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安徽省“十四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和《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结合实际,制定淮南市“十四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落实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目标要求,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加快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推进淮南审计机关一体化建设,为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南提供监督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审计工作的制度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全面落实党中央对审计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要求,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好监督保障作用。
(二)坚持依法审计、客观公正。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始终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聚焦主责主业,依照法定职责、权限和程序行使审计监督权。坚持原则、恪尽职守、勤勉尽责,始终做到查真相、说真话、报实情。全面辩证地看待审计发现问题,按照“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客观审慎做出评价和结论。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站稳人民立场,坚持把促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推动共同富裕作为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推动各项惠民富民政策落到实处。
(四)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推进审计理念、思路、方法、制度、机制创新,及时揭示和反映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坚持用改革的视角发现问题,以改革的思路推动解决问题,一体推进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
(五)坚持系统观念。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委、市委审计委员会部署要求,强化党委审计委员会对本地区审计工作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加强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深入实施研究型审计,增强审计工作的前瞻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增强政治意识,始终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谋划和开展审计工作,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把讲政治贯穿审计工作始终。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全市审计机关要大力实施“1345”计划,着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全力促进审计政治属性与业务工作、审计治理功能与法治建设、审计监督职能与服务发展的三大融合;奋力推进审计项目组织、资源整合、成果运用、考核评价四个一体化建设;倾力打造创新强审、质量强审、科技强审、文化强审、人才强审,实现审计全覆盖全面铺开,常态化“经济体检”全面推进,审计质量全面提升,审计成效全面彰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南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一)构建一个体系。即:把构建以国家审计为主导、内部审计为基础、社会审计为补充的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作为审计事业改革发展的使命。紧紧围绕促进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聚焦主责主业,将审计工作融入全市改革发展大局,跟进服务“五大攻坚行动”,深入推进审计全覆盖,推进审计全覆盖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做到质量优先、兼顾效率、动态震慑、全面覆盖。积极探索、总结、出台一系列与审计机关履职尽责相配套的制度办法,推进机制创新,强化审计管理,锻造审计队伍,力争到2025年,审计管理体制、机制、制度、模式和方法更加完善,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服务淮南经济社会发展。
(二)促进三大融合。即:推进审计政治属性与业务工作相融合、审计治理功能与法治建设相融合、审计监督职能与服务发展相融合。
一是促进审计政治属性与业务工作相融合。紧扣新时代审计工作使命,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到审计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坚持把推动党和国家重大政策落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站在国家治理高度谋划审计,着眼国家治理目标部署审计,围绕国家治理任务实施审计,切实做到党的理论路线、党的领导、党的决策部署、全面从严治党“四个贯彻始终”,把“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作为审计事业发展的职业使命。坚持以政治建设为引领,全面加强机关党的建设,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打造“支部建在项目上”等党建品牌,以党建创新促进审计发展,以审计成效检验党建工作。
二是促进审计治理功能与法治建设相融合。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审计事业发展的政治使命。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始终关注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揭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反映法律法规不适应、不衔接、不配套等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促进加快法治淮南建设。聚力规范权力运行,围绕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加大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的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审计力度和审计频次,准确界定责任,客观作出评价,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同时,恪守审计权力边界,一切行为均不得与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相抵触,自觉形成审计职权法定的行为规范。
三是促进审计监督职能与服务发展相融合。“十四五”时期,全市审计机关要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聚力高质量发展、聚焦权力运行、聚效民生福祉,锲而不舍推进审计全覆盖,及时反映国家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经济社会运行中重大风险隐患,揭示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揭露和查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狠抓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加强与纪委监委、组织人事、巡视巡察、检察、公安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使审计监督与党管干部、纪律检查、法律监督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审计查处问题的整改率、审计移送事项的成案率、审计成果运用的转化率,提升审计价值,为淮南经济发展清障护航。
(三)推进四个一体化。即:统筹推进审计项目组织、资源整合、成果运用、考核评价四个一体化建设。
一是推进项目组织一体化。有效发挥审计项目计划引领作用,有针对性地确定融合领域、融合内容、融合方式和融合目标,加强跨层级、跨地域统一组织项目计划的统筹谋划,形成审计发展规划、年度计划、项目方案、组织实施一体化,实现审计领导干部、审计部门单位、审计专项资金、审计重大项目的有机融合。
二是推进资源整合一体化。牢固树立“一盘棋”理念,整合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资源,统筹调度审计力量,实现多兵种、立体化集成作战。加强对内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力量和成果,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审计机关的重要审计项目。建立完善审计监督对象的重要内部审计成果报送机制。
三是推进成果运用一体化。做好审计“后半篇”文章,将审计报告批示、审计信息挖掘、重要审计事项专报、审计经验推广、审计案例、制度机制建设等作为重要审计成果进行集成运用。在全市审计机关建设互联互通的审计成果信息库,加强对统一组织项目成果、同类型审计项目审计成果及审计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宏观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实施审计整改一体化推进,健全完善审计整改情况的督促检查、清单管理、对账销号、报告公告、追责问责等各项制度机制。
四是推进考核评价一体化。构建考核综合评价体系,推动外部考核与内部考核有机贯通,党建考核与发展考核同步推进,整体考核与单项检查有机融合,科学、务实、有效细化各项考评细则,促进考核、检查、评选制度之间贯通衔接,发挥考核在工作推进、干部使用方面的引领作用,实现考核评价工作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四)打造“五大强审”。即:倾力打造创新强审、质量强审、科技强审、文化强审、人才强审五个机制。
一是打造创新强审。以创新为先导,在组织保障、计划统筹、审计理念、成果开发等方面下功夫,思考和解决新发展阶段审计工作面临的新问题。革新组织方式和组织模式,打破地域、层级、专业分工界限,实行全市审计一盘棋,最大限度提升工作效能。科学制定审计计划,拓展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合理统筹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兼顾审计质量与审计效率。把握好政治机关的新定位,运用好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发挥好党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核心中枢作用。注重信息开发,不遗余力强化审计整改,加强审计监督与党内监督、其他监督的协调协同,增强监督合力,促进监督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是打造质量强审。严格落实审计质量责任制,以审计现场管理为重点,强化审计项目全程管控,明确项目时间节点、质量要求,加强审计项目进度控制和调度。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的指导和管理,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在全省乃至全国打造更多走在前列的具有淮南辨识度的审计精品,推动审计质量上更高水平。
三是打造科技强审。加快“金审三期”建设,加强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和跨业务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加大相关数据的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力度,总结推广“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模式。坚持线上审计与线下审计相结合,提高运用大数据查核问题、评价分析、宏观研判的能力,着力构建动态预警、主动预防的在线审计机制,努力提高审计“查病”的精准度、“治已病、防未病”的针对性。
四是打造文化强审。大力弘扬和培植淮南审计文化,弘扬“实、高、新、严、细”的工作作风,用好审计论坛、道德讲堂、书香机关等学习品牌和阵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坚持职业操守,弘扬奉献精神,做到依法审计、廉洁审计、文明审计,努力打造“廉洁”、“阳光”的淮南审计品牌。
五是打造人才强审。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构建以脱产轮训、以会代训、网络培训、以审代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优化干部结构,改进激励措施,畅通干部成长渠道,培养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审计新人,营造风清气正、蓬勃向上的审计生态。
四、主要任务
(一)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以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重大决策部署,保障政令畅通为目标,加大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力度,加大对经济社会运行中各类风险隐患揭示力度,加大对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力度,强化审计成果运用,拓展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
——突出政策跟踪审计重点。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加大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等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实施,重大改革举措、重大项目、重大资金等落实落地情况,以及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财政政策与金融、信贷、产业等政策叠加集成,发挥财政资金撬动放大效应,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制,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等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力度,突出政策跟踪审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动提高公共资金、公共资产、公共资源绩效,促进淮南打造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合肥都市圈副中心城市、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长三角区域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长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重要节点城市,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美好淮南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完善政策跟踪审计工作机制。明确审计机关职责定位,市审计局在抓好审计实施的同时要加强政策研究,每年选择若干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政策措施,集中力量开展专项审计,统筹组织项目实施,综合汇总审计结果,反映重要审计情况;县区审计机关重在抓好审计实施。全市审计机关要把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与党中央、国务院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制定的重大政策措施有效对接,顺着政策落实的全流程、全链条、各环节,发挥专业优势,确保审深审透,全面掌握政策落实中各利益攸关方的意见建议,客观反映政策落实的实际效果。推进政策跟踪审计与各类型审计项目的统筹融合,加大审计成果统筹,增强政策跟踪审计合力。
——提升政策跟踪审计质效。审计机关要全面加强对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综合分析,既要揭示被审计地区、部门落实政策打折扣、搞变通,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也要结合实际反映政策措施不适应、不衔接、不配套等问题,及时向决策部门提出完善政策措施的意见建议,推动打通政策“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打破“中梗阻”。
(二)财政审计。以增强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推进预算规范管理、建立现代财税体制、优化投资结构为目标,加强对预算执行、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公共工程投资的审计。
——财政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审计。围绕财政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每年对各级政府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进行审计,重点关注预算收入和支出管理、财政支出标准化推进、预算编制的合规性和完整性、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建设及实施等情况,促进加强财政资金资产资源统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
——部门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审计。围绕部门预算的完整性、规范性、真实性,重点关注预算执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委、市委实施细则要求、财经法纪执行、国有资产管理、财政财务内部控制等情况,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部门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5年内至少审计1次,重点部门和单位每年审计,深入揭示预算执行中各类违规和管理不规范问题,促进各预算单位规范管理,增强预算约束。
——重点专项资金审计。围绕重点领域预算绩效管理,重点关注创新型城市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等专项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相关政策目标实现情况,推动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促进重点专项资金提质增效。
——政府债务审计。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部署,重点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风险防控、隐性债务化解和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绩效等情况,推动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存量,提高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绩效。
——重大公共工程投资审计。围绕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关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交通、水利等领域重大公共工程投资项目预算执行、决算和建设运营,项目建设管理、资金筹集及管理使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用地和征地拆迁等情况,组织开展引江济淮、重大路桥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跟踪审计,促进提高投资绩效,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
——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围绕国外贷援款项目协议约定的职责,按照上级审计机关要求协助开展审计,重点关注国外贷援款项目财务收支、项目执行和绩效,以及债务管理等情况,促进提高项目质量和外资使用效益,推动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
(三)国有企业和金融审计。以推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目标,加强对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国有资本和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审计。
——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围绕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重点关注国有企业重大投资项目、资产处置、内部管控及风险防控等情况,促进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提高经营管理绩效,防范化解风险。
——国有资本和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职能履行情况审计。围绕国有资本和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职能履行情况,重点关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金融监管制度健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等情况,推动监管部门转变职能、优化管资本方式,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提升金融监管效能,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情况审计。围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开放,重点关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情况,促进信贷结构优化、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增强金融普惠性,推动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体系。关注政府投资基金政策落实、投资运营管理情况等,促进政府投资基金持续健康运行。
(四)农业农村审计。以促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聚焦惠农政策落实和涉农资金安全绩效,加强对农业农村相关专项资金、项目和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审计。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任务落实、种质资源和耕地保护,重点关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和现代种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等情况,推动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保护种粮积极性,促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情况审计。围绕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提出的目标任务、重要项目和措施等,重点关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改善乡村公共服务等情况,推动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打造产业强、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新时代幸福新农村。
——农业农村改革任务推进情况审计。围绕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等,重点关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完善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等政策落实情况,促进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农业农村投入保障制度,增强乡村发展活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审计。围绕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使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等,重点关注脱贫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政策落实等情况,促进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五)资源环境审计。立足淮南打造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的定位,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助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为目标,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资金、项目和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全面深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围绕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重点关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国土空间规划、碳达峰碳中和、污染防治等重大任务落实情况,探索建立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促进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
——资源环境专项资金审计。围绕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资源开发利用等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重点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环境基础设施、资源循环利用等重点项目的实施效果,保障资金安全,促进政策目标实现。
——生态文明建设政策落实情况审计。围绕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重点关注“蓝天、碧水和净土保卫战”执行情况、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情况、生态修复保育情况、以及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情况等,推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建设,推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
(六)民生审计。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确保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推动民生领域相关改革任务落地落实,促进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目标,加强对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卫生健康等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
——就业优先政策落实情况审计。围绕减负、稳岗、扩就业等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帮扶等就业保障政策落实情况,推动落实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受灾群众、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政策,促进提高就业补助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社会保障体系审计。围绕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健全退役军人保障体系、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等情况,重点关注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统筹整合等重大改革任务推进,社会保险基金使用和运行风险,以及社会救助、社会福利资金申请、审核、分配、使用等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等,促进社会保险制度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和改革推进情况审计。围绕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公积金和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资金等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保障性住房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建设、任务完成和住房分配使用,以及住房保障资金使用绩效等情况,促进住房保障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推动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改革推进情况审计。围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等领域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特殊教育提升发展、智慧教育建设、产教融合、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等政策落实情况,推动教育经费保障、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改革,促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和改革推进情况审计。围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等资金投入和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分级诊疗体系等建设,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情况,促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医疗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健康淮南建设。
(七)经济责任审计。以强化干部管理监督,促进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为目标,加强对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
——优化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管理。根据干部管理监督需要和审计资源等实际情况,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以任中审计为主,科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中长期审计规划和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有序推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
——准确把握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围绕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根据不同类别、不同级次、不同地区(部门、单位)领导干部的履职特点,重点关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地区(部门、单位)重要发展规划制定、执行和效果,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运行风险防范,以及在经济活动中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遵守廉洁从政(从业)规定等情况,准确界定责任,规范审计评价,鼓励探索创新,支持担当作为。
——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加强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协作配合,发挥监督合力,健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责任追究、整改落实等结果运用制度,推动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以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
(八)督促审计查出问题全面整改落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推动审计查出问题有效整改、巩固和拓展审计整改效果为目标,坚持揭示问题与推动解决问题相统一,推动建立健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做实审计监督后半篇文章。
——强化审计整改责任落实。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要及时研究审计查出重大问题的处理意见,统筹协调并督促落实。审计机关要推动被审计单位压实整改主体责任,强化主管部门对其管辖行业领域的监督管理责任。审计机关对整改工作负有督促检查责任,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查验核实,及时组织审计整改“回头看”。在各项审计中,要将以前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审计关注的重点,对整改不到位的问题要一抓到底、查明原因、提出对策。
——健全审计整改工作机制。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形成“问题清单”,明确整改责任主体、整改要求、整改时限等。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施策,能够立行立改的,应提出明确、具体、可操作、标准统一的整改要求;涉及体制机制或相关法规政策不完善的,应提出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的意见建议,督促有关部门单位研究改进。加强审计整改信息化建设,对“整改清单”实行台账管理,对账销号,并出具“审计整改评价单”,推动提升整改效果,实现标本兼治。
——推动审计整改结果运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联动,推动把审计监督与党管干部、纪律检查、追责问责结合起来,将审计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推动健全审计整改约谈和责任追究机制,对拒不整改、推诿整改、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的,审计机关可提出处理意见建议,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提请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或主管部门研究处理。
五、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巩固和深化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成果,认真落实党中央对审计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要求,确保审计工作有序高效,党中央及省委关于审计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时传导、不折不扣得到落实,切实做到“两个维护”。
——健全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工作运行机制。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要加强对本地区审计工作的领导,立足区域发展战略和本地实际,增强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上级党委审计委员会要加强对下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要认真履职尽责,加强研究谋划、沟通协调、服务保障、督察督办,确保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
——完善推动党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审计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要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党中央关于审计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央审计委员会的议定事项及省委、市委部署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要建立健全审计监督重大事项督察督办制度,强化督促检查,严肃考核评价,确保党中央及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有效落实。
——严格执行审计领域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对重要审计情况、重要审计报告、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及其处理意见等,审计机关要首先向本级党委审计委员会请示报告,经批准后再按法定程序办理。下级党委审计委员会重大事项要向上级党委审计委员会请示报告,委员会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对请示报告工作负总责。要把讲政治要求贯穿请示报告工作全过程,客观真实、规范有序请示报告有关情况,确保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到实处。
——加强对全市审计工作的领导。强化市级审计机关对县区审计机关的领导,市级审计机关要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的统筹和管理,优化审计组织方式,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加强对县区审计机关的考核和干部管理。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依法核查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增强审计监督合力。
(二)全面加强审计业务管理。加大审计创新力度,在盘活用好审计资源上下功夫、挖潜力,向管理要效率,靠创新提效能。
——创新审计理念和方式方法。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系统深入研究和把握党和国家重大经济决策部署的出台背景、战略意图、改革目标等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政治性和前瞻性。转变审计思路,既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注重解决问题,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加强审计工作统筹,综合运用上审下、交叉审、同级审等审计组织方式,推进跨层级、跨专业、跨区域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根据审计实践需要,强化审计理论研究,推动审计理论、审计实践和审计制度创新,形成淮南审计特色。加强审计宣传,进一步扩大审计影响。
——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加强调查研究和整体谋划,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各级党委和政府部署要求、上级审计机关计划安排,综合考虑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本单位审计资源等因素,科学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加强年度计划和五年规划的衔接,建立中长期审计项目库。提升审计一体化立项水平。聚焦审计项目的内在价值和审计组织方式的实现效能,着力构建审计项目“聚合型”、审计组织方式“集约化”新模式。加强全市审计计划的统筹管理,推进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项目计划的协调,确保涉及全市的重大事项审计高效协同实施。
——加强审计实施管理。以审计方案为抓手,优化审计项目实施管理,加强标准化运作。审计实施前加强调查了解,科学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实施方案,确保各项审计围绕总体目标实施,形成整体合力。加强审计实施方案审核备案力度,重点项目审计实施方案经过行政会议审议后方可实施。审计过程中严格执行审计现场管理的各项要求,落实审计组组长负责制,规范审计行为,强化审计现场时限管理和动态跟踪,严格审计组例会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坚持质量和效率相统一,优化审计资源配置,确保审计方案得到有效落实。
——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全流程审计质量管控,建立适应信息化条件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切实防范审计风险。推进以案释法,及时汇编优秀审计项目案例,充实更新审计法律法规库系统,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实务指引。健全完善审核复核审理标准体系,严格落实分级质量控制责任。制度化开展审计质量检查,促进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发挥优秀审计项目对审计质量的示范引领作用。
——加强审计结果运用。强化精品意识,不断提升审计报告和信息、审计要情等结果载体的层次和质量。建立健全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结果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审计结果跨年度、跨地域、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分析,提炼普遍性、规律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加大审计结果公开和审计整改情况公告力度。加强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组织人事、财政、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完善案件会商、情况通报、资料查询、调查取证、案件移送等协作机制,推进信息互通、成果共享,促进发挥监督合力。
——强化审计法治保障。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落实法治建设责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审计工作,不断提升审计机关依法行政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安徽省审计监督条例》等法律法规修订情况,适时推进淮南地区审计规章、规范性文件的修订工作,健全完善淮南特色地方审计制度体系。加强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核和备案审查。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深入推进“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为新时代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法治保障。
(三)加强审计干部队伍建设。全面落实“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的总要求,加强审计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大力弘扬和践行审计精神,锻造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
——加强专业能力建设。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审计需求为导向,落实分层分级分类培训要求,不断提升审计干部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改进审计实务导师制,加大以审代训力度,坚持在审计实践中锤炼干部过硬本领,提高能查、能说、能写的能力,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推进干部轮岗交流,完善学习交流机制,提高干部综合素质。立足新时代开展审计工作必需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探索建立审计干部专业能力标准评价体系。积极推动和完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发挥和引进社会专业技术力量,以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
——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严格按规定条件、程序开展干部考录、遴选、选调、调任、聘任等工作,严把干部入口关。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注重在工作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建立健全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选拔任用体系,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监督,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力,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发挥干部考核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鼓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持续加强政治机关建设。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推动机关党建与审计业务融合发展。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委实施细则要求,持之以恒纠治“四风”,严格执行审计“四严禁”工作要求和审计“八不准”工作纪律,准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健全完善审计机关管理制度,严格财经纪律,严格预算约束,严格财务管理。加强审计机关内部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自觉接受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各方面监督。
(四)坚持科技强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审的要求,结合“金审工程”三期及“数字江淮”建设,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实现审计方法技术的全面革新,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发现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为新时代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撑。
——提升信息化支撑业务能力。推动“金审工程”三期项目建设和持续优化,完成国产化技术改造和部署。完善审计业务网络,按照部署要求实现与上级审计机关数据分析网联通。建设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责任、统一的网络安全防护标准、协调联动的网络安全协作等体系,开展网络安全常态化检查,持续提升网络安全防御和应急处置能力。鼓励审计人员参加信息化培训,鼓励取得信息化等级资格的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使用信息化技术,增强信息化技术在审计项目中的应用,解决学用脱节的问题。
——提升数据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数据采集和定期报送机制,加大对多行业、多部门数据的分类归集,推进各类数据的整合和标准化,积累形成必要规模的审计行业数据资源库。健全完善数据集中管理制度规范,科学设定数据访问权限,严格执行数据安全管理规定,保障数据安全完整。
——加强数据资源分析利用。坚持以用为本,加强对各领域、各层级、各系统间数据的关联分析,加大数据标准化模板和数据分析模型的开发、整理和共享共用,提高“总体分析、系统研究、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的数字化审计水平,建立适应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大数据”审计支撑体系,增强判断评价宏观经济、感知经济风险等方面能力。逐步实现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与审计现场之间的信息共享,提升数据利用价值,推进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的深度融合。
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领导,积极主动支持配合审计工作。凡是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公共资产、公共资源的部门和单位,凡是行使公共权力、履行经济责任的领导干部,都要依法自觉接受审计监督,认真做好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建立健全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各县、区审计机关要根据本规划要求,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规划实施,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有关单位要加强监督检查和效果评估,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