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各成员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宿州市“十四五”安全生产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宿州市安全生产委员会
2022年5月6日
宿州市“十四五”安全生产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徽省“十四五”安全生产规划》《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宿州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规划。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统筹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市安全生产工作持续改进。
一是安全生产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推进我市《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与《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实,根据市级机构改革部署,对市安委会组成人员进行调整,并成立12个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由分管市领导任专委会主任。对“强基固本三年行动”进行中期评估,进一步完善16个重点项目的时间表与路线图。
二是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我市安全生产治理体系、责任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逐步健全,扎实推进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常态化实效化和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制度化规范化,大力实施安全生产攻坚行动、“1+11+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深化重点领域治理,企业本质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常抓严管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十三五”期间,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按可比口径与2015年相比,2020年生产安全事故、较大事故起数分别下降65.8%、66.7%,死亡人数分别下降52.5%、76%;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营运车辆万车、特种设备万台死亡率分别下降66.7%、78.3%、持平。
三是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升。圆满完成全市消防救援队伍改制转隶工作,组建市县两级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十三五”期间建成并投入执勤的消防队站6个,目前全市执勤消防队站总数已达到18个。依托省煤田地质局水文队、物测队和第三勘探队组建宿州市矿山应急救援技术保障中心,常态化举办综合应急演练,应急救援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积极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应急管理协同发展要求,与宿迁、徐州、商丘、菏泽等周边地市协商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区域协作互助、优势互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立足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强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国家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为做好新时期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我们仍处于安全风险隐患凸显期,影响安全生产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安全生产深层次问题尚未根除。安全发展理念树不牢问题仍然存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多,高危行业占比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尚未从根本上改变。一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隐患排查不深入、治理不彻底,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偏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部分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能欠缺,本质安全水平有待提高。重大风险辨识和监控预警、高危企业安全技术改造、事故应急救援处置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还不能满足监管工作的现实需要。
二是传统风险和非传统风险聚集交织。工业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等传统高危行业领域的安全风险更加集中,交通运输、城镇燃气、社会服务机构等公共服务行业风险因素明显增多。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定和实施,新能源安全监管任务将艰巨繁重。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密度、人口密度、路网密度越来越高,大型城市综合体、地下管网等领域安全风险更加凸显,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可能带来一些“认不清”“想不到”的新风险,事故的隐蔽性、突发性和耦合性明显增加,隐患排查治理和事故防范工作难度更大。
三是新形势新任务给安全生产带来严峻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一些企业因疫情影响效益下滑而减少安全投入,有的急于扩大生产、挽回损失,可能出现忽视安全、突击生产、盲目超产等情况,容易诱发事故发生。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各类基建项目和消费增长强劲,道路运输、建筑施工、旅游、消防安全防范压力增大。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后,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够完善、基层监管力量不足和执法效能不高等问题需进一步解决。
“十四五”时期全省安全生产挑战和机遇并存,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安全生产工作仍处于爬坡过坎期、攻坚克难期,需要不断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进一步推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创新。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工作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围绕“一极四区”,加快“四化同步”,全力防范化解安全生产系统性风险,解决重点行业领域瓶颈性、根源性、本质性安全问题,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全市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党的领导、安全发展。坚持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绝对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领导和主导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持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统筹协调、分类管理,权责一致、失职追责,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坚守“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树立底线思维和系统观念,坚持前瞻谋划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坚持关口前移、动态管控、精准治理相结合,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安全布局,严格安全准入,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坚持风险防控、系统治理。强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聚焦重大安全风险,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市场、科技等手段,织密织牢风险防控网络。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和能力建设,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系统推进风险隐患治理,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安全生产社会共治的能力与水平。
——坚持改革创新、依法治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将理念创新、理论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工作创新、科技创新融入安全生产工作改革发展实践。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规,深入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手段解决安全生产问题,依靠法律制度筑牢安全生产屏障,实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
——坚持压实责任,综合治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强化群策群防群治,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各负其责、定期分析、协同共治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压紧压实党委、政府领导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强化和落实企业“全员、全岗位、全过程、全天候”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构建更为严密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形成企业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1.总体目标:到2025年,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更加完善,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企业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内生机制进一步形成,全民安全文明素质显著提高,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进一步健全,重特大事故得到根本遏制,安全生产状况趋稳向好,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
专栏1 宿州市“十四五”安全生产工作主要指标 | |||
序号 | 指标名称 | 目标 | 指标属性 |
1 |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下降33% | 约束性 |
2 |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 下降15% | 约束性 |
3 |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下降20% | 预期性 |
4 | 较大事故死亡人数 | 有效防范 | 预期性 |
5 | 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 | 有效防范 | 预期性 |
2.分项目标:
——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更加严密。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进一步健全,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监管体制更加完善,涉及安全生产的所有领域、所有事项都有部门主管和监管。
——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全面提升。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不断健全,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常态化实效化和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制度化规范化纵深推进,源头管控和安全准入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安全风险分析和监测预警机制逐步完善,企业安全生产预防控制体系有效运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化工重点危险工艺自动化控制率达100%,煤矿智能化水平全面提高。
——安全生产支撑保障更加有力。安全科技引领作用日益明显,安全生产信息化稳步推进。应急演练常态化、实战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重点行业领域专业救援力量实现全覆盖。安全教育培训体系更加完善,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100%。
1.强化党政领导责任。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生产纳入领导干部教育培训,日常谈话和提醒内容。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安全生产履责述职和“第一责任人”职责落实报告制度,持续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重点工作清单,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带队督查检查安全生产机制,开展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针对性督查检查。完善安全生产警示,督办、约谈等制度。完善安全生产考核巡查制度,规范考核巡查内容、程序和标准,强化考核巡查结果的运用。
2.明晰部门监管责任。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细化完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合理区分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部门之间的责任边界,扫清监管盲区,建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动态调整机制,明确新兴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完善安全风险会商研判、防控协同和安全保障机制,强化部门监管合力。规范乡镇(街道)、各类功能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的职能设置和人员配备。优化各级安委会办公室实体化运行机制,推动警示提示、约谈督办等制度落实。
3.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法定责任。推动企业建立从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等到一线岗位员工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安全责任追溯制度,构建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内生机制。推动企业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健全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发挥工伤保险的事故预防作用,大力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完善安全生产领域失信惩戒名单管理制度,及时惩戒安全生产失信行为。严肃追究对事故发生负有重大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依法实施相应的行业禁入。
4.严肃目标责任考核。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各地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严格实施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推动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建立各级安委会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述职评议制度,强化地方各级安委会对各部门,各地区安全生产落实情况的监督。建立安全生产绩效与履职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挂钩制度,落实向纪检监察机关移交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职务违法犯罪问题线索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和约谈、问责等制度。推行安全生产行政监管及履职第三方评估考核制度。完善事故调查机制,建立事故暴露问题整改督办制度,加强对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落实情况的跟踪评估。按照《刑法修正案(十一)》的有关规定,加大事故前严重违法行为刑事责任追究。
1. 优化产业规划布局。完善规划安全风险评估会商机制,加强安全生产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对重大安全风险实施联防联控。开展产业园区规划安全风险评估,明确安全风险管控要求,严格安全风险程度较高的项目建设安全审核把关。推动产业园区尤其是化工园区(集中区)智慧化、循环化、绿色化改造,实施“一园一策”规范化管理。严格落实规划安全风险评估责任,加强对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规划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开展情况的监督。鼓励企业使用先进安全生产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实现低碳转型。持续推进数字产业、高端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智能制造等五大新兴产业安全发展,助力打造“一城两区三基地”,为奋力冲刺全国百强市,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宿州提供安全保障。
2. 严格安全生产准入。落实工艺、技术、设备和材料安全准入相关标准,严格高危行业领域安全准入和项目审查。强化市场安全准入负面清单管理,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矿山等“禁限控”目录,建立落后产能常态化淘汰退出机制,加快关闭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化工企业,加大违法产能打击力度、低端产能淘汰力度,防范产业升级过程中的系统风险。严格执行企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依法对矿山、金属冶炼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装卸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设计进行审查。严格高危行业领域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等从业人员安全资格准入条件,依法实施市场和行业禁入措施。严格危险化学品、矿山等重点行业领域关键岗位操作人员配备与资格准入。
3. 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推进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领域的融合创新与推广应用,有序推进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网络化平台项目试点,在关键风险位置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提升工业生产本质安全水平。
4. 强化风险监测预警。推动安全生产深度融入“平安宿州”“智慧城市”建设,强化安全风险动态监测、预警、识别、评估和处置。加强重大活动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大客流监测预警和应急管控处置机制。加快推进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构建重大安全风险防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实施安全风险综合防范工程,推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与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的深度融合,推动危险化学品、矿山等重点行业联网监测。推进城市电力、燃气、供水、排水管网和桥梁等城市生命线及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加强化工、桥梁、电力、油气、水利等重大工程和设施安全风险防控。
5. 加强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推动生产经营单位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组织开展危险源辨识和评估,督查落实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措施。深入推进“1+11+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建立专项整治成果评估推广应用机制,总结推广专项整治在责任体系、工作机制、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强化危险化学品、矿山等重点行业领域企业“一企一策”指导服务,加大仓储物流、农村道路的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健全重大隐患治理督办制度,落实问题隐患闭环管理。完善安全生产隐患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启用匿名举报,畅通安全生产隐患举报渠道。完善举报信息收集、核实、受理和查处的办事程序和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隐患举报奖励,依法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健全事故隐患数据库,加强对重大隐患的动态分析和全过程记录管理。
1.化工及危险化学品安全。一是聚焦“一防三提升”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集中治理整顿。通过集中治理整顿,实现防范重大安全风险、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提升技能素质水平、提升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的“一防三提升”工作目标,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实用管用的长效工作机制,解决一批基础性、源头性、瓶颈性的安全生产重点难点问题,打造示范化工园区,建设一批标杆企业和样板工程,加快推进我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扎实有序推进危险化学品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试点工作。开展危险化学品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试点,实现危险化学品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以下简称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五优”目标,即“科学完善的工作推进机制、责任明确的风险分级管控、全面覆盖的隐患排查治理、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信息化平台、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制度”,为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打好基础。三是深化巩固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力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针对重点难点问题,通过现场推进会、专项攻坚等措施,强力推进问题整改。对于问题严重且经整改后仍不符合安全要求的企业,要坚决依法予以关闭退出,推动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对专项整治行动开展情况及时总结分析,大力推广危险化学品安全整治经验做法,及时形成并推广制度性成果。深化精细化工企业反应、油气储存场所安全评估。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登记鉴定制度。强化托运、承运、装卸、车辆运行等危险化学品运输全链条安全监管,统筹推进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专用停车场建设。加强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企业及医院、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管理。四是进一步强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精准监管执法。充分运用危险化学品安全防控监测信息系统和企业监测监控系统、烟花爆竹经营企业安全监管信息系统、油气管道安全监测系统,加强数据深度分析和实战化应用,强化企业设备设施维护水平和报警处置能力。加强线上巡视巡查,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精准监管执法,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问题隐患有效整改,着力防范和化解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风险。
2.煤矿安全。进一步强化煤矿瓦斯、冲击地压、水害等风险灾害治理,加强煤电一体化安全生产管理,持续开展打非治违活动,建立完善煤矿完全责任体系,加大煤矿重大灾害超前治理力度,推进煤矿安全科技创新和四化建设。
3.非煤矿山安全。严格非煤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企业安全生产许可,深入推进绿色矿山、智慧矿山建设;严防露天矿山坍塌、爆炸等事故,严厉打击外包工程以包代管、包而不管等违法违规行为;深入开展边坡高度超过200米的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安全整治。建立完善非煤矿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和监测监控系统,推进应用非煤矿山智能感知装备及综合监控装备。
4.工贸安全。以危险化学品使用、粉尘涉爆、有限空间作业等为重点,强化工贸企业安全隐患整治;持续推进民爆、电力、旅游、农机、军工、校园实验室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加强港口码头作业和渡运安全的监管,有效防控安全风险。
5.消防安全。深入推进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建立完善联合执法管理机制;重点治理老旧小区、大型商业综合体、高层建筑、家庭加工作坊、“三合一”场所、地下空间和城中村、物流仓储、文物古建筑等重点场所,以及电动自行车、彩钢板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等突出风险,分类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加强乡村火灾隐患整治,强化对乡镇工业园、特色小镇等乡村新兴产业消防安全管理,推进乡镇农村公共消防基础建设。推进学校及幼儿园、养老服务、娱乐场所、宾馆酒店、商场市场、旅游景区、医疗卫生、宗教场所、文物建筑和博物馆等行业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推动建立基层消防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和城市消防大数据库。完善政府年度消防工作考核、消防安全重大问题问责,火灾事故调查评估制度。全面推行单位风险隐患自知自查自改和公示承诺、风险申报制度。
6.道路运输安全。重点整治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危桥、隧道、无中央隔离设施的一级公路、农村马路市场等路段及部位,推进团雾多发路段科学管控;深化货车非法改装、车辆挂靠专项整治,健全货车非法改装联合监管工作机制,将车辆超限超载治理纳入地方政府安全生产考核,严厉打击“大吨小标”“百吨王”、倒卖合格证等违法违规行为。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农村出行运输服务体系,鼓励农村客运车辆安装使用卫星定位装置和视频监控装置。建立自动驾驶汽车运行数据监管平台,强化运行过程监管。加快高速公路护栏提质改造。
7.交通运输(民航、铁路、邮政、水上运输)和渔业船舶: 重点加强危险品运输等重点风险治理,深化铁路运输领域沿线环境安全、危险货物运输、危险货物储存场所、公铁水并行交汇地段、平交道口等隐患排查治理;邮政快递领域火灾、车辆安全、作业安全;水上运输领域商渔船碰撞、港口客运和危险货物作业等隐患排查治理;渔业船舶领域船舶脱检脱管、不适航、配员不足、脱编作业、超员超载、超风级超航区航行作业,渔船船员不适任、疏忽嘹望值守等隐患排查治理。
8.功能区安全。统筹工业园区、物流仓储园区等功能区安全布局,优化园区功能分区布局,严格控制高风险功能分区规模,严格进园入园项目准入,合理布局开发区内企业。实施园区安全生产一体化、封闭化管理,推进开发区智慧化进程。完善园区消防设施、消防车道等公用工程配套和安全保障设施。建立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园区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9.特种设备安全。建立特种设备“一单四制”制度,推动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开展特种设备生产、使用、检验检测行为专项治理;突出重点时段、重点场所、重点单位和重大设备等“四重”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积极推进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10.危险废物安全。建立健全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储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安全监管机制;加强危险废物处置联合监督执法,重点整治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违规堆存、随意倾倒、私自填埋危险废物。
11.建筑施工和城镇燃气安全。加快提升建筑施工信息化安全监管效能,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严格落实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制度。推动建立建筑起重机械租赁、安装、拆卸、维修保养一体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推进城市危房整治、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出新,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和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对城镇燃气企业的监督检查,强化城镇燃气管道安全管理。建立常态化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机制,推进城镇燃气居民使用安全整治行动,加强管道施工和第三方施工的安全风险综合防控。建立健全城镇燃气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完善应急预案,提升城镇燃气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提高燃气监管智能化水平。督促餐饮等行业使用燃气的生产经营单位安装可燃气体报警装置,并保障其正常使用。因地制宜推进城镇燃气“瓶改管”“瓶改电”工作。
12.农林渔业安全。推行农林渔业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建成覆盖农林渔业所有者、使用者和经营服务单位的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平安农机”建设,健全农机安全生产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快重点林区火源监测、防火通道、引水上山等防灭火设施建设,夯实森林火灾防范应对基础,提升预防扑救能力。
13.城市安全。根据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标准,深入实施城市和重点地区安全风险管控建设工程,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深化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建立重大活动风险提示制度,明确风险等级和安全措施要求。全面构建立体化的城市安全风险管控体系,依托全市智慧应急一张图,实现城市安全管理精密智控。有序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增强危险化学品企业、建设施工、人员密集区域、城市公共管网、城市交通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城市抗灾应急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实施城市内涝治理,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14.水利系统安全。推动水利工程建设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建立与落实,强化水利工程建设安全,深入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安全专项整治,重点整治工程危险性较大单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落实、重大危险源(深基坑、脚手架、高支模、起重吊装、围堰)管控等,规范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监督。强化防洪安全风险防控,加强水工程安全风险监测监控,加强洪水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强化水工程联合调度,做好抢险技术支撑。
15.文化旅游安全。强化文化旅游安全制度建设,完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行业多元化应急处置机制,制定常态化应急预案,增强突发应对处置能力。强化多部门协调配合,健全文化旅游安全综合治理联动机制。加强节假日等重要节点、重点时段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重点领域专项整治。重点督促A级旅游景区、上网服务场所、文化娱乐场所、文物博物馆单位等人员密集场所抓好消防工作。健全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加强旅游安全预警提示。强化文化旅游安全能力建设,指导行业开展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加强从业人员安全教育,推动安全文化建设,强化公众宣传引导力度,提升安全工作管理水平。
16.校园安全。以消防、校车交通、实验室危化品、校舍及教育教学设施为重点,深化校园安全专项整治。加强安全教育,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强化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建设,提升学校人防、物防、技防整体水平。围绕重要节点、重点人群、重点时段,持续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推动建设校园安全管理信息平台。
17.民政服务机构安全。加强民政服务机构安全管理,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制度体系、安全生产行业监管体系,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健全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机构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消防安全演练和食品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值班值守制度。增强重要时间节点、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中民政服务机构服务管理能力。
18.司法行政系统安全。加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加快安全基础设施完善和安全装备升级,加强安全生产应急处突能力建设,科学编制应急预案,强化应急预案管理,定期开展应急处置演练。加强全员安全培训体系建设,达到安全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培训教育全覆盖。持续推进监所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建立与日常管理相适应、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重点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落实防汛抗旱重要部署,强化汛期隐患排查,提升应急救援保障能力。
19.自然资源领域安全。严格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在用地审批等方面加强污染地块等各类安全准入管理,严格安全控制线内的土地开发利用。加强监管执法,严格依法查处无证勘查开采、重大越界勘查开采等违法违规行为。有效监管关闭退出矿井,强化地质勘查、测绘行业安全防范。
1.夯实企业应急基础。完善应急预案管理与演练制度,加大对企业应急预案监督管理力度,加强政企预案街接与联动。强化重点岗位、重点部位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实操性监督检查,强化制度化、全员化、多形式的应急救援演练。落实企业应急预案修订与备案制度。推动规模以上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加强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与应急物资装备配备,建立内部监测预警、态势研判及与周边企业、政府的信息通报、资源互助机制。实施以基层为重点的实战化应急演练活动,提升自救互救技能。
2.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一是加强综合性消防救援力量建设。制定消防救援力量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和应急救援任务相匹配的消防救援力量体系,建设“智慧消防”系统。加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提升“一专多能”能力,推进消防救援队伍由单一灭火救援向全灾种综合救援转变。按照“全面覆盖、注重实效、标准适当、就近可及”的原则,全面推进政府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单位专职消防队、微型消防站建设,加强城市消防站建设,消除乡镇街道、功能区和县域“空白点”。到2025年,完成95个乡镇政府消防专职队伍建设,达到乡镇消防队建设标准,常住人口超千人的行政村、自然村建成规模适中的志愿消防队。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建各类消防救援站8座(其中二级消防救援站2座、小型消防站6座)、市级消防培训基地1座。推进企业、单位依法建立规模适当的专职消防队、微型消防站。二是推进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加强矿山、危化品等重点行业领域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构建起全域覆盖、功能齐全、快速反应的专业救援力量体系。依托骨干企业,组建一定规模的“多灾种”救援队伍和跨区域机动救援队伍。健全政府购买应急服务机制,加快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多渠道保障模式。三是加强社会应急力量建设。将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鼓励支持推动社会应急力量发展,完善社会应急力量管理服务制度,规范引导有序参与应急救援行动。大力培育应急志愿者队伍,引导应急志愿者有序参与抢险救援和恢复重建。四是强化应急救援综合保障。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完善物资政府采购、收储轮换、调剂调用、物流配送机制。完善安全生产应急装备储备与调运制度,健全各地应急救援资源共享、快速输送与联合处置机制。完善应急救援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实应急救援社会化有偿服务、应急装备征用补偿、应急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等政策。
3.健全救援协同联动机制。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迅速、上下联动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优化市、县两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健全完善部门联动和社会协同机制。构建高效快速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应急救援信息化建设。
4.加强预案管理演练。健全完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完善预案管理机制,加强应急预案的统一规划和分级分类管理,及时完善市、县两级政府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及部门应急预案,指导乡镇(街道)、村(社区)编制应急预案,推动企业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1.完善监管执法机制。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建立依法应急决策制度,规范启动条件、实施方式、尽职免责等内容。加强法治学习和安全监管执法培训,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水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放管服”改革,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 和政务服务“一次不要跑”向纵深发展,强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实现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全覆盖。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充分运用“互联网+监管”“信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加大失信惩戒力度。
2.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推动建立专业化、职业化安全监管执法队伍。配齐配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专业人员力量。加强安全监管执法人员专业培训,依托现有资源建设执法人员实训基地。优化配置安全监管力量,实现安全监管网格化管理,推动安全监管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推动落实应急管理系统特别是基层应急队伍值班值守保障和生活保障问题。健全医疗救治、心理康复、疗养和保险等制度,推进应急管理人员工伤、人身意外伤害等保险全覆盖。建立职业荣誉体系。
3.规范监管执法行为。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严格规范日常执法检查、专项执法、明查暗访、交叉互检等工作方式,坚持严格执法与指导服务相结合,在对重点检查企业的检查中实行“执法告知、现场检查、交流反馈”“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岗位操作员工全过程在场”和“执法+专家”的执法工作模式。严格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做到见违必纠、该罚必罚、处罚有据,涉嫌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及时向信用信息平台推送有关信息,实施联合惩戒。推进智慧执法,充分运用“互联网+执法”系统,大力推动网上执法、视频巡查、电子文书、智能辅助等新型执法模式。
4.提升监管执法能力。健全市县两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职责主要由市县两级承担,市县两级应急管理部门原则上实行“局队合一”体制。实行分级分类执法,明确市县两级执法管辖范围和重点,合理划分不同层级应急管理执法职责、执法范围和执法重点,实施分类分级执法,避免多层多头重复执法、层层下放转移执法责任。确定各级执法管辖企业名单,原则上一家企业对应一个层级的执法主体,下级应急管理部门不对上级部门负责的企业开展执法活动,依法委托乡镇(街道)执法。加强执法监督,编制统一执法目录,实行执法事项清单制度,依法及时动态调整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权责清单。完善执法计划制度,进一步落实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金属冶炼、涉爆粉尘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等级较高的企业纳入年度执法计划,其他企业实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抽查。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推行执法办案评议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执法评价、普法宣传、执法监督、责任追究、行刑衔接等制度体系。
5.强化监管执法保障。充实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基层一线执法力量,合理规划、调整市、县(市、区)执法机构,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人员配置。严格准入门槛,实施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建立执法人员入职培训、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加大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升一线执法人员履职能力。加强各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装备建设,将应急管理执法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配备标准(试行)》中必配装备配置率达到100%,完善并落实执法人员工资待遇保障政策。
6.规范事故调查和管理。严格贯彻落实事故统计直报工作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事故统计核销工作。严格依法追究瞒报、谎报、漏报、迟报责任。加强对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的领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规范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程序,严格追究责任,加大对安全生产犯罪的惩治力度。完善调查评估机制,健全事故挂牌督办制度,加强对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评估,推动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闭环。加强对未遂事故和人员受伤事故的调查分析,严防小风险酿成大事故。定期开展较大事故调查处理情况“回头看”制度。
1.推进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实施高危行业领域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提升专项行动,严格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以及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考核。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安全技能培训和特种作业人员实操考试基地,加强高危行业重点岗位系列安全培训教材开发。健全安全生产监管干部培养与使用体系,建立安全监管干部到基层锻炼的交流机制。
2.推进科技创新引领。推广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技术与装备,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先进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园区等实体,建设安全生产科技研发基地、重点实验室、技术支撑平台等项目,深入开展生产安全事故机理、多种风险耦合等安全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装备研发,推广应用监测预警、智能化巡检和安防系统等安全防护防控产品。大力推广运用先进安全技术装备,全面深化粉尘涉爆、涉氨制冷、危化品、建筑施工、矿山等高危行业领域安全技术革新与设备升级改造。
3.推进安全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体系,建立完善统一的安全生产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提高信息化系统的整体适配度。深化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实现分级分类实时监测、动态评估和及时预警。加强安全生产大数据分析和预警,提升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监管执法、决策分析、救援处置等的智能化水平。
1. 强化社会舆论监督。鼓励社会各层面参与安全生产工作,积极推动各类媒体、公众、社会团体对安全生产进行监督。健全安全生产监督激励机制,有效发挥安全生产信用监管、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安全风险隐患有奖举报、12350安全生产举报投诉电话作用,鼓励群众举报重大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增强操作性,提升兑现率,形成吸引力。
2.推动社会协同治理。完善安全生产领域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分级分类动态管理的安全生产信用评价机制,依法依规认定失信行为、严重失信主体名单,推进安全生产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与其他系统及相关部门信息平台的有效衔接,强化对违法失信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从业人员的社会监督,提高全社会安全生产诚信水平。支持社会化服务机构发展。鼓励科研单位、行业协会、技术联盟、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机构等社会化力量参与安全生产。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等领域专家队伍建设,完善专家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各领域专家在决策咨询、标准制定、安全诊断、应急会商等方面的作用。发挥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等社会力量作用,规范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充分发挥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风险防控和事故预防功能,加快建立保险机构和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等广泛参与的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3. 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实施全民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计划,建设安全知识科普平台、数字安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居家安全、公共安全等科普教育,开发安全科普教材、读物、动漫等安全公众教育系列产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持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法宣传周”“安康杯”竞赛等公益宣教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安全生产公益宣传,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
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深化化工园区和危险化学品企业本质安全提升工程,推动安全管理数字化转型试点。持续实施安全仪表系统、自动化控制、工艺优化和技术更新改造。开展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和水害、火灾、冲击地压等重大灾害治理。深化农村公路平交路口“一灯一带”工程和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实施高速公路护栏提质升级工程。实施消防安全治理工程,开展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标杆建设、单位社区消防安全能力提升行动,开展企业专职消防队、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标准化建设。实施高层建筑、大型城市综合体、石油化工等重点场所消防系统改造,打通城镇消防“生命通道”,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根据上级统一安排,建设危险化学品、矿山、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企业以及油气管道等重点领域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构建全面覆盖的风险监测与感知数据“一张网”。同步推进国家矿用重要装备安全大数据赋能、全链条监管及智慧巡察服务平台建设。深化涵盖生产、使用、运输、贮存、经营、废弃处置环节的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监管平台运用,开展线上、线下协同监管。
根据上级统筹安排,合理确定各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的机构执法车辆配备类型和数量,补充更新执法车辆。补充更新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消防机构执法个体防护装备、执法制式服装和调查取证装备,建设完善执法装备库。推进建设完善基层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业务保障用房和特殊业务用房,加强执法装备维护校验条件建设,完善计算存储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保障和智能运维等系统,全面汇聚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监测预警、事故调查等数据资源,完善移动执法应用系统,实现执法大数据多维分析、自助式分析、可视化展示功能,提升安全生产“互联网+监管执法”水平。
推进建设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网络,优化升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综合指挥平台和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完善重点行业领域和区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决策调度平台。建强一批危险化学品、矿山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力量,推进救援队伍装备补充升级和更新换代,提升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通信保障和后勤保障能力。
引导培育职业院校、化工企业建设化工安全实训基地建设,完善事故警示教育和伤害体验、典型化工设备操作与检维修实训、化工特殊作业安全技能实训、化工工艺安全实训功能。实施高危行业领域安全技能提升工程,提升安全生产培训质量,“三项岗位”人员持证上岗率100%,高危企业在岗和新招录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合格率100%。建设一批安全生产全民教育体验场馆(中心)和应急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实现公共安全、应急避险、逃生自救、防震减灾、应急救护培训功能。
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委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管理负总责,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和主要任务,将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深度融合,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加强规划实施与年度计划的衔接,逐级分解落实规划重点任务和目标指标,明确规划各项任务的推进计划、时间节点和阶段目标,确保规划实施有序推进、重大举措有效落地、规划目标如期完成。
强化规划对全市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战略引领和导向作用,积极统筹谋划安全生产政策保障措施,着力破解影响安全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全力做好规划实施落实工作。研究制订规划实施在税收、投资、产业、金融、人才等领域的配套政策,。健全完善财政支持安全生产政策,强化财政经费保障,优化安全生产支出结构;集中力量办大事,向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防控、事故隐患消除工作倾斜。实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加强绩效评价,强化审计监督,把安全生产财政资金管好用好。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制度,健全监管与审计机制。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估考核机制,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作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工作督查、巡查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强安全生产政策落实、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物资使用等审计监督,确保各项任务落地。加强各级专项规划实施评估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监督检查,2023年组织完成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2025年完成规划实施总结评估和考核,及时公布进展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