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

来源:淮南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1-12-12 浏览量:11

防震减灾工作是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编制实施“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淮南市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南的重要保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安徽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地震局的正确指导下,淮南市扎实推进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科普宣传等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建设,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稳步提升。新增了地震监测系统、地震速报系统、前兆宏观异常核实仪器等软硬件设备,升级了气象三要素观测设备,钻孔倾斜仪钻井项目建设正在推进。对市地震监测中心进行了升级改造。完成了八公山地震台站标准化改造工作。为全市地震台站设置了观测保护标志,并将台站地址在市规划部门备案。实现了“一市一网,一县一台”的监测布局,区域台网覆盖率达100%,全市地震震情研判水平得到提高。

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得到增强。完成淮南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项目签约,将在未来七年进行断层探测工作。建成14个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示范点。每年均举行全市农居抗震建筑工匠培训班,引导农民科学建房。

地震应急响应能力有效提升。完成了《淮南市地震构造图》编制工作,开发建设了“淮南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软件”。每年组织地震现场工作队进行地震应急演练,有效提升了地震应急响应水平。完成各县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全覆盖。

地震科普宣传教育创新开展。举办首届全市地震科普大会,组织参加全国防震减灾知识大赛、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截至2020年底,我市共建成2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基地、7个省级和29个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地震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突破。完成了《淮南地震构造分布图谱的研制》《淮南市地震宏观异常核实及群测群防管理系统》《安徽省宏观网点现状调查与思考》等产品作品研发,五年来共完成防震减灾专题论文34篇,省局课题5个,市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2个。

(二)“十四五”时期防震减灾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南的关键时期。科学合理规划我市“十四五”时期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对于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经济强市、美好淮南,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安全稳定的良好环境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防灾减灾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对防震减灾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防震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是指导防震减灾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加安全的环境、更高水平的灾害风险防范能力。面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灾害承载力正经受着严峻考验,高风险导致地震灾害承受脆弱性增强,灾害损失呈现指数级增长,地震灾害风险防范难度不断增大,地震安全信息服务、居住抗震设防安全、防震减灾知识储备、自救互救能力提升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安全需要的重要内容。

——淮南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市人口和财富不断集聚,社会运行系统日益复杂,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深刻变化,灾害链条不断拉伸,地震灾害防治工作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地震业务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不高、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不强、地震灾害风险底数不清、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突出问题依然没有根本解决。推进地震灾害风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重道远。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震减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夯实地震监测、增强预报预警能力为基础,以摸清风险底数、加强抗震设防为关键,以保障应急响应、强化公共服务为导向,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地震科技为动力,提高“防大震、救大灾”能力,努力把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降至最低,全面推进新时代淮南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为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南提供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我市监测预报预警、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地震科技支撑更加有力,社会民众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防震减灾事业基础更加稳固,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

——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成我市辖区内地震预警台站。推进地震监测和地球物理台站台网建设,增强地震前兆监控与异常识别能力,提升地震预测预报水平。

——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建立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格局。做好我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工作,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完成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功能比较完备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加大防震减灾科普馆建设力度。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推出一批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产品。加强与省地震局和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提升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推进地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科学技术与防震减灾业务深度融合。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1、进一步优化提升全市地震监测手段。密切跟踪观测资料数据变化,加强数据分析研判与异常核实,保障各项业务技术系统稳定高效运行。优化我市地震监测和宏微观异常监测手段,有效提高市域地震监测能力和震情响应能力。加强台站建设,推进会商机制改革。市、县(区)地震部门按有关法律法规,做好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工作人员专业培训力度,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和基本的维修维护技能。

2、完成全省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系统淮南子项目在我市的建设任务。按照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安徽子项目建设要求,在有感地震和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能够实现烈度速报,快速确定灾区烈度等值线,快速判定受灾情况,为政府地震应急决策、震害快速评估和震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3、进一步完善地震群测群防“三网一员”体系建设。合理调整防震减灾“三网一员”网点布局,实现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乡镇覆盖率达到100%。建立稳定的市、县群测群防经费渠道,保障宏观观测人员补助经费。加强培训与管理,使地震群测群防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提升群测群防观测水平。

(二)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1、加强本辖区抗震设防要求监管。积极落实新修订的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加大对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落实,依法开展工程建设事前、事中、事后抗震设防质量监管,进一步落实地震安全性评价“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抗震设防全过程监管机制,推进政府、行业、社会共同落实地震安全责任。新建开发园区开展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开展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依法提高学校、医院抗震设防标准,确保一般工程达到本地区抗震设防标准。

2、做好地震重大灾害风险防范工作。通过实施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检查、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工程和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等手段,摸清淮南市地震灾害风险底数,将成果应用于城市规划、重大工程选址等,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抗震技术服务。实施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程和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编制高精度全市地震构造图、地震危险性评价图和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持续开展农村工匠技术培训,积极引导和规范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建设。

3、提升地震应急响应保障能力。完善地震应急响应预案,定期开展应急响应演练,加强与周边市县地震部门区域联动协作。强化震后地震速报能力,提升地震应急响应辅助决策能力。

(三)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

1、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宣传长效机制。完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协同合作机制,建立宣传、应急、教育、地震、科协、科技、文旅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防震减灾宣传长效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加大科普作品创作力度,创作具有影响力、传播力的科普作品。做好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重点时段的科普宣传,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技能。加强地震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市县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队伍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志愿者队伍,开展专题培训和科普活动。

2、创新防震减灾宣传方式方法。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新型网络体系,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坚持正面宣传导向,充分发挥“互联网+科普”宣传优势,运用多种手段开展防震减灾各项主题宣传活动,扩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辐射面。

3、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阵地建设。持续加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学校、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积极发挥示范基地、学校、社区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学校师生和广大市民的防震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促进全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示范学校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规范性、制度化。

(四)提升防震减灾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地震监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地震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对接省、市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围绕防震减灾业务发展需求,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我市防震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培育专业人才队伍,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强化地震科技服务。

四、重点项目

(一)淮南市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1、在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框架下开展淮南市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建设基本站2座,一般站8座和部分预警发布终端。

2、优化全市地震宏微观观测手段,继续开展地震观测台站标准化建设。开展全市地震监测站观测手段观测质量普查评估。

3、推进移动“互联网+群测群防”工作,建设地震宏观观测管理系统。推进建设震后趋势判定专家系统,夯实震后趋势会商基础,为地震应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二)淮南市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程

1、推动我市活动断层探测、开发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等基础性项目实施,使城市规划更科学、合理,实现有序避让,为政府决策、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国土综合开发利用、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选址、建筑抗震设防、震时灾害快速评估、应急救灾和城市防震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我市防御地震灾害综合能力。

2、通过开展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省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采集和动态更新、综合评估等工作,摸清地震灾害风险底数,整合资源,综合施策,逐步化解防震风险隐患。

(三)淮南市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1、加强防震减灾科普阵地建设。会同市科协、教体、应急等部门,加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基地、社区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建成50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3到5个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2、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普。丰富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鼓励、引导和推动社会力量共同研发推广科普精品。推动学校、社区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技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依法落实防震减灾工作责任。要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职能部门防震减灾职责意识,推进防震减灾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各县(区)要依法落实地震工作机构职能职责,优化人员结构,改善工作条件,确保防震减灾工作落到实处。

(二)健全投入机制

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加大防震减灾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普宣传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与监督。

(三)强化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使用和管理机制。以“十四五”项目建设为契机,实施地震人才工程、地震队伍素质提升计划,建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人才队伍。

(四)建立评估制度

建立健全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总结评估。完善规划实施跟踪机制,确保各项防震减灾任务和项目落实,提高公共安全保障和防震减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