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十四五”农业农村 现代化发展规划(2021-2025年)

来源:马鞍山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2-04-28 浏览量:50

目 录

前言...................................................................................................................... 2

一、“十三五”发展背景....................................................................................... 3

(一)主要成效........................................................................................... 3

(二)发展机遇........................................................................................... 5

(三)问题挑战........................................................................................... 6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8

(三)发展目标........................................................................................... 9

(四)发展布局......................................................................................... 10

(五)发展路径......................................................................................... 12

三、重点任务..................................................................................................... 13

(一)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13

(二)实施“科技强农”行动,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18

(三)实施“机械强农”行动,推进设施装备提升.................................. 18

(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高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水平................. 19

(五)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开展乡村建设行动..................................... 20

(六)扎实完善农村社会发展,优化乡村建设和治理水平................. 22

(七)深化农村综合性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23

(八)持续推进农民增收,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24

四、重点建设工程............................................................................................. 26

(一)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创建工程......................... 26

(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程......................................................... 27

(三)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 29

(四)种业与健康种苗工程..................................................................... 30

(五)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工程................................................................. 32


(六)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建设工程..................................................... 35

(七)农业毗邻区建设工程..................................................................... 36

(八)农业绿色生产工程......................................................................... 37

(九)机械强农科技强农建设工程......................................................... 39

(十)农民收入增长推进工程................................................................. 40

五、保障措施..................................................................................................... 40

(一)加强组织领导................................................................................. 40

(二)强化政策支撑................................................................................. 41

(三)加大投入力度................................................................................. 41

(四)加大用地保障................................................................................. 42

(五)加强区域协作................................................................................. 42

(六)坚持依法行政................................................................................. 42

附件1:马鞍山市农业农村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43

附件2:马鞍山市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 44

附件3:相关名词与概念解释.......................................................................... 53

 

 

前 言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马鞍山市全面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更高标准推动农业农村实现更高层次的现代化的重要机遇期。

根据《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安徽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马鞍山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部署要求,结合马鞍山实际,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按照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对马鞍山“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作出阶段性谋划,明确了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部署了重点工作任务,是指导我市全面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今后五年指导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期限为2021年—2025年。

 

一、“十三五”发展背景

(一)主要成效

1.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马鞍山市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平稳态势。2020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63.28亿元,农业增加值为96亿元,同比增长2.4%、3.0%。粮食播种总面积263.92万亩,总产量104.8万吨,播种面积较2015年增长3.86%。肉类和蛋类产量分别为8.89、2.62万吨,较2015年分别增长9.4%、18.5%;牛奶产量4.28万吨。农业种养业并重,整体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多种经营蓬勃发展,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例由2015年的49.9:1.6:12.7:28.0:7.8调整为2020年的45.8:1.7:17.0:28.6:6.9。

2.农业区域布局扎实推进,“2+3”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效益显著、布局合理的农业产业,农业区域布局日益成熟。“十三五”以来,建成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其中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家,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家;产业特色鲜明,已经形成含山粮油、和县蔬菜、当涂水产“一县一特”发展格局,其中和县辣椒、当涂县河蟹已被认定为安徽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围绕优质粮油、健康畜禽等重点基础产业和绿色蔬菜、生态水产、精品林果等优势特色产业组成的“2+3”农业产业体系已确立。

3.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水平有效提升。“十三五”末,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级龙头企业34家,市级龙头企业146家;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121家,其中国家级农民合作社19家,省级农民合作社23家,市级农民合作社79家;市级以上家庭农场202家,省级家庭农场88家,市级家庭农场114家;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384人;创建市级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66家;农产品加工产值440.1亿元。

4.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品牌建设成效日趋明显。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以质量创品牌,引导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统一生产技术标准,鼓励企业申请注册商标,争创驰名商标和国家、省级名牌,培育发展自主品牌;深入挖掘和整合全市农业资源,融入区域优势、文化特色和健康养生等元素培植区域公用品牌。截至“十三五”末,全市有效“三品一标”农产品达215个,认证有机食品11个,绿色食品127个,无公害农产品7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1个;建成省级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站达8个;蔬菜等9项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达366个,覆盖率达40%以上;持续培育“含山大米”“姑溪河大米”“当涂螃蟹”“和县辣椒”等多个区域公用品牌。

5.农业多项功能不断拓展,休闲农旅发展加速。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子商务平台深度对接,建立利益合作关系,重点支持“含邦生活”“和州小辣椒”“大市当涂”“淘马鞍山”等本地电商平台建设。2020年,全市共有农产品营销电商数60个,已创建省级农村电商示范镇4个;全市围绕“两中心、一站点”全覆盖目标,已建设并运营公共服务中心3个,配送中心4个,乡村服务站点394个,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3.9亿元。持续开展桃花节、瓜果节、采茶节等系列农业节庆活动,推进休闲农庄、生态渔家、采摘篱园、汽车旅游营地等特色业态发展;鼓励休闲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要素流动、资源重组和品牌营销,形成一批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形成集群效应。截至“十三五”末,建成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1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园1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园12个,发展当涂大青山及江心洲、和县鸡笼山、含山太湖山、含山昭关-褒禅山、博望区石臼湖-横山、花山濮塘、雨山滨江等8个重点休闲农业片区。2020年,全市共创建星级农家乐169家,其中五星级农家乐15家,四星级农家乐46家,三星级农家乐108家;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12家,省乡村旅游示范村18家,市级文化旅游名村53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次达725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55.92亿元。

6.乡村基础设施显著增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持续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农田灌溉条件明显改善。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田改造。2020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165万亩;完成石跋河等9条中小河流治理和华严湖站等6座易涝区排涝泵站年度建设任务。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为总抓手,全面推进“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和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等7个专项内容,重点实施美丽乡村市级中心村、省级中心村、省级示范村、省级重点示范村等4项工程。“十三五”期间,一类县(雨山区、当涂县、市经开区)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二类县(其他县区、园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以上。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已建成省、市美丽乡村中心村258个,已认定省级重点示范村18个,市级示范村56个;农村集中供水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9.5%,农村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99万户,农村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巩固;建成乡村公路1688.103公里,基本实现行政村互联互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万元,较2015年增长44%,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满意度持续攀升。

7.农业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业发展活力不断激发。农村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在全省率先完成“整市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三变”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进,形成了太仓村、陈桥洲、八卦村等一批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新模式;率先建设区域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联动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固定资产流转模式创新。“十三五”期间,全市425个村均已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或经济合作社,可量化资产已全部量化,总额共计5.14亿元,界定成员数共计146.22万人;全市经营性收入村均达28.5万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7倍,实现农户分红1426万元。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八大工程”,深入实施“金菜地”“绿游游”等一批重点产业扶贫工程,贫困户到户产业扶贫覆盖率达100%,贫困村到村产业扶贫覆盖率达100%,2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下降97%。

(二)发展机遇

1.农业政策加持,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各级党委及政府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提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等战略,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将持续加大,带动资金、人才、科技、产业等要素加速向农业农村集聚。为此,马鞍山市依据自身条件,遵循总书记“对标‘杭嘉湖’,勇做‘白菜心’”的重要指示,用心谋划一批新的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以走在前列的姿态开启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2.一体化进入快车道,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契机。长三角一体化、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加速,一二三产业优化融合,人口持续向都市圈、城市群和中心城市集聚,一体化红利得到进一步释放。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中心区城市、安徽融入沪苏浙的“东大门”,马鞍山市在一体化发展壮阔大潮中劈波斩浪,“一马当先”探路先行,抓住“宁马一体化”机遇,主动深化对接,重点围绕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协同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全力打好“南京牌”、做足“宁文章”,促进全市域、全方位与南京融合发展,为现代都市农业注入动力。

3.毗邻区合作共建,为农业农村融合发展提供机遇。江宁—博望省际毗邻示范区与浦口—和县毗邻区建设,为宁、马两市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带来机遇。通过毗邻区共建打破城际体制机制壁垒,促进两地城乡协同发展,使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实现共通共享,深化宁马两市农产品交互和农高企业交流学习,合作共建田园综合体和特色田园乡村,推动乡村旅游、节庆、文化、生态、健康等消费需求有机融合,助推都市型、近郊型农业功能发挥,着力打造南京市的“菜篮子”和“后花园”,对促进农业农村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消费需求升级,为农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大量城市居民对优质农产品、生态产品、乡村旅游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在大交通、大物流日益完善和城市影响力提升的基础上,有利于马鞍山充分发挥地处长三角城市群、连接南京和合肥两大都市圈的区位优势,通过拓展农业文化、休闲、体验功能,积极培育农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都市型、近郊型农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5.科技创新提速,为农业发展注入活力。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在农业中广泛应用,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与农业交互联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引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马鞍山市为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必须准确把握未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新的任务要求,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动源,打造科技先发优势,推动更多农业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新技术、新产品,形成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新活力。

(三)问题挑战

马鞍山市农业资源禀赋优越、产业特色明显、农业农村各项基础工作扎实推进,多项指标保持全省前列。但由于体制、机制和历史等原因,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

1.“创新”力度不够强。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应用不够广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建进度不够快;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不够紧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力度不够大,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强,创新动力和潜力不足;农业经营主体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效益不高;打造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数量不多且不够响亮,尚未形成一系列紧密联系的创新产业链条。

2.“协调”程度不够深。作为传统的工业城市,一些地方“重工轻农”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城乡之间、“一江两岸”之间发展还不够平衡,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政策不够给力,上级部门仍需加大对农业相关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促进各类资金充分融入农业农村建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力还不够强,六次产业融合度还不够高。

3.“绿色”亮度不够高。“十三五”期间绿色发展卓有成效,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环境治理与管控水平不够高,环保责任需要进一步落实。部分同志存在“农业即是污染”的认识误区,比如对生猪生产一味地抵触抵制,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在党政领导班子和干部实际考核之中不够重视,“蓝天、碧水、净土工程”开展效果不突出。此外,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不高、循环农业、绿色防控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开发”幅度不够大。因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贡献率不大,亩均效益不高,造成了部分载体对农业类招商引资不太重视,农业项目落地少、落地难,农业农村缺少有效投资,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仍需加速,进一步融入大都市经济圈,提速毗邻示范区建设,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和“一带一路”贸易高地。

5.“共享”广度不够阔。民生保障力度仍需提高,民生工程实施速度不够快,投入力度不够大,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村居环境脏乱差臭现象还局部存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偏弱,应加大力度统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农村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仍需加强,相对贫困群体仍然存在,社会救助体系尚需完善;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仍需加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法制与德治建设,增进民生福祉共享的幅度和广度。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落实对马鞍山提出的“打造长三角‘白菜心’、安徽‘杭嘉湖’”重要指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依托马鞍山市独特的双圈区位优势、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紧扣“都市型近郊型现代农业”定位,坚持以“特色化、园区化、品牌化、融合化、科技化”为发展路径,聚焦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充分挖掘现代农业多重功能与价值,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深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打造安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样板,在安徽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将马鞍山建设成为宜业宜居宜游的新阶段现代化的“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和修复,落实构建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求,强化科技支撑,突出创新驱动,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农业农村各环节的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积极探索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

坚持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双招双引”机制,强化财政、金融、土地政策集成支持,依靠市场化手段汇聚整合资源,运用合伙人思维激发主体活力,积极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坚持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破除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利用马鞍山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找准特色与定位,与长三角城市实现有效对接与错位发展,坚持“人无我有、人优我特”的发展理念,建设成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坚持统筹谋划,分类推进。科学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统筹谋划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1.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先导区。发挥马鞍山市特有的区位与资源优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安徽省率先(3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率先融入沪苏浙,为安徽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带好头、领好向。

2.长三角农业合作共建示范区。围绕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与长三角先进城市实现农业合作接轨,通过与南京、合肥等城市毗邻区建设推进一体化探索发展,为安徽省乃至长三角其它城市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3.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区。以毗邻区、合作共建基地、农业产业园等重点园区为抓手,在组织经营、土地确权、金融改革、管理机制、政策供给等方面创新性地提出发展思路,大胆先行先试,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4.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破除制度弊端、补齐政策短板,率先建立起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5.共同富裕探索区。立足乡村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深入农业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乡村产业增值收益,实现共同富裕。

6.乡村振兴样板区。以人居环境为前提、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乡村文化为底色、以改革创新为路径、以要素支撑为保障,创新组织领导机制、城乡融合机制、工作推进机制,为全国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样板。

马鞍山市“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2020年基期值

2025年目标值

属性

农业现代化

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亩/万吨)

263.92/104.8

265/105

约束性

2

高标准农田面积(万亩)

165

180

预期性

3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85

90

约束性

4

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91

>95

预期性

5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97

>98

预期性

6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77.7

86

预期性

7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

2.9

3.2

预期性

8

乡村休闲旅游年营业收入(亿元)

725

900

预期性

9

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亿元)

13.9

20

预期性

10

耕地亩均产出率(元/亩)

3.78

5

预期性

农村现代化

11

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比例(%)

>99

100

预期性

12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100

100

预期性

13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70

75

预期性

14

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

35

45

预期性

15

乡镇(街道)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

-

65

预期性

16

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新建个数(个)

164

252

预期性

农民现代化

17

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强村占比(%)

23473

33715

预期性

1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3473

34000

预期性

19

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

10.5

13

预期性

(四)发展布局

依据城市空间布局和各区县功能定位,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及农业发展进程,与现代农业资源禀赋、市场环境和承载容量相匹配,因地制宜,形成“一横两纵四区多组团”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一横:跨江产业融合发展带

跨江产业融合发展带:重点辐射含山县清溪镇、环峰镇,和县功桥镇,郑蒲港新区姥桥镇,当涂县江心洲、大青山,雨山区银塘镇、向山镇及博望区丹阳镇,立足果茶、蔬菜等产业,开发高品质农业加工产品,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新业态,实现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两纵:江北高效农业发展带、江南都市农业发展带

江北高效农业发展带:发挥和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乌江镇、西埠镇、历阳镇、白桥镇等区域完善基础设施与配套建设,提高现代化机械装备水平,全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打造蔬菜园艺、休闲农业等高效设施园区相间、多种产业业态共同发展的现代农业展示区。

江南都市农业发展带:充分发挥区位条件与资源优势,串联辐射当涂大青山、雨山采石矶、花山濮塘等重要节点,以南京都市圈为重要服务客群,以滨江娱乐、鲜果采摘、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项目为内容,打造都市农业发展带。

四区:城郊都市农业体验区、水网圩田生态农业区、沿江平原高效农业区、浅山丘陵特色农业区。

城郊都市农业体验区:利用处于城市的区位优势,以市场、科技和信息等资源要素为抓手,发展都市农业核心突出绿色鲜活供应、健康食品加工、休闲旅游体验等功能,做大做强以食品、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做精做靓以休闲旅游、康养体验为主导的新业态,围绕都市农业的高端业态,打造城郊都市农业体验区。

水网圩田生态农业区:充分利用丰富的水系和水产发展基础,聚焦优质河蟹等水产养殖产业,以生态养殖为核心,改善养殖环节的绿色工艺与水平,提档升级当涂生态养殖模式;加强水产品相关加工产品研发,延伸水产品产业链,补缺产业链条中食品加工、冷链物流等环节;做强区域水产品品牌管理,提升当涂河蟹品牌价值空间;同时在重点培育马鞍山市本土特色农产品加工,加强对以黄池酱菜为主体的蔬菜加工业的扶持力度,扩大区域影响力。

沿江平原高效农业区:充分利用该片区集中连片的平原地貌,发展设施高效农业,聚焦蔬菜产业,打造蔬菜全产业链。依托和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优势,增强园区辐射能力,重点挖掘蔬菜制种繁育、净菜加工环节潜力,提升设施蔬菜生产能力,注重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加强蔬菜仓储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农业建设和品牌建设,实现蔬菜全产业链的全面升级。

丘陵低山特色农业区:充分利用丘陵低山的生态风貌和产业发展基础,尽快推进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加快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基础条件薄弱的短板。重点发展果茶产业,在丘陵低山地带依托山势种植茶叶、桃、梨、猕猴桃、杨梅等,打造一批品种丰富、特色鲜明、集聚发展的特色果茶产品,充分利用果茶良好的造景效果,结合片区文旅项目,打造多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园区,实现果茶产业综合价值提升。

图1马鞍山市“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空间布局

(五)发展路径

紧扣“都市型近郊型现代农业”定位,做好特色高效农业和特色田园乡村“两特”文章,坚持“特色化、融合化、园区化、品牌化、科技化”的发展路径,通过都市农业体验区、沿江平原高效农业区、水网圩田生态农业区和丘陵低山特色农业区四大分区的建设,聚焦优质粮油、健康畜禽2大基础产业,绿色蔬菜、生态水产和精品果茶3大优势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业3大潜力产业,实施十大重点建设工程。

1.以特色化“提”马鞍山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聚焦“一县一特”,巩固提升“2+3+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全产业链农业产业体系。“2”即大力发展优质粮油、健康畜禽等2个重点基础产业;“3”即提升和县绿色蔬菜、当涂生态水产、含山精品果茶3个优势特色产业;“3”即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同时培育一批特色村镇,聚集产业要素,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主导产业突出、带动效果显著的农业产业特色村镇。创建一批示范基地,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创建面向长三角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类示范基地。

2.以园区化“扩”马鞍山现代农业的发展增长极。提升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一批精品休闲农业园,提档升级一批标准化生产园,重点支持当涂县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创一批加工强县强园,重点支持市经开区食品加工园区、和县台创园绿色食品深加工园发展,加快建设郑蒲港新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大力提升含山粮油产业加工集中区、和县105省道粮油加工产业集群、当涂县黄池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水平。扶持一批加工强企,遴选产业规模大、发展前景好、带动效益强的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分类指导、重点扶持。

3.以品牌化“增”马鞍山现代农业的市场效益点。创建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和名特优新农产品收集登录,抓好“含山大米”、“当涂螃蟹”、“和县辣椒”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的发展,打造好、保护好、使用好具有明显本地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新培育一批“三品一标”, 大力实施农产品认证登记发展计划,不断扩大马鞍山市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等优质特色农产品的总量规模。

4.以融合化“锚”马鞍山现代农业的空间突破口。推进区域一体化,重点实施长三角地区农产品检测互通互认、发展成果共建共享、跨省界农业产业化、美丽乡村毗邻区共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推进农业六次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拓展农业新功能、新业态,打造全产业链模式。

5.以科技化“强”马鞍山现代农业的发展驱动力。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培育计划,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主体培育、特色品牌创建等电商培育行动,持续扩大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和经营主体数量。开展“数字农业”建设,推进“互联网+”项目建设,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实施农业物联网示范点、村级农业信息站全覆盖。

三、重点任务

(一)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1.壮大一批特色产业。构建以“优质粮油、健康畜禽”为基础,“绿色蔬菜、生态水产、精品果茶”为优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业”为潜力的“2+3+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产提绿增效,围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建设和标准化生产;二产向两端延伸,对接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基地,带动基地发展,同时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商品化率,重点推进农产品由原料型加工向食品型加工进行转化。三产全面带动,加强品牌建设,塑造区域公共品牌,强化农业生产服务、仓储流通服务、休闲农旅服务等。稳固基础产业,强化优势产业,挖培潜力产业,形成以园区为增长极,农业生产向主产乡镇集中,农产品加工向县区、乡镇下沉,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兼顾城镇村的梯次结构。

①优质粮油产业

区域布局:重点布局在当涂县石桥、黄池、塘南、护河、大陇、姑孰、太白、年陡,和县乌江、西埠、香泉、石杨、善厚、功桥、姥桥、白桥,含山县环峰、陶厂、铜闸、运漕、林头、清溪、仙踪、昭关,博望区丹阳、新市、博望等。

发展重点:生产环节,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促进高质高效。加工环节,聚焦粮油精深加工。以外引内培为策略,以长三角粮油加工强园、强县为目标导向,强化当涂、含山、和县地区粮油加工园区的加工与辐射能力;加强品牌建设。建立市级农产品品牌目录机制,重点推广“含山大米”、“当涂菜籽油”等粮油区域公用品牌。至2025年,发展100万亩标准化优质专用水稻生产基地(含山县30万亩),50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

②健康畜禽产业

区域布局:含山县仙踪、环峰、清溪;和县善厚、石杨、西埠、功桥、香泉;当涂县年陡、石桥、黄池、塘南、乌溪、湖阳、大陇、护河;博望区丹阳。

发展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提升畜牧业机械化水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持续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养殖,引导养殖场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扩大养殖规模,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落实动物防疫主体责任,提升动物疾病防控能力,积极响应实施分区防控。加快构建现代加工流通体系,提升畜禽屠宰加工行业整体水平,加快健全畜禽产品冷链加工配送体系,提升畜牧业信息化水平,持续推动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至2025年,肉蛋奶总量达30万吨。

③生态水产产业

区域布局:河蟹养殖区当涂县乌溪、塘南、湖阳、大陇、石桥、护河、黄池,博望区博望镇。稻田综合养殖区当涂县湖阳、大陇、塘南、乌溪、石桥、黄池、年陡、护河、太白,和县乌江、善厚、石杨、功桥,含山县陶厂、仙踪、铜闸、运漕、林头、韶关,博望区博望、丹阳、新市。

发展重点:生态模式升级,推广立体种养,优化养殖结构,繁育筛选高效、多抗、安全的新品种,大力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和集约化、工厂化养殖;聚焦虾蟹加工,鼓励发展特色加工;做足冷链运输,满足鲜活供应;聚焦品牌建设,发展休闲渔业,重点推介推广“当涂螃蟹”区域公共品牌,建立“公共品牌+企业品牌”的双商协作机制。至2025年,生态水产综合养殖规模达60万亩(当涂县40万亩)。

④绿色蔬菜产业

区域布局:当涂县太白、护河、姑孰、江心、黄池,和县善厚、石杨、西埠、功桥、乌江、历阳,含山县仙踪、昭关、环峰、陶厂、铜闸,博望区丹阳、博望。重点乡镇有和县善厚镇、石杨镇、西埠镇、历阳镇,含山县环峰镇,当涂县江心洲、黄池镇。

发展重点:提升设施水平,生产品质蔬菜,发展高效设施栽培,打造长三角地区优质蔬菜生产基地。挖掘种苗潜力,增强技术研发,聚焦蔬菜产业价值链上游,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团队合作。招引精细加工,打造中央厨房。加强产品推介,完善追溯体系。围绕和县蔬菜区域公用品牌,聚焦1-2类优势品种,通过参展推介、标识设计等途径提升和县蔬菜产品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至2025年,绿色蔬菜产业种植规模达60万亩(和县50万亩)。

⑤精品果茶产业

区域布局:当涂县护河镇、姑孰镇、大陇乡,和县善厚镇、石杨镇、西埠镇,含山县陶厂镇、仙踪镇、铜闸镇、林头镇、昭关镇、环峰镇,博望区博望镇、丹阳镇、新市镇,花山区霍里街道,雨山区向山镇等。

发展重点:引入名优品种,串园成带,引进早熟、晚熟名优水果品种,发展桃、猕猴桃、杨梅、葡萄、薄壳山核桃等果品,合理布局,推广生态化、标准化种植,打造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优质果盘子基地。加强冷链建设,拓展线上渠道。在休闲采摘经营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拓展线上销售渠道,依托大型经营主体,加快推进水果分级筛选,实施包装特色化,降低破损率,配套冷链物流及仓储,延长销售时间、扩大销售半径,支持经营主体发展优质品牌。至2025年,全市精品果茶产业种植规模达20万亩。

⑥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园区布局:含山粮油加工集聚区、和县台创园加工集聚区、和县105省道加工集聚区、市经开区食品加工集聚区、示范园区加工集聚区、黄池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和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博望、运漕、姑孰、郑蒲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当涂现代农业示范区、塘南现代渔业示范区,雨山安民交易市场、和县华农农博城当涂华东物流园、塘南水产物流园。

发展重点:优化布局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在市经开区做大做强以蒙牛乳品加工、达利园食品加工等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产业,招引以方便食品、主食加工等为主的食品加工企业,形成百亿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围绕蔬菜、水产两大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招引以鲜切与冷冻蔬菜、水产精深加工为主的加工产业,适度招引蔬菜精深加工、水产精细分割的企业。转型升级一批现有粮油、畜禽加工园,提档升级现有加工工艺与水平,加大本土特色农产品加工扶持力度。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建立“一级综合园区、二级专题园区、三级加工(物流)园区”的三级加工物流体系。至2025年,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综合产值达500亿元,打造成为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⑦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区域布局:含山褒禅山、和县鸡笼山、当涂大青山、江心洲(花岛)、花山濮塘、雨山滨江和博望横山七大片区。

发展重点:抓重点片区,在片区重点培育特色产业,扶持重点项目,发展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园区。差异化、协同化发展,充分发挥马鞍山市毗邻南京和合肥两大都市的区位优势,注重各县区与两大都市毗邻区的协同发展。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升道路、供水、停车场、厕所等设施。至2025年,创建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综合累计收入达40亿以上。

⑧农业社会化服务业

发展重点:加快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新建专业服务公司或对原有涉农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根据各区县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人口规模等,加强区县差异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建设。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把农业生产托管作为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带动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主推服务方式,开展单环节、多环节、关键环节的单项服务或综合服务。至2025年,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区)推进覆盖率达到85%,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150万亩,对小农户覆盖率75%。

2.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加大扶优培强,加强对强县、强园的调度,引领带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建设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优先绿色食品产业集“一核三区两园”发展空间布局,建立健全集群链长机制,组建集群工作专班、专业招商小组,共建共性技术平台、产业承载平台,制定专项扶持政策、组建专家顾问团队,形成绿色发展、集约集聚、多元支撑的现代绿色食品产业体系,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集群产值超500亿元。至2025年,全市培育规模以上绿色食品产业企业超过150家;培育200亿元规模企业集团1个、50亿元企业超2家、10亿元企业超7家。建成绿色食品电商产业园超2个、冷链物流园区超2个,集群绿色食品产业产值超500亿元,基本形成多业态融合发展、高质高效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3.强化农业品牌建设。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和名特优新农产品收集登录,抓好“含山大米”、“当涂螃蟹”、“和县辣椒”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的发展,打造好、保护好、使用好具有明显本地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打造马鞍山市市域农产品公用品牌,以优质食品(农产品)为依托,打造长三角特色食品城名片与形象。至2025年,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形成产品优质化、全程标准化、营销品牌化、服务人性化的产业格局,培育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知名度的地域特色绿色食品产品和企业品牌10个以上。至2025年,力争新增地理标志农产品4个、名特优新农产品10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区域公用品牌5个及以上。

4.全面推进产业深度融合。以功能拓展带动业态融合,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服务等现代产业渗透融合,建设一批主题特色鲜明、产业融合紧密、示范带动力强的主题创意农园,同时依托美丽宜居乡村、特色田园乡村、传统村落、田园综合体建设,培育一批乡村民宿村、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一批精品休闲线路,着力构建全域乡村旅游新格局。重点实施“3715” 长三角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一体化精品工程。“3”即3个国家(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县。支持含山、和县、当涂结合各自文化、旅游、美食资源禀赋,积极申报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县。“7”即7个休闲农业片区。集中优势资源,争取上级政策,重点建设含山褒禅山片区、和县鸡笼山片区、当涂大青山片区、江心洲(花岛)片区、花山濮塘片区、雨山滨江片区、博望横山片区等7个示范片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片区)。“1”即10个田园综合体。建设金色田园休闲农业园、林海生态农业园、秀山生态园、桃花缘生态休闲农场等10个田园综合体,形成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打卡地”。“5”即5个休闲旅游线路。重点围绕环大青山、围乌路、313省道、226省道、105省道等5条国省干道,开展休闲农业示范带打造,形成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二)实施“科技强农”行动,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1.加快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支持和县蔬菜新技术、新品种研发,当涂县优质蟹苗品种研发,含山县农业科创中心建设。加强县、乡(镇)农技队伍建设,推进农业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全覆盖、农技服务人员专岗专职,充分发挥基层农技人员作用,保障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增值服务合理取酬。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采取“聘、选、派、育”等方式,至2025年,科技特派员发展到300名以上,实现行政村服务全覆盖。加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新建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3个以上,开展农业技术关键环节攻关,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基础投入。

2.推进种业强市建设。支持当涂县、和县、含山县农作物种业创新,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高端研发平台机构作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新收集保存农业种质资源260份。鼓励有实力的种业企业创建省级农作物新品种跟踪评价和展示示范基地,至2025年创建2个省级、6个市级农业种质资源场(库、圃),培育一批优质农作物新品种,良种生产规模达到10万亩,种苗生产能力达到2亿株。开展农业种质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类别保护,力争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配套系)2个左右,将农业新品种纳入知识产权相关奖励政策。支持和县打造善厚“蔬菜种子特色镇”、台创园蔬菜瓜果种苗基地。至2025年,将和县打造为“全国特色蔬菜种植种苗基地县”,华东地区蔬菜种子市场份额达到35%。

(三)实施“机械强农”行动,推进设施装备提升

1.壮大优势农机产业。通过培育和引进,壮大马鞍山市农机优势装备产业,建设含山县农机具、和县粮食机械等农机制造产业。至2025年,实现农机制造年主营收入9亿元,较2020年翻一番。编制全市农机装备需求和研制清单,积极组织全市农机企业加入省协会、联盟,建立农机产学研定期对接和会商机制。依托科技计划(专项)、首台套补助和首台套保险等政策,引导全市农机制造企业参与全国农机补短板行动。

2.推进全产业链机械化。推进和县蔬菜、当涂油菜、含山大米全产业链机械化,加快农机更新换代,逐步淘汰老旧机械,稳步提高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占比。提升主要农作物农机装备能力,在三县每乡镇打造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打造水稻、油菜高标准综合示范基地4个,部级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县3个。加快经济作物和畜牧、渔业生茶农机装备应用。深化农机与农艺融合,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4个。

3.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优化农机装备资源配置,加强县域统筹规划布局,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新增全程社会化服务中心16个,实现农业乡镇全覆盖。培育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组建农业生产联合体,引导村级组织参与农业生产大托管和农机作业网格化服务,加快机械换人过程。培育农机合作社理事长160名、农机手4400名。加快农机智能调度信息平台建设、联通农机化服务大数据,实现管供需智能化对接,提升农机管理、服务和应急能力。

(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高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水平

1.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加快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集成推广,开展科学安全用药,实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推行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加大引导扶持力度,确保绿色防控覆盖率达60%以上,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70%以上。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普及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重点集成推广水稻侧深施肥、小麦一次性施肥、玉米种肥同播、园艺作物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技术和新型肥料产品,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积极示范推广农牧结合、粮经(水旱)轮作、间作套种、“稻田+”、稻绿肥轮作等新型种养与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加强农膜市场监管,示范推广农膜科学使用技术,减量使用传统地膜、推广应用安全可控替代产品,到2025年基本实现农膜全回收,地膜残留量实现负增长,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严格落实兽药使用休药期规定,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实施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计划,减量使用兽用抗菌药物。到2025年,化肥、农药实现使用量负增长,利用率提高到43% 以上,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根本性控制。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强化养殖尾水治理。重点发展池塘标准化健康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稻虾共生等绿色健康养殖模式,加大优质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大水面生态养殖,切实推进水产投入品的名单制度。

2.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推动粮油、水产、蔬菜全产业链标准化,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的要求,加快产地环境、投入品管控、农兽药残留、产品加工、储运保鲜、品牌打造、分等分级等关键环节标准的制修订,推动建立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积极建设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集成应用基地,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从事标准化生产。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等载体为重点,全域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树立一批示范典型。

3.强化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扎实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方针,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以规模畜禽养殖场为重点,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以农村能源为主要利用方向,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支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企业建设产业化联合体,打造收集、存贮、运输、处理和综合利用全产业链。严把养殖业准入关,加强养殖场户污染物排放监管。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户)配套建设粪污处理利用设施比例达到100%。加快发展秸秆能源化、原料化利用,稳步支持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利用,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水平,到2025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4.全面强化水域生态养护。科学划定水产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对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施禁捕,加强渔政综合管理,严格实施禁渔期制度,继续组织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开展常态化巡航,通过信息化建设、网格化管理,“人防”+“技防”相结合,持续巩固长江干流马鞍山段及其支流禁捕成果。

(五)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开展乡村建设行动

1.强化乡村建设规划引领,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针对区县特征、地貌特点、乡风村貌、资源禀赋差异,明确不同类型村庄发展方向,注重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保护。建立健全县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乡村规划编制委员会,对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尽快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对暂时没有编制规划的村庄,严格按照县乡两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确定的用途管制和建设管理要求进行建设。有序推进集聚提升类村庄改造提升,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引导部分靠近城市的村庄逐步纳入城区范围或向小城镇转变,建设成为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和面向周边乡村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以历史文化古村、传统村落、民族村寨等为重点,保持村庄赖以生存发展的整体空间形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建筑,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充分挖掘各类传统文化内涵和底蕴,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形成特色资源保护和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严格控制、稳慎推进村庄撤并。对于不具有保留价值的空心村、列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计划的村庄,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活动。搬迁撤并后的村庄原址,因地制宜还林还草还湿,增加乡村生产生态空间。

创建一批美丽乡村。利用和挖掘产业、生态、文化上的特色,按照徽风皖韵、留住乡愁的要求,通过改造提升,营造田园式建筑、田园式风光、田园式生活,打造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按照由点到面的顺序,依次推进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示范村建设,打造一批“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美丽(示范)乡村。力争至2025年,省级中心村88个。

2.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提升农村生态质量。继续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三大革命”,实施村庄清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建设提升“三大行动”。完善“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坚持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并举、集中与分散兼施,推动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加快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建设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推动各区县优化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布局,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完善村组道路和入户道路建设,基本实现村内道路无土化。开展农村危房、破旧房、空关房调查,分别加强修缮整治、合理利用。按照“三整治、两提升、一规范”要求,开展被撤并乡镇集聚区的生活垃圾、脏乱环境、黑臭水体等环境整治,提升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庭院绿化美化,开展“美丽家园”建设,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开展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活动。

(六)扎实完善农村社会发展,优化乡村建设和治理水平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举办新任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完善村干部管理考核办法,督促村干部履职尽责。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实施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示范工程,打造一批可学习、可借鉴、可推广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先进典型。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注重从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妇女中发展党员,提高农村党员发展质量。

2.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扎实推进“自治乡村”建设,完善村民自治组织民主制度,规范村民委员会等自治组织选举办法,有序产生村(居)民委员会及其下属组织、群众性组织,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实施法律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行动,加强《宪法》《民法典》《土地管理法》《乡村振兴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意识,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到2025年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学法用法示范户。推动执法队伍整合、执法力量下沉,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加强乡村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和公益法律服务。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力量,推进好人基层巡讲巡演巡展活动,持续开展“马鞍山好人节”、“马鞍山邻里节”等活动,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德行天下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3.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大力加强村级社区服务中心(站)达标工程建设,推进农村基层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到2025年行政村公共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 90%以上。建立健全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任期述职、责任追究等制度,规范村级事务运行。把数字化作为加快推动城市优质资源下沉的重要切入口,推广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养老、数字金融、智慧气象等社会事业服务新模式,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与利用,大力构建多样均等、高效便捷的智慧服务体系,提高乡村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效能。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建立规范化“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着力满足农民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开展农村基层减负工作,集中清理对村级组织考核评比多、创建达标多、检查督查多等突出问题。

(七)深化农村综合性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1.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角度,积极、有序、稳妥地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工作,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确保政策有序衔接、平稳过渡。加快推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耕地流转率,探索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承包地确权登记成果应用,建立健全确权登记信息共享和成果运用机制,全面建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县级数据库。完善基层农村土地承包调解仲裁机制,妥善化解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稳步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

2.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和“三变”改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以党建为统领,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根本,以德治为引领,走中国特色化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持续深化改革,引导集体经济组织选准产业、整合资金、盘活资产、入股经营。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总结推广改革经验模式,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和“三变”改革整市推进任务。到2025年,乡村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乡村社会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3.探索农村宅基地改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完成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加强对宅基地申请、审批、使用的全程监管。组织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工作。同时,积极争取试点,引导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稳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各县、区分别确定2个、1个村(居)开展农房集聚改革试点,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试点重点探索宅基地资源有偿退出新机制,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将退出的宅基地进行整治,整治产生的结余用地指标优先用于发展乡村产业,探索农民持股。

4.开展全域综合整治试点。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全面开展拟综合整治区域的潜力资源调查;按照“一项目一计划”,制定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方案;对居民点布局分散、存在地质安全隐患等情况的,鼓励实施整体搬迁;开展建房奖补,对实施主体开展搬迁奖补、融资贴息扶持、宅基地节地奖励等。至2025年,建成一批高标准集聚农房、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建设用地复垦区。以雨山区向山镇、花山区濮塘镇、含山县昭关镇、郑蒲港新区等开展试点探索,创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样板工程。

(八)持续推进农民增收,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1.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脱贫人口加强跟踪监测,防止贫困反弹。加强帮扶政策与市场机制对接,促进帮扶政策合理、适度、可持续。兜底救助类政策继续保持稳定。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综合考虑自然资源条件、村集体经济收入情况和基层组织建设现状等因素,确定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在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产业发展、人才选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建立跟踪监测机制,强化系统管理,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重点帮扶村进行定期监测评估。着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发展和收入差距,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2.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村级合作经济,加快补齐农民财产性收入短板。深化村企合作,引导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共同开展规模种养、乡村工业、农旅融合、综合开发,形成“土地流转+优先雇佣”“订单种植+保底收购”等多种利益链接。探索村社融合,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成立公司,实行“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开展农业生产类、工程服务类、技术产品类合作联合。鼓励村村“抱团”发展机制,支持经济实力强村与综合实力较弱村成立经济联合体,发展“飞地”经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至2025年,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消除,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50%,其中10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30%。发挥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继续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登记、保管、使用、处置等制度,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推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形成有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治理体系。

3.实施促进农民增收行动。实施工资性收入倍增行动,支持县域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发挥好公益性岗位的就业保障作用。实施财产性收入扩量行动,加快土地流转,推广“大托管”“股份合作”等模式,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施经营性收入壮大行动,拓展农业多功能多业态,开发“农业+”,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电商、运动、文化、科普、养生、研学等农业新功能新业态。实施转移性收入提升行动,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组织开展家政服务、养老护理、医院看护等技能培训,打造马鞍山特色劳务品牌。深入推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工程,加强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实训基地等创新创业孵化器建设,推广农村创业孵化基地、农村创客服务、农科驿站等新型孵化模式,建设一批要素集聚、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的农村创新创业园区,为各类主体返乡入乡创新创业搭建平台。扩大本地就业岗位,落实强农富农政策,建立健全农民共享产业链增收机制,确保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推动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让农民工留得住、能就业。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计划,强化“帮扶+保障”,提高生活幸福感。

4.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加大对乡村社会事业投入力度,推动城市优质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巩固提升农村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升级。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打造农村放心消费市场,培育和规范农村消费市场秩序,建立安全、放心、便捷的乡村消费品流通通道。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推动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全面提高抵御各类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四、重点工程

(一)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创建工程

围绕 5 大农业产业,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加快与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批发、零售、商超等流通渠道建立定向供应机制,力争 2025 年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 30 个以上。

粮油:以含山县运漕、铜闸、陶厂,和县西埠、功桥,当涂护河镇、石桥、黄池,博望丹阳镇等为重点,发展高品质稻米种植,推进“含山大米”“当涂菜籽油”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广绿色高产高质高效技术模式;重点围绕金城米业、含山县油脂、华安食品等龙头企业,积极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经营方式,加强食用油、功能食品等精深加工。实施粮食产业集群集聚行动,支持含山县粮油加工园发展粮食深加工转化,打造含山粮油产业加工集中区。

蔬菜:以和县历阳、乌江、西埠镇,含山环峰镇,当涂黄池镇、江心乡,博望区博望镇为重点,推进种苗、移植、施肥、用药、采收全程标准化生产,建设标准化、绿色化、智能化蔬菜供应基地;以和县台创园绿色食品深加工园区为重点,调整蔬菜种植结构,发展净菜、鲜切菜等精细加工,力争2025年成为南京市中央厨房,打造省级蔬菜产业强园 1 个。

水产:以当涂乌溪、塘南、湖阳、大陇,博望区博望镇为重点,统一生产标准、良种、饲料、鱼药、技术指导,规范生产技术规程,推广应用饲料替代幼杂鱼和水产用药减量化技术,打造生态养殖示范基地;以当涂县水产品加工园为重点,推进水产精深加工,发展调理制品、预制菜品,力争到 2025 年打造省级水产产业强园 1 个。

畜禽:以和含北部为重点,推进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推进畜产品质量提升;以生猪、肉鸭产品为主,供应上海、南京、合肥等市场,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果茶:以含山、和县为重点区域,推进果茶茶种植良种化、标准化、生态化,加强技术推广体系与品牌建设,实施三产融合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

 

专栏1 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重点培育主体

生产主导型。在含山县粮油协会、和县绿源蔬菜种植、当涂县海滨水产品联合体第一批的创建基础上,重点培育善厚蔬菜种苗繁育中心、神农种业产业化联合体、新思维蔬菜种植、和县济洪蔬菜种植、石臼湖农产品开发(水产养殖)、鑫欣禽业育种、现代牧业(养殖)、当涂县乌溪七房蟹苗养殖专业合作社(蟹苗)、含眉生态茶叶有限公司、香泉湖禽业(养殖+加工)、德隆禽业(养殖+加工)、国华农业、联丰种业、联邦农业、丹阳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春盛生态农业、苦菜圩水产养殖、新源农业、花津湖等。

加工主导型。在金菜地、蒙牛乳业第一批加工企业的创建基础上,重点培育含山油脂、华宇调味食品、好再来食品、晶翔食品、华安食品、阳光面粉、华禹食品、鸡笼山食品、黄池恒香、万谷粮油、采石矶食品、雨润食品、达利食品、联润食品、金城米业等。

供应主导型。在第一批次当涂县塘南水产品市场的创建基础上,华东物流园、和县华农农博城、雨山安民农副产品贸易市场、马鞍山市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等。

(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程

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为抓手,推广应用绿色生产方式,有序开发特色优质资源,发展适度规模生产和全产业链经营,能够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绿色化、产业化、品牌化水平,增加农产品供给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竞争力。

设施蔬菜:以和县善厚、石杨、西埠、历阳和含山县环峰、运漕等乡镇为重点区域,加快提高基地建设条件,加强技术装备水平,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扩大蔬菜对外输出渠道,建设长三角绿色蔬菜生产供应基地。

水生蔬菜:以和县石扬、善厚、含山县陶厂、铜闸、昭关、当涂县江心、黄池等乡镇为重点区域,围绕莲藕、茭白、荸荠、菱角等水生蔬菜,开展鱼菜共生、立体种养模式,依托特色景观,积极开展休闲观光、产品销售、特色餐饮等活动,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河蟹:以当涂县乌溪、塘南、湖阳、大陇、石桥、护河、黄池和博望区博望镇为重点区域,结合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建设,完善冷链运输的网络建设和服务能力,扩大鲜活产品销售范围,大力推进“姑溪河螃蟹”品牌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

荷花鳖:以雨山区采石街道陈家村为重点区域,以春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依托,扩大生产规模,完善技术培训、种苗繁育、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功能,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活动,发挥春盛餐饮品牌优势,提升市场知名度。

小龙虾:以和县沿滁河区域、含山县陶厂镇、运漕镇、林头镇为重点区域,在水系丰富区域积极发展稻虾立体种养,加强养殖工艺提升与绿色饵料管理,提升养殖品质,适度发展休闲渔业,实现渔旅融合。

桃:以当涂县护河、和县功桥、乌江、善厚、石扬为重点区域,高标准建设新桃园,加快中低效园的升级改造和老龄园的更新改建,推进生产管理机械化,鼓励配套应用物联网、生态循环栽培技术,提升高端优质果率,加强农旅融合发展力度。

甜瓜:以和县历阳、西埠、善厚为重点区域,加快品种更新,错峰上市,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市场营销宣传,擦亮“和县西甜瓜”产品招牌。

葡萄:以当涂县大陇镇、和县石杨镇高关村、雨山区向山镇锁库村、佳山乡三联村等镇、村为重点区域,加强技术装备和科技支撑,结合休闲采摘活动,提高“大陇葡萄”、“锁库葡萄”等产品知名度。

茶:以含山县清溪镇、林头镇、仙踪镇为重点区域,依托当地丘陵、山地、一般耕地,引进栽植优质、市场认可度高的品种,扩大茶叶种植规模,培育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类经营主体,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科研单位的合作力度,打造产学研基地。

瓜蒌:以博望区丹阳镇百峰村、含山县林头镇毛滩村、陶厂镇司徒村等村庄为重点区域,进行瓜蒌的规模化种植、加工,积极打造特色产品品牌。

石斛:以郑蒲港新区同创现代农业示范区石斛种植园为重点区域,开展石斛的标准化种植与精深加工,示范带动周边地区中草药产业发展。

专栏2 马鞍山市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重点建设区域

蔬菜产业。设施蔬菜:和县善厚、石杨、西埠、历阳;含山县环峰、运漕。水生蔬菜:雨山区佳山乡陈家圩;和县石扬、善厚;含山县陶厂、铜闸、昭关;当涂县江心、黄池。

水产产业。河蟹:当涂县乌溪、塘南、湖阳、大陇、石桥、护河、黄池;博望区博望镇。小龙虾:和县沿滁河区域;含山县陶厂、运漕、林头镇。

果茶产业。桃:当涂县护河;和县功桥、乌江、善厚、石杨。甜瓜:和县历阳、西埠、善厚。葡萄:和县石杨镇高关村;雨山区向山镇锁库村、佳山乡三联村;当涂县大陇镇。茶叶:含山县清溪镇、林头镇、仙踪镇。

其他产业。瓜蒌:博望区丹阳镇百峰村;含山县林头镇毛滩村、陶厂镇司徒村。石斛:郑蒲港新区同创现代农业示范区。

(三)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

以区域品牌价值为核心,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及产品品牌、服务业品牌为主要内容,以农业奥特莱斯等优质农产品展示平台为载体,重点构建品牌规划、领导组织、管理运营、产品营销、协同推广、监督服务六大体系,建设市级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完善品牌保护机制,推动区域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良好发展,实现产品溢价。重点培育 2-3 个省级区域核心品牌,如含山大米、和县辣椒、当涂螃蟹等,实现品牌产品溢价。运作上,建立市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制定市域品牌目标准入标准和管理办法,对于符合标准的品牌进入市域品牌目录,进行重点扶持、统一推介,统一追溯、统一保护,打造一批叫得响的“马”字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成立马鞍山市品牌农业协会,由协会注册商标,并由相关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运营。

专栏3 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

“含山大米”品牌创建。严格落实“含山大米”生产技术规程和“含山大米”标识使用规定,加大市、县优质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资金投入,引进和开发小红稻、再生稻、黑香糯等特色品种,增加“含山大米”产品类型,鼓励各类主体申报三品一标认证,实行大米统一包装和产品质量追溯,加强品牌营销力度。至 2022 年,新增“含山大米”种植面积 20 万亩。

“当涂螃蟹”品牌创建。以“当涂螃蟹”作为当涂县区域公共螃蟹品牌,加快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通过构建统一的标识、主品牌效应,联合电商平台开辟特色馆,发展以螃蟹为主题的休闲活动,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口碑。

“和县蔬菜”品牌创建。坚持绿色生产和有效监督,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持续推进蔬菜种业发展,提高蔬菜产业核心竞争力,聚焦 2-3 个优势品种,加快制定统一标准规范,建立品牌打造扶持体系,完善品牌运行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独具和县特色的蔬菜品牌文化。

(四)种业与健康种苗工程

以育种创新为驱动,以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为核心,强化市场引导与监管,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全面提升马鞍山市种业发展水平。到 2025 年,培育 10 个以上自主创新、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 98%以上,打造 2 家以上产值超 5 千万元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建设 6 万亩优势种子生产基地,良种销售收入 5 亿元以上。

粮油:以粮食高产示范核心区域、油菜传粉安全隔离区为重点,含山县突出油菜种子、常规小麦种子产业发展,当涂县突出常规稻麦种子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加快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推进繁育推一体化新型种业体系建设;以神农种业、连丰种业等企业为依托,加快构建种子种苗质量可追溯体系,鼓励种企从单纯种子营销向种子供应并配套农机农艺集成服务方式转变,提供生产全程解决方案,实现产业延伸链增值,力争到 2025 年主要粮油作物生产用种商品化率达 8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 100%。

蔬菜:以和县台创园为重点,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工厂化育苗以及全程机械化,完善良种运作制度,推进品种试验中心建设;以善厚种业示范区为重点,加强与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江苏农科院、安徽农科院等院校合作,开展蔬菜新品种研发、培育,推进和县蔬菜品种更新换代;强化龙头企业在技术推广和基地建设上的带动作用,逐步把蔬菜制种纳入农业保险范围;加强技术培训,对蔬菜基地制种户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将善厚打造成为“种业小镇”,成为长三角优质种苗研发基地、供应基地,到 2022 年蔬菜制种面积达到 1.5 万亩,2025 年达到 3万亩。

水产:依托苦菜圩公司基地、花津湖公司基地和乌溪蟹苗基地等载体,以螃蟹良种育苗、中华鳖和四大家鱼等良种繁育为重点,推广应用现代保种育种技术,提高水产原良种覆盖率和苗种质量,力争到2025年新建1家国家级良种场、3家省级良种场和10家市级良种场,苗种本土供给率达70%。

畜禽:以含山县清溪、仙踪为重点发展肉羊种业,以和县善厚、石杨、功桥为重点发展生猪种业,以当涂县黄池、塘南、石桥发展土鸡种业,同时鼓励和支持大型养殖企业开展畜禽资源调查,加快地方品种选育,积极申报国家良种场建设,在区域或省域范围内拓展产业链条,构建育繁养宰销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专栏4 种业与健康种苗重点工程

和县年产5亿株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建设。建设蔬菜育苗温室10000m2,蔬菜炼苗温室10000 m2、温室大棚20000 m2,生产车间5500 m2(其中催芽室1000 m2、灭菌室500 m2、配料间500 m2、洗涤室300 m2、仓库1500 m2、废料处理池300 m2、化验检测室300 m2、控制室300 m2、配电室200 m2、锅炉房600 m2),信息中心2000 m2,智慧中心2000 m2,停车场3000 m2。购置仪器设备520台套。以服务当地为重点,开展育苗温室、炼苗温室、生产车间、灭菌室等内容建设,配套物联网、田间灭虫、化验检测等技术装备,进一步扩大和县蔬菜工厂化育苗规模,有效推进蔬菜产业标准化、机械化发展。总投资约3968万元。

和县安徽特色蔬菜(不结球蓝)良种繁育能力提升项目。加快田间工程实施,完善大棚、储藏库、围墙等生产性及生活性设施建设,引进旋耕机、种子烘干机、种子包装机等农机具,围绕不结球蓝灯特色蔬菜,进行良种繁育。项目总建设面积398亩,投资约500万元。

当涂县马鞍山神农种业常规稻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新建1226平方米稻、麦良种仓储库,以及配套的658 m2种子精选车间和842 m2的种子烘干车间,500 m2道路;购置一条10t/h的种子精选加工线、6台30吨种子烘干机及配套设施,新建良种繁育基地5000亩。依托神农种业,围绕水稻、小麦,开展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高区域种业发展水平。总投资约1500万元。

当涂县连丰种业农作物育种创新基地改扩建项目。依托连丰种业,在原有农作物育种创新基地600多亩试验田、750m2实验楼的基础上,新增加库棚面积300m2,机械设备、仪器设备24台(套)、试验田标准化等,建设高标准试验田,总投资约360万元。

当涂县鸡育繁推一体化示范项目。按照家禽(鸡)商业化育种能力需求,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为目标,以育种材料引进和创新、实验基地建设、设备仪器配套等为重点内容,建设新品种展示示范样板基地,拟建设种鸡舍5000 m2,孵化室300 m2,孵化机15台等,总投资53.8万元。

当涂县本地土种山羊品种资源保护。以活畜保种为主,辅之以冷冻精液或冷冻胚胎保种,依托建设主体制定选育方案,拟建设种羊舍300 m2、商品羊舍500 m2,粪污处理设施配套。饲料价格车间200 m2,草场80亩,总投资100万元。

马鞍山市地方品种(淮南麻黄鸡)育种、扩繁、推广。采用家系等量留种选育法保种,以扩大淮南麻黄鸡品系的种群数量为目标,在选育肉用性状的基础上,开展蛋用专门化品系的选育。主要扩建一栋育成育雏鸡舍,配套粪污处理设施1项,同时配套购置相关仪器设备。总投资约680万元。

(五)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工程

1.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工程。巩固和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博望区横山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成果,加快推进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提档升级,支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2035年建成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和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功能完善和影响力提升为重点,加快推进绿色食品加工孵化园、农业嘉年华等重点项目二期建设,加快500万头生猪屠宰深加工产业园、果蔬深加工制品及休闲食品生产、元朗食品华东食品基地等项目建设,提高以果蔬、畜禽、食品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推进蔬菜博览会、农业嘉年华等重点节庆活动,以全季旅游为重点,培育1-2个大型节庆活动,结合产品销售、品牌宣传、休闲旅游等活动,提高园区影响力。

含山运漕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推进落实《含山县运漕镇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围绕粮油、水产、水生蔬菜生产,加快绿色高效生产技术装备应用,积极发展酿造、粮油、水产和果蔬产品加工,逐步开展农耕文化园、荷花生态园等亮点抓手项目,加强休闲农业与“运漕古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通过活动举办、路线打造等方面与周边凌家滩、太湖山等景区景点联合营销。

郑蒲港现代农业产业园:围绕中草药、果蔬产业,加大重点企业招商力度,扩大现有瓜蒌、石斛、葡萄等优势品种的种植面积,积极创建优质品牌,持续推动农业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完善休闲观光、科普研学等功能,创新企业与农民、村集体的利益联结模式,在组织机制等方面打造典型案例。

和县善厚种业示范区:结合和县蔬菜品种面临更新换代的实际情况,以现有种业发展为基础,以企业为依托,以服务本地蔬菜生产为重点,加强与安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安徽省农科院、江苏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进行合作,加强品种研发、繁育、推广,充分发挥蔬菜在产、学、研等种业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打造蔬菜“繁育推”一体化现代种业示范区。

专栏5现代农业园区提升重点建设项目

和县绿色食品加工孵化园二期。以和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以畜禽制品、休闲食品、蔬菜加工等产业加工为重点,加快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完善相关招商政策,整合特色产品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增收。项目总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约10万m2,总投资约20000万元。

和县农业嘉年华二期。建设占地1300亩的和县农业嘉年华园区,其中600亩水生植物园、400亩体验采摘园,完善游客接待中心等休闲农业景区公共服务设施,总投资约46000万元。

和县500万头生猪屠宰深加工产业园。以生猪定点集中屠宰为重点,依托和县台创园,打造集交易、屠宰、冷藏、深加工于一体的500万头生猪屠宰深加工产业园,减少中间环节损耗,提高产品收益。总投资约136000万元。

和县年产10万吨果蔬深加工制品及休闲食品生产项目。以蔬菜加工为重点,加快建设冷冻果蔬生产加工车间、芦笋汁饮料产品加工车间、休闲袋装食品生产加工车间、成品库、综合楼等内容,进一步完善和县蔬菜产业链。项目总投资约6000万元。

和县元朗食品华东食品基地项目。以和县台创园绿色食品孵化园为依托,以食品加工为重点,加快建设蛋卷自动化车间、仓储物流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智能自动化蛋卷车间、综合烘焙车间、糕点类车间等内容,一期租赁厂房面积约14827.48 m2,二期项目用地面积约92亩,建筑面积约为94000 m2。总投资约60000万元。

郑蒲港新区北大荒粮食仓储基地。依托北大荒集团,加快仓储物流基地建设,配套烘干等设施,加快投产运营,推动郑蒲港新区经济健康发展和马鞍山市粮食流通产业快速发展。一期建设粮食周转仓,存储量达12.5万吨,二期将建设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配送中心,总投资约50000万元。

郑蒲港新区综保区保税加工物流项目。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加快标准化厂房、多层仓库建设,打造进出口农产品集散中心,总投资约60000万元。

郑蒲港新区熙可食品年产5000万瓶HPP鲜榨果汁项目。依托熙可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食品加工为重点,加快厂区建设与投产,持续提高地区食品加工水平,总投资约80000万元。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园区培育工程。以林海生态农业园、金色田园休闲农业园、盛农农业生态园、秀山生态农业园、桃花源生态休闲农场、花子休闲农业园、高地茶山果岭生态园、智峰生态园、国华农业采摘园、茗闻天下农业园等十大田园综合体现状发展为基础,以长三角地区为核心市场,重点加大园区宣传与推介,通过组织农产品参展参会,围绕全域旅游与全季旅游,持续开展农民丰收节当涂大青山桃花节、和县善厚休闲农业观光节、含山老鹅汤美食节等农业节庆活动,形成“春赏花、夏采果、秋运动、冬养生”的系列活动体系;构建以电视广告、宣传手册、报纸、展销会等为主的媒介营销和以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为主的新兴媒体相结合的线上线下营销体系,加大与文化旅游、城市旅游、周边景区的联合营销力度,建设线上线下对外营销宣传平台,全面提高现状园区的市场知名度,全方位提高马鞍山休闲农旅知名度。

专栏6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重点建设项目

含山县林头镇福山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依托林头镇福山村、青龙村,围绕特色山林,构建以景观苗木、山林经济(果茶)为主导产业、以休闲农业、文化旅游、康体养生为新兴产业的田园综合体,总投资约67700万元。

含山县环峰镇梅山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依托联邦农业、国华农业两大经营主体,塑造“梅山双范”品牌形象,打造以粮油果蔬为主导产业,以特色田园休闲旅游为重点的田园综合体。

雨山区滨江田园综合体项目。围绕“水上阡陌、水韵陈家”的愿景,实施搬迁安置、土地流转、高标准农田建设、人居环境改造等重点任务,以休闲旅游和智慧农业为重点,加快招商引资,实现马鞍山市城郊休闲目的地、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新高地长三角乡村振兴示范基地,项目总投资约80000万元。

当涂县飞鸿草上运动旅游综合体项目。依托李白文化旅游区,围绕休闲体验、研学教育等功能,建设滑草场、游客中心、国防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中小学生户外实践基地、大型户外拓展基地、房车露营基地内容,助推当地文旅体产业发展,为增强文化旅游实力提供有力支撑,项目占地面积440亩。一期建设内容为滑草场、游客中心、国防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中小学生户外实践基地、大型户外拓展基地等,二期建设内容为房车露营基地等。总投资约50000万元。

花山区凰礼堡田园综合体项目。以现代体验式农林业、休闲旅游观光度假业、现代康养服务业为重点,配套农产品物流,融入文化、餐饮、娱乐等业态,推动区域农旅融合发展,总投资约50000万元。

博望中图国际休闲养生村(耕读小镇)。以浙江中图旅游文化发展为依托,以多产业跨界融合为目标,以“耕读文化”为内涵,整合水域、田园、山体资源,打造集合农业产业、观光旅游、康养度假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小镇,总投资约50000万元。

(六)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建设工程

以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依托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开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构建“区域农产品仓储物流基地+田间仓储冷链+村级仓储保鲜保活设施”的三级物流体系,进一步降低农产品损耗和物流成本,推动农产品提质增效和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对高质量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力争2025年打造区域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基地5个,乡镇田头仓储冷链物流基地10个。

重点围绕和县台创园、当涂华东物流园、安民农贸市场,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加快冷藏保鲜库、中央厨房及净菜加工生产设施配套,对现有仓储保鲜保活设施设备进行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升级改造,配置封闭式站台的低温库和具有恒定温湿度的冷库,支持冷链设备、保鲜工艺、智能信息和供应链集成标准体系建设。

重点围绕含山环峰镇、和县历阳、西埠、乌江镇、当涂太白镇,建设乡镇田头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发挥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农民合作社及供销社的积极性,选择产业基础好、市场条件优的乡镇,配备农产品预冷、清选分级、分拣包装、保鲜、初加工、冷藏冷冻及冷链运输等设施设备,满足全市菜篮子的供给需要。

选择一批重点村,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供销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建设村级仓储保鲜保活设施建设,辐射带动周边中心村。支持配备农产品分拣分级、预冷包装、烘干脱水等商品化设施设备,建设仓储保鲜设施,从源头解决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问题。

 

专栏7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建设工程

马鞍山乡镇田头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建设6个镇级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项目,新建高温、低温冷藏库,配备箱式冷冻、冷藏保鲜车及一些农产品分拣分级、预冷包装、烘干脱水等商品化设施,总投资约5812万元。

马鞍山村级仓储保鲜设施建设项目。建设15个村级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建设保鲜冷藏库、蔬果分拣包装车间、储藏仓库,配套果蔬专用冷冻机、冷藏车等,总投资约2298万元。

当涂县中商联跨境冷链物流产业园项目。建设先进环保智能冷链仓库与其他高标准仓储设施,为麦当劳、肯德基等中商联会员企业,提供原料集中采购和配送,业务覆盖南京、合肥、芜湖、滁州等周边城市。园区将建设中商联进出口商品集散交易中心马鞍山分园区,项目通过江海联运、江铁联运连接中商联宁波梅山园区、中商联德国杜伊斯堡园区、中商联日本神户园区、中商联匈牙利布达佩斯园区,使马鞍山成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一个重要交汇枢纽。项目总投资20亿元,总用地面积450亩。园区计划引进上百家中商联会员企业落户,亩均税收超30万。

和县农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加快建设冷库,配套冻库制冷机房、加工车间、科技研发中心、以及相关配套设施,打造加工、冷链、物流功能齐全的物流节点。总占地面积200亩,建设冷库40000m2,配套冻库制冷机房600m2,加工车间30000m2,科技研发中心8000m2,以及相关配套设施,总投资约24600万元。

和县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以具备经济实力的企业招引为依托,以建设集农产品生产、物流、冷链等功能齐全的物流基地为重点,新建(改扩建)5个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提高和县当地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发展水平,总投资约700万元。

(七)农业毗邻区建设工程

融入南京、合肥都市圈,加快地区一体化建设,重点聚焦和县-浦口、花山濮塘-江宁、含山-巢湖、博望-江宁等毗邻区域的农业园区融合与建设工程,重点打造3-4个毗邻区农旅融合精品项目。

博望江宁农业合作建设:利用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契机,聚焦10平方公里田园综合体建设,带动区域生活、农业生产配套,与横溪街道加强农文旅一体化合作,共建农文旅品牌,加强与溪田田园综合体的合作,打造成为溪田田园综合体的南部片区。

和县浦口农业合作建设:借和县浦口跨界一体化发展契机,加强与南京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的高科技入园企业、高端人才团队的合作交流,与园区项目或课题达成技术合作,为技术课题组提供中试场地,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在和(马)转化。

花山江宁农业合作建设:积极推动濮塘-江宁云台山绿色经济协同区建设,全力支持濮塘农旅融合和田园综合体融合发展,推进与牛首山、黄龙岘、石塘竹海等毗邻景点融合发展。

含山巢湖园区合作建设:加大对含山县高地茶山果岭生态园建设的支持力度,利用毗邻巢湖三瓜公社的区位与景区优势,融入区域精品旅游线路,推进与三瓜公社、半汤旅游度假区的项目合作。

专栏8农业毗邻区重点建设项目

溪田田园综合体博望南部片区建设项目。以江宁区横溪街道溪田田园综合体南拓博望为重点,打造10平方公里的溪田南片区,借示范区建设东风,携手开发“七仙文化”,唱响跨界合作的“天仙配”,创建“江南风,小镇味,时代范”的城乡融合示范区,叫响“宁博一体化”文旅品牌。

宁马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道路互通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打通“断头路”、畅通“大动脉”,加快推进沪武高速在博望境内开口,争取扬马巢铁路在示范区范围内设站,构建博望区至南京南站、禄口机场快速通道,形成与南京市半小时生活圈和工作圈。

宁马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重点实施两地丹阳河(丹新河)水质和两岸环境提升项目,加强横山林业保护,治理水土流失,开展森林资源保护联防联治,通过共抓生态环保,环境协同治理,守护绿水青山,打造“生态样板”。

(八)农业绿色生产工程

以绿色投入品、节本增效技术、生态循环模式、绿色标准规范为主攻方向,全面构建高效、安全、低碳、循环、智能、集成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推进全市农业产业绿色发展。

1.粮油:依托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长三角优质生产供应基地,大力推广生态修复、病虫草害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实行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推广优质商品有机肥、生物肥、水溶性肥料等新型肥料,提高农作物抗病能力;加强稻-鸭、稻-渔、稻-蛙等稻田综合种养结合模式的应用,提升稻田综合效益,力争到2025年化肥施用强度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农药每年降低0.4个百分点以上。

2.蔬菜:依托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深入推行“两减+生态循环”绿色生产模式,全面推广科学轮作模式与土壤深松给水,增强土壤的蓄水性能;推进化肥减量施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强化全程绿色防控;应用新型可降解地膜,推进蔬菜秸秆及残体肥料化利用,推进稻菜、藕-虾等生态种养模式,力争到2025年蔬菜绿色防控产品使用面积占比达到6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96%以上。

3.水产:以规模化养殖基地为依托,围绕生态安全、质量安全、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等目标,推广应用物联网、水产营养精准供给技术、饲料营养调控低氮减排技术、受控式集装箱高效循环水养殖技术等,实施生态健康养殖工程,示范推广稻田综合种养等生态养殖模式,促进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实现节能减排、产出高效、产品优质、环境友好,力争到2022年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2家以上。

4.畜禽:以含山县为重点,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推广“猪沼果”、“猪沼菜” 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绿色高效饲料添加剂、低毒低耐药性兽药、高效安全疫苗等新型产品,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健全畜禽粪污处理利用标准体系,力争2022年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创建国家级现代化示范场1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2个。

5.果茶:依托标准化精品果园,积极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果园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及沼渣沼液循环应用等配套技术,减少水、肥、药用量,实现林果绿色高质高效发展实现新突破。

 

专栏9农业绿色生态发展工程

含山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支持畜禽粪污“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全过程各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养殖场原有的基础条件,按照“填平补齐,升级改造”的原则,“一场一策”确定改造实施的具体内容。对约110户养殖场粪污处理,总投资约2390万元。

博望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对新建规模养殖场按照高标准要求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对存量规模养殖场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进行补缺补差和提档升级,在养殖密集区建设粪污集中处理中心。通过项目实施,全县所有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总投资约2000万元。

博望区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面,新建沼肥储存池共50000 m3,肥料加工车间900m2,沼液输送管道15000 m,粪污处理系统1套,挤奶厅污水处理系统1套,生态屏障绿化1项,肥料节水设备2台,固液分离机2台,吸污车1辆;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方面,购买安装杀虫灯500盏,水稻收割打捆一体机5台,农田沟塘清淤500000 m2,测土配方施肥1项;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方面,建设水产养殖场尾水治理系统1项;根据项目建设内容,强化技术支撑,配合项目环境检测。总投资约5580万元。

(九)机械强农科技强农建设工程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拓展农机服务的领域和范围,促进农业机械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发展。力争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丘陵地区“宜机化”作业条件逐渐改善。

壮大农机合作社。扶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鼓励其与农业园区、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融合发展,可作为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承接主体。支持合作社废旧农机更新以及购置大型动力机械、粮食烘干机、薯类收获机、秸秆捡拾打捆机、花生收获机等农机具,增强服务能力。鼓励建立设施农业、蔬菜类专业社会化服务合作社,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到2025年,建成6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示范中心。

通过现代化农业科技与信息技术,构建互联共享的智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服务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领域,打通农业全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力争2025年全市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80%,创建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30个以上。

专栏10 机械强农科技强农建设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资,建设和管理维护长效机制,再建设高标准农田20.8万亩。总投资约33000万元。

机械强农工程。重点推进特色农机装备研发、全程机械化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到2025年,农机制造年主营收入达9亿元,打造水稻等高标准综合示范基地4个,部级全程机械化生态示范县3个,建设4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4个。

农业科技平台创新建设工程。粮油、畜禽、蔬菜、果茶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基础研究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围绕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关键环节,在现有7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基础上,新增2-3个农业省级研发平台。

(十)农民收入增长推进工程

实施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倍增、财产性收入扩量、经营性收入扩大、转移性收入提升四项行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分类推进,促进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力争到2025年,农村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专栏11 农民收入增长重大工程

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工程。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1万人次以上。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能力提升、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农业技能人才等级提升、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提升等计划,年培育各类新型职业农民1000名。

新型经营主体壮大工程。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3800个、农民合作社稳定在200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1100个。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把马鞍山市现代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和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部署,切实把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好乡村、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摆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凝聚力量,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作、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健全现代农业农村考核、督查机制,细化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年度计划,切实把规划落到实处。积极借助电视、网络、报刊、广播等媒体,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宣传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方针、政策、任务、措施,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和培训,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形成强大凝聚力和推动力,提高政府、部门、企业和群众的参与程度和自觉性、积极性,确保“十四五”规划有序有力有效实施。

(二)强化政策支撑

在国家政策框架下,研究制定农业农村系列政策,推动马鞍山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各级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保证中央和省级财政的现有各项惠农支农项目能够落实到位。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畜禽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支持力度,健全生态建设补贴政策。全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好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和承保范围,支持开发畜牧、水产、茶叶等高经济价值产品的特色农业保险;实施农业大灾保险、“保险+期货”、优势特色农产品以奖代补等试点。积极落实国家及安徽省关于加强乡村建设用地计划保障、用活增减挂钩政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农村零星分散项目用地管理、乡村旅游用地管理、设施农业及农村道路用地等农业相关政策,多方面保障农业发展用地。

(三)加大投入力度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促进农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到2025年全市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10%以上。努力创新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不断扩大贴息贷款、小额贷款、信用担保和贷款补贴、资金配套等投入方式的比重,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增强财政支农资金的聚焦效应;拓宽农业投融资渠道,积极探索政府、金融、企业多方合作模式,重点投资于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鼓励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实施建设项目。鼓励工商资本、外资投入农业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产业融合、生态修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挥“裕农通”(安徽)等数字金融服务平台作用,推行“无感授信、按需增信、随时用信”模式。引导金融机构要在农村普惠金融中单列涉农信贷投放计划,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省贷款平均增速。支持有条件的县区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公司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基金,吸纳社会资本。

(四)加大用地保障

坚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明确用地类型和供地方式,实行分类管理,促进土地精确供给。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依法依规保障作物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设施用地,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强化农业设施用地监管,严禁以农业设施用地为名从事非农建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发展乡村产业。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审批进行全面梳理,简化审批审核程序,下放审批权限。在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时,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

(五)加强区域协作

树立区域协同发展意识,大力促进长三角农业一体化发展。充分利用国家、省级、市级关于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政策红利,发挥地理优势,利用好南京、合肥两大都市经济圈辐射,打造农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都市近郊型农业发展;与“长江经济带”伙伴城市加强沟通交流,建立区域协作关系,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驶入“一带一路”通道,加快“走出去”步伐,建立区域间、政府间协作机制和友好合作交流关系。利用好“江宁—博望”、“浦口—和县”毗邻区共建,大力发展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和绿色生态农业,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兴办乡村旅游节庆,打造田园综合体,创建大都市“后花园”。

(六)坚持依法行政

全力推进依法治农、依法护农、依法兴农,保障农产品生产、供应和质量安全;依法保障美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普法宣传,推进规范化、专业化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健全执法机构、充实执法人员,注重知识培训,配备执法工具和设备,不断提升农业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依法惩处各类农业违法行为,健全涉农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减少和化解涉农矛盾纠纷。积极采用常规性监管与专项整治、专项抽检等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乡村地区安全治理、人居生态环境监管、农民权益落实保障等领域的行政执法监督,确保不发生重大责任事故。

附件1

     马鞍山市农业农村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项  目

规划目标

2020完成值

完成情况

农业总产值(亿元)

170

163.3

96.06%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

25000

23473

93.89%

粮食总产量(万吨)

110

108.71

98.83%

肉蛋奶总产量(万吨)

15.5

15.79

101.87%

水产品总产量(万吨)

12

11.5

95.83%

蔬菜总产量(万吨)

130

86.41

66.47%

林业总产值(亿元)

4.5

2.8

62.22%

农产品加工产值(亿元)

650

445

68.46%

森林覆盖率(%)

17.6

——

——

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

425

——

——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80

82.6

97.13%


 

 

 

 

 

 

 

 

 

 

 

 

 

 

 

 

 

附件2

     马鞍山市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

项目分类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

建设内容

拟开工年份

拟建成年份

投资估算(万元)

高标准农业建设工程

马鞍山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5万亩

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实行水利、农业、林业、科技及田间道路等综合建设。

2021

2021

7500

马鞍山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5万亩

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实行水利、农业、林业、科技及田间道路等综合建设。

2022

2022

7500

马鞍山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4万亩

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实行水利、农业、林业、科技及田间道路等综合建设。

2023

2023

6000

马鞍山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4万亩

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实行水利、农业、林业、科技及田间道路等综合建设。

2024

2024

6000

马鞍山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4万亩

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实行水利、农业、林业、科技及田间道路等综合建设。

2025

2025

6000

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工程建设项目

马鞍山市

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工程建设项目

7万亩

以提高农田抗灾减灾能力为主线,补齐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建设田间灌溉工程、排水工程、水源工程。

2021

2021

7700

马鞍山市

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工程建设项目

7万亩

以提高农田抗灾减灾能力为主线,补齐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建设田间灌溉工程、排水工程、水源工程。

2022

2022

7700

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

马鞍山市

马鞍山乡镇田头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

建设6个镇级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项目

新建高温、低温冷藏库,配备箱式冷冻、冷藏保鲜车及一些农产品分拣分级、预冷包装、烘干脱水等商品化设施。

2021

2023

5812.34

马鞍山市

马鞍山村级仓储保鲜设施建设项目

建设15个村级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

建设保鲜冷藏库、蔬果分拣包装车间、储藏仓库,配套果蔬专用冷冻机、冷藏车等。

2021

2023

2298.10

当涂县

中商联跨境冷链物流产业园项目

总用地面积450亩

项目总投资20亿元,总用地面积450亩,建设先进环保智能冷链仓库与其他高标准仓储设施,为麦当劳、肯德基等中商联会员企业,提供原料集中采购和配送,业务覆盖南京、合肥、芜湖、滁州等周边城市。园区将建设中商联进出口商品集散交易中心马鞍山分园区,项目通过江海联运、江铁联运连接中商联宁波梅山园区、中商联德国杜伊斯堡园区、中商联日本神户园区、中商联匈牙利布达佩斯园区,使马鞍山成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一个重要交汇枢纽。园区计划引进上百家中商联会员企业落户,亩均税收超30万。

2020

2025

200000

和县

和县农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项目

总占地面积200亩

建设冷库40000平方米,配套冻库制冷机房600平方米,加工车间30000平方米,科技研发中心8000平方米,以及相关配套设施。

2020

2022

24600

和县

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

新建(改扩建)5个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

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

2021

2021

700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含山县

含山县林头镇福山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

39.5平方公里

项目区位于林头镇福山村、青龙村,围绕特色山林,构建以景观苗木、山林经济(果茶)为主导产业、以休闲农业、文化旅游、康体养生为新兴产业的田园综合体。

2020

2025

68000

含山县

含山县环峰镇梅山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

6700亩

项目区位于环峰镇梅山村,塑造“梅山双范”品牌形象,打造以特色田园休闲旅游为主导田园综合体。

2020

2025

10000

和县

绿色食品加工孵化园二期

总占地面积100亩

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

2021

2023

20000

和县

和县农业嘉年华二期

总建设面积约1300亩

建设占地1300亩的和县农业嘉年华园区,其中600亩水生植物园、400亩体验采摘园,完善游客接待中心等休闲农业景区公共服务设施。

2021

2023

46000

雨山区

雨山区滨江田园综合体项目

打造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近郊地区农业田园综合体

打造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近郊地区农业田园综合体

2021

2025

80000.00

雨山区

马鞍山驭无疆现代农业项目

建设精品农业生产基地

建设精品农业生产基地

2021

2022

5000.00

雨山区

马鞍山春盛荷花龟鳖等凤味水产制晶加工厂建设项目

开展水产品深加工

开展水产品深加工

2021

2022

10000.00

慈湖高新区

慈湖高新区农业示范园项目

500亩

新建现代农业示范区

2022

2025

50000.00

市经开区

馥海食品产业园项目

预计馥海食品产业园项目可新增销售收入5亿元,纳税1500万元以上。

建设馥海食品产业园,包含海底捞酸辣粉、拌饭及自煮火锅配套食材等产品生产线。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馥海食品产业园项目可新增销售收入5亿元,纳税1500万元以上。

2020

2025

30000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工程

当涂县

马鞍山市当涂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

项目覆盖全县10个镇、2个园区。共建设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6座,设计总生活污水处理规模765t/d;配套建设主干污水管28km,接户污水管80km。并实施农村路灯亮化提升工程。

项目共建设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6座,设计总生活污水处理规模为765t/d。其中10t/d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5座,15t/d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2座,20t/d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8座,25t/d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1座。配套建设DN300HDPE主干污水管28km,DN100HDPE接户污水管80km。建设LED太阳能路灯1600盏。

2021

2025

9960.00

含山县

马鞍山市含山县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

林头镇青龙行政村及环峰镇梅山行政村的道路亮化以及污水处理工程,其中道路亮化约安装路灯4800盏,污水处理约安装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40台,新建干管65180m,支管48885m,入户管48885m。

1.村庄亮化工程;2.污水处理“一管到底”工程。完善污水管网铺设及末端治理设施,完成户外污水管网敷设及末端一体化治理设施建设

2021

2025

4000.00

和县

马鞍山市和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

项目覆盖全县七个镇的10个行政村,共建设20座污水处理站,设计总规模为405t/d;配套建设主干管20km,接户管20km。并实施村容村貌提升工程。

共建设20座污水处理站,设计总规模为405t/d。其中10t/d污水处理站5座,15t/d污水处理站5座,20t/d污水处理站4座,25t/d污水处理站4座,50t/d污水处理站2座。另外配套建设DN300HDPE主干管20km,DN100接户管20km。建设水泥路10km,建设LED太阳能路灯1000 盏。

2021

2025

4418.00

雨山区

雨山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项目

道路绿化照明、道路新建修建、外立面改造、停车位新建、绿化景观、村民活动广场、水系治理等

道路绿化照明、道路新建修建、外立面改造、停车位新建、绿化景观、村民活动广场、水系治理等

2021

2023

28982.66

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

和县

安徽省现代农业品牌创新和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

5亿元用于文化新经济现代农业品牌创新及线上线下平台建设;10亿元用于省域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集群建设,5亿元用于省域全产业链数据采集建设,40亿元用于区域文化产业及关联产业综合建设。

5亿元用于文化新经济现代农业品牌创新及线上线下平台建设;10亿元用于省域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集群建设,5亿元用于省域全产业链数据采集建设,40亿元用于区域文化产业及关联产业综合建设。

2021

2025

600000.00

博望区

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智慧养殖项目

本项目重点购置各种农业数字化养殖软硬件设施设备,示范带动博望区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促进提升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水平,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数据资源建设,增强数字技术研发推广应用能力,引领博望区农业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智慧养殖软硬件设施设备。发情监测:牛只配备计步器监测发情等生理活动;基础网络:更换机房到奶厅主干光缆,新建牛舍及部分旧牛舍增加光缆线路;无线网络覆盖:牛舍区域无线覆盖,支持信息终端处理日常业务;数字大屏:牧场数字大屏展示;数字监控展示:增加解码器,在总部大屏展示牧场视频监控画面;环境控制:温湿度监控及风扇、喷淋等设备联动控制;视频监控:新牛舍及场区增补及更新升级监控摄像头;服务器:信息系统服务器及存储阵列; APM;自动测产软件。

2021

2022

1265.00

现代种业提升建设工程

和县

年产1亿株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建设

建设蔬菜育苗温室10000平方米,蔬菜炼苗温室10000平方米、温室大棚20000平方米,生产车间5500平方米(其中催芽室1000平方米、灭菌室500平方米、配料间500平方米、洗涤室300平方米、仓库1500平方米、废料处理池300平方米、化验检测室300平方米、控制室300平方米、配电室200平方米、锅炉房600平方米),信息中心2000平方米,智慧中心2000平方米,停车场3000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520台套。

1、土建工程。
(1)主体工程:建设蔬菜育苗温室10000平方米,蔬菜炼苗温室10000平方米、温室大棚20000平方米,生产车间5500平方米(其中催芽室1000平方米、灭菌室500平方米、配料间500平方米、洗涤室300平方米、仓库1500平方米、废料处理池300平方米、化验检测室300平方米、控制室300平方米、配电室200平方米、锅炉房600平方米),信息中心2000平方米,智慧中心2000平方米,停车场3000平方米。
(2)田间工程:新建田间水泥路3000米,田间砂石路8000米,排灌渠系6000米,蓄水池10万方,土地平整200亩,土地改良200亩。
2、仪器设备。本项目建设共需购置仪器设备520台套,包括物联网、育苗设备、田间灭虫设备、化验检测设备等。

2021

2023

3968.00

和县

安徽特色蔬菜(不结球蓝)良种繁育能力提升项目

398亩

(1)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大棚、处理车间、储藏库等;(2)田间工程:土地平整80亩、排灌渠系4.50公里、φ600过路涵8座、2米跨平板桥4座、村砌渠道2. 67公里、放水口24座、田间道路0.75公里;(3)生产性辅助设施围墙300米;(4)旋耕机、种子包衣机、种子烘干机、种子包装机等农机具。

2021

2022

500.00

当涂县

马鞍山神农种业常规稻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

5000亩

新建1226平方米稻、麦良种仓储库,以及配套的658平方米种子精选车间和842平方米的种子烘干车间,500平方米道路;购置一条10吨/小时的种子精选加工线、6台30吨种子烘干机及配套设施,新建良种繁育基地5000亩。

2021

2022

1500.00

当涂县

连丰种业农作物育种创新基地改扩建项目

600亩

在原有农作物育种创新基地600多亩试验田、750m2实验楼的基础上,新增加库棚面积300m2,机械设备、仪器设备24台(套)、试验田标准化等。

2021

2022

360.00

当涂县

鸡育繁推一体化示范项目

30万羽

拟建设种鸡舍5000平米,孵化室300平米,孵化机15台等。

2021

2022

53.80

当涂县

本地土种山羊品种资源保护

37亩

拟建设种羊舍300平米、商品羊舍500平米,粪污处理设施配套。饲料价格车间200平米,草场80亩。

2021

2022

100.00

马鞍山市

地方品种(淮南麻黄鸡)育种、扩繁、推广

3.5万套

主要扩建一栋育成育雏鸡舍,配套粪污处理设施一项,同时配套购置相关仪器设备。

2021

2022

680.00

农业绿色发展

含山县

马鞍山市含山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

约110户养殖场粪污处理

支持畜禽粪污“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全过程各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养殖场原有的基础条件,按照“填平补齐,升级改造”的原则,“一场一策”确定改造实施的具体内容。

2020

2021

2390

博望区

马鞍山市博望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

对新建规模养殖场按照高标准要求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对存量规模养殖场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进行补缺补差和提档升级,在养殖密集区建设粪污集中处理中心。

对新建规模养殖场按照高标准要求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对存量规模养殖场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进行补缺补差和提档升级,在养殖密集区建设粪污集中处理中心。通过项目实施,全县所有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

2021

2022

2000.00

博望区

2021年马鞍山市博望区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

新建沼肥储存池共50000 m3,肥料加工车间900 m2,沼液输送管道15000 m,农田沟塘清淤500000 m2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面,新建沼肥储存池共50000 m3,肥料加工车间900 m2,沼液输送管道15000 m,粪污处理系统1套,挤奶厅污水处理系统1套,生态屏障绿化1项,肥料节水设备2台,固液分离机2台,吸污车1辆;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方面,购买安装杀虫灯500盏,水稻收割打捆一体机5台,农田沟塘清淤500000 m2,测土配方施肥1项;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方面,建设水产养殖场尾水治理系统1项;根据项目建设内容,强化技术支撑,配合项目环境检测。

2021

2023

5580.00

品牌创建工程

含山县

“含山大米”品牌创建

20万亩

“含山大米”品牌创建

2020

2022

3000

农业生产加工项目

含山县

含山县褒禅山油厂年产品成2000吨芝麻油深加工项目

项目占地20亩,新建9000平方米的生产厂房,并配套采购安装生产机械设备。

项目占地20亩,新建9000平方米的生产厂房,并配套采购安装生产机械设备。

2020

2025

5500

含山县

含山县汉世伟食品有限公司新建1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

10万头猪场

建设各类猪舍73877平方米,生产配套用房2145平方米等,配套环保、给排水、供电、道理绿化、围墙等基础设施,年存栏育肥猪10万头。

2020

2021

17000

含山县

豆制品项目

占地15亩,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新上年产5000吨豆制品生产线

占地15亩,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新上年产5000吨豆制品生产线

2020

2025

10000

和县

天邦公司年出栏150万头现代化生猪育肥场

在全县范围找合适地方建设年出栏150万头现代化生猪育肥场。

在全县范围找合适地方建设年出栏150万头现代化生猪育肥场。

2020

2025

225000

和县

500万头生猪屠宰深加工产业园

在和县台创园建设500万头生猪屠宰深加工产业园

在和县台创园建设500万头生猪屠宰深加工产业园

2020

2025

136000

和县

年产10万吨果蔬深加工制品及休闲食品生产项目

主要建设冷冻果蔬生产加工车间、芦笋汁饮料产品加工车间、休闲袋装食品生产加工车间、成品库、综合楼等

主要建设冷冻果蔬生产加工车间、芦笋汁饮料产品加工车间、休闲袋装食品生产加工车间、成品库、综合楼等

2020

2025

6000

和县

元朗食品华东食品基地项目

一期租赁厂房面积约14827.48平方米,二期项目用地面积约92亩,建筑面积约为94000平方米。

一期租赁和县台湾农民创业园绿色食品孵化园6、7号厂房,面积约14827.48平方米,主要建设蛋卷自动化车间、仓储物流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二期项目用地面积约92亩,建筑面积约为94000平方米。主要建设智能自动化蛋卷车间、综合烘焙车间、糕点类车间等。

2020

2025

60000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

当涂县

马鞍山飞鸿草上运动旅游综合体项目

占地面积440亩

该项目选址位于诗仙路龙潭门水库对面,占地面积440亩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内容为滑草场、游客中心、国防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中小学生户外实践基地、大型户外拓展基地等,二期建设内容为房车露营基地等。

2020

2025

50000

花山

凰礼堡田园综合体项目

现代体验式农林业、休闲旅游观光度假业、现代康养服务业、物流、商业及文化、餐饮、娱乐业等产业开发经营

现代体验式农林业、休闲旅游观光度假业、现代康养服务业、物流、商业及文化、餐饮、娱乐业等产业开发经营

2020

2025

50000

博望区

博望中图国际休闲养生村(耕读小镇)

观光农业、高效现代农业、共生农业、共享农业基地、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乡村养生度假酒店、康养原舍、耕读学院、一亩三分地、颐心岛等内容

观光农业、高效现代农业、共生农业、共享农业基地、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乡村养生度假酒店、康养原舍、耕读学院、一亩三分地、颐心岛等内容

2020

2025

50000

合计(万元)

1879067.9


附件3

相关名词与概念解释

 

1.“2+3”农业产业体系:“2”指重点基础产业包括优质粮油、现代畜禽;“3”指特色优势产业包括绿色蔬菜、生态水产和精品林果。

2.“两特”:特色高效农业、特色田园乡村;“两改”:抓股改、促三变,有序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两新”:数字农业新高地、科技与创新新高地。

3.“三大革命”: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垃圾革命农村污水革命。

4.“三大行动”:扎实推进村庄清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建设提升。

5.“三变”改革: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6.“三整治,两提升,一改善”:环境卫生治理、乱搭乱建治理、违法广告治理;田间看护房整改提升、绿化美化生态景观提升;规范农村日常管理。

7.“五化”:特色化、园区化、品牌化、融合化、智慧化。

8.“五个一批”工程建设: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强县(市、区),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强园,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引进一批知名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

9.“白菜心”:区位好、生态优、发展质量高、增长动力强的区域“绿心”。

10.“杭嘉湖”:杭嘉湖地区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八八战略”发展理念,“两山理论”起步早、成效好、模式新、后劲足的现行区、样板区。

11.“特色田园乡村”:“特色”是指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田园”是指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乡村”是指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

12.“3715”长三角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一体化精品工程:“3”即含山、当涂、和县三个国家(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县。“7”即含山褒禅山片区、和县鸡笼山片区、当涂大青山片区、江心洲(花岛)片区、花山濮塘片区、雨山滨江片区、博望横山片区等7个休闲农业片区。“1”即金色田园休闲农业园、林海生态农业园、秀山生态园、桃花缘生态休闲农场等10田园综合体。“5”即5个休闲旅游线路,包含大青山、围乌路、313省道、226省道、105省道等5条国省干道。

13.“两强一增”行动: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

 


文本下载:(定稿)马鞍山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4.21).docx [328.1 KB]

文本下载:(定稿)马鞍山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4.21).pdf [797.1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