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来源:芜湖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1-12-17 浏览量:13

“十三五”以来,服务业已成为我市促增长的重要引擎、惠民生的主渠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的主阵地。根据《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进一步加快我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四个名城”、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建设人民城市,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总量规模稳步提升,发展贡献不断增强。服务业增加值稳居全省第二,从2015年的931.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804.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8.1%,较“十二五”末提高10.2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社会就业的吸纳能力不断增强,规上服务企业从业人数15.80万人,较“十二五”末增长192.4%;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743.90亿元,居全省第二,营业收入超十亿元的规上服务企业12家。2020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4.35亿元,年均增长10.9%。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态明显提高。线上购物、网络订餐、直播带货、夜间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猛,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亮点纷呈。2020年,全市限额以上商贸单位网上零售额228.17亿元,是2015年的5.6倍;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86.67亿元,年均增长8.5%。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5G+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联盟,软件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210.41亿元,较2015年增长180.4%,三七互娱首次入选全国互联网行业百强。获批国家级动漫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芜湖)园区;全市A级景区累计达34家,5A级景区创建实现突破,获评中国夜游名城,芜湖古城、松鼠小镇建成运营。智慧养老试点示范工程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创新驱动提速前行,发展动能深度激活。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2020年城市创新能力在全国创新型城市中位列第25位。科学技术平台建设快速推进,2020年全市拥有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个;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88个,其中国家级15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8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5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24家,其中国家级6家。建成国家工业机器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安徽省大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安徽省建设工程基础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级质检中心数量居全省首位。

载体平台日臻完善,集聚效应愈发彰显。建成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6个,省级服务业示范园区7家,总数居全省第二。全市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796.63亿元,实现税收48亿元,入园企业4489家,就业人员约16.24万人。创建省级电商示范园区5家,省级电商示范企业9家,国家级电商示范企业2家。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中国(芜湖)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正式获批,入选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中国快递示范城市。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政策环境明显改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一批服务业试点示范全面推进。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开展“不见面审批(服务)”,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活动,“四最”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建设积极推进,成功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88项。陆续出台《芜湖市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规定》《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意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芜湖市服务业优秀人才选拔工作暂行办法》等系列政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二)宏观形势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的新要求。随着新发展格局的加速构建,具有枢纽优势、制造业发展优势、产业创新优势和高能级开放平台优势的芜湖,围绕“四个名城”建设,理应在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国内市场、优化要素配置、服务业开放创新等领域作出更大作为。这对芜湖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品质化和多样化升级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带来的新机遇。随着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城市分工合作进一步深化,这为芜湖全面对接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高质量融入区域发展大局带来良机。有利于芜湖积极承接沪苏浙服务业溢出效应和辐射效应,强化与周边地区分工协作,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推动服务业高端化、品牌化和国际化发展。

产业变革纵深演进催生的新动能。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演进,服务业向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互动式方向发展成为大势所趋,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不断加速服务业内容、业态和模式创新发展。近年来,芜湖数字经济发展较快,通过数字赋能增强发展动能,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将有力促进服务业创新升级和提质增效。

城市发展新定位提出服务经济新诉求。“十四五”时期,芜湖将奋力打造智造名城、创新名城、开放名城、生态名城,加快建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人民城市。“四个名城”建设对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产业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相关领域发展进入腾飞阶段;围绕省域副中心城市、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和人民城市建设,适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需要扩大覆盖全生命期的各类服务供给,在文化旅游、新型商贸、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家庭服务等品质提升、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大作为。

与此同时,“十四五”时期我市服务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服务业发展程度与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要求不相匹配。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占比等均偏低,辐射带动作用发挥有待强化。二是服务业新兴领域竞争优势有待形成。传统行业仍占主导地位,结构层次低、效益低、经营模式滞后、创新活力不足等问题依旧突出。高端化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不足。三是高能级服务平台建设和龙头企业引进培育需要强化。服务业集聚区整体功能发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具有全国、区域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数量不多,现代服务业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不足;区域服务网络尚未形成,服务业开放以及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步伐有待加快。为此,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把握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变化,推动服务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上作出芜湖更大贡献。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创新发展、融合发展、集聚发展,积极构建“6+5”“芜湖服务”新体系,创响“芜湖服务”新品牌,优化市域服务业格局,推动城乡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长江经济带“两业”深度融合发展标杆、长三角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典范、安徽省服务经济开放创新发展新高地,为芜湖打造“四个名城”,加快建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人民城市提供坚实支撑。

(二)发展原则

创新引领,融合发展。依托“紫云英人才计划”和全域孵化区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鼓励企业深入推进技术、模式、业态和管理创新,推动服务业不同领域间,以及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要素集散能力,吸引“流”要素汇聚融通,形成整体联动。

市场主导,品质发展。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质量至上,以标准化、高质量为核心推动“芜湖服务”品牌创建。

重点突破,特色发展。围绕制造业发展需求,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补齐产业发展短板。依托服务业集聚区、功能性载体和平台,鼓励各县市区、开发区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形成特色彰显、优势互补、功能协调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优化环境,开放发展。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良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营商环境。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探索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拓展,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服务业开放。

(三)发展定位

长江经济带“两业”深度融合发展标杆。把握“智造名城”“创新名城”建设契机,聚焦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增强全产业链优势,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建成一批创新活跃、效益突出的“两业”深度融合企业、园区,以高质量的服务供给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在制造服务业发展上树立标杆。

长三角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典范。把握省域副中心城市、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和人民城市建设契机,扩大覆盖全生命期的各类服务供给,融合化、品牌化发展文化旅游,时尚化、品质化发展新型商贸,加大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供给,在服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上争做示范,确立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典范。

安徽省服务经济开放创新发展新高地。依托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开放平台优势,把握全域孵化区和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契机,以信息技术和先进文化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双自联动”“双圈协同”,协同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快对接融入上海临港新片区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确立在安徽服务业开放创新发展中的高地地位。

(四)发展目标

发展贡献更加凸显。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投资、就业的贡献稳步提高,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稳定在50%左右。

行业结构明显优化。以支撑芜湖制造业高端攀升、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为导向,有效提高服务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优化提升传统服务业态,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扩大新兴服务业供给,构建层次多元、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到2025年,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5%以上。

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服务质量明显增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全面提高,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企业和知名品牌。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达到25万元/人。

集聚水平持续提高。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完善,要素集聚能力显著提升,示范带动效应更加凸显。到2025年,新增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6家、新增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6家。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政务服务和监管水平全面提升。开放发展取得明显突破,服务贸易保持稳步增长,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和比例明显提高,利用外资范围进一步拓宽,到2025年,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140亿元,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达到25%。

芜湖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目标

序号

指标(单位)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长(%)

1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1804.2

3600

≥14

2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48.1

51


3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41.8

50


4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

49.362019

50


5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5.6(2019)

25

8

6

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家)

12

20


7

服务业税收占比(%

43.9

45


8

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家)

[4]

[6]


9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亿元)

18.39

140

≥40

10

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

11

25


11

新增省级两业融合示范单位(家)

——

[10]


注:[]为累计新增数量。

三、空间布局

(一)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引导

打造长江绿色生态湾、主城区、江北新区、西南片区和东南片区五大服务业集聚板块,形成功能强大的服务业发展中心。

绿色生态湾服务板块。依托三山到天门山优越的生态基础条件,积极推进龙窝湖体育生态公园建设,发展生态休闲、运动健康等服务业,打造服务市辖区乃至市域的城市生态健康体验中心。

主城区服务板块。包括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江南片及经开区。围绕高品质城区建设,进一步提升金融商务、文化旅游、新型商贸、教育培训等发展层级,壮大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依托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建设,加快发展航运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以云网及超算中心为重点,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长三角节点(安徽)集群芜湖东部片区建设。

江北新区服务板块。以前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西湾科技城为主体,面向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按照高品质新区标准,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新型商贸、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长三角节点(安徽)集群江北片区建设,重点发展物联网和产业互联网数据中心,支撑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发展。

东南片区服务板块。把握湾沚设区机遇,推动城区服务业提档升级,提升新型商贸、生态旅游、健康养老、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支撑湾沚区全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建设。依托空港经济区建设,大力发展航空服务、空港物流和电子商务,提升新型商贸与家庭服务等生活服务功能,打造东南片区新兴服务业集聚区。

西南片区服务板块。充分利用繁昌城区与三山经济开发区一体化发展契机,发展新型商贸、旅游、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打造宜居城区;瞄准三山经济开发区振兴发展需求,推动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快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长三角节点(安徽)集群三山片区建设。

(二)城市副中心服务业发展引导

以提升县城服务能级为核心,强化现代商贸功能,结合特色产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打造无为市和南陵县两个服务业发展副中心。

无为副中心。抓住江北新区建设和无为市区东拓、东部新城建设契机,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服务业扩规模、提品质。面向消费升级需求,积极引进商业新业态,培育家庭服务、健康养老服务,丰富生活性服务业供给。面向电线电缆等特色制造业发展需求,积极发展金融商务、现代物流、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

南陵副中心。充分利用生态优势,优化提升城区环境和公共服务功能,发展新型商贸、家庭服务、健康养老、乡村旅游、节庆文化旅游等。围绕快递物流智能装备等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发展金融商务、科技信息、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

四、突破发展六大主导性服务业

围绕新型商贸、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现代金融、商务服务六大主导性服务业,进一步巩固发展规模,加快提升服务业优势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一)新型商贸

构建差异化、特色化、便利化的商贸服务体系,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00亿元以上,新增入库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000家。

实施“载体提升”工程,推动实体商圈提质升级。探索编制“芜湖商业景气指数”,构筑体验式智慧化、艺术化商圈,布局建设集时尚产业名人、名企、名牌、名品的时尚高端集聚区,形成以“市级核心商圈、区县核心商圈、社区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区”为主体的商业中心体系。依托凤凰美食街、青山街、堂子巷等传统街巷,打造一批慢生活文化体验、多元化商贸美食、地方民俗展示等特色街区(美食街)。支持连锁经营企业在社区发展便民商贸服务网点,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生活服务圈”。

推进“互联网+”工程,创新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开展“皖美+”促消费系列活动,实施“提品质、创品牌、增品种”行动和“皖江首店”工程,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品牌价值的商贸企业。加强百善、耿福兴等老字号品牌资源挖掘保护,谋划建设一批“工匠手艺体验基地”和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举办“老字号嘉年华”系列活动,建设老字号数字博物馆。推动直播电商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等创新发展,深挖夜间经济、假日经济、银发经济、婴童经济等消费热点潜力。完善以乡镇为中心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性服务网点,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以线上经济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发展电子商务。高质量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鼓励商贸流通和制造企业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实现数字化转型。支持企业布局重点市场海外仓,鼓励国内电子商务企业、传统企业发展B2B出口业务,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业务。推动建设柏庄跨境电商产业园、新芜电子商务产业园、汇峰跨境电商数据产业基地、南翔万商跨境电商产业园、绿地全球进口商品(芜湖)运营中心等。推动设立皖南国际邮件互换局,配套建设海关监管场地,开行中欧班列,为跨境电商提供外贸发展新通路。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推进“数商兴农”,支持争创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到2025年,市级以上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3个以上,跨境电子商务总交易额超过140亿元。

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加快推动润信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繁昌锦绣大地农批市场、无为大地(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津湖农副产品批发大市场等项目建设,打造集产品交易、信息发布、电子商务、物流仓储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专业市场,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经营商向下游供应环节深度发展。大力发展国际商品采购中心,推动国际知名消费品和工业品的总代理和总经销在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聚集。推动大型商贸市场内外贸融合发展,开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工作,开拓市场空间。

专栏 1 新型商贸项目

汇峰跨境电商数据产业基地、三只松鼠电商产业链平台、三山港平行进口车交易中心、绿地全球进口商品(芜湖)运营中心、南翔万商跨境电商产业园、繁昌锦绣大地农批市场、瑞丰商博城芜湖新零售电商产业园、柏庄跨境电商产业园、镜湖新零售产业园、无为大地(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松鼠小镇、新芜电子商务产业园、津湖农副产品批发大市场、新麦跨境电商产业园生产基地、润信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金世纪五星级酒店项目、君澜酒店项目、芜湖城北商业中心、慕嘉投资电商服务产业园项目。

(二)文化旅游

以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基本建成长三角文化旅游热点城市、安徽省文化产业中心城市,文化旅游总收入1000亿元。

以“欢乐芜湖”建设为抓手,完善多元化现代文旅产品体系。全面提升观光旅游产品,精品化发展长江黄金观光线路。支持以芜湖科技馆、鸠兹古镇、安徽师范大学标本馆、奇瑞工业园、博物馆等重点,建设有影响力的科普研学旅行目的地。支持方特旅游区、新华联鸠兹古镇、松鼠小镇等重点文旅企业跨区发展、品牌化经营,提高夜游市场影响力。分类指导发展夜间经济聚集区,建设10个以上户外露营活动场所,打造“夜宿”品牌。以鸠兹古镇、十里江湾、美食街等为主体,发展康养游文旅产品。加快开发特色文创商品,加大芜湖铁画等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开发。发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广告产业园等平台作用,促进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型文化消费业态。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主题公园集群、山地体验等十大旅游新热点。

专栏 2 十大旅游新热点

主题公园集群新热点:以方特旅游区、松鼠小镇、新华联、芜湖古城等为代表;

山地体验新热点:以马仁奇峰、丫山、珩琅山为代表;

城市记忆新热点:天主教堂、冰冻街、青山街、雨耕山、范罗山等为代表;

现代演艺新热:方特演艺、芜湖大剧院、阿里云老船厂智慧港、芜湖长江嘉年华等为代表;

夜游经济新热点:以芜湖方特、芜湖古城、十里江湾、松鼠小镇、马仁奇峰等为代表的。

赛事体验新热点:以红杨山汽车公园、繁昌慢谷电竞小镇、无为万年台山地运动等为代表;

长江大湾新热点:以十里江湾、天门山等为代表;

旅游装备新热点:以湾沚区航空产业园、京东全球航空货运枢纽港、奇瑞房车营地等为代表;

影视休闲新热点:以芜湖古城、鸠兹古镇等为代表;

乡土生态新热点:以何湾·花海石林、许镇·富美湖乡、烟墩·原乡体验、孙村·山居慢享、平铺·田园乐享、红杨·古镇探访、六郎·圩田水乡、红庙·红韵印迹、开城·茶养文化、峨桥·油彩乡涧十大乡村旅游集聚区等为代表。

以全域旅游为突破,全力打造重点文旅载体。加快长江、青弋江“两江”文旅走廊建设,打造标志性文旅“滨江秀带”。支持方特主题公园、松鼠小镇、鸠兹古镇、芜湖古城、马仁奇峰、西河文化旅游区、陶辛荷花小镇等做精做优。依托朱家桥、芜湖湿地、蛟矶庙、“蓝色多瑙湖”等生态景观打造生态公园,依托大浦世界、陶辛水韵等景点创建国家游憩公园。支持无为打造红色旅游区、湾打造全域旅游休闲区、南陵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支持建设繁昌慢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多样化发展特色街区小镇,规划建设机器人设计创意街区、特色商业街和历史文化名街区,打造环市区特色风情旅游带。积极打造4A级及以上景区、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特色旅游名县(镇、村示范点)等品牌。

完善软硬件设施,提升文旅服务发展水平。实施文化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完善服务配套设施。构建“快旅慢游”交通体系,打造“个性交通”短驳交通系统,实现4A级以上旅游景区连接公路达到二级公路以上水平。全面发展智慧文化旅游,建设“宝藏芜湖”城市智慧文旅融媒体平台,实现“一部手机游芜湖”。健全完善旅游品牌营销体系,培育一批文旅IP品牌,扩大文旅品牌知名度;创新营销形式,吸引草莓音乐节、迷笛音乐节等进驻,助力打造时尚之城。

专栏 3 文化旅游项目

芜湖方特复兴之路、明日中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园项目、“梦湖湿地.山里中国旅游度假区、方特旅游区升级改造、三七互娱平台项目、颐高数字文化创意园、芜优共享创意产业园、昆仑决总部基地项目、白茆镇乡村旅游项目、方特五期、六期;大砻坊科技文化园二期、芜湖古城二期、荆山魔法小镇、滨江文化产业园;安徽顶峰1979文化产业园、红杨玫瑰小镇、陶辛荷花小镇、红杨镇春华秋实田园综合体项目、忆江南田园综合体项目、红杨山汽车体育公园、西河文化旅游区、芜湖古鸠兹历史文化园项目、湾沚东草湖湿地公园、新芜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芜湖文化旅游创意街区、珩琅山文化水镇、六郎水上慢城生态旅游集聚区、九十殿文博艺术村项目;南陵霭里生态度假特色小镇、芜湖大浦“我家农场”特色小镇、燕子洞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南陵乌霞景区旅游开发项目、大浦二期旅游开发项目;“江南慢谷”田园综合体、繁昌慢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春谷水云间、奇瑞途居房车露营地二期、大马仁5A级旅游景区、桃冲矿遗址公园;峨桥镇环浮山旅游开发项目、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暨“油彩峨桥”田园综合体;陡沟水产文旅特色小镇、红庙寻红特色小镇、无为市全域旅游项目、无为市田园综合体项目、西九华旅游服务业集聚区、无为米芾文化主题公园、无为奥体广场、万年台景区提升工程;“三湖一坝”湿地公园项目。

(三)现代物流

以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为抓手,有效整合物流资源,优化物流空间组织网络。到2025年,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12%左右。

完善现代物流体系。以港口物流、空港物流、保税物流、铁路物流、快递物流、产业物流和应急物流为重点,同时积极发展城乡配送物流、农产品及冷链物流。加快推进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实施芜湖港智慧港口示范项目,打造芜湖港朱家桥外贸综合物流中心、裕溪口煤炭储配交易物流中心、三山临港产业物流中心和荻港建材交易物流中心,加快建设江北港口公用物流码头,推动芜湖港向现代化综合物流型港口转型。加快推进芜湖航空货运枢纽港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空港物流。依托综保区叠加中欧班列始发站、跨境铁路物流园区、中欧跨境贸易(湾)TIR物流基地,培育跨境贸易新业态。用好用足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支持设立跨境电商交易平台,鼓励建设出口海外仓和海外运营中心。以皖南快递产业园为载体和先导,进一步强化“一园四区一中心”园区枢纽辐射功能,建设“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应急物流队伍,加快构建应急物流体系。开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型冷链物流服务,壮大冷鲜食品、冷藏药品等冷链物流。加强物流信息对接,打造绿色便捷高效的城乡商贸物流共同配送体系。

拓展现代物流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建设,完善公共外库等仓储配送设施,培育一批供应链管理企业。继续推进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构建以“一单制”为核心的“空铁水公多式联运”体系。加快网络货运发展,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网络货运交易信用评价体系。深化发展智慧物流,鼓励发展数字云仓,引导大型物流配送基地数字化升级。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第四方物流企业,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布局建设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航运保险、航运金融、航运信息、航运法律、国际货运代理等航运服务业。

提升物流载体平台辐射能力。推进物流园区资源整合和运营管理创新,构建“两枢纽三组团六中心”物流节点体系。两枢纽包括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朱家桥物流区和裕溪口物流区)和长三角全球货运航空枢纽(空港物流园、林安商贸物流园、福隆电商物流中心等)。三组团以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综合物流组团(安得智联物流园、皖南物流园、芜湖综合保税物流园、塔桥物流园)、三山综合物流组团(宝特物流园、中桩物流园、宇培物流中心)、江北综合物流组团(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物流园、润信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及未来规划产业物流中心)为重点。六个物流中心包括冰欧物联网冷链科技、无城、高沟、繁昌、南陵城东和石涧物流中心。


图1“两枢纽三组团六中心”物流节点布局

 

专栏 4 现代物流项目

芜湖(京东)全球航空货运枢纽港、林安商贸物流园、湾沚区中欧跨境贸易TIR公路物流产业园、安徽途虎养车智能仓储、物流项目;芜湖港朱家桥外贸综合物流园区一期项目码头工程、国家物流枢纽朱家桥物流区多式联运(铁路站场改造工程项目)工程、国家物流枢纽裕溪口配套区大宗散货集散中心、京东芜湖智能供应链产业园项目、旷云智能产业科技园项目;安徽中桩物流有限公司散杂货码头及物流园项目、海螺三山智能仓储项目、东汇港务港口陆域配套及物流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双汇仓储物流项目、芜湖宝特多式联运枢纽中心项目;荻港综合港口物流园区、芜湖市砂石集散地及仓储物流项目;富春网营物联智能供应链基地项目;南陵韵达综合体项目;无为大地城乡冷链仓储高效物流集配中心项目、无为高沟港区公用码头工程、无为电子商务物流园项目、农佳畜禽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中心项目。全国长江船舶交易中心项目。

(四)科技服务

加快构建全创新链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全域孵化区,争创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省)技术创新中心,基本建成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聚集区。

打造应用型研究开发服务体系。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组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搭建一批研发创新平台,构建“资源+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共享模式。加快建设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和皖江科创路演中心,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

——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共同体。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任务,支持高校院所、企业自建或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以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任务,支持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农业装备、第三代半导体工程研究中心、多品类食品大数据等争创分行业国家级、省级产业创新中心。鼓励哈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大芜湖智慧城市研究院、西电芜湖研究院等提质升级。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为核心任务,鼓励行业龙头联合上下游企业和科研力量,组建新型创新合作组织和利益共同体,联合攻关“卡脖子”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到2025年,省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达到20家,企业创新联合体达10家。

——深度对接一批大院大所。争取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芜湖设立分院分中心。引导驻芜高校院所、龙头企业,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中科大先研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优质科教资源,联合打造人工智能、能源、大健康领域等若干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南开大学、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等高校院所合作,打造集高端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发展、区域协同创新等于一体的高等研究院。鼓励大院大所在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瓶颈技术和关键问题。鼓励县(区)、开发区与大院大所加强深度合作,创新实施“科技智囊团”行动,吸引大院大所教授博士来芜挂职,到2025年,形成“县县(区)通大院大所、(开发)区区有博士教授”的科技创新格局。到2025年,合作的大院大所达到30家以上,每年开展的产学研对接超100次,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0亿元。

打造长三角创新成果孵化区。加快建设专业化创业孵化载体,提升孵化器专业服务能力,构建专业化的科技孵化服务体系。

——建设“全域孵化”能力体系。支持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砻坊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产业化方向转型升级。支持海螺、奇瑞等龙头企业围绕产业共性需求和技术难点,建设特色产业孵化器,发展“孵化+创投”“互联网+孵化”“孵化+教育培训”等新型多元孵化模式。打造一批集研究开发、孵化加速、成果转化、创投基金、服务机构、专业化运营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到2025年,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100家,实现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县(市)区、开发区全覆盖。

——打造国家级双创特色载体。推动高新区中江科技园、江北新区湾谷科技园、经开区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中心、鸠江创新创业孵化国际社区等重大创孵园区建设,加快打造一批集研发设计、创新转化、场景营造、社区服务、人文生态等为一体的创孵社区(楼宇)、科创“飞地”、大学科技园等,打造创新创业芜湖品牌。

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检验检测、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技术咨询、科技金融等,建设全创新链科技服务体系。

——提升发展检验检测服务。以国家工业机器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安徽省大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安徽省建设工程基础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完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推动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安徽省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飞机通用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项目,以及南陵快递物流智能装备产业研究院、都市智造产业园、安徽特种电缆产业创新研究院、无为羽毛羽绒检验检测中心、国家电缆中心在线检验检测平台、南陵省级大米检测中心等建设,创建国家级检验检测集聚区。

——加快发展技术转移服务。加快推动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芜湖分中心、浙江科技大市场芜湖技术转移中心、湾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吸引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芜设立研究院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创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示范基地,推动科技成果在芜产业化。鼓励技术转移机构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加强市场化运营,实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支持技术转移机构创新服务模式,为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跨领域、跨区域、全过程的技术转移集成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

——强化发展知识产权、技术咨询和科技金融服务。推进皖江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搭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网络,实现“线上大平台、线下大市场”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化知识产权服务。依托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大力推动代理、转让、登记、鉴定等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结合地方需求设立芜湖发展研究院;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整合专家资源和科技资源,构建一批专业化高端科技智库。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完善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金融支撑体系。强化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子基金运用,推进科技支行建设。

专栏 5 科技服务项目

公共研发平台。新一代汽车电子公共研发创新中心、安徽省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工业机器人质量与可靠性公共检测中心、适航动力系统研究中心创新平台、增材制造(3D打印)智能装备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中电科芜湖通航产业技术研究院、鼎恒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春谷食品健康技术研究院、南陵县快递物流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

企业研发平台。新一代新能源汽车共性技术研究院、新一代智能网联商用车研发平台、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及成套装备研究中心、汽车智能协同控制系统开发与验证公共服务平台、汽车智能制造技术及装备研发创新中心、汽车智能座舱研究中心、通用飞机型号研发与产业化平台、航空装备维修检测研究中心、航瑞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发中心、卓尔航空螺旋桨研发平台、中欧(芜湖)飞行器设计研发中心、华东光电航电研究中心、繁昌矿区无人驾驶技术研发中心、基于三代半导体的高功率通讯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创新平台、芜湖半导体微显示重点研发创新平台、新型触控显示器件及一体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板显示玻璃基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铜基新材料产业研究院、节能玻璃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绿色节能建筑防水材料研究中心、节能环保型聚酯树脂新材料研发平台、埃夫特先进机器人研发和创新平台、现代农业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研发中心、智能厨卫电器创新研发中心、新型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链协同创新中心、芜湖市流体物料储运装备研发创新平台、应急救援智能识别搜救装备工程研究中心、量子信息工程中心、安徽轻量化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拟自然生态工程技术及装备研发创新平台、智慧物流与供应链技术创新中心、多品类食品大数据综合创新应用工程中心、安徽特种电缆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安徽省电线电缆燃烧性能性能实验室、健康食品产业研究院、羽毛羽绒产业研究院。

(五)现代金融

深度对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优势金融资源,大力引进新业态,推动金融服务创新,构建较为完善的金融产业链。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达350亿元。

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实施“上市公司五年行动计划”,大力培育上市后备企业,持续加大上市挂牌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各类优质企业上市挂牌发展,建设“上市服务引领区”。鼓励企业发行债券、票据及各类创新金融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展资产证券化。规范发展私募股权基金,畅通募、投、管、退等各环节,每年举办一届私募基金高峰论坛,鼓励私募基金在芜湖注册登记,充分发挥资本力量驱动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债券市场,设立绿色产业基金,加快构建综合化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做实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等基金,按照“基地+基金”“产业+基金”模式,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一基地一产业一基金”投资基金体系。

丰富金融服务业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大力度发展数字金融、文化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打造皖江金融服务中心。做大做强皖江金融租赁、奇瑞徽银、新安金融、扬子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推动金融机构增资扩股、上市挂牌,实现跨区域经营发展。实施金融中介机构引进计划,支持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保险经纪等中介服务机构在芜湖设立分支机构,吸引各类公募、私募、投资基金等向芜湖集聚。打造高品质功能载体,加快集聚金融后台服务要素。

推动金融服务创新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科技金融、航运金融、汽车金融等,鼓励人工智能技术在资产管理、授信融资、客户服务、风险防控等领域应用,构建全流程智能金融服务模式。设立新金融发展专项基金,形成1-2家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新金融企业,打造新金融品牌。鼓励金融机构设立汽车金融分公司,扶持奇瑞徽银等开展汽车金融业务。鼓励金融机构为航运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深入开展航运金融保险服务和衍生品服务,建设航运金融公司。鼓励金融机构在自贸区芜湖片区设立分支机构,积极争取金融机构下放相关审批权限。探索以新型贸易为核心的贸易便利化服务体系和投资便利化机制,不断深化金融综合改革。强化金融交流,积极承接上海金融中心的溢出效应。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保险资金参与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民营企业发行企业类债券及利用其他融资工具,拓宽债务融资渠道。

(六)商务服务

以总部经济、人力资本服务、高端专业服务、产品服务和外包服务等为重点,构建特色分明的商务服务格局。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推进海螺总部大楼、湾谷总部经济园、仁联集团总部经济园区、无为建筑业总部等项目建设。加强政府和总部企业的对话机制,推行政府部门与总部企业对口联系服务制度,切实解决总部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加大对“有品牌、有实力、有经验、有成长性”的企业集团招引力度,积极引进企业营销中心、投资中心、财务中心等职能性总部、区域性总部。加快培育体现芜湖产业优势的企业集团,鼓励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与本地企业联合。

创新发展人力资本服务。围绕“人力资源服务+高端人才服务”发展方向,构建“皖江人力资本价值指数”,打造增值性创新人力资本平台品牌。服务人才强市、“双招双引”,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招聘、培训、人事代理、劳务派遣、技能鉴定等服务,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和管理咨询、高级人才寻访、人才分类评价、人才测评等业态,支持人力资本产业园争创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支持发展“互联网+”人力资本,推进人力资本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加快发展高端专业服务。以法律服务、咨询服务、广告会展等为重点发展高端专业服务。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专业咨询策划等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经济、信息、投资等咨询服务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推动展览、交易、会议、节庆等融合发展,探索“会展+优势产业”“会展+文化旅游”等模式,推动会展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

提升发展产品服务和外包服务。依托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服务外包产业园,以金融服务外包、电信运营服务外包、人力资源外包、供应链管理外包、应用软件开发与维护外包等为重点,积极承接国际及国内跨国公司服务转包,争创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鼓励企业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健全售后服务认证制度和质量检测体系,完善产品服务体系。

专栏 6 现代金融和商务服务项目

依托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推进金融产业服务基地、金融大数据服务基地以及安徽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基金、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美保互联网保险等项目建设。谋划建设有特色的基金小镇,打造一站式金融集聚区。芜湖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创建工程、镜湖区“互联网+灵活用工”项目、仁联资本、繁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暨科锐国际。

五、提升壮大五大成长性服务业

提升壮大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家庭服务、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五大领域,加快形成新增长点。

(一)健康养老

推进“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全域化布局、全龄化服务、全产业链发展”的康养新格局,建成长三角西翼健康服务中心。

多样化发展康养产业。大力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疾病预防、健康养生、高端养老、康复保健、健康评估、体育服务等现代康养产业,打造多层级康养联合体。促进养老服务业与教育培训、健康、体育、文化、旅游、家政等融合,鼓励有基础、有条件的企业、机构推进智慧化养老应用和发展新型健康养老。依托珩琅山玫瑰谷、丫山风景区、殷港艺创小镇等,建设特色“健康小镇”。搭建医养结合一体化服务圈,建设医养产业示范基地。鼓励无为、繁昌、湾等加强与上海杨浦、静安、普陀,南京的秦淮、鼓楼,杭州拱墅、上城、富阳、临安等养老服务链接,探索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合作,发展旅居养老、异地养老,打造皖南旅居康养核心城市、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试点城市。围绕体育强市,加快推动市奥体中心升级改造、神山公园智慧体育设施和市跳水游泳馆等项目建设。发挥十里江湾、赭山、神山、三公山、珩琅山、龙窝湖、奎湖、扁担河等资源禀赋优势,拓展特色体育项目和主题赛事活动,发展体育服务产业,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创新区。打造“乐动芜湖”智慧体育平台,鼓励和支持发展智慧健身房、线上健身等新业态。积极发展智能服务型机器人、“智能硬件+云平台+服务体系”综合系统平台、可穿戴设备显示屏等养老服务相关的新型信息消费品。

全面提升康养服务品质。鼓励知名养老服务品牌在芜湖布局设点或托管经营,探索建立跨区域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支持养老机构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多渠道推介康养产业,搭建长三角地区康养产业发展论坛等平台,扩大康养品牌影响力。深入推进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开展国家、省级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创建活动,打造精品示范医养结合机构,推动社区建设运动促进健康服务中心。统筹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开展市级农村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探索互助性养老服务等模式。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开展“家庭照护床位”试点。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落实新建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标准,推动老旧小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达标。

优化康养产业发展布局。实施养老服务三级中心运营提升行动,明确县、乡镇(街道)、社区(村)养老服务指导(服务)中心功能定位和运营模式,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管理、设施配备、服务质量标准等,提高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服务能力。引导集聚养老服务资源,建设养老服务业综合园区。完善康养设施,打造4-5家健康旅居养老示范基地,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增加适老性项目。

配套完善康养服务资源。加快出台康养机构等级评定办法及居家上门服务标准,创新养老服务体制机制,建立居家养老长期照护“喘息服务”制度。加快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依托第五人民医院创建康复医学中心,提高中医药特色诊疗水平。实施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方案,到2025年,培训养老护理员8000人次,其他相关人员、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人2000人次。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打造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养老护理员实训基地。健全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完善人才相关优惠政策。组织开展全市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参加国家级、省级和长三角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

专栏 7 健康养老服务行动

老旧小区养老服务用房配置行动。推进老旧小区养老服务用房通过国有闲置资源改造、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完成养老服务用房配置,充分考虑区域内老年人分布情况,合理设置养老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家庭养老功能支持行动。落实家庭养老责任,大力发展“嵌入式”小微养老机构,推行政府购买“喘息服务”。实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培训计划,借鉴长三角等地服务品牌经验,普及居家护理知识技能。

智慧养老服务水平提升行动。实施“智慧养老”,打造智慧养老产品用品产学研基地。建设市级智慧养老综合监管信息平台,整合各类养老服务资源,推广智能终端设备,开展线上线下养老服务运营,提升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平,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

重点项目。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北区建设项目、安徽医药健康学院(筹)项目、芜湖市奥体中心二期工程全民健身中心、三山龙窝湖体育生态公园、鸠江区体育公园、弋江区新兴铸管老厂区地块体育公园、湾沚区体育中心项目、来邦养老长者安全监护系统建设项目。

(二)教育培训

积极引进高端教育培训资源,更加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服务,健全现代职业教育和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区域教育中心。

建立适应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体系。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进一步发挥芜湖社区大学作用,建设社区教育培训基地。发展老年教育事业,建设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完善的市县区老年大学(学校、教学点)体系和老干部活动中心。加强芜湖“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完善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网络培训服务体系。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加快推进高职教育“双高计划”,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职高专院校、中职学校和一批骨干特色专业(群),支持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创建职教本科。研制职业教育产教对接谱系图,构建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融合”发展模式,积极发展高级管理人才、专业人才、技能型人才培训。支持创建产教融合示范区县,支持湾区打造职业教育样板区,高水平打造芜湖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到2025年培育5个省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50个产教融合型企业和2个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全面推动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化发展。加大对教育培训机构质量监督监测力度。鼓励发展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校外教育,创新发展技能培训、兴趣培训。创新教育培训运营模式,推进教育培训数字化、品牌化发展。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推动建立长三角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积极参与安徽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争创省级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推动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在共建职教集团、校长挂职、师资研修、学生联合培养、共建专业、实训基地等方面开展合作。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专栏 8 教育培训项目

皖江学院新校区、安徽工程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安徽工程大学国际设计师学院、芜湖市湾沚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双高计划”项目、安徽扬子职业技术学院本科建设、安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及中公教育华东地区非学历职业培训基地、安徽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市产教融合综合体、安徽中医药高专创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芜湖电缆工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实训中心、无为中学东校区、西湾花园中小学项目、芜湖市特教中心、芜湖机械工程学校实训基地项目、芜湖春谷智能职业技术学院、芜湖科技工程学校新校区和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二级学院(南陵智能物流职业技术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中科大智慧城市研究院、安徽扬子工学院项目、安徽艺迪优教育科技中心项目、国家高新区HR小镇、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白马校区、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中心、殷港小镇产教融合基地、芜湖卅三教育综合体项目、芜湖顶峰高级艺术中学、南陵县快递物流产教融合集聚区项目。

(三)家庭服务

实施家庭服务提升行动,加快建设专业化、网络化、规范化、品牌化的家庭服务体系。

培育家庭服务市场主体。培育1-2家标杆型家政服务企业,打造一批示范项目,加快家政行业转型步伐,促进家政企业规范管理、协同发展。加强行业服务监督,构筑科学有序的服务管理体系,建成芜湖市家政互联网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立体化平台体系。

创新家庭服务业态模式。鼓励发展家庭理财、园艺、保健、心理服务、婴幼儿照护服务等新业态,拓展家庭管家、家庭病护等高端服务,推动家庭服务与养老、育幼、物业、快递、健康、零售等业态融合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鼓励集中托育、育儿指导、养护培训等育幼服务发展,创新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社区家庭服务,大力发展物业管理、家庭保洁、日常用品配送等。

提升家庭服务水平。实施家庭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引导模式创新,提升家庭服务品牌效应,2025年知名品牌连锁企业达5家以上。鼓励家庭服务进社区,支持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嵌入式家政服务网点。实施家庭服务经营管理人才和职业人才培训计划,建设家庭服务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家庭服务业产教联盟。构建家庭服务信用信息平台系统,建设家庭服务行业诚信体系。

专栏 9 育幼服务项目

托育设施建设项目。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2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其中3岁以下婴幼儿人数较多的县(市)区每年建成1个普惠性托育机构。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到2025年,基本实现全市城镇社区托育机构全覆盖,全市托位数基本满足群众需求。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项目。加强儿童宜居环境建设,以营造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成长环境为导向,推动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试点项目。完善母婴设施配套,在具备条件的公共场所普遍设置专席及绿色通道。

(四)信息服务

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到2025年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800亿元,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云数协同创新应用标杆、“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

全力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长三角节点(安徽)集群。强化江北、三山和东部片区功能引导,重点发展面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网络时延要求较高业务需求以及网页浏览、科学仿真等网络时延不敏感业务需求的数据中心,探索建设开放性AI计算中心、量子计算应用研发中心,构建超级算力和存储平台,打造辐射长三角、服务中部地区的数据中心集群。推进长三角“数据湖”、生物应用大数据支撑中心、智慧南陵数据中心等平台建设,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增设芜湖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连点,探索建设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

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5G网络建设,新建改造5G基站13000个以上,实现全域5G覆盖,打造5G网络标杆示范工程。采取更加经济有效的方式推进5G网络逐步向农村地区延伸。实施“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重点推进15个行业的5G应用,初步形成5G创新应用体系。持续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开展量子通信专网试点建设,促进物联网全面发展。

推动数字创新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的交流合作,重点推动第三代半导体、新型显示、智能设备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聚焦汽车操作系统、汽车声场和流场计算CAE软件、计算光刻EDA软件、供应链信息共享ERP软件等领域,构建面向行业的工业软件云服务平台。依托高分芜湖中心,加快推动安徽(南片)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中心落地,建设“通、导、遥”核心产业聚集区,打造“中国视谷”“安徽智谷”。大力推进人工智能、5G、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技术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贸易流通、休闲旅游、教育健康、交通出行等深度融合,构建智慧城市建设新模式。搭建智慧长江平台,实现长江干线智慧监管。加快建设芜湖大数据产业园暨中国电信云计算中心二期、空间信息与应用中心等,做大做强优势产品。加快建设芜湖动漫产业园、软件信息产业园等一批重点园区。

创新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产业园,突破数据集成和边缘处理、工业数据建模与分析等关键共性技术,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与企业级对象标识解析系统。以三只松鼠、中联农机、海螺、奇瑞等为示范,持续推进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实施“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工程、“皖企登云”提质扩面行动,支持汽车及装备制造、新型显示、机器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通用航空等产业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骨干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上下游资源,推动企业间系统的横向集成。

专栏 10 信息服务项目

芜湖科技文化中心(江北)、高新生态科技谷、湾谷科技园、芜湖大数据产业园暨中国电信云计算中心二期、阿里老船厂数字生态产业园、镜湖区软件产业园、中科大智慧城市研究院公共服务平台暨产业孵化基地、镜湖区产业互联网平台集聚基地、阿里巴巴芜湖电商运营中心、58企服数据产业园、罗兰小镇新媒体数字园区、繁昌竞皇电竞二期、湾谷数字软件园项目、智慧南陵数据中心、无为城东电子商务服务业集聚区、阿里巴巴(繁昌)客户体验中心、繁昌智慧园区、羽绒羽毛互联网交易平台、大唐网络中国云IDC(数据中心)、博洛克电缆产业供应链平台、湾沚文化数字信息产业园、北航创新园。

(五)节能环保服务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支持参与组建安徽环保产业集团,基本建立节能环保服务体系。

建立节能环保服务体系。支持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咨询、节能诊断、污染源监测、环境损害评估监测、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第三方治理等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在全市实施能耗交易,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园区污染集中处理等重点领域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广产业园区、工业集聚区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支持采取环境绩效合同服务模式引入服务商,推行环境治理整体式设计、模块化建设、一体化运营。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排污权交易、绿色认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新兴节能环保服务业,以及碳资产管理、碳咨询、碳排放权交易等。支持海螺研发碳捕集技术和装备,拓展应用范围。探索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平台,支持回收行业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推广“互联网+回收”新模式,推进芜湖格力废旧家电回收集散中心项目建设。探索建立逆向物流体系,支持专业化公司提供个性化再制造服务。

依托产业转型推动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鼓励奇瑞、海螺等大型重点用能企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鼓励节能环保综合性企业对节能环保模块进行剥离,开展市场化节能环保业务。鼓励拥有成功经验的企业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提供社会化节能环保咨询服务。鼓励节能装备生产企业积极开展服务化转型,为用能单位提供前期设计、中期施工、后期运维等系列服务。

推动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充分激发民营企业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创新活力,引导民营资本参与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打造一批节能环保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实验室。支持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节能环保技术成果转化落地。

六、推动“两业”深度融合发展

围绕四大支柱产业、十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方向,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以高质量的制造服务供给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服务+”支柱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行业龙头“一企一策”、中小型制造企业“一行一策”、产业链供应链“一链一策”的转型路径,助推支柱产业转型升级。

汽车及零部件。以产业创新能力和全产业链优势提升为重点,全面提升品牌影响力和高端产品市场竞争力。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鼓励奇瑞参与组建安徽汽车产业创新联合体,建设安徽省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汽车产业综合性创新中心,联合大陆电子、信义汽车部件、莫森泰克等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整体研发能力。实施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工程,鼓励整车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硬件+软件+平台+服务”的集成系统,提升离散化资源整合能力,推动产业从单项信息技术应用向集成化、智能化应用突破。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工程,建设“人-车-路-网-端-云”协同的基础设施,引进培育一批平台服务、通讯服务和基础设施提供商,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共享出行示范,探索特定场景下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运营及应用。推动奇瑞商用车与物流企业、科技企业合作,建设智慧物流示范园区。

电子电器。以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及供应链整合为重点,加快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提升价值链整体水平。实施“5G+”赋能行动,支持美的、格力等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进5G与智慧家居融合,促进新型体验类消费发展;支持行业龙头向生产柔性化、经营管理平台化、产品服务生态化转型,推动内外部供应链协同优化。实施科创新生态专项行动,建立高端家电产业生态平台,组建芜湖高端家电研究院,建设健康电器创新产业研究院,拓展产品种类。

材料。搭建绿色发展促进平台,提高材料产业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产业绿色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实施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示范行动,推进重点行业碳中和,鼓励海螺水泥、新兴铸管、楚江新材等龙头企业加强储能技术研发和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实施重点行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实施核心关键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鼓励加强与长三角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强材料基础研究、工程化转化和产业化应用衔接;加快安徽省铜基新材料产业研究院、节能玻璃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绿色节能建筑防水材料研究中心、节能环保型聚酯树脂新材料研发平台等载体建设,提升企业创新和产学研联合转化能力。构建完善产业数字化生态服务体系,提升关键设备、关键流程数据采集和应用分析能力,加快推动危险工艺自动化、安全巡检智能化,提升安全生产数字化管理水平;鼓励研究机构、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建立紧密的协同合作机制,推动供应链数字化协同。

电线电缆。以供应链、创新链和金融链的“多链协同”为重点,加快推进高等级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检验检测平台和多层级资本市场建设。实施高能级平台支撑工程,组建省特种电缆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争创省级产业示范基地,争取建设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加快推动安徽省电线电缆燃烧性能实验室等载体建设。构建“特色产业链+工业互联网+金融资本”新模式,加快发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大力培育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充分利用风险化解基金,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支持无为经济开发区抢抓机遇建设自贸区联动创新区。

(二)“服务+”新兴产业发展提速

聚焦十大新兴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领域,围绕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增强全产业链优势,加快培育壮大服务主体,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提升面向制造业的专业化、社会化、综合性服务能力,提高新兴产业链整体质量和水平。

实施强基赋能工程,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商务咨询、检验检测等制造服务业,支持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设计创新,推进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争创省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和十大新兴产业综合性创新中心。支持奇瑞集团牵头组建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中科院微电子所快递物流智能装备机械创新设计研究院;支持组建耕整机械、收获机械、产后加工机械、畜牧机械等高端农业装备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加快组建国家通用航空产业创新中心、航空动力科技创新中心。积极培育国家级和省级工业设计研究平台。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航空(低空经济)产业等领域发展,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综合性中试及检验检测、试验认证等平台。支持创建以奇瑞汽车智慧交通、楚江科技铜基材料为方向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实施融通赋能工程,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工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创新发展,推动资源高效利用、供需精准匹配和价值共享,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全力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长三角节点(安徽)集群,加快建设市工业云中心、市政务云中心、市超算云中心、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推动工业互联网从单点智能走向全局智能,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和供应链一体化协同水平。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从产品供应商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鼓励金融机构对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全周期个性化融资租赁、保险等服务。推动人工智能全面赋能制造业,支持企业引进开发人工智能产品和系统;围绕医疗、教育、交通、商贸、金融、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场景应用“揭榜挂帅”,打造一批标杆性应用示范。

实施集成赋能工程,增强全产业链优势。加快发展总集成总承包、节能环保服务和制造衍生服务,增强全产业链发展优势。支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装备、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领域骨干企业整合资源、延伸链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鼓励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形成高效协同、弹性安全、绿色可持续的智慧供应链网络。鼓励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从提供产品向提供服务转变,拓展研发设计、品牌管理、现代供应链、检测维修等高增值服务。发挥奇瑞、中车浦镇庞巴迪等龙头企业优势,发展汽车智能出行服务、轨道交通维保服务等。推动物流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提高面向制造业供应链协同需求的物流响应能力。

(三)“服务+”未来产业培育壮大

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工程计划,加强全链条服务,全要素保障,实现“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聚力打造新思路的试验地、新事物的生发地和新产品的首发地。

增强未来产业发展原始创新供给能力。支持组建皖江实验室,争创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鼓励市属国企、在芜高校、新型机构、中小企业以及各创新中心参与未来研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设立未来研究院、未来技术学院,支持企业独立或牵头组建“创新应用实验室”。推行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政产学研用金”深度合作模式,厚植产业资本赋能机制,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未来产业培育链。深度参与长三角(安徽)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强与长三角科教资源融合。

强化平台思维推动未来技术应用场景落地。鼓励企业独立或牵头组建“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打造未来产业孵化平台及创新要素共享平台,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类众创空间,为新思路、新创意的落地提供“一揽子”创新要素资源服务。推动各类平台互联、信息共享、要素聚合,推动新技术与生产、生活、生态、治理各领域全环节融合,构建多维度、可持续的场景体系。

加强面向未来产业的企业和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围绕“城市投资合伙人计划”,积极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鼓励知名投资机构及龙头企业联合市级国有投资平台对新经济企业战略投资。聚焦未来产业领域,引进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加强政策集成支持。制订未来产业人才高校培养计划,引导在芜高校增设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细分领域研究方向。

七、保障措施

充分发挥本规划对全市服务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强化政策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体制机制、要素资源等保障,确保本规划顺利实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发挥市推进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作用,研究制定服务业发展重大战略和政策,统筹协调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市级相关部门根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推动各区、县(市)政府成立相应协调推进机构,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和推进举措,健全统分结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服务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提升行业组织作用。加大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向和原则,促进服务业行业组织规范运营,鼓励发展国际性、区域性行业组织和新兴服务业行业组织。推进现代服务业领域的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健全内部治理结构,提高社会组织专业化水平。加快部分政府职能向行业组织转移,提升其在行业自律管理、行业公共服务、政府决策参谋、标准规范制订和宣传推介交流等方面的能动作用。

(二)强化体制保障

营造公平诚信市场环境。利用好我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认真落实信息报送制度,严格落实上报信用信息审核把关制度。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记录,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失信奖惩机制。加大符合产业前沿发展方向、信用良好的现代服务企业扶持力度,对严重失信企业实行行业限期进入等限制措施。探索建立芜湖市统一服务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持续推进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支持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通过制定实施团体标准加强行业自律、监督和管理。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实施知识产权护航工程。加大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简化优化知识产权审查和注册流程,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推动知识产权产业化和商用化,加快专利密集型、商标密集型、版权密集型产业发展。实施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立芜湖知识产权人才储备库。推动建立一批知识产权中高端服务机构,加大对知识产权运营机构的扶持力度。

(三)强化要素保障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家支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政府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持方式。重点支持符合现代服务业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特征、代表产业发展前沿或引领产业创新的现代服务业项目。持续优化使用股权投资、融资增信、贷款贴息、项目补助和政策奖励等多种方式,缓解服务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大财政对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

保障土地要素供给。建立完善符合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需求的投资强度和用地标准,加强服务业用地保障,对符合条件的现代服务业重大事项、集聚区和领军企业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优化用地结构,健全现代服务业用地管理机制。大力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存量土地,多措并举支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

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实施地方金融体系和融资结构调整优化工程,构建地方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等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实施推进企业上市五年行动计划,推动更多服务企业上市挂牌和直接融资,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并购重组。不断完善芜湖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探索“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产品,鼓励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以及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鼓励境内外金融机构在芜设立分支机构。

强化服务人才支撑。深入推进“紫云英人才计划”,实施服务业人才专项计划,大力引进培育符合芜湖服务业重点发展方向的人才和团队。完善以知识资本化为核心的激励机制,通过技术入股、管理入股、股票期权等多种分配方式,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吸引集聚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提升服务业高端人才在住房,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

(四)强化评估考核

加强任务实施管理。明确规划在“十四五”时期服务业发展中的战略引领地位,按年度将主要目标和重大事项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充分考虑地方产业特色和区域差异,细化传导落实。建立以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质量提升工作年度统计、考核体系,创新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跟踪分析机制,适时开展规划实施的效果评估和监督检查,将重点目标完成情况纳入政府质量工作考核,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完善统计监测评估制度。建立符合芜湖产业发展新趋势、适应服务业特点和业态模式创新的分类标准和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大数据在现代服务业统计运用。建立健全有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示范区、示范企业的监测评估。按年度将主要目标和重大事项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探索建立第三方考核评价制度。组织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结合评估情况,进行动态修订调整。建立相应的事后评估奖惩机制,强化问责制度,确保重大项目建设和政贯彻执行和具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