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开发园区经信部门:
现将《马鞍山市“十四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马鞍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2年7月12日
马鞍山市“十四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与总结........................... 1
(一)主要成就............................................................................ 1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链条日趋完善................................. 1
2、产业集聚持续增强,四大集群初步形成................................. 1
3、项目建设不断推进,产业投资日益活跃................................. 2
4、产业承接效果显著,特色领域优势凸显................................. 3
(二)面临不足............................................................................ 3
1、产业规模整体偏小,产业影响力待提升................................. 3
2、产业层次整体不高,产业聚集力待增强................................. 4
3、中高端人才较匮乏,产业配套能力不足................................. 4
二、“十四五”发展趋势与展望........................... 5
(一)“十四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 5
1、电子信息产业迎来新一轮变革,创新加速向多技术融合互动发展5
2、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日益加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焦点6
3、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正逐步形成,企业以颠覆性创新模式加速竞合8
4、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产品涌现,应用需求拓展成为产业增长动力8
(二)“十四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机遇....................................... 9
1、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9
2、绿色化、智能化助推经济升级发展...................................... 10
3、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产业发展动能...................................... 10
4、新基建快速推进提升产业发展空间...................................... 11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发展思路.......................................................................... 13
1、承接转移,规模化发展......................................................... 13
2、应用切入,融合化发展......................................................... 13
3、龙头带动,集群化发展......................................................... 14
4、统筹布局,特色化发展......................................................... 14
(三)发展目标.......................................................................... 15
1、经济规模目标........................................................................ 16
2、自主创新目标........................................................................ 16
3、企业培育目标........................................................................ 16
4、产业配套目标........................................................................ 16
四、发展重点与路径.................................... 18
(一)半导体产业...................................................................... 18
1、市场前景............................................................................... 18
2、发展重点............................................................................... 19
3、发展路径............................................................................... 23
(二)光伏产业.......................................................................... 25
1、市场前景............................................................................... 25
2、发展重点............................................................................... 26
3、发展路径............................................................................... 28
(三)LED产业........................................................................... 29
1、市场前景............................................................................... 29
2、发展重点............................................................................... 30
3、发展路径............................................................................... 33
(四)功能性材料产业............................................................... 34
1、市场前景............................................................................... 34
2、发展重点............................................................................... 35
3、发展路径............................................................................... 39
(五)工业互联网产业............................................................... 41
1、市场前景............................................................................... 41
2、发展重点............................................................................... 46
3、发展路径............................................................................... 55
(六)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57
1、市场前景............................................................................... 57
2、发展重点............................................................................... 58
3、发展路径............................................................................... 74
(七)通信通讯产业.................................................................. 75
1、市场前景............................................................................... 75
2、发展重点............................................................................... 76
3、发展路径............................................................................... 80
五、空间布局与载体.................................... 82
(一)空间布局.......................................................................... 82
(二)主要载体.......................................................................... 83
六、重点任务与工程.................................... 85
(一)内培外引着力重大项目................................................... 85
1、实施产业链生态圈打造行动.................................................. 85
2、优化项目存量提升项目质量.................................................. 86
3、加强精准招商保障项目建设.................................................. 87
(二)引进培育优秀产业人才................................................... 88
1、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各链有机衔接...................................... 88
2、建立服务平台,完善人才发展环境...................................... 88
3、优化人才政策,设立人才专项基金...................................... 89
(三)推进实施产业互联计划................................................... 90
1、推进软件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90
2、加快培育多种智能化产业形态.............................................. 90
3、实施数字化智能工厂试点建设.............................................. 91
(四)加强区域创新合作交流................................................... 92
1、融入长三角都市圈发展......................................................... 92
2、推进建设产业合作联盟......................................................... 92
3、组织企业创新合作交流......................................................... 93
(五)加强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93
1、推进产业智能化及智能产业化发展...................................... 93
2、强化土地规划并落实生态保护政策...................................... 94
3、打造两化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 94
七、配套政策与措施.................................... 95
(一)加强顶层组织保障........................................................... 95
1、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视程度.......................................... 95
2、建立领导机构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95
3、统筹协调资源提升解决问题效率.......................................... 96
(二)完善财政金融支持........................................................... 97
1、建立多元融资体系................................................................. 97
2、协助骨干企业上市................................................................. 97
3、设立产业合作基金................................................................. 98
(三)优化公共服务资源........................................................... 98
1、完善电子信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98
2、申建重点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平台.......................................... 99
3、优化产业配套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99
(四)改善产业空间布局......................................................... 100
1、打造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100
2、优化空间布局实现区域错位发展........................................ 100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共服务........................................ 101
(五)健全监督考核机制......................................................... 102
1、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 102
2、推行跟踪问效明确奖惩制度................................................ 102
3、制定激励措施提升管理效率................................................ 102
附件一:产业链全景图.................................................................. 104
附件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 105
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市场现状.............................................. 105
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市场发展前景预测............................... 106
2、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模及预测.................................... 107
附件三:工业互联网相关资料....................................................... 108
附件四:电子信息产业重点目标企业............................................ 111
“十三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幅达9.05%,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截至202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6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6位。其中,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亿元,同比增长约18%。近几年,马鞍山市电子信息产业有了较快发展,具备一定规模和基础,在一些领域具有明显的成长性优势,很好地带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马鞍山市电子信息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四大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增强。一是形成了以圆融光电、泽润光电、康佳绿色照明等企业为代表的LED产业初具规模,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约6.3亿元,同比增长15.6%。二是形成了以智电电力科技、茂迪新能源为代表的先进光伏制造产业集群,2020年销售收入预计约41亿元,同比增长8.7%。三是形成了以中钢天源、鑫阳永磁、新康达磁业等企业为代表的磁性材料产业集群,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约11.5亿元,同比增长10.1%。四是形成了以东科半导体、龙芯微、安心半导体、太时芯光、瑞声科技等企业为代表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集群,2020年销售收入约21.3亿元,同比增长45%。电子信息产业相关企业自主创新效率、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助力马鞍山市经济快速发展。
“十三五”期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推进,产业投资日益活跃。202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项目30个,总投资56亿元。其中包含东科半导体公司超高频氮化镓电源管理集成电路项目、中兴年产15万套5G半导体设备配套结构件项目、富信半导体年产100亿只半导体器件项目、世源科技年产272万块显示模组项目、中电泰日升马鞍山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套5G通讯结构件项目、瑞斯康达光通信和工业互联网生态产品智能制造基地项目、三迪光电年产1000万件LED背光源项目、展辉电子高性能模拟芯片设计项目、爱协生科技IC设计及显示膜组研发项目、中钢天源中科钢研及纳米微晶石项目等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项目。此外,由上海河姆渡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含山县投资5.5亿建设河姆渡工业互联网智慧运营中心项目,该项目将依托河姆渡电子商务平台,立足城市与建筑,为智慧及智能产业创新升级贡献力量。
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过程当中,马鞍山市深入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深入分析长三角地区主导产业布局,坚持补位发展、协同发展。马鞍山市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引进三迪科技、微晶光电等长三角项目;积极引进长三角地区大院大所,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马鞍山市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与南京大学、复旦大学、苏州纳米所等建立合作,引进一系列电子信息产业产学研项目。此外,马鞍山市引进长三角地区封测贴片等项目,产业承接效果较为显著,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半导体封测发展领域。
相对于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地区来说,在发展数量和规模上,马鞍山市相关产业规模不大、层次不高,企业数量有限、规模偏小,核心竞争力不足,缺乏一批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生产经营及企业发展产能尚未全部释放,导致马鞍山市电子信息产业与其他相对成熟的主导产业相比,产值及税收总量相对较少。
马鞍山市电子信息产业在发展层次上,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相对较少,产品附加值有待提高,产业关联度较低,纵向耦合的产业链尚未能有效形成。同时,马鞍山市作为典型的组群式城市,信息产业企业布局较为分散,同类型的企业分布在不同园区,不易形成企业间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产业链,较难形成规模化的、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产业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产业,产业发展离不开大批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和懂管理会经营的实用复合型人才。近几年马鞍山市在人才资源开发、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电子信息人才有效支撑不足、人才短缺仍然是制约马鞍山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尤其是缺少创新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领军的高层次人才。在产业配套方面,还缺乏部分产业创新发展与承接转移的基础性要素,如公共技术开发、共有产业基地、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市场网络、物流配备等方面需要加强。
电子信息产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终端发展浪潮的推动下,市场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浪潮推动下,5G、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下一代通信技术、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一定程度上重塑社会生产及生活方式。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全球产业结构。随着跨界融合和颠覆性创新成为产业发展新的热点,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亟需提质增效。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渐打破服务及贸易的时间、空间界限,促进贸易的精准度和效率显著提升,给电子信息产业带来新一轮变革。5G、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数字孪生等创新技术深入发展并取得突破成果,这些创新技术应用到电子信息制造业当中,生产出智能化的产品,并应用到交通、医疗、家电、汽车等领域,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向多技术融合互动发展。
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下,发达国家不断强化其核心技术和信息资源优势,国际技术与产业竞争日益加剧。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进步,带动电子信息产业整体保持高速发展,产业竞争也日益加剧。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要在新兴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不仅要在创新质量上与发达国家比肩,还需在时间上与国际巨头竞速。以美国为代表的传统发达经济体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美国、英国经济增速预期下调。新兴经济体保持较强上升势头,成为推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增长的主要力量。世界正在进入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全球以及国内的产业竞争加剧,新一代信息新技术成为发展战略的焦点,以智能化为特征的应用需求的带动性逐渐显现。随着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理念正在逐步向各行各业渗透,由此传统电子信息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升级。
图1 2016-2020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21,05
图2 2020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情况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21,05
外部的严峻形势倒逼产业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整机企业参与上游环节研发,牵头整合产业链资源,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和集群效应得到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地区四大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产业聚集效应成为推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此外,电子信息类企业不断进行并购重组,龙头企业在发展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发展,龙头效应逐渐凸显。电子信息类企业也正以颠覆性创新模式加速竞合,传统产业也将因成功实现产业转型而进入价值爆发的核聚变时代。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做好新兴技术和产品超前布局,做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把握电子信息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信息技术与消费端应用需求的结合,正在不断改善消费环境、拉动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级,电子信息产品端和应用端向智能化发展,为产业发展带来持续增长动力。
近年来,消费方式正在日趋移动化,智能终端成为重要渠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电子信息类应用产品不断涌现,如移动智能终端、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丰富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内涵,扩大了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为电子信息产业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催生了智能汽车、智能家电、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装备等新产品,更广领域、更多维度、更具系统性的产业技术亟待进一步突破。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传统服务业与信息技术融合,能源与互联网融合等方兴未艾,为加快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提供了新的领域。传统电子信息产业的森严壁垒也正被逐步瓦解,开始从产品形态、销售渠道、服务方式、盈利模式等多方面实现与“智慧+”的深度融合。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经进入区域布局调整期,长三角等地区开始转移具有更强创新性和更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产业链环节,这为马鞍山市加快承接中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增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实力提供了机遇。电子制造、数据中心等产业项目的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具有投资风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使得电子信息产业上下游供应链在本区域内逐渐打通。积极引导毗邻地区与苏浙合作共建,积极引导马鞍山市电子信息技术企业与长三角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沟通协作,积极招引行业优势企业来马鞍山落户,将有助于马鞍山市形成更强大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长三角区域内的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工业产业(链)企业配套发展、错位发展为马鞍山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增长点。
传统的电子信息制造类产业,具有污染大、耗费人力多的劣势,对产业进行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日显紧迫。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抓手,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促进电子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成为必要。5G、工业互联网、智能化升级和数字新型基础设施的快速推进给电子信息产业带来重要发展机遇。需要充分发挥生态环保倒逼引导作用,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由此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支持重点行业改造升级,鼓励企业瞄准国际国内同行业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智能化、能效环保等水平成为目前企业发展的重点。在对电子信息产业进行绿色化、智能化改造过程中,经济进一步得到升级和发展。
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通信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不断取得新突破、推进新应用、创造新业态,电子信息新技术、新产品迭代速度加快,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不断转型升级。为抢夺新技术发展的制高点,世界各地纷纷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投资,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布局面临重大调整,产业转移的步伐也不断加快。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融入各行业,拓展经济社会发展新空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汽车、电力等传统行业的融合应用场景,促进传统装备和设备的网络化和智能化升级,形成新的发展空间和新动能。在与传统领域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中,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向规模化、多元化、高端化、精干化等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将进一步促进电子信息相关应用领域的市场增长,带动产业进入新一轮的发展。马鞍山市要充分发挥已有优势,积极抢占电子信息产业制高点,在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和布局重组中紧抓大好发展机遇。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基建”有别于与传统基建,“新基建”以产业作为赋能对象,促进信息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加快形成并完善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环境。“新基建”中最重要的资源要素是数据,对于数据资源的整合与传统基础设施要素的整合具有根本性差异。近年来,5G商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快速发展,且仍处于加速阶段,将这些技术深度应用于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融合基础设施,智慧城市、数字经济、教育、医疗等多点开花,将资源向这些活力充沛的行业倾斜,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将迸发更强的生命力。这些使得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拓展到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提升了信息技术赋能范围和深度,同时增加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空间。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决策部署,全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以政策协同为保障,坚持应用牵引、问题导向,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为“智造名城”建设提供坚实支撑,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不断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着力强龙头、聚集群、补链条。引导价值链向中高端延伸,着力完善产业生态体系,推进马鞍山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化、特色化、融合化,实现马鞍山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半导体、光伏、LED、功能性材料、工业互联网、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通信通讯七大领域,攻坚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将马鞍山打造成为集“芯—能—光—材—网—软—讯”为一体的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形成产业附加值高、技术创新度高、竞争力强的现代化电子信息产业体系。
结合马鞍山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着力增量引进做大产业规模。紧抓当前全球及国内电子信息产业梯度转移以及合肥、南京等城市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趋势,立足长三角都市圈,放眼全球及国内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区域,积极主动探索在马鞍山市产业转移中与目标区域的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集中本地优势资源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聚焦大项目引进,快速做大产业规模,打造马鞍山成为国内承接产业转移的创新标杆。一方面,构建目标导向的招商体系,充分结合当前马鞍山市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条件及产业发展需求,聚焦电子信息中、高端产业环节,做到有针对性、有选择地承接;另一方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制定针对企业转移核心环节的相关鼓励政策,促进其在转移制造环节的同时将关键环节同步转移,推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链在马鞍山市重构。
把握信息技术向多领域广泛渗透的发展趋势,从新基建、智慧城市、工业转型升级、信息消费、品质民生等电子信息产业下游应用领域切入,立足需求牵引,并充分挖掘马鞍山及周边地区市场需求,积极发展智能终端、智能LED应用等领域,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互促互进的良性格局。同时,抢抓“互联网+”在各个领域创新应用的机遇,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化和应用推广,以广泛的市场需求刺激供给创新,加大产品和服务供给,并以工业互联网应用、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等为重点推进马鞍山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新的业态和增长点。
聚焦马鞍山市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布局领域,狠抓龙头企业发展,强化龙头企业在全产业链布局中的核心带动作用,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上下游协同联动发展。一方面,盘活存量,对产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要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迅速做大做强,打造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电子信息领域各环节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集中力量加大电子信息行业内龙头企业引进力度,利用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吸引相关配套企业入驻,做大产业规模的同时重点带动以半导体、光伏、LED、功能性材料、工业互联网、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通信通讯为代表产业的研发、设计等上游环节向马鞍山集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从外部立足马鞍山实际,以现有或潜在的比较优势为基础,围绕资源优势做强功能性材料及元器件等下游精深加工领域,围绕区位条件积极布局半导体封测、光伏、LED、等领域,配套长三角及周边区域,积极打造马鞍山市电子信息产业特色。从内部依据马鞍山各区县及开发区各自产业基础条件,为避免同质化竞争,就电子信息各细分领域,全市统筹、合理布局,实现差别化竞争,错位化发展。各区县在招商引资等领域要创新合作机制,推进各区县围绕自身产业定位重点突破、特色发展。并充分发挥优势区县对其他区县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有核心、有梯度、有层次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积极打造郑蒲港新区集成电路产业、慈湖高新区通信通讯产业、雨山区功能性材料产业等特色产业集群,实现各区县特色化发展。
到2025年,马鞍山市电子信息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半导体、光伏、LED、功能性材料、工业互联网、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通信通讯等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布局更趋合理,涌现一批标杆型龙头企业和引领型创新企业,绿色发展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把马鞍山建设成为具有产业承接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强市。
产业规模持续扩张,产业发展迈向高质量,到2025年力争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规模突破350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比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主导产业地位确立,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引擎。
到2025年,新增3-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20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引进一批产业急需的高端领军人才,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品30个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比突破3.5%。
至2025年,电子信息企业实力显著增强,通过本市骨干企业培育壮大和外埠重点企业的招引合作,发展5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5家,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0-15家,1亿元以上企业50-80家,孵化培养一批上市公司。形成一批具有行业领导力的龙头企业,培育出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至2025年,在半导体、光伏、LED、功能性材料、工业互联网、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通信通讯等细分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着力引进高端人才200人以上,新增国家级共性基础服务机构5-10家,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表1 发展目标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单位 | 2025年目标 |
经济规模 | 产业规模 | 亿元 | 350 |
自主创新 | 国家级研发平台 | 个 | 3-5 |
省市级研发平台 | 个 | 10-20 | |
国家和省级产业创新载体 | 个 | 20 | |
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 | % | ≥3.5% | |
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品 | 个 | ≥30 | |
企业发展 | 50亿元以上企业 | 家 | 3-5 |
10亿元亿元以上企业 | 家 | 10-15 | |
1亿元以上企业 | 家 | 50-80 | |
规上企业(新增) | 家 | ≥50 | |
产业配套 | 新增国家级共性基础服务机构 | 家 | 5-10 |
高端技术人才 | 个 | ≥200 |
2018-2020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连续增长。2020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8848亿元,同比增长17.0%。2020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销售收入为3778.4亿元,同比增长23.3%;晶圆制造业销售收入为2560.1亿元,同比增长19.1%;封装测试业销售收入为2509.5亿元,同比增长6.8%。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增速最快,且进一步扩大了在整体产业规模中的占比。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从“小设计-小制造-大封测”向“大设计-中制造-中封测”的转型发展逐步稳定。
图3 2018-2020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与增长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21,05
——半导体封测
依托中兴、瑞声、龙芯微等半导体领域龙头企业招大引强,发挥蒲建电子产业园、金蒲半导体产业园、中兴新地产业园、马鞍山综保区半导体保税研发制造基地“筑巢引凤”作用,培育业态丰富、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半导体封测产业体系,并向IC设计、先进封测领域延伸产业链。以郑蒲港新区半导体产业集群为载体,依托龙芯微等优势龙头企业,重点布局发展系统级封装、芯片级封装、圆片级封装和硅通孔等先进封装技术,不断增强先进封装测试的规模化能力。依托东科半导体等企业,重点发展氮化镓超高频AC/DC电源管理芯片封装和氮化镓应用模组封装;依托芯海科技、新芯威半导体等企业,重点发展SOC/AIOT低功耗无线链接芯片封测、MOS器件封装测试;依托海尊电子科技、鸿发智能科技等企业,重点发展智能模组SMT贴片、可穿戴SMT贴片。围绕集成电路制造、化合物半导体器件制造和外延片生产,着力构建完整产业链,积极引进和培育封装测试与材料企业,完善产业生态环境。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支持先进封装企业与设计企业间的业务整合或并购,进一步做大做强,积极探索新兴产业业态。
——半导体元器件
依托三迪光电等企业,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光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器件、新型机电元件。依托富信半导体等企业,重点发展二极管、三极管、MOS管、稳压电路、贴片电阻、贴片电容等产品。依托马鞍山市重点半导体企业,积极引进和培育相关企业,重点布局发展半导体传感器关键零部件,发展各类继电器、射频连接器、低压电器、工业连接器、新型电容器等产品;重点布局电子连接器、电源适配器、变压器、微型马达、精密电阻、电感元件、陶瓷插芯等产品,重点引入气体阀门等元器件企业。
——半导体材料
以东科半导体为载体,重点布局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等新领域,鼓励发展硅基晶圆片及硅外延片。依托含山县斯坦得项目,重点发展LDI感光干膜及半导体光刻胶材料。依托马鞍山市稀土资源精深加工优势,鼓励发展覆高档稀土发光材料、显示材料等半导体材料。重点布局发展多层高密度、双面、多层柔性、柔刚结合及特种印刷电路板设计制造,拓展玻纤布、覆铜板等半导体封装材料;重点布局发展超高纯度金属电镀材料等半导体材料;重点布局金属靶材、合金靶材、陶瓷化合物靶材等溅射靶材。借助毗邻南京的区位优势,布局发展半导体制造所需的电子特气、湿电子化学品等材料。积极培育高端电子制造材料,打造马鞍山市特色半导体材料产业生态。
表2 半导体产业领域发展重点
重点领域 | 发展方向 | 主要产品与技术 |
半导体封测 | • 先进封装 | • 系统级封装 • 芯片级封装 • 圆片级封装 • 硅通孔技术 |
• 氮化镓封装 | • 氮化镓超高频AC/DC电源管理芯片封装 • 氮化镓应用模组封装 | |
• 特种封测 | • OC/AIOT低功耗无线链接芯片封测 • MOS器件封装测试 | |
• SMT贴片 | • 智能模组SMT贴片 • 可穿戴SMT贴片 | |
半导体元器件 | • 半导体传感器关键零部件 | • 继电器 • 射频连接器 • 低压电器 • 工业连接器 • 新型电容器 • 电子连接器 • 电源适配器 • 变压器 • 微型马达 • 精密电阻 • 电感元件 • 陶瓷插芯 |
• 传统半导体零部件 | • 二极管 • 三极管 • MOS管 • 稳压电路 • 贴片电阻 • 贴片电容 | |
• 新型半导体零部件 | • 新型电子元器件 • 光电子器件 • 电力电子器件 • 新型机电元件 | |
半导体材料 | • 高端电子材料 | • LDI感光干膜 • 半导体气体 • 半导体光刻胶 • 电子特气 • 湿电子化学品 • 化合物半导体 |
• 硅片 | • 硅基晶圆片 • 硅外延片 | |
• 稀土类半导体材料 | • 稀土发光材料 • 显示材料 | |
• 半导体封装材料 | • 玻纤布 • 覆铜板 | |
• 电镀材料 | • 超高纯度金属材料 | |
• 溅射靶材 | • 金属靶材 • 合金靶材 • 陶瓷化合物靶材 |
l 2020-2022年:增强产业集聚,以项目为抓手完成强链补链
立足马鞍山本地半导体产业现有生态,不断增强产业集聚,通过重点项目推进不断完善半导体产业产业链强链补链工程。一是依托现有的涵盖SOP、SIP、COF、QFN、DFN、BGA、TO252等超过70种封装形式的全类型封装产业集群,继续加速封装测试产业对长三角区域半导体产业的承接速度,持续打造先进封装测试新优势。二是针对本地及区域半导体产业零部件产品需求,特色化发展本地半导体零部件产业,作为产业升级的新突破口。三是鼓励发展半导体材料产业,推进强链补链工程,拓展发展化合物半导体等新兴领域,不断加快产业集聚协同。
l 2023-2025年:加速产业承接,以合作为纲领实现产业升级
围绕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半导体产业合作试验区,重点发展半导体封测、零部件与材料等子产业。一是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大力发展高端封装测试技术。进一步加强与南京、合肥等地的晶圆制造企业技术交流和商业对接,带动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封测产线落地,不断推进对周边半导体封装测试产业的有效承接,实现产业升级。二是瞄准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传感器技术,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相关企业合作,重点发展符合区域发展需要的半导体传感器关键零部件。三是大力扶持半导体材料企业做大做强,实现与本地半导体产业、区域半导体产业融合发展。
2018-2020年,中国光伏产业规模连续增长。2020年中国光伏产业规模为9521亿元,同比增长13.2%。中国的光伏产业也已经连续多年雄居世界第一位。中国是世界上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国土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地区的年日照时数2200小时,年辐射量在5000MJ/平米以上。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升级,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的境遇,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新能源行业迅速发展,光伏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随着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光伏行业的企业数量不断增长,产值规模业将不断扩大。与此同时行业技术成本有望持续下降,我国光伏行业的毛利润率将保持稳定增加的态势,预计行业毛利润率将在2019年-2025年保持2%左右的同比增速不断增长。未来一段时间内,光伏等清洁能源将一直是我国实行能源替代的主要措施。
图4 2018-2020年中国光伏产业规模与增长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21,05
——高端光伏原材料
围绕光伏产业链上游原材料,重点布局发展具有技术先进性的单晶硅棒、单晶硅片、多晶硅锭、多晶硅片等材料的研发和生产;鼓励发展清洁、安全、低能耗、高纯度、规模化的高端多晶硅生产技术,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率,缩小与国内先进生产水平的差距。积极引进和培育重点企业,布局发展光伏制造所需的钢化玻璃、EVA膜、TPT膜、铝边框和接线盒等原材料。依托越众光电、晶天新能源等重点企业,支持发展光伏切片,积极推进切片设备的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光伏行业节能减排,密切关注清洁、环保的电池片原料生产技术进展,加强技术研发。
——高性能电池片及组件
依托越宏新能源等重点企业,培育发展高性能太阳能电池片制造企业、高性能太阳能组件制造产业,重点支持低成本、高转换效率和长寿命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研发及产业化,降低电池产品成本和最终发电成本。支持发展高水平硅基薄膜、铜钢擦锡薄膜等电池产品,鼓励提高薄膜电池的转换效率技术的研发。鼓励发展EPC、逆变器、光敏管、控制器、蓄电池等组件产品。
——新型光伏应用产品
依托马鞍山市重点光伏企业,鼓励光伏技术与LED、建材等技术结合,拓展光伏产品在家庭、建筑、通信、交通、农业、汽车、消费类电器等领域的应用。重点布局光伏幕墙等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突破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的透光、隔热等技术;支持和发展太阳能电池公共照明及户外景观设施建设;支持多领域光伏产品应用方案创意设计,发展多种自给式新型光伏应用产品。
表3 光伏产业领域发展重点
重点领域 | 发展方向 | 主要产品与技术 |
光伏原材料 | • 硅材料 | • 单晶硅片 • 多晶硅锭 • 多晶硅片 |
• 光伏制造材料 | • 钢化玻璃 • EVA膜 • TPT膜 • 铝边框 • 接线盒 | |
电池片组件 | • 电池产品 | • 硅基薄膜 • 铜钢擦锡薄膜 |
• 组件产品 | • EPC • 逆变器 • 光敏管 • 控制器 • 蓄电池 | |
新型光伏应用 | • 新型光伏应用 | • 建筑一体化产品 • 公共照明、户外景观 • 自给式光伏产品 |
l 2020-2022年:转型集聚并重,以龙头为抓手巩固产业基础
重点发展光电信息材料产业、太阳能电池材料等产业。一是依托晶天新能源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产业链配套项目,形成完整的光伏产业链集群。二是做大做强光伏产业下游终端及光键零部件配套产业,加快发展与光伏电站、5G射频、汽车电子、新能源电池等关键部件制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集聚发展。
l 2023-2025年:增加研发投入,推进较高水平光伏特色工程
以高水平光伏特色工程为抓手,推进先进光伏技术及产业转型发展。一是围绕下游新能源电池等需求,推进先进光伏材料创新发展,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开展科研工程,鼓励龙头企业进行先进光伏材料研发生产。二是特色化发展生产高水平中游的电池组件产品,开展电池组件推进发展工程,发展光伏玻璃、背板等符合马鞍山产业基础的电池组件产品。三是推动发展高水平光伏产品扩大工程,密切关注清洁、环保的新型光伏电池、材料、及产品的技术进展,加强技术研发,重点发展高纯多晶硅、晶硅电池、薄膜电池、高效聚光太阳能电池、BIPV组件、并网及储能系统等。
2018-2020年,中国LED产业规模连续增长。2020年中国LED产业规模为7476亿元,同比增长13.9%。中国LED产业起步较晚,大多厂商从下游封装起步,逐步进入上游外延片生产。上游衬底、外延材料及中游芯片制备具有资本、技术密集的特点,进入门槛较高,下游LED封装和应用领域对资本、技术要求相对不高,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目前国内LED上中游企业较少,外延片和芯片行业产业集中度较高;涉足下游封装及应用领域的企业较多,但形成规模效应的企业较少,产业集中度较低,竞争相对比较激烈。国内人力成本相对发达国家较为低廉,政府出台较多LED产业优惠政策,近年来国外大型LED厂商纷纷来中国投资设厂,国际封装产业逐渐向国内转移。马鞍山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发展LED产业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图5 2018-2020年中国LED产业规模与增长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21,05
——LED封测
结合三优光电LED封装产线,推动现有灯珠封装技术快速发展,发展引脚式封装、表面贴片封装、功率型封装、COB型封装等LED封装技术;支持企业向LED封装领域拓展,重点发展点阵/数码管、单灯、SMD、大功率LED等多种类型封装;配套发展LED测试技术,形成包括高温高压及冲击、低温低压及冲击、温度循环、恒定湿热、振动测试、寿命测试等全流程测试技术的布局。布局研发情景照明的多色LED光源封装测试技术,布局发展COB等先进LED封装测试技术。
——LED应用模块
依托圆融光电、百冠科技等企业,重点发展深紫外LED等新产品,拓展在医疗、智慧家庭等领域的应用。围绕技术成熟领域,加快通用照明产业布局,鼓励发展平板灯、筒射灯、灯带等产品,支持发展景观、矿山、铁路等LED特种照明产品。依托能量光电等企业,重点发展全光谱半导体LED显示模组,支持发展LED显示屏组装。积极拓展大尺寸LED显示领域,突破大尺寸高色域LED显示屏制造技术、室外高可靠性LED显示屏拼接技术等。积极布局和拓展Mini/Micro-LED等新型产品的研发和设计。
——LED配套材料
针对马鞍山市LED配套产业,实施对LED配套产业材料的补链工程。重点发展LED封装材料、散热基板材料、支架等封装材料;鼓励发展PC管、PC罩LED照明外设材料。积极引进国内本领域的优势企业实现补链、增链,加速打造LED全产业链生态。
表4 LED产业领域发展重点
重点领域 | 发展方向 | 主要产品与技术 |
LED封测 | • LED封装 | • 引脚式封装 • 表面贴片封装 • 功率型封装 • COB型封装 |
• LED测试 | • 高温高压及冲击 • 低温低压及冲击 • 温度循环 • 恒定湿热 • 振动测试 • 寿命测试 | |
• 新型LED产品 | • 展点阵/数码管 • 单灯 • SMD • 大功率LED | |
LED应用模块 | • 深紫外LED | • 深紫外LED • UVC光模块 |
• 照明应用 | • 光源 • 平板灯 • 筒射灯 • 灯带 • 特种照明 | |
• 新型LED应用模块 | • 全光谱半导体LED显示模组 • 高色域LED显示屏制造技术 • 室外高可靠性LED显示屏拼接 | |
LED配套 | • 封装材料 | • LED封装材料 • 散热基板材料 • 支架 |
• 照明外设材料 | • PC管 • PC罩 |
l 2020-2022年:突破关键技术,积极融入本地电子产业体系
重点发展LED封测、LED应用模块、LED配套等产业。一是强化前沿技术研究,加力攻克Mini-LED、Micro-LED等新型显示和光电显示膜材料等关键技术;加快功率型LED、COB型LED等新型LED封测技术的研发布局,整合行业优势创新资源,促进创新成果孵化转化。二是加快培育高速光模块、UVC光模块等关键环节,积极发展显示屏贴片、发光材料片、特种照明等新型LED应用模块。三是以整机龙头产品需求为核心,联动LED显示、集成电路、软件信息等产业龙头企业,形成错位发展、融合发展格局,助力LED产业整合升级。
l 2023-2025年:完成延链补链,完善LED产业的全产业链条
推进发展LED产业强链补链工程,不断提升LED产业创新能力。一是针对LED产业和技术需求,加强上游光学膜、偏光片、模组等关键环节布局;在已有环节引入企业形成良性竞争,发挥竞争机制做大产业链环节;支持配套企业的产业链延伸。瞄准马鞍山市LED产业缺失环节,结合新型显示产业布局需求,积极与长三角区域龙头企业对接,实现延链补链,加速打造马鞍山市LED产业生态。二是加快LED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攻克玻璃基板装备、光电显示膜材料等关键技术,推进产品国产化进程。整合行业优势创新资源,促进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强化前沿技术研究,加快3D显示、激光显示、等新型LED显示技术研发布局。
随着我国电子、电气工业的快速崛起,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磁性材料生产、消费国。近年来,中国磁性材料生产企业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发展速度令人震惊,目前专业从事磁性材料生产的企业已在1000家以上。2019年,我国磁性材料市场规模达到2351亿元,同比增长15.9%,2020年,我国磁性材料市场规模达到2640亿元,同比增长12.5%,近三年保持高于10%的高增长速率。随着技术成熟及在各领域应用的不断扩展,其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图6 2018-2020年中国磁性材料市场规模与增长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21,05
——高端铁氧体磁材
以中钢天源、新康达磁业、鑫洋永磁为基础,在原材料方面重点开发比饱和磁化强度高、配方成分一致性好、粒度分布均匀的粉料。重点发展具有低功耗、高饱和磁通密度、高工作频率、宽工作温度等品质的铁氧体磁材,包括电信用软磁铁氧体、宽带用软磁铁氧体、功率软磁铁氧体等产品。重点突破电机定子用大弧度铁氧体磁瓦技术、电机转子各向异性径向多级磁环技术、稀土氧化物及纳米添加技术、干压各向异性技术、基于大数据和材料基因工程的新型永磁材料设计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直流变频电机用高性能永磁铁氧体湿压磁瓦,永磁微特电机、汽车电机用高性能永磁铁氧体等磁材产品,面向节能变频家电、汽车等领域;在软磁铁氧体领域,重点研发高纯氧化铁、碳酸锶、氧化钴等软磁铁氧体原材料、辅料及添加剂,促进原料高质量发展;同时研发设计面向云计算、大数据、5G、物联网、无线充电、服务器、NFC、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等需求增速较高领域的高端铁氧体磁材。
——高端钕铁硼磁材
依托中钢天源企业优势,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等优势科研平台,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突破高端钕铁硼磁材技术壁垒。在原材料方面重点开发晶粒尺寸小、分布均匀的磁粉。重点发展低重稀土钕铁硼永磁体、高矫顽力钕铁硼永磁体、高丰度稀土钕铁硼永磁体等产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风力发电、先进轨道交通、智能消费电子产业等高端技术领域;重点突破热压钕铁硼磁材工艺,钕铁硼磁材表面防腐处理技术、高丰度稀土规模化利用技术、重稀土高质化利用技术等关键技术,发展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精准控制速凝片微观结构、粒度的形态及分布、烧结工艺、晶界渗透工艺、多线切割、酸洗、镀层等加工环节,促进高端钕铁硼磁材的定制化、规模化生产。第四代稀土磁材领域,重点研发稀土铁氮、稀土铁碳系列磁材原材料;重点发展新型第四代高性能稀土铁氮、稀土铁碳系列磁性产品;重点突破第四代稀土永磁材料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同时,积极协助企业完成下游知名优质企业客户质量体系评审及相关认证工作。
——非晶软磁材料
依托马鞍山市传统磁性材料生产龙头企业,积极引导磁性材料企业开展非晶软磁材料的研发,同时引进非晶软磁生产企业,面向非晶变压器、非晶电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非晶传感器等应用领域,发展快淬制备、超宽超薄非晶软磁薄带等相关技术。在非晶软磁材料领域,重点研发优化不同组分母合金原材料,提高材料非晶形成能力;重点发展面向非晶变压器、非晶电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非晶传感器等设备需要应用的铁基、镍基、钴基非晶软磁产品;重点突破非晶软磁合金材料快淬、超宽超薄非晶软磁薄带等关键技术。在纳米晶软磁材料领域,重点研发晶粒尺寸在纳米范围、尺寸均匀的铁基非晶合金原材料;重点发展高磁导低损耗超薄纳米晶带,高频、多功能纳米微晶软磁产品,面向无线充电、光伏逆变器等新兴产业;重点突破高品质宽幅超薄纳米晶带材的连续化技术、纳米晶软磁材料快淬技术、超宽超薄纳米晶软磁薄带等关键技术。
——磁材装备制造业
依托中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选矿研究所(磁选设备),不断提高磁性材料产业的装备设备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促进企业智能化发展,逐步形成磁性材料产业相关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全自动封闭生产线、自动检测装置、自动测试和性能评估,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积极拓展模具配套水平和加工精度。重点研发磨料设备、成型压机、磨加工设备、非晶制带机、真空烧结炉设备等高性能磁材生产设备;重点发展磁性材料激光粒度分析仪、X荧光分析仪、粉碎混合度分析仪、磁粉探伤仪等检测设备;重点突破可提高磁材制造装备的可靠性、稳定性等的关键技术,升级磁材制造装备过程中的自动化、数据化、网络化程度。同时,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数据化、网络化程度,提高产品的生产稳定性。
表5 功能性材料领域发展重点
重点领域 | 发展方向 | 主要产品与技术 |
高端铁氧体磁材 | • 粉料 | • 比饱和磁化强度高粉料 • 配方成分一致性好粉料 • 粒度分布均匀粉料 |
• 铁氧体磁材 | • 低功耗磁材 • 高饱和磁通密度磁材 • 高工作频率磁材 • 宽工作温度磁材 | |
• 高端铁氧体磁材 | • 面向云计算、大数据、5G磁材 • 面向物联网、无线充电、服务器、NFC、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等方向磁材 | |
高端钕铁硼磁材 | • 磁粉 | • 晶粒尺寸小磁粉 • 分布均匀磁粉 |
• 钕铁硼永磁材料 | • 热压钕铁硼磁材工艺永磁材料 | |
非晶软磁材料 | • 非晶软磁 | • 超宽超薄非晶软磁薄带 |
磁材装备制造业 | • 磁选设备 | • 全自动封闭生产线磁选设备 • 自动检测装置 |
• 磁性材料专用设备 | • 自动化磁性材料专用设备 |
l 2020-2023年:完善磁性材料产业链,实现产品高端企业集聚发展
依托中钢天源、新康达等龙头企业,谋划推进中科钢研、纳米微晶石、合金新材料等项目,加快省级关键功能性材料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打造关键功能性材料产业集群。首先,围绕现有的中钢天源、鑫洋永磁、中马磁能、新康达磁业等现有磁性材料企业为基础打造磁性材料产业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其次,借助马鞍山及周边丰富的磁铁矿资源和马钢(宝武钢铁)、金星钛白等企业的原材料资源支持发展上游原材料产业,依托鑫洋的永磁铁氧体预烧料,新康达的软磁颗粒料、合金粉料,中钢天源的四氧化三锰,康克科技回转窑制粉技术,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的分选技术,进一步打造高端产品。依托现有的磁性材料企业,做精做强产业链中游,进一步提升技术、扩大规模和降低成本,实现磁性材料产品高端企业集聚发展。
l 2024-2025年:挖掘细分特色产品领域,建设世界磁材原料基地
依托现有的磁性材料企业,做精做强产业链中游,进一步挖掘细分特色产品领域。一是,产业链的下游要利用马钢(宝武钢铁)的装备制造和市场容量,拓展磁分离(磁选)、磁驱动(传动)、磁电机、磁力机械等在矿山、钢铁、机械、交通、智能制造和智能城市中的应用。二是,面向南京、合肥、芜湖等长三角地区的电子信息行业、家电行业、新能源汽车行业等磁性材料下游行业优势,加强沟通合作。三是,依托钢铁产业集聚优势,积极发展高性能汽车应用、高速铁路应用等先进结构金属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和高端金属复合材料。围绕马鞍山市和周边地区关键功能性材料产业优势,着力突破共沉淀法铁氧体、布里兹曼法单晶铁氧体、溅射法非晶铁氧体、雾化法非晶合金粉末等关键工艺,高频大磁通密度低功耗铁氧体制造技术、低熔点稀土合金晶界结构调控技术、超细粉体制备及成型技术等磁性材料制备工艺。积极把马鞍山市建设成为知名的世界磁材原料基地,确保原材料供应的主动权。
工业互联网是满足工业智能化发展需求,具有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特点的关键网络基础设施,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兴业态与应用模式。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达到3.41万亿元。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达到3.78万亿元,同比增长11 %,近三年保持高于10%的高增长速率,成为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动力。随着工业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展,其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图7 2018-20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与增长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21,05
目前工业互联网平台处于发展初期阶段,行业参与者众多,且由于未来市场空间广阔,因此制造业企业、互联网企业、初创企业、软件企业、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等均进行卡位布局其中重点头部互联网平台如下图所示。
图8头部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力图谱
针对电子信息制造业各方面临的不同痛点,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为企业带来了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对于产业链上游企业,可以通过工业互联网产品的几何、工艺、质量、运行环境等参数建立数字孪生模型,通过仿真和虚拟测验进行低成本的产品研发,缩短产品研发和上市周期,有力提高核心产品的自主率。对于中游企业,可以基于工业互联网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模型化,实时监控企业的运行情况,实现生产过程管控,提高企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对于产业链下游企业,工业互联网的应用通过与下游信息的连通和反馈实现与客户的互联互通,分析客户数据实时感知市场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业务场景和服务方案。而对于产业链整体来说,工业互联网通过打通上下游的数据,优化供应链资源配置,实现产业链的动态、精准协同。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全国省份工业互联网发展情况如下:
图9周边各省市工业互联网发展情况
主要城市工业互联网发展情况如下:
杭州市
《杭州市全面推进“三化融合”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行动计划(2018-2022年)》指出,到2022年,要培育国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公共平台1个,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行业平台3个,数字工程服务公司200家以上:新增工厂物联网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000个以上,累计上云企业达到15万家以上:打造“无人车间”100个、智能工厂50家,培育上云标杆、“互联网+”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应用试点示范企业1,000家以上。
南京市
《南京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指出,要重点打造30个“5G+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改造标杆、样板工程,形成一批典型工业应用场景:围绕新型电子信息、高端智能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群,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打造30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一批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打造30个面向重点行业全产业链、制造全流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
重庆市
重庆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发展,印发《2020年全市工业互联网工作要点的通知》(渝经信发(2020)64号),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内网改造升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等维度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根据重庆晨报和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重庆分联盟的数据,重庆已累计建成5G基站4.2万个,数量位居全国一梯队(截至2020年9月);重庆市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已有197家,累计推动5万多家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截至2020年6月)。
武汉市
根据武汉市网信办的数据,武汉市拿下工业互联网的多个第一,全国首条5G生产线在武汉虹信车间诞生,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在武汉上线。截至2020年11月,武汉已建成5G基站超过2万个,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拥有长飞、武汉船用机械等9个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数在全国占比3%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2,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特色园区,着力引进通信设备提供商、工业互联网服务商、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商和云服务商,积极布局行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开发协同研发平台、协同制造平台、信息交易平台、数据集成平台。加快工业互联网网络层布局,开展新型无线网络升级建设,支持钢铁生产、电子信息制造业、汽车装备、轻工机械等垂直行业打造5G全连接工厂和全透明数字车间,全面推动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的应用,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开展工业互联网内外网改造,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实现企业内综合集成应用和企业间业务协同。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推动国家级平台在河北布局,建立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体系,加快产业链数字地图建设,为全市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提供支撑。与马鞍山工业和制造业特色相结合。聚焦造纸行业和能源行业,大力推动山鹰造纸、沃德百润和能源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强化信息安全、数据安全。以数据驱动为导向,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传接纽带,打通系统孤岛、统一数据资源、构建应用场景,将人、设备以及环境串联,实现数据共享,稳步构建新型智慧企业管理体系。融合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加速能源网络各物联节点数据的汇聚共享,利用机器学习等方法构建能源领域算法及知识库,围绕实时监控、资产运维、优化调度、购售决策和评估服务五大场景进行核心服务构建,以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计算等大数据技术为能源大数据提供强大算力。加快“制造业+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应用,推动个性化定制、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促进生产组织模式优化、资源高效配置和质量效率提升。
——加强工业互联网设施建设
加快企业外部网络建设。鼓励基础电信企业加快部署5G、高精度定位等新型网络设施,推动基础电信企业IPv6改造升级,构建高质量工业互联网外网。依托宝武马钢智慧制造一期、飞马智科“智能综合物联网平台”等项目,开展新型无线网络升级与建设,推进工业企业专网和车间局域网建设。到2025年底,全市新建5G基站4000个,基本实现产业园区全覆盖。
推进企业内网改造升级。围绕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电力等重点工业领域,推动工业互联网智能改造,支持企业对内部网络进行IP化、光网化、无线化、扁平化和柔性化改造,加强生产各要素连接,实现生产设备广泛互联和数据流通;支持马鞍山市工业企业以互联网通信协议第六版(IPv6)、工业以太网、工业PON、工业软件定义网络(SDN)、工业无线等新型技术、设备改造生产现场网络和系统;围绕工业网关、工业交换机、生产装备通信模块等内网关键环节,开展工业无线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优化企业内网络架构,提升内网的低时延、高可靠、确定性能力,推动信息技术网络与生产控制网络融合。
——夯实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
推动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支持企业、科研机构、高校,针对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虚拟化(NFV)、时间敏感网络(TSN)等新型网络技术的研发突破。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及重点行业龙头企业,选择钢铁、汽车、工业机器人、大型动力装备、绿色包装等支柱产业,建设和运营一批标识解析行业二级节点,开展基于标识解析服务的关键产品追溯、多源异构数据共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创新应用。推广标识解析在智能化产品追溯、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优化管理、设备健康管理与故障预测等领域应用。到2025年底,力争在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上实现突破。
提升工业大数据发展水平。加快电信天翼云节点、马鞍山智能装备及大数据产业园、东华金融云计算产业园等大数据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健全工业大数据共享机制,整合高校、科研院所、运营商等算力资源,为工业企业提供研发、云资源租赁等服务。打造“工业大脑”,为工业生产进行多维度分析、智能化决策等提供支撑,激活企业的潜在数据价值,引导企业优化生产过程,提高效率、提升品质、降低能耗。
加快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大力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引导企业实现全过程数字化管控,依托飞马智科等重点企业打造一批智能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按照“小切口、大牵引”思路,以重点集群产业为突破口,精选专业服务商为行业内企业提供普遍化、低成本、模块化的智能模组和系统的部署应用服务,用数字化改造实效带动中小企业积极参与,为打造行业型、区域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奠定基础。到2025年底,创建100个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数字化生产线。
加强企业数字化能力建设。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进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制造诊断,支持企业尽快实施智能化改造,打造更多的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支持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打造智能制造标杆示范企业。引导企业对照国家数字化转型新型能力体系标准、工业数据分类分级指南等开展对标、评估、诊断,强化数据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数据集成应用能力,通过经验总结和案例推广,在各行业形成具有示范和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和通用解决方案。
——推进重点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打造行业型平台。加快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以铸造、数控机床、食品等行业为突破口,确定专业服务商,推动建设企业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可复制模式。按照“分阶段、分行业推进”的原则,在行业内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加快建设行业型和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上平台、用平台,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新型制造业生态系统。到2025年底,培育3个行业型、专业型、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
建设双跨综合平台。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和技术领域优势,支持重点龙头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基础电信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类主体协同合作,建设资源富集、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
打造区域型平台。聚焦制造资源集聚程度高、产业转型需求迫切的地区或园区,鼓励建设区域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平台资源及区域服务能力整合优化,提升产业链和区域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及产品创新力,增强平台在“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引擎和示范作用,促进区域内中小企业“规模化”数字化转型。
建设企业级平台。支持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工业企业打造企业级平台,实现企业数据全生产流程的采集、感知和集成应用,建立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网络化、扁平化、平台化经营管理模式。依托宝武重工等企业和百助网络“工业互联网平台火麟网”、科达智慧能源“科达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等企业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云)平台,面向马鞍山市先进电子信息制造业、钢铁制造业等主要支柱产业,构建面向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协同研发平台、协同制造平台。鼓励企业围绕上下游产业链生态圈,以平台数据为支撑,以优化工艺流程和要素配置为重点,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服务类平台,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到2025年底,打造10家以上具有示范效应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推进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工业大脑”建设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推广,推动开发园区、新兴产业集中区、战新基地“触网登云”,推动工业企业生产设备、研发工具、业务系统等云化改造和云端迁移,带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不断完善工业互联网和云服务资源池,鼓励和支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云服务商针对不同行业的需求场景,开发中小企业“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引导中小企业加快传统制造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等云化改造,推动更多企业上云上平台。
——强化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
针对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聚焦马鞍山市现有的基础优势,开展工业互联网标准、工业基础网络、工业信息安全、工业大数据、工业软件/APP等产业环节创新能力建设,夯实马鞍山市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基石。
布局工业互联网设备发展。依托马鞍山市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重点布局传感器、服务器、存储设备、网关设备等工业级硬件产品技术及产业化发展;支持研发和生产智能网联装备、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领域,鼓励制造企业开展智能控制、智能传感、工业级芯片与网络通信模块的集成创新产品。支持重点行业龙头企业推进核心业务系统和高耗能、高风险、高价值的设备上云、用云,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可靠性,降低资源消耗和维修成本。
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支持工业企业、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和第三方服务商等联合打造“5G+工业互联网”创新载体,探索形成更多助力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挖掘5G典型应用场景,加快示范推广,形成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叠加、互促共进、倍增发展的创新态势。到2025年底,打造10个“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
加快工业APP开发应用。依托宝信软件等重点企业,布局研发可实时监控工厂生产设备与流程,并实现设备故障预警与诊断工业智能APP;鼓励平台运营商、应用提供商、第三方软件商等构建新一代研发工具软件和业务系统软件APP;鼓励打造一批基于知识图谱和智能算法经济价值高、推广作用强的行业通用工业APP;发展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工业智能解决方案,支持开源社区、开发者社区建设,发展工业APP商店,促进工业APP交易流转。充分发挥马鞍山软件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优势,大力培育工业软件企业,支持企业开发和推广面向特定行业和特定场景的工业APP。鼓励工业企业开放应用场景,促进工业APP功能完善与供需对接。
开展工业互联网新模式推广。鼓励企业加大数字技术应用力度,全面提升研发设计、工艺仿真、生产制造、设备管理、产品检测等智能化水平。支持企业间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设备、技术、数据、模型、知识等资源共享,发展协同设计、众包众创、共享制造、分布式制造等新模式。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打造设备预测性维护、装备能效优化、产品衍生服务等模式。推动重点行业企业打通内部各管理环节,打造数据驱动、敏捷高效的经营管理体系,推进可视化管理模式普及,开展动态市场响应、资源配置优化、智能战略决策等新模式应用探索。
开展试点示范培育。支持企业加强对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数据的应用,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智能制造标杆示范企业。总结推广工业互联网应用典型案例,通过组织现场会、专题推介会等进行宣传推广,以典型示范带动行业整体提升。到2025年底,在细分行业力争打造10家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创建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1个。
推动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支撑,大力推动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加快推进重点用能单位完善能源计量体系、提高能源管理精细化水平,促进互联网与节能工作深度融合,提高节能宏观调控能力,推动完成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任务。
——完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
推动标准体系建设。引导马鞍山市行业龙头企业将自主创新技术形成工业互联网细分领域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围绕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体系建设和行业解决方案,系统推进标准的应用示范和行业推广。鼓励本市人工智能企业、工业企业、科研机构等积极参与工业互联网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编制。
强化产业生态供给。通过设立工业智能实验室和创新中心、落地“人工智能+工业应用”项目等多种途径,深化与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的合作,加快平台和服务在我市落地。坚持龙头引进和本土培育并重,逐步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大力培育本土工业互联网服务商,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拓展工业互联网服务业务,逐步构建相对完善的工业互联网发展生态。到2025年底,培育、引进5个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服务商。
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打造立足本市、面向华东区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为企业提供工业互联网沉浸式体验、供需对接、项目孵化和培训交流等服务。支持优势产业园区联合知名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行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创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展示中心。到2025年底,打造1个市级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体验中心。
——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水平
加大对安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强化标识解析系统安全、平台安全、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数据安全等相关核心技术研究,加强攻击防护、漏洞挖掘、态势感知等安全产品研发。鼓励相关企业和机构运用新型技术,搭建面向不同行业全网流量检测的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测试床,预测企业内部各种工业安全威胁,降低制造企业在进行工业互联网应用过程中的安全门槛。
利用工业互联网提升安全生产。聚焦本质安全水平提升,针对原材料、危险化学品、矿山、民爆等重点行业领域,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安全生产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及评估体系。建设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监管平台,基本形成工业互联网与安全生产协同推进发展格局,切实提升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构建安全管理体系。支持企业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理能力。培育工控安全试点示范企业,支持工控安全监测平台、服务平台、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工业大数据安全等关键技术攻关,不断提升设备、网络、控制、应用和数据的安全保障能力。
推进工业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支持企业完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实施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分类分级管理,明确安全责任要求和标准规范,加强工业互联网数据的安全使用、流动与共享。
l 2020-2023年:推进企业内外网改造升级,建设先进工业互联网产业应用示范城
首先,支持电信企业推进网络技术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展IPv6网络改造,打造面向马鞍山市汽车、机械、钢铁行业实际应用的标杆网络。依托宝钢等重点企业以IPv6、工业无源光网络(PON)等技术设备改造生产现场网络及系统,以IPv6、软件定义网络(SDN)等升级企业外网,提升通信交互能力,打造内网标杆网络。
其次,支持马鞍山电子信息企业推进智能网关、窄带物联网(NB-IoT)、工业过程/工业自动化无线网络等技术应用和5G网络建设,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网络IP化、无线化、扁平化、柔性化等技术改造,为工业互联网奠定基础。支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云服务商针对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的需求场景,开发使用便捷、成本低廉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加快中小企业工业设备联网和上云上平台步伐,实现研发、设计、采购、生产、运维、销售、物流、库存等业务在线协同。支持工业企业、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和第三方服务商等联合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载体,建设马鞍山市先进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
同时,积极参与共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加快建设花山区省级互联**色小镇,推动“马鞍山花山区—八戒科创产业园”落地,着力培育瞪羚企业和联大融强,加速互联网对工业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提升。
l 2024-2025年: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升传统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首先,依托中国联通马鞍山分公司与马钢公司联合设立的“中国联通5G创新中心——马钢联合实验室”,中国电信马鞍山分公司与飞马智科联合设立的“5G+工业物联网创新联合实验室”,建立工业互联网应用平台。
其次,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运营优化等软件上云,引导马鞍山市中小企业核心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促进重点设备联网上云,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成本。
最后,以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和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为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设备、生产线、生产运营系统等数据链,形成统一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流程优化、经营决策等企业平台,促进制造资源、数据资源等集成,挖掘和提升数据价值,推动企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方向发展。
受益于技术创新、行业需求以及政府利好政策扶持,近年来中国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增长强劲。在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推动下,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利用软件和网络通信等技术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储存和利用,并通过软件和信息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正在成为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据统计,中国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4.3万亿元增至2019年的7.2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3.8%,在2020年达到7.7万亿元,同比增长6.9%。随着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技术的成熟及在各领域应用的不断扩展,其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图10 2018-2020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21,05
——软件研发
核心基础软件方面,大力发展嵌入式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和大数据处理引擎、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配套的通用软件等;面向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统、中间件、开发工具,以及开源软件开发平台或函数库等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发展可信计算安全软件、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等信息安全基础软件;运营支撑系统、智能电视操作系统等网络化基础软件。
共性支撑软件方面,重点发展加工渲染、游戏引擎和开发系统、测试、模拟仿真等数字内容工具;发展网络管理、用户管理、数字媒体及内容管理等运行维护软件;发展软件测试、集成开发、虚拟化管理、数据挖掘、系统集成实施、系统运维、数据处理等工具和环境。大力发展海量训练资源库、云端分析、类脑基础服务、生物验证、智能搜索、智能翻译、智能客服等智能平台;新型智能终端、智能装备的集成平台;移动服务运营与开发平台,智能移动终端软件系统,云端融合应用运行平台。
网络信息安全软件方面,重点发展安全可靠软硬件联合系统及通用技术创新应用平台;发展防火墙、威胁管理平台、行为监控等边界安全软件;监测发现、追踪定位等监测管理软件;加强授权、登录控制等访问控制软件;漏洞挖掘、入侵检测等工控安全软件;风险评估、安全测试等评测软件。集中研发基于5G、AI和物联网等泛在网安全产品;发展网络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产品;发展新经济安全产品、车互联安全产品、机器人安全产品、智能安防产品等。
——互联网+
深化互联网“赋能、赋智和赋值”,推动软件服务向行业应用广泛渗透,聚焦五大领域提升比较优势,引领国内、面向全球,打造特色鲜明的互联网+基地。大力发展“云大物移智”应用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等云计算服务,云计算测评工具研发和测评体系建设,面向个人信息存储、在线开发工具、学习娱乐的云服务平台,安全可信云计算外包服务。重点发展大数据采集和资源建设、资源流通交易、成熟度评估、标准验证、测评认证、加工处理和存储等数据服务;深化在政务、医疗、教育、交通、旅游、就业、社保、环保、应急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大力发展车联网、北斗导航等基于物联网的新型应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北斗导航等应用平台服务。深化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化、社交化、个性化信息服务,大力发展“互联网+”新兴媒体、医疗健康、文化教育、交通出行、金融服务、商贸流通等益民服务,“互联网+”市场信息管理和交易保障、在线信用等公共服务。大力发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智能合约、保险业务、证券交易、公证业务等智能商业服务。推进工业设备联网,推动高耗能、高风险、通用性强、优化价值高的工业设备上云,培育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兴业态。加快企业内网升级改造,推动工业无源光网络、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网等新型工业网络部署。实施“5G+工业互联网”工程,优先在数字经济园区、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
——服务外包
加快推进服务外包转型升级,承接网易、京东、淘宝等一线互联网公司的流程外包产业,增强在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固链补链强链作用,优化布局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服务外包接发包中心。(1)依托数字技术,创新服务外包交付服务模式。促进服务外包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大力拓展5G技术在垂直行业的应用场景,大力发展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培育一批数字化制造外包平台,发展服务型的制造新业态,要提高ITO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支持利用网络数字技术提供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运营维护、技术支持、远程监测诊断等新的服务模式;提升金融、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等数字化和平台化水平。(2)促进服务外包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鼓励服务外包向各行业深度拓展,重塑价值链、产业链和服务链,形成相互渗透、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大力发展研发、工业设计、咨询、检验检测、维护维修、技术服务、商务服务、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培训、品牌营销等生产性的服务外包,增强对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品牌塑造、价值升级和境外投资等支撑作用,提升产业的综合竞争力。(3)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建设IP(知识产权)资源库。着力提升存储器、处理器、射频基带一体化、信息安全、视频监控和逻辑处理等芯片设计,数控/工业控制装置、物联网、智能电网、汽车电子、金融IC/RFID(集成电路/射频识别)等行业应用芯片设计,化合物芯片、生物芯片等新一代集成电路设计等服务能力。鼓励提供面向先进工艺的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测试、验证、IP共享、失效分析等支撑信息服务。(4)数据标注服务。不断推动企业核心业务从数据标注向数据提供端和算法研发端转化和资源对接,加强全领域深度融合应用,不断满足市场新需求。提高数据标注企业研发能力,算法模型不断优化,推动数据标注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数据标注产业项目建设。依托龙头企业,有效整合省内外数据标注产业资源,培育高、中、低多层次数据标注产业,构筑人工智能产业先发优势。全面加强同长三角地区的开放合作,面向大型互联网企业、人工智能创新型企业,拓展服务市场,有效承接数据服务业务。加速推进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标注、数据交易等基础数据关键环节及市场需求、培训、管理、平台、工具、人员等产业发展关键要素的集聚,提升数据服务承接能力,加速构建国家级数据标注产业基地。
——地理信息
以发展地理信息产业为核心,加大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及专项资金支持力度。重点引进卫星遥感、地理信息软件研发等领域的相关企业、项目和高层次人才;大力发展面向政府、企业、公众的地理信息服务;支持信息网络、质量检测、仪器检定、软件测评、技术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建设基于本地化的仪器检定机构。开展与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等的合作,举办地理信息产品技术发布展示会,推介产品示范应用。鼓励地理信息软件开发应用。结合新一代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鼓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形成时空地理信息加工、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等软件产品体系,加强研发并促进人工智能应用。(1)实现技术统一、融合和共享。与相关政府部门建立合作意向,进行部门数据汇总,形成全领域范围的数据共享平台,统一建库,统一管理,逐步建立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基本体系。充分发挥地理信息在政府公共决策和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不断优化政府信息管理,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共建,消除信息屏障、信息孤岛。(2)进一步谋划优质项目。充分利用各项地理信息政策,逐步完善地理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举措,充分围绕“十四五”规划方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为契机,谋划一批应用广泛、高技术含量的地理信息领域优质项目,实现新技术、新服务、新业态创新发展。(3)推进地理信息产品开发与应用。紧密围绕客户地理信息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推动地理信息技术从地理信息生产转向高科技地理信息产品开发,如数字城市、激光3D扫面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加强服务和管理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升地理信息社会服务能力。(4)促进地理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创新发展思维,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全面梳理产业链条,通过实施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平台招商等方式,积极引进地理信息企业,形成一条涵盖数据获取、处理、应用、服务等完整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和特色发展。引进一批地理信息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产业相对集中、配套齐全、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地理信息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区域化。(5)推动地理信息科技创新。积极争取国家、安徽省和马鞍山市相关科技项目和资金对地理信息产业科技创新的引导性投入,鼓励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地理信息企业积极拓展智能交通、现代物流、手机定位、互联网服务等信息服务,引导地理信息企业创新服务方式和产品内容。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平台的作用,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合作,积极促进科研成果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人才引进及培养方式,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高素质人才,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人才队伍。逐步促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地理信息企业,提升马鞍山市地理信息产业整体科技创新水平。
——云计算
依托东华软件、飞马智科、爱夫卡电子等龙头企业,围绕云计算产业链重点发展云工程和云服务,鼓励发展加快发展云计算软件、基础设施核心设备、终端等基础应用产品;积极发展容器、微内核、超融合等新型虚拟化技术和产品,提升虚拟机热迁移的处理能力、处理效率;面向大规模数据处理、内存计算、科学计算等应用需求,鼓励发展超大规模分布式存储,以计算资源的管理效率和能效管理水平;鼓励面向中小企业的云计算服务的发展,建设满足中小企业共性发展需求的云计算服务平台,支持建设东华金融云计算产业园,完善建设马鞍山市云计算基地、数据中心等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政务云平台。按照省级政务云平台技术框架,建设完善马鞍山市统一政务云中心,为市级政务部门提供计算、存储、网络及安全等各类云计算基础设施资源、相关软件和服务,满足跨部门业务协同、数据共享与交换等需要。
——5G赋能
依托5G赋能,支撑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数据开发和利用,使得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支撑着智能制造的发展。积极推动“5G+工业互联网”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对于生产制造的赋能,引领装备、产线、车间、工厂产生革命性变革。利用5G赋能,加快智能制造的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和横向集成,推进企业内部、企业与相关合作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以及价值网络中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协同与共享。加快企业上云步伐,优化调整企业上云供给资源池,提升供给能力和水平,开展上云精准对接活动,面向重点行业和产业集群培育一批上云标杆示范,以点带面促进企业规模化上云。大力发展工业电子商务,在重点行业培育供应链协同平台,提升产业集成和协同水平。开展“总裁带货”工业品网络销售活动,通过直播带货、企业品牌日等方式,加强企业和产品宣传力度。根据原材料、装备、消费品行业特点和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开展“一企一策”帮扶,从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生产流程智能化管控、产业链网络化协同、能源综合管理等重点环节,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人工智能
依托马鞍山市重点软件企业,布局发展面向各类应用场景重点开发相应的智能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鼓励加强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机器视觉等领域的深入开发及应用。鼓励加强研发人工智能核心算法,对马鞍山市能源、化工、钢铁、汽车等传统领域进行人工智能改造,鼓励发展AI智能安防项目、AGV无人叉车上料系统等方向,加快人工智能商业化速度。建设马鞍山市人工智能服务平台,集成运用探测传感、视频图像信息分析识别生物特征识别等多种技术,对市内重点公共区域安防设备智能化改造升级,构建公共安全智能化监测预警平台,并将全市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医疗、教育、文旅、城建等应用服务集成到平台上,实现统一资源调度和管理。持续推进“机器换人”,发挥特种机器人产业集聚优势,谋划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基地,研究加快人工智能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举措和配套政策。加快郑蒲港新区智翔长航程无人机及航空产业园、雨山区智能化储存设备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建设。搭建高水平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开源和共性技术平台。支持企业研发产品和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方案推广,争创省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示范。
推动形成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扶持资金,引导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出台人工智能专项政策,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在智能语音、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产品、智能机器人、量子计算及通信、信息安全等“全领域”,在启动资金、投资补贴、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应用推广等“多维度”全面支持软件园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打造“一核两区多园”的产业空间布局。加快语音智能、类脑智能、量子智能、大数据智能领域技术优势,初步建成具有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工业软件
大力发展面向电子制造、轨道交通、航空航天、食品等重点行业的研发设计类软件;订单排产、工艺工装、设备维护、远程监控、仓储管理等生产控制类软件;发展需求管理、决策支持、供应链优化等管理类软件。鼓励开发高支撑价值的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经营管理类工业APP。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支撑软件、嵌入式应用软件,以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和解决方案。
依托马鞍山市重点软件企业,支持聚焦CAE软件、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辅助工艺规划(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等研发设计类软件;聚焦智能工厂管控一体化和智能产线优化的生产管控类软件;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经营管理软件。面向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冶金装备等领域,重点发展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嵌入式软件等类型的工业软件,提升融合发展能力。鼓励发展在通信、工业控制、数控装备、仪器仪表等重点领域的嵌入式软件;支持和鼓励开发对设备和自动化产线进行管控、数据采集和安全运行的工控软件。
——大数据
依托飞马智科智能装备及大数据产业园、东华金融云计算产业园,重点发展大数据研发、收集、挖掘、分析、处理、应用等大数据技术应用产品。鼓励发展大数据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全流程各环节的工业场景应用;积极引入网络安全技术高新企业,加强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管理审计、数据防泄漏、业务数据风险管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保护以及隐私保护等数据安全技术研发及应用;积极培育互联网金融、数据服务、数据探矿、数据化学、数据材料、数据医疗等新业态;积极推进大数据在社会保障、医疗健康、交通旅游和教育文化等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构建基于大数据应用的民生服务新体系,提升政府民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提升数字产业算力算法水平,加快飞马智科智能装备及大数据产业园、东华金融云计算产业园建设,加快电信、联通、移动云节点建设及马鞍山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前期工作。
加快数据清选加工、数据分析应用、数据安全、数字物流、创新创业期化、大数据人才培训等新业态。推进数据中心规模化发展,支持软件园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完善用地、用电等方面政策,争取安徽省行业数据中心、大型互联网企业区域性数据中心的布局建设,力争安徽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区域分中心落地马鞍山。利用同处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主动参与区域数据中心和边缘计算中心建设,支持政务数据、社会数据、行业企业数据接入长三角大数据中心。关注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制造产业项目招商,吸引相关投资。
——物联网
加快物联网终端部署,围绕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等领域,利用窄带物联网、增强机器类通信、远距离无线传输等物联网通信技术,积极部署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化传感器,提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推动“万物互联”。构建物联网服务体系,建立统一的物联网感知设施标识和编码标准规范,加强数字标识推广应用。依托合肥、南京等周边地区的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感知数据共享利用。通过吸引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入驻,利用前沿科技,促进相关产业协同。
表6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领域发展重点
重点领域 | 发展方向 | 主要产品与技术 |
软件研发 | • 核心基础软件 | • 嵌入式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和大数据处理引擎 • 操作系统、中间件、开发工具 • 信息安全基础软件 |
• 共性支撑软件 | • 数字内容工具 • 管理等运行维护软件 • 智能平台 | |
• 网络信息安全软件 | • 安全可靠软硬件联合系统及通用技术创新应用平台 • 边界安全软件 • 监测管理软件 • 访问控制软件 • 评测软件 | |
服务外包 | • 创新服务外包交付服务模式 • 服务外包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 • ~ |
• ~ | ||
• 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 | • 建设IP(知识产权)资源库 • 面向先进工艺的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测试、验证、IP共享、失效分析等支撑信息服务 | |
• 数据标注服务 | • ~ | |
地理信息 | • 卫星遥感、地理信息软件研发 | • ~ |
• 时空地理信息加工、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等软件产品 | • ~ | |
人工智能 | • 智能服务产品 | • 语音识别 • 自然语言处理 • 图像识别 • 机器视觉 |
• 人工智能应用 | • AI智能安防项目 • AGV无人叉车上料系统 | |
5G赋能 | • 实现智能制造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 • ~ |
云计算 | • 基础应用产品 | • 云计算软件 • 基础设施核心设备、终端 |
• 新型虚拟化技术和产品 | • 容器、微内核、超融合等新型技术和产品 | |
• 分布式存储 | • 超大规模分布式存储 | |
• 基础设施 | • 云计算基地 • 数据中心 | |
工业软件 | • 研发设计类软件 | • CAE 软件、计算机辅助制造(CAM) 软件 •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 软件 • 辅助工艺规划 (CAPP) 软件 • 产品数据管理(PDM) 软件 |
• 生产管控类软件 | • 智能工厂管控一体化生产管控类软件 | |
• 经营管理软件 | • 企业资源计划(ERP) 软件 • 供应链管理 (SCM) 软件 • 客户关系管理(CRM) 软件 | |
• 嵌入式软件 | • 通信嵌入式软件 • 工业控制嵌入式软件 • 数控装备嵌入式软件 • 仪器仪表嵌入式软件 | |
大数据 | • 工业场景应用 | • 研发设计大数据应用 • 生产制造大数据应用 • 经营管理大数据应用 • 市场营销大数据应用 • 售后服务大数据应用 |
• 数据安全应用 | • 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管理审计 • 数据防泄漏、业务数据风险管理 • 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保护以及隐私保护 | |
• 新业态应用 | • 互联网金融 • 数据服务 • 数据探矿 • 数据化学 • 数据材料 • 数据医疗 | |
• 民生服务应用 | • 社会保障 • 医疗健康 • 交通旅游 • 教育文化 | |
物联网 | • 部署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化传感器 • 构建物联网服务体系,建立统一的物联网感知设施标识和编码标准规范 | • ~ |
l 2020-2023年: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营造区域整体竞争优势
依托马鞍山软件园的产业基础,不断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营造区域整体竞争优势,重点发展云计算、工业软件、大数据等各细分领域,积极引进人工智能等方向重点企业落户马鞍山。依托中兴皖通产业园建设,聚焦交通、能源、金融、公共事业、互联网等行业,围绕关键行业的场景和业务流程提供解决方案。积极通过云计算、智慧城市等新兴应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营造马鞍山市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l 2024-2025年: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行动,促进企业向“互联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全面推动应用软件和服务在企业中的应用,促进企业向“互联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首先,鼓励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移动化、互联网化业务落地和智能化提升。鼓励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平台的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运营优化软件,降低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成本,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积极邀请阿里云合作共建“马鞍山工业大脑”,利用边缘计算、大数据智能和云服务平台的技术,优化企业生产环节,推动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聚焦钢铁、机械、化工、食品加工等领域优势企业,全面推介示范项目经验,引导企业运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实施生产线数字化改造、工艺流程优化再造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改造建设更多无人工厂、智能工厂,实现安全、环保、效益和科技水平的多维度提升。
随着互联网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加速以及公共服务线上化步伐加快,通信通讯产业市场规模增长迎来新的推动力。随着其市场规模的不断增长对我国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据统计,2019年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市场规模为3.42万亿元,同比增长19%。在2020年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市场规模达到3.65万亿元,同比增长7%。随着5G通讯技术的成熟及在各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其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图11 2018-2020年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21,05
——通讯设备
积极引进对5G产业上下游及周边产品有联动影响、具有垂直一体化整合能力的系统设备制造商,以点带面,推动5G产业规模快速发展壮大。结合中兴MICT战略,向移动智能终端、智慧家庭、语音控制和无线支付等新型设备领域扩展;依托易锐光电、安徽共芯光子科技等企业,积极布局通讯设备所需各类基础元器件等细分领域的核心产品,重点发展光通信模块及光组件、高精度超微型石英晶体谐振器、多功能振荡器系列频率电子元器件,持续提升各类零组件产品的生产能力,实现对通讯设备产品的全面配套;依托中乐通信、瑞斯康达等企业,重点发展无线通信基站配套产品、数据中心机房配套产品、“互联网+”使用数据通信产品、光纤通信接入设备。支持信息通信研发(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孵化器、创新创业基地、智能硬件),着力引进在通信设备产品制造和研发领域竞争力强、专业化优势明显、行业影响力突出的国内外知名企业。依托中电信息在现代数字城市、园区运营、PK(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一系列国产应用软件)自主可控生态等方面的优势资源,以IMC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引进中乐通信、易锐光电、瑞斯康达、中电泰日升、新特科技、骏业鼎新、鸿荣源智能等一批项目入驻投产。
——智能硬件
依托马鞍山市通讯设备重点企业,重点发展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服饰等产品,并以可穿戴设备硬件平台为核心,基于可穿戴设备大数据处理服务为突破口,推动可穿戴设备产业向特色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超高清、超薄曲面、新型体感交互、智能传感、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和产品;支持开发音视频及交互式电子白板、车载信息平台终端等基于专业应用领域的智能移动终端;鼓励发展智能电视、多媒体终端等基于互联网融合应用的传统视听领域升级产品的新型智能硬件,不断壮大智能终端产品规模和创新能力。
——5G精密通讯结构件
依托皖兴通、中电泰日升等企业,鼓励企业研发和设计滤波器、散热器等5G精密通讯结构件,为5G网络传输和数据中心建设提供必要的产品支撑,不断培育壮大新动能,提升通信产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以5G关键零部件及设备为核心,着重引进和发展5G通讯天线、无源波分模块、高频PCB、小基站、光芯片等关键核心、高附加值部件,构建完整的零部件产业链。紧抓5G发展带来的产业变革及商机,结合本地现有电子信息产业资源,打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引进5G产业链相关企业。
——5G射频器件
依托国内重点企业艾福电子、灿勤科技、武汉凡谷、世嘉科技等,发挥射频前端重点企业技术优势,不断扩大和丰富产品线,积极开拓5G中高频产品市场,补齐做强5G核心元器件产业链。
——通信设备配套材料
依托瑞斯康达、新地科技公司等企业,积极发展光缆、光缆组件等产品;依托卡孚光电子科技等企业,积极发展通讯机壳、数据服务器主板等设备基体材料产品;依托中乐通信科技、中杰电子、迈特诺等企业,积极发展以太网线、工业总线、网线、高温电缆、耐火电缆等通信线路产品。加快布局敏感元器件、精密电阻器、太赫兹器件等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提升关键元器件配套能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带动作用,加快5G通信设备关键配套环节补短板,创立完整的产业增值链条,同时积极布局整机制造,抓住整机创新的系统化提升优势。在通信设备配套材料领域加快谋划布局一批整机智能制造项目。
表7 通信通讯产业领域发展重点
重点领域 | 发展方向 | 主要产品与技术 |
通讯设备 | • 新型设备 | • 移动智能终端设备 • 智慧家庭设备 • 语音控制设备 • 无线支付设备 |
• 基础元器件 | • 光通信模块及光组件 • 频率电子元器件 | |
• 通信设备配套 | • 无线通信基站配套产品 • 数据中心机房配套产品 • “互联网+”使用数据通信产品 • 光纤通信接入设备 | |
智能硬件 | • 可穿戴设备 | • 智能手环 • 智能手表 • 智能眼镜 • 智能服饰 |
• 人机交互产品 | • 新型体感交互、智能传感产品 • 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产品 | |
• 智能移动终端 | • 音视频及交互式电子白板 • 车载信息平台终端 • 智能电视、多媒体终端 | |
5G精密通讯结构件 | • 精密通讯结构件 | • 滤波器 • 散热器 |
• 核心、高附加值部件 | • 5G通讯天线 • 无源波分模块 • 高频PCB • 光芯片 | |
通信设备配套材料 | • 光缆 | • 光缆 • 光缆组件 |
• 设备基体材料 | • 通讯机壳 • 数据服务器主板 | |
• 通信线路产品 | • 以太网线 • 工业总线 • 网线 • 高温电缆 • 耐火电缆 | |
• 元器件 | • 敏感元器件 • 精密电阻器 • 太赫兹器件 |
l 2020-2023年:加大研发力度,推进新型移动终端设备特色化发展
首先,加大对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等移动终端产业新兴业态的培养与招商引资力度,逐步完善本地移动终端产品新业态的生态系统。其次,重点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下游终端及关键零部件配套,引进相关品牌及OEM代工厂商形成产业闭环,带动更加多企业落户马鞍山以形成可穿戴设备完整产业链。重点发展与5G技术融合的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车载电子等方向,通过技术合作、行业融合与市场整合,形成区域整体竞争力,实现移动终端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集聚。
l 2024-2025年:打造整机产业生态,实现高端产品企业集聚发展
重点布局发展整机制造、外部设备、IT服务、智能移动终端等产业,打造整机产业生态。以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以数据通信、未来网络、量子通信等为主的通信设备高端制造产业,带动数据终端产品、通信配线配套设备、光通信设备及器件、数据通信设备、宽带接入通信设备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打造通信设备制造产业体系。积极引进电子元器件、芯片等产业链配套项目。做强做大智能可穿戴设备下游终端及关键零部件配套产业,积极引进相关品牌及代工厂商,形成可穿戴设备完整产业链。以整机龙头企业需求为牵引,发展产业链配套项目(如电子元器件、芯片、存储模组),探索其供应链本地化的机会及可能性。以整机制造为核心,加速推进信息技术自主创新领域的发展,以品牌及代工厂为龙头,对接招引核心零部件及相关电子组件配套企业。
以半导体产业、光伏产业、LED产业、功能性材料产业、工业互联网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通信通讯产业等7大细分领域为发展重点,着力构建马鞍山市电子信息产业体系,以重大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点带面,打造半导体产业核心区、光伏产业核心区、LED产业核心区、功能性材料核心区、通信通讯产业集聚区、工业互联网集聚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集聚区的“多点驱动”总体空间布局。
图12 马鞍山市电子信息产业整体布局图
半导体产业核心区。以郑蒲港新区为重点,着力增强半导体封测制造能力,不断完善半导体材料、半导体零部件等关键核心部件的自助配套,提升终端产品价值链,打造全国领先的半导体产业制造及零部件配套核心区。
光伏产业核心区。以市经开区为重点,依托银欣新能源、智电电力科技等核心企业,积极打造百亿级“新能源光伏产业园”。重点发展光伏能源、光伏产业装备制造,将光伏产业向规模化、集聚化方向进,积极完善光伏产业全产业链。
LED产业核心区。以郑蒲港新区、市经开区为重点,依托三优光电、圆融光电等企业,以应用为切入,积极发展LED在不同场景的应用。加大LED及相关产业的引进力度,重点引进、集成光电子上下游企业。建设具备特色发展的高端LED产业核心,把马鞍山打造成为中部地区“光电城”。
功能性材料核心区。以雨山区为重点,依托中钢天源、天磁磁业等企业,积极发展在5G、新能源用软磁材料。借助行业内的企业和协会,将磁性材料行业内部协作不断延伸,积极打造一条从上游原材料、中游的铁氧体及器件加工到下游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将功能性材料产业打造成为至马鞍山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通信通讯产业集聚区。以慈湖高新区、市经开区为核心,建立通信通讯产业集聚。依托中杰电子、达意电子、中乐通信、易锐光电、共芯光子、泰日升等企业,重点发展数据终端产品、通信配线配套设备、光通信设备及器件、数据通信设备、宽带接入通信设备等产品,打造通信设备制造产业体系。
工业互联网集聚区。以花山区、市经开区为核心,依托飞马智科等重点企业,培育工业互联网创新解决方案、标杆企业和示范园区,推进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打造“点-线-面”融合应用,全面提升工业互联网建设及应用水平。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集聚区。以花山区、郑蒲港新区、雨山区为重点,依托中兴皖通产业园建设,聚焦交通、能源、金融、公共事业、互联网等行业,并围绕关键行业的场景和业务流程提供解决方案。通过云计算、智慧城市等新兴应用带动马鞍山市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的发展。
围绕电子信息各细分领域的产业生态打造,结合马鞍山市重点企业做好相关招商工作。产业发展重点以龙头企业带动向价值链两端的研发设计和运营服务延伸为主,以各类组件、配套件制造为辅,积极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半导体产业领域,瞄准靶材、气体阀门等关键零部件发展方向引入重点企业和项目。光伏产业领域,积极引进下游电池和组件厂长,发挥光伏终端应用的产品带动效能。积极引入LED下游产品应用的相关企业,带动上游LED芯片及封测LED企业的发展。以品牌及代工厂为龙头,对接招引通讯设备核心零部件及相关电子组件配套企业,支持带动马鞍山现有的电子企业。5G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高,可考虑引进国内通信设备拥有量产能力的厂商。引进发展智能安防终端设备及组装代工,相关模组、设备、材料等产业链配套,重视各产业集群的生态建设。针对马鞍山市电子信息产业关键、缺失环节实施产业生态链打造行动,全力保障已落地重大项目建设。
以智慧城市建设和新基建等为契机,围绕扩大总量、优化存量、提升质量,坚持内培外引并重,推动增强现有半导体封测、光伏、终端等产业优势。落实产业重大项目,加快已有项目的签约落地,同时创新项目生成机制,定期开展产业链梳理工作,策划引进一批关系全局、影响较大、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以及与产业链相配套的上下游项目。重点引进集成电路封装、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设备整机、高端软件等新型高端特色产业项目。以智慧城市建设和新基建等城市发展必然趋势为契机,高标准建设云计算中心、城市智慧物联网络和以5G为主的新一代通信体系。针对已有产业链进行补全拓展,鼓励电子信息产业的向纵深和多元化方向进一步发展,同时优化产业配套服务。重点布局5G产业发展和应用。谋划建设高水平的5G应用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郑蒲港新区中兴新5G半导体产业园、慈湖高新区易锐集成光电子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打造慈湖高新区通信通讯产业集群、郑蒲港新区半导体封装测试产业集群,加快推进雨山区关键功能性材料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主动加强南京、合肥等地的产业链协同,招引一批核心元器件外围零部件加工企业。
加强精准招商,招强引优,大力推动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加快向国际型领军企业迈进,积极引导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快速做大规模,形成全国有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围绕南京、合肥等市地标产业招引配套企业。着力引进“链长”“群主”项目,招引2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全力突破百亿级旗舰项目。推动招商引资企业转化为规上企业。健全产业招商项目市内异地流转和企业迁移利益共享机制。大力推进国内外重大投资项目的引进,特别是龙头型、基地型大企业的引进,以及国家重大产业与科研专项的落地,利用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吸引龙头企业落户马鞍山;加强与跨国企业的合作,大力引进实力雄厚的行业另据企业,形成马鞍山市电子信息支柱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各相关单位根据项目的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将重大项目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加快工作进度,确保项目建设的质量、效益和安全。发挥国际影响力项目和外资企业的优势,依靠外援拉动,实现跨越式发展。依托“海峡两岸(马鞍山)电子信息博览会”等会展活动,重点加强与长三角、闽三角、珠三角台商协会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两岸各地台协会活动,加强商会协会招商、以商招商,全面提升对台招商实效。
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卡脖子”技术人才需求清单,围绕主导产业,充分依托本地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着力培育一大批懂技术、肯钻研的本土化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促进教育、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对标国内其他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学习对标区域政策、平台、资金、人才等产业要素打造路径,完善自身企业、项目、人才引入机制及管理体系,通过分类、分级管理,并搭建资源引进绿色通道,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关键资源的落地。加强与南京都市圈合作,初步建成南京都市圈科技创新生态图谱;积极与合肥高校院所对接,探索合作渠道。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重点推进马鞍山市经开区、慈湖高新区、郑蒲港新区等国家级、省级开发园区结合产业需求建设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开展“政产学研用金”科技要素对接活动,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建立产教融合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将政府产业政策、产业技术需要、企业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供给等信息融合起来,为产教有机对接、深度融合开辟新渠道。将人才引进作为项目招引的重要工作,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同时,建设创新型人才发展平台、优化创新型人才发展环境。在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应涵盖人才中介、人力资源外包、专业技术教育培训服务。人才中介服务为入驻基地企业寻找行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提供支撑,广泛联络高校、科研院所、招聘中介及其他人才服务机构,获取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毕业生和技术工人等相关人才信息,建立相关人才数据库;实时发布人才供需信息、人才培训信息,定期发布人才状况分析,帮助引导人才合理流动。拓展长三角范围内高端高智融合发展新载体,推进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人才交流合作;完成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存通兑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创新收益共享机制,培育建设一批示范标杆型科创服务综合体;实现人才服务事项全覆盖,致力营造“逐梦来‘马’•‘鞍’居乐业•‘山’马奔腾”的人才发展优质生态。建设一个高端化引智平台、一个高水平培育基地、一个高效率协作机制、一个高质量双创载体、一个高效能服务中心,着力打造“类杭嘉湖”人才生态,推动人才创新要素集聚效应全面提升。
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设立人才专项基金,加大产业领军人才引进力度。以产业培育人才,加大对集成电路领域人才以及5G、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的引培。以平台集聚人才,加强对高端领军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加强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创新平台等人才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全市各类产业园区等创新载体的人才吸引作用,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在电子信息产业若干领域形成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
推进软件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按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升级和示范应用要求,前瞻布局“云+网+端”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构建5G技术融合的超带宽、低延时、高密度、高可靠、高可信的移动计算与通信的基础设施。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培育智能制造、信息安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经济增长点。以建设“生态福地、智造名城”为契机,深入推进软件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培育产业互联网新形态,扩展软件产业发展新空间。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有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夯实软件研发、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外包四大主导产业,聚焦智能制造、云计算及大数据、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未来产业。
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营服务等关键环节,推动形成软件技术与工业技术深度融合、软件企业和工业企业互利互助的良性发展格局。加快推动马鞍山市电子信息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帮助电子信息企业更好的面向服务、面向应用,适应“互联网+”的时代特征。聚焦“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发展工作,设立“三高”企业培育库,加强跟踪服务,在政策等要素保障上予以倾斜,通过政策“组合拳”扶持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做优。建设完善城市大数据中心、城市算力中心等共性基础性支撑平台,夯实城市大脑基础设施;搭建城市大脑业务中台、城市智慧中枢,塑造城市大脑基础能力。推进信息资源库、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开放平台、数据中台建设,促进大数据应用和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等。
开展以人机智能交互、设备自主决策等为特征的智能工厂试点建设,推进生产制造设备、移动硬件设备等联网和智能管控,培育信息产业发展新优势。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培育创建项目,开展企业资源申报,经过地方推荐、专家评审后遴选一批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入库。通过数字化智能工厂,实现对物流、能流、物性、资产的全流程监控和生产过程的质量数据实时更新。采用在线分析仪、智能传感器、软测量、工业过程大数据建模等智能感知先进技术,实现原料、关键工艺质量参数和成品检测数据的采集和集成利用,关键生产环节实现基于模型的先进控制和在线优化。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力争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打造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在马鞍山市实施,深度融入上海、南京、合肥都市圈,深度融入南京、合肥科创圈,吸引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和优秀人才来马投资兴业。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产业等方面合作,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加强与南京、合肥先进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对接合作,促进产业链合作、产业与研发同步发展。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理念,保障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空间,各区形成“重点突出、错位协同”的空间发展格局,防止产业资源错配和区域盲目竞争。
融入长三角都市圈发展,充分发挥马鞍山毗邻合肥、南京两大都市圈区位优势,推进建设产业合作联盟。发挥利用好长三角产业合作联盟的平台作用,推进各类各层次的产业合作交流。加强区域联动协作和统一管理,在科研资源、创新平台、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实现资源与服务的共享。
组织企业创新合作交流,鼓励企业积极融入长三角产业链发展中,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区域影响力。加强与长三角都市圈各地区教科研训等领域交流合作,共建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健全人才交流互访、专业认证等合作机制。大力开展科技合作创新,不断集聚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努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动搭建合作服务平台,组织企业“走出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为马鞍山市电子信息企业拓展科技合作渠道。
坚持“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强化空间要素支撑,拓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空间,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打造数字园区。把握电子信息技术向多领域广泛渗透的发展趋势,从新基建、数字经济、制造业转型升级、智慧城市等电子信息产业下游应用领域切入,立足需求牵引,并充分挖掘国内及全球市场需求,积极发展智能终端、等领域,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实施一批绿色转型示范项目,探索更多生态价值转化制度成果,扎实推进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领域绿色化改造。依据马鞍山市各县区自身产业基础条件,为避免同质化竞争,就电子信息各细分领域,全市统筹、合理布局,实现差别化竞争,错位化发展。创新各区在招商引资等领域的合作机制,推进各区围绕自身产业定位重点突破、特色发展。充分发挥优势区对其他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有核心、有梯度、有层次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
积极宣传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工作,鼓励企业开拓创新,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不断加大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力度,扎实推进机器换人“十百千”工程,通过改造完善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用人成本。通过加强规划引导、提高创新能力、拓展新兴领域应用,加快产业升级,实现超越发展。积极推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向服务延伸,鼓励引导制造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与软件和信息服务融合、制造业与运营业融合,催生新产品和新业态繁荣发展,提升马鞍山市产业竞争力。
强化规划引导作用,确立电子信息产业在两高两化战略中的支撑地位,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优化资源配置,形成部门间的政策合力和工作合力,聚力打造首位主导产业。以建设带动安徽、辐射南京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目标,以产业链关键环节建设为途径,以重大项目和专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坚定不移走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制度创新和研发创新相结合、产业基地品牌营销与重大项目引进相结合、扩大产业规模与提升产业层次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产业向高级化与集群化发展。
强化规划引导作用,确立电子信息产业在两高两化战略中的支撑地位,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推进机制,统筹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成立由市领导和有关部门及专业人士组成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统筹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针对电子信息产业特点,制定出台扶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和具体措施,在政策配套、资金扶持、项目建设、技术攻关、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市场拓展、人才支持等方面,用足政策、用活政策。建立议事协调与问题解决机制,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两次,年初和年中各一次。建立“1111”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即建立“一个产业集群、一名市级领导挂帅、一个工作推进小组服务、一个公共科研机构支撑”的工作机制,形成行之有效的议事协调、工作督导、问题解决等机制。
统筹协调全市资源,对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处理解决。强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对产业发展的保障,引导各区合理布局重大应用示范和产业化项目,协同有序推进实施。针对骨干企业发展需要,建立主管领导联系制度和现场办公会制度,及时解决骨干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要注重质量和效率统一,提高方案质量,紧跟产业发展小组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做实做细调查研究,使项目推进更接地气。提高重大项目实施质量,细化措施,细分责任,细排时间,确保各项目任务有条不紊、按序推进。提高落实质量,加大督察力度,及时跟踪、查哨查铺,确保落实到位,建立健全科学的项目效果评价体系,重点看质量、看实效。
搭建马鞍山市融资服务平台,拓宽企业和创业项目投融资渠道,为科创企业提供更灵活高效的创新创业融资模式。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体系,落实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持。开发适合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支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产品创新。灵活机制推动小贷公司和融资担保机构入驻我市,信贷、小贷、融资担保、各类基金、债券、BOT等各类金融工具和产品要广泛运用与建立,并引导扶持金融机构和投资主体,向全市中小企业沉下去贴身服务。建议在政策允许框架内,引进我市尚缺的金融机构,发展“稀缺”金融品种,用专项资金激励“投行”与中小企业开展“手牵手”、“心贴心”的服务。
加强对企业上市工作的领导,企业上市工作由市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直接领导,日常的指导、协调、服务等工作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为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也要明确相应的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做好督促、协调和服务工作。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进行严格考核。根据马鞍山市企业上市的总体工作目标,结合实际,提出企业上市工作目标,并把企业上市工作列入目标责任制,进行严格考核。市级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要围绕企业上市工作,按各自职能,尽心尽力为企业做好对口联络和各项服务工作,为企业上市营造良好的环境,创造必要的条件,鼓励有更多的企业上市。
建立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多渠道投入机制,各县(区)人民政府设立的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积极探索财政投入、国资收益、基金增值等多渠道并举的滚动投入机制。规范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运作,强化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风险防控。支持股权投资基金发展,激发创业投资活力,不断促进区域资本市场发展。打造政府产业投资基金投资聚集区,通过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运作,积极鼓励各级政府结合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实际,开展各类创新型基金运作模式,努力提高本地区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创新发展效率,积极打造政府产业投资基金投资聚集区,使基金管理机构、投资人、创业团队、中介机构形成规模聚集效应。
成立电子信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涵盖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全方位产业要素。平台依托实体基地,打造有可支配载体的运营机构。通过精准、专业和高效的服务,吸引优质企业落地,促进产业集聚,打造产业生态,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整体发展。构建“研究所+工程中心+产业化基地+产业发展基金”的协同创新一体化服务体系。在电子信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上,加大针对性服务建设力度,如完善半导体仿真验证和工程调试设设备,进一步提高企业研发效率。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相关服务、知识产权申报等服务,实现各项技术服务内容的相互促进和一体化发展。保障企业高可靠性供电需求、化学品存储、固体废弃物收集和污水处理问题。
以电子信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主体,申报国家和各部委的产业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平台项目。积极与全国行业协会合作,牵头高校成立人才培养联盟。积极与国家产业基金对接,联合成立子基金。举办投资领域路演活动,更好的促进本地电子信息企业的发展,解决初创企业起步阶段融资难等问题。以电子信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主体,作为专业的招商团队,配合市投资促进中心统筹全市的招商工作,以专业的视角遴选优质项目,以5A级服务吸引电子信息企业落户。
提升完善国家半导体发光器件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软件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等产业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建设晶圆测试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快速封装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支持龙头企业申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建立健全包括产业基金、产业布局、知识产权保护、招商引资等在内的政策支撑体系,营造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
强化载体项目建设,实现引领产业功能区的聚集发展,有的放矢地对现有电子信息产业主导产业链进行延链、补链、强链招商,不断打造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将“芯—能—光—材—网—软—讯”作为重点打造的方向。以集群内龙头企业为核心构成要素,以当地可利用的特色资源为基础,向上下游不断拓宽和延伸,建成彼此间专业化分工明晰、纵向与横向联结紧密的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加工企业由小变大、产品技术由浅变深、产品质量由低变高,实现我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化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明确全市各区域、各园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定位,加强各区域间协调发展、融合发展、错位发展。加强各区域的统筹发展,要在加强统一管控的基础上,注重规划衔接,科学合理分工,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各区域与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联动发展,要加强深度对接,谋划和实施一批与新区交通路网互联、生态环境共治、产业协作配套、公共服务共享等项目,实现各区域特色产业辐射带动,放大政策红利,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科学规划、严把标准,路、电、水、住房和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完善,需要按照不同领域的技术标准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压实部门责任、统一工作步骤,严格压实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将任务分解到年月,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统一工作目标,统一工作步骤,保障渠道畅通,确保工作效率;广泛调动社会力量,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作用,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协同发力,注重调动社会资源、动员民间资本,积极参与产业发展相关基础建设。夯实城市硬件建设,内化城市软件功能,不断提升教育、卫计、旅游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从辐射经济的角度,强化转移基地建设,筑巢引凤,建好外资投资兴业的平台;集中力量建好交通平台,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承载能力,为招商引资做好基础性工作。
加强调查研究和工作指导,采取实地调研、第三方评估、信息通报等方式,跟踪进展情况,加强工作调度,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确保责任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通过检查、督查、评估等多种方式,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加大考核督查和结果运用力度,健全定期发布、专题报道和信息报送机制,推广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
按照时间节点推进落实,跟踪问效,表彰先进、问责落后,并将相关情况纳入考核。采取听取工作情况汇报、查看有关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不定期对领导干部履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其履职情况。建立绩误台账,推进民主评议,对企业招引及产业建设表现突出的领导干部通报表彰,对推进工作不力、效率不高、效果不明显的通报批评。
全市统筹推进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建设产业集群(基地),制定相关激励措施。各县区、开发园区对提升所属区域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发展负主体责任,结合各自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自身财力,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加大激励力度;市直相关单位要将提升全市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纳入本单位年度重点任务,加大督促支持力度,常态化抓好落实,不断提升管理效率。
图11电子信息产业链全景图
2020年我国电子信息全行业收入规模合计20.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行业运行趋稳的态势明显。在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及全年,电子制造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分别为-2.8%、5.7%和7.2%和7.7%;软件业收入累计增速分别为-6.2%、6.7%、11.3%和13.3%。
十三五期间,在细分市场呈现出不同的走势。一是计算机行业、智能消费设备行业增长较快,超过全行业平均水平。这主要是得益于疫情带来的全球家庭在线办公和居家娱乐浪潮的驱动,计算机、平板电脑等产品需求快速增加。二是电子器件、电子元件及功能性材料行业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家对基础领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三是通信设备、非专业视听设备呈现缓慢增长态势,主要是缺乏换代型的产品,市场需求基本饱和,但随着5G等新技术的加快应用,行业有望迎来新的增长期。
当前电子行业处于新旧创新周期的交替阶段,投资机会主要源于未来新兴技术进展和存量变化。随着智能手机的红利逐渐见顶,移动互联网创新时代进入这一轮科技创新周期的末尾,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多项具备发展潜力的新兴技术处于萌芽期,下一轮科技创新周期呼之欲出,带来投资机会;现有周期的存量变化表现为产业转移和产业整合趋势。
图12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十四五期间,预计到2025年中国电子信息市场规模将达到33.48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0.57%。
图15 2019-202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市场规模及预测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2020.05
图14工业互联网领域重点平台
序号 | 名称 |
1 | 开源工业互联网平台(openii.cn) |
2 | 航天科工航天云网 |
3 | 海尔COSMOPlat平台 |
4 | 工业电子商务平台海智在线 |
5 | 蓝卓supOS工业操作系统 |
6 | 中服(西安)工业互联网平台 |
7 | 富士康BEACON平台 |
8 | 树根互联的根云平台 |
9 | 徐工信息Xrea工业互联网平台 |
10 | 美的的MeiCloud平台 |
11 | 索为的众工业百万工业APP平台 |
12 | 重庆宗申集团的忽米网 |
13 | 紫光UNIPower |
14 | 华为OceanConnect IoT |
15 | 用友精智工业互联网平台 |
16 | 瀚云工业互联网平台 |
17 | 联想LeapAI平台 |
18 | 智能云科iSESOL平台 |
19 | 寄云NeuSeer平台 |
20 | GE的Predix工业互联网平台 |
21 | 普奥ProudThink平台 |
22 | 东方国信BIOP平台 |
23 | 浪潮M81工业互联网平台 |
24 | 昆仑数据KSTONE平台 |
25 | 和利时HiaCloud平台 |
26 | 石化盈科ProMACE平台 |
27 | 华制智能工业互联网平台 |
28 | 中国移动OneNET平台 |
29 | 飞象工业互联网平台 |
30 | 阿里巴巴的ET工业大脑 |
31 | 工业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 |
32 | Xively IoT Platform |
33 | 机智云Gizwits IoT平台 |
34 | PTC的ThingWorx平台 |
35 | ABB Ability平台 |
36 | 施耐德EcoStruxure平台 |
37 | 西门子MindSphere平台 |
图17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全景图
图18工业互联网服务商产业图谱
领域 | 企业 | 简介 | 区域分布 | 近期动向 |
半导体 | 通富微电 | 通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10月,2007年8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简称:通富微电,股票代码:002156)。 通富微电专业从事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国家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链技术创新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单位、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全球封测企业排名第5位。
| 总部位于江苏南通崇川区,拥有总部工厂、南通通富微电子有限公司(南通通富)、合肥通富微电子有限公司(合肥通富)、苏州通富超威半导体有限公司(TF-AMD苏州)、TF AMD Microelectronics (Penang) Sdn. Bhd.(TF-AMD槟城)以及在建的厦门通富微电子有限公司(厦门通富)六大生产基地。通过自身发展与并购,公司已成为本土半导体跨国集团公司、中国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领军企业,集团员工总数1万5千多人。 | 银企合作 共赢发展——通富微电与招行南通分行举行党建共建合作签约仪式 2021-05-26 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暨第四届通商大会召开石磊总裁当选杰出通商 2021-05-24 通富微电&合肥通富双双荣获“TI 2020 年优秀供应商&卓越供应商” 2021-05-19 “5·18国际博物馆日”石明达董事长被聘为“张謇精神传播使者”并做主旨演讲 2021-05-19 石磊总裁被授予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 2021-04-30 站在高起点、奋进新征程 ——公司召开总结一季度、大干二季度大会 2021-04-26 江苏省互联网协会2021“智慧行—问道”系列活动在公司顺利举行 2021-04-23 通富微电车载品智能封装测试中心量产启动仪式顺利举行 2021-04-15 合肥通富微电荣获"2020年TI 卓越供应商奖" 2021-04-09 |
半导体 | 三环集团 | 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70年,2014年在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码:300408),是一家致力于研发、生产及销售电子基础材料、电子元件、通信器件等产品的综合性企业。公司产品覆盖光通信、电子、电工、机械、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时尚等众多应用领域,其中光纤连接器陶瓷插芯、氧化铝陶瓷基板、电阻器用陶瓷基体等产销量均居全球前列。公司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连续多年名列中国电子元件百强前十名。 | 总部:潮州 集团下属有多个事业部,在德国、泰国、中国香港、深圳、南充、苏州等地设立子公司 | 南充三环研究院正式揭牌:2月5日上午,南充三环研究院揭牌仪式在高坪区举行,标志着南充与三环集团务实合作迈上新台阶。2021.2.5 三环集团携众多产品亮相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 第22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CIOE 2020)于9月9日至11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三环集团携陶瓷插芯与套筒、现场组装式光纤活动连接器、MT插芯和导针、陶瓷封装管壳等一系列产品在光博会亮相。2020.9.10 |
半导体 | 上海新阳 | 上海新阳创立于1999年7月,2011年6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简称:上海新阳,代码:300236)。二十年来,上海新阳经过持续不断地研发创新,形成了拥有完整自主可控知识产权的电子电镀和电子清洗两大核心技术,已申请授权国家专利210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102项,国际发明专利8项,用于晶圆电镀与晶圆清洗的第二代核心技术已达到世界水平。紧密围绕两大核心技术,开发研制出140多种电子电镀与电子清洗系列功能性化学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制造、3D-IC先进封装、IC传统封测等领域,满足芯片铜制程90-28nm工艺技术要求,相关产品已成为多家集成电路制造公司28nm技术节点的基准材料(Base Line),成为中国半导体功能性化学材料和应用技术与服务的知名品牌。公司已立项研发集成电路制造用高分辨率193nm ArF光刻胶及配套材料与应用技术,拥有完整自主可控知识产权的光刻胶产品与应用即将形成公司的第三大核心技术,公司在国内半导体功能性化学材料领域的地位将更加稳固。 | 总部:上海 | 上海市集成电路关键工艺材料重点实验室举办电子电镀专题技术交流会 2021-05-10 上海新阳荣膺“上海华力2020年度优秀供应商”称号 2021-05-10 公司荣获“行业杰出贡献奖” 2021-05-06 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召开,上海新阳参加云签约 2021-04-25 上海新阳参与申请筹建全国集成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021-02-09 上海新阳荣获2020年度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荣誉称号 2021-02-09
|
光伏 | 隆基股份 | 成立于2000年的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基股份”),是全球最具价值的太阳能科技公司。隆基股份正走在—条从产品创新改变行业到技术创新改变世界能源格局的创变之路上。从光伏材料、光伏发电设备到太阳能电站系统,为光伏发电事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 隆基股份总部位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拉晶工厂位于宁夏中宁和银川,切片工厂位于西安和无锡。到2014年底,隆基股份已经具备3GW单晶硅棒和单晶硅片的生产加工能力。按照公司规划,2017年公司单晶硅棒、硅片产能将达到6GW,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未来对单晶产品的需求。 | 2021年5月21日,隆基正式发布无隐裂智能焊接技术白皮书,详细介绍了其新一代高功率组件产品Hi-MO 5(182mm)所独有的无隐裂智能焊接技术 2021年5月13日优势互补!隆基股份与吉电股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连珠合璧,助力能源转型升级,实现“双碳”目标 2021年4月29日25.09%!隆基刷新N型TOPCon电池效率世界纪录 |
光伏 | 中环股份 | 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环股份”)是深交所上市公司,股票代码002129。公司致力于半导体节能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是一家集科研、生产、经营、创投于一体的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主导产品电力电子器件用半导体区熔单晶-硅片综合实力全球第三,国外市场占有率超过18%,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光伏单晶研发水平全球领先,先后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换效率超过24%的高效N型DW硅片,转换效率达到26%、“零衰减”的CFZ-DW(直拉区熔)硅片。单晶晶体晶片的综合实力、整体产销规模位列全球前列,高效N型硅片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 总部:天津 子公司:上海、内蒙古 | 中环股份新品重磅亮相杭州Asia Solar光伏创新展览会 2019-11-21 中环股份荣登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榜单,沈浩平荣膺2019十大新能源年度人物奖 2019-11-21 重磅!携手道达尔,中环股份步入全球化新里程 2019-11-21 |
光伏 | 通威股份 | 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由通威集团控股(1982年创立),是以农业、新能源双主业为核心的大型民营科技型上市公司。公司现拥有遍布全国及海外的200余家分、子公司,员工2.5万余人,年饲料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吨;高纯晶硅年产能 8 万吨,在建年产能超过 15 万吨;太阳能电池年产能 27.5GW,其中单晶电池年产能 24.5GW;建成以“渔光一体”为主光伏电站 45 座,累计装机并网规模超过 2GW。未来三至五年,通威高纯晶硅产能预计达到22—29万吨,形成80—100GW高效太阳能电池产能。经过多年跨越式发展,公司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球主要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全球高纯晶硅龙头企业及全球领先的晶硅电池生产企业。 | 总部:四川 (作为集团)现拥有四川、广东、重庆、昆明、厦门、武汉、苏州、长春、沈阳、沅江、沙市、淮安、无锡、南宁、海南、粤华、大海、越南等遍布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的八十余家从事饲料工业生产销售的分、子公司及以新能源产品多晶硅生产为主的永祥股份、四川永祥多晶硅公司。 | 通威2021年电池产能将超过55GW 2021-04-19 通威股份:将金堂一期PERC电池产能下调为5.6GW 用于异质结电池试验生产线建设 2021-04-13 通威股份:积极开展包括HJT、TOPCON等有可能成为下一代量产主流技术路线的中试与转化 2021-02-19 通威集团将于2023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02-02 通威股份市值突破2000亿元! 2021-01-22 警惕光伏盲目扩产 2021-01-22 通威股份2021年第一次策略会交流纪要 2021-01-11 |
LED | 三安光电 | 三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11月,于2008年7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0703)。 三安光电主要从事全色系超高亮度LED外延片、芯片、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微波通讯集成电路与功率器件、光通讯元器件等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 总部:厦门 产业化基地分布在厦门、天津、芜湖、泉州等多个地区,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国家高科技产业化示范工程”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承担了国家“863”、“973”计划等多项重大课题,拥有国家人事部颁发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 | 三安半导体获政府补助1亿元、湖南三安获6.4亿元担保 2021-05-07 三星计划增设Micro LED产线,三安、友达等或将受益 2021-04-22 湖北三安项目正式投产、三安集成碳化硅基地下半年投产 2021-04-20 三安光电与长江职业学院签署战略协议,深化校企合作 2021-04-16 三安光电两全资子公司再获政府补助4.85亿元 2021-04-01 湖南三安获科研专项扶持金2亿元,累计“进补”逾5亿元 2021-03-23 三安与成都辰显就Micro LED显示技术达成战略合作 2021-03-17 120亿湖北三安Mini/Micro LED项目3月底将如期投产 2021-03-11 厦门三安公开“一种LED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新专利 2021-02-22 三安光电孙公司、奥拓电子等四企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2021-02-04
|
LED | 欧普照明 | 欧普照明始于1996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照明企业。欧普照明于2016年8月19日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作为中国照明行业标杆的整体照明解决方案提供者,欧普照明不仅致力于研究光的合理运用,提供贴心产品,还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整体照明解决方案等专业的配套服务,全面提升用户体验。针对不同场合,欧普提供的照明方案能满足人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灯光。 | 总部:中山市 欧普照明目前有28个办事处和遍布全国1300多家专卖店,5000多家销售网点,产品远销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 深化布局酒店照明领域,欧普照明实力点亮您的下榻之旅 2021-04-07 欧普照明获“年度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大奖 2020-07-10 欧普照明2019营收83.55亿元增长4.39%,现金流增长79.28% 2020-04-26 |
LED | 利亚德 | 利亚德光电集团(股票代码300296)成立于1995年 。2012年3月15日在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码300296)。利亚德光电集团凭借业绩以及科技创新 领域取得的成就,先后被授予: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北京信息产业十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十强、民营企业百强、中国光电行业“影响力企业” 等多重荣誉。利亚德连续4年蝉联全球LED显示市占率第一,小间距市占率第一,户内LED市占率第一。 | 总部:北京 集团旗下9大生产基地及7大国际营销中心遍布全球,拥有员工总数近5000人(其中外籍700余人)。 | 2019年获五部委颁发的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企业(首批十六家中利亚德和励丰文化获批) 2020年利亚德为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场测发大厅、远望船、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多个指挥厅提供LED指挥显示系统,全方位保障了“胖五”运载火箭发射任务的顺利进行 2020年利亚德集团与台湾晶电集团共同注资成立利晶微电子技术(江苏)有限公司,在无锡打造全球首个运用巨量转移技术,实现最小尺寸Micro LED显示产品大规模量产的产业基地 |
功能性材料 | 中科三环 | 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北京三环新材料高技术公司(现已更名为“北京三环控股有限公司”)作为主发起人于1999年7月23日设立的一家企业,并于2000年4月20日在中国深交所上市。中科三环下纳四家烧结钕铁硼永磁体生产企业——宁波科宁达、天津三环乐喜(与台全金属合资)、北京三环瓦克华(与德国真空熔炼合资)、肇庆三环京粤和一家粘结钕铁硼永磁体生产企业——上海三环(与日本精工爱普生合资)。 | 北京、宁波、天津、上海等地 | 2020-07-08中科三环与中国南方稀土集团有限公司设立合资公司为满足高性能烧结钕铁硼产品市场需求,中科三环拟以配股募集资金的方式与中国南方稀土集团有限公司。 |
功能性材料 | 正海磁材 | 烟台正海磁性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深圳创业板上市公司,公司致力于高端稀土永磁材料及元器件的研发和制造。 | 烟台
| 2019年公司申报的“钕铁硼磁性材料及表面处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通过。 |
功能性材料 | 宁波韵升 | 宁波韵升股份有限公司自1995年以来专业从事稀土永磁材料的研发、制造和销售,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在宁波、包头、北京及青岛建有4个坯料生产基地,拥有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磁钢坯料生产、机械加工及表面处理生产线,具有年产坯料10000吨的生产能力,是全球最大的稀土永磁材料制造商之一。公司于2000年10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 宁波 |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公布了“第五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名单,宁波韵升的硬盘音圈电机磁体(VCM)名列其中。
|
工业互联网 | 天准科技 | 天准公司成立于2005年,总部位于中国苏州。2019年7月22日,天准在科创板正式挂牌上市。天准公司致力于以领先技术推动实体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主要产品为工业视觉装备和产业智能方案。在工业视觉方向,天准面向消费电子、新能源、半导体、PCB等工业领域,提供视觉测量装备、视觉检测装备、视觉制程装备等高端装备产品,促进工业向更高效率、更高质量和更高智能化发展。 | 苏州 | 2021年五月天准科技旗下德国全资子公司SLSS Europe GmbH(下称“SLSS公司”)日前完成并购MueTec Automated Microscopy and Messtechnik GmbH 公司。 |
工业互联网 | 和利时 | 和利时立足于客户企业的商业目标,业务模式和管理架构,系统考虑工厂制造工艺、生产组织、物流仓储、基础设施等基本生产要素,为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为基础,采用“数字化制造+工业互联网服务”的模式,帮助企业从自动化生产向智能化生产的转型升级,实现降本增效、节能降耗、商业创新。
| 北京 | 2021年5月19日,和利时集团旗下杭州和利时自动化有限公司与北京思路智园科技有限公司在济南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达成长期战略合作联盟。 |
工业互联网 | 东土科技 | 东土科技通过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致力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在通信协议、工业APP软件承载平台以及控制硬件平台三个层面的技术统一。东土科技历经20年的研发积累,先后创新研发了全球领先的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INTEWELL、全场景工业互联网通信芯片、软件定义控制的边缘服务器。 | 北京 | 东土科技成功入选由《互联网周刊》成功评选出《2021边缘计算企业TOP50》。 |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 金山办公软件 | 金山办公旗下主要产品和服务均由公司自主研发而形成,针对核心技术,如WPS新内核引擎技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知识图谱技术、基于云端的移动共享技术、文档智能美化技术等关键技术,金山办公均已申请了发明专利,并对重要产品申请了软件著作权。 | 北京 | ~~~~ |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 商汤科技 | 公司自主研发并建立了全球顶级的深度学习平台和超算中心,推出了一系列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包括:人脸识别、图像识别、文本识别、医疗影像识别、视频分析、无人驾驶和遥感等。商汤科技已成为亚洲领先的AI算法提供商。 | 北京 | 2021年5月26日——今天,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商汤科技SenseTime正式推出SenseLayers智能遥感解译算法生产及应用平台,该平台基于商汤原创的AI训练框架,面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林、交通、灾害等行业,以全流程可视化、零代码的使用体验尽可能地降低使用门槛,为用户赋予自主AI算法生产能力,并通过定制化形式满足海量细分场景的遥感解译任务需求。平台打通了从数据入库、预处理、样本生产、模型训练、智能解译到成果应用的整个链条,全面开启AI智能遥感解译算法生产和应用的自动化、工业化时代。
|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 柏睿数据科技 | 柏睿数据是国内领先的大数据实时分析处理公司,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大数据技术、产品、服务及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 北京 | 2021年5月柏睿数据企业级交易型数据库系统Rapids TXDB XC V4.0以卓越表现,顺利通过了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的软件产品质量测试。测试报告表明,Rapids TXDB XC V4.0在功能性、性能效率、可靠性、信息安全性、易用性、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兼容性8个方面、共63个测试项,均满足数据库管理平台能力测试要求。
|
通信通讯设备 | 烽火通信 |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于1999年,目前是国内唯一集光通信领域三大战略技术于一体的科研与产业实体,先后被国家批准为"国家光纤通信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亚太电信联盟培训中心"、"MII光通信质量检测中心"、"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等。 | 武汉 | 中国电子学会公布了“2020年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由烽火牵头申报的云操作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评议认为,烽火云操作系统突破了政务云中安全、可靠、自主三大技术瓶颈,提出虚拟机高可用性、异构资源管理等多个创新点,构成系列高端产品,并实现规模应用,促进了更安全、更可靠、更自主的下一代云操作系统的发展。 |
通信通讯设备 | 爱联科技 | 四川爱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长虹旗下专业从事物联网无线联接全领域通信模组、新型系统集成应用产品研发、制造、系统集成与销售的科技企业。公司总部位于绵阳安州区,在西安、成都、深圳、北美设有代表处。公司业务领域覆盖家电、安防、汽车电子、工业物联、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城市、智慧农畜牧业等行业。 | 绵阳 | 全球首款支持无GNSS场景下PC5通信的5G模组(5G+C-V2X)在爱联科技成功下线,该模组基于上海海思HiB5000V研制。5G+C-V2X模组主要聚焦于RSU、智能信号机、路侧摄像机、路侧智能站等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场景,将在国家高速与国家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示范区、先导区及测试区等项目中启动商用验证。该模组的成功下线与批量商用,将大幅提升智慧交通建设的步伐。 |
通信通讯设备 | 移远通信 | 全球领先的5G、LTE/LTE-A、NB-IoT/LTE-M、车载前装、安卓智能、GSM/GPRS、WCDMA/HSPA(+)和GNSS模组供应商。 | 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