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

来源:芜湖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8-05-12 浏览量:11

各县、区人民政府,省江北产业集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大桥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驻芜各单位:    现将《芜湖市“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8年4月24日(此件公开发布)


 芜湖市“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为推进健康芜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7号)、《安徽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文件规范,结合芜湖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为重点,以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为基础,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卫生计生各项工作,有效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医疗卫生综合实力。全市卫生和计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目标与任务基本完成,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丰硕。芜湖市先后被国家列为首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市、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市、精神卫生综合管理示范区、全科医生服务模式和执业方式试点市、公立中医院分类补偿试点市。全面实施了药品零差率销售,积极稳妥实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药收入快速增长势头得到遏制,公立医院药费占比逐年下降,医院收入含金量大幅提升。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我市已经建成由市、县级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主体,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二五”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71个,其中医院7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乡镇卫生院188个。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06人,拥有注册护士2.44人。医疗机构共有床位数18424张。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服务可及性进一步增强。建设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项目2个、省级重点专科项目12个、市级第三周期医学重点(扶持)学科项目32个;获批中医专业国家级重点专科4个、省级重点专科专病13个、市级重点专科10个、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2个和省级名老中医工作室1个。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突显。“十二五”期间,我市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人口增长总体态势平稳,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保持在95%以上,圆满完成“十二五”末人口控制目标。出生人口性别比不断下降,2015年度降至110.27。“单独二孩”政策落实平稳有序。大力实施奖特扶制度,计划生育家庭奖扶制度、特别扶助制度进一步完善,计生特别扶助对象奖励标准大幅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市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全面加强,鸠江区、三山区获得国家优质服务区,镜湖区、弋江区获得省级优质服务区。   

 ——重大疾病防治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卓有成效。适龄儿童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建卡率均分别保持在90%、95%以上。累计救治贫困肺结核病人3110名,艾滋病病人救治比例达90%以上。实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部分县区实现消除疟疾目标。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重性精神病规范管理率均分别为88.46%、68.75%、84.75%、92.08%。镜湖区创建成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弋江区、鸠江区和繁昌县创建成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成立了芜湖市精神卫生指导中心,初步建成三级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全面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84.96%。婚前医学检查率为96.77%。补助农村住院分娩孕产妇9.62万余人,孕产妇保健管理服务人次达35.2万人次。全面实施降低孕产妇死亡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和农村妇女两癌检查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医疗保障水平达到新高度。新农合筹资水平逐年提高,2015年人均达480元/年。住院实际报销比2015年提高到57.09%,有效减轻了参合居民的就医负担。积极开展大病保险,缓解了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农合住院累计补偿77.03万人次,基金累计补偿支出27.55亿元;门诊累计补偿1441.08万人次,基金累计补偿支出1.99亿元;大病保险累计补偿1.47万人次,基金累计补偿支出2763.94万元。    

——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实现新突破。建成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并形成覆盖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区域卫生信息化体系。建设了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信息系统。建立市临床检验中心、影像会诊和质控中心以及心电会诊中心。开发了“芜湖卫生健康网”门户网站,提供健康咨询、预约挂号、检验检查结果查询等惠民便民服务。

    (二)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力打造“健康芜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三五”时期我市卫生计生事业不仅要为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健康保障和民生支撑,也要为经济转型升级和中高速增长打造新引擎、注入新动力,为全体居民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健康服务,与城市发展的新目标、新定位相匹配,与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相协调,与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卫生计生服务需求相适应。    

一是“四个全面”的战略新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健康保障和人口环境是基础;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卫生计生事业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取得突破,不断释放卫生计生改革红利;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卫生计生部门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卫生计生领域必须强化行风建设,扎实推进反腐倡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风政风的新变化。    

二是供给侧改革的新要求。卫生计生事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有需求侧的问题,但更突出的是供给侧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医疗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服务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不足与卫生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居民对卫生计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获得优质医疗资源的愿望也更加强烈。推动卫生计生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切要求我们树立“大健康”的理念,更加注重政府与市场两手并用,着力在改革资源配置方式、丰富公共产品的供给、创新服务模式和提升能力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进展。    

三是人口结构的新变化。“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对优化我市的人口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有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再生育人群的年龄结构变化,将导致高危孕产妇、高危新生儿和出生缺陷的风险有所增加。这不仅对包括医疗卫生机构在内的公共资源造成压力,更给我市妇幼健康服务资源和服务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我市人口老龄化处于快速发展期,老龄化程度还在不断加重,老年人口医养结合需要更多卫生资源的支撑,康复、老年护理等薄弱环节更为凸显。同时,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肿瘤等慢性病日趋成为主要疾病负担。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必须主动适应人口结构、城市布局和服务需求地变化,优化卫生计生资源配置,强化人群健康管理,努力满足居民健康服务需求。    

四是信息化和医药科技的新技术。“十三五”时期,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创新卫生计生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体验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卫生计生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医药科技不断突破,基因技术、精准医疗、脑科学等前沿医学科技不断发展,将促进健康服务手段革新和新医学模式地产生。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落实“健康中国”建设总体部署,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强基提质为保障,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人才、科技和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加快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推动实现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推动发展方式由疾病管理为重心向健康管理为重心转变,全面提升全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打造健康芜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增强卫生计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群众获得感,为芜湖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打造现代化创新之城提供坚实健康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公平公正的原则,把保护人民健康作为卫生计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公平、可及、共享的要求,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健康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和计划生育权利,探索建立具有我市特色的新型卫生计生服务体系,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实施“三医”联动,更加注重政府与市场两手并用,更加注重卫生计生事业与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更加注重制度创新和服务模式转变。    

——坚持政府主导,开放发展。强化政府对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领导责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人力、物力、资金投入和政策保障,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健康服务业开放发展的新环境,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坚持层级分明,均衡发展。充分考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资源现状,统筹不同区域、类型、层级医疗卫生资源的数量和布局,分类制定配置标准,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坚持突出重点,协同发展。卫生工作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健康促进与教育为先导、预警应急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实现医学模式转变,推进卫生医疗事业协同发展;计生工作要以经常性为主,以宣传教育和技术服务为重点,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面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扎实推进深化医改向纵深发展,稳妥有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和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大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努力提升出生人口素质和人民健康水平,全面推进健康芜湖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框架,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更高水平的健康服务,城乡居民健康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二)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发展趋势和基础条件,“十三五”时期,我市卫生与健康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国民健康素养显著提升,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到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高。以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城市为目标,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技术水平,诊治疑难杂症水平明显提高,大幅降低市外转诊转院频率,建设一批省内乃至国内领先的诊疗项目和特色专科。    

——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合理,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服务可及性、公平性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得到较好满足。   

 ——健康服务模式有效转变。机构间的分工协作更加紧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推开,符合实际的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立,形成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一体化、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健康促进成效显著。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普及,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初步形成,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   

 ——健康产业全面发展。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完整的健康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健康产业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口全面均衡发展。全面两孩政策平稳实施,全面提高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服务水平,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进一步优化,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均等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三)指标体系。表 1 “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15年

2020年

属性

健康水平

人均预期寿命(岁)

78

预期性

婴儿死亡率(‰)

4.42

<7

预期性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5.85

<9

预期性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17.55

<18

预期性

健康管理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10

>20

预期性

居民电子档案建档率达(%)

84.96

>90

预期性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88.66

>90

约束性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86.97

>90

约束性

65岁以上老年人规范管理率(%)

88.46%

>70

约束性

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

68.75%

>60

预期性

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

84.75%

>60

预期性

重性精神病规范管理率(%)

92.08%

>80

预期性

以镇(街道、公共服务中心)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0

>90

约束性

肺结核发病率(/10万)

52

≤55

预期性

医疗卫生服务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5.04

7

预期性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06

2.71

预期性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2.44

3.38

预期性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0.71

2

约束性

社会办医院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0.46

1.8

预期性

30天再住院率(%)

<2.4

预期性

人口与计划生育

总人口(万人)

389.83

401.6

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4.17

6

预期性

出生人口性别比

108.05

≤115

约束性

医疗保障

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医保支付比例(%)

70

75

预期性

大病保险政策性补偿比(%)

55

60

预期性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

28左右

约束性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科学配置医疗资源。科学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职能及布局,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对临床专科建设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支持,提升临床专科整体服务能力与水平。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重点支持肿瘤、心脑血管、儿科、精神、感染、妇产等薄弱领域重点专科诊疗能力提升,提升专科综合服务能力,降低市外就医率。加强常见病、多发病相关专业,传染病、精神疾病及急诊急救、重症医学、血液透析、妇产科、儿科、中医等临床专科建设,全面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支持以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公私合营等多种形式兴办各级医疗机构。按照城乡一体化、政策平等化、类别多元化、管理规范化的工作原则,给予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到2020年,全市形成依托省属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为龙头,以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为核心辐射皖南区域的全省区域医疗分中心。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建设、信息化互联互通建设、绩效考核机制建设等,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覆盖城乡、职责明确、功能完善、服务规范、信息畅通、保障到位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诊治、康复服务能力。进一步拓展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功能,改善住院病种结构,提升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筛查、儿科等医疗服务能力。支持县级医院(含中医医院)业务用房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重点加强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能力建设,到2020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达标率达到95%以上,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1.2张,打造形成30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   

 提升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积极推进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及星级示范创建,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向中心乡镇卫生院集中,扶持实力较强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创建二级综合医院。将乡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并入乡镇卫生院,整合妇产科和计划生育技术力量,强化乡镇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职能。推动中心乡镇卫生院检验、影像、心电、脑电、病理等信息与县级及以上医院诊断中心互联互通、技术共享。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健全预防、健康教育、保健、医疗、康复、计生等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家庭病房运行模式,服务范围向健康人群、慢性病康复人群、居家养老人群等延伸。推进社区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2020年,建设1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训指导中心,创建2个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加强村级卫生能力建设。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巩固完善村卫生室补偿政策,加强对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考核。保障并逐步提高乡村医生收入,推动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对艰苦地区乡村医生继续加大补助力度。采取公建民营、政府补助等方式,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和设备采购。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人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对乡村医生免费开展培训和拓展培训。推动乡镇卫生院领办村卫生室。健全乡村医生准入、竞争上岗、到龄退出和考核退出机制。完善老年乡村医生生活保障机制。完善村卫生室执业风险防范机制。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以打造区域医疗中心为目标,积极发展优质医疗资源,在肿瘤、心脑血管、呼吸等薄弱专科领域,重点支持省级综合或专科医院建设,建成一批省内乃至国内领先的诊疗项目和特色专科。全面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的诊疗水平,重点加强县外转诊率较高病种所在临床专业科室的建设,提高县域内就诊率,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依托三级医院重点专科、优势专科,积极推进专科、专病医联体建设,打造区域内紧密协作的一体化、全过程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完善联合体内成员单位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积极主动完善采供血体系建设,增加(优化)无偿献血点设置,完善献血配套设施,提高供给血液安全性,有效满足临床用血需求。持续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充分发挥护理在提升医疗质量中的积极作用,完善护士规范培训机制,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到2020年市级以上医院床护比不低于1∶0.6。建立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对医疗质量等监管,开展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医疗服务诚信体系,促进医疗行为和医疗费用阳光化。建立医务人员执业监管信息系统。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基本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建立分级诊疗病种目录,改革医保付费方式;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建立双向转诊信息平台;推动基层首诊,分流公立医院普通门诊;落实财政补偿政策,加大并保障对城乡医疗机构的投入;制定分级诊疗价格政策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收费标准。

专栏 1: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园建设项目:拟投资超过20亿元在芜湖市三山区建设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园建设项目,包括建设一所综合性医院和健康养老及养老护理基地。项目总用地面积约469.6亩。建成拥有医院床位1000张,康复护理床位1000张,健康养老床位1000张,集综合医疗、养老护理、健康养老、预防保健、中医养生、国医研究等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及健康养老产业示范产业园。

    皖南精神卫生中心: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预计设置病床400张。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改善我市重性精神病住院床位紧张局面,有效提升对精神病患者的诊疗能力。

    中德芜湖国际康复医院综合体大楼项目:大楼规划建设面积61832平方米,按照三级康复医院的设置标准要求建设,各项功能完备。建成后能够将皖南康复医院(市五院)打造成为集医疗、护理、康复、科研、教学、防保于一体并具有康复治疗多功能的现代化医院综合体,充分体现康复医院特色。

    市中医医院儿童中医特色治疗中心项目:依托芜湖市中医医院实践摸索出的具有明显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一系列治疗方法,打造集医疗、保健、教学为一体的三级儿童中医特色医疗机构。可有效改善我市儿童就医的紧张局面,满足芜湖市区、四县以及皖南地区患儿的医疗保健需求。

    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项目:结合市第一人民医院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新生儿专业)的带动作用,建设芜湖市区域儿童医学中心,提升我市在儿童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急救等方面综合服务能力,满足芜湖乃至皖江地区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

    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及改扩建项目: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至九华中路313号原“住建委大楼”地块。整个项目分二期实施,一期对原“住建委大楼”进行改扩建,设置床位200张,满足市妇幼保健院迁入要求;二期新建住院部等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综合楼,设置床位600-800张,力争到“十三五”末达到三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

    (二)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平可及。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整合资源,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重大疾病防治信息共享、联防联控的协作制度,推进重大疾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创新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机制。落实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补偿政策,完善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机制。完善政府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协调机制,优化防控策略,建立以基层为重点的慢性病防控体系,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95%以上,及时做好疫情调查处置。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到2020年88%以上已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的县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100%已达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的县区达到消除标准,基本消除血吸虫病危害;保持100%的县区消除碘缺乏病,人群碘营养总体处于适宜水平。深入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保持高水平的国家免疫规划常规免疫疫苗接种率。加强与周边地区疾病防控工作经验交流和疫情信息共享,及时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动态,提前预警和部署防控措施,降低传染病流行危害。    

提高公共卫生与职业病防治能力。积极承接国家及省级公共卫生与职业病防治项目。继续加强学校卫生工作,落实教学环境监测、学生常见病防治、学生健康检查等;继续加强全市生活饮用水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做好城市饮水安全状况信息公开工作;不断开拓空气污染对人群影响监测、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放射性本底监测等。实施以食品安全、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等为主要领域的卫生监测与风险评估工作。开展职业病危害普查和防控,加强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监测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高医用辐射防护监测与危害控制水平。提升医疗卫生机构职业病报告、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鉴定、救治能力。加强职业人群健康教育,推动用人单位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促进试点。    

进一步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完成市级妇幼保健机构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整合,强化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支持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改善妇幼健康服务条件,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在孕产保健、出生缺陷防治、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计划生育方面的技术与服务能力。建设一批妇幼健康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鼓励拓展满足妇女儿童健康需求的特色服务。规范和强化人才培训,积极培养妇幼健康学科带头人,加强基层妇幼健康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完善出生缺陷监测体系,积极开展三级预防工作,落实各项防控措施。进一步完善妇幼保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加强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效率。    

促进老年人与残疾人健康。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开展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推广以慢病管理、中医药和老年营养运动干预为主的适宜技术,优先保障老年人基本健康需求,到202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有效改善老年人群营养健康状况,降低失能风险。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引入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开展老年心理健康和心理关怀服务。积极防治老年痴呆症。加强残疾人健康管理和社区康复,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先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完善医疗卫生机构无障碍设施,改善残疾人医疗服务。    

加强卫生应急能力。紧紧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其他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两大任务,推进县乡两级急救体系建设。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突发急性传染病综合监测、快速检测、风险评估和及时预警能力建设,提升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监测预警水平、应对能力和指挥效力,到202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响应率达到95%以上。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应急准备和处置能力,到2020年人禽流感等突发急性传染病现场规范处置率达95%以上。完善重大自然灾害医学救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推进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建设。结合我市人口数量、分布密度、地理特点、交通状况等实际,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网络,救护车辆、人员配置基本达到国家、省规定标准。中心城区平均急救反应期达到10—20分钟,形成指挥统一、反应迅速、布局合理、装备精良、功能完善、服务良好,并与各级医疗机构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的院前急救服务体系。    

推动精神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鼓励培育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精神疾病治疗服务体系,增强精神卫生机构收治能力,改善精神疾病患者就医条件,增加精神疾病社区防治机构,大幅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现诊断和治疗管理水平。加强精神障碍患者登记和管理率,开展焦虑、抑郁等常见精神障碍早期筛查和干预试点,抑郁症治疗率显著提高,到2020年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80%以上。推进精神卫生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芜湖市精神卫生中心和芜湖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整合现有资源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网络和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网络与溯源平台建设,加强食源性疾病管理和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建设。完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优化企业标准备案,落实企业标准主体责任,实施全过程食品、食用农产品质量标识制度,落实全过程可追溯管理和问题产品主动召回制度。推进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兽药、抗菌药治理活动。推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积极推进“明厨亮灶”工程建设,深入开展隐患排查和各类有针对性的专项整治行动,提升量化分级动态管理质量。继续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人员队伍和实验室能力建设,提高本地食品监测覆盖率,加大高风险食品专项监测力度,定期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   

 推进健康精准脱贫。加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大重大疾病、地方病防控力度,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登记、救治救助和服务管理。到2020年,有贫困人口的县域重大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公共卫生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建立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管理数据库。健全完善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府兜底保障相互衔接的医疗保障体系,实行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结算机制,贫困人口大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和保障,个人合规就医费用实行年度限额封顶。全面开展贫困人口健康促进,有效控制和减少贫困人口多发病、慢性病的发生发展。

专栏 2:公共卫生提升工程

    公共服务提升行动:继续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以及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计生监督协管、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服务。

    慢性病综合防控行动: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开展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及综合干预,癌症早诊早治,脑卒中、心血管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筛查干预,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干预,重点人群口腔疾病综合干预。

    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开展艾滋病、结核病防控,实施流感和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开展手足口病、狂犬病、布病、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麻风病等传染病的监测及早期干预,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

    精神疾病防治行动: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推广心理健康服务,建设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

    国家免疫规划扩大行动: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开展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及麻疹、乙肝等疫苗可预防重点传染病监测。

    重点寄生虫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开展血吸虫病防控、疟疾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重点地方病防控。

    健康老龄化行动:实施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心理健康与心理关怀,开展医养结合试点、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全面实施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实施精准康复,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

    妇幼健康提升行动:开展农村妇女“两癌”检查,实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开展再生育技术服务,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

    职业病防治行动:加强职业病防治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职业中毒和核辐射应急救治能力,开展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实施医疗卫生机构医用辐射防护监测。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超过500万元,用于购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相关设备,用于提高食品中化学和生物污染物、食品添加剂、常用农药残留、常见真菌毒素、食源性致病因子快速筛查和鉴定等能力。

    院前急救站点建设:加强院前院内紧密协作,对医疗急救资源合理布局、合理配置,形成指挥统一、反应迅速、布局合理、装备精良、功能完善、服务良好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现代化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

    (三)推进健康促进,优化健康环境。    

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建立健全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把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快推进各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市、县级健康教育基地,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普及基本健康知识,到2020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0%。推进“12320”卫生热线建设。继续开展健康中国行活动,重点围绕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烟限酒、心理健康、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毒品危害等主题,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在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健康信息获取等方面的素养。关爱青少年生殖健康,减少非意愿妊娠。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指导实现全覆盖。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健康素养促进活动。建立覆盖县区的健康素养和烟草流行监测系统,推进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活动,建立健全烟草流行监测体系,15岁以上人群烟草使用率控制在25%以内。    

推进健康细胞工程。推进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广泛开展健康促进县市区、健康社区、健康家庭工程,到2020年,初步建立一批健康细胞工程。大力培养城乡健康指导员,加强基层健康促进与教育服务力量,推进医疗机构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到2020年形成3—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城市健康生活e站,成为温馨、多样的健康教育中心、健康促进中心、家庭签约医生服务基地。开展健康城市建设效果评价,实现科学、动态管理。推进健康村镇建设,提高农村居民卫生素质和健康水平。力争到2020年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卫生县城(镇)达到5%,省级卫生县城达到100%、省级卫生镇达到30%。    

增强人民体质。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场地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逐步对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等运动健身场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群众健身休闲项目,到2020年,经常性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36%。    

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完善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和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创建卫生城市。组织实施2015—2020年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扎实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和以改水改厕为重点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推进城乡卫生整治全覆盖。加强城镇背街小巷、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场所的卫生管理,集中力量整治乱倒、乱排、乱搭、乱建等现象。重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问题治理,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到2020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动城镇供水设施向农村延伸,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安全巡查覆盖90%以上的镇。    

规范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实施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病媒生物综合预防控制策略,推进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服务市场化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防控病媒生物管理办法》,健全全市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对蚊蝇鼠蟑等主要病媒生物的监测调查,重点加大对粮食、餐饮、食品加工制作、集贸市场、居民小区等病媒生物适宜栖息的重点单位的检查,完善防蝇防鼠设施,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除四害”活动。到2020年,城市病媒生物的监测率提高到100%,县城提高到75%。

专栏 3:健康促进推进工程

    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健康城市与健康村镇综合试点,农村改厕,病媒生物监测,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示范村建设。

    健康素养提升行动:继续开展健康中国行活动,重点围绕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烟限酒、心理健康、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毒品危害等主题,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在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健康信息获取等方面的素养。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健康素养促进活动。推进健康促进县区、健康社区、健康家庭建设。建立覆盖县区的健康素养和烟草流行监测系统。

    学校健康教育与促进提升行动:以中小学为重点,加大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推广开学健康教育第一课活动,强化学校履行传染病防治、教学环境、饮用水卫生等各项卫生管理职责,规范学校卫生日常管理行为,做好学校因病缺课监测、不明原因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处置;开展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加强学生近视、龋齿、肥胖等常见病防治工作;加强学校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健康科普专项行动:加强健康科普平台建设,重点办好市级健康类节目和栏目,打造权威健康科普平台,推进健康科普示范和特色基地建设开发,评选和推广优秀科普作品,培养健康科普人才,建设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办好养生保健类节目和栏目,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健康知识。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提升行动: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公益宣传活动,开发膳食和身体活动技术指南,实施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开展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系列活动、重点人群心理关爱行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助行动。

    国民营养行动计划:开展营养、食品安全知识科普宣传,实施贫困地区营养干预行动、生命早期1000天营养行动、学生营养改善行动、老年人群营养改善行动、临床营养行动、平衡膳食与全民健身行动,开展营养和食品安全监测与评估,构建营养、食品安全基础数据平台。

    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行动:开展城乡饮用水卫生监测、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以及空气污染等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和人体生物监测。

    (四)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   

 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并完善以基层中医药服务为重点、公立中医医院为主导、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创新中医医院模式。开展集团化管理试点,加强医疗联合体和中医专科联盟建设。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科室和中药房,实施中医馆(国医堂)进社区工程。促进社会办中医加快发展,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妇科、儿科、骨伤、肛肠等非营利性中医专科医院,到2020年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提供的中医服务量力争达到20%。加强中医护理人员配备,提高中医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护理水平。    

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推进市中医院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县中医院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诊疗能力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提升中医优势病种的医院中医门诊诊疗服务能力和研究能力。大力支持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加强中医康复机构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各类中医康复机构,支持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拓展服务领域。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原创思维和现代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有机结合,寻找防治疾病的创新路径和手段,促进中西医药协调发展。加强中西医临床协作,提高重大疑难病、急危重症临床疗效。支持中医机构根据安全有效的传统名方和名老中医的经验方自制膏、丹、丸、散等普通制剂,鼓励将特色中药制剂筛选开发成中药新药和养生保健食品。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到2020年基层中医诊疗量占诊疗总量的比例力争达到30%,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    

弘扬中医药文化。大力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弘扬中医药文化丰富内涵和品质。推进中医药养生保健巡讲进基层、进机关、进校园。建设1—2个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加强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使广大公众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感受中医。加强对外交流,通过联合办院、定向培养等方式提高我市中医医疗保健水平。完善中医药科普知识与文化传播体系,推进中医药文化机构和设施建设。

专栏 4:中医药事业建设工程

    中医医疗服务建设项目:市中医医院中医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项目、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中医馆建设、中医药集团建设。

    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建设区域和基层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加强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和中医医院康复科服务能力建设,建设中医医疗技术评价应用推广基地,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在中医医院及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设立治未病中心,提供规范中医健康干预服务;推动建设一批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中医养生保健基地。

    中医医养结合试点项目:选择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其他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养结合试点,探索中医药健康养老的模式和运行机制。

    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建设项目:丫山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依托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博物馆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五)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稳妥实施生育政策调整。依法全面实施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的人口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宣传,引导群众有计划实施生育行为。统筹推进生育政策、服务管理制度、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和治理机制综合改革。开展政策实施情况评估和跟踪监测,加强对人口统计相关指标的监控,建立出生人口预警机制。推进再生育审批信息化,依法依规查处政策外多孩生育,维护良好生育秩序。    完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继续加强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坚持“一票否决”,严格目标责任制考核。通过生育政策完善、利益导向等综合措施,减少违法生育人群,促进生育公平,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继续深化“村居为主”暨诚信计生工作机制,逐步向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过渡。合理调控人口规模,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市域城市化进程,有效促进人口机械增长。积蓄市区人口承载力,促进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人口规模的有机匹配。健全网上预约办理计划生育证件服务平台,整合、提供生育登记审批、生殖健康检查、孕前优生监测、孕期保健、领取住院分娩补助以及儿童保健、预防接种等服务。结合我市“四区四县”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以人口发展功能引导人口合理分布。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探索建立人才引进、流动、保障、激励和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储备、利用的新机制,推进我市由人口流出大市向流入大市和人力资源强市转变。进行人口总量、结构、动态分布、健康素质等问题的动态监测、分析评价和科学预测,建立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目标人群的服务管理。有效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将流动人口出生人员纳入性别比治理范围,建立健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相关制度,深入开展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以及溺弃女婴等违法犯罪行为。制定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和妇女发展的经济社会政策,依法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全力推动家庭和谐幸福。加快完善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的政策体系。加大对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病人、计划生育“空巢”、特困家庭的帮扶救助力度。建立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制度,为城乡符合生育政策并准备怀孕的夫妇提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完善生育关怀制度,促进生育关怀行动、青春健康教育、“平安保障”项目受益面进一步扩大,对城镇和农村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三级以上)后的夫妻,自女方年满49周岁以后,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一定标准的扶助金。为三级以上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人员发放一定标准的特别扶助金。对农村只有1个子女或2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家庭,父母年满60周岁以后,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一定标准的奖励扶助金。关怀关爱流出人口和留守人群特别是留守儿童,积极开展留守家庭服务活动,促进社会融合。探索新形势下,保护家庭传统功能和促进家庭发展的社会政策。    

落实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均等化服务。按照常住人口(或服务人口)配置资源,将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卫生计生服务体系,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建设,建立与居住证制度相适应的服务工作机制,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实施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和促进行动,满足流动人口健康需求。加强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区域协作,健全双向考核机制,将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人口总数,实行以流入地为主的目标管理双向考核,促进流动人口计生工作“一盘棋”格局的形成,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率达95%以上。完善信息统计和动态监测工作制度,推进流动人口信息共享,开展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和相关工作研究。

专栏 5:人口发展和质量提升工程

    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制定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完善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稳定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网络队伍,统筹推进生育政策、服务管理制度、家庭发展扶持体系和治理机制综合改革。

    计划生育家庭民生保障:完善和推进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保障和改善计划生育家庭民生,提升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加大计划生育年老奖励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力度。

    人口质量提升项目:提供育龄群众免费优质的生殖健康服务,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加大出生缺陷防治,做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项目,重点培训风险评估和咨询指导。

    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计划:实施农村夫妇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孕期唐氏综合症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地中海贫血防控、先天性心脏病防治等。

    流动人口健康维护计划:开展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流动人口健康促进行动、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

    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建立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制度,为城乡符合生育政策并准备怀孕的夫妇提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

    (六)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提高薄弱地区和薄弱业务领域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薄弱地区和薄弱业务领域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农村医疗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强健康医疗体系建设中薄弱环节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重点疾病防控体系、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监督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卫生应急体系信息化建设,加强医学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开展中医传承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健全健康医疗信息惠民体系。围绕支持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业务,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居民健康卡的广泛使用。建立人口全覆盖、生命全过程、中西医并重、工作全天候、制度全对接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机制,开展“健康芜湖云服务计划”,整合健康医疗服务信息、行政服务公开信息,统筹建立人口健康信息资源开放服务,提升人口健康公众信息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模式。    

推进健康医疗“互联网+”体系建设。完善健康信息平台,以基础资源信息、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四大数据库为基础,建设公共卫生管理、医疗健康公共服务、基本药物制度运行监测评价、卫生服务质量与绩效评价、人口统筹管理和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协同。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健康医疗服务和养老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开展健康医疗物联网应用示范,提升医疗机构临床诊疗规范性和医疗质量,提升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促进提高居民健康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