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市场监督管理“十四五”发展规划

来源:淮北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1-12-14 浏览量:11

濉溪县、各区市场监管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根据《中共淮北市委关于制定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进一步推动市场监管工作高质量发展,市市场监管局研究编制了《淮北市市场监督管理“十四五”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淮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1年12月13日


 

 

淮北市市场监督管理“十四五”发展规划

 

 

编制说明

 

“十四五”时期,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奋力谱写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北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市场监管机构改革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根据《中共淮北市委关于制定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0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安徽省市场监管“十四五”规划》,编制《淮北市场监督管理“十四五”发展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淮北市市场监督管理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市场监管工作开展的行动纲领,也是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履行市场监管职责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章砥砺奋进的五年开启新阶段市场监管改革发展新征程.... 6

第一节“十三五”市场监管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6

第二节新阶段市场监管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14

第三节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19

第四节主要目标................................... 21

第二章创优市场准入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25

第一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26

第二节深化涉企经营许可制度改革................... 27

第三节优化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27

第三章创优市场竞争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 29

第一节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29

第二节加强“双反”执法维护公平公正市场秩序........... 30

第三节加强价格执法................................... 32

第四节加强重点领域和新业态监管....................... 33

第四章加强消费环境建设全面促进消费升级............... 35

第一节  加强消费维权行政执法体系建设................. 35

第二节开展放心满意消费创建工作....................... 37

第三节强化民生消费障............................. 38

第五章深化质量强市建设推动转型高质量发展.............. 39

第一节完善质量发展机制............................... 39

第二节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41

第三节培育质量品牌优势........................... 43

第四节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44

第六章加强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47

第一节增加知识产权有效供给........................... 47

第二节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48

第三节提升知识产权运用和服务能力..................... 49

第七章严守市场安全底线促进平安淮北建设............... 52

第一节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53

第二节加强药品安全监管............................... 58

第三节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 59

第四节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61

第八章完善履职支撑体系提升市场治理综合效能............ 62

第一节完善市场监管综合管理体系....................... 63

第二节健全市场监管法治保障体系....................... 64

第三节完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 66

第四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67

第五节  推进市场监管数智化....................... 69

第九章加强规划实施保障绘就市场监管事业新篇章.......... 70

第一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71

第二节加强规划统筹衔接及实施......................... 73

 

 

 

 

 

 

 

第一章 砥砺奋进的五年

开启新阶段淮北市场监管改革发展新征程

 

第一节 “十三五”市场监管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三五”期间,淮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原工商局、质监局、食药局、知识产权局、价检局)在市委、市政府、省局的坚强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抓改革、优环境、促竞争、保安全、重维权、提质量、严监管、强队伍”总体思路,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保障“四大安全”、实施质量强市、加强市场监管,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十三五”期间,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按照党中央、省委、市委部署整合原工商、质监、食药、价检、知识产权、盐政职能,于2019年2月组建淮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机构改革后,市场监管局主要负责市场综合监督管理、保护知识产权、市场主体统一登记注册、监督管理市场秩序、宏观质量管理、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安全监督管理、计量管理、标准化管理、认证认可等工作,负责实施严格保护商标、专利、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知识产权制度,组织和指导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工作。目前核定行政编制110名,内设机构32个、直属行政机构2个,直属事业单位11个。

商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聚焦“证照分离”,实现清单之外无审批。全面推行“先照后证”,对“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实行动态化管理,第一批106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分别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准入服务等四种方式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并对外公示。聚焦企业准入提速,全省率先实现一日办结。设立企业开办“一窗式”综合窗口,统一受理,统一发照(公章、税票),全面推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与设立登记合并办理,减少材料、减少事项达20余个,做到企业开办“一次申请、一表填报、一套材料”。聚焦市场退出再造流程,企业注销更便利。2019年9月1完成了全市统一企业注销网上服务专区建设,实现企业注销“一网”服务。依托安徽政务服务网,建立企业注销网上服务专区,实行各有关部门注销业务“信息共享、同步指引”。“十三五”期间,企业开办时间大大压缩,市场主体总量从“十二五”末的7.1万户增加到“十三五”末的17.6万户,年均增长29.45%。

“四大安全”监管不断强化。“十三五”期间,全市市场监管系统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不断强化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四大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一是食品安全监管得到加强。坚持高站位推进,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列入市委、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要点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坚持严管严控全覆盖。生产环节把好原辅料进厂验证关、关键工艺控制关、食品出厂检验关,流通、餐饮服务环节全面开展风险排查,实行风险分级管理。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者建档率达100%。坚持严打击零容忍,做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结合,坚决从严从重依法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坚持部门联动全社会共治,联合农业、教育、住建、民政、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活动;与市检察院建立公益诉讼工作站,实行联合检查、信息共享。2018年我市成功创建安徽省食品安全城市,并荣获食品安全工作综合评价全省第四名。截至“十三五”末,全市有食品生产经营等相关企业(单位)2.9万余家,其中食品生产企业256家,食品相关生产企业16家,食品经营单位14502家,餐饮单位8214家。二是药品安全监管得到加强。强化生产环节管理,建立药品生产企业安全追溯体系。以试点为示范,全市4家药品生产企业全面推进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形成了从企业内部原料采购、产品生产检验,从全过程生产质量追溯到产品赋码销售外部市场流向追踪的全过程追溯体系。强化流通环节监管,督查企业建立药品流通环节追溯体系。涵盖药品采购、储存、销售等环节,做到对其经营的药品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在出现药品质量安全问题时,能够协助药品生产企业及时召回相关产品。强化专项整治,建立日常监管体系。围绕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单位、重点时段先后组织开展了中药饮片专项整治、医疗机构制剂专项、疫苗流通环节质量专项等10多项专项整治,做到主动出击、发现问题、管控风险,确保药械质量安全。加强典型示范,构建长效机制。扎实开展“规范药房(药库)”创建工作。截至“十三五”末,全市现有乡镇及以上医疗机构58家全部通过“规范药房”验收。三是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得到加强。“十三五”期间坚持依法管理特种设备安全。2018年,出台了淮北市首部地方性特种设备法规《淮北市电梯安全管理条例》,标志着淮北市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坚持把安全责任落到实处。明确各县区政府承担领导责任,各使用单位承担主体责任,各县区市场监管部门承担监管责任,对辖区监管部门实行“一单四制”制度进行处理,切实消除安全隐患。坚持发挥检验机构技术支撑作用。“十三五”期间共检验锅炉、电梯、压力容器、起重机械、场内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 45787 余台,检验压力管道余176千米。 坚持强化日常监管治理安全隐患。重点排查化工园区、宾馆、商场、游乐场等重点场所,“十三五”期间共排除各类安全隐患1122处,全部得到消除;查处特种设备违法案件137起。截至“十三五”末,全市拥有各类特种设备15950台(件)、压力管道241千米、气瓶368899只。四是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得到加强。“十三五”期间,综合运用监督抽查、风险监测、专项检查、事中事后监管等手段,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健全监管体系,在国家、省级和市级监督抽查中,我市产品质量稳定,平均合格率均达95%以上,未出现过质量安全问题,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底线。针对风险高、可能出现区域性或行业性质量安全问题苗头的产品,采取全面摸底排查、强化监督抽查、严格过程监督检查、加大巡查回访力度等四项措施,有序开展了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消防产品、儿童用品、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等8项重点区域、重点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监督检查,“十三五”期间全市共计监督检查企业1260家次,经营户及重点经营场所3500家次,发现质量安全隐患20余起,全部完成治理。

质量强市战略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围绕促进全市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实施了淮北市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开展了质量提升行动。一是实施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开展安徽省省政府质量奖培育,1名同志获得安徽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实行企业首席质量管制度,800余名同志取得企业首席质量官证书;356家企业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开展淮北市市长质量奖评选,9家企业获得淮北市市长质量奖;开展安徽省名牌产品、淮北市知名产品培育评选,28个产品获得安徽省名牌产品称号,12个产品获得淮北市知名产品称号。二是深入推进质量提升行动。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2017年中共淮北市委印发了《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建设质量强市的实施方案》,淮北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制定了质量提升行动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开展“五大示范”、“双零”和“四重”行动,推动企业管理水平上台阶。三是计量工作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淮北市计量事业发展的通知》,截至“十三五”末共有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07项,最高计量标准64项,全市强制计量检定覆盖率大幅提升,参加国家、省计量比对满意率达100%。计量队伍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共有注册计量师57人,其中一级注册计量师13人,二级注册计量师44人,5名技术人员分别被选为安徽省5个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参与制修订地方计量检定规程和技术规范4项。计量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管理计量器具受检率达95%以上,授权5家单位开展强检计量器具检定,培育诚信计量示范单位131家,对18家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源计量审查,实现10家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在线采集,在民生和安全领域开展了电子秤、加油机、民用三表、出租车、充电桩、眼镜配制计量器具、医疗用计量器具和煤矿用安全计量器具等专项监督检查。四是标准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十三五”期间共制定发布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31项、行业标准36项、地方标准32项。五是认证监管重点突出。“十三五”期间重点加强对机动车检验机构、强制性认证产品、有机产品监督检查,检查强制性认证企业25家,抽查管理体系认证获证组织150家,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查实现全覆盖。六是知识产权工作实现再创新。通过激励引导、精准培育、优化服务,大力发展促进知识产权工作。“十三五”期间,我市成功认定1件驰名商标,截至目前我市拥有11件驰名商标企业,新增4家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在淮新设立1家专利代理法人机构和2家分支机构,商标代理机构从1家增加到11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取得长足发展,截至“十三五”末,融资金额达6亿元。商标拥有量从2400件,增加到11707件,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2件,增加到1249  件。

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十三五”期间,结合我市实际,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通过多部门、跨领域联合随机抽查,公开检查结果,做到“有事必到,无事不扰”。一是完善制度建设。牵头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30家实施双随机的行政单位组成领导小组,建立了“全域覆盖、分层推进、定向抽查、一抽多检、联合惩戒”“五位一体”的淮北双随机监管模式。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把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和全市市场监管业务系统与市信用服务共享平台进行数据共享,建立“一窗采集完善、部门数据共享”的应用机制,为部门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供数据基础。“十三五”期间全市(含县区)95家单位共建检查事项清单594个大项1426个小项,执法人员2460人。其中市级层面28个部门建立随机抽查清单180个大项401,执法人员1220人,监管对象库覆盖全市在业企业及部分非企业单位。截至“十三五”末,共开展双随机抽查901批次,检查企业9700户,其中跨部门联查192批次。二是推行联合惩戒。结合“互联网+监管”建设,实现各部门涉企数据与省事中事后监管平台进行数据交换,从而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安徽)进行数据归集,及时归集企业登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经营异常名录信息。截至目前,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安徽)归集我市行政许可信息104071条次,行政处罚信息归集4901条次条。对企业经营、纳税、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农民工工资、等重大违法行为事项签订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目前,全市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4316户次,移出 1856户次,吊销“僵尸企业”户,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黑名单)258户。三是强化执法稽查。“十三五”期间,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围绕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广告、价格、网络交易、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等领域开展执法稽查工作。全市共查处各类违法案件5000余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案件100余件。四是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根据机构改革的实际情况,整合了原工商12315、原质监12365,原食药12331、原物价12358、原知识产权12330等五条投诉举报渠道,实行“五线合一”。“十三五”期间全市三级网络受理消费者咨询、投诉、举报共计30000余件,处置率达到100%。

“十三五”市场监管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 年

2020年

增长(%)

1

市场主体总数(万户)

7.1

17.6

19.91

2

其中:企业总数(万户)

1.23

3.92

26.09

3

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9

5.5

23.69

4

每万户市场主体注册商标拥有量(件)

338

665

14.49

5

有效注册商标总量(万件)

0.24

1.17

37.28

6

有效发明专利总量(万件)

0.037

0.125

27.55

7

地理标志(件)

0

1


 

第二节  新阶段市场监管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一)面临形势。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市场监管工作提出新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党中央提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对标中央和省委、市委要求,围绕扎实推进淮北更高质量转型发展,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北而努力奋斗。全市市场监管系统面临着宏观发展环境的新要求。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建设知识产权强市,要求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水平。建设制造强市、质量强市,要求更大力度推动质量发展,促进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全面促进消费,要求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求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市场准入制度创新。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求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统筹发展与安全,要求切实防范化解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坚决守牢保民生、保安全的底线。二是市场发展和市场监管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十四五”时期,市场创新进入加速推进期,以数字经济为主体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市场主体多元化、经营业态多样化、营销方式现代化加快发展;市场消费进入蓬勃发展期,畅通国内大循环将充分释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需求潜力,个性化、多元化消费渐成主流,品质消费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鲜明标志;市场竞争进入高度活跃期,强大的国内市场将吸引更多国内外市场主体进入,产品和服务竞争将更加激烈;市场体系进入全面完善期,公平竞争、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市场主体信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制度逐步成熟定型;市场治理进入效能提升期,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市场监管步伐进一步加快,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将进一步提升;市场监管进入深度融合期,理念、队伍和业务融合步入深层次,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等改革重塑基层监管工作格局。三是我市市场监管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凸显市场监管职能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拓展市场监管的履职空间;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推进市场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增添新的动能;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融合创新不断推进,为更好地履行市场监管职能提供有利的体制条件;重大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的新机遇,有利于我市市场监管部门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中提升发展层次和监管水平。与此同时,市场形态多样化、经营方式现代化、市场竞争激烈化、违法行为隐蔽化等日益突出,市场领域问题风险更加多元分散和难以监测预防;运动式、粗放型的传统监管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现有监管能力滞后于科技和产业发展;市场信用体系不健全,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监督和约束作用发挥不够,推进社会共治不足;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尚处于磨合期,基层市场监管履职主体多元,执法的统一性、专业性和权威性有待增强;干部队伍思想理念、思维模式、能力素质,总体上与市场监管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我们要深刻认识“十四五”时期我市市场监管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切实强化改革创新意识,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淮北特点、走在全国前列的市场监管新模式,为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谱写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北建设新篇章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主要任务。一是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紧紧围着市场主体转,进一步畅通市场准入、优化行政审批、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支持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持续优化“四最”营商环境,不断激活市场内生动力和市场主体活力,增强我市市场吸引力,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营商环境新高地。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实施重大战略为支撑,努力为我市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塑造新优势。以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助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持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建设质量强市,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助力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支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助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三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加强监管执法,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围绕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严格市场监管,加强违法惩戒。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强化反垄断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强政策引导与监管,强化公平竟争审查,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促进市场公平竟争。着力强化重点领域、重点时段、重点市场的价格监管,加强网络、广告、合同执法,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突出强化信用监管和智慧监管,加快推进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顺应人民新期待,按“四个最严”要求,打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稳定是发展之基、平安是群众所盼。没有安全,市场活力和秩序就没有保障。把守住安全底线作为市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安全风险,切实抓好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管控、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统一权威的全过程监管体系,不断巩固市场监管领域安全形势稳中向好的基础。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要求,深入开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放心满意消费创建提升行动,把创建向生产源头、农村终端等延伸。畅通维权渠道,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玩得开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五是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市场监管现代化。加快推进市场监管体制机制现代化,建立统一科学高效的市场监管体制,建立覆盖市场准入、交易、竞争、退出行为全领域,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监管、执法、技术支撑相统一的市场监管机制,科学配置市场监管执法职能和资源,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市场监管干部队伍,全面提升市场监管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市场监管手段方式现代化,坚持审慎监管与有效监管相结合、传统监管与智慧监管相结合、信用监管与标准监管相结合,建立健全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制度。加快推进市场监管格局现代化,强化市场主体自治,健全责任落实制度,加强行业组织行业自治功能,建立政府协会合作监管新模式,加强社会公众、中介机构、新闻媒体等对市场秩序的监督,依托更广泛的社会公众力量,实现企业、政府、社会协同创新,营造共建共治共享市场监管新格局。

 

第三节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把握“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坚持创优市场准入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创优市场竞争环境、推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坚持加强消费环境建设、全面促进消费升级,坚持深化质量强市建设、推动经济体系优化转型,坚持深化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严守市场安全底线促进平安淮北建设,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完善履职支撑体系、加快推进市场能力现代化,为我市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坚定地朝着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北进军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服务全局原则。增强战略意识,强化全局观念,更加自觉地把市场监管工作放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谋划和把握。围绕高质量发展,着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进一步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推进知识产权创新创造,进一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围绕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着力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围绕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着力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市建设,进一步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围绕全方位对外开放,着力完善市场监管规则,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坚持心系人民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必须始终坚持心系人民,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民心、尊重民情、关注民意、致力民生,着力完善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和保障人民权益、接受人民监督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通过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坚持依法监管原则。必须始终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严格履职的重要准则和严格监管的重要保障,牢固树立依法监管理念。强化法治思维,严格依据法定程序、权限、职责办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厘清职能边界、明确权责范围,切实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强化法治约束,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动市场监管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强化法治保障,坚持把依法监管作为市场监管部门固根本、强基础、利长远的重要支撑,更好地发挥法治在市场监管中的保障性作用,为全面规范市场秩序保驾护航。四是坚持改革创新原则。坚持用改革的观念来为监管开路,用创新的思维来为发展破题,用改革创新的方法来破解市场监管中各种观念桎梏、体制障碍和瓶颈制约。全面强化改革创新思维,凡是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理念、思路、做法,坚决改革;凡是不符合现代市场体系要求的体制、机制、模式,坚决创新,最大程度激发蕴藏在基层的创新伟力。五是坚持严守底线原则。科学谋划和推动新时代市场监管工作,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预见性;坚持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相结合,保持方向不变、路线不偏、力度不减。严守安全底线,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最严”要求,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确保人民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严守职责底线,坚决扛起改革责任,忠实履行监管使命,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始终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严守廉政底线,时刻保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坚决在廉洁自律上守住底线、筑牢防线、不越红线。

 

第四节  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我市市场监管工作的总体目标:一是市场准入环境更加便捷。商事制度改革纵深推进,市场主体进入和退出更加便捷高效,创业创新的市场环境不断改善,市场主体稳定增长、活跃发展、质量全面提高。二是市场竞争秩序更加公平。竞争政策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落实,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成效显著,影响市场竞争秩序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三是市场消费环境更加优化。消费维权法律体系逐步完善,消费投诉举报系统不断优化,消费投诉公示制度全面推行;消费者低成本、高效率的维权机制更加健全,放心满意消费创建活动向纵深推进,维权社会化水平明显提高。四是市场供给质量全面改善。质量强市建设、知识产权强市战略深入实施,质量促进机制、政策措施不断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全面夯实,中高端产品和优质服务供给大幅增加,质量提升、创新驱动的发展动力更加强劲。五是市场安全形势更加平稳。与全市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市场监管领域安全治理体系基本建立,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安全风险分析、预警、响应、处置系统不断完善,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和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得到有效遏制。六是市场监管效能全面提升。上下贯通、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市场监管体制逐渐成熟定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等新型监管机制更加完善,社会多元共治的监管格局初步形成,监管科学性有效性明显提高,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到二〇三五年,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体系健全完善,市场准入自由便捷,市场活力充分释放,市场竞争充分有效,市场行为规范有序,法规体系更加完备,信用体系全面建立,消费环境全面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形成。质量领先、创新驱动的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建成质量强市、知识产权强市、食安淮北,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取得成效明显,我市产品和服务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质量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底线思维,风险防控的安全监管体系科学完善。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充分保障,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安全风险管控更加科学精准,重大质量安全事件得到遏制。权责明晰、协同配合的监管体制机制健全完善。监管职责全面厘清,执法资源配置合理,执法职能相对集中,市场监管统筹协调机制全面完善,跨部门跨层级联动执法响应机制全面健全,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全面建立,市场监管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十四五”全市市场监管工作主要指标

指  标

属  性

指标要求

Δ市场主体准入和发展

(1)企业开办时间(个工作日)

预期性

≤1

(3)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核周期(即办件、个工作日)

预期性

≤2

(4)全市市场主体总量(万户)

预期性

>30

(5)每千人拥有企业数(户)

预期性

>35

Δ市场安全形势

(6)农产品和食品抽检量(批次/千人)

约束性

≥4

(7)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

约束性

≥98

(8)食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率(%)

约束性

100

(9)特殊食品生产企业体系检查覆盖率

预期性

100

(10)万台特种设备事故率

预期性

平均≤0.05

(11)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抽检合格率(%)

预期性

≥90

△市场公平竞争

(12)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覆盖率(%)

约束性

100

(13)传统媒体广告条次违法率(%)

预期性

<0.5%

(14)“双随机、一公开”部门联合抽查占比(%)

约束性

≥25%

(15)信用风险分类抽查占比(%)

约束性

≥25%

(16)企业年报公示率(%)

预期性

≥90

△市场消费环境

(17)消费者咨询投诉办结率(%)

预期性

100

△市场供给质量

(18)新增中国质量奖数量

预期性

培育推荐1个组织或个人

(19)新增省政府质量奖数量

约束性

1

(20)安徽省制造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个)

预期性

5

(21)有效发明专利总量(万件)

预期性

0.15

(22)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件)

预期性

3.6

(23)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亿)

预期性

8

(24)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项)

预期性

3

(25)主导制修订国家标准(项)

预期性

≥80

(26)培育团体标准(项)

预期性

≥30

(27)有效地方标准总量(项)

预期性

≥30

(28)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项)

预期性

≥120

(29)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

预期性

≥80

(30)新建批筹国家质检中心(个)

预期性

1

(31)企业首席质量官覆盖率

预期性

规上企业 100%

 

 

第二章创优市场准入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聚焦创新创业的堵点痛点,加强政策集成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市场准入制度创新,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释放社会创造潜力、激发企业活力。

 

第一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降低市场主体登记门槛。探索实施名称申报“企业承诺+事中事后监管”,减少“近似名称”人工干预,允许新兴行业企业使用反映新业态特征的企业名称。进一步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登记限制,支持各县区(高新区)统筹开展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登记试点,简化企业设立分支机构的登记手续,对于市场主体在住所以外开展经营活动、属于同一县级登记机关管辖的,免予设立分支机构,实行经营场所备案管理,方便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探索个人独资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造试点,有效化解投资人的投资风险。

扩大“确认制”改革试点。在全市范围有序推开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试点,探索实行以申请人信用承诺为基础,材料清单标准化、办理流程电子化、登记确认智能化的商事主体登记制度,破除附加在商事登记上的不合理限制,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创设的制度性成本。

规范外资企业登记。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规范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程序和材料规范,配合落实好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依法实行外资授权登记管理,不断提升外商投资管理和服务水平。

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落实《商事登记管理条例》有关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及强制退出的制度规定,利用信息化技术减少或取消现场办理环节,提高注销登记便利度,降低市场主体退出成本。探索建立部门协同推进“僵尸企业”强制退出机制,进一步提高市场退出的效率与安全。

第二节深化涉企经营许可制度改革

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按照中央层面和省级层面统一部署,建立健全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制度,清单以外事项一律不得作为限制企业经营的依据,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区域、事项全覆盖。

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改革。贯彻落实“转、减、放”的改革要求,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省级层面统一部署,进一步在更大范围内取消或下放许可事权。落实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推行以外贸企业自我声明等方式替代相关国内认证,支持外贸企业出口产品转内销。

深化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改革。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全程网办”和电子证书管理。合理放宽食品经营许可审批要求,扩大推行告知承诺制的范围。全面推行预包装食品经营许可告知承诺制,推广使用食品经营许可电子证书。推进“证照合一”改革。

第三节优化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大力推进企业开办“六个一”体系建设,巩固、提升“全程网办、一网通办、一日办结”成果。通过直接取消、个人承诺、部门核查、信息比对等方式大幅压减企业开办的各类证明材料。按照省局部署,推动涉企高频事项“跨省通办”,以长三角地区为先导区,推进电子营业执照跨省互认和登记许可事项异地办理、异地取证,切实解决群众来回跑腿、反复提交各种证明等问题。探索登记许可“智能审批”,提升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系统核名智能化水平,推行住所在线核验,加快实现人工审批向智能审批转变。

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强化执行登记注册标准,推动减少登记注册业务办理差异性,为市场主体办事创业提供更大便利。实施经营范围规范化登记改革,明确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和经营范围表述的对应关系,简化经营范围登记方式和内容,在全市范围实现经营范围规范化登记管理。制定实施市场监管“一网通办”办事指南,统一线上线下业务流程办理标准,编制并向社会公开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工作流程,推动登记许可事项全程标准化。探索推动企业开办标准化、规范化试点,支持各地开展特色化、个性化、集成化改革探索。

增强群众办事便利度。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推行“一件事”改革,以群众视角整合再造审批流程,完善“一站式”准入服务。拓展便民服务网点,在具备条件的银行网点设置企业开办一站式服务专窗,在街道为民服务中心等便民中心提供“自助打印执照”等一站式服务。梳理各类强制登报公告事项,研究推动予以取消或调整为网上免费公告。

第三章  创优市场竞争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围绕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以竞争中立为核心原则,以实现竞争、增进竞争和规范竞争为基本目标。建立健全竞争政策实施机制,强化重点领域监管,切实维护公平竞争,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第一节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成全面覆盖、规则完备、权责明确、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体系,提高公平竞争审查的有效性和约束力,提升制度权威和效能,有效防范和制止政策措施排除、限制竞争问题,创造更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

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进一步明确细化审查范围,凡涉及市场准入、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经营行为规范、资质标准等有关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其他政策性文件以及“一事一议”形式的具体政策措施,均纳入公平竞争审查范围。严格适用例外规定的具体情形和条件,鼓励制定行业性公平竞争审查规则。进一步优化完善内部业务机构初审后提交特定机构复核的两审制度。建立重大措施会审制度,对拟以各级人民政府名义出台的政策措施,在起草过程中坚持起草部门初审、市场监管部门复审的审查机制。

健全公平竞争审查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抽查、考核、公示制度,加强制度实施督查和实施效果分析,公平竞争审查联席会议办公室应当每年不定期组织抽查督查,及时通报反馈问题,夯实整改责任,强化制度刚性约束。建立违反公平竞争问题反映和举报绿色通道,健全举报处理和回应机制,对举报反映的违反公平竞争审查标准出台政策措施的问题,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定期开展评估清理,对经公平竞争审查后出台的政策措施,每三年组织 1 次定期评估。将公平竞争审查流程纳入机关公文审签系统,准确快速发现问题,提高审查实效。鼓励各县区建立公平竞争审查专家支持体系,推行第三方审查和评估机制,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效应分析。

 

第二节加强“双反”执法  维护公平公正市场秩序

 

加强反垄断执法体制建设。配合省局理顺反垄断执法体制,优化执法资源,做好线索核查、案件办理、执法保障、竞争倡导工作。探索以省局为主体、市局为补充的反垄断执法组织架构,形成上下联动、统一高效执法途径。

加大反垄断执法办案力度。充分发挥市级反垄断工作机构职能作用,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密切关注改革、民生和要素领域,保持反垄断执法高压态势,严肃查处达成实施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以公用事业领域和市场准入、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行业领域为重点,依法制止和纠正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的制度环境。密切关注互联网平台竞争问题,着力预防和依法查处排除、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打破市场准入壁垒,维护平台经济公平竞争、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依法协助做好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工作,保障市场公平竞争。

倡导竞争文化宣传。强化宣传引导,通过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各类媒介,以法律解读、案例警示等方式宣传竞争政策,传播公平竞争理念,提升公平竞争社会共识。注重政策引导和培训指导,指导经营者建立竞争合规制度,提高经营者竞争合规意识和能力。强化以案释法,在执法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案释法与政策宣讲,发挥好典型案例的引导、规范与教育功能。

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制度建设,加强对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侵犯商业秘密、市场混淆、虚假宣传等反不正当竞争案件办理指导,推动案件办理规范化、精准度。持续开展防疫物资、生活消费、互联网平台、医药购销等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及时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加强商业秘密保护,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创建商业秘密保护示范点,在上级部门指导下,探索建立商业秘密保护基地。充分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广泛宣传商业秘密保护知识、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增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意识,加大对商业贿赂、侵犯商业秘密等取证、定性、查处存在较大难度的行为类型的研究力度,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刷单炒信等利用互联网从事不正当竞争的新型违法行为,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监管办法。

 

第三节加强价格执法

 

推动制度建设。推动市场监管体制下价格监管相关制度性安排,努力完善市场价格监管机制与执法体系。加强价格监管应急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行业价格行为规则。探索建立健全行业价格行为规则,强化经营者价格自律,规范价格行为,构建公开、透明、公平的市场价格秩序。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强化价格监督检查。深化价格法律法规执法,加大对价格欺诈、哄拾价格、价格串通、牟取暴利等不正当价格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强化对价格收费行为的事中、事后监管。加强重要民生价格监管,重点对教育、医疗、旅游等商品和服务价格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加强涉企收费监管,重点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行业协会商会、水电气公用事业领域、商业银行等收费行为,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健全价格监管应急机制,防控化解价格突发事件。

推进社会共治。深化价格信用制度建设,健全价格失信惩戒机制。立足价格收费监管特点,推动协同监管、综合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多元共治的价格监管体系建设。

 

第四节加强重点领域和新业态监管

 

加强网络交易市场监管。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不断提升电子商务经营者守法经营意识;压实平台主体责任,督促电商平台经营者切实履行法定义务;实施网络交易有效监测,不断提升监测效能;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协同监管机制,推动各业务条线工作同时涵盖网上和网下,严厉查处各类网络交易违法行为,维护网络市场良好秩序;实施电子商务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管,建立健全电子商务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管数据库,有效发挥失信惩戒机制在网络交易监管中的作用,完善网络市场信用监管体系。

加强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工作。加强直销监管和打击传销规则规范建设,引导直销企业及经销商合法规范经营;制定打击传销举报奖励的管理办法,更好地调动社会力量的举报积极性。坚持“打防结合、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突出抓好聚集式传销重点区域整治,重点推进网络传销风险预警和线索挖掘工作,持续开展打击传销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建立完善“党政主导、政法牵头,部门协同、综合治理”的传销治理模式,保持打击传销高压态势,组织查处一批大要案件。

加强广告监管,促进广告业发展。加强广告导向监管,依法查处涉及导向问题的违法广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针对医疗、药品、食品、保健食品、房地产、金融投资理财等重点商品或服务,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广告。每年开展 1-2 个热点行业广告专项治理,曝光一批典型案例。严格规范互联网广告,特别是移动端互联网广告,依法惩处互联网领域的虚假违法广告行为。加强广告协同监管,发挥整治虚假违法广告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推动形成监管合力。开展广告信用监管示范创建行动,建立广告信用评价制度。推进广告智慧监管,健全广告监测制度体系,提高广告监管效能。充分发挥广告行业组织的作用,强化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主体责任,引导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推动广告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培育1000万元经营额广告企业2个,超500万元经营额广告企业3个。

加强其他相关监管工作。加强疫情常态化条件下的市场监管,严格落实“两个严禁”,联合相关部门严厉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行为;持续抓好防疫物资质量监管,深入开展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领域认证活动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利用疫情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价格违法行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十年禁渔”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多措并举强化监管,斩断非法交易链条。加强合同行政监管,严厉查处各类合同违法行为。

实施审慎包容监管,促进新经济发展。大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经济活动行为,区分不同产业、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管模式和标准规范,积极学习国内外已有的成熟做法,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探索建立完善触发式监管、沙盒监管,做到既促进我市新型经济发展繁荣,又不能突破现有法律规定的责任追究红线,不能引发或造成群体性事件、重大人身财产损失、重大环境污染、重大社会影响等严重不良后果。让包容审慎监管成为我市促进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善治新制。

 

第四章加强消费环境建设全面促进消费升级

 

立足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进一步完善消费维权体制机制,着力打造市场监管民生服务品牌,着力净化消费环境,释放消费潜力,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节加强消费维权行政执法体系建设

 

完善消费维权投诉平台建设。充分发挥12315平台作用,加强与12345热线和日常监管系统互动、信息共享。创新拓展消费维权“五进”体系,建立消费投诉联络站、服务站投诉快速处理机制,提高应对突发重大纠纷的工作效率。加强投诉举报数据分析,提升消费提示警示的智能化科学化水平,为综合研判市场动态、监管难点、组织专项执法行动提供决策参考。加大“诉转案”力度,加强对消费投诉信息中违法违规线索的筛查和甄别,深挖案源线索,严厉查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

健全消费维权制度体系。鼓励经营者建立小额消费争议快速和解机制,大力发展在线消费纠纷解决(ODR)机制,积极落实先行赔付制度。健全产品交易安全防范制度,探索开展网络交易平台安全评级,对网购平台中存在的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信息泄露、支付漏洞、钓鱼网站等安全隐患进行通报披露,加强对消费者的网络交易安全警示。完善质量价格追溯制度,引导企业主动发布产品和服务质量价格专项承诺,加强生产溯源、物流追踪、质量监测、价格评估、消费后评价等信息采集和研判,增强消费执法针对性和有效性.

健全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制度,发挥消费者组织作用。从消费者投诉集中、反映强烈的区域、行业着手,逐步扩大消费投诉信息公示的覆盖面,开展多维度的投诉公示,提高公示的综合效应。加强消费引导,围绕网络、老年、农村和金融等消费领域,聚焦预付式消费、保健品虚假宣传、非法收集个人信息等突出问题,广泛开展消费教育活动,增强消费者防范欺诈能力。强化社会监督,围绕手机 APP、快递、游学、家政、银行、保险等重点服务领域,通过有针对性的消费体察、服务评议、调查、点评等活动,有效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联合行业组织、企业实施商品鉴别“慧眼计划”,对消费量大、消费者关注度高的热点商品以及新型商品在质量和性能等方面进行比较与鉴别,引导消费者选择质量好、性价比高的商品。加大维权力度,聚焦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综合运用约谈、曝光等多种手段,形成有力制约机制。针对垄断行业、公用事业、新兴领域以及涉及百姓消费利益的重大事件,建立支持集体诉讼制度,加大公益诉讼力度,探索集体诉讼制度。

 

第二节开展放心满意消费创建工作

 

在电商、食品药品、价格、粮油等重点领域,快递、旅游、金融、电信、餐饮等重点行业,以及供水、供气、供电和养老等公共服务行业深入开展放心满意消费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网络消费、服务消费、品牌消费、民生领域消费放心满意工程,进一步提升创建工作覆盖面,推动消费领域重点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区域内制假售假、商业欺诈、虚假宣传等不法经营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消费风险大幅下降。力争到2025年,群众对消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达到85%左右,对创建工作认同度达到 90%以上。

放心满意消费创建活动重点任务

1.目标。消费环境安全度、经营者诚信度、消费者满意度、社会认同度明显提升,消费环境明显改善,消费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提高。全市新增放心满意消费示范单位200家以上;培育创建放心满意消费示范街区(市场、景区、服务区)4个以上。放心满意消费示范县1个,放心满意消费示范行业2个以上;发展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350户以上。

2.任务。聚焦民生领域、重点区域、特色板块、热点行业、新消费、线下无理由退货等六个方面,实施实物消费放心满意消费提升工程、实施服务消费放心满意消费提升工程、实施食品消费放心满意消费提升工程、实施电商消费满意消费提升工程、实施乡村消费放心满意提升工程、实施工厂消费放心满意消费提升工程、实施行业消费放心满意消费提升工程、实施区域消费的放心满意消费提升工程。

第三节强化民生消费保障

 

打造96333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品牌。发挥全省统一96333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功能,依据《电梯应急救援标识》地方标准,深入推进呼叫号码、电梯编号、数据归集、软件平台、展示平台、公示信息“六统一”。加大数据分析和信息公示力度,适时公布电梯质量和维保单位“红黑榜”,倒逼生产企业和相关单位改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探索推进电梯物联网系统和电梯产品追溯系统建设,逐步建立电梯智慧救援、动态监管和公众广泛参与的智慧监管体系。

打造气瓶安全可追溯监管服务品牌。基于区块链技术升级现有的气瓶充装、检验信息化平台,配合住建部门推进全流程瓶装液化气信息化监管系统建设,推动实现全生命周期信息化追溯。探索实施“阳光充装”机制,鼓励和引导充装单位安装视频监控,最大限度发挥专业监管和社会监督作用。加强气瓶充装单位不联锁充装、扫描空白二维码充装和随意更换二维码等情况监管,严厉打击规避充装信息化系统的行为。试点气瓶保险制度,鼓励充装单位提供气瓶安全保险,降低安全风险损失。

打造计量惠民工作品牌。发挥计量在强化消费维权、改善消费环境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对“民用三表”和加油站、集贸市场、眼镜制配场所等直接涉及民生的计量器具和预包装商品、零售商品商品量的计量监管。持续通过“5.20世界计量日”、“3.15 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质量月”、“科技周”等重大时间节点,深入开展民生计量“进社区、进校园、进乡镇”等公益活动,普及计量知识,接受计量咨询,提供计量检测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从计量工作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五章深化质量强市建设推动转型高质量发展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深化质量强市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激发企业追求高质量的内生动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质量层次和品牌影响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第一节完善质量发展机制

 

完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领导体制和“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共治机制,发挥淮北市质量发展委员会和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推动社会各层面重视加强质量发展工作。按照省局统一部署,参照省政府做法,推动县区出台质量工作督察办法,建立党委质量工作督察机制。加强和改进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完善评价指标和考核制度,推动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纳入各县区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内容。持续推进质量强市(县、区)建设,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完善质量发展激励机制。优化市政府质量奖评选制度,支持设县区人民政府开展政府质量奖评选,加大对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金融、信贷、项目投资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推动形成优质优价的政府采购机制,发挥质量标杆示范效应。对推进质量工作成效突出获得国务院和省政府督查激励的地方及相关单位和人员,以及获得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市政府质量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等重要奖项的单位和人员加大奖励力度。

建立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完善产品侵权责任制度,推进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保障质量安全事故受害者得到及时赔偿。完善质量安全风险预警评估机制,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分析评估,对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及时预警处置。完善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机制,加大对生产企业的行政约谈和缺陷调查力度,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及时消除产品缺陷、降低或消除安全风险。

 

第二节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实施制造业质量提升工程。分步推进铝基材料、矿山装备、食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质量提升行动。引导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等专业机构与产业集群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放共享仪器设备、专业人才、专业技术等基础资源,合作开展技术研发。支持产业联盟发挥骨干标杆企业作用,将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纳入共同的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合作研发管理体系,推动全产业链质量管理提档升级。开展重点产品与国内外标杆产品的执行标准和质量指标比对研究,指导完善产业链标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向产业链中高端提质升级。力争到 2025 年,我市先进制造业产品可靠性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

实施服务业质量提升工程。围绕旅游、医疗、物流、养老、政务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服务体系化、标准化、品牌化、标杆化和精细化建设。加强服务业体系化建设,建立健全以法治体系、管理体系、诚信体系、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为核心的服务质量治理体系。加强服务业标准化建设,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服务业标准研制。加强服务业品牌化建设,开展服务业高端品牌培育,集中培育发展一批管理水平高、发展前景好、市场覆盖面广、竞争力强的精品服务。加强服务业标杆建设,以政府质量奖为抓手,培育发展一批服务质量标杆。力争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一批知名高端服务品牌,公共服务满意度居全省领先水平。

实施重点企业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开展质量攻关行动,选择一批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对质量和可靠性极为敏感并存在明显质量短板的“卡脖子”产品,建立检测认证、标准研制等专业技术人员与企业研发人员沟通交流机制,联合开展关键技术质量攻关。深入开展质量比对行动,制定质量对比提升工作制度,建立科学评价方法,在我市优势产业领域开展质量对比提升活动,推广应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技术,推动骨干和支柱行业内领先企业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展中小微企业质量提升精准帮扶行动,免费向企业提供质量专业知识网络培训,促进企业与专业机构、技术专家交流互动,提高中小微企业质量管理能力。

实施质量素质提升工程。构建开放包容、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多层次质量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推进质量教育进党校,将质量发展纳入党校教学计划,组织面向党政领导干部的专题培训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识、能力和水平。推动规模以上企业输送质量管理人员进入高等院校教育培训,推进实施社会化质量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制度。深化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建设,到2025年力争实现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全覆盖。加强质量主题公园、质量科普基地、中小学生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载体建设,持续开展“质量月”宣传活动,营造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

 

第三节培育质量品牌优势

 

打造质量管理标杆企业。引导和鼓励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新兴产业、战略性未来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等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积极争创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市政府质量奖、县(区)政府质量奖,指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制定个性化争创方案,形成培育梯队,提高争创实效,在质量“高原”上进一步打造质量“高峰”。“十四五”期间力争培育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各1个、市政府质量奖5个。

深入开展高端品牌培育工作。对标国际先进水平,重点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完善和推行高端品牌标准体系、评价机制,推动淮北市制造业和服务业高端化、品牌化,打造淮北质量品牌形象。到 2025 年,全市新增制造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5家以上、服务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2家以上;若干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市场占有率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的淮北高端产品和服务品牌。

 

第四节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建设一批产业急需的质量基础设施,加速提升技术支撑和创新引领能力,争取到2025年,我市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和总体运行能力显著提升,支撑产业发展和监管的能力显著增强。

强化计量基础支撑。积极应对国际单位制量子化变革,围绕我市产业发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贸易公平等计量需求,加快建立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最高计量标准。在食品药品安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水资源利用、先进制造等领域建立一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十四五”期间全市每年新建计量标准5项以上,到2025年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总数达到120项以上。对涉及与民生相关的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计量专项行动,强化重点监管。新培育诚信计量自我承诺示范单位50家以上,全市诚信计量自我承诺示范单位达到180家以上。

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完善淮北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十四五”期间,争取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3项、国家(行业)标准80项以上、发布实施省地方标准30 项以上、团体标准30项以上,鼓励新自我声明公开企业标准1000项以上,新增标准化专业技术资格人员50人。强化先进制造业标准创新能力,在我市优势产业领域加强关键技术标准研制,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品技术标准对接。加强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研究,新创建1个以上国家级农业标准化试点、3个以上省级农业标准化试点,新创建  1个以上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3 个以上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

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完善质量认证体系,提升质量认证整体水平,规范质量认证市场秩序,增强质量认证有效性,全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到 2025 年,力争各类质量认证证书超过1500张。大力开展高端品质认证,在消费品、装备制造、服务业等领域推行智能家居、物联网产品、健康养老、教育服务等高端品质认证,以联盟认证的形式建立高端品质认证体系,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力推广有机产品认证和绿色产品认证,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以健全“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的质量认证监管体系为重点,加大对认证机构、认证活动、获证组织的监管力度,积极推进信用分类分级监管,到 2025 年,实现我市从业认证机构监管全覆盖。

加快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紧贴我市产业分布特点和发展需求,积极推进国家铝基材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确保“十四五”期间投入使用。大力加强食品药品、产品质量、计量、特种设备等技术机构能力建设,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监管,积极组织参加上级部门及同行组织的检验检测能力验证工作,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按照新修订的《安徽省检验检测机构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检验检测机构及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对检验检测机构实施动态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发挥“皖检通”平台功能,建成覆盖全省检验检测机构和监管部门的多元化数据采集、专业化分析、综合性利用的监管服务系统。

强化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在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特色示范园区等区域,鼓励社会组织、专业技术机构、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有机整合质量管理、标准研制、计量校准、检测认证等技术资源和行政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溯源链、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一站式”服务。

推动市场监管科技创新。围绕我市高质量发展和市场监管需要,开展前瞻性、基础性、安全性、实用性、应急性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十四五”期间,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10项,未来五年,力争获批科学技术奖或国家市场监管科研成果奖。积极推进市场监管科普基地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促进提高公众科普素质。

 

 

 

第六章  加强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促进企业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支撑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到2025年,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成效明显,知识产权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第一节增加知识产权有效供给

 

优化知识产权质量保障机制。完善引导知识产权高质量产出的培育体系,优化知识产权考核指标。完善知识产权励政策。强化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监管,探索建立知识产权申请监测机制,严厉打击“黑代理”和非正常代理等违法行为。

加大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力度。组建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健全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考核机制。加大商标品牌培育力度,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知名品牌。实施知识产权“走出去”工程,打造对外“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实施前瞻性知识产权海外布局。加强海外发明专利与商标注册支持力度,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明专利和商标布局。深入实施地理标志培育计划,强化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争取到 2025 年,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达到3.6件。

推动产业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产出。实施知识产权强链补链工程,围绕急需突破的“卡脖子”“牵鼻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订单式知识产权研发服务,强化全产业链知识产权有效供给,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自主可控专利。以改造传统产业为导向,加强关键新技术研发,形成一批适用广泛的专利技术。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实施一批重点项目,产出一批前沿技术和专利,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第二节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制定《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方案》,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多种方式,从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公民诚信等环节完善保护体系,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行政执法协作机制,完善行刑案件查办衔接机制。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推动知识产权纠纷仲裁调解、维权援助等机构更好发挥纠纷化解功能,推动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自律机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考核评价和约谈通报机制,压实知识产权保护属地责任。规范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活动,统一侵权判断标准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健全知识产权案件移送、信息通报等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案例指导机制。推进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程序衔接,促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标准和司法裁决标准统一协调、证据互认。制定知识产权领域分级分类监管规定,推进知识产权诚信体系建设。

夯实知识产权保护基础。支持优势产业集聚区建设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做好电商平台、实体市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建设工作。鼓励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试点示范区建设,形成若干保护高地。指导“走出去”企业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增强新形势下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和解决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建立激励机制,提高社会各界参与度,形成保护合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执法专家库,有效提供智力支撑。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重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舆论关注、侵权假冒多发的电商、展会、驰名商标、地理标志等领域,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依法加大重复侵权、恶意侵权、群体侵权的处罚力度,建立严重失信名单,实施联合惩戒,增加违法成本。加强对非正常专利申请和恶意注册商标行为的信用监管,推动电商平台侵权纠纷快速处置。

 

第三节  提升知识产权运用和服务能力

 

建立知识产权运营体系。促进“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在知识产权运营领域的转化运用,建设淮北市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推动高校院所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立职务发明披露制度。探索建立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机制和模式,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鼓励市场化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发展,支持社会资本投资设立专业化知识产权运营公司。

推动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建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协同合作机制。支持银行与知识产权产业园区开展战略性合作。完善适合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特点的风险评估机制。探索建立“贷款+保险保障+财政风险补偿”的质押融资新模式,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扩面增容。

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搭建“一站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公众提供一站式知识产权信息查询,实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便利化、集约化、高效化,全面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体系从线下向线上延伸。支持行业组织、产业园区、试点示范区、服务集聚区结合实际建设个性化有特色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更好为创新主体提供精准服务。

健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聚焦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建成具有淮北特色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鼓励有实力的社会机构提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合作。聚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网点建设,完善服务网络,强化省-市-县-园区多级联动,构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络。引导高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机构提供基础性、公益性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聚焦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创新主体。着力在整合信息公共服务资源、完善信息公共服务职能、创新信息公共服务形式、拓展信息公共服务领域、丰富信息公共服务内容五方面下功夫,努力建成功能全面、资源丰富、操作便捷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更好满足社会公众和创新主体的需求。

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供给。整合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基础数据,深度加工数据内容,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专利密集型产业开展数据分类,建设特色专利数据库,绘制产业“专利地图”,提升数据供给能力。加大政府购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力度,扩大购买范围,加强购买服务绩效评价。加强全市知识产权形势的跟踪和研判,与产业、社会、金融等信息结合,提供基于大数据的知识产权信息决策支持。构建专利密集型产业统计指标和监测体系,精准引导社会资源投向,推动全市经济提质增效。深入推进长三角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与三省一市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实现信息互通、开放共享、协调发展。

“十四五”我市知识产权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属性

指标要求

1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预期性

3.6件

2

海外发明专利授权量

预期性

5件

3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

预期性

8亿

4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

预期性

85%

5

省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

约束性

2个

6

地理标志商标

约束性

 3件

7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

约束性

6亿元

8

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约束性

2家

9

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约束性

5家

10

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区)

约束性

1个

11

新增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约束性

1个

12

新增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

约束性

1家

13

实施产业规划类专利导航和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项目数

约束性

1项

14

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实施课题研究项目数

约束性

 1项

 

第七章严守市场安全底线促进平安淮北建设

 

坚持将防风险保安全作为市场监管首要职责,全面加强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切实守住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不出现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第一节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推进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进一步增强精准监管和综合治理能力,提升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到 2025 年,全市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更加严密高效,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食品安全总体状况持续稳定向好,食品质量安全水平、食品安全治理能力、食品产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推动各级党委政府严格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强化党委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定期研究解决食品安全重大问题等,层层压实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发挥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健全信息通报、形势会商、风险交流、协调联动等机制,完善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立健全乡镇(街道)食品安全协调机制,落实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四员”(管理员、宣传员、协管员、信息员)制度,充分发挥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协助执法、宣传教育等方面作用。完善对县(区)党委和政府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制度,建立常态化评估体系,突出结果导向和工作绩效,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进一步厘清监管事权,对市、县(区)、乡(镇)三级的行政审批、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食品安全监管事权进行合理划分,明晰工作职责,规范权力行使,形成统一规范、权责一致、上下协调的事权体系。

推进食品安全源头治理。建立食品生产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体系,制订淮北市食品生产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清单,指导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并全面运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开展食品安全状况自查,对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开展食品安全承诺和公示,推进追溯体系建设,鼓励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追溯体系,引导规模以上的食品生产企业全面建立和实施HACCP等先进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到2025年,全市食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率达100%,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监督抽查考核企业覆盖率达100%。建立食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体系,以企业日常监督检查全覆盖为基础,问题企业飞行检查、大企业体系检查为重点,第三方专业机构辅助检查为补充,构建多层次检查体系。建立食品生产监管支撑体系,加强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建设,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办事处)多层级检查员队伍;加强监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监管智慧化水平。建立高质量发展引领体系,加大培育食品生产示范企业(小作坊)、示范行业、示范园区,不断推动企业(小作坊)规范生产和高质量发展。

健全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强化食品安全抽检,统筹国、省、市、县四级抽检计划,农产品和食品抽检量每年稳定在4批次/千人以上,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加大农兽药残留、微生物污染、重金属残留、生物毒素和有机污染物等项目的抽检监测力度,提高不合格产品核查处置率。加强食品安全抽检结果的分析和应用,提高问题发现率和监管靶向性。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推进部门间风险交流和数据共享。到 2025 年,建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省级重点实验室。强化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完善食品安全事件预警监测、组织指挥、应急保障、信息报告制度和工作体系,加强食品安全应急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保障,开展应急业务培训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强化食品安全突出问题整治。针对食品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餐饮质量安全提升、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等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系列攻坚行动,以点带面治理食品安全突出问题,严厉打击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违规行为,力求取得明显成效。科学划分食品生产经营风险等级,推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风险分级监管。建立风险隐患排查体系,持续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列出食品安全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整改措施清单,深入开展重点产品重点区域整治,消除食品安全风险。深化食品销售风险分级监管,建立动态的风险分级数据库,实现食品销售者风险分级动态管理覆盖率达100%。加强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监管,全面推进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食品安全规范化治理。加强特殊食品监管,建立健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经管管理规范、五年内实现对特殊食品生产企业体系检查全覆盖。

深化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深化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工作试点,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积极投保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充分发挥保险的他律作用和风险分担功能。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指数评价体系,全面客观评价地区食品安全状况,并以此为基础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创建活动,加强创建工作动态管理,力争5年内食品安全指数评价全覆盖。全市新创成2个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持续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等宣传活动,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办)三级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基地(站),联合主流媒体开办食品安全栏目,制播食品安全公益短片,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众风险认知能力。组建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志愿者、义工等公益性服务队伍,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引导公众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支持行业协会建立行规行约和奖惩机制,强化行业自律。完善投诉举报机制,落实举报奖励规定,鼓励行业内部举报监督,破除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业潜规则。坚持开展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测评,纳入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指标体系,拓展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路径、方法、模式,提高公众食品安全获得感与满意感。

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

1.实施风险评估和标准制定专项行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收集食源性疾病信息和食品中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污染数据,及时开展风险研判。鼓励开展食物消费量调查、总膳食研究、毒理学研究等基础研究,加快我市地方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工作步伐。

2.实施农药兽药使用减量和产地环境净化行动。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制定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试点工作方案。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及无害化处理。推动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依法实施分类管理和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修复。

3.实施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督促落实学校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督促校外供餐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对供餐单位、学校食堂、校园周边餐饮门店和食品销售单位实行全覆盖监督检查,持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和频次,深入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4.实施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行动。全面清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资格,严厉打击制售“三无”食品、假冒食品、劣质食品、过期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取缔“黑工厂”、“黑窝点”和“黑作坊”。用 2-3 年时间,建立规范的农村食品流通供应体系。

5.实施餐饮质量提升行动。督促餐饮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加工操作、清洗消毒、人员管理等规定。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鼓励大型和连锁餐饮企业采用先进管理方式,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鼓励餐饮单位实施“明厨亮灶”。严格压实网络订餐平台责任,鼓励餐饮外卖对配送食品进行封签。

    6.实施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全面开展严厉打击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虚假违法广告等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查处各种非法销售保健食品行为,打击传销。完善保健食品标准和标签标识管理。做好消费者维权服务工作。

7.实施“优质粮食工程”行动。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健全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粮食产后烘干储存销售服务体系。开展“安徽好粮油”行动,提高绿色优质安全粮油产品供给水平。

    8.实施进口食品“国门守护”行动。开展进口食品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控,强化不合格食品处置,严格实施退货、销毁等措施。严厉打击冻品、食糖、粮食等走私行为。

    9.实施“双安双创”示范引领行动。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积极为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造条件。开展“食安安徽”品牌建设,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加强药品安全监管

 

科学编制《淮北市药品监督管理“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末,形成科学、高效、权威的药品监管体系,推动我市药品经营秩序更加规范,人民群众更加放心满意。努力构建适应新体制的权威高效的药品监管体系,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技术支撑体系,适应我市特点的国内领先的监管体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智慧监管体系,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应急体系等五大体系。打造适应专业化监管要求的药品监管队伍。开展“四个最严”专项行动,加强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流通和使用环节监管,强化疫苗安全监管,严厉打击药品违法行为。支持我市医药产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推进药品安全共治共享。

 

第二节 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省市场监管局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开展专项整治为重点,持续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牢牢守住特种设备安全底线。

完善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体系。落实地方政府领导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市场监管部门监管责任,构建部门协同参与的特种设备监管责任机制,推动安全监管与行政许可、执法稽查、信用监管、检验检测等融合发展。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重点事项清单》《安徽省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基本规范》,建立和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一线岗位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

推进特种设备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在全市范围深入推进特种设备风险管控六项机制,有序推进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指导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开展使用安全管理分类评价和隐患排查,严格落实重大风险隐患排查日志制、严重事故隐患报告制和安全责任事故举一反三制,提高自身风险自辨自控和隐患自查自改能力,坚决防范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2022年底争取覆盖所有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并启动新一轮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三年行动。

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按照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部署要求,以涉危化品锅炉、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为重点,深入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建立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两个清单”,严格实行“拉网式”排查、“清单式”管理、“对账销号式”落实。加强对油气输送管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法定检验的监督抽查,做好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监督检验、使用登记和技术保障等工作。加大专项整治攻坚力度,持续推进问题整改。到 2022 年,巩固提升整治成果,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形成一套系统完备、成熟定型的安全监管工作体系,提升整体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我市特种设备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遏制重特大特种设备事故发生。

创新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模式。开展全市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分析和风险评估,紧盯典型事故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场所、重点设备采取特殊保障或其他强制措施,确保安全、规范使用特种设备。探索建立企业安全风险管理平台,将企业违法违规纳入信用管理或参照机动车驾驶证管理实行扣分管理。推进特种设备安全分类分级监管,按照企业和设备风险大小,合理确定抽查比例频次,实施差别化监管,推动抽查工作从简单粗泛向精准高效升级。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智能手段,构建特种设备智慧监管体系,进一步拓展特种设备大数据信息化监管系统功能,在现阶段电梯应急救援系统和气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向检验检测人员和作业人员信息化监管延伸.提升基层监管工作的科技装备和应用水平,实现实时动态监管、远程监管、网上监管。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执法,及时曝光特种设备严重事故隐患和典型违法案件。

 

第三节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实施风险监测预警。完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机制,针对日用消费品、食品相关产品、电线电缆、危化品、儿童和学生用品等产品开展质量风险监测,及时发布风险警示和消费提示,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针对优势行业、产业集中区开展风险评估和质量分析,着力防范行业性、区域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健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体系,完善监督抽查工作机制,形成生产流通、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模式,统筹各级监督抽查,完善市级监督抽查重点产品目录。以涉及生产许可、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业产品和大宗日用消费品为重点,每年组织100种以上产品开展监督抽查,扩大抽查覆盖面和有效性,力争每年国家抽查省级抽查企业产品质量合格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市级抽查淮北市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稳定在 95%以上。加大产品不合格企业后处理力度,探索将抽查结果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立重大质量问题约谈机制,对抽检合格率偏低的企业实施重点检查,加强跟踪抽查,对产品不合格企业形成有力震慑。

强化获证企业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事中事后监管工作体系,对继续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 10 类产品,全面贯彻落实《安徽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办法》,督促获证企业保持生产许可规定条件、保障产品质量稳定合格。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开展分类监管,建立健全获证企业数据库,将获证企业监督检查纳入“双随机”平台管理,每年按规定比例对获证企业开展监督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依法撤销证书,严把生产源头质量安全准入关。针对安全风险隐患大、社会关注度高的重点产品,组织开展专项整治,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发证产品以及举报较多的汽车配件,儿童用品、学生用品等为重点,强化产品质量监管,整治一种产品,消除一批隐患,提升一类质量。

 

第八章完善履职支撑体系提升市场治理综合效能

 

围绕推进市场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推进市场监管法治建设,加快智慧监管步伐,全面提升监管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第一节  完善市场监管综合管理体系

第二节  

理顺监管事权关系。进一步理顺市场监管部门与行政审批部门、综合执法部门的事权,建立健全市局、县(区)局之间,审批与监管关系,做好工作对接、业务指导、业务培训、检查考核等工作,构建统一协调、衔接顺畅、高效便民的审批监管服务体系。对委托下放事权实施情况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

深化监管体制改革。完善基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制,整合执法资源,减少执法层级,统一执法标准,强化重大案件查处和跨区域执法联动,加强日常监管与综合执法有机衔接,探索建立一支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队伍,加快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的行政执法体系。深化基层整合审批与执法力量改革,加强市、县(区)两级市场监管局职责与制度衔接,打通任务落实“最后一公里”。根据统一部署,组织实施技术机构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建立定位明晰、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检验检测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制定实施基层执法监管履职免责清单,探索建立“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问责”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保障基层人员依法履职防范执法风险。

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建立市、县(区)市场监管局与基层市场监管所的常态化业务指导机制,组织编印简便管用的基层市场监管与执法实务指南。推动各县(区)保障市场监管所办公用房,提升装备标准,满足基本业务需求;加强市场监管经费保障,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和津贴补贴政策,基层市场监管所经费按照国家规定的经费项目和标准列入财政预算,实行全额保障。根据统一部署,在基层监管所办公场所、服务窗口、执法车辆等使用统的标志标识,落实统一着装要求,提高基层监管部门形象识别度,增强社会公众认知度。

 

第二节  健全市场监管法治保障体系

 

推动行政立法。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营商环境优化,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统筹推进立法项目,及时推动适应实践发展的改革举措上升至立法层面。针对企业、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市场监管领域问题,坚持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原则,加强市场监管重点领域立法,探索开展立法项目培育试点,提高市场监管领域立法的可预期性。“十四五”期间,结合《民法典》相关规定,协助推进《淮北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立法进程。

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全面落实制定过程中意见公开征集、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制度,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公开、备案、后评估以及清理等工作,加快规范性文件目录和文本的信息化管理进程,提高规范性文件管理质效水平,规范性文件报备率、及时率、规范率达 100%。强化对重大行政决策、制度建设、政府信息公开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力度。完善依法行政程序和制度,全面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和依法履职尽责免责制度机制。健全行政处罚裁量适用制度,严格规范行政处罚裁量适用权的行使。

强化法制监督。按照市场监管总局《市场监督管理执法监督暂行规定》要求,深化执法监督工作。积极探索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监督方式,督促各相关部门依照执法监督程序、规范使用执法监督文书,对行政执法公示、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行政处罚裁量适用、执法卷宗评查,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改进行政复议工作机制,优化受理审理、证据审查、复议监督等流程,提高行政复议工作效能,为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途径。

加强法制指导。创新行政应诉工作方式方法,加强与司法机关、上级复议机关协调沟通,稳妥应对行政诉讼案件。开展市场监管疑难法律问题研讨和案例归集分析,探索开展《民法典》与市场监管法律关系等研究,提高法治课题研究成果应用水平。

深化普法宣传。按照“八五”普法规划要求,开展以“法律六进”为代表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全面落实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谁立法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等责任制。结合实际,构建市场监管法治文化阵地,突出社会各界关注、市场主体关心、公众关切的专题普法行动,开展各类法治文化作品创作,普及宪法、《民法典》、市场监管法律法规等知识,实现市场监管法治浸润,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中呈现市场监管元素。

 

第三节完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

 

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完善我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规范,每年出台淮北市市场监管系统双随机抽查工作计划,细化完善双随机抽查工作指引,按不低于3%的比例抽取企业实施检查。动态更新部门联合双随机监管事项清单,在检验检测、校外培训、人力资源市场等重点领域实施联合抽查。优化双随机抽查制度设计,结合信用监管、风险预警、投诉举报等相关线索,科学确定抽查范围、行业、比例、频次。探索开展多类别检查对象库、大数据分析研判等试点,提高抽查精准性。

加强涉企信息归集公示。加强涉企信用信息整合,促进市场监管系统食品、药品、知识产权、价格、质量等各领域的涉企信息“应归尽归”,实现涉企信用信息类别全覆盖。强化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应用,加大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推广应用力度,全面有效归集各类涉企信息,记于企业名下并向社会公示,深化企业“多报合一”改革,强化市场主体公示信息抽查,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推动年度市场主体年报公示率保持较高水平。

强化信用约束和联合惩戒。完善市场监管部门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严重违法失信名单信息查询反馈机制,推动共享共用。推动部门联合惩戒措施清单动态更新,以食品药品等领域为重点,强化失信联合惩戒。进一步健全信用修复机制,明确失信修复的条件、标准和流程,对失信主体在纠正严重违法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后进行信用修复,指导其重塑信用、重返市场。

 

第四节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泛开展具有市场监管特色的文体活动,积极塑造和谐奋进的人文环境,引导全系统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增强内心认同,推动深度融合,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激励效应。

精准科学选人用人。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落实党管干部原则,切实加强党组织领导和把

关作用,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确保选人用人工作的正确方向。突出政治标准,强化忠诚干净担当要求,切实选准用好干部。重视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在实践中锻炼、考验和提高干部能力和水平,让想干事、能干事、千成事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做精做细干部日常监督。完善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的工作机制,让干部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制定实施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最大限度保护和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坚持正向激励,统筹建立平时激励、及时奖励、专项表彰制度,坚持在急难险重岗位识别选拔干部,对在市场监管工作中成绩突出或在关键时刻或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突出、作出重大贡献的工作人员按规定给予推荐表彰。强化容错纠错,出台尽职免责有关规定,对有关单位和个人在履职担当、改革创新过程中,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或出现偏差失误,但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勤勉尽责、未谋取私利的,免除相关责任或从轻减轻处理。畅通上下渠道,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打通各类人才成长通道,用好职务与职级两条晋升通道,发挥正向激励作用。综合运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日常督查检查和评比通报等检查督查结果,细化对干部调整的各种情形,真正形成能上能下的干部工作机制。

健全人才队伍体系。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类指导、学以致用、注重实效的原则,每年制定实施教育培训计划,采取网络培训、专题授课、实战练兵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干部队伍建设的科学性和统筹性,统筹推进综合管理、行政执法、专业技术三支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重点人才培养工程,培养造就一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善于创新的市场监管人才队伍,为市场监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根据工作需要分批、分类组织基层人员业务培训,力争 5 年内将基层工作人员全部轮训一遍。丰富培训形式,提高培训实效,每年组织开展面向基层的执法竞赛、监管技能比赛等活动,培养一支稳定的基层专业人才队伍。

 

第五节  推进市场监管数智化

 

“十四五”期间,我局将围绕深化机构改革和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网络安全和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步伐,为推进全市市场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提供技术保障。“十四五”期间,我市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将根据本市“数字淮北”和国家总局、省局信息化建设规划要求,按照省局“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大服务、大监管”的建设目标,基于市市场监管“”集约门户网站、推广系统应用、提高数据质量、实现互联互通,建成科学、智慧、信用、阳光和综合监管为一体的市级“数智化”市场监督平台。

“建设2个体系”。建成信息安全体系。持续做好网络安全工作,根据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等要求,从管理、环境、应用、数据、运维等层面开展安全体系建设,满足网络安全需求。建成运维体系,按照信息化服务管理的总体要求,建立科学可靠的市场监管信息化运维体系,更好服务于市场监管需求。(具体任务:制定和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加强对网络安全设备运行监控,定期做好设备软件升级和硬件更新工作,更新现有网络防火墙,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加大数据共享力度,依托市数据资源局数据共享平台及时收集涉企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数据,由省市场局归集到市场主体名下并进行公示,以此实现部门间协同监管工作。)

推广和建成“N个业务应用系统”。参考总局和省局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结合我市市场监管工作发展需要,在推广国建、省建业务应用系统的基础上,结合“数字淮北”建设要求,完善和建设准入、监管、服务应用类业务应用系统。(具体任务:对现有的企业开办“一窗通办”平台进行改造升级,使部门间数据流转更加稳定、高效,缩短企业开办时间,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减少企业开办成本。做好企业档案电子化加工归集项目,计划2022年5月前完成。计划开发企业档案互联网查询系统,系统完成后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下载、打印本企业登记档案,方便企业办事。)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十四五”期间,我局将加大对现有信息化人员的培训教育力度,提高信息化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由专业技术人才、外聘专家、科技公司技术人员等组成专家组,对我局信息化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

 

 

第九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绘就市场监管事业新篇章

 

“十四五”时期,全市市场监管事业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力和执行力,确保规划各项任务的有效落实,推动市场监管事业迈上新征程。

 

第一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把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贯彻落实到市场监管工作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推动党员、干部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重行重效,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上到底到位,切实做到讲政治、守纪律、负责任、有效率。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推动党员、干部在学懂、弄通、用好、做实上下功夫。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推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党员、干部胸怀理想、坚定信念,迎难而上、锐意进取,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创建,积极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规范党内组织生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抓党建带动工会、共青团、妇女工作,激发群团活力。

加强作风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市委实施细则,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持续开展“三查三问”,坚决从源头上铲除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土壤。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严格落实“整治形式主义负面清单”,密切联系群众,切实为基层减负。强化警示教育,推进廉洁文化和家风建设,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加强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强化纪律教育,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用铁的纪律保证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健全完善制度,狠抓制度落实,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一线、向群众身边延伸,实现正气充盈、政治清明。

加强“小个专”党建。充分发挥“小个专”党建作用,通过不断强化政治引领,进一步提升“两个覆盖”质量,深入推进典型示范带动,把党建工作和服务发展融合推进,引导和帮助“小个专”党组织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选派符合条件的党员到非公企业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加大派驻力度,加强规范管理,积极帮助“小个专”强党建、解难题、促发展。调动广大职工群众和商户的生产经营积极性,营造文明诚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互促双赢。

 

第二节  加强规划统筹衔接和实施

 

强化规划统领作用。突出本规划的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进一步聚焦事关全市市场监管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具有全局影响的重大政策,为各类专项规划提供依据。

统筹衔接协调机制。市局综合规划和各专项规划要坚持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下级规划服务上级规划、等位规划相互协调、其他规划服从综合规划、相关规划互不矛盾的原则,构建纵向衔接、横向协调的规划衔接机制。

加强组织实施。本规划批准发布实施后,要加强规划宣传解读,细化发展目标,分解工作任务,落实相应责任。要认真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对实施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要将规划目标任务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实施年度考核,确保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