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根据《安徽省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编制了《芜湖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是未来五年芜湖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主要成就
过去五年,在芜湖市委市政府和安徽省气象局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全面推进“十三五”规划项目建设,主要任务全部完成,整体气象实力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气象现代化水平稳居全省第二,为“十四五”气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气象监测能力显著提高。芜湖国家气象观测站被世界气象组织认定为“世界百年气象站”。4个国家级气象观测台站获中国气象局“百年气象站”认定。通过ISO9001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成183个各类气象观测站,观测站网平均间距由8公里加密至6公里,气象资料传输网络带宽由10M提升到70M。
气象预报预警能力稳步提升。23个部门接入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防御责任人覆盖率达100%,公众覆盖率达91.7%。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发布机制。同比“十二五”末,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由86.7%提高至87.2%、暴雨预警准确率由83.5%提高至85.6%、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时间提前至33分钟。
气象科技创新持续强化。全市共完成11个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47篇论文交流或刊发,其中国家级核心期刊10篇。制定并发布2个安徽省地方标准。2个项目分获安徽省气象科研奖二、三等奖。“积极推动地方人工影响天气法治化管理”等4项工作获全省气象部门创新工作。
防灾减灾气象保障服务成效显著。新增49个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其中国家级15个,省级34个。实现市县两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六个一”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出色完成2016年和2020年特大洪水气象保障服务,全市气象系统获全省防汛救灾先进集体1个、全省抗洪抢险救灾先进个人1名。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全面加强。开通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持续扩大气象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强化气象科学知识普及,将气象科普业务纳入全市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范畴。现有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1个、全省科普教育基地1个、全省气象科普教育基地6个。1件作品获安徽省气象科普作品创作大赛特等奖。2名选手在全国气象科普讲解大赛中获奖,其中一等奖1名;1人获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2020年,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90.6%。
行业专项气象服务不断深入。建成首批长江航道气象监测站。拓展航空领域气象服务,保障芜湖宣州机场试飞成功。开展水产养殖和高温热害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直通式气象服务实现种养殖大户服务全覆盖。3个农产品获安徽“气候好产品”认证。成立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中心。常态化开展人工增雨改善空气质量作业,全市建有15个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点,配置10架移动式人影火箭发射架和6个人影炮弹防爆柜。3地入选“安徽避暑旅游目的地”。
气象改革和法治建设持续推进。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市政府对县市区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出台《芜湖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等4个规范性文件,将气象工作列入市防范和化解自然灾害风险方案。市政府统一审核并公布气象权责清单及公共服务清单、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稳步推进防雷减灾体制改革,构建“五位一体”防雷安全监管模式。“十三五”时期,全市气象事业投入7600多万元,为“十二五”的1.37倍。
气象人才支撑体系更加健全。全市现有硕士研究生21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13人,同比“十二五”末,硕士研究生比例从15%升至28%,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人才比例从11%升至17.5%。1人聘为安徽省气象局首席预报员,6人入选全省气象部门优秀人才,5人获市五一劳动奖章。
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持续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大力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政治功能不断增强。芜湖市气象局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气象部门创建模范机关先进单位”称号,“江城风雨365”获省文明行业优质服务示范品牌,无为市气象局、南陵县气象局、湾沚区气象局连续荣获“安徽省文明单位”。
“十三五”时期,芜湖气象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对照长三角发达地市先进水平和芜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需求,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不足和迫切解决的问题:一是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和预报预警水平仍显不足,综合立体监测预警能力、智能网格释用水平亟待提升;二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气象保障能力仍有欠缺,在流域、农业、生态、交通、城市、科普等领域存在服务不深入、供给不充分、智能化不高效等问题;三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仍需加强,缺乏在全省具有影响力、高层次业务科技领军人才,气象科研投入和力度仍需加大。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十四五”时期,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推进芜湖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新的伟大征程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把握新发展阶段,必须增强加快芜湖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识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明确提出了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气象强国的战略目标。迈入新发展阶段,中国气象局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气象强国。安徽省气象局明确提出要为加快建设气象强国贡献安徽智慧和力量。深刻领会建设气象强国的新要求,立足芜湖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瞄准芜湖建设成为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需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行稳致远,补短板、强弱项,奋力抢抓机遇“变道超车”。
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芜湖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新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坚持创新发展,要把气象科技创新作为引领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协调发展,要着力补齐我市气象工作的短板和弱项;坚持绿色发展,要巩固和拓展生态文明保障服务新领域;坚持开放发展,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构建市县联动、多部门共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机制;坚持共享发展,要让气象服务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气象服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找准全方位推动芜湖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芜湖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四个名城”,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人民城市。围绕这一目标,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拉升标杆,把芜湖发展放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坐标中谋划推进。要对照先进找差距,找准气象服务着力点,不断优化气象服务业务布局,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保障全市重大战略、普惠精细的气象服务体系。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聚焦江河湖库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城市防洪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不断提高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要聚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构筑生态文明屏障,努力提升气象服务的供给水平,为我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气象力量。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进我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提升服务芜湖打造“四个名城”为方向,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智慧气象的发展方向,加快形成更加开放合作的发展格局,努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不断提升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效益,为芜湖加快建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提供优质气象保障服务。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对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导,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我市气象事业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坚持创新驱动。突出科技引领,坚持创新在气象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顺应信息化、智能化趋势,聚焦气象核心技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气象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气象的“避害”和“趋利”作用,提升气象灾害防御、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服务保障效益。
坚持统筹协调。健全气象事业统筹协调机制,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共同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城市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统筹推进县级气象事业协调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大力推动气象领域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强气候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推动气象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智慧气象服务体系。
第三节 发展目标
聚焦芜湖打造“四个名城”,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气象服务“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能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建成更加完善的气象服务体系、业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保障体系。对标长三角,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先进水平,综合立体观测、短临监测预警达到领先水平,交通气象服务、流域防汛安全服务、人民城市建设服务达到先进水平,气象现代化水平保持全省前列,为芜湖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人民城市提供坚强气象保障。
(具体目标见下表)
“十四五”时期芜湖气象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 | 2020年 | 2025年目标 |
1 | 气象灾害监测率(%) | 18 | 90 |
2 | 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 | 87.2 | 90 |
3 | 暴雨预警准确率(%) | 85.6 | 92 |
4 | 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分钟) | 33 | 45 |
5 |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分) | >90 | >90 |
6 | 气象服务公众覆盖率(%) | 91.7 | 99 |
7 | 科技创新成果产出(分) | 3.2 | 50 |
8 | 气象人才保障度(分) | 67.3 | 75 |
9 | 气象标准化水平(分) | 78 | 85 |
(备注:指标参照《安徽省市级气象现代化建设指标》计算)
第三章 主要任务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努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不断提升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效益,为芜湖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人民城市提供坚强气象保障。
第一节 构建趋利避害并举的气象服务体系
一、坚持生命至上,提升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健全自然灾害综合防范气象保障机制。进一步推动气象防灾减灾融入芜湖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不断完善应急、水务、气象、水文、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海事、教育、公安等部门会商研判与应急响应机制,建立流域内气象部门之间研判预警、科学应对等合作机制和区域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建立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制度,修订完善《芜湖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法治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社会参与机制。
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开展精细化到乡镇的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及区划,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指标体系和全市气象灾害风险地图。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机制,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区划成果的应用,完善中小河流、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提高重点区域以及灾害高风险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坚持城市和农村防灾减灾并重,加强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打造全省气象防灾减灾芜湖样板。
增强应急管理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修订《芜湖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完善多部门协同运行管理机制,推进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纳入基层网格员工作职责和培训内容,持续推进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发布工作。推进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融入芜湖融媒体中心,构建精准、直达和广覆盖的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基于信息技术,探索建立针对特别突发事件的个性化信息发布机制,提升预警信息的靶向发布能力。加强应急处置保障服务,推进重大活动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大型活动气象服务业务规范。
二、赋能生产发展,增强芜湖高质量发展气象服务能力
加强综合交通气象服务。推进全市境内高速公路、省级及以下道路、长江沿线、城市交通等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开展交通气象风险隐患调查和风险区划。开展交通气象风险预警服务,推进能见度、暴雨、大风和冰雪等交通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指标以及服务标准研究,研发交通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产品,开展道路交通、长江航运气象预警处置示范建设。探索开展轨道交通气象服务。
推进乡村振兴气象服务。推动气象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农业生产气象保障,建立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标准体系,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知名农产品品牌打造、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等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加强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提升粮食安全生产气象保障能力。建设现代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基地,打造乡村振兴气象服务示范点。挖掘气候资源趋利作用,积极开展名特优农产品“气候好产品”品牌创建活动。强化农村防雷设施建设,提升农村雷电综合立体防护能力。
提升气象助力航空产业发展能力。深化与芜湖宣州机场合作交流,为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提供优质气象服务。推动飞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落地芜湖,推进飞机人工增雨皖南分中心建设,力争成为长三角人工增雨重要基地。加强与芜湖航空产业园入驻企业的对接,联合开展飞机地面遥感监测、飞机人工增雨等试验,助力芜湖航空产业园产业发展。根据全域低空飞行试点发展需要,建设智慧航空气象服务保障平台,探索为低空旅游观光、低空体育、低空教育培训、应急救援等开展航空气象导航服务,为制定飞行计划、选择最佳飞行航线、计算飞行时间和油量消耗等提供气象支撑。
三、致力生活富裕,加强人民高品质生活气象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优质公众气象服务。增强自动感知、个性定制、按需推送、在线互动、情景体验等公众气象服务供给能力,逐步推出分众化、场景式智慧气象服务。打造气象服务融媒体矩阵,创新气象服务产品表现形式,推进气象数据可视化产品加工,发挥好视频类新媒体在气象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开发贴近公众生活的气象服务产品,探索健康气象预警技术,推进健康气象及生活指数类服务产品研发,试点开展健康气象服务进社区、进学校工作,为人民高品质生活提供特色公众气象服务。
不断丰富文旅气象服务内涵。围绕芜湖市A级旅游景区、全域旅游廊道、乡村旅游集聚区、重大文旅活动等,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研究,构建景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模型,提升文化旅游气象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积极推进旅游景区特殊景观观赏指数和旅游气象指数的分级指标研究,开展适游期预测服务。做好气候品牌挖掘与推广工作,提升“中国天然氧吧”“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品牌影响力,促进康养产业发展。探索开展旅游气象保险服务。探索推进不可移动文物气象服务,强化红色文物保护,开展“党史上的天气”服务。
持续提高公众气象科学素质。建设安徽百年气象博物馆,推动芜湖市气象局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或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联合多部门打造多个市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形成1+N气象科普基地建设模式。建立气象科普经费多渠道投入机制,完善气象科普激励机制,推进气象科普作品创作和资源共享。加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对外开放,推进气象科普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事业活动,提升科普品牌社会影响力。
四、守护生态良好,提高生态文明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完善生态气象监测系统。建立覆盖长江岸线、城区公园、森林、湿地、湖泊等芜湖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气象监测站网,实现“一带两片多廊道”生态气象观测全覆盖。增强卫星遥感生态环境监测评估能力,开展植被生态、农作物秸秆等卫星遥感监测,构建天空地一体的生态气象监测体系。开展干旱、森林防灭火等生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分析评估服务。推进碳浓度、碳源汇观测能力建设,助力芜湖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推动气候资源保护与开发。加快气候资源监测网建设,推动生态小气候和生态系统保护,开展气候资源普查、评估,编制气候资源高效利用区划。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挖掘芜湖生态气候资源,推进生态气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加快气候资源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国家气象标准和地方气象标准的推广和应用。
提升生态文明气象保障能力。完善气象与生态环境部门的联动机制,提升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能力和应对重污染天气应急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开展污染物传输路径、溯源研究,推动大气污染气象条件评估技术由定性向定量发展,提升重污染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探索开展紫外线观测和城市环境监测评估工作。加快地面自动化作业装备和固定作业点标准化建设,建设规范的人影弹药存储仓库,进一步优化调整地面作业站点布局,提升人工增雨改善空气质量常态化作业水平。
第二节 构建智慧精准的气象业务体系
一、立足监测精密,推进综合立体观测能力建设
完善综合立体气象观测系统。优化和升级常规气象观测站网,推进重点村级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发展面向行业需求的气象观测能力,重点完善面向农业、交通、旅游等领域的专业观测系统。加快新型探测设备的列装,建设微波辐射计、相控阵天气雷达、云雷达等遥感监测设施,提升芜湖气象综合立体监测能力。试点推进北斗水汽探空观测。试点开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微型自动气象站组网建设及应用。发展智慧气象观测,试点推进图像与视频识别天气现象监测系统建设。
提升气象装备保障能力。构建信息化装备保障业务体系,建立常态化装备升级更新机制,提升应急观测能力,实现保障方式向预防性、预测性保障转变。不断完善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强化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与业务技术规范规章的有效衔接和实时联动。推进安徽省气象装备计量检定芜湖分中心建设及应用,开展现代化物资储备库建设,持续提升装备保障和计量检定能力。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注重信息网络安全防护。
二、着力预报精准,发展智能网格预报预警
全面提升智能网格释用水平。围绕智能网格的实时滚动订正,强化省级智能网格预报预警释用能力,逐步实现智能网格预报实时滚动订正和突发灾害性天气的智能预警,建立智能数字气象新业态。发展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预警技术,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完善从分钟到年,从天气到气候及其影响的无缝隙全覆盖的网格预报预测体系,提高预报精准度,延长预见期。厘清气候预测产品清单,完善工作制度和流程,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气候趋势预测产品。
加强行业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发展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和基于影响的气象预报业务,实现从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转变。基于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改进完善环境、农业、交通、水利、旅游等重点行业气象预报,重点完善精准化流域智能网格降水量预报和面雨量预报业务,为流域防汛抗旱、水资源调度等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三、聚焦服务精细,提升智慧气象服务能力
构建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基于大数据云平台,建立和完善涵盖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城市运行智慧气象保障系统”,推动智慧气象服务融入城市运行管理、应急处置和综合治理体系,将气象风险评估服务融入城市安全运行指挥系统,探索建立基于气象的城市运行风险数字地图,实现城市气象服务与城市运行管理的深度融合。发展智能感知的移动端服务,稳定提升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建立基于检验评估的服务产品准入机制。开展针对各类观测、预报、服务产品的客观化、定量化检验评估,建立评估结果反馈和业务改进机制,强化检验结果在观测布局优化、预报预测预警技术改进、服务产品针对性提升等方面的应用,逐步建立覆盖全部业务和全流程的检验评估体系。探索利用第三方评估机制开展涉及社会效益、政府职能、行业管理等方面的检验评估。
第三节 构建开放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
一、强化关键领域科学研究
加强气象预报预警技术研究。将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关键技术研发纳入年度科技计划项目支持范围,支持气候变化背景下芜湖市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变化趋势的研究,支持定量化和概率化预报等关键技术研究。发展面向不同行业的风险监测、分析、评估技术,建立重点行业高影响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指标库。加强气象水文业务融合,发展青弋江、漳河、西河等数字流域技术。加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研究,提升气象预警精准度。
推进协同观测和气象数据分析研究。开展芜湖百年历史资料的深入分析,建立均一化百年历史气象数据集。强化相控阵天气雷达、微波辐射计等新型观测资料的应用研究。开展卫星遥感数据应用研究,充分发挥其在防灾减灾救灾、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等方面作用。推进多雷达协同观测技术研究,推进大气垂直廓线观测技术研究。针对强对流天气,开展多种探测手段的协同观测研究。
二、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建立完善芜湖气象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安徽省气象大数据智能中心(芜湖)、芜湖生态气象联合实验室、正高级专家工作站建设,推进飞机观测试验、飞机人工影响天气试验基地和大阳垾生态湿地观测应用研究基地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引进优秀科技成果,推进本地化转化和应用。积极打造全省有影响力的劳模工作室。
三、狠抓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紧紧围绕芜湖气象高质量发展,在研究型业务、相控阵雷达建设及应用、珍贵气象档案研究及应用等重点工作领域,健全科技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团队考核、激励机制,有重点、有目标培养锻炼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加大对基层人才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省级气象部门和地方科技人才培养政策,搭建专家指导、人才交流平台,提升气象科技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加快优秀青年人才培养,鼓励青年人才参加重大科研项目、重大业务建设项目,帮助青年人才成长。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科研人才队伍。加强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将气象人才纳入“鸠兹英才”工程,推动地方人才政策的落实。
第四节 构建规范有序的气象保障体系
一、推动党建和业务融合向深度发展
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工作中。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持续深化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强化“模范机关”创建工作,深化党建品牌内涵建设,建立全市党建品牌矩阵,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强化党员干部队伍教育管理监督,进一步抓好制度建设和执行,把制度执行情况纳入考核内容,推动广大干部职工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力争省级以上文明单位数量比“十三五”时期有新突破。
二、推进气象业务服务领域改革
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以大数据为中心的“云+端”新型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以数据为中心的气象业务格局。加快研究型业务建设,继续完善研究型业务体制机制,建成布局合理、岗位优化、流程贯通、系统集约的研究型业务服务体系,市级做好研究型应用型业务,县级做细研究型服务型业务。加强对气象数据管理和共享,强化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气象应用,推动气象技术体制转型发展。
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继续推动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我市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完善公共服务重点领域、重点内容、服务流程和服务方式。优化市、县两级气象服务业务布局,围绕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积极探索“一县一方向”的专业气象服务新布局。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培育和壮大专业气象服务市场。
强化基层台站主责主业意识。立足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需求,履行好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社会管理职能,完善决策气象服务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综合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台站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三、强化气象领域社会管理职能
坚持气象法治建设。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和依法推进气象事业发展理念,加强法规规章体系建设,提升依法管理气象事务的能力。完善气象事业发展相配套的地方性规范性文件制修订,出台芜湖百年气象站保护办法。鼓励气象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申报。加强气象标准实施的社会监督,对现行有效的气象标准进行梳理,动态更新“执行标准清单”。加强规范性文件、合同的合法性审查工作及备案工作,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加强执法人员培训和执法队伍建设,探索综合执法、联合执法等机制,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推进“减证便民”。深化气象“最多跑一次”、数字化转型等改革,落实“一网通办、一窗受理、掌上办、全程网办”等改革举措。推广全程“代办制”,优化“不见面审批”标准化办事流程。加快落实“标准地”改革,推行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公示备案制度。推进气象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规范行政审批行为。
规范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行“互联网+监管”模式。加强防雷检测市场信用管理,建立防雷检测机构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加强防雷安全重点监管单位的监督管理,建立多部门常态化联合监管机制,设立隐患分级治理制度与隐患治理效果评价制度。加强升放气球活动管理,建立升放气球资质单位信用管理制度。
第四章 重点工程
第一节 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工程
围绕芜湖水旱灾害防御,全面提升城乡气象灾害精密化监测、精准化预报、精细化服务能力,实现城乡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均衡发展,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城乡人员伤亡,打造安徽气象防灾减灾的芜湖样板。
专栏1 精密化气象监测工程 |
围绕长江、青弋江、漳河、西河等重点流域,根据芜湖地理环境和天气系统变化特征,规划建设4部以上相控阵雷达、1部微波辐射计、1部云雷达、1部风廓线雷达、1部毫米波雷达、1部激光雷达,使芜湖具备短时强降水、冰雹、大风龙卷等快速移动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立体监测能力;在地质灾害隐患点、重点河流河段以及重点行政村新建、升级改造区域自动气象监测站15-20个,提升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具备天空图像功能的微型气象站网,构建城市气象监测细网络;发展基于无人机的空基气象探测,推进卫星遥感能力建设。建设安徽省气象装备计量检定芜湖分中心、物资储备库。 |
专栏2 精准化气象预报预警工程 |
升级气象智能支撑平台,建立完善芜湖气象数据中心,全面提升数据存储、处理分析和应用能力。加强省级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精细化实况产品的应用,建设芜湖市智能预报支撑系统,研发本地化的精细化到乡镇的预报预警产品,提升气象预报预警的智能化水平。基于相控阵天气雷达,建设精细化短时强对流监测预警平台,优化灾害性天气临近预警技术,提高灾害性天气预警的精准化能力。针对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等,建立气象风险预报模型,构建与水务、自然资源和城乡规划、住建等部门互动共享的气象风险预报预警系统。 |
专栏3 精细化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工程 |
建立“城市运行智慧气象保障系统”并纳入“城市大脑”。构建以短信、广播、电视、微信、微博等为载体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全媒体传播矩阵,升级新媒体服务内容,建设全媒体气象服务产品加工系统。建设面向公众的预警靶向发布系统和覆盖全市的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立各类社会媒体快速传播气象预警信息的绿色通道,实现气象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发挥国家级、省级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作用,联合应急、地震等部门,提升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在防灾减灾中的影响力。 |
专栏4 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保障工程 |
开展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安徽省气象大数据智能中心(芜湖)、安徽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芜湖分中心、飞机观测和人工影响天气试验基地、大阳垾生态湿地观测应用研究基地,重点建设创新平台基础设施,加强基础试验和研究。加强高层次人才遴选培养,建设正高级专家工作站,加强气象科研项目申报、合作和管理。 |
第二节 高质量发展气象服务保障工程
围绕芜湖高质量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求,对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气象保障行动方案》,加快推进气象参与芜湖城市“一网统管”工作,重点围绕交通、生态、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构建气象应用场景,强化综合交通运输气象服务保障力度、拓展生态气象服务范围,巩固为农气象服务成果。
专栏1 综合立体交通气象服务工程 |
升级优化高速公路能见度监测设备,探索激光雷达式能见仪试点建设。建立完善长江航道气象监测网,完善气象、海事部门信息互通共享渠道,提升长江芜湖段水上交通安全和应急救援气象保障能力。针对芜湖宣州机场,建设智慧交通航空气象服务平台。针对芜湖轻轨运行,建设大气电场仪,探索开展基于相控阵天气雷达的多源资料协同观测的精细化预报预警服务。 |
专栏2 生态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
建设“一带两屏多廊”等重点生态功能区植被生态气象监测系统,推进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升级改造现有气象监测站网观测要素,开展温室气体浓度监测,在承载力脆弱区、温室气体排放重点区新建温室气体观测站,形成覆盖全市的温室气体观测网。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增强美丽芜湖气象保障能力。 |
专栏3 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工程 |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和现代农业发展,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建设具备数据共享、数据分析、数据展示监控等功能的农业气象大数据应用平台;在特色农作物主产区、乡村旅游景区开展综合监测、特色服务、预警发布等气象服务基础能力建设;建立芜湖市主要农作物重大气象灾害保险气象服务关键技术体系;打造现代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基地、乡村振兴气象服务示范点。实施农村雷电防护示范工程,完善农村公共场所、公用设施的直接雷电防护和雷电感应防护装置,建设野外雷电防护应急避雷亭和区域性防护设施。 |
第三节 气象文化影响力提升工程
围绕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借助芜湖国家气象站被世界气象组织认定为“世界百年气象站”的影响力,建设安徽百年气象博物馆,在全市打造一批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推动气象科普业务化、常态化,不断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社会普及度和影响力。推动基层台站智能化改造,更好地展现气象部门科技型的属性。
专栏1 安徽百年气象博物馆 |
以芜湖百年台站历史为主,深入挖掘安徽百年气象历史,保护传承气象文化,在芜湖建设集教育、科研、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气象博物馆。依托博物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文化交流、研学实践、文艺展览等活动,打造芜湖市文化建设新地标和对外展示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
专栏2 气象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
以全市气象台站、中小学校、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乡(镇)综合气象信息站为重点,建设1个安徽省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和3个市科普教育基地;改造芜湖市气象科普馆;探索建立一支社会化的专业气象科普人才队伍;依托安徽百年气象博物馆、芜湖市气象科普馆,将芜湖市气象局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文化交流、研学实践、文艺展览等基地。 |
专栏3台站智能化改造工程 |
开展基层台站智能化改造,实施基层台站业务用房、业务平面、配套设施和业务设备的优化升级,改善基层气象台站业务运行环境,提升基层台站对业务运行的基础保障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