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

来源:马鞍山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2-01-01 浏览量:25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马鞍山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为贯彻落实商务部《“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安徽省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和《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十四五”时期马鞍山市商务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工作任务及相关保障措施,引导相关市场主体行为,编制本规划。

一、迈上历史新起点

“十三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全市商务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坚持消费投资双轮驱动,推动内外贸发展齐头并进,推进软硬平台相互支撑,优化商务营商环境,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商务工作迈上历史新起点。

(一)消费基础性作用持续增强

全市内贸流通取得较快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限上商贸企业总数达到398家。全市电商经营者达到1300余户。全市试点企业标准托盘使用率达90%以上,仓储及物流设施设备更新改造进一步加快。各类大型商超业态布局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不断改善;核心商圈能级不断提升,消费升级步伐加快;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新业态蓬勃发展,顾客消费体验和便捷度不断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5年的474.97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795.79亿元,年均增长10.9%,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幅。

(二)商贸流通新业态不断涌现

全球三大日系连锁便利店之一的罗森便利店在我市五店同开,“工厂+物流+门店”的完整供应链闭环,成为全市新零售的典范。积极引进网络直播基地,举办全市首场市领导、全省首场局长直播带货。创意软件园、青年电商产业园先后获评省级电商产业园,另有5家企业成为省级电商示范企业。2020年全市实现网络销售额49.21亿元,同比增长9.4%。三县实现“两中心、一站点”全覆盖,累计培训农村群众超1万人次,新增农村电商经营主体近300个。和县、当涂县获评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当涂县黄池镇等9个镇以及含山县陶厂镇司徒村等40个行政村成功创建省级农村电商示范镇、示范村。示范镇、村在天猫、京东、苏宁、邮乐购、供销E家等平台上的活跃网店数超200个。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数净增200多个,培育农村产品年网络销售额超1000万元的企业11家,100万元的农村电商品牌15个,农商融合步伐加快。培育农村产品年网络销售额超1000万元的企业5家,100万元的农村电商品牌7个,全市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增幅始终保持在30%以上。

(三)外向型经济指标提速明显

“十三五”期间连续五年被海关总署认定为全国外贸百强城市。2019年度“进出口规模、进出口增幅、重点展会组织”三项工作获省商务厅先进单位荣誉。市经开区、慈湖高新区正式获得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办理权限。全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年均增长率超10%,2020年突破530家。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14.5%。2020年外商直接投资达28.2亿美元,居全省第三。跨境电商从无到有,逐步壮大,浙阿跨境电商产业园、马鞍山综保区跨境电商产业园成功创建省级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2020年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超11亿元,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全市外经营业额连续五年位列全省前三名,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外经营业额占比达80%以上。五年全市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累计13.73亿美元,项目遍布全球27国家和地区;实际对外投资累计1.87亿美元;劳务输出累计8055人。

(四)高质量开放平台成效显著

马鞍山口岸郑蒲港对外扩大开放,成为省内唯一的一江两岸同时对外开放的国家一类水运口岸。马鞍山综合保税区成为全省唯一的区港联动型综合保税区。马鞍山综合保税区与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签订合作协议。郑蒲港肉类指定口岸启动运营,粮食指定口岸获批筹建。口岸核心能力建设以总分92.07的成绩,高分通过国家复核验收。口岸外贸货运量、国际航行船舶数、出入境直运量等3项口岸主要运行指标,连年位居全省首位。马鞍山港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成为长江下游第5 个亿吨大港,居全省第二。

(五)商务发展软环境逐步优化

持续深化商务领域“放管服”改革,设立商务促进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全市商贸流通和开放型经济发展。不断推动商务诚信体系建设,优化消费环境。积极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前四批任务已基本完成,第五批复制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出台跨境贸易提升行动方案,做好全市外贸出口企业监测预警工作,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金融和服务业逐步放开监管,新型监管措施效果显著。创新保税监管,出台全省首个保税维修监管方案并完成备案。建立海关、边检、海事一次性联合查验工作机制,推行“先放行后改单”“先验放后检测”,对时效性商品,实行“即报即查即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覆盖率已达到100%,实现“一个平台、一次提交、一站办结”。进出口环节监管证件已从原有86种减少至46种,其中42种实现了联网监管核查。2020年口岸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比2017年压缩一半以上。对进出口环节服务项目和收费进行清理规范,助推综保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备案,降低通关成本和区内企业税负。开展外商投资企业“一口办理”登记制度改革,投资管理准入进一步放宽。实施减证便民行动,压缩各类申报材料50%以上。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节省企业办事时间。在促进外贸外资增长和积极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成效明显,作为全省唯一市,受到省政府通报表彰。

(六)商务惠民取得引领性成就

全市30个重点商贸项目按序时进度加快建设。3家企业获评国家四钻级酒家,3家饭店获评四叶级中国绿色饭店及餐饮企业。完善形成“1+5+N”(以主城区为主体,解放路商圈、金鹰商圈、大华商圈、万达广场、采石古镇5个重点商圈为核心,若干个夜间商业街区和社区型夜间消费节点)体系的全市夜间经济新格局。围绕“便民服务进社区、便利消费进家庭”双进工程,推进城乡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构建15分钟便民商圈。全市品牌连锁便利店共有115家,城区标准化菜市场达39家,占在营菜市场比例为81.3%,远超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全面完成全市家政服务业信用体系建设,累计建立家政企业信用记录27户,建立家政服务员信用记录1054人,家政服务员持卡量达960人。6个品牌商标被认定为“安徽老字号”品牌称号。以电商扶贫为抓手,推动贫困村、贫困人口农产品销售,助力脱贫攻坚战。大力推广“电商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农户小规模自产农产品线上销售。全市已有22家农村电商企业以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和产地直采等方式与3200多户农户开展合作,参与农户户均增收约1100元。作为全省唯一牵头保障防疫物资的市级商务主管部门,全力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商务发展,圆满完成全市防疫物资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商贸领域疫情防控三项艰巨任务,为全市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贡献了商务力量。

存在问题。“十三五”时期,全市商务发展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思路拓展不足,商务干部队伍的工作理念未能完全与新发展阶段相匹配,工作创新性不足。宏观思考的能力欠缺,许多工作停留于日常事务中,考虑问题不全面,工作定位不系统,工作前瞻性不足。二是区域发展不均衡,一江两岸商务发展水平差别较大,要素在各区域之间流动低效,主城区带动性不强,与省、市交界地区的区域合作力度不够。三是市场主体不强,我省商务领域各类市场主体虽然发展较快,但与长三角等先发地区相比总体数量和企业规模仍有一定差距,缺乏一批有强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和大型外资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四是外向能力较弱,国际化经营能力较弱,海外投资项目和全球业务管理经验不足,商务复合型高端人才缺乏,全球知名品牌较少。

二、把握发展新形势

(一)国际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贸环境日趋复杂,商务发展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各类衍生商务风险不容忽视。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摩擦加剧,国际经贸规则更趋碎片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土化趋势明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带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快速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成为新一轮国际贸易规则竞争新焦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将有力促进地区经济复苏和拉动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发展。

(二)国内形势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商务工作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加速培育和壮大国内市场,提高各类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能力,释放消费动能,激活国内需求潜力,有助于马鞍山围绕消费热点,优化经济存量,培育形成抢占优势资源能力,辐射长三角和中部地区消费市场,依托国内大循环促进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制造业升级和进一步对外开放,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新的增量。同时,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新特征新要求,商务发展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高质量商品和服务供给仍然不足,消费需求新增长点需深入挖掘,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与业态、模式、应用场景创新相适应的政策和监管体系需加快健全。

(三)省内形势

安徽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开启了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不断显现,持续升级的消费市场加快形成,内需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作用进一步彰显。长江经济带、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等战略在安徽交汇,“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功能正进一步增强,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将助力安徽深层次改革。安徽贯彻中央战略决策,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把安徽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四)市域形势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后,把马鞍山的发展定位、发展层次、发展要求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国家正在实施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在我市叠加,马鞍山处在重要节点上,有利于进一步吸纳要素资源和提高基础设施承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发展品质;有利于加强与上海、宁波舟山、太仓等港口合作,以港为媒推进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合作。从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国家、省高度重视并支持马鞍山加快转型升级。当前,我市已进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马鞍山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人文优势将更加凸显。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生态福地、智造名城”,都对商务发展提出大量新的课题、带来大量新的机遇,商务发展有望进入马鞍山历史上最快发展阶段。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全市商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均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三、谋划未来新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及马鞍山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商务发展和安全,全面促进消费,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坚决稳住外贸外经基本盘,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商务高质量发展体系,更好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生态福地、智造名城”、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提供商务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始终把创新摆在商务发展核心位置,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开放模式创新作为驱动商务发展主动力,推动商务发展商务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商务利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商务发展的奋斗目标,不断增强商务服务民生能力,全力做到商务发展为了人民、商务发展依靠人民、商务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共同富裕。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准确把握商务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强化与部门的横向协作,与县(区)的纵向联动,强化系统集成,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商务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开放联动。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以深化改革促进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辅相成,加快融入南京和合肥两大都市圈,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走在前列,持续壮大商务发展引擎。

——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打造以绿色出口、绿色投资和绿色消费为核心的绿色商务发展新格局,为长三角践行“两山”理念探索商务路径、提供商务示范。深入推进商务领域改革,努力探索适合马鞍山的发展模式和改革路径。

(三)发展目标

2035 年远景目标。展望2035年,商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城乡一体化发展更趋协调,进一步提升皖江地区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地位;内贸与外贸、线上与线下、出口与进口、新型贸易与传统贸易、外资与外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实现更高水平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成为外商资源重要集聚地;与长三角一体化联动发展,成为新时代长三角商务发展示范样本。

“十四五”主要发展目标。对标对表2035年远景目标和马鞍山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商务领域主要发展目标如下:

——消费驱动商务发展再上新台阶。到202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5亿元,成为拉动消费增长主动力。商务集聚区建设取得突出成效,城市核心商圈基本建成,商业网点布局逐步优化。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培育计划,持续扩大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和经营主体数量,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工作中发展重要作用。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降低农村物流成本、完善电商产业链条。

——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取得新成效。坚持以稳外贸稳外经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力争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逐年稳步提升。服务贸易占比进一步提高,服务外包、跨境电商发展进一步提速,对外投资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

——开放平台载体建设取得新进展。综合保税区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产业园区、贸易园区和商贸集聚区等平台能级进一步提升,为开放新格局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商务营商环境优化迈出新步伐。数字化改革成效更加凸显,建设形成市场化外商投资环境。建立较为成熟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商务风险应对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市场应急调控能力进一步加强,市域商务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深化。

 

表1  马鞍山市“十四五”商务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国内市场

  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795.79

1045

  1. 网上零售额(亿元)

49.21

100

货物贸易

  1.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58.2

64

  1. 跨境电商交易额(亿元)

11

22

对外投资合作

  1. 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28.2

32.6

  1. 对外直接投资(万美元)

750

1500

  1. 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亿美元)

1.91

2.2

 

   四、聚焦国内循环,实施长三角商务共同体行动

   (一)共建区域消费联盟

共建国内市场。加强消费促进、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等领域深化合作,协同促进长三角市场联动发展、构建区域国内大市场。突出共建共享,统筹优化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布局,畅通长三角一体化市场网络,加快形成协同开放和市场一体化大格局。摸排和梳理全市在上海、杭州、苏州等地从事电商经营人员,发挥成本比较优势,吸引在外发展网商利用现有网店、品牌、经验等优势资源返马创业,积极承接长三角电商产业转移。

深化消费合作。主动融入南京都市圈城市“新消费”联盟。以“消费总动员”活动为载体,积极联合南京都市圈主力商家,主打汽车、家电、数码产品,协同开展各项促销活动,促进全市消费升级。推动建立健全长三角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协同打造长三角消费者权益保护示范区。

    (二)协同对外经贸发展

对接共享资源。积极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借助长三角地区外贸专题培训和高层次展会平台参加各类经贸合作交流活动,提升外贸发展水平。加强境外资源的交流共享,合力打造全球数字贸易高地。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发展,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地区。共同推进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加强长三角区域“中欧班列”资源共享,有序推进境外系列站建设,推动扩大eWTP(电子世界贸易平台)在长三角区域的试点和合作项目,为货物贸易畅通提供保障。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务实合作,支持外经企业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扩大优势产能、优质装备对外投资,带动设备、技术、品牌“走出去”。

参与贸易合作。把握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战略机遇,主动融入长三角对外贸易深度合作,积极开展开放大平台大通道大通关建设。加快复制推广上海、浙江、江苏自贸区创新成果,共同打造数据共享便捷、平台覆盖广泛、功能丰富融合、机制保障有力的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共建模式和服务品牌。深化长三角数字贸易合作,共建全球创新链、供应链,逐步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投资贸易规则体系,推进长三角营商规则的对接。

     (三)强化口岸综合协调

加强通关协作。加强与沿海、沿江口岸协作,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通关建设协作,推进口岸城市群大通关项目对接,提升通关一体化水平,降低企业的通关成本。推动港航物流信息接入,实现物流和监管等信息的全流程采集,建立进出口商品全流程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平台,实施全链条监管,提升区域内通关物流效率。探索“互联网+口岸”新服务,加快共建辐射全球的物流枢纽,探索发挥郑蒲港铁路通车的重要作用。支持开展港口合作和多式联运,打造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和合肥江淮联运中心。

协调口岸监管。主动对接南京口岸“十四五”发展规划,推动郑蒲港二期码头、石油码头建设和开放。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内陆港、航空港口岸互联互通,合作对接。健全长三角口岸联防联控机制,为企业提供全流程、“一站式”跨境贸易信息服务,为口岸监管部门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支撑,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口岸营商环境。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推动进境指定监管场地申报建设。

    五、聚焦消费升级,实施商贸流通提质升级行动

    (一)全面促进消费升级

开展消费创建活动。支持百货店、专卖店等利用品牌优势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发展连锁便利店,推进菜市场标准化改造,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持续推动“云端购”系列活动。推动闲置传统商业综合体加快创新转型。积极推动“互联网+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能源汽车快速推广。促进二手车便利交易。扩大马鞍山品牌消费,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鼓励、引导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开展品牌研究。

营造智慧消费环境。推动传统商圈改造提升,全面提升大型商超、商业街管理服务智能化水平,打造智慧商场、街区、商圈,为提升主商圈服务水平赋能。发展信息绿色消费,以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5G 终端消费快速增长。提升农村地区宽带用户接入速率。建立绿色产品多元化供给体系。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分析。强化消费市场监测,进一步提高市场监测、分析和预警水平,定期发布监测成果和价格指数,优化消费环境。

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以培育夜间经济承载主体、打造夜间经济集聚片区、丰富夜间经济消费业态为目标,以举办夜间消费活动、延长夜间营业时间、增加夜间服务功能、提供夜间消费便利为主要抓手,围绕夜间购物、夜间美食、夜间文化、夜间娱乐、夜间旅游、夜间体育等内容,选好突破点(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勾好协同线(多点串联、多线路共通)、抓好支撑面(完善基础设施、创新体制机制),以解放路商圈、金鹰商圈等大雨山湖片区为内核,万达广场、采石古镇等商圈为重点,若干个旅游景区、商业街区为节点,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业态多元、管理规范的夜间经济发展新局面,构建“以点勾线、以线带面”的夜间经济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全市夜间经济消费规模和业态水平。

     (二)引导服务消费扩容

丰富商业业态。鼓励商业与物业、消费与生活、居家与社区等场景融合,实现业态多元化、集聚化、智慧化发展。优先配齐基本保障类业态,支持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便利店、综合超市、菜市场、生鲜超市(菜店)、早餐店、美容美发店、洗染店、药店、照相文印店、家政服务点、维修点、再生资源回收点、邮政快递综合服务点、前置仓等进社区,在安全、合法的前提下采取“一点多用”、服务叠加等方式发展微利业态,保障生活必需。因地制宜发展品质提升类业态,鼓励发展特色餐饮、运动健身、保健养生、新式书店、教育培训、休闲娱乐、老年康护、幼儿托管等品质提升类业态,促进商文旅融合,拓展社交化、特色化功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升生活品质。

引导服务消费。重点振兴文旅体育消费,发展租赁式公寓、民俗客栈等旅游短租服务。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融合发展,培育冰雪运动、山地户外、电竞运动等体育消费新业态。引导扩大健康养老消费,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构建“互联网+家庭式”共享养老模式,发展老年护理和长期照护服务,积极培育家政托育消费。打造智慧家政服务平台,推动家政服务向高级管家、育婴早教、涉外保姆等现代服务拓展。加强家政服务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家政服务保险制度。推动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建设,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和幼儿园。

     (三)大力培育新型消费

培育发展数字生活新消费。紧扣改善民生拓展需求,吸引时尚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在马落地。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助力生活性服务业改善消费体验,促进健身、旅游等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加快培育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云经济”“云消费”,拓宽智能看护、智能家居等新领域,推广智慧出行、3D 教学、刷脸就医等数字化服务。发展社区连锁便利店、蔬菜店、早餐店等业态,鼓励有条件的经营主体发展“网上菜场”、“网上超市” “网上餐厅”等线上零售新模式,推进互联网和各类消费业态深度融合,满足居民高品质生活服务需求。

加快商业实体数字化改造。引导百货商场、连锁超市、便利店等传统零售企业依托原有实体网点、供应商、客户等商业资源,拓展线上销售,采用“社区团购+集中配送”“中央厨房+线下配送”“无接触配送”“餐饮+零售”等新发展模式进行经营。推进与知名电商平台对接合作,大力发展网络直播,鼓励开展社交电商、社群电商、直播电商等宅消费新模式。培育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创意、移动传播、电子商务等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快“电商马鞍山”建设,推进花山软件园提档升级。以产业园区为平台,实行专业招商,重点招引拥有自主品牌和产品的大型零售型电商企业在马注册独立法人,培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型市场主体。加强农商互联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推动5G网络、物联网等优先覆盖核心商圈、产业园区、交通枢纽,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

     (四)挖掘农村消费潜力

激发农村消费。引导农村居民增加交通通信、文化娱乐等领域消费。鼓励和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市场拓展。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提升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效率,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培育和规范农村消费市场秩序,建立安全、放心、便捷的乡村消费品流通通道。加快乡镇商贸中心发展,推动全市优质农产品进超市、社区、企业、机关、学校。深入开展城乡高效邮政、快递配送专项行动,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

助力乡村振兴。发挥商务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中的作用,鼓励优先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鼓励贫困地区农产品进商超实行零门槛,倡导商超开设扶贫产品销售专区专柜。继续推进农村电商示范创建工作,推广“电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组织龙头电商企业与特色产业精准对接,推动农村电商上行规模快速增长。支持建设改造县域、乡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农村电子商务站点。继续支持对基层干部、合作社员、创业青年、具备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开展农村电商培训,促进农村创新创业,进一步优化县、乡镇、村三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精心挖掘和培育一批对接省外市场的产地型和市场型农产品经纪人。完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平台,提升区域的整体农产品物流效率。

    (五)不断壮大流通主体

培育各类市场主体。增强商贸流通引领生产、促进消费、配置资源的能力,促进形成大型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流通主体格局。加大知名商贸企业的招引和存量商贸企业的培育,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推动药品、食品、日化、汽车用品等快消品生产企业剥离销售业务,注册成立独立的法人机构,补齐我市批发业发展短板。加大外贸主体培育,用好用足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支持政策和资金,大力引进加工贸易企业。开展外贸、外经企业联系帮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难题,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全面摸排调研全市存量外贸外经企业,强化分级服务工作机制,一视同仁地落实政策待遇。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鼓励大企业输出品牌、标准、管理和服务,对形象标识、门店管控、设施配置、服务标准、商品采购、物流配送实行统一管理。鼓励企业以大带小,在做好自营商超的同时,开放供应链、物流渠道及门店资源,为传统夫妻店、杂货铺提供集采集配、统仓统配等一站式服务,通过商业特许经营方式实现品牌化、规范化发展。鼓励第三方技术服务商把大数据应用到开店布局、进销存管理、物流配送、商品追溯等各个环节,促进模式创新和市场要素精准配置。推动平台企业为社区商户提供营销、信息、流量、数字化工具等免费或让利服务,将实体店作为供应链合作的一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

     (六)完善商业流通设施

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对标“杭嘉湖”,以金鹰、万达等商贸综合体为重点,高标准推进城市商圈建设,构建起以大华国际广场为核心,以解放路和雨山路片区商业为两翼的市级商业中心。紧紧抓住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的发展机遇,发挥优势,强化功能,逐步构建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先进、配套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商贸空间新格局。着力推进中心商务区建设,打造一批各具商业特色的专业街道。围绕巢马扬城际铁路马鞍山南站,推动以金山湖为中心新城镇建设,打造产城一体化宜居宜业园区,提升园区竞争力,推动南站商圈与当涂北部新城建设融合发展。科学规划宁马城际相关站点周边空余地块,谋划一批税源高、密度大、信息流大、资金流大的商业网点项目,培育发展融宁经济、枢纽经济、轨道经济、站点经济。积极完善社区微商圈,引入各类新零售连锁品牌和24小时便利店,打通居民生活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快推进智慧农贸市场建设。研究谋划商贸业仓储物流基地建设,提升全市商贸业整体供应链水平。

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加快重点商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步伐,完善商业服务功能,增强辐射能力和集散能力,带动商贸流通业发展。培育发展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推动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向现货交易场所有序转型。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商贸综合体、电商园区、大型专业市场、大中型物流企业和产业原材料市场。引进知名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物流仓储和配送中心,在重要交通节点建设物流集散地,推进传统物流向临港加工、集装箱编配、保税仓储等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型物流功能延伸。

开展冷链物流建设。加快冷链物流预冷设施、冷冻仓储设施等建设,完善“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培育集贸易、储运、加工、分拨、配送等于一体的冷链物流产业集聚区。培育冷链物流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创新开展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生鲜生产基地+冷链物流”等经营模式。加快城市配送节点升级改造工作,推进生鲜农产品、药品等冷链配送模式发展。推动冷链物流电商实现交易,提高冷链物流服务点在中心村的覆盖率。

    六、聚焦内外联动,实施对外经贸合作共赢行动

   (一)推动外贸提质增效

拓展外贸合作。充分利用宝武集团长三角绿色发展智慧制造工程(“1+8”产业基地)和吉利商用车项目机遇期,着力加强对马钢、华菱等重点企业的联系和指导,重点服务“新基建”、“新材料”等优进优出项目。充分利用国家和省促进贸易梯度转移激励政策,积极引进一批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龙头带动型项目,并谋划和储备一批新增长点项目。发挥海峡两岸产业转型转移示范基地、安徽中英(当涂)国际合作生命健康产业园等平台效应,深化对台对外经贸合作。健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着力加强外贸产品、市场、订单及重点外贸企业分析监测,帮助企业规避市场风险,切实解决企业用工用电、市场开拓等实际问题。支持、引导、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华交会等知名展会,抢抓国际订单。加大出口商品品牌认定力度,支持企业在海外注册自主品牌和在重点市场举办品牌展览推介。

发展跨境电商。以省跨境电商产业园、国家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申创为契机,着力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品牌知名度高的国内外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引领本地跨境电商企业发展。积极对接阿里巴巴、京东集团等平台企业,发展线上跨境贸易。鼓励传统外贸企业开设官方旗舰店、特色馆和专卖店,借助知名搜索平台、社交平台开拓国际市场,提升跨境电商经营能力。以马鞍山综保区为核心,全面梳理全市外贸产业集群,引导企业“上线触网”。加快推进马鞍山综保区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跨境电商”新模式。打造一流跨境电商生态园区,推进综保区与全省和全市高校合作,打造全市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基地。

     (二)深化对外经济合作

壮大对外承包工程。发挥我市工程设计施工技术优势,抢抓“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重大项目和配套工程,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以EPC、BOT等方式承接工程项目,有效带动国内设备、技术等出口。加强与央企、大企业的合作,建立和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建立外派劳务监测、预警和安全保护机制,促进对外劳务合作有序发展。

扩大对外投资。有序推动机械、造纸、汽车等优势行业企业扩大对外投资范围和规模,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加工组装、分销、售后服务和维修基地等,充分利用境外原材料和市场,更好延伸价值链。鼓励企业开展实物投资、股权置换、联合投资、特许经营,引入多元化股东、合作伙伴,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合作模式。

     (三)提升服务贸易能级

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率先落实银行业、离岸呼叫中心、法律服务等试点开放措施,引进和培育一批服务贸易领军企业在马落地。推动研发、高端维修维护、金融、文化、中医药、国际旅游、会展、国际物流等重点领域服务贸易发展。稳步扩大旅游、商业服务等传统领域进口,鼓励发展新兴服务贸易,促进建筑设计、咨询服务、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进口。深化对台服务贸易创新合作,加快与台在知识产权、法律服务、金融、教育、医疗健康等服务领域政策对接,推动台马从业人员执业资格互认,加速服务贸易要素流动。

促进服务外包发展。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在技术研发、交付模式、业务流程、经营管理等方面积极创新,推动服务外包传统业务向高端KPO业务跃升,重点拓展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业务运营服务、设计服务及医药研发、检验检测等领域。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服务+”,加快5G+智慧服务技术研发,推动形成“互联网+服务外包”产业新模式。加快发展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和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及制造业“智能+服务”发展。

     (四)着力扩大商品进口

实施扩大进口战略。围绕全市重点培育和发展行业,鼓励相关企业扩大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产业转型升级所需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支持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企业开展进口设备融资租赁业务,支持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优质日用消费品、医药和康复、养老护理等进口。扩大优质消费品进口,推进优质消费品进口口岸分拨、展示和体验,培育国内市场总代理或区域代理商。探索与国内知名商业机构合作开设市内免税店。借鉴上海等市离境退税政策推广和试点工作经验,推动离境退税业务发展,推动口岸免税店发展,开发专供免税渠道的优质特色产品。优化服务贸易进口,扩大建筑设计、商贸物流、咨询服务、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进口。

扩大跨境电商进口。推进申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建设,提升马鞍山综保区、花山软件园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依托跨境电商的服务平台,吸纳多种服务类型的电子商务类公司,主动扩大进口,进一步增加国内市场优质商品供给。依托马鞍山综合保税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开展“1210”网购保税进口业务。落实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和相关监管政策,进一步畅通商品退换货通道。完善跨境电商运行监测体系,加快构建跨境电商“生态圈”。落实降低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的措施,积极探索离境退税便捷支付、“即买即退”等便利化措施。

     (五)推进内外贸一体化

培育内外贸一体化商品平台。在消费品领域全面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开展质量分级试点,倡导优质优价,促进品牌消费、品质消费。鼓励外贸加工制造企业创新商业模式,通过自营、合作等方式增加面向国内市场的优质商品供给。培育建设区域消费中心,推动网络购票、实名预约、分时预约等便民服务,提升“智慧景区”服务水平。积极培育国际商品交易平台,吸引各类贸易主体集聚,构建开放式、综合型的内外贸一体化商品市场体系。引导外贸企业积极参与促消费专项行动,定期开展出口产品转内销专题活动。支持大型商业企业与外贸企业开展订单直采,设立外贸产品销售专区、专柜。

谋划制定出口转内销鼓励措施。搭建转内销平台,支持出口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加快出口产品转内销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便利企业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鼓励出口企业与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和知名电商平台对接,积极推动本地出口产品进商超、进市场、进步行街、进展会,搭建线上线下多渠道内销平台,推动内销规模化、品牌化。支持有条件的外贸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拓展出口产品内循环渠道。加强“政银保”三方合作,鼓励更多银行参与“贸融易”政策实施,加大对出口产品转内销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保险机构推出配套保险服务。推进内外贸政策、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动出口产品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之间顺畅切换。

     七、聚焦平台建设,实施商务发展强基固本行动

    (一)拓宽对外开放通道

发挥港区联动优势。打造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常态化开行合肥-郑蒲港铁水联运,推动合肥中欧班列与郑蒲港联动,开通郑蒲港至国内外的班轮班列。加快临港产业聚集发展,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内陆港、航空港互通协作,鼓励货物中转、多式联运等业务,拓宽延伸开放通道。建设与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的联动创新区,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发挥马鞍山综合保税区与郑蒲港“区港联动”功能优势,努力把郑蒲港打造成安徽保税港区。

加快园区提档升级。稳步推进当涂经开区申报国家级经开区。推动郑蒲港新区(马鞍山综保区)、马鞍山经开区等产业园区与自贸区协调联动、错位发展。支持郑蒲港新区围绕集成电路产业与合肥市共同打造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圈;支持马鞍山经开区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加强产业合作。加快建设安徽中英(当涂)国际合作生命健康产业园。支持慈湖高新区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创建“安徽省国际合作产业园”。探索自贸区创新制度在马鞍山市复制推广,大力推进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以综保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备案创新为契机,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

打造对外合作平台。依托“海峡两岸(马鞍山)电子信息博览会”、“海峡两岸节能环保产业论坛”等主体平台,建设好“海峡两岸产业转型转移示范基地”“海峡两岸节能环保产业合作示范园”“博望台湾精密机械产业园”,重点加强与长三角、闽三角、珠三角台商协会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两岸各地台协会活动,加强商会协会招商、以商招商,全面提升对台招商实效。搭建外经贸交流平台,定期举办我针对性的专项对接活动,鼓励外经外贸企业进行产品、项目、渠道、资源、人才、经验交流对接,促进外经贸融合发展。

     (二)提升口岸服务能力

强化口岸核心能力。加快口岸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和信息化建设。优化口岸布局,依托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提升开放能级,加快推进郑蒲港二期工程,支持以铁路运输为纽带的中欧班列、“铁水联运”等多式联运,壮大口岸经济。深入推进海关监管方式创新,提升贸易便利度。全方位加强监管部门、外贸企业、港口码头等各方工作协同,进一步提升“关港互动”“港企联动”,进一步巩固整体通关时间压缩成效。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发挥保税区税收、海关监管等方面政策优势,进一步打通保税区政策和郑蒲港口岸功能,实现区、港、关联动运作。谋划建设大宗商品物流集散基地,完善口岸进口服务功能,扩大进口规模。加强口岸联检单位人员配置,确保口岸服务保障能力能够有效满足国际业务发展需要。

增强口岸辐射能力。加快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依靠信息化及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国内国际客货运的联程和互转。积极探索 “仓单归并”的中欧班列通关模式,深化海港与陆港通关业务合作,进一步提升海港联运、中欧班列等口岸通关效率。进一步加快完善基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国际贸易便利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拓展跨境贸易特色功能,推动拓展至技术贸易、服务外包、维修服务等服务贸易领域,打造口岸公共信息服务生态圈。寻求口岸差异化发展路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国际物流资源的优化整合,增强口岸辐射能力。完善口岸综合物流服务功能,利用口岸物流中心开展商品贸易活动,吸引国际间贸易货物在郑蒲港港物流园流转。

     (三)建设新型专业市场

推动商品市场创新发展。建设马鞍山高铁南站商圈、当涂县智能家电特色小镇、当涂县航空产业园、石桥镇综合建材大市场、含山县商业综合体等项目。鼓励现有专业市场实施整体硬件改造提升,完善市场仓储、物流、停车等配套设施功能。支持重点专业市场通过上网触电、优化市场布局等方式提升市场国际化、展贸化水平,鼓励专业市场商户从个体经营向公司化发展。建立重点市场联系机制,优化升级商品市场,培育一批商品经营特色突出、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功能强大、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全国商品市场示范基地,

推动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引导全市各区(县)重点专业市场商户参与市场采购贸易。鼓励专业市场创新自主品牌,打造一批网红品牌和网红打卡市场,提升专业市场人气流量和场景体验。引导跨境电商企业与有条件的专业市场对接,进一步拓宽专业市场走出去渠道。推动专业市场与直播电商平台及MCN(多频道网络)机构平台战略合作,探索专业市场转型升级新模式。

    八、聚焦商务治理,实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行动

   (一)积极打造数字商务

顺应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趋势,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商务发展创新和治理效能提升。开展消费数字化升级行动,促进品牌消费、品质消费。开展“数商兴农”行动,促进数字产品和服务在乡村地区应用,提升电商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水平,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促进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与商务发展深度融合,推动商务领域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提升商务发展数字化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构建与数字商务发展相适应的政策和监管体系,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健康发展,深化数字商务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数字治理能力,稳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政务信息化建设,加强公共数据共享,提升商务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探索运用大数据分析,加快构建数字技术辅助商务决策机制。与高校合作培养本地数字商务人才,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培训,加大农村电商专业人才培养。

     (二)防范商务领域风险

完善市场应急机制,健全生活必需品应急保供体系,优化应急商品储备。建立健全商务领域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健全贸易摩擦风险防控和应对机制,健全出口管制工作协调机制。加快推进农产品和能源资源进口来源多元化,提高进口风险管控能力。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防范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合作风险,引导企业加强合规管理,规范海外经营行为。加强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健全重点项目建设事前量化评估、事中监测、事后评审机制。促进贸易和产业安全联动,科学评估对外贸易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完善贸易救济调查工作体系。防范商务领域廉政风险,大力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亲清政商关系。

     (三)探索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商务信用体系,推进电子商务诚信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餐饮、拍卖、典当、租赁、再生资源回收等行业的监督管理。建设商务领域信用信息系统,强化与国家信用信息等平台共享。积极推进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和消费后评价制度,大力优化线上消费环境,为公众提供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和消费预警提示服务。培育和规范商务信用服务市场,逐步建立公共和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互为补充、信用信息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相辅相成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商务信用服务体系。

     (四)开展营商环境评价

以行政审批改革、商事制度改革、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政策制度创新、疫情防控、事中事后监管为重点,扎实推进商务领域“放管服”改革工作落实落地。推进“四送一服”工作常态化、系统化、机制化,打通政府和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对标长三角先进地区,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突出围绕办事时间压缩、申报材料压减、办理环节简化、项目审批提速、企业办事方便等核心要义,细化评价内容、量化评价指标、优化评价方式,建立具有马鞍山特色的优化商务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营造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五)创新商务治理机制

适应“互联网+商务”发展需要,不断创新管理理念、机制体制和方式方法,建立与现代商务高质量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加快推进商务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探索创新协会商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以规范和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形成政府与协会商会的新型合作模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在商业网点设置、产业损害调查、行业自律以及承接政府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支持行业协会组织根据本行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制订行业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倡导建立良性商业规则,推动商贸业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健全“市场机制指引、政府管理服务、社会协同共治”的商务治理模式,维护消费者、企业及个体创业者的正当权益。加强对商务规划的调控、监督和管理,重点加强对各级商业中心、重要商业街和商业设施物流配送中心规划、规模、布局的管理。探索建立大型商业网点建设的听证制度,建立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机制,完善商业网点建设管理的行政方式,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商业网点规划管理的制度保障体系。鼓励市民举报违法商务行为、失信商务行为,鼓励媒体发挥监督作用,对不法行为进行跟踪调查、实况报道,为法制环境建设和诚信营商环境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九、强化规划实施保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切实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加强党对商务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围绕推动商务事业高质量发展这个中心,服务推进商务改革发展这个大局,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努力探索建立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引领和保障商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商务领导班子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不断优化,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学习不断加强,提高党领导商务工作专业化能力,更好推进商务事业发展。坚持市对县区(园区)党政领导推动商务工作的绩效考核。

     (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对标“杭嘉湖”先进地区水平,结合马鞍山实际,建立与国际惯例相适应、内外对接、分工明确、管理有力的新型商务政策体系。完善支持商务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土地、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整合,增强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和执行的协调性。健全用地管理机制,留足商业用地,保障商业现有及未来发展用地面积。用足用好用活上级部门促进商务发展的各项政策,挖掘政策潜力,释放政策效应。探索设立数字贸易发展专项基金。利用供应链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业务,加大对贸易企业融资支持。

     (三)强化人才智力支撑

用好现有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培育未来人才,积极推进商务领域人才队伍建设。聚焦重点领域、核心技术,突出高精尖缺,大力引育创新创业商务团队、领军商务人才和高层次商务人才在马就业创业、开展技术合作或从事专业工作。扩大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等商务领域人才认定范围,引导全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商务人才培养基地,推动校企商务人才协同培养。加强商务发展研究,充分借助市内外科研院所和智库研究力量,进一步加强对长三角一体化等构架战略决策的深化实施研究和商务发展形势的分析研判,加强对经济领域、国际经贸规则和商务相关重要法律等培训。

     (四)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健全商务领域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不断强化商务领域专项规划对全市发展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完善与各部门的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形成规划实施合力。强化相关规划、年度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协调。按照年度制定落实商务发展任务,分解各项目标和指标,建立工作台账,确保规划相关目标任务不漏项、责任不落空。动态跟踪掌握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实时协调研究解决制约商务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


文本下载:马鞍山市“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docx [48.5 KB]

文本下载:马鞍山市“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pdf [306.0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