号

主要任务

主要目标

主要措施

1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增加金融供给。

金融门类齐全,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1.完善信贷支持体系。

2.发展股权投资基金。

3.融入多层次资本市场。

4.推动保险业发展。

2

优化金融供给结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金融结构合理,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

1.优化金融机构布局,满足产业融资需求。

2.优化金融产品结构,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3.扩大直接融资比例。

3

发展科技金融,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实现高质量增长。

1.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2.引导金融资源支持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

3.鼓励更多优质科技创新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4

发展绿色金融,促进转型发展。

支持转型和绿色发展。

1.构建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

2.完善绿色金融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3.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的资金支持。

4.加大对高端制造业发展的资金支持。

5

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支持乡村振兴产业。

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1.优化涉农融资服务。

2.鼓励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

3.加快发展涉农保险。

6

发展数字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促进金融的数字化转型发展。

1.加快金融业数字化转型。

2.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

3.提升金融数据共享运用能力。

7

加强区域性金融合作发展。

促进金融要素与资源的互通。

1.积极融入长三角金融生态圈。

2.开展金融人才交流。

8

提高金融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防止金融风险集聚。

1.加强风险防控。

2.不断优化资金结构。

3.提升金融风险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