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建设旅游目的地,根据《“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蚌埠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果。“十二五”期间,全市旅游业发展成果丰硕,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产业实力大幅提升。接待国内旅游人次由2010年的950万人次增至2015年的2628.9万人次,增长176.7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由36亿元增至159.85亿元,增长344.03%。接待入境旅游人次由1.76万人次增至7万人次,增长297.73%;旅游外汇收入由802万美元增至4384.17万美元,增长446.65%。旅游总收入由36.5亿元增至162.56亿元,增长345.37%,年均增长25.91%;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比例由5.7%增至12.97%,提高7.27个百分点。
2.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在建旅游项目总投资达到971.2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额突破405.12亿元,其中总投资额10亿元以上旅游项目21个,大明文化产业园、古民居博览园项目入选“中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花鼓灯嘉年华一期、白石山佛教文化园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建成开放。
2.品牌创建卓有成效。创建A级旅游景区22家,其中4A级旅游景区3家,3A级旅游景区9家;创建星级饭店6家,其中四星级饭店3家,三星级饭店3家;创建优秀旅游乡镇4个;创建星级农家乐23家,其中五星级农家乐2家,四星级农家乐6家。
3.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市委、市政府改革旅游管理体制,整合文化部门、旅游部门职能,力促以文强旅、以旅兴文、文旅共荣。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促进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中的作用发挥。开展“旅游厕所革命”,完善旅游标识标牌系统,改善基础设施。
4.乡村旅游异军突起。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已经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河县入选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五河县沱湖乡沱湖村、固镇县新马桥镇徐郢村入选“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禾泉农庄、蓝莓庄园、海上明珠、绿色田园入选“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天井湖度假村、沱湖渔家乐、禹王农庄、香雪度假村入选“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
(二)存在问题。“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
1.发展方式比较粗放。重单体轻全局、重数量轻质量、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旅游市场主体实力不强,旅游要素产品供应商缺乏市场竞争力,专业化管理和对外开放水平不高,旅游综合效益有待提高。
2.产品供给相对不足。对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定位认识不足,导致旅游项目谋划、引进热情不高,创新、融合不足,很多旅游资源“养在闺中人未识”,旅游产业链条亟需拓展,深受旅游者欢迎的新兴旅游业态供给相对较少,缺乏牵动全局、引领发展的“引爆点”。
3.公共服务有待提升。各项旅游资源在移动端的数据呈现较少,旅游服务数据不足、旅游公共数据较少、旅游智慧化程度偏低,很难适应现代游客旅游需求。高铁、高速公路与主要景区交通对接不够,旅游集散体系、景区停车场、厕所、标识标牌、游客中心等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4.旅游形象尚不鲜明。能够体现蚌埠地域文化特质的“既有看头,又有说头”的旅游吸引物相对较少, 旅游特色仍然不够突出,缺乏独具魅力的强势旅游品牌。对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推广力度仍显不足,还没有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旅游营销体系,蚌埠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面临形势
(一)发展机遇。从世情国情看,全球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呈现出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竞争国际化、发展全域化、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旅游业正成为很多国家的战略决策;国内旅游消费日趋旺盛,旅游业逐渐成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民生产业和综合性的现代产业,各地各部门共同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大格局基本形成。从省情市情看,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将旅游强省“五个一批”建设工程作为36项工程之一;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将蚌埠打造成为皖北文化旅游集散中心,《关于加快大禹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为蚌埠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主要挑战。“十三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处于黄金发展期,也面临不少挑战。主要是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传统动力弱化而新生动力孕育的调整期,旅游业面临经济下行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与综合产业综合抓的要求不相适应,政策环境有待优化;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地也越来越重视发展旅游业,使蚌埠旅游业持续增长面临较大的行业竞争压力;蚌埠建成“两个中心”实现“两个全面”对旅游业“大有作为”提出了更高要求。
综合研判,“十三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把握机遇,攻坚克难,科学布局“十三五”期间的工作任务,不断开创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以赴落实省、市党代会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提高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培育旅游市场主体、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旅游要素水平为抓手,积极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为建成“两个中心”、决胜“两个全面”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十三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发展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改革为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旅游市场内在规律,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释放旅游业的发展活力,形成宏观调控有力、微观放宽搞活的发展局面。
2.坚持创新为魂。以创新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推动旅游业从资源驱动和低水平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使创新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3.坚持协调为基。优化升级旅游产品供给质量,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有机统一。
4.坚持绿色为先。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将绿色发展贯穿到旅游规划、开发、管理、服务全过程,推动旅游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5.坚持开放为要。推进皖北旅游一体化,加强与长三角经济区、淮海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等区域旅游合作和点对点城市旅游合作,让各种市场供给和消费要素顺畅流动。
6.坚持共享为本。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根本目的,通过旅游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旅游业成为提升人民群众品质生活的幸福产业。
四、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
(一)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旅游目的地,旅游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素质明显提高,产业融合水平明显提升,市场竞争力、影响力明显增强,富民、乐民、育民、惠民成效显著,旅游接待总量和旅游总收入等综合指标领先皖北、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二)主要指标
专栏1 “十三五”末旅游业发展主要指标 | |||
分类指标 | 具体指标 | 2015年 | 2020年 |
市场规模 | 旅游总人次(万人) | 2629.6 | 6389.63 |
入境旅游人次(万人) | 7 | 10 | |
国内旅游人次(万人) | 2628.9 | 6379.63 | |
经济规模 | 旅游总收入(亿元) | 162.56 | 426.03 |
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 | 4384.17 | 8276.5 | |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 159.85 | 421.33 | |
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7%以上 |
五、空间布局
顺应发展趋势,挖掘特色文化资源,主动融入和对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脱贫攻坚“123”行动计划,构建以市区为中心,以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为增长极,以“二带八区,蚌凤同城”为骨架的旅游发展格局。
(一)东海大道沿线旅游发展带。以白石山佛教文化园、龙子湖景区、市规划馆、市博物馆、银泰城、万达嘉华酒店、万达城市广场、安徽水利和顺大酒店、张公山景区、禾泉小镇、花博园景区、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涂山景区、白乳泉景区为旅游要素节点,打造一条全要素旅游带。
(二)黄山大道沿线旅游发展带。以花鼓灯嘉年华、热浪岛水公园、古民居博览园、大明文化产业园等景区为支撑点,打造一条文化旅游黄金带。
(三)淮河蚌埠段沿线旅游发展带。大力推动实施拥河发展战略,打造“淮河文化旅游景观带”,包括淮河蚌埠段及其沿河两侧的公共绿地、驳岸、广场与临河建筑等,把淮河真正变成蚌埠最美最亮的一道风景线,提升城市形象。
(四)八个文化旅游功能区
1.大禹文化旅游区。以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白乳泉景区、涂山景区、花博园景区、天河景区、淮河蚌埠闸水利风景区等项目为支撑点,建设大禹文化旅游区。
2.明孝文化旅游区。以大明文化产业园、汤和古迹园、白石山佛教文化园等项目为支撑点,建设明孝文化旅游区。
3.休闲文化旅游区。以龙子湖景区、龙子湖体育公园、奥体中心等项目为支撑点,建设休闲文化旅游区。
4.古民居文化旅游区。以古民居博览园、古树庄园、蓝莓庄园、金色农家民俗馆为支撑点,建设古民居文化旅游区。
5.双墩文化旅游区。以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弘徽民俗农耕文化博览园、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等项目为支撑点,建设双墩文化旅游区。
6.楚汉文化旅游区。以垓下古战场遗址、谷阳城遗址公园等项目为支撑点,建设楚汉文化旅游区。
7.玉文化旅游区。以光彩玉器文化城、中华玉博园等项目为支撑点,建设玉文化旅游区。
8.水乡文化旅游区。以沱湖景区、天井湖景区、大巩山樵子涧景区、化明塘严小姐墓等项目为支撑点,建设水乡文化旅游区。
(五)蚌凤旅游同城化。创新蚌埠、凤阳旅游同城化、无缝隙耦合发展机制,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推动旅游交通同城化。开通连接两地主要景区(点)的旅游专线班车,为散客旅游者提供便利。推动旅游信息同城化。在两地的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建立双方的旅游资料库,优先推介对方的旅游产品线路。通过各自的微信公众号及时公布对方旅游信息及双方的旅游合作动态。绘制一张蚌凤同城化旅游图。推动旅游营销同城化。共同邀请省内外旅行商深入两地踩线,共推旅游同城化销售。以大明文化为主题,共同打造一台大型文化旅游节会,促进双方旅游经济发展。推动旅游惠民同城化。给两地居民互发旅游优惠券,使两地居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六、主要任务
(一)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创新驱动、项目支撑,充分挖掘整合旅游资源,打造一批品质优、特色明、引力强的旅游精品。
1.建设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全面提升景区建设质量、服务环境,增强文化、科技、绿色含量,力争创建2处5A级旅游景区和6处4A级旅游景区。
专栏2 旅游精品景区 |
5A级旅游景区:龙子湖(古民居博览园)景区、荆涂山景区。 4 A级旅游景区:白乳泉景区、沱湖景区、市博物馆、大明文化产业园、现代牧业景区、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 |
2.打造一批旅游精品线路。推出3条“必玩”精品线路、3条“必修”研学旅行线路。加强区域协作联动,开发培育一批连接省内外、串联景区景点、融入国际国内旅游线路大循环的精品旅游线路。
专栏3 3条“必玩”精品线路 |
历史古迹之旅:白石山佛教文化园——孙家圩子纪念馆——汤和古迹园——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涂山景区——白乳泉(大圣寺)景区——怀远教会建筑旧址——化明塘严小姐墓——谷阳城遗址公园——垓下古战场遗址公园。 生态休闲之旅:龙子湖景区——古民居博览园——张公山景区——黑牛嘴景区——花博园景区——禾泉小镇——天河景区——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沱湖景区——大巩山樵子涧景区——天井湖景区。 淮河风情之旅:花鼓灯嘉年华——市博物馆——龙子湖景区——白石山佛教文化园——大明文化产业园——凤阳明中都景区——明皇陵景区——小岗村景区——韭山洞景区——狼巷迷谷景区。 |
专栏4 3条“必修”研学旅行线路 |
淮河文明探源之旅:市博物馆——荆涂山景区——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冯嘴子村)——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皖北农耕文化探寻之旅:金色农家民俗馆——禾泉小镇——九和收藏馆——皖北玉鹏生态农业文化园——甘泉蜂乐园。 玉文化探秘之旅:光彩玉器文化城——南山古玩城——中华玉博园——北工地玉器市场——玉金香白玉市场——正东玉器加工基地——延安小区白玉一条街。 |
3.构建一批旅游新兴业态。重点推进1个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争取获批2个省级以上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力争创建1个省级以上旅游综合体、3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立2个省级研学旅行基地。推出2台常态化的旅游演艺节目。
专栏5 旅游新兴业态 |
红色旅游区: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馆、黄柏郢大屠杀遗址、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 旅游小镇:古民居博览园、沱湖小镇、禾泉小镇、大明皇家小镇、三汊河民俗小镇、石巷民俗小镇、民国风情小镇、百花谷风情小镇、生态非遗特色小镇、临北**乡特色旅游街区、顺河历史文化名街。 旅游综合体:大明文化产业园、义乌商贸城。 研学旅行基地:市博物馆、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冯嘴子村)、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金色农家民俗馆、禾泉小镇、九和收藏馆、皖北玉鹏生态农业文化园、光彩玉器文化城、南山古玩城、中华玉博园、北工地玉器市场、正东玉器加工基地、玉金香白玉市场、延安小区白玉一条街。 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万绿生态园、禾泉小镇、海上明珠生态园。 旅游度假区:龙子湖(古民居博览园)景区、荆涂山景区。 旅游商品特色街区:光彩玉器文化城、南山古玩城、中华玉博园、北工地玉器市场、玉金香白玉市场、延安小区白玉一条街。 全域旅游示范区: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 |
4.发展一批特色旅游商品。加大旅游商品培育力度,推出100件特色(必购、热购)旅游商品,新增旅游商品“五进”示范点13个。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行动,建立乡村旅游优质农副土特产品名录。开展蚌埠特色美食菜肴调查,制定特色美食菜肴目录,推出10个“必吃”金牌小吃和10道“必吃”特色蚌埠菜。
专栏6 特色(必购、热购)旅游商品 |
旅游纪念品:玉器、青铜器、奇石、古玩、盆景、珍珠饰品、石壶、牛角梳、玻璃工艺品等。 农副土特产品:怀远石榴、王庄花生、沱湖螃蟹等。 特色食品:老任桥牛肉、卫食园腊味、皖酒、石榴酒等。 |
5.培育一批旅游领军企业。支持旅游企业争创省政府、市政府质量奖(提名奖)、服务业安徽名牌、省著名商标等品牌。到2020年,全市年营业收入亿元以上旅游企业达到7家以上、10亿元以上旅游企业达到3家以上。
专栏7 旅游领军企业 |
安徽大明园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嘉恒文化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天晟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蚌埠市文化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蚌埠天河花卉市场开发有限公司、安徽禾泉农庄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安徽天洋集团。 |
6.推进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围绕旅游目的地建设和全域旅游创建,谋划编制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强化重点旅游项目指导和扶持,争取更多纳入省级重点项目库和全国旅游优选项目名录。强化调度,加快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
专栏8 重点旅游项目清单 | |
县区 | 项目名称 |
龙子湖区 | 皖北旅游集散中心(东)、万绿生态园、大明文化产业园、百花谷风情小镇、自驾车房车营地、蚌埠东门町特色文化街。 |
蚌山区 | 老蚌埠印象文化产业园、鹏欣水游城、金鹰文化旅游生态科技园、花鼓灯嘉年华二期。 |
禹会区 | 涂山景区提升改造、皖北旅游集散中心(西)、天河旅游文化古镇、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民国风情小镇、自驾车房车营地、大洪山林场文化旅游综合体、黄柏郢红色旅游基地、涂山健身休闲步道。 |
淮上区 | 中国玉器艺术创作园、义乌国际商贸城、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弘徽民俗农耕文化博览园、自驾车房车营地。 |
市经开区 | 龙子湖景区创5A提升改造、古民居博览园、大禹文化活动中心、自驾车房车营地。 |
怀远县 | 四方湖养生养老旅游度假区、白乳泉景区综合提升、芡河湖休闲度假区、自驾车房车营地。 |
五河县 | 沱湖景区改造提升、天井湖景区改造提升、淮畔草原旅游度假区、彩色田园综合体、新一禾现代生态观光园、大巩山体育休闲运动主题公园、自驾车房车营地。 |
固镇县 | 谷阳城遗址公园、垓下古战场遗址公园、自驾车房车营地、生态非遗特色小镇。 |
(二)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支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管理科学、优势互补、实力强大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鼓励和支持景区以合作、租赁、入股、承包等多种方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景区开发。支持高星级旅游饭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文化特色,实行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管理,推广使用节能环保设施。引导中小旅行社通过品牌、产品和分销渠道等多种形式组建旅游联盟。鼓励品牌信誉度高的旅行社和旅游车船公司跨地区连锁经营。扶持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培训等专业旅游经营机构和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购物商店、餐馆、农家乐等特色中小微旅游企业发展。推动旅游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扶持龙头旅游企业拓展业务、挂牌上市。切实发挥旅游行业协会和各类中介组织在产业协调、社会管理、市场服务和行业自律中的作用,使其成为推动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树立旅居共享理念,推动将旅游公共服务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2.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合理建设包括皖北旅游集散中心、集散分中心、集散点组成的旅游集散中心体系。完善旅游咨询中心体系,旅游咨询中心覆盖城市主要旅游中心区、3A级以上景区、重点乡村旅游区以及机场、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商业街、旅游休憩带等。至少开通1条旅游观光巴士线路。完成3A级以上景区在蚌埠境内高速公路等主要公路沿线标识设置,完成乡村旅游点等在蚌埠境内公路沿线标识设置。
(四)提升旅游要素水平。主动适应把握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趋势,在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基础上,拓展形成“吃、厕、住、行、游、购、娱”和“文、商、养、学、闲、情、奇”旅游综合要素体系。
1.提升餐饮业发展品质。弘扬中华餐饮文化,开发蚌埠文化型传统菜品。深入挖掘民间传统小吃,推出金牌小吃,打造特色餐饮品牌,促进民间烹饪技术交流与创新。推动形成有竞争力的餐饮品牌和企业集团,鼓励蚌埠餐饮企业“走出去”。
2.构建新型住宿业。深入推进“绿色旅游饭店”和“安徽省特色文化主题饭店”工作,扩大高星级酒店规模,支持经济型酒店发展,优化行业结构、打造服务品牌,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住宿品牌。推进住宿企业连锁化、网络化、集团化发展。鼓励发展自驾车房车营地、帐篷酒店、民宿等新型住宿业态。
3.优化旅行社业。鼓励在线旅游企业进行全产业链运营,提高集团化、国际化发展水平。推动传统旅行社转型发展,鼓励有实力的旅行社跨省(区、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旅行社服务网络进社区、进农村。
4.积极发展旅游购物。实施蚌埠旅游商品品牌提升工程。加强对老字号商品、特色旅游商品的宣传。大力开发融入蚌埠标志性文化元素的旅游纪念品和土特产品、特色食品三大系列旅游商品,培育一批“蚌埠旅游必购商品”,推荐入选一批“安徽旅游必购商品”。定期举办旅游商品展销大会和设计大赛。开展旅游商品进商场超市、宾馆酒店、高速服务区、机场车站、景区“五进”活动。
5.推动娱乐业健康发展。推动娱乐业转型升级,推广“景区+游乐”“景区+剧场”“景区+演艺”等景区娱乐模式。支持高科技旅游娱乐企业发展。提升主题公园的旅游功能,打造花鼓灯嘉年华、大明文化产业园、古民居博览园、花博园景区、禾泉小镇大禹文化园等一批特色鲜明、品质高、信誉好的品牌主题公园。
七、行动计划
(一)“旅游+”行动计划。充分发挥“旅游+”的融合、拉动能力和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催生新业态、新产品,拓展旅游产业面,拉长旅游产业链。
1.旅游+城镇化。协调完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持银泰城、万达城市广场、淮河文化广场、义乌国际商贸城建设成为旅游商业街和城市游憩区。协调推进城市(森林、湿地)公园、休闲街区、慢行绿道等规划建设,满足自驾游、徒步游、自行车游等休闲旅游需求。培育20个以上优秀旅游乡镇和60个以上乡村旅游示范村。
专栏10 优秀旅游乡镇(25个) |
龙子湖区:李楼乡。 蚌山区:雪华乡。 禹会区:长青乡、马城镇。 淮上区:曹老集镇、梅桥镇、沫河口镇。 市高新区:秦集镇。 市经开区:长淮卫镇。 怀远县:常坟镇、兰桥乡、荆山镇、龙亢镇、榴城镇。 五河县:朱顶镇、小溪镇、武桥镇、头铺镇、沱湖乡、大新镇、新集镇、城关镇、临北**乡。 固镇县:任桥镇、濠城镇。 |
专栏11 乡村旅游示范村(62个) |
龙子湖区:李楼乡红塔村、李楼乡老山村、李楼乡李楼村、李楼乡山王村、李楼乡黄郢村、李楼乡八里岗村。 蚌山区:雪华乡施徐村、燕山乡燕山村、燕山乡定庵村、燕山乡徐桥村、燕山乡岗北村、燕山乡洼张村、燕山乡陶店村。 禹会区:长青乡宗洼村、长青乡石巷村、涂山风景区上洪村、涂山风景区下洪村、涂山风景区涂山村、马城镇前郢村、马城镇禹会村、马城镇朱村、马城镇广德村。 淮上区:曹老集镇杜陈村、吴小街镇八大集村、梅桥镇梅桥村、梅桥镇淝南村、小蚌埠双墩村、沫河口镇沫河口村。 市高新区:秦集镇秦集村、秦集镇黄山村、秦集镇大徐村、秦集镇仁和村、秦集镇九龙村。 市经开区:长淮卫镇幸福村、长淮卫镇陈郢村、长淮卫镇淮光村、长淮卫镇司马村。 怀远县:古城镇草寺村、河榴镇莲花村、陈集乡君王村、万福镇镇西村、鲍集镇牌坊村、荆山镇白莲坡村。 五河县:沱湖乡淮河村、城关镇沟东村、城关镇淮五村、朱顶镇陈台村、小溪镇小溪村、小溪镇赵庄村、新集镇新台村、武桥镇天井村、城关镇胜淮村、头铺镇薛林村、头铺镇八岔村、头铺镇安淮村、双忠庙镇訾湖村。 固镇县:城关镇张桥村、石湖乡陡沟村、王庄镇新河村、刘集镇夹河村、湖沟镇东南村、石湖乡徐祠村。 |
2.旅游+新型工业化。鼓励安徽皖酒集团、蚌埠玻璃工业设计院、蚌埠卷烟厂、丰原集团、安徽亚太石榴酒有限公司、中华玉博园、光彩玉器文化城等企业和园区因地制宜发展工业旅游,促进转型升级。培育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和旅游装备制造业基地。
3.旅游+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定制农业、会展农业、众筹农业,提升蚌山区燕山乡孙家圩子村、龙子湖区李楼乡贾庵村、禹会区长青乡宗洼村、五河县城关镇沟东村、五河县头铺镇安淮村、固镇县任桥镇桥东村、固镇县王庄镇南屯村等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和蓝莓庄园生态农庄、海上明珠生态园、万绿生态园等安徽省星级农家乐建设水平,推动固镇县杨庙乡乔店村、五河县新集镇新台居村、五河县临北**乡临北**村、固镇县石湖乡徐祠村、固镇县城关镇宋店村等行政村争创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推动怀远龙亢农场争创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开展农耕、采摘、饲养等农事活动,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农业附加值。支持和鼓励建设乡村酒店、特色民宿、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
4.旅游+现代服务业。一是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蚌埠市博物馆、蚌埠市非遗展示馆、禹会区马城镇冯嘴子村、黄郢村和实践活动为主要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依托安徽花鼓灯歌舞剧院、安徽泗州戏剧院发展文化演艺旅游,推动旅游实景演出发展。将涂山禹王庙会、五河清明庙会打造成为传统节庆旅游品牌。推进临北**乡特色旅游街区、顺河历史文化名街建设。二是促进旅游与健康养老融合发展。支持万绿生态园利用中草药植物资源,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支持大明文化产业园发展温泉旅游,开发多样化老年旅游产品,建设综合性康养旅游基地。引导社会资本发展非营利性乡村养老机构,完善景区无障碍旅游设施。三是促进旅游与教育融合发展。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创建一批省级研学旅行基地。开发文物古迹、西尤古菱齿象化石等专题研学旅行产品。四是促进旅游与体育融合发展。依托市体育中心、龙子湖体育公园等体育运动场馆,打造体育旅游目的地和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推出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和精品线路。引导和鼓励全民健身中心、街头运动场、特色体育场馆、设施和基地向旅游者开放共享。支持举办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活动。五是促进旅游与商务会展融合发展。支持发展国际化、专业化的商务会议会展旅游业。加大会议会展旅游促销力度。
(二)旅游精准扶贫计划。对接脱贫攻坚“123”行动计划,按照“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发挥好旅游业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推动实施《关于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支持怀远县淝河乡红星村、固镇县新马桥镇胡洼村、五河县沱湖乡淮河村做实“两带两加”(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精准设计利益分配机制,通过景区、能人、合作社、企业等旅游市场主体的投资、运营带动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分享旅游收益,实现脱贫、致富,为全省旅游扶贫作出示范。
(三)旅游投资促进计划。贴近大众化消费需求,谋划并发布一批旅游投资优选项目名录,引导旅游投资重点,支持自驾车房车营地、旅游综合体、研学旅行基地、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旅游度假区、文化旅游精品、低空旅游产品、水上旅游产品等旅游新兴业态加快发展。按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导设立蚌埠旅游产业基金,重点支持商业化旅游产品开发。支持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旅游项目。引导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和挂牌上市等渠道扩大融资。
(四)旅游市场宣传推广计划。一是开展整合营销。加入省级“1+N”捆绑营销行列,突出“禹会诸侯地 淮上明珠城”旅游总体形象。建立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行动、媒体促动的“四位一体”整合营销机制。深入开展客源市场细分调研和旅游产品结构、旅游消费结构分析,制定统一的宣传促销方案。用好长三角高铁旅游联盟、京沪高铁旅游推广联盟、中原经济区城市旅游联盟、皖北旅游营销联盟等平台,深化合作,全力推介蚌埠旅游形象和产品线路。二是开展节会营销。创新办好中国(蚌埠)花鼓灯艺术交流展演周、玉文化节、大禹文化旅游节,打造精品节会。三是创新营销方式。加强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营销,全方位、多角度推广蚌埠旅游形象。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重点围绕京沪、京福高铁线城市开展旅游宣传促销,着力开拓省外和境外旅游市场。
(五)旅游市场治理行动计划。大力整治旅游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虚假广告、价格欺诈、欺客宰客、超低价格恶性竞争等旅游市场顽疾,进一步落实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进一步推广旅游市场随机抽查机制,提高事中事后监管的效率和执行力,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健全旅游投诉处理和服务质量监督机制,以12318投诉案件、上级督办案件、市长信箱、政风行风热线、12345接转案件为重点,依法高效受理处理各类旅游投诉案件,做到事事有记录、件件有结果、项项有反馈。落实旅游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切实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六)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一是建立评价机制。开展“品质旅游”宣传推广活动,鼓励旅游相关企业公布服务质量承诺和执行标准。开展旅游体验“大家评”,对旅行社、导游、星级饭店、景区、交通、购物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二是推进标准化建设。落实《安徽省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开展旅游标准化示范创建,全面贯彻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视情在行业领域制定推荐性地方标准。三是加强安全服务。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旅游应急管理纳入各级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景区突发事件、高峰期大客流应对处置机制和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强化旅游安全保障,落实旅游安全保障责任,保障广大旅游者生命财产安全。四是建设诚信体系。落实《蚌埠市旅游经营失信行为惩戒实施细则》,加快完善旅游企业、从业人员诚信记录和违法信息共享机制。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完善行业自律规则和机制,引导会员企业诚信经营。五是倡导文明旅游。开展文明旅游宣传引导主题活动和旅游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强化导游、领队和旅游一线服务人员文明旅游宣传引导职责,倡导旅游者遵守《中国公民文明旅游公约》,培养社会民众的环保意识和人文品质。
八、保障措施
(一)深化旅游体制改革。推动市促进旅游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的职能进一步强化,使促进旅游改革发展从旅游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适时推动“局”改“委”,完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产业促进和综合协调职能。推动建立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实现旅游市场监管由“一家之事”向“大家之事”转变。深化落实导游体制、领队体制、旅行社体制等专项改革,增强发展活力。探索组建市级文化旅游投资开发公司,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入股,旨在打破行政区划,整合文化旅游资源资产,加快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二)落实旅游发展政策。加强与发改、国土、规划等部门的协作,推动落实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积极争取旅游国债、旅游发展基金、旅游专项资金、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贷款等政策性资金的支持,为我市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资金环境。对创建为A级景区、星级农家乐、旅游强县(区)、优秀旅游乡镇、乡村旅游示范村、省级研学旅行基地和入选省、市“必购”旅游商品的,采取旅游专项资金分级、后补助方式给予支持。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成立市级文化旅游发展智库,为全市旅游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开展分类培训,构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高校+企业”多层次、多类型、多模式的旅游人才培训体系,5年内培训1000名以上旅游从业人员。举办旅游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和旅游标兵人物评选。每年遴选一批由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等特殊人才承担的重点课题、重点项目、重要演出,予以扶持和资助。鼓励用人单位鼓励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和人才租赁等灵活的用人方式引进文化旅游人才。
九、组织实施
各级政府要把旅游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要认真贯彻本规划,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和年度执行计划。要明确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的责任主体和实施进度。市旅游局会同市发改委将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加强年度检查和考核评价,适时引入第三方评估,强化评估结果的运用,确保规划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