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十四五”安全生产规划

来源:马鞍山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2-04-13 浏览量:16

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各成员单位: 

  现将《马鞍山市“十四五”安全生产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马鞍山市安全生产委员会

2022年4月12日

 

为贯彻落实国家、安徽省和马鞍山市委、市政府关于“十四五”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部署,科学谋划我市“十四五”期间安全生产发展思路和重大举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加快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安徽省“十四五”安全生产规划》《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马鞍山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和形势

(一)“十三五”主要成效

“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发展理念,以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和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建设为抓手,健全体制机制,强化安全监管执法,深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不断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安全监管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事故总量和事故死亡人数总体保持下降态势,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期间安全生产规划确定的指标和任务。

一是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462起,死亡总人数299人,比“十二五”期间生产安全事故减少3799起,死亡减少387人,同比下降89.16%和56.41%。2020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52起(见图1),死亡人数57人(见图2),相比2016年下降70.28%和25%。

图1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统计

图2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统计

二是控制指标基本实现。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由2015年的0.11下降到2020年的0.026(见图3),下降了76.36%。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基本持平(见图4)。

图3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图4  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统计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由2015年的3.3下降到2020年的2.42(见图5),下降了26.67%。特种设备万台死亡率2020年为0.275,低于规划控制指标0.29(见图6)。

图5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图6  特种设备万台死亡率

三是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深入推进,扎实推进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常态化实效化和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制度化规范化,大力实施“安全生产攻坚行动”、“1+10+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常抓严管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十三五”期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稳步下降,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四是安全监管体系保持稳定。全市应急管理改革基本完成,应急管理部门党组改设党委稳步推进。厘清并细化了新部门安全监管职责,健全协调机制、完善运行机制,安全生产基本盘基本面得以维持并有效提升。

五是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升。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事故救援能力不断提升,应急救援体系初步建立。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建立军地对接协调、应急联动机制,健全信息发布、应急响应等制度,定期组织安全生产领域实战化应急演练,应急处置、救援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

六是基层基础保障逐步夯实。安全生产制度文件体系不断健全,危险化学品、尾矿库等监测预警系统推广应用,先进适用装备配备力度逐渐加大,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三项岗位”人员持证上岗率持续上升,执法检查力度不断加大,基层监管力度有一定提升,安全生产专项资金逐年提高。

(二)“十四五”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马鞍山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关键期、产业结构调整实质突破期、改革深化拓展期和依法治市深入实践期。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和《中共马鞍山市委关于做强“桥头堡”当好“排头兵”加快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实《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南京市与马鞍山市共同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发展战略定位,将马鞍山作为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建设“排头兵”的新发展定位,全市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过程带来新挑战。马鞍山是华东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冶金、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比重较大。随着城市化建设提速、长江大保护和十年禁渔期实施、工业片区调整,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企业转型、搬迁过程比较快,安全风险将随之凸显,安全生产压力较大。

二是深化改革给安全监管提出新任务。随着机构改革和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安全生产领域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传统安全监管模式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探索加强安全生产事中、事后监管的新举措,建立健全属地监管、部门监管的新模式,推进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改革。

三是城市发展对安全生产提出新要求。马鞍山是华东地区重要的工业、物流中心城市,随着长三角“白菜心”、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城市建设加速、重点项目多,诸如: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建设,巢马城际铁路、扬马城际铁路、宁马都市圈城际铁路(马鞍山段)、马鞍山南站等多条线路和配套设施建设、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等基础设施、民生工程项目,数量众多、施工难度高、安全风险大。城市地下管线、交通运输、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薄弱环节,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储存、运输环节事故诱因客观存在,城市运行安全风险将长期、客观存在,城市安全基础尚显薄弱,风险管控的难度压力也越来越大。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突发性矛盾仍然突出。

四是新冠疫情对城市安全发展影响将长期存在。虽然我国目前的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但国外疫情形势仍较为严峻,疫情可能长期存在。在疫情的影响下,“十四五”初期,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将不容乐观,大量的小微企业安全投入、安全保障、人员培训、管理机制很难得到较好的落实,安全形势将非常严峻。此外,失业群体增多,各类不可控的矛盾因素叠加,城市公共安全的问题将有可能呈现。

五是全社会对安全生产有了新期盼。安全生产关系千家万户,社会公众对生产安全事故的容忍度越来越低,从业人员对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维权意识越来越高,人民群众对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效能、提高事故灾难应对处置能力的呼声和期望日益高涨,安全生产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热点问题。

正视挑战和困难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重大利好:一是“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理念正深入人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共识高度凝聚,依法治国、依法治市全面推进,为严格执法、担当作为创造了环境,为人人有责、齐抓共管积聚了力量。二是马鞍山生态福地、智造名城现代化生态文明的城市定位,建立现代城市发展新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必将推动形成更加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安全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安全生产标本兼治。三是加快建设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有利于加强安全生产科技研发,推动监管方式方法创新,将安全生产建立在依靠科技化、信息化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做好“1+3+1”的重点工作。随着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必将为政府监管能力、企业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马鞍山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和安全发展观,统筹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构建为手段,以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为动力,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聚焦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安全生产依法治理,夯实安全基础保障,切实提升安全防范和依法治理能力,为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全力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生态福地、智造名城”提供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统筹推进。全面加强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安全生产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转化为推进安全生产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

二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守“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全面提高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是系统谋划,标本兼治。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统筹发展和安全,将安全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努力塑造与安全发展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优化安全布局,更好地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四是风险防控,精准施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瞄准重大安全风险及挑战,在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上精准发力,加快实施一批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强化安全生产基础,有效从源头上消除和管控风险,做到预警发布要精准、抢险救援要精准、监管执法要精准。

五是改革创新,强化法治。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安全生产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深化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系统完整、责权清晰、监管高效的安全生产治理制度体系;深入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靠法治筑牢安全生产屏障。

六是广泛参与,社会共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充分发挥好社会力量的作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安全生产工作,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构建企业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治理格局。

(三)规划目标

到2025年,全市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明显减少,有效防范较大事故,杜绝重特大事故;全市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兴安”效果明显,监管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市民安全素质显著提升。主要指标见专栏1。

专栏1 “十四五”安全生产工作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5年目标

指标属性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15%

约束性指标

2

单位(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3%

约束性指标

3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10%

预期性指标

4

较大以上事故起数

有效防范

预期性指标

5

重特大事故起数

杜绝

预期性指标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强化党政领导责任。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推动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进一步发挥党委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核心领导作用。

二是明确行业监管责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建立部门监管职责动态完善机制,建立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组织修订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规定,依据《安全生产法》第十条之规定,明确新兴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

三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治理机制。严格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落实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做到安全责任、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应急救援“五到位”。健全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严格重点岗位资格准入管理,推进班组标准化建设,不断强化企业安全管理基础。健全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绩效奖励政策,提高安全生产奖酬。深化落实安全诚信、安全承诺、舆论监督等措施,不断健全安全生产重大隐患和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开展安全评价机构执业行为专项整治行动,从严约束规范安全中介机构执业行为,实行安全评价报告公开制度。

四是健全安全监管机制。整合工作机制,坚持着眼全市、有分有合,健全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工贸、建筑施工、消防、交通等行业安全监管部门运行机制,进一步厘清综合监管部门与各行业监管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明确各级安全监管部门的机构编制、职责设置和经费保障机制,更加充分有效发挥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落实非煤矿山监管体制改革要求,理顺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内设机构之间的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关系和运行机制。推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明确内设机构承担安全监管职责。鼓励各县(区)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创新安全监管体制,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巡查制度,规范巡查内容、程序和标准,强化安全巡查结果的运用。

五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优化安全生产考核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建立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日常考核与现场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明确考核标准,优化考核指标,规范考核流程,增强考核的客观性、准确性。加强责任、落实监督,充分运用督查、警示、约谈、通报、重大隐患挂牌督办等工作机制。将安全生产工作履职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事故调查组织、经验教训反馈和整改措施落实评估机制,通过事故反思,及时补足应急管理链条的缺位。将安全生产工作绩效与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履职评定、职务职级晋升、奖励惩处相挂钩。

(二)强化安全风险依法治理

一是强化安全生产执法。健全综合执法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安全生产执法监督,落实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责任制,提高监管执法效能。全面推行执法检查“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建立完善企业和执法人员信息库,增强执法检查的随机性和针对性,推动依法行政、公正执法。

1.推进规范执法。①完善执法制度。加强执法监督,编制统一执法目录,实行执法事项清单制度,依法及时动态调整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权责清单。完善执法计划制度,强化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涉爆粉尘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等级较高的企业执法检查,落实“全覆盖”检查要求,其他企业实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抽查。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推行执法办案评议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执法评价、普法宣传、执法监督、责任追究、行刑衔接等制度体系。②强化执法保障。推动执法力量向县(区)和一线倾斜,充实加强基层一线执法力量和人员配置。严格准入门槛,实施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建立执法人员入职培训、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加大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升一线执法人员履职能力。③规范执法行为。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等制度。严格规范日常执法检查、专项执法等工作方式,坚持严格执法与指导服务相结合,在对重点检查企业的检查中实行“执法告知、现场检查、交流反馈”、“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岗位操作员工全过程在场”和“执法+专家”的执法工作模式。④推进智慧执法。深入推进“互联网+执法”系统完善升级和应用,大力推动网上执法、视频巡查、电子文书、智能辅助等新型执法模式,全面应用精准执法终端。

2.推进严格执法。①严格执法程序。依据各行业、领域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严格落实问题隐患认定、责令整改、整改复查,做到闭环执法,问题隐患整改到位。②强化执法措施。严格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做到见违必纠、该罚必罚、处罚有据,涉嫌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违法行为逾期未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以及同一违法行为反复出现的,要依法严肃查处、从重处罚,坚决防止执法“宽松软”。③实施联合惩戒。严格执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制度,对于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失信主体要及时纳入失信惩戒名单,提高执法工作严肃性和震慑力。对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及时向信用信息平台推送有关信息,实施联合惩戒。加强线上预警监测和线下靶向执法相结合,对存在安全生产不良记录,实施惩戒的企业增加执法检查频次,提高执法精准度。

二是提升执法能力。有序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执法监督力量,推动安全执法力量向基层延伸。优化配置安全监管力量,实现安全监管网格化管理,推动安全监管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完善安全监管执法人员选拔、培训、考核等制度,充实一线执法队伍,保障执法装备及业务培训。整合现有资源,加强安全生产行政许可信息公示。以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引领,统筹全市安全生产各项工作,以“查隐患、强整改、严执法”为抓手,高规格推进、高标准落实“1+10+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力量。加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跨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

三是完善事中事后监管长效机制。以“互联网+监管”为重点,构建整体监管和全闭环行政执法体系。完善事中事后监管长效机制。运用“互联网+监管”、“信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倒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各县(区)、各部门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和风险防控,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充分发挥“12350”安全生产投诉举报电话和网络平台作用,鼓励群众举报重大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增强操作性,提升兑现率。

四是加强安全生产法规宣贯。每年结合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普法宣传活动,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法制宣传工作,统筹做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工作,督促企业严格遵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以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五进活动、安全生产送教上门、广泛使用新媒体等为举措,加强安全生产法规宣传,规范执法检查工作的各个环节,加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实施情况检查力度,确保有效落实。

(三)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一是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全力构建“预防为主、科学管理、企业主责、政府监督、社会参与”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格局。落实专项执法检查,隐患登记、销号查询、分级管理,重大隐患警示约谈、挂牌整改、档案管理、追踪督办等管理制度,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推动监管责任落实。落实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强化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应用,推动企业自觉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依托“12350”安全生产举报热线,建立完善安全隐患有奖举报制度,鼓励企业职工、社会群众参与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二是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体系建设。推进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常态化、实效化和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制度化、规范化,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促进双重预防体系与企业现有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深度融合,加强执法检查,督促企业提升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运行质量。定期组织开展辨识评估辖区内各行业领域的公共安全风险,探索建立重点区域、高危企业安全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和责任“六项机制”。全面落实重点区域、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源分析评估,指导和推动重点企业创建双重预防体系,督促重点区域、高危企业加强风险点管控、建立安全风险数据库。

三是加强风险源头预防管控。1.科学规划布局。推动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划定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区域周边土地安全控制线,严格控制安全控制线内的土地开发利用。2.严格安全准入。制定招商引资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明确高危行业项目准入条件,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完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推进空间和安全准入的清单管理。建立高危行业领域的国土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审批等联合审批制度。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准入,进一步推动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入园,制定完善新建化工项目准入条件及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3.加强风险评估与管控。探索建立重点区域、高危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全面落实重点区域、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源分析评估,督促重点区域、高危企业加强风险分级管控。定期开展化工园区风险排查评估分级。全面开展城市风险评估,健全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完善风险和隐患信息数据库,落实防范和应对措施,实现城市安全可管可控。鼓励化工、矿山、金属冶炼、交通、电力、水利、建筑施工等企业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定期开展重大工程和设施安全风险评估,制定落实风险管控措施。

四是推进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化、常态化。1.建立风险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完善市、县(区)两级风险分级管理机制建设。2.以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和风险管控“六项机制”为抓手,建立健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和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全面落实风险隐患的排查整改、分类治理和属地管理等工作责任,加强隐患排查治理,推进企业落实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对区域、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点(危险源)建立排查、登记建档制度。

五是全面推进安全风险管控。1.全面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防控。持续加强非煤矿山、冶金、危险化学品等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深化安全生产综合治理,着力化解安全风险。深化煤气、粉尘防爆、涉氨制冷、有限空间作业重点领域专项治理。深化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电动自行车、电气火灾等消防安全治理。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加大高速公路、国省道、城乡接合部、农村道路路面安全管控力度,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建筑施工安全治理行动,持续排查整治施工安全隐患。强化城市排水、燃气等设施安全巡查维护,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开展危爆物品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持续推进特种设备、农机等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切实提高安全风险防控水平。2.全面推进城乡安全风险管控。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打造城市安全管理品牌,提高城市安全风险管控能力。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加大农村安全生产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大农村安全基础设施投入,排查消除安全隐患,全面提高乡村安全保障水平。3.全面推进重点时段安全防范。加强季节性安全生产规律特点分析研判,超前采取预警预防措施,全力做好暑期、汛期、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和重大活动安全防范工作。

六是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共治。充分挖掘社会资源,运用市场化、社会化手段,建立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参与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推动社会保险机构有效参与生产安全风险防控管理,引导、支持行业协会发挥积极有效作用。进一步完善全市安全生产联防联控机制,确保区域安全稳定。

(四)提升安全生产科技和信息化保障能力

一是实施科技强安行动。督促引导重点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在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冶金、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专项行动,积极推广应用机械化、自动化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每年推广扶持1-2项安全生产科技项目在安全生产的实际应用。吸收国内外先进安全管理理念、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科技,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鼓励引导企业加强安全科技投入,促进企业本质安全和提高产业整体安全水平。

二是加快安全生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安全生产优秀人才激励机制,健全安全生产专家委员会制度,完善安全生产专业人才信息库,形成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安全生产专业人才队伍,为安全生产监管提供智力、技术支撑。

三是实施“工业生产+互联网”战略。全面推进市应急指挥协调能力提升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物联网、智能装备等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提升工业安全生产的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提高工业生产本质安全水平。开展绿色智能安全生产专项行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开展智能化作业和危险岗位的机器人替代示范。引导高危行业重点领域企业提升安全装备水平,逐步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降低高危环境、岗位作业人员风险。加快危险化学品信息共享系统建设、运用,实现对全市危险化学品一体化动态监控。进一步建立完善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等信息化监管平台,全面提升全市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水平。实施矿山智能化发展行动计划,推进工矿商贸等行业领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

四是培育技术服务市场。建立安全生产社会服务机构分类监管机制,推动第三方安全社会服务机构规范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等第三方组织和安全生产专家团队的专业技术支撑作用。推动重大建设工程引入第三方安全生产综合技术服务。引导开发园区自主组建或引进专业技术团队,提升开发园区安全管理水平。探索中、小、微企业安全管理由第三方提供服务模式的建立和运行。

(五)加强安全生产基层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基层安全监管机构队伍建设。进一步厘清市、县(区)、乡镇(街道)等各层级的安全监管职责,强化乡镇(街道)安全监管力量,明确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执法职责及事权划分。

结合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改革,加强基层安全监管执法,研究制定我市关于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建设的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和工作制度;明确提升工作能力素质路径、方法,不断提高基层安全监管队伍能力、水平,逐步实现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借鉴先进地市做法,研究制定安全监管协管员管理办法,积极推进安全监管协管员队伍建设。

二是加强基层安全监管执法规范化建设。结合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改革,研究制定我市关于加强基层安全生产执法的规章制度,深入开展基层安全监管机构执法装备和办公场所规范化建设,明确标准规范,全面落实乡镇(街道)、省级以上开发区安全监管部门装备配备标准。改善安全监管部门及执法机构工作条件,全面完成乡镇(街道)安全监管机构规范化建设。“十四五”时期,不断提高专业安全监管执法人员、执法辅助人员和专职技术检查人员的配比。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通过依法赋予必要的监管执法权限等形式,强化基层属地管理。坚持分级分类监管要求,构建各级联动、上下协调、分级负责、管控有效的监管执法格局。依法委托乡镇(街道)执法。

(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一是深化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编制全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督促各区(县)、各部门、各重点企业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标准,结合本单位组织管理体系、生产规模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建立完善应急预案体系。认真落实应急预案编制前的事故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规范应急预案的评审、公布、备案、评估修订等程序,提高应急预案的系统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科学规划布局,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积极扶持地下矿山重点企业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地下矿山突发事故的应对能力。

三是强化安全生产应急物资储备。督促重点企业认真执行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完善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冶金等企业应急设施设备配置标准,研究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不同层面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方案。

四是广泛开展应急演练活动。建立健全应急演练制度,坚持组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应急演练活动,推动应急演练制度化、常态化、全员化。认真组织实施市、区(县)级规模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活动,规范和强化应急演练评估,提升应急演练的针对性、联动性、实效性。督促重点企业加强现场应急处置方案的演练,不断提升企业员工事故初始阶段的应急处置能力。

(七)强化安全文化建设

一是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实施全民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计划,建设安全生产教育平台,引导公众践行安全生产生活方式。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青年安全示范岗”等群众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扎实推进安全生产“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等宣传活动。拓宽媒体传播渠道,建立健全主流媒体、网络微信平台等相辅相成的社会宣传联动机制,提升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力构建由学校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化宣传教育构成的全方位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支撑体系,形成全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大力加强公众安全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整体安全水平,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大力推动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和安全文化示范区建设。

二是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强化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实施企业全员安全培训工程,建立企业“三项岗位”人员网上在线安全教育培训平台,促进小微企业全面落实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安全监管人员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力争每年各级安全监管执法人员执法资格培训及持证上岗率100%,专题业务培训覆盖率100%。开展领导干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活动,强化安全生产理念。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安全宣传教育,建立完善安全培训机构行业管理和政府监督机制,加强安全生产考试考核机构的建设。

三是推进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制订安全生产诚信管理制度、诚信等级评估标准和诚信企业考核细则,建立安全生产企业诚信数据库,形成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信息采集、发布和失信惩罚的安全信用机制,实施分类监管和动态管理。

(八)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

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具体举措,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非煤矿山、危化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燃气、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全面推进风险隐患双控机制,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非煤矿山。继续开展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资源整合,依法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有效推动非煤矿山企业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实现标准化、集约化、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非煤矿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和监测监控系统,定期对入井人数超过30人和井深超过800米的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进行专家会诊检查。积极推行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到2025年底,全市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非煤矿山企业达标率100%。

危险化学品。持续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一防三提升”集中治理整顿和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化工园区整体安全风险管控,严把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准入关。深入开展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数据库。实施“互联网+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程,推动危险化学品安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深化精细化工企业反应、油气储存场所安全评估。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登记鉴定制度,形成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完善油气输送管道、储运设施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力争实现化工事故总量比“十三五”期间下降15%以上。

建筑施工。改革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健全建筑施工安全信用体系。深化房屋市政、公路、铁路、水利、电力等工程的专项整治。严格落实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五方主体责任”,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推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加强对施工队伍资质、招投标、施工许可等源头管理,严厉打击建筑施工非法转包、违法分包行为。督促企业加强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管理,积极组织开展建筑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治理行动,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方式和“互联网+监管”模式制度化和常态化,着力提升监管效能,提高监管水平;深入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实施建设施工全生命周期管理。

道路交通。开展以预防较大以上道路交通事故为重点的专项整治,严格公路客运、旅游客运、危险化学品车辆源头管理。加大交通科技、交通安全设施投入,推行道路交通社会化管理的新机制。实施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加大投入,建设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设施。

水上交通。加强长江马鞍山段水上交通和港口、渡口安全监管,建成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和信息服务体系,完善辖区水域公共交通运营安全防控网,推进马鞍山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工程建设。强化落实渡口、桥梁、危险化学品港口及仓储设施的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强化水上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轨道交通。加强高铁、轻轨工程安全监督管理,控制新线建设风险。制定完善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制度和安检标准,建设轨道交通安全工程,健全轨道交通大客流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机制,加强安全检查设备、反恐防范和应急处突设备、监控系统、危险品处置设施等安全防范设施的配置和管理,完善客流疏导和应急响应措施。强化应急能力建设,保障运营安全。“十四五”期间,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施工力争不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轨道交通运营力争不发生安全生产死亡事故。

油气管线。健全油气输送管道及城镇燃气管线规划、建设、保护、监管等各个环节责任体系,完善管线保护和安全监管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油气输送管道及城镇燃气管线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严格燃气储罐厂、气化站及加气站点准入制度。积极鼓励重点企业开展长输管线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逐步实施民用天然气管道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十四五”期间,燃气管道重大安全隐患整改率100%。

消防安全。完善消防安全责任体制,健全火灾防控机制,实施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实行“一城一策、一区一策” 消防车通道治理。加强城乡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车辆器材装备和消防力量建设。以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化工企业、人员密集场所、在建工地等为重点,全力排查整治消防安全隐患。健全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等新材料新设备新业态火灾风险预估预判机制,优化落实本质安全措施。加强居民小区消防通道、消防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严格大型活动消防安全监管。强化对乡镇工业园、特色小镇等乡村新兴产业消防安全管理,推进学校及幼儿园、养老服务、娱乐场所、宾馆酒店、商场市场、旅游景区、医疗卫生、宗教场所、文物建筑和博物馆等行业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推动建立基层消防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和城市消防大数据库。统筹水上消防能力建设。完善重大火灾隐患政府挂牌督办制度,加大行政执法和火灾事故责任追究力度。

特种设备。完善特种设备多元共治、风险监管、信用建设、科技与人才支撑体系,升级优化电梯96333应急处置及特种设备监管信息化平台,继续开展“三无”、老旧住宅、公共聚集场所电梯以及气瓶、易燃易爆压力容器等专项整治。

民爆物品。严格落实民爆物品生产企业现场作业技术条件要求,加强关键工序作业的信息化管控,进一步减少危险作业场所操作人员和危险品数量。进一步加强对民用爆炸品仓库的管控,规范生产和流通领域爆炸危险源的监控管理。

烟花爆竹。推进烟花爆竹经营企业安全条件提升,加强禁放区域的规划和管理,规范和引导烟花爆竹的安全燃放,修订完善《马鞍山市燃放烟花爆竹管理条例》,严格大型焰火活动的审批与监管。

工贸行业。实施冶金、机械、建材、烟草等行业专项整治。重点对煤气系统、高温液态金属、粉尘涉爆、涉氨制冷、有限空间作业等进行隐患排查治理,深化工贸行业安全专项整治。加强大型展会、公共群体活动的安全管理,加强对商场、超市、批发市场、餐饮等人员和货物密集场所的安全隐患排查,严格大型群众性活动报批程序,严防群死群伤事故。

农业机械。深化农机专项治理,落实驾驶人员资质管理、人员教育培训等各项源头管理措施,加强农机路面及作业安全管理。建立农业机械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农机监理装备建设。开展农机安全使用的宣传教育,实行农机综合保险试点。

校园安全。推广“安全校园”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校园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健全校园风险防控管理体系。将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序列,在中小学校开设安全知识和应急防范课程,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和幼儿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养成安全习惯、具备一定安全技能。建立健全学校法律顾问、风险管理顾问制度和多元化涉校纠纷解决机制。

(九)推进长三角区域安全生产联动建设

一是提升区域协调能力。加强长三角区域应事故灾难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衔接,组织开展跨区域多部门协同实战演练,提升区域协同能力。强化铁路、公路、水路等应急救援力量快速投送联动机制。定期开展应急救援队伍互相观摩、区域间应急救援队伍竞赛等活动,组织开展区域危险化学品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等联合应急演练,检验区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协同处置能力,提高队伍实战水平,构建优势互补、相互支持的长三角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二是加强区域风险防控能力。实施长三角区域数字化协同工程,联合建设区域数据交换共享、视频会商、联动应急指挥平台,推动跨地区风险感知、资源调度和协同救援等信息共享、预警联动。打通区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完善省际边界区域协同响应和增援调度机制,加强应急管理合作,建立应急协作工作机制。建立完善重特大事故的联合处置程序,统筹协调应急力量和应急资源开展处置工作,根据不同突发事件的特点,高效调度相应应急救援力量增援事发地区,合力高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增强区域风险防范能力。

三是推进区域交流和产业发展。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统一区域应急物资技术参数。联合举办展览与交流论坛,推动安全生产领域科技交流、长三角区域安全应急产业发展。

四、重点工程

(一)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工程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8〕1号)、《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皖办发〔2018〕40号)、《中共马鞍山市委办公室、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的实施意见》(党办〔2018〕38号)以及省安委会《安徽省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工作推进方案》(皖安〔2020〕4号)等文件要求,以及国务院安委会《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与管理办法》和国务院安委办《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细则(2019版)》、《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分标准(2019版)》,深入实施城市和重点地区安全风险管控建设工程,增强危险化学品企业、尾矿库、建设施工作业、人员密集区域、城市生命线、城市交通安全风险防控能力,逐步将马鞍山建设成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主要在科技、管理、文化三个维度做好“1+3+1”的重点工作:即建设1个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实现信息化实时感知、智能化快速预警、自动化及时处置;构建3个全过程管理环节,做到合理规划布局、主动风险管理、高效应急处置;打造1个安全文化体系,做到安全理念牢固、安全氛围浓厚、安全行为自觉。通过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推动建立以安全生产为基础的综合性、全方位、系统化的城市安全发展体系,不断提高城市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有效防范较大事故、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的目标。

专栏2  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重点工程

1. 做好“1+3+1”的重点工作。围绕建设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在科技、管理、文化三个维度,做好“1+3+1”的重点工作,即建设1个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实现信息化实时感知、智能化快速预警、自动化及时处置;构建3个全过程管理环节,做到合理规划布局、主动风险管理、高效应急处置;打造1个安全文化体系,做到安全理念牢固、安全氛围浓厚、安全行为自觉。逐步将马鞍山建设成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2.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根据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的意见》,推进建设马鞍山市安全生命线工程: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数据库,落实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技术规范体系,建设市级生命线安全工程监管平台和安全工程监测网,培育发展城市生命线安全产业。

(二)安全生产感知网络建设工程

一是建立生产安全风险感知数据库。推进马鞍山市应急指挥协调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在市内危险化学品企业、非煤矿山、工贸、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领域,按照《感知数据采集规范》,部署企业物联网主机,采集生产安全风险感知数据,汇聚分析各企业的相关物联网工程监控数据,实现对安全生产风险较高企业的关键场所物联网监控参数、监控视频数据的集中采集和管理。同时对高危险品企业,通过部署NVR设备和防火墙设备实现对监控视频数据的采集和监管。为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提供数据源。

二是推动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构建”。坚持底线思维,持续推进“情景构建”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可持续应用。通过对以往类似事故事件的普遍规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景式的系统描述,形成对无数同类事故与可预期风险事件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梳理和完善应对任务,分析能力差距,提出加强应急准备能力建设的对策与建议措施。开展矿山透水事故情景构建和燃气泄露事故情景构建,推进马鞍山长江段水上交通突发事件“情景构建”系统库建设,创建“情景构建”开放系统,促进风险管控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跨界新格局,落实安全工作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范”。

专栏3  安全生产感知网络建设工程

1.建立1+1安全感知系统。建设完成1个安全生产感知网络和1个安全系统。

2.非煤矿山透水事故情景构建。针对马钢姑山矿矿山透水事故风险,编制事故情景简表,融合自然地理条件、含水带信息设定假设条件,从潜伏期、显现期、爆发期、减弱期和消退期对透水事故进行全周期的演化过程分析,建立矿山透水事故安全风险综合研判和分级预警模型,提升事故分析研判、预警能力,做到主动防范透水事故发生。并从环境影响、死亡/受伤人数、社会影响、财产损失、长期健康问题和次生衍生灾害等方面评估事故影响。

3.燃气泄漏事故情景构建。选取燃气重大危险源地段,从事件分类、影响层次、应急阶段3个维度提出情景构建框架。建立燃气系统关联模型,推演出燃气泄漏及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情景。依据燃气供应泄漏事故情景提出先期处置、响应升级、全面响应、善后恢复4个应急阶段,并给出各阶段应急任务。

(三)“6+N”重点领域“三大系统”建设工程

在全市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民爆、消防、农业等重点领域,开展监测预警、指挥协调、抢险救援“三大系统”建设。

一是安全生产监测预警建设。围绕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民爆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建设完善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强化企业监控联网,实现对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和趋势分析。

二是应急指挥协调能力建设。针对各类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制定响应指挥调度方案,开展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和数据中心建设、指挥信息网、移动应急指挥和通信卫星系统建设,建立健全精准应急决策支撑体系,形成横向部门相连,纵向贯通市、县(区)的联动高效的指挥协调机制,促进指挥调度迅速快捷、科学有序。

三是抢险救援建设。完善应急指挥通信网,建设卫星通信网。完善市级应急通信专业应急保障队伍装备配置。建设数据中心,实现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对大数据的分析,及时获取安全生产风险预测、评估、预警趋势分析、受灾情况及物资需求等相关信息,智能匹配救灾物资和调度方案,实现精准救助。

专栏4  “6+N”重点领域“三大系统”建设工程

1.安全生产监测预警建设。在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民爆等重点行业安领域建设完善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2.应急指挥协调能力建设。建设马鞍山市应急指挥中心,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和抢险救援能力。

3.抢险救援建设。完善应急指挥通信网,建设卫星通信网。完善市级应急通信专业应急保障队伍装备配置。

(四)重大风险管控能力提升工程

一是落实党政领导责任。强化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安全生产红线意识,严格落实属地监管责任。探索建立新任领导干部任前安全生产教育、专题培训、谈话制度和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履职纪实、提醒制度。优化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工作任务清单制度。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党政领导安全生产工作述职和“第一责任人”履职报告制度。加大安全生产巡查力度,发挥安全生产巡查“震慑威慑”作用。聚焦事故多发地区,完善安全生产警示、督办、约谈等制度。

二是有效管控安全风险。制定和严格落实风险防范措施,通过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升级,提高企业风险辨识和管控能力。建立各行业、各单位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公告预警制度和隐患排查治理闭环管理制度,科学划分风险管控责任网格,推进企业加大风险点安全防控智能监管信息系统试点建设,建立企业安全风险管控信息系统和远程数字化监控监测预警系统应用,建设高危企业在线监测联网工程,提升风险预警、辨识和管控能力,建设一批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融合示范企业。推进安全风险管控信息系统建设,督促企业加强高风险等级(红色、橙色)风险点日常检查和巡查,逐一落实企业、车间、班组和岗位的管控责任,强化对重大危险源和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生产经营系统、生产区域和岗位的重点管控。完善技术工程支撑、智能化管控和第三方专业化服务的保障措施,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预控能力,通过隔离危险源、实施个体防护、设置监控设施等技术手段,达到回避、降低和监测风险的目的。

三是完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准确把握安全生产特点和规律,坚持风险预控、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和分级管控、分类实施、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安全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和责任等“六项机制”落实。指导督促重点行业企业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形成安全风险清单,制订完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建立完善安全风险公告制度,落实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进一步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熟悉工作流程,有效落实隐患排查、登记、治理、报告、销账闭环管理。加强“双重预防机制”信息系统建设和“六项机制”建设,建立完善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四是全面推进全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按照《马鞍山市“1+10+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和红线意识,彻底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切实担起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政治责任。压紧压实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坚持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零容忍”态度,推动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将安全生产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转化为法规制度,健全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形成一套较为成熟定型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

专栏5  重大风险管控能力提升工程

1.落实党政领导责任。强化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安全生产红线意识,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制度。

2.安全风险管控。建立各行业、各单位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公告预警制度和隐患排查治理闭环管理制度,推进安全风险管控信息系统建设。推动企业标准化与企业安全生产治理体系深度融合,到2025年,规模以上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率达到80%,其中高危行业企业达标率达到100%。

3.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引导高危行业领城企业开展基于信息化的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推进安全信息化建设。

4.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面推进“1+10+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彻底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

(五)安全监管“互联网+”工程

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为目标,多部门协同为基础,以重点行业数据整合为核心,结合“互联网+”技术,通过整合各部门监管数据资源,推进马鞍山市重点行业领域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对全市重点行业领域信息共建、共享和安全生产的全面监管,形成重点行业监管“一盘棋”,为可能发生的事故提供应急辅助。2022年完成共享系统建设并试运行;2023年正式运行,实现数据共享和互换。到2023年底前,按照“数据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依托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现有软硬件设施,建成完善的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安全生产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安全生产数据共享。

专栏6  安全监管“互联网+”工程

1.安全监管智能化建设。实施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改造,开展智能化作业和危险岗位的机器人替代示范。建设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仓储企业、尾矿库等高危行业企业风险监测感知网络,将前端感知数据汇聚至数据治理系统,实现对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综合监测、风险智能评估、风险精准预警、风险趋势预测。实现安全生产全过程、全要素、全产业链的连接和监管,提升跨部门、跨层级的安全生产联动联控能力。

2.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应用项目。统一应用省级开发的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仓储企业、尾矿库等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强化企业监控联网,数据资源共享共用,实现对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和趋势分析。

3.智慧工地建设。深入推进智慧工地建设。严格执行《马鞍山市智慧工地建设工作通知》要求,在全市范围深入开展智慧工地建设工作,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全市施工现场现代化管理水平。

(六)安全产业发展工程

深入实施“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配套—产业基地”发展模式,加快培育一批规模效益突出、技术水平先进、上下游辐射力强、行业影响显著的安全产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重大安全产业项目建设,引导中小安全企业以产业链为纽带,向龙头企业集中集聚,构建大中小安全企业协作配套、协同发展的安全产业生态体系。

深入推进安全产业“互联网+”专项行动,着力发展智能化产品。加大对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飞马智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在马国有大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依托其现有科研团队、技术力量,立足于已在实施或开发的有关安全产业项目(安全应急产业研究、“5G+工业互联网”等),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打造一批软硬件项目落实落地,培育发展适应马鞍山本土环境的安全产业,立足本市、辐射全省。

专栏7  安全产业工程

1.安全应急产业研究。依托中钢矿院(马鞍山)安全应急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在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专项研究。

2.5G+工业互联网。依托飞马智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开展智能化作业和危险岗位机器人替代示范。

3.安全产业示范项目建设。在马钢姑山矿开展矿山透水事故情景构建应急产业研究示范。在全市开展燃气泄漏事故情景构建示范点,推进城市生命线工程“合肥模式”全覆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作为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推进规划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的组织实,将安全生产重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同步部署、同步检查、同步考核。逐级分解落实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促进主要任务、重点工程有序推进,尽快落地见效。

(二)加强资金保障

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拓宽投入渠道,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和使用。严格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资金,加大政府安全生产投入,切实把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纳入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落实财政保障资金,形成企业、政府及全社会多元化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加大对事故隐患治理、应急救援、宣传教育、信息化建设、重大责任事故查办和安全监管等工作的投入。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确保安全投入到位。拓宽安全生产投入渠道,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政策。

(三)加强人才保障

紧密结合安全生产发展战略,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培养安全生产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专业人才教育培训,扩充人才队伍数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形成一支满足安全生产需要,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过硬的人才队伍。

(四)加强科技保障

通过发展和完善安全生产领域工作的应用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准确把握全市安全生产发展的关键点。加强市、县(区)等的学习和交流,健全资源共享和开放合作机制,多方位开展科学技术交流,对关键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合作研究。提高安全生产工作的科技支撑水平。

(五)加强合作交流

加强统筹协调,优化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政企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长三角和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实施协同合作机制,深化交流合作,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确保各项目标如期实现。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宣传引导,营造有利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安全生产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密切跟踪国内外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促进安全生产本质水平整体提升。

(六)加强考核保障

强化规划硬约束,建立规划实施跟踪评估制度,加强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定期公布安全生产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的实施进展情况。2023年开展规划中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对规划范围、目标任务进行动态调整,优化措施和实施方案。2025年底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终期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评估考核结果作为市政府对各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文本下载:马鞍山市“十四五”安全生产规划.docx [74.0 KB]

文本下载:马鞍山市“十四五”安全生产规划.pdf [912.6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