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

来源:蚌埠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7-07-01 浏览量:13

第一章  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北纬32°43′~33°30′,东经116°45′~118°04′,北与濉溪县、宿州市、灵璧县、泗县接壤,南与淮南市、凤阳县相连,东与明光市和江苏省泗洪县毗邻,西与蒙城县、淮北市搭界。津浦铁路从境区中部纵贯南北,淮河自西向东流过境南,辖区大部分处于淮北平原南端。蚌埠市区位于北纬33°01′~32°49′,东经117°31′~117°11′,北部与固镇县、五河县交界,东部与凤阳县毗邻,南部与凤阳县接壤,西部与怀远县相连。

蚌埠市及所辖三县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东端至五河县浮山峡山口,西端到怀远县万福镇关圩村颜李庄,东西长125公里;北端至固镇县大韩家西北的沱河中心线,南端到怀远县常坟镇新桥村新庄,南北宽87公里。市区总面积956.93平方公里。

二、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

在地质构造上,蚌埠腹地位于新华夏第二沉降带和秦岭纬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属中朝准地台中淮河台坳的次级结构单位,称“蚌埠台拱”。蚌埠地处黄淮海平原与江淮丘陵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以平原为主,约占总面积的92%;丘陵多分布在江淮北部一带,最高处位于禹会区境内的涂山,海拔338.7米。

(二)气候特征

蚌埠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1986~2005年,全市年平均气温15.9℃,平均日照时数2051.8h,平均降水量950 mm,平均无霜期224 d。

(三)河流水系

全市主要河流共15条,总长715.5公里。其中以淮河为主,自西向东贯通,境内长147公里;其余为茨淮新河、芡河、涡河、怀洪新河、北淝河、澥河、浍河、沱河等。重要湖泊8个:天河、龙子湖、四方湖、钓鱼台湖、张家湖、沱湖、天井湖、樵子涧水库。其中位于五河县境内的沱湖最大,正常水位时水面为86 平方公里,已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市区的龙子湖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四)土壤

蚌埠市土壤主要包含淋溶土、半淋溶土、初育土、半水成土、人为土5个土纲,黄棕壤、红色石灰土、紫色土、黑色石灰土、粗骨土、潮土、砂礓黑土、水稻土8个土类。

(五)森林植被

蚌埠地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及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带过渡的地带,主要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蚌埠人工林单一,纯林多,混交林少,一般为黑松、马尾松与刺槐、麻栎的混交。主要造林树种有杨、柳、刺槐、马尾松、侧柏、黑松、苦楝、臭椿、泡桐,主要经济林树种有石榴、苹果、李、桃、葡萄、枣、梨等。

三、社会经济概况

(一)行政区划

蚌埠市辖3县4区,分别为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以及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共设36个镇、19个乡、19个街道办事处,有236个居民委员会,944个村民委员会。

(二)经济建设

截至2015年,蚌埠市户籍人口376.3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 329.1万人。蚌埠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253.0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0.2%。在生产总值中,201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较上一年年产值增长分别为4.7%、10.5%和12.2%,其产业构成为15.1:51.2:3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69元,比上年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52元,比上年增长9.9%。

 


 

第二章  森林资源现状

一、林地资源

全市国土总面积595098.8公顷,其中林地面积114492.7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9.2%,森林覆盖率为17.67%。

全市林地中有林地面积104815.6 公顷,占林地面积的91.55%;疏林地225.4公顷,占0.20%;灌木林地966.8公顷(其中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311.2公顷,其它灌木林地655.6公顷)占0.84%;未成林地2154.3公顷,占1.88%;苗圃地1101.4公顷,占0.96%;无立木林地1843.4公顷,占1.61%;宜林地3246.1公顷,占2.84%;辅助生产林地139.7公顷,占0.12%。

二、林木资源

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为6328100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5433251立方米,占85.86%;四旁树蓄积893979立方米,占全市活立木蓄积量的14.13%;散生木蓄积870立方米,占全市活立木蓄积量的0.01%。全市乔木林面积104813.8公顷,蓄积54332510立方米。

三、森林类别

(一)生态公益林

全市生态公益林面积3686.7公顷,其中国家公益林1733.3公顷,占公益林面积的47.02%;省级公益林1953.3公顷,占公益林面积的52.98%。林分蓄积245040立方米,分别占全市林地面积和林分蓄积的3.22%和4.51%。

(二)商品林

全市商品林面积91972.9公顷,林分蓄积3596513立方米,分别占全市林地面积和林分蓄积的80.33%和81.36%。公益林中防护林面积3686.7公顷,蓄积245040立方米,分别占全市乔木林面积和蓄积的3.22%、4.51%;特用林面积3860.8公顷,蓄积230356立方米,分别占全市乔木林面积和蓄积的3.76%、3.36%;商品林中用材林面积82533.9公顷,蓄积4425926立方米,分别占80.47%、81.46%。经济林面积3038.3公顷,占2.96%。

四、林地使用权

全市国有林地面积11770.2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10.28%;集体林地86196.5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75.29%;个人林地16454.4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14.37%;其它林地71.6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0.06%。

 

 

 

 

 


 

第三章  “十二五”林业发展成就与评价

一、建设成就

(一)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蚌埠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实施了“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新造林面积达到31400公顷(其中2011年3466.7公顷,2012年3866.7公顷,2013年8733.3公顷,2014年9866.7公顷,2015年5466.7公顷);完成森林长廊建设339公里(其中2013年42公里,2014年129公里,2015年168公里);完成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6个(其中2013年5个,2014年5个,2015年6个);完成创建省级森林村庄126个(其中2013年83个,2014年21个,2015年22个)。同时结合“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和美好乡村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河流以及乡村绿化水平明显提升。

(二)森林资源总量增长迅速

“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和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力度,全市森林资源总量增长迅速。近期蚌埠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显示,至2014年底,全市有林地面积从“十一五”末的77333.3公顷增加到104666.7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从“十一五”末的480万立方米增加到63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分别达到17.67%和22.79%。 “十二五”末,蚌埠市森林资源的各类指标都比“十一五”末有较大的增长,全市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

(三)林业产业发展强劲

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蚌埠市林业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11年,全国花卉苗木知名企业浙江森禾种业有限公司在蚌埠市成功落户,2012年成功举办省第六届花博会,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举办蚌埠市苗交会,并决定今后每年定期举办,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林业产业的迅猛发展。全市绿化苗木、木材加工、经济林栽培、森林旅游等各类涉林企业已达3000余家,其中省级以上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家(比“十一五”末增加19个),市级38家,县(区)级57家。另有省级农民林业合作社示范社2家,市级林业合作社示范社12家,初步形成了木业加工、经济林、林木种苗、花卉培育、野生动植物、森林食品、森林休闲、林下种(养)殖、林产衍生品等九大门类比较健全的林业产业化体系。2015年全市林业产值已达44.6亿元,是“十一五”末的4.9倍。

(四)森林三防能力提升明显

蚌埠市重视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防止乱砍滥伐的三防工作,相继开展了“天网行动”、“利剑行动”、“绿盾行动”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打击了一批涉林违法犯罪人员,有效保护了蚌埠市森林生态资源。“十二五”以来,全市森林公安共查处涉林案件327起,其中刑事案件40起,行政案件287起,处罚358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6500万元;全市年度森林火灾受灾率低于0.5‰的省控防火指标,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5.1‰以下,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了98%以上,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2%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82%以上。

(五)湿地保护工作稳步实施

在“十一五”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蚌埠市结合创建全国园林城市,编制完成了《蚌埠市湿地保护规划》,并加大了湿地保护和利用的建设力度。怀远县四方湖和五河县沱湖国家重点保护湿地全面开工建设,县财政从2014年开始每年拿出近千万元资金用于工程建设。淮上区三汊河国家级湿地公园于2014年正式挂牌成立管委会,全面落实了人员经费,并于2015年春季正式启动生态修复工程。

(六)科教兴林工作扎实推进

“十二五”期间,蚌埠市积极争取各级林业科技项目,争取科技经费200余万元,先后实施了省级《杨树主要虫害综合防治实用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和市级《铁矿尾矿库生态环境植被恢复方法》(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植物中的狮虎兽—东方杉引种栽培试验示范项目》、《杨树叶锈病发病综合防治方法》等6项林业科技项目。同时邀请省内林业专家,采取室内授课,现场示范,实地教学的方式,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工作,“十二五”期间共培训基层林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涉林企业、造林大户和林农5000余人次。

二、“十三五”林业发展趋势

(一)生态优先是林业发展的基石

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合理利用和开发森林资源,改善人类社会环境的生存状态,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促进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坚持生态优先,适度开发,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建设全面小康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二)绿色发展拓展了林业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以人造板绿色制造、木制品生产VOC污染减控、林源活性物绿色提取与利用等为代表的绿色制造技术,正在从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增值高效和综合利用等途径,丰富林业产业技术手段和内涵,扩大林业产业提升空间。同时,林木种苗、木基纳米新材料、新型结构材料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等绿色新兴产业开始兴起,林业产业外延已扩展至林源生物基材料、生物质能源、生物医药和文化创意产品等领域,正在延长林业产业链,扩展林产品应用空间,加速传统林业产业的转型,加速现代先进制造技术与传统产业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起新型的产业技术创新链,推动林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已成为林业产业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竞争的战略选择。

(三)智慧林业是林业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进一步促进林业数据资源、业务资源、服务资源和技术资源的整合和知识挖掘。一体化的多数据共享平台、林业资源信息管理平台、经营方案模拟及智慧决策平台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高林业高效经营决策水平,智慧林业将成为未来林业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多功能适应性经营提升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

以建立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多功能适应性森林经营技术不断发展。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森林类型的多样性及人们对森林功能需求的差异,森林经营技术呈现出严格保护、近自然经营、短轮伐期经营等多样化的趋势。在景观管理、森林功能区划、多功能经营规划、异龄混交林经营、森林生长模拟和优化决策及工具研发等森林经营核心技术为提高森林可持续经营能力特别是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变化的适应性经营对策提供强力支撑。

三、存在问题

1、森林资源总量依然不足,质量有待提高

截至2015年,蚌埠市林业用地面积114492.7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9.2%,森林覆盖率为17.67%,距全省平均森林覆盖率28.65%还有较大差距。由于树种选择和经营措施不当等原因,区域内依然存在部分低产和低效林分,对其进行科学改造十分必要。

2、林业产业内部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蚌埠市林业产业多体现在第一产业,林产品加工和森林旅游等二、三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化和效益,产业结构失衡。

3、林地高值化利用空间有待进一步挖掘

除按照造林密度安排小班作业外,林中空隙光照、土壤等资源没有得到最大化利用,林下经济发展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4、林业科技推广体系有待进一步创新

“十二五”期间蚌埠市科教兴林工作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快速发展的林业生产对科技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重栽轻管的现象仍较普遍,势必对树木的成活和生长造成影响;其次,不少造林地块树种安排不科学,过分追求绿化形式和模仿城市绿化风格,林业科技推广效果不明显。

5、区域生态屏障功能需要进一步加强

区域内水土流失、水患和干热风等生态灾害依然频繁发生。因此,加强区域内淮河流域、农田和城市周边森林生态屏障建设,依然十分必要。

 

 

 

 

 


 

第四章  林业发展SWOT分析

一、发展优势

(1)政策优势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五位一体”,提出建设“美丽中国”;2012年11月安徽省提出建设“生态强省”。实现生态文明、生态强省必须有好的政策保障。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强调了“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核心发展战略,提出了“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这一重要论断。安徽省《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推进生态强省建设的意见》等,都明确提出对生态建设、林业建设给予政策支撑。因此,林业发展政策优势明显。

(2)生态区位优势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北部,东与江苏省毗邻,北接以徐州为中心城市的徐州都市圈,南临以合肥、芜湖为核心的皖江城市带。交通优势明显,京沪、淮南线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合徐、界阜高速公路等在此交汇,境内有京台高速(G3)、宁洛高速(G36)、蚌合高速(S17)、蚌淮高速、蚌五高速(在建)、徐明高速、蚌埠绕城高速等多条交通要道。仁和机场民航支线的开通使得蚌埠与皖江地区及长三角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蚌埠港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也是淮河水系唯一的国家内河主要港口,国家及地方促进内河航运发展的优惠政策将有力的推动蚌埠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水运发展。淮河全段通航,将进一步增加淮河航运的客货量,也将更加巩固蚌埠作为淮河第一大港的优势地位,为蚌埠林业发展构筑起了完善的生态功能保护屏障,对于发挥淮河“黄金水道”作用,促进蚌埠及皖北地区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总之,蚌埠市作为皖北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延伸地带的中心城市和淮海经济区南端重要的工业城市,处在全国经济总体战略转移中间地带,在皖北城市群中具有中心区位优势。特殊的生态区位为蚌埠市林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二、发展劣势

(1)森林资源总量偏低  蚌埠市东西长125公里,南北宽87公里,地处黄淮海平原与江淮丘陵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以平原为主,约占总面积的92%;丘陵多分布在江淮一带,最高丘陵为位于怀远县境内的涂山,主峰海拔338.7米。林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9.2%。

(2)林业发展有效投入不足  林业建设与森林资源保护属公益性事业,需要全社会关注,需要各级财政资金的投入,但长期以来,公共财政对林业投入不足,市民对林业发展重视不够,导致林业生产工程建设与森林资源保护难度大。近年来,各级政府财政对林业投入虽有增加,但还是满足不了实际需要。

三、发展机遇

(1)生态文明建设  林业在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中作用重要,承担着保护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任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元素。林业建设肩负着支撑和促进我国生态环境水平提升的重任,加强林业建设是以人为本,改善人民宜居环境的重要内容,更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生态强省、生态强市的关键时期。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预示林业发展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社会对林业的需求  林业具有生产物质产品和生态产品的双重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林业需求呈现日益多样化特点。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蚌埠市及其区域社会经济进入迅速发展时期,现有林业发展还不能满足其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多领域需要发展和提高,这为蚌埠林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四、发展威胁

(1)林业支持保障体系  尽管蚌埠市林业发展的支持保障体系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林权体制、自然保护区管理、林业产业优惠政策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引导。在生态公益林补偿、苗木花卉、林产品加工和病虫害防治检疫等方面,法律法规相对薄弱。

(2)林业发展外部风险  由于森林生长周期长,林业产业和林业企业难以根据不断波动的经济形势和随时变化的市场需求做出及时的产品调整和产量调节,林产品经营存在滞后和被动的市场风险;森林在经营过程中,灾害天气、病虫害、火灾等自然因素往往给林业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

 

 

 

 

 

 

 

 


 

第五章  林业发展“十三五”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林业厅部署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主动对接全省林业“十三五”规划和全市“十三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综合《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和《全国林业发展区划安徽省三级区划》成果,构建森林生态安全屏障,稳固生态基础、丰富生态内涵、增加生态容量,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以增绿增效为重点,培育绿色富民产业,构建全市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布局发展框架。实现绿色惠民、绿色富市,充分释放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蚌上明珠生态基石。

二、发展理念

1、创新

始终把创新摆在新时期、新常态林业发展的核心地位,加快形成有利于林业发展、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融入全市实施调转促“486”行动计划,导入“互联网+林业”模式,夯实智慧林业基础,构建有旺盛生命力的新型现代林业生态、产业、文化体系。

2、协调

着眼全市林业建设城乡一体化,着力形成“郊野林业”与“城市林业”无缝对接,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提升城市生态功能、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拓展绿色发展空间,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3、绿色

以林业生态建设为基础,营造美丽、绿色、生态家园,推进林业产业生态化、生态林业经济化,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打造蚌埠市 “水在城中、城在林中、城依山、水映城”的山水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增加居民绿色福利空间,提升居民绿色福利水平。

4、开放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放眼“一带一路”、黄淮海、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招商引资,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拓展规模化林业建设空间,提升林业对外开放水平。

5、共享

让林业生态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居民,探索森林碳汇有偿转让机制,激发人人共建绿色家园,人人共担绿色责任,实现绿色福利人人共享。

三、规划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现代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发电〔2016〕1号);

《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年)

《安徽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年)

《中共蚌埠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6年);

《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2016年);

《安徽省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2013~2020年)》;

《安徽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总体规划(2012~2016)》;

《安徽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2~2016)》;

《蚌埠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蚌埠市现代林业发展规划(2009~2020)》;

蚌埠市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

四、目标任务

1、总体目标

以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为总体目标,以淮河流域生态林业为地域特色,以工程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实施为示范,以增绿增效为重点,在生态功能增强、森林质量提升、森林面积增加、林地效益提升、林产转型升级、森林健康保障、智慧林业建设、林业科技应用等八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

2、具体指标

(1)实施淮河流域生态屏障建设工程2000公顷。

(2)实施经济林建设工程3000公顷。

(3)以增绿增效工程为重点,实现森林质量提升,林地生产力达到80立方米/公顷。

(4)“十三五”末,林地面积增加到131324公顷,森林面积增加到124970.7公顷。

(5)“十三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1%,林木绿化率达到24.3%,活立木蓄积量达到820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达到717万立方米。

(6)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省级森林城市2个,省级森林城镇10个,森林村庄100个。

(7)实现林产品转型升级,提升林产品附加值,延伸林业产业链,2020年力争实现林业年产值超80亿元。

(8)实施“互联网+林业”行动计划,启动智慧林业平台建设。

(9)与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展战略合作,新增现代林业技术创新产业联盟3个。在现代林业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传统木材加工和林产化工领域的新产品研发、生物质材料和生物质能源等林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突破。

蚌埠市“十三五”林业发展目标

指标

2015年

“十三五”发展目标

属性

目标值

增减

森林覆盖率(%)

17.67

21

3.33

约束性

林木绿化率(%)

22.79

24.3

1.51

约束性

林地面积(公顷)

114492.7

131324

16831.3

约束性

森林面积

105126.8

124970.7

19843.9

约束性

林木总蓄积量(万立方米)

632.8

820

187.2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543.3

717

173.7

约束性

森林火灾受害率(‰)

<0.5

<0.5


约束性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

<6

<6


约束性

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立方米/亩)

4.36

4.79

0.43

预期性

省级森林城市

0

2

2

预期性

省级森林城镇

16

26

10

预期性

省级森林村庄

126

226

100

预期性

林业产值(亿元)

44.6

80

35.4

预期性

 

五、总体布局

1、生态布局:生态优先,构建四大森林生态安全屏障

构建沿淮平原农区生态屏障、淮河及支流水系生态屏障、骨干道路生态屏障、绕城森林景观生态屏障等四大森林生态安全屏障。

(1)沿淮平原农区生态屏障

采取修复断带断网、适度增加总量、优化更新树种等措施,增加、完善和提升农田林网数量、质量和功能。

(2)淮河及其支流水系湖泊湿地生态屏障

以淮河及其支流茨淮新河、天河、芡河、涡河、淝河、澥河、浍河等河流两岸以及沱湖、香涧湖、龙子湖、天井湖、钓鱼台湖、樵子涧水库等境内河流、湖泊、湿地为主,建设淮河及其支流水系湖泊湿地生态屏障。

(3)重要骨干道路生态屏障

以京沪铁路、京沪高铁、合徐高速、宁洛高速、徐明高速、G104、G206、S101、S225、S304、S306、S307以及县乡重要骨干道路为主,构建重要骨干道路生态屏障。

(4)绕城森林景观生态屏障

围绕山水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建设目标,对城市周边的山地(丘陵)老山、东芦山、西芦山、老虎山、陶山、燕山、黑虎山、涂山以及荆山,视不同立地条件,采取封、育、改、造等针对性措施,建设绕城森林景观生态屏障。

2、产业布局:增绿增效,发展六大现代林业富民产业

在商品林经营区域,采取集约经营方式,重点培育和发展木质原料林、特色经济林、苗木花卉、林木与特质林果深加工、森林与湿地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六大现代林业富民产业。

(1)木质原料林

定向培育适度规模的速生丰产商品用材林基地,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加木质材料供给。

(2)特色经济林

推陈出新,通过选育新品种、建设经济林栽培示范基地等措施,进一步提升怀远石榴、五河酥梨的品牌价值,扩大包括其他桃、葡萄等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规模。

(3)苗木花卉

在交通便捷的热点道路、河流两侧区域,发展以乡土树种为主打树种、林苗两用林为主要林种的苗木花卉产业,如杨树、柳树、广玉兰、桂花、菊花、月季等,在营造生态景观的同时,壮大林业产业经济效益。

(4)林木及特质林果深加工

全市林木及果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布局为“四群两圈两区”,四群指四个木材加工产业群,分别布局在固镇县、五河县等地;两圈指两个果品加工利用中心产业圈,主要布局在怀远县和固镇县;两区指生物能源林加工产业区,重点布局在五河县朱顶镇等地。

(5)森林与湿地生态旅游

在生态恢复和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可适度发掘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龙子湖景区、张公山风景区、淮河蚌埠闸水利风景区、锥子山森林公园、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及其它景区的森林生态、湿地生态旅游功能。

(6)林下经济

拓展森林多种功能,追求林地高值化利用,采用“林养”、“林农”、“林药”、“林旅”等多种模式,探索与创新多功能、复合经营的林下经济发展新路径。


 

第六章  “十三五”发展体系与重点工程

一、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优化林分结构,提升林分质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建立以生态公益林为重要构架的生态安全体系,逐步构建完整的河流生态屏障;继续推进生态脆弱地带森林植被恢复建设工作,确立以生态建设为重要方向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森林增长工程

1、建设目标

“十三五”开局之年的2016年是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的决胜之年,按照全市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总体规划,在全面完成2016年度造林任务的同时,对2012年以来实施的工程造林进行完善提升,巩固成果,确保全面完成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任务。

2、建设内容

实施城市周边山林绿化提升、道路沿线森林长廊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示范片建设、乡村绿化提升、河湖滩地与大中沟绿化五大植树造林重点工程,推进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活动。

3、建设规模

完成成片造林3866.7公顷,创建省级森林城市1个、省级森林城镇3个、省级森林村庄30个;完成新建农田林网15333.3公顷、补建农田林网33333.3公顷。

4、建设地点 

全市各县(区)。

(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三森”创建工程

1、建设目标

以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成果为依托,进一步提升蚌埠市国土绿化水平,力争到2018年蚌埠市达到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水平,同时创建一批标准高、效果好的省级森林城市、省级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 

2、建设内容

围绕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三森”建设目标,因地制宜推进山场绿化、河渠绿化、道路绿化、小区和村庄绿化,加大游园、科普基地等公共绿地建设,鼓励、引导全社会积极开展义务植树和认建认养活动,绿化美化环境,建设生态家园。

3、建设规模

创建1个全国绿化模范城市,2个省级森林城市,10个省级森林城镇,100个森林村庄。

4、建设地点

蚌埠市、县(区)、城镇、村庄。

(三)提质增效工程

1、建设目标 

通过抚育间伐,使现有用材林中幼林林分直径结构得到合理调整,林木分布更加均匀,林木生长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林木生长量显著提高;在低效林中,通过引进适宜的乔、灌、草植物,优化林分组成结构,提升林分质量,增强林分抗逆性,提高林分生态效益;在市域境内的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江河沿线及城市周边、省际周边、景区周边实施绿化提升工程,打造“三线三边”精品绿化景点和生态廊道。

2、建设内容

(1)杨树中幼林抚育间伐

根据抚育间伐理论,对杨树中幼林开展不同方式的抚育间伐工作,调整林分密度和径级分布,改善林地光热条件和卫生状况,优化林木空间格局,提高林木抗性和林分生产力。

(2)林分组成结构优化

对生态功能和生产力低下的低效林分,通过引进乡土物种,采用见缝插针的方式提高植被覆盖度,增加植被物种丰富度,优化植被空间结构,促进植被朝进展演替方向发展,同时达到提高森林植被生产力和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

(3)“三线三边”绿化提升

因地制宜,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根据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兼顾的原则,在市域境内的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江河沿线及城市周边、省际周边、景区周边实施绿化提升工程,打造“三线三边”精品绿化景点和生态廊道。

3、发展规模

完成用材林森林抚育15101.8公顷,其中:幼龄林抚育7724.8公顷,中龄林抚育间伐7377公顷;完成林分组成结构优化工程1000公顷;完成“三线三边”绿化提升工程3000公顷。

4、建设地点 

全市各县(区)。

(四)淮河生态屏障工程

1、建设目标

在市域淮河及其支流流域,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要组成成分,营建以保持水土、防浪护堤等生态效益为主体的生态公益林,逐步构建完整的河流生态屏障体系。通过项目实施,促进市域林业、水利及农业生产三者紧密结合,使蚌埠市林地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有序,市域淮河流域生态安全保障系数得到明显提高。

2、建设内容

(1)防浪护堤林

在市域河流滩地,选择杨树、柳树等高大乔木树种,采用宽行窄株(8m×3m或8m×4m等密度模式)栽培防浪护堤林,实现充分利用区域滩地资源,同时达到防浪护堤、保证区域河流生态安全的目标。

(2)水土保持林

以适地适树理论为依据,选择乡土树种和草本植物,营建以保持水土为主要目标的乔灌草复层生态系统,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增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生态屏障功能。

3、发展规模

“十三五”期间完成生态屏障工程2000公顷,其中防浪护堤林工程1000公顷,水土保持林工程1000公顷。

4、建设地点

全市各县(区)。

(五)森林植被恢复工程

1、建设目标

以乡土树种为主体,以适地适树理论为原则,遵循群落演替原理,通过退耕还林和封地(山)育林等途径,推进生态脆弱地带森林植被营建和恢复工作,提高市域森林覆盖率,确立以生态建设为重要目标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方向。

2、建设内容

(1)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根据区域实际情况,依据退耕还林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严格兑现退耕还林政策,认真落实各项抚育措施。

(2)封地(山)育林

在尚有稀疏植被存在,同时立地条件不适宜造林的局地低山丘陵地段,采用封地(山)育林方式恢复森林植被。

(3)石质山地造林

在不适宜常规造林的石质山地,采用工程挖穴、客土保墒等措施,选择抗旱耐瘠树种进行造林,逐步恢复石质山地植被。

3、发展规模

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9127.2公顷(含荒山荒地造林);完成封地(山)育林工程1000公顷,完成石质山地造林1000公顷。

4、建设地点

全市各县(区)。

(六)农田林网建设工程

(1)建设目标

通过平原绿化体系规划建设,逐步实现农田林网化、标准化,建立高标准一级林网,改善农田小气候,保证农作物丰产、稳产,改善平原农业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增加林业资源总量,建设生态屏障。

(2)建设内容

结合农田水利建设,由大沟、中沟和小沟交织形成农田水网网络,按照农田林网技术规程,严格贯彻“科学规划、适度规模、整村推进、成片治理”的原则,保质高效地建设好农田防护林。为规模化集约管理,在农田四周的沟渠上建设以乔木为主的农田林带林网,选择生长迅速、抗性强、防护作用及经济价值和收益都较大的树种,如杨树、黄连木、乌桕、梧桐等,适当配置灌木,主副林带纵横交错,形成林网,有效起到防护作用;林带幼年期可在林下套种药材、花生、豆类等。

(3)发展规模

怀远县20000公顷,五河县13333.3公顷,固镇县13333.3公顷。

(4)建设地点

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

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工程

构建以培育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林产品有效安全供给为主要目标的林业产业发展体系。“十三五”期间,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立足森林多功能属性,以木材、森林旅游、苗木、名特优新经济林、木材林果加工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林业经济快速发展。

(一)杨树原料林培育工程

1、建设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发展杨树速生丰产用材林,提高林地生产力,用较少的林地和较短的经营周期,生产尽可能多的木材和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建设内容 

(1)低密度大径材杨树速生丰产林

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适宜的沙壤土立地上,采用高规格整地和水肥管理的栽植和投入模式,营建密度450—750株/公顷的杨树速生丰产林,并在林下种植适宜的经济灌木或草本植物,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

(2)中密度中径材杨树速生丰产林

在立地条件中等的地段,在全面深挖、大穴整地、高标准水肥管理的基础上,培育密度900—1350株/公顷的杨树速生丰产林,满足市场对杨树中径材的需求。

(3)高密度短周期杨树纸浆林

在土层较浅、土质板结,不适宜发展农作物的立地上,采用全面深挖的整地和高规格水肥管理的方式,培育周期3—5年、密度1500—2250株/公顷的杨树纸浆林。

3、发展规模

“十三五”期间建设杨树原料林10000公顷,其中:新造速生丰产林500公顷,现有林培育9500公顷。对于纳入原料林培育对象的林地或林分,需按速生丰产林建设技术规程做好实施方案,做到高投入、高产出、定向培育。

4、建设地点

选择立地条件优越的林地或符合速生丰产林培育条件的现有人工林培育杨树速生丰产林,建设地点为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

(二)苗木花卉建设工程

1、建设目标

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打造皖北现代化高效苗木花卉产业基地,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信息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形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加快构建苗木花卉优势产业带,丰富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推动林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生态承载力,促进当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2、建设内容

(1)苗圃基地

依据定向培育和适地适树原则,结合“十三五”造林苗木需求,分别建立常规造林乔木树种苗圃基地和绿化大苗基地。其中常规造林乔木树种基地主要面向用材林树种(杨树系列、柳树系列)、经果林树种(石榴、晚秋黄梨、黄桃等),根据蚌埠市自然环境条件进行部分品种选种培育;绿化大苗基地主要面向林业工程所需观赏苗木如广玉兰、桂花、女贞、香樟、马褂木、黄山栾树、五角枫、法国梧桐等。

(2)花卉产业

利用区域优势,发展特色花卉,调整花卉产品结构,增加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菊花、月季资源优势,通过新品种引进、资源收集和自主选育,每年更新菊花、月季新优品种,实现优势品牌从花到种源、和苗共赢的产品结构调整。

针对园林城市和花园城市的建设,适当引进优质景观花卉新品种、引进花卉高效快繁技术、工厂化容器育苗技术、轻基质栽培技术、花期调控技术,建设现代化自控温室、现代化快繁苗床等生产设备,实现花卉高效培育、周年供应。

(3)盆景

以徽派盆景灵活多样的技艺优势,发展规格多元化盆景产品。品种可选择常绿树种罗汉松、五针松、黄山松、雀梅等;梅花、紫薇、胡颓子、金弹子观花、观果树种;利用矮化技术发展果树盆景,如石榴、苹果、黄金梨。建立盆景素材生产基地,应用繁殖及创作技术,快速培养大量、优质的盆景素材。

3、发展规模

到“十三五”末,全市苗木基地面积达到10000公顷,年出苗量达到3000万株;花卉面积1000公顷,盆景10万盆;新建苗木花卉产业核心示范区1个;苗木花卉交易中心1个。

4、建设地点

在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分别建立苗木基地,在蚌埠市区建立苗木花卉产业核心示范区和苗木花卉交易中心。

(三)经济林建设工程

1、建设目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济效益为目标,丰富经济林树种和品种的多样性,扩大栽培面积,提高产量与质量;体现特色、分类经营;强化品牌意识,重点打造名优经济林生产示范基地;走绿色产业化、集约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创新生产经营机制,优化经济林生产与休闲观光旅游、经济林产品开发利用模式,提高林农生活水平。

2、建设内容

(1)石榴生产示范基地

扩大“怀远石榴”品牌影响,重点推广栽培经济性状比较优良的品种(玉石籽、玛瑙籽等),在此基础上对现有栽培品种进行改良,推广使用大树高接换冠改种技术,大力推广绿色栽培、有机栽培和无公害栽培模式,通过设施栽培、整形修剪等技术提高石榴产量和品质,扩大栽植面积,走集约化管理、规模化生产道路。

(2)梨生产示范基地

重点发展晚秋黄梨、黄金梨等早中熟优良品种,引进栽培一些国内外的梨树优良品种(红星梨、金星梨等),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推广绿色栽培、有机栽培等模式,通过设施栽培、套袋栽培、控肥控水和整形修剪等技术提高梨产量和品质。

(3)葡萄生产示范基地

选择土壤质地较为疏松、光照条件较好、水源条件充足、无积水现象的沙壤土栽植葡萄,丰富葡萄品种,推广一些经济性状和观赏性状较为优良的品种进行良种化生产,与农家乐休闲观光旅游有效结合,大幅提高经济效益。注重绿色栽培和有机栽培的生产模式。

(4)黄桃生产示范基地

选择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黄壤土,交通便利的地方建园。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如金皇后、锦花、秋露)标准化建园,精准施肥,应用杀虫灯、诱捕器、释放天敌和果园生草等综合技术措施,发展黄桃标准化生态栽培示范基地。

(5)猕猴桃生产示范基地

重点发展红阳、金阳、金艳果优良品种。选择光照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砂质壤土、排水良好,又有适当保水能力pH值5.5-6.5的微酸性土壤,交通方便的地方建园。推广有机生态示范栽培模式。

3、发展规模

新建特色经济林3000公顷,其中石榴800公顷,桃800公顷,葡萄500公顷,梨500公顷,猕猴桃、银杏等其他经济林400公顷,新建优质经济林基地8个。

4、建设地点

主要布局在怀远县(石榴、梨基地各1个)、固镇县(梨、黄桃基地各1个)、五河县(葡萄、猕猴桃基地各1个)、禹会区(石榴基地1个)、淮上区(葡萄基地1个)。

(四)林下经济建设工程

1、建设目标

发挥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有效利用林地空间,坚持“生态优先,以林为主,保护第一,合理利用林地资源”的原则,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指导,多元发展。培育发展林下经济的突出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打造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生产基地,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产品竞争能力;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林下经济生产经营格局,大力推动林下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建设内容

(1)林养模式

结合各县(区)实际情况,分区域在适宜地区发展林下养殖业,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特点,在林下养殖肉鸡、柴鸡、肉鸭等家禽。

(2)林药模式

不影响林木正常生长、不降低其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选择较为耐荫的板蓝根、白芍、金银花、油用牡丹等中药材,提高种植户经济收入。

(3)林农模式

依托防护林工程,在项目实施前几年林分未郁闭之前,在林地里套种小麦、大豆等农作物,充分利用林地光照、土壤资源,最大化提高林农经济收入。

3、发展规模

“十三五”期间,林下养殖面积1000公顷,林下种植中药材500公顷,林农套种2000公顷。

4、建设地点

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

(五)林果深加工工程

1、建设目标

林果加工产业是林业科技化、品牌化、特色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要素,是蚌埠市林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建设内容。发展林木及果品加工产业,不仅能提高林业产品的附加值、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能优化和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抵御市场风险,提高林业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2、建设内容

(1)速生林木重组结构材

速生林木重组结构材以蚌埠市资源丰富的速生林木材杨木为主要原材料,通过原料疏解、干燥、浸胶、胶后干燥、计量、铺装、模压和固化和养生工序,可以有效改变杨木质松软,密度小、易形变等缺陷,使其密度增大,强度增高,耐水性能、防腐性能,尺寸稳定性能得到显著提高,产品可广泛的适用于木结构、家具、地板、木门窗等相关领域,有效的提高速生林木制品的附加值。

(2)速生林木枝桠材制备功能性密度板

充分利用速生林木的枝桠材、加入微纳米功能体,施加脲醛树脂或其它合成树脂,在加热加压条件下制备功能性密度板。通过加入微纳米功能体,可有效降低游离甲醛释放量,板材具有高强度、高耐磨、阻燃、抗菌、环保等特点,可广泛使用于家具制造业、室内装修、强化地板等领域。

(3)利用林木加工废弃物制备木塑复合材料

充分利用蚌埠市大量林木加工剩余物,通过与回收热塑性塑料和相关助剂、高速混合、熔融混炼造粒、挤出等加工工艺,制备绿色环保木塑复合材料。该材料变废为宝,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较高的物理力学性能并且不含甲醛。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户外景观、园林工程、家具、地板、室内装修、包装等相关领域。

(4)石榴深加工制备果酒和果醋

选用优质石榴为原料,采用原汁发酵,精心酿制,保留石榴原有的自然风格和美容、延缓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营养保健功能,特点突出,有着良好的市场开发前景和较高的开发价值。石榴果醋以石榴汁为原料经过乙醇发酵和醋酸发酵两道工序酿制而成,是集营养、保健、食疗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饮品,富含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风味、口感更佳,大大提高了果醋的保健功能。

(5)梨深加工制备梨汁、梨果酒和梨果醋

选用优质黄金梨、酥梨为原料,采用高温瞬时杀菌技术、真空浓缩技术、膜分离技术、微波技术、无菌贮存与包装技术及相关设备等制备梨浓缩汁罐装饮料。以梨汁为原料,采用发酵或醋酸发酵等方法酿造梨果酒和梨果醋,可极大地提高果梨的附加值。

3、发展规模

“十三五”期间新发展木材加工企业6-10家、果品加工企业4-6家,实现年加工各类板材100万立方米,年产值25亿元,全市各类果品加工年产值5亿元。

4、建设地点

林木加工产业主要布局在固镇县、五河县和蚌埠市经济开发区;果品加工产业主要布局在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等。

三、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工程

通过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完善森林旅游基础设施,使全市林区珍贵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同时为社会提供更多更高品位的森林旅游产品。通过发展森林旅游,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培育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内需,推动全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通过生态文化建设,塑造秀美山川,打造“著名的原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提高蚌埠旅游的知名度、影响力和重要性。

(一)湿地公园建设工程

1.建设目标

通过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建设,保护与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特征和基本功能,扭转蚌埠市湿地面积下降、湿地生态质量减退的居民,改变传统水产养殖的模式,遏制湿地生态环境恶化,逐步恢复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改善栖息地质量,逐步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以达到湿地生态功能稳定、湿地资源多样性丰富、景观良好、区域内水环境显著改善的目的。

2.建设内容

(1)进一步建设三汊河国家级湿地公园

“十三五”期间,将对三汊河湿地生态系统实施人工干预,增加湿地的生境类型,人工引入湿地适宜性生物种类,引入湿地植物,饲养湿地动物,增加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善的生态服务功能,适当改造生境,增加其多样性;建立科研监测点,对其整体环境进行预防保护性监测,适时调整管理对策,实现科学经营管理;完善各种基础设施,满足游客回归生态、亲近自然的需要,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场所,同时对湿地特有的文化、美学,及其可持续利用价值进行科普教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湿地保护人人参与的目的。

(2)申报四方湖省级湿地公园

四方湖湿地抵触黄淮海平原的南端,上接北淝河,下连刘桥闸,距怀远县城10公里,湿地面积1108公顷,是怀远县最重要的湿地景观。四方湖水生植物和湿地动物资源丰富,整体生态环境良好,水资源丰富。通过改变养殖模式和改善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水产品的安全质量水平,加强水域水质监测工作。“十三五”将申报四方湖省级湿地公园。

(3)申报滨淮省级湿地公园

滨淮湿地位于怀远县城东侧的淮河河道,介于荆涂大桥与涡河口之间,总面积630公顷,重点对增加湿地植物物种资源,对湿地功能进行修复,为市民营造游憩休闲场所。“十三五”将申报滨淮省级湿地公园。

3、发展规模

“十三五”期间继续建设三汊河国家级湿地公园,新建2个省级湿地公园。

4、建设地点

淮上区三汊河,怀远县四方湖、滨淮湿地公园。

(二)森林公园建设工程

1、建设目标

依托森林景观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在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和利用,注重景观资源保护和生态平衡维护,基础设施建设应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增强社会环保意识,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森林风景资源特色和提高风景资源旅游价值,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2、建设内容

(1)大巩山森林公园

将大巩山森林公园打造为以草地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基本骨架,以优美的森林生态环境、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为特色,以休闲度假、运动娱乐和生态观光为主要功能,兼有商务会议、健身疗养和探险猎奇等功能的城郊草地型的森林公园。

(2)申报曹山省级森林公园

曹山森林公园位于蚌埠市东5公里、龙子河畔,与雪华山隔河相对,距离高铁蚌埠南站约6公里,距离蚌埠市政府约8公里,交通极为便利。公园依托曹山景区和龙子湖景区的既有优势,总面积约123.3公顷。曹山山体森林植被覆盖较密,主要以黑松、火炬松、刺槐为主,拥有良好的旅游开发资源,“十三五”期间将申报省级森林公园。

(3)申报涂山省级森林公园

涂山位于蚌埠市西郊,北临淮河,南依206国道,交通便利。公园总面积约1500公顷,园内苍松掩映、环境清幽,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俱佳。最高峰凤凰顶,海拔338.7米,是蚌埠市最高山峰,禹王宫就建于涂山绝顶之上。“十三五”期间将申报省级森林公园。

3、发展规模

“十三五”期间规划继续建设1个省级森林公园,申报曹山、涂山省级森林公园。

4、建设地点

五河县大巩山、龙子湖区曹山、禹会区涂山。

(三)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1、建设目标

以全面保护生物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为宗旨,采取有效措施和先进手段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稳定森林生态系统,增加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建立并完善监测体系,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保护区经济建设,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2、建设内容

(1)申报沱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受高强度经济开发的影响,沱湖水质恶化明显,沱湖大堤的建设对湖泊天然形态发育的影响及滨湖地带农田的强化利用也对湖泊生态平衡构成威胁;周边农民不断开发沱湖周边的湿地沼泽使沱湖湿地的面积逐渐萎缩,围网养殖也对沱湖的水质及沱湖水域的连贯性造成一定影响。目前,沱湖周边的养鱼围网已拆除,通过生态养殖、植被恢复工程、湿地保护工程的开展,将有效扩大水禽栖息地的面积,改善栖息地质量状况,为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并通过野生鱼苗投放工程,直接恢复鱼类生物多样性。“十三五”期间将申报沱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申报四方湖省级自然保护区

四方湖保护区以湖地为主,兼有岗坡地特点,且形似砂锅,四周高,中间低,保护区面积10054.0公顷,保护区动物资源和鱼类十分丰富,渔业养殖一直以来是四方湖当地的经济龙头。但随着养殖区的扩大,盲目水产养殖问题逐渐凸显,严重破坏了四方湖湿地生态环境。“十三五”期间将全面清理整顿养殖秩序,规范养殖行为,改进养殖模式,改善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水产品的安全质量水平,加强养殖水域水质监测工作。

3、发展规模

规划建设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4、建设地点

五河沱湖和怀远四方湖。

(四)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工程

1、建设目标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发挥森林资源的作用,提高公众认知能力,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弘扬森林文化,开展森林资源科普教育活动。

2、建设内容

(1)生物展览馆

在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建立蚌埠市生物展览馆,通过树种照片和标本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示植物,在游客旅游的同时宣传和普及公众对森林的认知。

(2)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依托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生态文明先进示范区,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大力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活动,突出林业在构建生态文明价值体系中的作用,针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生态科普教育活动,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森林体验活动,帮助人们全面、科学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观念,形成生态文明的道德理念和标准,营造生态文明的审美文化。

3、发展规模

“十三五”期间规划建立2个生物展览馆和3个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4、建设地点

在三汊河湿地公园和大巩山森林公园各建一个生物展览馆,在沱湖自然保护区、四方湖自然保护区、大巩山森林公园各建一个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五)森林生态旅游

1、建设目标 

到“十三五”末,森林旅游年接待游客量500万人次,旅游收入5亿元。

2、建设内容 

以森林资源为基础,突出“生态旅游”特色,凸现“兵家要地、帝王故里、山清水秀、酒都榴乡、生态乐园”形象,充分展示蚌埠市的森林、湿地自然景观特色,形成以自然生态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以湿地、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加快森林旅游人家、生态山庄等森林旅游服务业发展,力争创建10家森林旅游人家。充分利用蚌埠市作为花鼓灯、泗州戏、凤阳花鼓戏发源地等文化资源,推进发展森林文化产业,积极开发森林旅游产品,加快森林旅游业发展步伐。

四、基础设施保障建设工程

(一)森林防火工程

1、建设目标

整合、改造、升级、完善森林防火信息系统和应急指挥体系,形成覆盖全市森林防火信息体系;建立健全森林防火救灾机制,组建一支专业与兼职相结合的森林消防队伍,大幅提升森林防火装备水平,改善基础设施,有效提高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实现森林火灾当日扑灭率达到100%、年度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0.4‰以下。

2、建设内容

建立功能完备的现代化森林防火指挥系统,逐步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办事处)三级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指挥的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加快推进监测系统建设,在现有森林火险预警、视频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加大投入,逐步建设林火识别和视频监控系统。加强防火林带建设,阻隔林火蔓延,控制大面积林火发生,保障森林资源安全。组建专业防火,配备现代化防火、扑火设备,实现发现火情及时扑火的目的。

3、发展规模

建立1个防灾减灾监控中心和四处监测站,新建防火瞭望塔2座,新建林区道路5公里,维修林区道路10公里。营造以女贞、广玉兰、麻栎等为主要树种的生物防火林带30公里,林带宽度不小于30米。

4、建设地点

防火林隔离带、林区道路位于全市山林。防灾减灾监控中心位于市农林委,分别在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和市辖区建立监测站。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

1、建设目标

实时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发展动向,通过建立各种灾害灾情信息系统和检测预报网络,不断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同时提升应急反应能力和科学防治水平,实现测报准确率90%、无公害防治率89%、种苗产地检疫率100%、成灾率控制在5.26‰以下的防控目标。

2、建设内容

进一步强化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体系建设和管理,加强对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继续巩固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成果,强化检疫监管,完成五河县检疫检查站的建设,着力开展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大力推广无公害防治,推广使用高效低毒生物制剂,积极储备药剂药械。建立应急反应机制,组织科学防治。

3、发展规模

完善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1个、省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1个,全面提升全市55个固定监测点的建设水平,不断完善各项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制度,实现监测工作全覆盖。

4、建设地点

五河县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怀远县省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固定监测点遍布全市各县(区)。

(三)野生动植物保护利用工程

1、建设目的

全面贯彻“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方针,以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为目的,以机制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促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建设内容

加强管理,严禁滥捕盗猎;强化野生动物的救护繁育,加快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和经营产业步伐,切实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加强对国家、省级重点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

3、发展规模

养殖、经营户发展规模达到100户,存栏、出栏数达到15万只(头、条);鼓励、扶持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龙头企业开展野生动物产品的精深产品加工和品牌的打造,力争总产值达到2000万元。积极保护和推广蚌埠市目前已知6种国家级人工栽培调查物种(台湾杉、水杉、杜仲、喜树、旱莲木、珙桐、霍山石斛)和5种省级人工栽培调查物种(青檀、榉树、青钱柳、大别山山核桃、天目木姜子);市级以上古树名木全部完成挂牌保护工作。

4、建设地点

全市各县(区)。

(四)“互联网+”与智慧林业建设工程

1、建设目标

充分利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最新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依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建立“蚌埠市智慧林业管理信息系统”,定期进行森林资源空间与属性数据更新,发挥系统在森林资源调查、林地管理、动态监测、经营、规划管理等工作中的作用,实现森林资源信息的网络发布、上传、更新、共享等,并能和市、省级和国家森林资源管理与动态监测系统实现互访。

2、建设内容

构建“蚌埠市智慧林业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立市、县(区)两级森林资源监测站点,各级站点配备计算机、全球定位系统、罗盘仪、海拔仪等森林资源调查仪器和设备。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信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技术培训提高现有林业技术人员林业信息化水平;从大专院校中引进高素质的林业信息化人才。

3、发展规模

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的“蚌埠市智慧林业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4、建设地点

蚌埠市农林委。

(五)现代林业科技推广与服务工程

1、建设目标

通过认真实施科教兴林战略,把林业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充分发挥基层林业站林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基础林业站建设,加大林业站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健全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速林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2、建设内容

通过请进来或走出去、集中或分散的教学方法,不断强化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加大林业科技推广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狠抓林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积极开展林业示范点建设和科技帮扶活动,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林业科技帮扶工程,大力推进林农技术员“绿色证书”工程,着力培养和扶持一批林业企业、专业大户、家庭林场,鼓励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发展林下经济,通过订单林业、契约林业、林地入股等形式,与林农建立利益共同体,形成长效合作机制;鼓励林业种植大户、加工大户以各种形式承包林地,积极发展农村林业经纪人,促进专业化分工,组建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林业合作社,提高林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推广互联网+林业,促进林业发展。

3、发展规模

“十三五”期间每年举办林业技术培训班一次,每次参加培训50人以上,发放培训材料和林业实用技术宣传材料500余份。“十三五”期间建设不同林业项目示范点5个,推广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个。

4、建设地点

全市各县(区)。

五、深化林业改革工程

(一)国有林场改革工程

1、建设目标

理顺和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完善政策体系,增强林场活力,提高森林质量,改善林区民生,建立良性循环与持续发展的森林生态体系。

2、建设内容

一是将国有林场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二是实行政事分开;三是创新林场内部管理体制、森林资源管护机制和森林资源监管机制;四是确保森林资源不破坏、国有资产不流失,确保职工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生活水平和质量不下降,确保国有林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确保林区和谐稳定。

3、建设规模

我市共有三个国有林场,共有职工304人,经营面积3434.9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2598.1公顷,公益林面积2390.1公顷。

4、建设地点

怀远县平阿山国有林场、五河县大巩山国有林场及禹会区大洪山国有林场。

(二)林权管理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工程

1、建设目标

到2018年,市、县建立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并以此为依托,通过整合相关资源和创新机制体制,形成能够连接乡镇、覆盖村组、管理规范、服务便捷的林权管理服务体系。

2、建设内容

在组织建设上做到机构设置明确、功能定位准确、人员配备到位,在制度建设上做到办事程序有依据、效能考核有标准、日常监管有办法,在基础建设上做到林权档案信息化、管理手段现代化、设施配套标准化。

3、建设规模

全市共建立四个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其中市级1个,县级三个。

4、建设地点

市农林委及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林业局。

 

 

 

 

 

 

 

 

 

 

 


 

第七章  投资概算

“十三五”期间,要积极争取国家、省重点生态工程造林投资补助,提高林业建设工程投资标准,建立健全财政、林业、社会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林业投融资机制,引导林业经营单位和其他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林业。探索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立引导资金带动社会资本投资林业建设模式,扩大社会融资规模,全力助推全市生态林业、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完成“十三五”时期林业建设规划任务,需投入建设投资19.02亿元,详见附表1。

1. 按资金来源

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7.61亿元,占总投资的40.01%;企业、个人、社会筹资11.41亿元,占总投资的59.99% 。

2. 按建设性质

林业生态系统建设工程10.15亿元,占总投资的53.36%,包括森林增长工程7.60亿元、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三森”创建工程0.65亿元、提质增效工程0.60亿元、淮河生态屏障工程0.20亿元、森林植被恢复工程1.10亿元;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工程3.67亿元,占总投资的19.30%,包括杨树原料林培育工程0.50亿元、苗木花卉建设工程0.37亿元、经济林建设工程0.68亿元、林下经济建设工程0.12亿元、林果深加工工程2.00亿元;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工程3.70亿元,占总投资的19.45%,包括湿地公园建设工程2.00亿元、森林公园建设工程1.00亿元、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0.50亿元、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工程0.15亿元、森林生态旅游0.05亿元;基础设施1.36亿元,占总投资的7.15%,包括森林防火工程0.32亿元、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0.85亿元、野生动植物保护利用工程0.11亿元、“互联网+”与智慧林业建设工程0.05亿元、现代林业科技推广与服务工程0.03亿元;

深化林业改革工程0.14亿元,占总投资的0.74%,包括国有林场改革工程0.06亿元、林权管理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工程0.08亿元。

 

 

 

 

 

 

 

 

 

 

 

 

 

 

 

 

 


 

第八章  效益分析与评价

一、生态效益

到“十三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21%,林种和树种结构趋向合理,林分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得到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抗性明显增强,森林空间分布基本形成“点、线、面”三位一体的网络结构。市域土地资源利用格局进一步趋于合理,土壤和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河流水质明显提高。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干热风等负面效应将会得到有效遏制,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包括湿地在内的各种类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指数将会明显提高。城乡景观风貌大大改善,包括森林旅游价值在内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会得到全面提升。

二、社会效益

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有利于提高蚌埠市森林面积总量,全面提升市域范围内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广大民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城市森林建设,将使蚌埠市民的生活、工作和休闲环境更加舒适宜人,舒缓生活及工作压力,为人们提供文化、休息、游览、科普教育、学术研究等活动的场所,增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有助于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农收入;蚌埠市的生态环境得到积极改善,有助于增强蚌埠市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影响力,对于提升蚌埠城市形象、增加城市吸引力;有助于促进当地群众的就业,促进当地相关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促进蚌埠市经济可持续。

三、经济效益

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扩大林地面积,提高木材蓄积量,提高木材产量和品质,林业工程涵盖苗木花卉生产、林果加工、林下经济等多个产业链,扩大市场规模,提高森林的开发利用价值;全面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大幅改善蚌埠市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开展森林旅游、湿地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生态旅游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源;增加蚌埠市旅游吸引力,促进本地旅游业及交通、饮食、酒店等相关服务行业发展,增大外资吸引力;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减少医疗保健费用支出,经济收益显著。

第九章  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普法宣传,提高全体公民的依法治林意识。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安徽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等国家和地方法规。加大林业法律法规执行力度,划定生态红线,严格林地、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严厉打击违法乱垦滥占林地、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加强执法监管体系,充实执法监督力量,改善执法监督条件,提高执法监督队伍素质。加强事后监管力度和行政执法监察力度,构建和充实基层监控队伍,发挥媒体和公众监督作用。

二、人才队伍保障

加强人才引进工作,每年从大专院校招聘本科生或研究生,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增添生机和活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推动科教兴林中的领军作用。积极选派相关人才参加行全省业务培训,邀请林业院校或林业系统的专家,通过面授或讲座的形式积极开展林业科技推广人员和林农培训,切实提高一线林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基层林业单位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强化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林农。大力普及林业信息技术知识,自己承担二类调查、林地年度变更业务,大力培养自身林业信息化人才。

三、资金保障

资金缺乏是制约市域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利用各种途径为林业发展筹集项目资金,如政府财政扶持、银行贷款、外资等;扩大林业的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建立外资参与本市林业建设的投入机制;尤其对信誉好、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要优先落实信贷补贴、减免税费政策;要扩大林业产业小额信贷规模;协助金融部门,积极探索建立森林抵押、森林保险制度。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输血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解决因保护森林资源而造成的财政减收,从而提高对森林资源保护区政府的财政转移额度,用于推进当地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补偿基金是发展林业的重要资金来源,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造成恢复和治理难度大、任务重,其中资金筹集尤为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在蚌埠市从事矿产资源开采的采矿权人必须依法履行矿区生态恢复治理义务。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用于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建设以及对生态公益林所有者的补偿。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经济赔偿制度,提高生态补偿能力。

四、管理保障

充分认识实施生态林业在县域生态建设、社会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林业的公益性、社会性、特殊性,提高全社会对林业的认识,增强发展林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将林业发展业绩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紧密的结合起来,并建立干部离任核查机制,避免急功近利,克服短期行为。保障林业建设土地供给,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整治等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拿出一定比例的土地用于造林绿化;积极推进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建设,确保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目标。

 

 

 

 

 

 

 

 

 

 

 


附表

蚌埠市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汇总表

序号

项目单位

重大项目名称

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投资

(万元)

合计





190200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101500

1

蚌埠市农业林业委员会

森林增长工程

全市各县(区)

完成成片造林3866.7公顷,创建省级森林城市1个、省级森林城镇3个、省级森林村庄30个; 完成新建农田林网15333.3公顷、补建农田林网33333.3公顷。

76000

2

蚌埠市农业林业委员会

全国绿化模范

城市和“三森”

创建 工程

全市各县(区)

创建1个全国绿化模范城市,2个省级森林城市,10个省级森林城镇,100个森林村庄。

6500

3

蚌埠市农业林业委员会

提质增效

工程

全市各县(区)

完成用材林森林抚育15101.8公顷,其中:幼龄林抚育7724.8公顷,中龄林抚育间伐7377公顷;完成林分组成结构优化工程1000公顷;完成“三线三边”绿化提升工程3000公顷。

6000

4

蚌埠市农业林业委员会

淮河生态

屏障工程

全市各县(区)

“十三五”期间完成生态屏障工程2000公顷,其中防浪护堤林工程1000公顷,水土保持林工程1000公顷。

2000

5

蚌埠市农业林业委员会

森林植被

恢复工程

全市各县(区)

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9127.2公顷(含荒山荒地造林);完成封地(山)育林工程1000公顷,完成石质山地造林1000公顷。

11000

6

蚌埠市农业林业委员会

农田林网

建设工程

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

怀远县20000公顷,五河县13333.3公顷,固镇县13333.3公顷。

并入“1森林增长工程”计算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工程


36700

1

蚌埠市农业林业委员会

杨树原料林

培育工程

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

“十三五”期间建设杨树原料林10000公顷,其中:新造速生丰产林500公顷,现有林培育9500公顷。

5000

2

蚌埠市农业林业委员会

苗木花卉

建设工程

市区、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

到“十三五”末,全市苗木基地面积到10000公顷,年出苗量达到3000万株;花卉面积1000公顷,盆景10万盆;新建苗木花卉产业核心示范区1个;苗木花卉交易中心1个。

3700

3

蚌埠市农业林业委员会

经济林

建设工程

全市各县(区)

新建特色经济林5000公顷,其中石榴1800公顷,梨1500公顷,葡萄1300公顷;黄桃1000公顷,猕猴桃400公顷,新建优质经济林基地8个。

6800

4

蚌埠市农业林业委员会

林下经济

建设工程

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

十三五期间,林下养殖面积1000公顷,林下种植中药材500公顷,林农套种2000公顷。

1200

5

蚌埠市农业林业委员会

林果深加工

工程

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蚌埠市经济开发区

十三五期间新发展木材加工企业6-10家、果品加工企业4-6家,实现年加工各类板材100万立方米,年产值2.5亿元,全市各类果品加工年产值1亿元。

20000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工程


37000

1

蚌埠市农业林业委员会

湿地公园

建设工程

淮上区三汊河,怀远县四方湖、芡河

十三五期间继续建设三汊河国家级湿地公园,新建2个省级湿地公园。

20000

2

蚌埠市农业林业委员会

森林公园

建设工程

五河县大巩山、龙子湖区曹山、禹会区涂山

十三五期间规划继续建设1个省级森林公园,申报曹山、涂山省级森林公园。

10000

3

蚌埠市农业林业委员会

自然保护区

建设工程

五河沱湖和怀远四方湖

规划建设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5000

4

蚌埠市农业林业委员会

科普教育基地

建设工程

三汊河湿地公园、大巩山森林公园、沱湖自然保护区、四方湖自然保护区

十三五期间规划建立2个生物展览馆和3个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1500

5

蚌埠市农业林业委员会

森林生态旅游

全市各县(区)

到“十三五”末,森林旅游年接待游客量500万人次,旅游收入5亿元。创建10家森林旅游人家。

500

基础设施


13600

1

蚌埠市农业林业委员会

森林防火工程

市农林委、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市辖区

建立1个防灾减灾监控中心和四处监测站,新建防火瞭望塔2座,新建林区道路5公里,维修林区道路10公里。营造以女贞、广玉兰、麻栎等为主要树种的生物防火林带30公里,林带宽度不小于30米。

3200

2

蚌埠市农业林业委员会

林业有害生物

防治工程

全市各县(区)

完善五河县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1个、怀远县省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1个,全面提升全市55个固定监测点的建设水平,不断完善各项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制度,实现监测工作全覆盖。

8500

3

蚌埠市农业林业委员会

野生动植物

保护利用工程

全市各县(区)

养殖、经营户发展规模达到100户,存栏、出栏数达到15万只(头、条);鼓励、扶持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龙头企业开展野生动物产品的精深产品加工和品牌的打造,力争总产值达到2000万元。积极保护和推广蚌埠市目前已知6种国家级人工栽培调查物种(台湾杉、水杉、杜仲、喜树、旱莲木、珙桐、霍山石斛)和5种省级人工栽培调查物种(青檀、榉树、青钱柳、大别山山核桃、天目木姜子);市级以上古树名木全部完成挂牌保护工作。

1100

4

蚌埠市农业林业委员会

“互联网+”与智慧

林业建设工程

市农林委

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的“蚌埠市智慧林业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500

5

蚌埠市农业林业委员会

现代林业科技

推广与服务工程

全市各县(区)

“十三五”期间每年举办林业技术培训班一次,每次参加培训50人以上,发放培训材料和林业实用技术宣传材料500余份。“十三五”期间建设不同林业项目示范点5个,推广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个。

300

深化林业改革工程


1400

1

蚌埠市农业林业委员会

国有林场

改革工程

怀远县平阿山国有林场、五河县大巩山国有林场、禹会区大洪山国有林场

三个国有林场,职工304人,经营面积3434.9公顷。

600

2

蚌埠市农业林业委员会

林权管理服务

体系规范化

建设工程

市农林委及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林业局

建立四个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其中市级1个,县级三个。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