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根据安徽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皖水规计函[2015]231号)、《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市“十三五”市级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滁政办秘[2015]37号)和《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全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滁政办秘[2014]84号)等要求,结合滁州市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为构建国家水安全体系,继续深入实施以“治水保安、兴水富民”为核心的“水利安徽”战略,积极开创滁州市“三个发展”崭新局面,全面开展“五水共治”,呼应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确定滁州市“十三五”水利发展目标为:加快建设工程水利,建成区域综合防洪减灾体系;积极推进资源水利,建立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倾心构筑民生水利,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同步打造生态水利,顺利建成水环境保护和河湖生态健康保障体系。为保障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幅提升应急管理能力、防洪保安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民服务能力、依法行政与依法治水管水能力、行业发展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
延续“十二五”水利发展建设的伟大成就,科学制定“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滁州市境内的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的防洪保安体系;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完成各类病险水闸加固,消除病险水库、水闸;大力发展城乡供水,建立城市应急水源保障体系,创新实施农村供水提质增效;加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粮食生产防旱抗旱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快农村沟河治理和水环境整治步伐;加强非工程设施建设,完善滁州市防汛抗旱决策指挥和预警预报系统;稳步推进水土保持、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等工作;深化水利改革,各项水利改革取得新进展。
一、水利发展与改革面临的形势
(一)水利发展与改革成就
“十二五”期间,我市水利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水利投资规模再创新高,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民生水利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有力保障了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总体进展顺利,“十二五”规划目标基本实现,规划中的储备项目,积极开展了前期工作,属国家立项的工作也在进行中。“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的项目,扣除储备项目投资后,总投资估算约82.14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市实施的已建和在建项目投资计划合计90.52亿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突飞猛进,防洪减灾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十二五”期间,国家继续加大水利建设投资,我市以新一轮治淮工程、病险水库(水闸)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建设为重点,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2011~2014年连续四年建设投资创历史新高,位居全省前列。累计完成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投资59.27亿元,2015年预下达投资约8亿元,防洪减灾保障能力得到了较大地提升。
新一轮治淮工程:淮河平原洼地治理外资项目、南水北调洪泽湖抬高蓄水位影响处理工程、淮河入江水道高邮湖大堤加固工程已基本完成。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全面开工建设,两个水利年度已下资金计划11.5亿元。以上四项治淮工程,“十二五”期间共完成投资15.25亿元。
大中型病险水库加固:“十二五”期间,1座大型水库、12座中型水库开工建设,总投资5.63亿元,到“十二五”末12座中型水库全部完成;沙河集水库开工建设。
大中型病险水闸加固:“十二五”规划7座病险水闸,大型水闸汊河闸已完成主体工程,全椒闸开工建设,共完成投资0.65亿元。
中小河流治理:滁州市共有 20条河流28个河段,总投资是7.51亿元,已下24个河段资金计划共6.24亿元,到“十二五”末可完成投资7.51亿元。
重要支流治理:滁河防洪治理近期工程批复总投资是 11.3亿元,已下资金计划是8.69亿元;池河治理已下资金1.18亿元,已全部完成,到“十二五”末完成投资9.87亿元。
大型泵站技改:白塔河泵站批复投资 8974万元,现已全部完成,定远炉桥泵站更新改造总投资10632.68万元,到“十二五”末1.96亿元投资可全部完成。
“十二五”期间,我市防汛抗旱成效显著,全市水利工程防汛抗旱减灾效益达15亿元。
(2)民生水利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十二五”期间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展开,累计投入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资金6.7684亿元,其中省级以上资金55502万元。共新建、改扩建及管网延伸等各类农村饮水工程118处集中供水工程,其中千吨万人以上规模水厂63座,日供水能力达43万吨,共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28.38万人,学生11.26万人。
“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固小水库404座,完成总投资14.50亿元,其中列入国家规划重点小型水库253座;列入省计划的一般小水库151座。
先后实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23个县次,批复投资累计4.7684亿元,其中省级以上投资3.69亿元。通过实施沟、渠、涵、闸、路、桥等工程,治理田间工程52.23万亩。
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完成投资8627万元,改善灌溉面积15.5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22万亩。
以小泵站、小水闸、中小灌区、塘坝、河沟、末级渠系等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2.74亿元。
(3)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共对5条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治理面积29.3平方公里,其中坡改梯14.92平方公里,新建水保林2.06平方公里,新建经果林0.98平方公里,封禁治理11.34平方公里。完成投资4134万元。结合中小河流治理及清流河、襄河、来河、川桥河等河道穿城段治理,实施生态水保等环境治理工程,建成景观公园,在河道沿岸建设公共休闲设施。
(4)水利管理工作扎实开展 ,工程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水管单位“两费”落实额度逐年上升。“十二五期间”市县两级财政落实水管单位“两费”额度共为3.173亿元,年均增长15%。二是水库巡视检查工作进一步规范。制定并印发了《滁州市水库巡视检查规定》,建立起了水库大坝巡视检查制度和水库安全报告制度。三是争取中央补助县级维修养护资金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实现三连增。从2011年开始,滁州市连续三年争取中央补助维修养护项目资金全省第一,三年共计为2812万元,年增幅19%。四是水库已达标升级工作有效开展。十二五期间共有11座水库获批省级管理单位,其中省一级管理单位1个、省二级管理单位7个、省三级管理单位3个。五是水利风景区建设有声有色。提升水利景观品位,打造水文化,生态景观绵延曲折,为市民提供一个宜游宜居的景观水利公园。2012年白鹭岛获得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襄河景观带、碧云湖(黄栗树水库)、跃龙湖旅游休闲度假园(分水岭水库)获得省级水利风景区,2013年南谯区双洪生态文化公园获得省级水利风景区,2014年襄河景观带获得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5)水资源管理 、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2015年市政府出台了“滁州市实行 意见”,落实了水资源管理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了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体系。全市用水总量每年控制在24.10亿立方米以内。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0年降3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6%。用水总量、用水效率目标全面完成,水功能纳污目标还存在一定距离。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程度全面提高,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稳步推进。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水型社会建设,达到水资源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目标。
(6)水利信息化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国家水文基础建设和地方水利工程建设投入0.6亿元,健全了全市雨情、水情、旱情、水质监测网络体系,为全面提升我市防洪保安、水资源管理和工程运行管理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市已建设完成水文站19个、水位站17个、中型水库测报站46个、小(1)型水库水位监测站176个、雨量站357个、水面蒸发站5处、水土保持监测站5处、水质监测站点27处、墒情监测站56处。利用国家和省里专项资金逐步完成了雨情、水情、墒情监测站点升级改造,基本实现了雨水情实时信息自动采集、传输、上传,雨水情、旱情信息自动测报。对全市水文预报预警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对滁州水文数据库进行升级改造;对滁州水文防汛综合信息查询分析服务平台升级改造,完成了重要水文站、城镇防洪重要河流、大中型水库等29套洪水预报预警方案的修编工作,为提升我市防洪抗旱决策信息支持能力打下了良好基础。完成了省市区三级防汛会商视频系统建设。
(7)水利改革取得较好成果
小型水利改革和管护创新、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十二五”规划目标没有全部实现,两期叠加,给“十三五”水利发展带来投资加大的影响。
(2)“十二五”期间,前期工作滞后,储备项目少,影响“十三五”水利发展。
(3)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加上滁州市财政投入少,满足不了水利发展的需要。洪涝旱灾害时有发生,防御和应对突发性灾害能力差。
(4)各部门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分散,未按照农田水利规划建设,各自为政,建设不成系统、没有形成合力、效果不够明显,农田水利规划委员会不能正常发挥指导建设的作用。
(5)中小河流治理受土地指标限制,征地移民投资大,政府投入小,河道周边受森林增长工程影响难以实施。
(6)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方面问题 :。
(7)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水利发展脱节,水资源配置不能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无法实现“以水定需、以水定规模、量水而行、因水制宜”的目标。
(8)滁州市水利发展与现代水利体系建设相差甚远,水管体制改革还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非工程措施还不健全。人才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体制机制影响人才的引进;执法队伍不够强大,执法人员匮乏,机构不健全,执法能力较弱,尤其是水土保持执法还不像环境保护那样常态化、公众化。
(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的重大需求
(1)防洪减灾需求,滁州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防洪体系较为薄弱,制约并影响滁州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十三五”期间,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尽早建成较为完善的区域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2)水资源配置需求,滁州市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带来水资源的重新配置,现状水资源配置与滁州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不适应,需求水资源供给应有充分的保障。要求“十三五”期间,积极推进资源水利,建立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
(3)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
(4)民生需求,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态之要。滁州市人均水资源量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节水治水管水兴水任务艰巨。“十三五”期间,为满足人类生存、粮食安全等需求,滁州市应倾心构筑民生水利,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
(5)滁州市冲刺全省第一方阵的需求,市委市政府提出“三个发展”战略目标、通过开展水系综治、污水整治、防治洪水、疏通涝水、节约用水“五水”共治行动,为滁州市冲刺全省第一方阵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十三五”期间,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求同步打造生态水利,顺利建成水环境保护和河湖生态健康保障体系,实现绿色发展。
(6)“水利安徽战略”需求,“治水保安、兴水富民”是我省水利发展的目标,为保障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期间,要求滁州市大幅提升应急管理能力、防洪保安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民服务能力、依法行政与依法治水管水能力、行业发展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
(四)水利发展有利条件与主要制约因素
(1)水利发展有利条件
一是在当前经济新常态的历史条件下,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特别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发布以来,2012年国发〔2012〕3号《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作出决定,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2014年5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节水供水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2015年4月2日,《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下发,制定了保障国家水安全的行动计划;连续不断地推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革与发展。
二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给水利发展指明了方向、培育了后劲,给水利改革带来了春天、释放了新活力。
三是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水利投入持续加大,进一步推动滁州市水利与经济社会发展。新型城镇化拓展城乡发展新空间,融合“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淮河经济带,除了国家、省级财政投入,水利投入将更大发挥市场的优势,两手发力,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水利,给滁州市快速发展带来利好环境。
四是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利工程建设更加注重生态水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必须坚持山水田林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促进人水和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水利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水旱灾害频发仍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隐患;水资源短缺仍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水利建设投资不足、土地指标不足仍是影响水利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重建轻管的现象长期存在,除险加固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实施后应有的效益没有得到正常发挥;水利技术人才断档、严重匮缺,这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引进人才体制、机制不活而形成的,再不改变将严重影响全市水利发展。水管体制改革和水利工程管护创新正在探索时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能会有些弯路。
二、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水安全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准确把握水利改革发展形势,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为新时期治水方针;突出滁州市“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健康发展”的决策;积极破解滁州市重大水利问题,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防洪保安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民服务能力、依法行政与依法治水管水能力、行业发展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兴水富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滁州市实现“三个发展”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水利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除水害兴水利,着力构建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
防洪水、除涝水,提供稳定和谐的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水利公共基础设施,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更高要求。以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现代水利设施体系,根据滁州市情,把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的保障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地区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和粮食安全保障战略,统筹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强化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现代水利设施体系是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之一。
2、坚持节水优先方针,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抓节水,就必须依据用水定额及用水总量,加快从粗放用水向节约用水转变,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按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总要求,以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之一。
3、坚持人水和谐规律,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保供水,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水利问题作为水利工作的优先领域,使全市人民更多地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和实惠,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眼于富民惠民,把解决民生水利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民富市强、稳定、和谐的有机统一。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为重点,着力提高水利泽惠民生的程度;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支撑,不断夯实保障粮食安全水利基础;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4、坚持系统治理的全局观念,促进滁州市绿色发展
治污水,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统筹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5、坚持两手发力创新驱动,优化配置建设资金
根据国家公共财政投入状况和投资政策,结合我市财政能力,明确水利建设与发展的重点,优化配置水利建设资金,健全水利投入稳步增长机制,敞开大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水利。
6、坚持水利现代化建设,走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把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升水利科技支撑能力,努力构建与现代水利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保障体系,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三)总体思路
根据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总体要求,提出滁州市水利发展总体布局和主要建设任务,重点开展水系综治、污水整治、防治洪水、疏通涝水、节约用水“五水”共治行动,研究确定重点水利建设工程,合理配置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夯实水利基础产业,为滁州市顺利实现“三个发展”保驾护航。
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加强水利行业能力建设,适应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为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四)规划水平年
规划水平年2020年,展望至2025年。
三、水利发展与改革的目标
我省“十三五”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总体目标:着力打造“四个水利”,建设完善“四大体系”,大幅提升“八个能力”。
结合滁州市实际,融合“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淮河经济带的建设,助推“三个发展”的顺利实施,初步确定滁州市水利发展目标为:加快建设工程水利,争取建成区域综合防洪减灾体系;积极推进资源水利,尽快建成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倾心构筑民生水利,及早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同步打造生态水利,顺利建成水环境保护和河湖生态健康保障体系。为保障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幅提升应急管理能力、防洪保安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民服务能力、依法行政与依法治水管水能力、行业发展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
(一)水利发展目标
(1)工程水利
具体目标:
(2)民生水利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具体目标:全面解决农村饮水问题;主要指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水质达标率比2015年提高15个百分点,集中供水率达到90%,供水保证率达到95%。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具体目标:显著改善农村水利基础实施条件;主要指标: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85%、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全市小型水利工程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6。
(3)资源水利
具体目标:
(4)生态水利
具体目标: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水利风景区等
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目标:逐步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有效遏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主要指标: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4357.4hm2。
(二)水利改革与管理目标
(1)全面深化水利改革、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水利社会管理能力,初步实现水利现代化的管理目标 。
(2)提升水利法制化水平,进一步加强水法规体系宣传贯彻、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完善水事纠纷预防调处机制 。
(3)培育壮大水利科技人才队伍,巩固提升水文水资源和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建设,加强应急管理能力演练与实战。
四、水利发展主要任务
用5年左右的时间,进一步完善滁州市境内的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的防洪保安体系;完成现有病险水库(含新出险的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完成大中型病险水闸加固(含重要的小型水闸),消除病险水库、水闸;大力发展城乡供水,建立城市应急水源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供水保障率、水质合格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加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防旱抗旱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快农村沟河治理和水环境整治步伐;加强非工程设施建设,完善滁州市防汛抗旱决策指挥和预警预报系统;稳步推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土保持等工作;深化水利改革,各项水利改革取得新进展。
(一)防洪减灾工程
全面推进新一轮治淮工程建设,完成淮河干流蚌埠~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任务,开展沿淮行蓄洪区等其它洼地治理,顺利完成安徽省淮河行蓄洪区和淮河干流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基本完成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任务。
全面完成淮河流域重要支流池河治理,完成滁河防洪近期治理工程,加快推进长江支流滁河的进一步治理前期工作。
全面完成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工程建设任务,力争启动中小河流进一步治理工程建设。
实施新一轮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规划内的485座小(2)型病险水库及新出险的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基本完成花园湖闸、全椒闸、赵桥闸、肥全坝闸、高畈闸、水口闸、汊河闸等7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任务。
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按照防洪与除涝规划拟定的任务建设;“十三五”期间开展农村治涝工程前期工作、推进沿淮洼地治理工程实施。
(二)民生水利工程
全面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分类确定提质增效建设、管理和改革任务。通过采取新建、扩建、配套、改造、联网以及加强水源保护、水质检测能力建设、水厂信息化试点建设、创新体制机制等措施,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工程和运行管护体系。使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水质达标率比2015年提高20个百分点,供水保证率达到95%。
加快实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重点是:更新改造小型泵站7.5万千瓦,加固、新建小型水闸220座,整治河沟944条,扩挖塘坝2.5万口,208.5万亩灌区末级渠系基本畅通 ;继续实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小型水利工程效益进一步提升,防汛抗旱能力进一步增强。总投资约60亿元。
(三)水资源配置工程
加大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力争江巷水库在“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进一步推进山许、靠山及崔家湾等中型水库的前期工作。
作为调整滁州市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水资源分配工程,驷马山引江工程(输水干渠)项目,“十三五”期间积极做好该项目前期工作,并作为项目储备。
继续实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计划完成32处。“十三五”期间,开展沙河集、黄栗树、凤阳山、屯仓水库蓄水位抬高工程的前期工作。
(四)农村水利工程
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拟争取投资6.54亿元,建设驷马山、女山湖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准备开工建设炉桥大型灌区;对10处5万亩以上重点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拟争取投资2.25亿元。
“十三五”期间研究新建江巷水库灌区工程,做好前期工作。
拟对33处1 ~5万亩一般的中型灌区进行改造,拟争取投资2.0亿元,改善灌溉面积100万亩。
加快实施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拟更新改造23座,总装机4.4万kW,争取投资2.2亿元。
大力推进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规划全市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拟投入4.0亿元。
(五)生态水利工程
开展清洁小流域和坡耕地水土流失整治工程建设,加强江淮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主要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主要的治理措施是坡面整治措施和沟道治理措施,坡面整治措施主要以土坎梯田、排灌沙沟和修建田间道路为主,沟道治理措施主要以治理塘堰和沟头防护为主,已达到控制水土流失,有效地抑制土壤侵蚀,保护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全市37条小流域治理,治理面积862km2 ,其中坡改梯2130hm2,水保林6400hm2,经果林3130hm2,封禁治理17320hm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212处。总投资1.3亿元。
“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与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拟建设一批高水平、具有代表性的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大力推进清流河、池河等河流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加大地下保护力度,制定天长等重点地区地下水合理开采计划等。
加强城市等重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十三五”期间,加强入河排污口布局与整治、内源治理与面源控制、生态基流及敏感生态需水保障、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地下水水资源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资源保护监测、水资源保护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前期工作。
(六)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全面加强水文水资源和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建设,加强农村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水利信息化体系、水利应急管理设施、水利科技基础设施、水行政执法能力基础设施、市属单位基础设施建设等。
(1)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涉水行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继续巩固行政权力事项清理成果,严格按权力清单行使权力。加快转变水行政管理职能,对保留的审批事项优化流程,简化程序,提高效能;对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放权到位,搞好衔接,加强监督。研究制定市级与县级水利事权划分的意见。
(2)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
把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健全干部选拔、人才培养、考核激励机制。对人才在评先选优、职称评定、入党晋级、选拔任用等方面优先考虑,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干事创业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加大力度协调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出台优惠政策,尤其是强力推进“三支一扶”水利人才引进,吸引各类人才到水利部门建功立业。同时积极做好保障支持工作,财政供给的人员经费,及时全额拨付到相关单位。注重人才交流,培养中层干部全面的工作经验,增长宏观管理、综合协调、水利技术等各方面才能。大力推进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突出高层次人才培养,抓好优秀人才和中青年业务骨干的实践锻炼,加强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和工作作风养成,以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能共事、不出事为干部要求的科学机制,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高层次水利人才队伍。
(3)水利行业廉政建设
为保障“十三五”期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开展,研究制定滁州市水利发展廉政建设实施方案。
总体要求:市水利局党组将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惩治和预防腐败两手抓、两手硬,深入推进水利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我市水利改革发展和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提供坚强保证。通过扎实工作,不断完善水利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消极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权力运行廉洁程度显著提升。党的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四风”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惩治腐败力度持续加大,源头防治腐败不断深入,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显著增强。
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①抓紧抓实党的作风建设;②进一步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三十条、二十六条规定;③进一步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整改落实工作;④进一步健全正风肃纪工作机制;⑤进一步扎实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坚定不移惩治腐败:①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力度;②严肃查处用人上的腐败问题;③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④着力提高案件查办整体水平。
科学有效地从源头上预防腐败:①深化党风廉政宣传教育;②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③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④注重以改革统揽预防腐败工作;⑤加大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两大体系建设力度。
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对贯彻落实中央《工作规划》、省、市委《实施意见》和《实施办法》的组织领导。①着力强化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②全面深化反腐败体制机制改革;③完善落实惩防体系建设各项任务的保障机制。
五、水利改革主要任务
一是按照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重点,全面提升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二是按照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等要求,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三是按照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水利法制建设;四是根据新时期水利建设和管理任务,针对水利自身发展的薄弱环节,全面提升水利行业能力。
滁州市“十三五”时期水利改革与管理的主要任务分为加强水利法制建设、加强水利管理、深化水利改革、提升行业能力、严肃行业廉政五个方面。
(1)加强管理方面。一是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基本完成重要河道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二是实行用水定额管理,指定不同地区的节水标准,建立用水效率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严格的用水指标考核和监督机制,三是实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分解提出各地县市区、各河段的入河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四是建立地下水功能区管理制度,划定地下水功能区,核定各地区的开采量控制指标,加强地下水监督管理;五是建立健全河湖管理制度,强化水利行政、管理、执法体系和队伍建设,河道管理进入行政体系,重视中小河流建设和管理,组建水土保持站,加强水域岸线管理、采砂管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取水口管理;六是建立健全洪水风险管理制度,编制主要河道、地区洪水风险图,建立洪水影响评价制度;七是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工作目标责任,推进水管单位达标建设进程;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提高职工专业技术水平和行政管理水平,适应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的要求,科学管水、注重服务,全面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八是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完善各类应急管理预案,完善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强化责任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加强机动抢险队伍建设和抗旱服务组织建设;九是规范水利建设市场管理,加快建立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体系。
(2)深化改革方面。一是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积极推动城市、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规范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作为建设项目是否能够立项的刚性约束。根据相关规定,严格水资源费征收,通过价格杠杆作用,进一步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二是深化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围绕严格管水、安全用水、科学配水、截污清水、保水美水、人水和谐,着力建设水资源管理、水安全保障、水资源配置、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与水景观建设、水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等六大体系,积极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继续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和重点小流域治理。三是完善农业水费征收与使用管理制度。按照“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体制,促进农业节水,实现农田灌排工程良性运行和农村水利体制机制创新”的原则,完善水费征收与使用管理制度,创新收费模式,优化供水服务,保证工程安全、供水安全。四是深化小型水利工程建管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明晰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完成全市“两证一书”发放工作,进一步实化“主体申报、审核立项,落实责任、先干后补,考核验收、兑现奖惩”的操作程序,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总结我市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经验,力求符合实际、可复制、可推广。进一步加强基层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大力培育防汛抗旱、灌溉供水、农村供水等专业化服务队伍。五是完善水利投入增长机制。逐步完善公共财政水利投入政策,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筹集水利建设资金;落实水利金融支持相关政策,争取金融机构支持水利项目建设,探索不同类型的涉水项目融资模式,扩大水利融资规模;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项目。逐步增加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专项经费,吸收社会资金用于水利工程管护。
(3)加强水利法制建设。一要健全水法规体系,完善民生水利、水资源节约保护、水利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规;二要完善水行政执法体制和制度,强化执法,保证水法规有效实施;三要完善水事纠纷预防和调处机制,保障水事秩序和谐有序;四要深化水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行为;五要加强税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制精神。
(4)提升行业能力方面。一是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水事纠纷预防和调处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水法规体系宣贯,开展水利法制教育,加强安监督管理;二是进一步加快水利信息化及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做到上下级纵向沟通、与其他部门横向沟通。三是加强基层水利单位建设,加强机构建设,保障经费,落实人员,提高业务素质;四是加强队伍建设,加强行业人才培训;五是加强科技创新,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促进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
(5)严肃行业廉政建设。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在工程建设领域进一步简政放权,正确区分监督、管理的职责,划清“运动员”、“裁判员”责任,精简办事人员和办事流程,大力发挥纪检监察的监管作用。
六、投资测算与规划效果评价
(一)投资测算
根据“十三五”及到2025年水利发展和改革的目标与建设任务,按照“坚持两手发力创新驱动,优化配置建设资金”的原则,拟定“十三五”期间实施的重点水利建设工程主要是:
一、防洪减灾工程
(一)新一轮治淮:淮河干流蚌埠~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沿淮行蓄洪区等其它洼地治理;安徽省淮河行蓄洪区和淮河干流滩区居民迁建工程。
(二)重要支流治理:淮河重要支流池河治理工程
(三)全市中小河流进一步治理工程
(四)大中型病险水库、水闸加固
(五)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六)城市防洪除涝:滁州市城市防洪;天长、南谯新区、来安、全椒、明光、凤阳县城市防洪;汊河新区防洪工程。
二、水资源配置工程和城乡供水保障工程
(一)重点水源工程:江巷水库
(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三)全市抗旱应急工程
三、农村水利工程
(一)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骨干工程:女山湖大型灌区;驷马山大型灌区;炉桥电力灌溉站大型灌区;全市重点中型灌区。
(二)1~5万亩小型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三)中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
(四)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五)小型农田水利改造提升工程
四、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工程:水土保持工程为主。
拟在“十三五”期间实施的以上工程估算总投资220.82亿元。详见附表,滁州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汇总表
(二)经济效果评价
“十三五”期间重点水利工程的实施,可全面提高淮河干流堤防、重要防洪城市、滁河干流重点河段的防洪标准,明显改善淮河重点平原洼地与沿滁河重要圩口的除涝条件,初步缓解近期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缺水矛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与农村居住环境。据测算,多年平均可减少水旱灾害损失约6亿元,并大幅度减少防汛物资、人力与灾后重建的投入。可新增供水能力1亿立方米,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全市新增、改善有效灌溉面积617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十三五”水利建设,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社会效果评价
“十三五”期间重点水利工程实施后,将显著减少洪灾损失和缓解缺水危机,初步实现了防洪减灾的规划目标,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减少行蓄洪区运用机率,提高重要防洪区防洪标准,缓解重要缺水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改善城乡居民饮用水条件,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与农村居住环境。将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支撑滁州“三个发展”,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和美好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经济新常态下,“十三五”期间水利工程的建设,可有效拉动内需,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十三五”水利建设,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四)生态环境效果评价
水利工程的实施,可避免或减少水库垮坝、重要堤防溃破导致的生态灾难发生。骨干水源工程的建设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加强,可改善河道生态环境用水状况,有利于维护河流健康生命,有利于减少环境地质灾害。生态引水和闸坝防污控污调度,可有效改善调水沿线的生态环境,防止严重污染事故发生,促进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作的加强有利于水土流失的防治和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增加植被覆盖率,巩固生态建设成就。“十三五”水利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环境效益。
七、保障措施
(一)科学制定规划,加强分类指导
继续完善以全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滁河与淮河重要支流规划、城市防洪规划和跨区域水资源配置等专业规划为支撑的水利规划体系。加强和完善规划的专家评审制度,规划批准后,及时向社会公告,加强规划的宣传和引导,提高全社会对水利规划的认同程度,引导公众积极地参与和支持水利规划实施,使规划实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在水利规划实施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听取公众的意见,充分反映公众意愿,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强化水利规划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并将规划作为涉水事务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依据,切实维护经批准的流域或区域综合规划的约束力。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规、规划来实施水利事务的综合管理。国民经济建设及布局与水资源综合规划相衔接,依据规划做好重要水利建设项目的论证工作,注重对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资金筹措、环境影响、移民安置、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可行性论证,完善重要水利建设项目的决策机制,依法规范水资源开发行为,合理安排水利工程建设。
(二)加大政府投入,确保投资需求
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合理划分市与县(市、区)、政府与市场的事权,明确各类水利工程的投资主体。市与县(市、区)两级政府预算内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增加,从相应的预算内新增财政收入中增加安排部分资金。市级投资主要用于市本级境内水利建设项目投资,设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逐年加大防汛抗旱经费、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投入,加大水利扶贫工作力度。
改革水利投融资体制,多渠道增加水利投入,拓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逐步构建并完善以政府安排资金为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机制。推进城镇供水、污水处理等市场化进程,提高效益,增强融资能力。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鼓励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政府财政、市场运作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进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已经建成的公益性水利项目,具备条件的经过批准可以依法转让产权或经营权,回收的资金滚动投资于公益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三)履行政府职能、有序组织实施
各级政府在规划、政策和投资等方面,切实加强对水利建设的宏观调控和指导。把水利事业的发展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通盘考虑,周密计划。建立水利工程质量行政领导、项目法人、参建单位领导终身负责制,以及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竣工等各个环节的岗位责任制。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有序组织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实施;从代建制的工程试点中总结经验,推广到今后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去。水利工程从规划到实施,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水利队伍。
只有建立一支与水利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才能切实保障“十三五”水利规划的实施。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坚持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水利技能人才四支队伍建设一起抓。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优化年龄结构与专业结构;以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基层水利职工教育培养为基础,大力开展干部职工教育培训;采取多渠道引进、培养水利水电等专业高层次人才,大力开展水利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培养选拔高级技师,培养水利技能人才。
(四)加强监督检查、提高运行效率
全面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效能建设,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推进依法行政进程,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确保法律法规正确实施;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依法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强化对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加快对“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分解,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考核打分制度,大幅提升“十三五”规划的实际指导效能。
(五)加快重大前期基础工作
大力推进驷马山引江工程(滁河四级站、输水干渠)、山许水库、崔家湾水库、靠山水库等重大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加快江巷水库灌区工程、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研究实施沙河集水库抬高蓄水位工程。大力推进洪水资源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建设等。
2020年底前,完成市、县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现状评价。开展研究水生态文明建设与湿地生态修复、全市水资源保护工程编制工作。(国务院水十条要求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