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现将《马鞍山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
2022年2月25日
马鞍山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
2022年1月
目 录
前 言.......................................................................................... 1
一、现状与形势................................................................................... 2
(一)发展基础................................................................................... 2
(二)存在问题................................................................................... 6
(三)面临形势................................................................................... 7
二、总体要求.....................................................................................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发展原则................................................................................... 9
(三)发展目标................................................................................... 10
(四)架构设计................................................................................... 11
三、推进一体化“云网”基础设施建设............................................................... 15
(一)升级省政务“一朵云”马鞍山分平台........................................................... 15
(二)打造“一网双面”电子政务网络............................................................... 16
四、构建一体化城市数字中枢系统................................................................... 18
(一)构建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城市中台........................................................... 18
(二)打造服务集成的能力开放平台................................................................. 18
五、深化政务业务数字化转型....................................................................... 21
(一)政务服务方面............................................................................... 21
(二)市域治理方面............................................................................... 23
(三)政府运行方面............................................................................... 27
(四)公共服务方面............................................................................... 29
(五)经济运行方面............................................................................... 32
(六)区域协同方面............................................................................... 35
六、加快三大配套体系建设......................................................................... 38
(一)运行管理体系............................................................................... 38
(二)信息安全体系............................................................................... 39
(三)标准规范体系............................................................................... 40
七、实施保障..................................................................................... 42
(一)完善工作推进体系........................................................................... 42
(二)加大资金人才投入........................................................................... 42
(三)强化科学考核评估........................................................................... 42
附件:马鞍山市“十四五”数字政府重点项目及任务分解表............................................. 44
“数字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运行模式,是对传统政务信息化模式的改革,包括对政务信息化管理架构、业务架构、技术架构的重塑,通过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政务新机制、新平台、新渠道,全面提升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履职能力,形成“数据决策、数据服务、数据创新”的现代化治理模式。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十四五”时期政府职能转变,大力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安徽省“数字江淮”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5年)》《安徽省“数字政府”建设规划(2020—2025年)》和《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我市以政务信息化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提高政府效能,数字政府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2018年,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中获87.17分,安徽省通信发展、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考核得分均位列全省第一。市政府门户网站在全国地市级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名次逐年前移,目前位居第12名。数字城管项目入选全国数字城管教材案例。“皖事通”APP入选2021年数字政府论坛创新成果与优秀案例,获“2021数字政府管理创新奖”。获批省“皖企通”直达平台试点城市,惠企通平台荣获2021年地市级政府网站“十佳”优秀创新案例全国第3名。
数字政府推进机制逐步完善。落实国家机构改革重大决策,设立市县两级数据资源管理机构,负责统筹数字政府建设。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高规格市加快建设“数字马鞍山”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等各项制度,明确职责任务,建立顶格推动机制。出台《马鞍山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2019-2021年)》《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打造“数字马鞍山”的实施意见》,明确马鞍山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框架和具体落实举措。印发《马鞍山市市级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马鞍山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马鞍山市政务云平台管理办法(试行)》《马鞍山市线上“政务数据大厅”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文件,支撑数字政府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数据要素管理等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
数字基础设施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建成覆盖市、县区(市直部门)、乡(镇)、村(社区)的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实现“万兆到县区、千兆到乡镇、百兆到村”,接入政务外网单位724家,政务终端19320个,完成电子政务外网总出口IPv6[1]改造,支持全市政府网站基于IPv6的互联网访问。升级扩容自建政务云机房为安全可信的统一政务云中心,构建起2000核vCPU、8000GB内存、270TB存储服务能力,已接入全市44个部门和部分县区的重要信息系统。5G基站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建成1660座5G基站及配套设施,主要城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市级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体系基本建立,电子政务外网、政务云中心均通过信息系统安全三级等级保护。
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成效初现。建成基于全生命周期数据资源管理功能的大数据中心,消除“数据孤岛”取得突破性进展,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形成全市数据共享应用中心化管理体系,组织完成政务数据资源目录编制及数据资源归集两大专项行动,累计归集数据达72亿条,对外提供数据接口902个,共享数据达10亿条次,有效支撑“骏马”工程、党建引领信用村、不动产提升行动、皖事通等亮点应用,数据共享价值初步释放。整合基层常用信息系统62个,建成大管家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一账号、一门户”,并与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人口统筹应用管理平台、安徽省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平安马鞍山等国家、省市平台实现连通,减少基层输入数据对象率为58%,有效解决了基层“多入口、多录入”问题。
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依托省“皖事通办”平台,持续推动政务服务“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减时间”,全市政务服务事项平均申请材料压缩至1.89件,跑动次数压缩至0.003次,即办件占比提升至68%,六类行政审批效率压缩至1.38天。推深做实“一件事”,打造市级“一件事”服务套餐195项,县(区)级“一件事”服务套餐659项,梳理各类“一件事”导办信息指南2706项,实现“一次申请、联动办理”。创新客服模式,全省率先实现平台派单、客服上门服务。拓展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建成市县(区)两级政务服务自助办理大厅,实现22项多警种业务“随时办”,31个建行网点14项高频事项银行智慧柜员机办理。打造具有马鞍山特色的政务服务移动端,全省率先运行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覆盖市县乡村各类政务服务场所886个,关联各类政务服务事项5.6万余项。省内率先上线“惠企通”服务平台,实现178个政策事项全程网上兑现,25项政策具备无感知申报条件,平均节约企业办理时间45%。
市域治理现代化稳步推进。开展平安城市建设,实施雪亮工程,建成一类视频资源点4000余个,整合现有二三类监控资源8000余个,自主研发警务通“众智云+”盘查APP,试点开展智能安防小区建设,推行门牌二维码管理,推进智慧内保建设,建立起高质量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成社区(村)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将全市社区(村)划分成6975个网格,形成问题排查发现、分办交办、处理反馈、监督检查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城市治理精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部署环保领域前端感知网络,建设环境监测站点,实现对大气网格、饮用水源地、地表水、机动车尾气、污染源企业在线监测预警,智慧环保体系初步形成。建成数字城管、智慧交通、公共信用服务、电梯应急处置等信息化管理平台,上线智慧停车综合管理平台、城市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与安全运行监测系统,重点领域数字化治理有力有效推进。
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12345市长热线整合全市26家政务服务热线,并建立了与市长信箱、互联网舆情动态、短信、微信、微博、手机APP等互通联动的受理渠道,形成“受理一体化、运行网络化、处理协同化”的热线运行新体制。电子社保卡广泛应用,基本实现“人手一卡”和“实人、实名、实卡”。教育信息化获得全国一等奖,学校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100%,建成中小学智慧学校178所。智慧医疗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建成电子病理数据共享为核心的医疗卫生信息平台,上线“慧医助理”系统。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稳步推进,建成全国首个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数字文化体验馆,全省首个数字化非遗展示馆。安康码拓展了医疗教育、政务服务、交通出行、企业服务、公共服务等18个场景的便民应用,市民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二)存在问题
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有待增强。存量信息基础设施年限已久,缺乏维护或功能不足,难以有效支撑部门信息化需求。各部门自建机房依然存在,市统一政务云中心集约化程度不高。5G、物联网、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亟待提升。电子政务外网安全防护能力需进一步增强。
数据资源融合共享和创新应用不足。受条块分割、标准不一等因素影响,数据汇聚归集时效性不高、质量参差不齐,数据鲜活性、准确性不足以全面支撑跨部门、跨层级协同治理和协同服务。缺少统一的政府大数据融合机制和平台,缺少对数据的深层次挖掘和分析应用,未能全面发挥数据在部门管理和政府决策中的支撑保障作用。
政务服务一体化能力仍需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与群众期盼还有一定的距离,线上线下办事服务仍需进一步深度融合,部门业务流程需进一步优化。“政府端菜”的政务服务供给模式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从群众角度出发的主动式、场景式服务严重不足,营商环境与长三角发达地市存在较大差距,政务服务品牌认知度、影响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城市治理数字化进程亟待加快。信息感知终端部署不足,社会风险感知网尚未形成,城市治理的精细度和精准度有待提升。部门自身的智慧化办公水平需进一步提高,跨部门、跨层级的线上办公协同机制尚未建立,统筹协同合力有待激发。在经济调节、宏观决策、市场监管等领域数字化场景创新应用不多,大数据驱动的社会治理新体制、新平台、新应用尚未真正形成。
当前,一场以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变革为主要特征的新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蓬勃兴起,数字化智能化与经济、社会、治理等深度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加速数字化变革是全球主要大国的共识。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纷纷启动实施数字政府战略,全球新冠疫情的突发,更加速了各国政府数字化转型的进程。数字政府建设成为世界各国治理困境、应对各种复杂挑战、抢占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关键。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数字中国摆到国家重要战略位置,明确要求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建设数字政府已是时代必答题。面对“十四五”新形势,全国各地普遍提高了对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视程度。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浙江省印发了《浙江省数字政府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建成机关效能最强省、政务服务满意省、数智治理先行省、智慧监管引领省、数字生态示范省。《江苏省“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提出基本建成基于数字和网络空间的唯实惟先的数字政府,适应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要求。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战略,印发《安徽省“数字江淮”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5年)》《安徽省“数字政府”建设规划(2020—2025年)》,并将数字政府建设当做全面推进“数字江淮”建设的关键抓手,提出到2025年,建成智能化治理、智能化服务的“智慧政府”,成为全国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省份之一。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马鞍山视察,作出把马鞍山打造成为长三角“白菜心”的重要指示。“十四五”时期是马鞍山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长三角的“白菜心”的关键五年。面对新形势和新机遇,我市应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着力点和突破口,推动数字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创新融合,加快实现数字信息“一网通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全面提升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为开创新阶段现代化“生态福地、智造名城”作出更大贡献。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数字江淮”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的发展定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激发数据活力和应用赋能为突破口,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政务服务、城市治理、政府运行、公共服务、经济调节和区域协同等政府职能数字化转型,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建成人民满意的数字政府,为全力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生态福地、智造名城”提供有力支撑。
统筹规划,集约共享。遵照省“数字江淮”建设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实际,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党管数据、上接省级、覆盖全市、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数字政府体系。集约化、一体化建设数据资源节点、物联感知等基础设施,高效复用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
以人为本,高效服务。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为着力点,持续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创新政务服务模式,努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为市场主体和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聚焦重点,协同创新。聚焦城市治理和社会服务重点领域,运用工业互联网思维重塑政府治理体系,推进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实现政府运行的协同高效,大数据与政府服务管理的深度融合。持续推进理念、模式、应用创新,切实提升数字化转型实效,让数字政府建设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开放共享,安全可控。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全市数据资源依法有序开放和开发利用,优化数据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资源力量,构建政企合作、社会参与的数字政府生态体系。严格遵守国家关于信息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加快构建网络安全综合防御体系,保障关键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安全可信。
到2025年,对外服务一体化、内部协同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线上政府”有序运行,“用数据服务、用数据治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形成常态,数字政府迈进智慧化发展阶段。
——数字支撑体系全面建成。建成“高速泛在、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集约”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全面汇聚,依托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的城市类脑高效运转,高度支撑数字政府各领域高质量发展。
——政务服务能力省内领先。实现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所有服务事项全程网办、跨区域通办、跨部门联办,高频服务事项实现100%“零跑动”“指尖办”“自助办”,政务服务好评率和营商环境各项指标达到全省最优,“一屏通办”改革成效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政府协同效能走在前列。建成党政机关一体化协同办公和移动办公体系,与“皖政通”移动端实现网络对接和数据融合,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业务协同无缝衔接,形成市县(区)一体、业务协同的整体政府运行机制。
——市域治理水平大幅提升。建成“一网统管、平战结合”的城市运行管理中枢,城市治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领域智慧化大脑建成运行,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广泛深入应用,智能化管理、智能化决策体系不断完善。
——公共服务体验持续改善。“互联网+”与教育、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社保等领域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示范效应的典型应用,安康码民生应用实现全场景覆盖,市民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持续增强。
1.总体架构
马鞍山数字政府采用“1163”的总体架构,即按照“一套数字基础设施支撑,一个城市数字中枢系统赋能,六类政务业务数字化转型,三大支撑体系保障”的总体架构,依托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整体集约推进,建成网络互联、数据互通、智能敏捷、协同联动的“线上政府、智慧政府”。
图1马鞍山市数字政府总体架构
一套数字基础设施支撑:统筹建设“云网”共性支撑体系。按照全省“1+16+N”政务“一朵云”布局,打造上连省级、市县一体的统一政务云计算中心。依托“横向覆盖、纵向到底”的电子政务外网,融合5G、物联网、IPv6、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政务泛在网络。
一个城市数字中枢系统赋能:在省一体化数字基础平台支撑下,建设两个中台(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和三个能力平台(视频AI平台、算法仓库平台、数字孪生平台),实现对全市数字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运维、统一调度,重塑信息化管理方式、技术架构、建设模式、业务流程和供需关系。数据中台全面汇聚整合政务、经济、社会等数据资源,形成城市智能运行的数据底座,并与江淮大数据中心省级平台互联互通,支撑数据共享开放应用;业务平台对接市级各部门业务系统,为多业务场景间事件采集、协同处置、融合通信、运营管理提供支撑,实现跨部门系统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通过建设数字孪生平台、视频AI平台、算法仓库平台,实现城市全要素数字化和虚拟化、城市全状态实时化和可视化、城市管理决策协同化和智能化。
六类政务业务转型:整体推进政务服务、市域治理、政府运行、公共服务、经济调节、区域协同等六类政务业务应用体系建设,促进部门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数据融合共享和深度创新应用,全面提升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三大支撑体系保障:健全完善运行管理、标准规范和信息安全等三大保障体系,确保数字政府建设安全、有序、高效。
2.层级架构
坚持“统分结合、分级建设”原则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按照“全省一盘棋”的总体部署要求,加强垂直一体化管理,依托“皖事通”“皖政通”两个总入口,深入推进“一屏通办”数字化改革。按照省“数字江淮”总体架构体系,统筹建设马鞍山政务云、电子政务外网、数据资源节点等基础设施,县(区)级及以下原则上不再单独建设,依托市级基础设施,承载使用省市部署的各类应用系统,开发部署地方特色应用,已建成使用的应当与市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并逐步迁移至市统一平台。依托省一体化数字基础平台和市县(区)一体化数字底座,加快构建市、县(区)两级的数字中枢系统,并实现相互间的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支撑市、县(区)两级各领域的智慧场景应用。
图 2 马鞍山市数字政府层级架构
三、推进一体化“云网”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数字政府基础支撑体系,适度超前布局下一代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云网”融合、平台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建设,提升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服务保障能力。
优化全市统一政务云平台。依托现有政务云基础,对政务云平台的计算和存储资源进行扩容升级。结合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不断拓展云平台服务功能,推进云平台集成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服务组件目录,有效支撑业务应用一键部署,满足全市数字政府建设发展需要。升级自主可靠的国产政务云服务,提升政府国产化应用水平。
构建一体化政务云体系。在省统一云管平台体系下,接入各类异构行业云资源,实现统一纳管、统一监控、合理调配、弹性扩展。完善云资源使用监管体系,推动各县区和市直部门非涉密政务应用系统上云,持续提升云资源使用效率。2025年底,完成全部系统整合迁移工作。
提升政务云灾难备份能力。加快推进市级政务云灾备中心建设,形成技术可行、成本节约、安全可控的政务云灾备能力,定时同步主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数据。2023年6月底,建成异地灾备中心,具备同城系统备份和异地数据备份能力,完善规范可靠的政务云容灾备份体系,保障政务云应用安全稳定运行。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与多运营商、多业务专网、多感知网的相互融合,对接省级网络业务平台,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支持IPv4和IPv6的双栈型全市电子政务一张网。
加强政务骨干网支撑能力。提升政务网络覆盖范围和光纤带宽,打造高效传输的政务外网骨干网。加快全市电子政务外网IPv6改造,推进骨干网和城域网IPv6互联互通,推进IPv6出口扩容。加快5G通信网络建设,积极参与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推动在产业领域、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领域产生一批示范应用。
推动电子政务网络融合。分类梳理各部门业务专网,打通电子政务外网与部门各类非涉密业务专网通道,加快推进专网向电子政务外网整合迁移或可控互联,实现多个业务平面的协同管理。加快建设政务内网,有序组织涉密专网向内网迁移。
加快城市智能感知网建设。畅通省市县一体的视联网骨干传输网络,优化高清视频终端建设。统筹管理物联感知设备,重点推进交通、住建、水利、环保等智能物联网感知体系建设,拓展城市运行感知数据源。推进视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协同建设,全域部署、深度覆盖、融合应用。
专栏1 “云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
城市算力中心。按照省级政务云平台技术框架,整合各县区、各部门已建政务云基础设施,形成物理分散、逻辑统一的全市政务“一朵云”,实现政务资源的统一集中管理和运维。依托省统一云管平台,优化政务云平台服务体系,提升云平台在计算、资源弹性服务、信息安全服务等方面的支撑保障能力。 城市智能感知网络管理平台。加大窄带物联网感知设备部署力度,运用监控摄像头、卫星定位、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多种感知技术,结合无线宽带专网,推进公安、交通、住建、城管、生态、应急、水利等城市基础设施感知网络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感知网络,搭建马鞍山市物联网综合管理平台,统筹全市物联网感知设备数据管控。 |
数据中台。完善马鞍山市级大数据平台总枢纽,纵向上接江淮大数据中心总平台、下联县(区)分平台,横向贯通全市信息系统。运用云计算、边缘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统筹推进包括数据共享交换、数据治理、数据建模、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在内的数据中台建设,提升全市数据汇聚整合、提纯加工、质量核查、价值挖掘、数据服务、安全管理等功能,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提升数据资源治理能力,持续推进以基础库、专题库为核心的专题分析应用,支撑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数据共享交换和融合创新需求。
业务中台。全面梳理各部门职能业务,在省平台提供的身份认证、流程调度、音视频解析、AI处理、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票据、电子档案等组件资源包外,提炼本地特色的数字政府业务逻辑,构建更为完备的市级共性应用组件池,结合省平台的统一可视化“低代码”开发工具,支撑各类应用快速开发迭代和复制推广。建设统一业务受理处置平台,打造具备智慧分析和快速响应能力的服务系统,对接市级各部门存量业务系统和省统一公共应用组件接口,实现多业务场景间事件采集、分级协同处置、结果反馈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提升跨部门、跨层级的协作效率。
视频AI平台。在“雪亮工程”建设基础上,借助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对高空、低空海量视频或图像的实时分析与处理,提供视频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人工智能服务,实现实时感知城市状态,主动发现城市运行异常事件,提升全市在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的预警预测、综合防控、视频侦查、现场处置、协同联动和指挥保障能力,为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提供全景式视频信息服务。
算法仓库平台。基于数字政府的海量数据信息,结合各部门业务需求,建立一整套科学精准的信息模型,构建算法仓库,形成精细化场景算法的生产、对接、集成、展示平台,提供专业的、轻量级、自助式、协作数据可视化的分析服务,提供一站式AI应用开发的能力,为各领域业务应用快速构建新算法提供支撑。将数据采集、标注、训练、评测、应用、部署全流程打通,形成生产闭环,支持AI算法主动创新、迭代和优化。
数字孪生平台。基于马鞍山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数据引擎以及时空数据管理分析系统,支持二维矢量地图、三维地图、影像图展示,实现数据查询、空间分析等功能。建设时空大数据云平台,叠加城市建筑、公共设施的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北斗系统、卫星通信网络、地表低空感知等空天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形成基于多维时空数据模型的城市运行数据统一基底,为全市提供统一的时空地理信息、专题图层等基础时空信息和综合应用服务。
专栏2 数字中枢建设重点 |
市大数据中心升级。运用云计算、边缘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包括数据共享交换、数据治理、数据建模、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在内的数据中台建设,提升全市数据汇聚整合、提纯加工、质量核查、价值挖掘、数据服务、安全管理等功能,统筹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和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依托安康码、身份认证、电子印章、物联感知等基础支撑,强化高频信息数据关联性,推出“一人一证一卡一码”“一企一证一照一码”“一车一码”“一物一码”,高效支撑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数据共享交换需求和融合应用。 智能视觉系统。整合应急、公安、城管、交运、住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规划等部门现有视频资源,建设视频资源共享管理平台,按需提供算法分析和算力服务,拓展、深化视频图像信息在各部门中的联网共享智能应用,构建“全时空、多层次、宽领域、高智能”的视频服务体系。 数字孪生城市。对马鞍山核心城区的数字呈现、网络互联、智能体验等进行全方位谋划,基于北斗、卫星、地表感知等空天信息和各类信息模型,实现物理世界的人、物、地、事件、组织等所有要素数字化,并依托可视化时空信息一张图,在公共服务、城市管理、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实现一张图实时掌控城市运行态势,推动城市要素时空化集约化和高效化。 |
五、深化政务业务数字化转型
推进政务服务、市域治理、政府运行、公共服务、经济调节和区域协同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依托城市大脑底层支撑,开展各领域应用创新,全面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流程再造、模式重构,深入推进“一屏通办”改革,贯彻“零跑腿、零材料、零人工”的“零”式数字化改革目标,建立健全“一屏通办”全方位服务体系,实现与企业群众密切相关的服务应用全覆盖,推动实现“一屏贯通、一屏通览、一屏办成”。
打造“皖事通办”平台升级版。围绕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提升,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渠道、强化平台功能。加快部门业务系统与“皖事通办”平台深度对接,促进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数据融合共享和深度应用。按照“同源同质输出,多点多端办理”的原则,打造“一源五端”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体系。大力推行“一件事一次办”,实现一表制填报、一站式办理、一体化服务,让服务好找、好问、好办、好评,实现“政府一个平台推服务、群众一个平台找政府”。
深化“皖事通”本地应用。聚焦移动自助,打响统一移动应用品牌“皖事通·立马办”,实行全市政务服务事项“一库管理”,群众办事“一号登录”。提升“皖事通·立马办”服务能力,实现“皖事通·立马办”APP和市级融媒体平台的深度融合,推动热门服务事项在“皖事通”的全程网办,提高“不见面”审批便捷化水平。整合招商服务平台,实现企业招商咨询、政策申报、融资开户等服务掌上办理,打造基于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全面建成“移动办事之城”。
健全政务服务机制。加快构建以“皖事通·立马办”为主渠道,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一体化综合服务机制。加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在全市统一申办受理平台“应进必进”,推动各单位自建政务审批系统全面接入全市统一申办受理平台。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以自然人和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多元化需求为导向,拓展“一件事一次办”范围。探索自动智能审批模式,试点推出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秒批智办”,推动政务服务由“人找服务”向“服务找人”转变。
深化“互联网+监管”改革。完善互联网+监管平台,推进监管事项标准化,梳理编制检查事项实施清单,推动监管事项全覆盖、监管过程全记录和监管数据可分析、可预警,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探索集监测、研判、执法等工作为一体的智能监管模式,全面推进“掌上执法”,构建信用监管、智慧监管新体系。
探索涉企服务新模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完善企业服务体系,创优“四最”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证照分离”“多证合一”等涉企数字化改革,强化个人专属空间和企业专属空间建设,提升个性化、智能化、精准化、主动化服务能级,提供主动提醒服务和精准政策推送。大力拓展涉企服务智能化应用,建设“助企纾困”“免申即享”等服务专栏,推动惠企政策一键直达,助企服务一网通办,涉企投诉一站反馈。
专栏3 “一网通办”建设重点 |
政务服务升级版。贯彻落实省关于“皖事通办”平台和“皖事通”APP建设的决策部署,深化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从全生命周期的“一件事”视角出发,将关联性强、办事需求大、办事频率高的多个单一事项整合为业务系统的关联事项,推出一批“好办”“快办”服务。 惠企通升级版。按照省“皖企通”服务平台建设框架,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探索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持续升级惠企通平台,进一步优化企业服务流程,构建惠企服务新模式,实现政策动态管理、服务精确推送、诉求快速处理、政策及时兑现、数据辅助决策等功能。 |
立足马鞍山城市治理需求,坚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着力构建要素集成、模式优化、协同高效的城市治理体系,打造开放型、共享型、服务型智慧城市,推动实现城市治理“一网统管”。
智慧公安。深化“雪亮工程”建设,建成覆盖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联通的视频监控网。建设“皖警智云”市级大数据中心,加快图像识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治安防控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升级警务云平台和接处警系统,建设智慧安防小区,搭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战应用平台、互联网智能报警平台,建设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推进智慧法治建设,规范办案流程,实现对案件进行全程动态跟踪、监督和管理,打造案件办理全程闭环、全程监督的执法办案新模式。
智慧应急。推进全域应急感知和通信网络体系建设,融合应急管理相关单位有线、无线、卫星通信等网络资源,重点覆盖消防救援、森林消防、地震、气象、水利、交通、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和各级应急指挥场所,实现部—省—市—县—现场五级互通。建设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汇聚自然灾害、城市安全、行业领域生产安全、区域风险隐患等监测数据,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全域覆盖的监测预警体系。推进应急广播与各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有机结合,提升全天候、全方位、全时段的预警信息发布和政策宣讲服务能力。完善智慧应急指挥系统,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跨部门、跨地域、跨层级的融合应急指挥体系,争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智慧城管。完善市、县区一体化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纵向与省平台对接,实现互通互联、数据同步、业务协同;横向归集城市管理多源大数据,连接智慧环卫、垃圾处理、街区治理等城市管理系统,实现一站式监管。完善城市管理部件数据与空间地理数据相关联、相匹配的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库,加强数据分析、挖掘处理等技术应用,实现对城市管理重难点问题、城市管理指标以及各类城市管理专题的智能分析、预警和决策。积极利用物联网、北斗定位、视频监控等智能感知手段,不断提升巡查与执法的勤务管理水平,全面建立智能城市运行管理模式,提高城管执法服务能力和水平。
智慧交通。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及运输设备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升级,布局重要节点全方位交通感知网络,加强交通各要素实时监控。完善交通综合管理平台,提升两客一危、水运等安全管理水平。汇聚市、县(区)公路、水路、道路运输、气象、旅游等领域数据资源,构建智慧交通监管平台,提升远程监测、风险预警、优化控制等能力,打造数字化出行助手,推动“互联网+”便捷交通服务,有序推进智慧停车、智能公交等城市出行服务新业态。推进铁路、公路、水路等货运单证电子化和共享互认,提供全程可监测、可追溯的“一站式”物流服务。
智慧住建。加强市、县两级建设工程日常监管,实现项目从规划到验收交付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深化房地产市场、住房保障、物业管理、住房公积金、新建(存量)商品房网上备案、农村危房改造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房地产市场智慧监管平台。基于云GIS技术,打造全市住建一张图,实现基于地理信息的住房保障、危房改造在线监管功能。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平台,实现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全面覆盖,推动城市安全运行管理“从看不见向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置向事前事中预警、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努力建设韧性城市。
智慧生态。建成全市统一的涵盖大气、水、土壤、辐射、固废、噪声、生态、污染源的八大类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强化生态全域动态感知。建立网格化监管体系,形成全面覆盖、层层履职、网格到底、责任到人的环境监管模式。完善生态环境数据资源库,逐步整合交运、水利、农业、林业、气象等部门环境监测数据,建立生态大数据,构建规范共享的大数据分析调度体系。建设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和移动平台,全面提升生态环境领域智慧化管理水平,推动主要生态环境指标达到长三角中上等水平。
专栏4 “一网统管”建设重点 |
智慧公安。推动“皖警智云”市级大数据中心建设,升级警务云平台和接处警系统,加强智慧指挥、智慧刑侦、智慧监所、智慧执法办案、智慧交通管理等警种大数据建设,推动智慧安防小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战应用平台、互联网智能报警平台建设,提升公安机关职能打防管控能力。 智慧应急。建设覆盖全市辖区的感知网络、卫星通信网、应急指挥信息网和电子政务外网、应急指挥信息基础支撑工程、数据中心等,构建科学、全面、开放、先进的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应急管理手段创新、事前预警实时管控、事中智慧指挥调度、事后应急智能评估,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构建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监测网,形成覆盖地上地下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数据库,建设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实现对城市交通、供水、排水、热力、燃气、电梯、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进行实时监测,深度挖掘生命线运行规律,实现城市生命线主动式安全保障。 智慧环保。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综合调度中心、生态环境信息“一张图”,充分应用无人机、遥感、卫星、水下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构建“空、地、水下”立体式大监管体系,依托大气走航、空气质量微观站、微型站等技术手段开展精准防控,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环境监测全覆盖。 |
全面提升政府机关内部数字化办公水平,加强各类政府数据在业务办理、政府决策中的深度应用,运用政府工业互联网的机理推动政府层级精简、模式重构、流程再造、扁平化管理,提高政府办事效能。
智慧办公。在全省党政机关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体系下,突破传统业务条线垂直运作、单部门内循环模式,围绕协同办公、行政执法、基层治理、督察指挥等业务场景,建立一体化政务办公平台,并实现移动端办公应用与“皖政通”全面对接,按照“成熟一个、对接一个”原则,逐步接入部门现有办公系统,形成部门横向协同、省市县纵向互通的格局,打造数字政府整体化、协同化运行方式,实现跨层级、跨部门业务无缝对接协同。
智慧信用。持续优化信用平台,加强各类信用信息归集,建立市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和应用清单,规范信用信息公示和共享,依托个人和企业信用“画像”,拓展信用信息的多领域应用。推进市信用平台与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系统、信用应用业务系统对接,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信用信息联动机制,建立健全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
智慧决策。依托市大数据中心,充分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建立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强化城市运行自动感知能力,推动城市管理共享联动,提供决策前支撑分析、决策中优化调节、决策后监测评估的综合决策支撑能力,实现城市管理决策协同化与智能化。建立各领域的专业分析模型和算法,对党政机关各类业务数据和经济社会数据进行深度融合处理和挖掘分析,建设领导驾驶舱,构建智能辅助决策体系,为智能分析、科学研判、预测预警和风险防控提供有力支撑。
公共资源智慧交易。加快构建透明规范、互联互通、智慧监管的公共资源交易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现公共资源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建立统一的电子数据归档标准,实现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档案在线归档、查阅。积极推进区块链技术赋能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加快数字证书互认,推行远程异地评标、“不见面开标”。积极探索开展交易大数据分析,为宏观经济决策、优化营商环境、规范交易市场提供参考和支撑。
专栏5 “一网协同”建设重点 |
党政机关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在省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体系下,整合对接部门已有办公业务系统,建设智慧党政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和移动端应用,实现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以及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为部门“办事”“办文”“办会”等提供支撑,确保部门权力运行全流程可追溯、可监督。结合党委政府重点工作事项和紧急协同事项,加快构建多场景跨部门综合应用,助推党政机关核心业务高效协同。 智慧信用服务。升级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功能,整合全市信用服务资源,新建双公示专项业务协同、信用监管、信易+、信易贷等系统,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等监管机制和常态化运营服务机制。 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平台。搭建金融服务平台、智能见证系统、电子监管系统、移动交易办公平台、BIM可视化评标系统、数据智能研判五大智慧交易系统,分阶段升级改造公共资源信息化系统,逐步搭建完善大平台,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办理。 |
加快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智能化。
智慧教育。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智慧学校全覆盖,发展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育。在“三通两平台”[3]基础上,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平台。强化“智慧课堂”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加速推进乡村地区教学点“智慧课堂”覆盖。鼓励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与应用,整合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推广和支持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互联网服务新模式,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开展终身数字教育,运用互联网、移动多媒体、电视院线等载体,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惠共享。
智慧健康养老。升级市、县(区)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健康大数据与其他领域数据融合应用。建设智慧医院,推动智医助理、医疗电子票据在县区全覆盖和深度应用,搭建家庭医生智慧服务信息平台,完善预约挂号、远程医疗、公共卫生管理等线上服务,形成覆盖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的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推进智慧养老云平台建设,实施智慧养老机构创建工程,提供智慧化、个性化、多样化、便利化的养老产品和服务。建立覆盖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体系,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省内示范智慧养老基地。
智慧文旅。完善“文旅马鞍山”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全市统一的公共文化和旅游资源展示中心、体验中心和服务中心。推广“互联网+旅游”发展模式,丰富旅游资源供给渠道,依托“莫愁旅游·马鞍山”文旅一体化营销平台,促进宁马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智慧景区建设,完善景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景区监测设施和大数据平台。鼓励文旅景点加大线上营销力度,培育云旅游、云直播,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推进AR、VR等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打造沉浸式文化旅游体验新场景。
智慧人社。推进社保卡在政务服务、社会保险、卫生医疗、交通出行等多领域广泛应用和全人口覆盖,推动安康码和社保卡的深度融合,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线上线下应用一体化的居民服务“一卡通”。搭建立马就业服务平台,开设创业城市服务热线,开发创业城市微信小程序,实现“一次问清、一站服务、一服到底”。设立人才“一站式”服务专窗,优化升级“诗城英才”信息化系统,构建线上线下人才创新服务综合体,提升“龙马”“骏马”“驿马”等各类人才引进精准度,努力建设长三角区域有辨识度、首位度的人才发展生态体系。
专栏6 公共服务建设重点 |
安康码应用工程。做好安康码精准服务疫情防控工作,推动长三角“健康码”互认通用,供政府部门、用人单位、社区等综合判断个人健康风险等级,实现特殊时期动态健康认证。推进市民卡、电子健康卡、社会保障卡、医保电子凭证、餐饮企业健康码与“安康码”互联互通,集成个人信息、电子证照、支付凭证等功能于一体,拓展医疗、教育、政务服务、交通出行、食品安全、社会保障、公用事业和金融服务等服务渠道,实现从“一码通行、一码通办”到“一码共享、赋码生活”。 智慧健康工程。升级完善市、县(区)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全市卫生健康机构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实时共享应用。通过对全市二三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电子病历、健康档案、运营管理数据采集、清洗,建立我市的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在全市开展区域内的影像服务、心电服务、检验服务、病历服务、远程医疗服务等业务应用。重点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拓展预约分诊、诊间结算、移动支付和检验检查结果查询等服务,深入推进居民电子健康卡建设。 智慧学校工程。推进智慧学校建设与应用,构建与教育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平台。到2025年,全市学校100%建成智慧学校,100%教学点实现智慧课堂全覆盖,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基本形成,教育信息化推进保障机制健全完善。 智慧文旅工程。推进“文旅马鞍山”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升级,建设全产业链智能化马鞍山文化云平台,全面推动“互联网+文化”的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开展智慧景区建设;围绕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完善旅游全过程服务和旅游精准营销。推动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影院、数字电视互动体验馆等升级改造。 |
强化互联网数据资源利用和信息服务,加强与政务数据资源的关联分析和融合应用,为政府开展经济领域运行动态监测、产业发展预测预警以及转变发展方式分析决策提供信息支撑,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经济运行监测。汇聚工业、农业、服务业以及科创、就业、税收、金融、能源等经济运行领域的监测数据,建立全市经济数据分析管理平台,加强对全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测、发展趋势的研判,为及时制定行之有效的经济措施提供决策依据。以税收行业指标和企业纳税自检体系为核心,全面整合第三方涉税信息,构建“大数据+税源控管”的综合治税新模式,实现分行业、分税种、分区域全方位统计分析,提升税收征收效率和财税管理水平,促进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智慧招商。梳理整合市、县区、园区各类招商引资资源,绘制囊括全市规划、产业布局、招商要素、重点项目等信息的一体化招商地图,全面展示马鞍山市规划、政策、产业链和配套资源情况,通过网站、微信等信息化服务平台,精准推送招商信息。建立招商企业“画像”,借助行业报告、企业年报、企业工商信息、银行征信等外部数据渠道,综合研判相关企业实力,为项目招引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建设“双招双引”综合服务平台,创建区域区位图、功能分区图、用地潜力图和重点产业布局图等产业地图,构建包含资源对接和在线服务等功能的智慧人才服务系统,积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形成集聚效应,引导错位发展。
智慧农业。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推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大力发展农业互联网,推动农业数据汇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优化农业管理服务,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精准度和针对性。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培育计划,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主体培育、特色品牌创建等电商培育行动,持续扩大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和经营主体数量。
军民融合。结合高分马鞍山中心、北斗马鞍山中心等重大工程平台建设,打造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加速形成马鞍山市空间信息产业链,深化空间信息资源在交通、农业、环保等领域全面应用。搭建军民融合发展平台,推动军地项目合作,协调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加强信息技术创新和产业生态建设,努力实现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成果产业化。
数据要素市场。制定全市公共数据开放清单,建立公共数据分类分级开放和动态更新机制,搭建数据公共开放门户,实现“在线查阅、在线申请、在线审批、在线应用”的全流程数据开放管理,打通数据面向公共开放的“最后一公里”。引导市场主体探索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搭建公共数据可信计算环境和数据流通监管平台,保障数据运营价值充分释放和安全可靠运行。
专栏7 经济运行建设重点 |
智慧园区招商管理。全面展示马鞍山市各类园区的空间、政策、产业链和配套资源情况,宣传展示园区招商基本情况;建立智慧招商项目管理平台,实现从项目线索、签约到落地实施的全流程在线跟踪和服务;通过产业大数据分析,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建设,对招商数据进行科学化分析评估,实现预测分析和绩效统计等功能。 科技大市场。依托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汇聚技术、成果、专家、机构等各类科技资源,实现科技成果展示发布、技术需求征集、活动展览展示,科技创新综合服务、网上技术交易等各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功能,推动科技要素与长三角等地区交流互动,搭建综合性、开放式、可扩展的一站式科技综合服务网上“大市场”。 数据要素交易。鼓励政企合作开展数据运营,探索建立马鞍山市数据要素流通交换机制,协同构建长三角数字科技成果交易新模式新机制,依托安徽省数据开放平台,推动数据要素与长三角先进地区的交互流动。推进建设马鞍山数据流通监管平台,实现数据资源流通全程可视、状态可察、权益可管、权限可控、流动追溯,保障数据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序利用。 |
以融入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为先行,围绕证照管理、公共安全、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城市运行管理、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推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智慧应用协同联动,促进区域数字化协调发展。
积极参与数字长三角建设。在数据共享、平台共建、业务协同等方面加强协作,利用数字化推动长三角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加顺畅,优化营商环境,实现互利共赢。推进长三角数据共享,推动实现长三角地区各类政务服务数据可互通、可查询、可调用。在全国高频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清单基础上,协同沪苏浙进一步拓展“跨省通办”范围和深度,推进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电子档案等政府数据互信互认互用,推进政务服务事项跨区域通办和全流程线上办理。以构建公共应急卫生管理体系为抓手,建立智慧化监测预警体系、立体化医疗救治体系和系统化支撑保障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协同机制。
深化宁马数字一体化发展。推动“皖事通”与“我的南京”APP的合作推广,丰富线上服务内容,推动宁马线上服务同城化。以宁博、和浦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为突破口,围绕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率先实现宁马两地更多“一件事”场景,更多区域“跨省通办”。制定宁马“产业发展地图”,协同两地产业链,围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精细化工等产业,有针对性地承接产业转移、实施产业招商,引导产业发展要素和相关资源实现跨区域流动。对接南京生态眼,全面落实“1515”[4]三道防线和“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七项举措,同步构建长江宁马段生态监测体系、智能分析模型和数据汇聚平台,努力打造苏皖生态长廊。
全面对接融入合肥都市圈。以社会保障卡和“安康码”为载体,建立区域居民服务“一卡(码)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领域,率先实现都市圈城市间服务“一卡(码)通”和同城待遇,加快推进在政务服务、社会保险、医疗健康、财政补贴等领域“一卡(码)通”应用和数据互通共享。参与建立共同防范、互通信息、联合监测、协同处置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加强与省内城市开展异地灾备建设,推进区域生态环境执法应急一体化,强化重大活动环境安全的跨区域协作保障。以物流标准化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为主线,建设郑蒲港的补给港、揽货节点,努力将郑蒲港打造成安徽省江海联运枢纽中心。
专栏8 区域协同建设重点 |
数字生态联防联治。全面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大力推进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一体化。坚持信息共享,持续推进区域空气质量监控、污染源排放清单等数据常态化共享,加强流域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加大石臼湖等重点流域联防联治管理机制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环境监测平台、信息交换平台等环保合作平台建设。 城市服务同城化。强化“皖事通”和“我的南京”APP的协同能力,以服务资源共享、身份互认、证照共享、业务协同、一码通行、文旅景点游览、医院挂号等试点为起点,打造更多宁马互通互认热门应用场景。以社会保障卡和安康码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码)通”,推进“一卡(码)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应用,加快实现都市圈城市“同城待遇”,推动合肥都市圈区域数据要素有序流动,合作打造区域公共服务数字一体化样板。 |
优化数字政府组织体系。在市加快建设“数字马鞍山”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立数字政府专项协调组,负责统筹全市数字政府建设的业务指导、监督管理和评价工作,建立协调组常态化议事规则,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解决跨部门、跨领域的数字政府建设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决策等问题。构建统筹有力的全市数字政府建设组织体系和各级各部门协同联动的综合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任务分工和责任边界,保障数字政府建设顺利推进。建立“线上数据大厅”工作机制,设立各级各部门数据首席代表,进一步整合政务数据资源,破除数据孤岛。
健全数字政府运营体系。坚持“政企合作、管运分离”,通过政策引导、资源置换、特许经营等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数字政府建设、运营。组建马鞍山市大数据运营公司,支持大数据公司按照市场化、法治化规则参与数字政府运营管理,推动数字政府运营体系标准化、规范化,提供统一运维响应和服务管理,并探索多元投入、快速建设、数据运营等新模式。加快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开展产学研对接、创新大赛、技能大赛、揭榜挂帅等形式,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应用场景项目建设和运营,营造数字发展生态,促进数字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第三方服务机构、科研院所、社会群体的多元智库优势,通过政社互动、政企互动联动机制,为数字政府建设运营提供长期稳定的智力服务支撑。
强化信息安全防范能力。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密码法》,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机制,推进国产密码技术、产品在数字基础设施中的应用,落实应用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定期开展安全测评和风险评估。持续加强云平台内各业务系统的安全隔离,着力加固政务物联网、国产政务云、边缘计算平台、区块链基础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全市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防范能力。按照国家、省级电子政务外网统一安全监测体系规范,建设政务外网态势感知监测平台,组织开展网络安全监测、大数据分析、态势感知、预警通报等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形成可视、可管、可控、可调度、可持续扩展的安全防护体系。优化关键信息系统的安全应急预案,强化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提高信息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确保电子政务外网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行安全。
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安徽省大数据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开发利用。建立综合全面的安全技术体系,覆盖从基础设施和数据采集、汇聚、交换、存储到数据服务和业务应用全流程,使数据使用安全、透明、可信、可验证、可溯源。健全数据分类分级安全保护制度和安全审查制度,按照“谁使用、谁负责”“谁流转、谁负责”的原则,开展数据资源采集、存储、使用、交换、销毁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制度建设,定期组织开展数据检查工作,重点检查安全措施和整改落实情况。完善数据产权保护,加强对政务数据、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数据的保护。规范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使用。
强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与落实。落实省数字政府标准化工作部署,推进全市数字政府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完善,协调标准制定、修订、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数字政府标准执行落实情况。在国家和省有关数字政府建设标准指导下,研究制定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业务管理、技术应用和安全管理等方面标准规范,加快构建数字政府建设标准体系。完善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优化政务服务供给标准体系、政务服务保障标准体系、政务服务评价及改进标准体系。推进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数字政府核心元数据及基础数据库共享开放应用规范,提升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与开放利用水平。围绕数据采集、共享、开放、应用等全流程,研究推动大数据相关立法工作。完善数据安全管理标准,研究移动政务网、国产云等新型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标准,编制数据分类分级、质量管理、脱密脱敏和安全管理等标准及规范性文件,制定应用、系统、平台、服务等方面安全策略,保障数字政府在统一的安全标准下稳定运行。
专栏9 配套制度体系建设重点 |
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程。建设“全面感知、响应迅敏”的市级电子政务外网态势感知平台,对政府部门、重点行业、重要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及时监控和定期扫描,监测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保障信息系统运行安全有序。建立健全全市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协调指挥机制,构建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指挥体系,强化对各级网络安全报警事件的综合分析、通知响应、应急处理、事件全过程跟踪等应急处置工作,提升对公共信息系统突发网络安全事件处置和重要时段网络安全的保障水平。 |
强化“全市一盘棋”思想,建立统一规划,分类协同的数字政府工作机制。根据“十四五”数字政府规划部署,市数据资源管理局负责建立政务信息化项目统筹管理机制,各部门细化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制定施工图,挂图作战,建立“项目化实施+专班式推进”的工作机制;县(区)级结合各自实际,统筹谋划本辖区数字政府建设特色,安排专人专班负责落实,形成市、县(区)统一部署、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协同联动的数字政府建设工作格局。“数字马鞍山”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全过程参与数字政府建设的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提供智力支撑。
按照高效集约的原则,统筹全市数字政府建设相关资金,切实加大数字政府建设资金投入,规范数字政府建设相关资金的预算编制和使用管理,确保经费保障到位。拓展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相关资金支持,探索投融资模式创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制定全市数字政府人才队伍建设战略,加大数字政府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常态化开展数字化知识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干部数字化素养。
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纳入县区(园区)、政府部门目标绩效考核,开展重大任务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建立定期通报机制,加强正向激励,及时总结推广优秀建设模式和经验,推动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引入第三方评估,监督数字政府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情况和惠民绩效,科学合理分配建设资金,确保数字政府建设取得实效。
序号 | 项目领域 | 项目名称 | 项目简述 | 牵头单位 | 配合单位 | 启动时间 | 计划建设周期 | 项目类别 | 项目 状态 |
“1”套数字基础设施支撑 | |||||||||
1 | “云”设施 | 城市算力中心 | 按照省级政务云平台技术框架,整合各县区、各部门已建政务云基础设施,形成物理分散、逻辑统一的全市政务“一朵云”,实现政务资源的统一集中管理和运维。优化政务云平台服务体系,提升云平台在计算、资源弹性服务、信息安全服务等方面的支撑保障能力。 | 市数据资源局 | 各委办局、县(区、园区) | 2023年 | 2025年 | B | 待建 |
2 | 网络设施 | 智慧城市感知网络管理平台 | 加大窄带物联网感知设备部署力度,运用监控摄像头、卫星定位、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多种感知技术,结合无线宽带专网,推进公安、交通、住建、城管、生态、应急、水利等城市基础设施感知网络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感知网络,搭建马鞍山市物联网综合管理平台,统筹全市物联网感知设备数据管控。 | 市数据资理局 | 各委办局、县(区、园区) | 2022年 | 2025年 | B | 待建 |
“1”个城市数字中枢系统赋能 | |||||||||
3 | 数据中台 | 马鞍山大数据平台升级项目 | 运用云计算、边缘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包括数据共享交换、数据治理、数据建模、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在内的数据中台建设,提升全市数据汇聚整合、提纯加工、质量核查、价值挖掘、数据服务、安全管理等功能,统筹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和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依托安康码、身份认证、电子印章、物联感知等基础支撑,强化高频信息数据关联性,推出“一人一证一卡一码”“一企一证一照一码”“一车一码”“一物一码”,高效支撑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数据共享交换需求和融合应用。 | 市数据资源局 | 各委办局、县(区、园区) | 2023年 | 2025年 | A | 待建 |
4 | 视频能力平台 | 马鞍山市域综合治理智能视觉系统 | 建设视频资源共享管理平台,整合应急、公安、城管、交运、住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规划等部门现有视频资源,形成全市视频融合互补、资源共享、统一管理的总平台,并将视频应用成果统一接入至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 | 市数据资源局 | 各委办局、县(区、园区) | 2022年 | 2023年 | A | 待建 |
5 | 空间地理信息能力平台 | 数字孪生 城市 | 基于北斗、卫星、地表感知等空天信息和各类信息模型,对物理世界的人、物、地、事件、组织等所有要素数字化,并依托可视化时空信息一张图,在公共服务、城市管理、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实现一张图实时掌控城市运行态势。 |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各委办局、县(区、园区) | 2022年 | 2025年 | A | 待建 |
“6”类政务业务数字化转型 | |||||||||
6 | 政务服务 | 政务服务升级版 | 贯彻落实省关于“皖事通办”平台和“皖事通”APP建设的决策部署,深化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从全生命周期的“一件事”视角出发,将关联性强、办事需求大、办事频率高的多个单一事项整合为业务系统的关联事项,推出一批“好办”“快办”服务。 | 市数据资源局 | 各委办局、县(区、园区) | 2021年 | 2025年 | B | 在建 |
7 | 政务服务 | 惠企通升级版 | 按照省“皖企通”服务平台建设框架,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探索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持续升级惠企通平台,进一步优化企业服务流程,构建惠企服务新模式,实现政策动态管理、服务精确推送、诉求快速处理、政策及时兑现、数据辅助决策等,实现免申即享。 | 市经信局 | 各委办局、县(区、园区) | 2023年 | 2025年 | B | 待建 |
8 | 市域治理 | 智慧公安 | 推动“皖警智云”市级大数据中心建设,建设新一代公安信息网,升级警务云平台和接处警系统,加强智慧指挥、智慧刑侦、智慧监所、智慧执法办案、智慧交通管理等警种大数据建设,推动智慧安防小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战应用平台、互联网智能报警平台建设,提升公安机打防管控能力。 | 市公安局 | 各县(区、园区) | 2022年 | 2025年 | B | 待建 |
9 | 市域治理 | 应急管理处置能力提升项目 | 建设覆盖全市辖区的感知网络、卫星通信网、应急指挥信息网和电子政务外网、应急指挥信息基础支撑工程、数据中心等,构建科学、全面、开放、先进的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应急管理手段创新、事前预警实时管控、事中智慧指挥调度、事后应急智能评估,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 | 市应急管理局 | 各委办局、县(区、园区) | 2022年 | 2023年 | A | 待建 |
10 | 市域治理 | 城市生命线全安工程 | 构建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监测网,形成覆盖地上地下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数据库,建设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实现对城市交通、供水、排水、热力、燃气、电梯、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实时监测,深度挖掘生命线运行规律,科学实现城市生命线安全风险可管可控,确保城市生命线主动式安全保障。 | 市住建局 | 各委办局、县(区、园区) | 2021年 | 2025年 | B | 在建 |
11 | 市域治理 | 智慧环保 工程 | 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综合调度中心、生态环境信息“一张图”,充分应用无人机、遥感、卫星、水下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构建“空、地、水下”立体式大监管体系,依托大气走航、空气质量微观站、微型站等技术手段开展精准防控,实现环境监测全覆盖。 | 市生态环境局 | 各县(区、园区) | 2021年 | 2023年 | A | 在建 |
12 | 政府运行 | 党政机关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 | 在省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体系下,整合对接部门已有办公业务系统,建设智慧党政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和移动端应用,实现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以及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为部门办公、管理、决策、执法、学习培训等提供服务,确保部门权力运行全流程可追溯、可监督。结合党委政府重点工作事项和紧急协同事项,加快构建多场景跨部门综合应用,助推党政机关核心业务高效协同。 | 市委办、市政府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 各委办局、县(区、园区) | 2022年 | 2025年 | A | 待建 |
13 | 政府运行 | 智慧信用 项目 | 升级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功能,整合全市信用服务资源,新建双公示专项业务协同、信用监管、信易+、信易贷等系统,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等监管机制和常态化运营服务机制。 | 市发改委 | 各委办局、县(区、园区) | 2022年 | 2023年 | B | 待建 |
14 | 政府运行 | 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平台 | 构建金融服务平台、智能见证系统、电子监管系统、移动交易办公平台、BIM可视化评标系统、数据智能研判五大智慧交易系统,分阶段升级改造公共资源信息化系统,逐步搭建完善大平台,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办理。 | 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 | 各委办局、县(区、园区) | 2022年 | 2023年 | B | 待建 |
15 | 公共服务 | 安康码应用工程 | 推动长三角“健康码”互认通用,推进市民卡、电子健康卡、社会保障卡、医保电子凭证、餐饮企业健康码与“安康码”互联互通,拓展医疗、教育、政务服务、交通出行、食品安全、社会保障、公用事业和金融服务等服务渠道,实现从“一码通行、一码通办”到“一码共享、赋码生活”。 | 市数据资源局 | 各委办局、县(区、园区) | 2022年 | 2025年 | B | 在建 |
16 | 公共服务 | 智慧健康 | 升级完善市、县(区)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立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开展区域内的影像服务、心电服务、检验服务、病历服务、远程医疗服务等业务应用。重点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拓展预约分诊、诊间结算、移动支付和检验检查结果查询等服务,持续推进居民电子健康卡建设。 | 市卫健委 | 各县(区、园区) | 2022年 | 2024年 | A | 在建 |
17 | 公共服务 | 智慧学校 | 推进智慧学校建设与应用,到2025年,全市学校100%建成智慧学校,100%教学点实现智慧课堂全覆盖,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基本形成,教育信息化推进保障机制健全完善。 | 市教育局 | 各县(区、园区) | 2022年 | 2025年 | A | 在建 |
18 | 公共服务 | 智慧文旅管理服务平台 | 推进“文旅马鞍山”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升级,建设全产业链智能化马鞍山文化云平台,全面推动“互联网+文化”的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开展智慧景区建设;围绕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完善旅游全过程服务和旅游精准营销。推动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影院、数字电视互动体验馆等升级改造。 | 市文旅局 | 各县(区、园区)、江东控股集团 | 2023年 | 2025年 | B | 待建 |
19 | 经济运行 | 智慧园区招商管理 | 全面展示马鞍山市各类园区的空间、政策、产业链和配套资源情况,宣传展示园区招商基本情况;建立智慧招商项目管理平台,实现从项目线索、签约到落地实施的全流程在线跟踪和服务;通过产业大数据分析,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建设,对招商数据进行科学化分析评估,实现预测分析和绩效统计等功能。 | 市投资促进中心 | 各县(区、园区) | 2023年 | 2025年 | B | 待建 |
20 | 经济运行 | 科技大 市场 | 依托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汇聚技术、成果、专家、机构等各类科技资源,实现科技成果展示发布、技术需求征集、活动展览展示,科技创新综合服务、网上技术交易等各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功能,推动科技要素与长三角等地区交流互动,搭建综合性、开放式、可扩展的一站式科技综合服务网上“大市场”。 | 市科技局 | 各委办局、县(区、园区) | 2022年 | 2025年 | B | 待建 |
21 | 经济运行 | 马鞍山数据流通监管平台 | 推进建设马鞍山数据流通监管平台,实现数据资源流通全程可视、状态可察、权益可管、权限可控、流动追溯,保障数据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序利用。鼓励政企合作开展数据运营,探索建立马鞍山市数据要素流通交换机制,协同构建长三角数字科技成果交易新模式新机制,推动数据要素与长三角先进地区的交互流动。 | 市数据资源局 | 各委办局、县(区、园区) | 2023年 | 2025年 | B | 待建 |
22 | 区域协同 | 数字生态联防联治 | 持续推进区域空气质量监控、污染源排放清单等数据常态化共享,加强流域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加大石臼湖等重点流域联防联治管理机制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环境监测平台、信息交换平台等环保合作平台建设。 | 市生态环境局 | 各委办局、县(区、园区) | 2023年 | 2025年 | B | 待建 |
23 | 区域协同 | 城市服务 同城化 | 围绕群众高频事项服务,提高“皖事通”和“我的南京”APP协同水平,推动与南京的异地交通、旅游和就医服务,布局两地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电子证照互认和承接产业转移。以社会保障卡和安康码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码)通”,加快实现都市圈城市‘同城待遇’,推动合肥都市圈区域数据要素有序流动,合作打造区域公共服务数字一体化样板。 | 市数据资源局 | 各委办局、县(区、园区) | 2021年 | 2025年 | A | 在建 |
“3”大支撑体系保障 | |||||||||
24 | 信息安全体系 | 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程 | 建设“全面感知、响应迅敏”的市级电子政务外网态势感知平台,对政府部门、重点行业、重要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及时监控和定期扫描,监测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保障信息系统运行安全有序。建立健全全市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协调指挥机制,构建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指挥体系,强化对各级网络安全报警事件的综合分析、通知响应、应急处理、事件全过程跟踪等应急处置工作,提升对公共信息系统突发网络安全事件处置和重要时段网络安全的保障水平。 | 市数据资源局 | 各委办局、县(区、园区) | 2023年 | 2025年 | B | 待建 |
备 注 | “A”表示重要优先项目,“B”表示优化提升项目。 |
[1]IPv6:互联网通信协议第六版,用于替代IPv4的下一代IP协议,解决网络地址资源数量不足问题。
[2]“一网双面”:通过将广域骨干承载平台的骨干网络划分为两个逻辑独立的环网,形成“一个骨干网络、两个平面”,即“数据平面”承载业务流量,“视频平面”承载视频流量,在电子政务外网骨干网上逻辑隔离、独立运行、互为备份。
[3]“三通两平台”:三通是指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是指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4]“1515”方案:即着力构筑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道防线”。沿江1公里范围内,重点做到“十清”。沿江5公里范围内,重点做到“四控”。沿江15公里范围内,重点做到“四优”。
文本下载:关于印发马鞍山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的通知.doc [483.0 KB]
文本下载:关于印发马鞍山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的通知.pdf [1.1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