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与环境. 1
第一节 社会经济状况. 1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成就. 1
第三节 “十三五”发展面临形势和挑战. 4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规划目标. 5
第四节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5
一、指导思想. 5
二、规划原则. 6
第五节 主要目标及发展战略. 7
一、主要目标. 7
二、主要工作指标. 8
三、发展战略. 9
第三章 “十三五”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10
第六节 健全卫生计生服务网络. 10
一、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 10
二、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10
三、健全医疗服务网络. 11
四、健全计生服务网络. 11
第七节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内涵建设. 11
一、疾病预防控制内涵建设. 11
二、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内涵建设. 12
三、妇幼健康网络内涵建设. 13
四、卫生应急组织内涵建设. 13
五、血液保障内涵建设. 14
六、精神卫生防治内涵建设. 14
七、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建设. 15
第八节 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和能力. 15
一、强化医疗服务管理. 15
二、加强临床能力和专科建设. 15
第九节 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16
一、稳妥推进全面两孩政策. 17
二、加强计划生育基础工作. 17
三、提高家庭发展能力. 17
四、深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18
第十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8
一、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18
二、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19
三、建立全民医保制度. 19
四、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19
五、建立综合监管制度. 20
第十一节 提升卫生人才和科技水平. 20
第十二节 加强信息化建设. 21
第十三节 加快中医药发展. 22
一、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22
二、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22
三、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 22
第十四节 加快推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 23
第十五节 推进健康精准脱贫. 24
第四章 规划实施保障. 24
第十六节 强化组织领导. 24
第十七节 完善投入机制. 24
第十八节 强化规划宣传. 25
第十九节 加强监测评估. 25
宣城市“十三五”卫生和计划生育
事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我市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人口计生综合管理体制改革为抓手,以解决市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和稳定低生育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核心,提前完成了主要健康和人口计生指标,基本完成了各项规划任务,实现了卫生和人口计生事业的全面进步。“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攻坚期,更是推进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为规划好“十三五”期间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推进宣城经济融入长三角城市群、苏浙沪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以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准确把握卫生计生事业内外发展环境和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按照《宣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和国家、省有关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编制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和江苏、浙江接壤,地处皖苏浙3省交汇区域,处在沪宁杭大三角的西部腰线上和长三角城市群中心,是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前沿阵地。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辖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代管县级宁国市。全市总面积1.2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8.9%。2015年全市户籍人口279.9万人,常住人口259.2万人。
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71.5亿元,较上年增长8.2%;固定资产投资1283.4亿元,较上年增长12.6%;财政收入188.9亿元,较上年增长8.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16.7亿元,较上年增长7.7%(轻、重工业分别增长3.1%和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2.5亿元,较上年增长12.6%;三大产业增加值依次为121.3、486.3和363.8亿元,同比增长4.2%、7.7%和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02.4元,较上年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08.6元,较上年增长9.4%。
“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快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逐年提高,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婴儿死亡率由2010年6.19‰下降到2015年3.4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10年8.37‰下降到2015年4.71‰。全市卫生行业拥有固定资产总值17.83亿元。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从2009年开始启动基层医改为重点的新一轮医改,对基层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运行经费补偿措施。2015年调整完善基层医改政策,对基层医疗机构不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面推行财政经费定向补助,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办法,健全村卫生室经费保障机制。从2012年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将医院补偿渠道由药品加成、医疗服务收入、财政补助三个渠道调整为医疗服务收入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2015年全面实施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完成“三同步”改革任务,全面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稳步实施药品带量采购。启动探索“3+3”分级诊疗模式,积极组建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推进按病种付费和临床路径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由2010年95.7%上升到2015年101.4%,住院实际补偿比逐年提高到60%以上。
卫生计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持续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目标,慢性病人群高危行为得到明显改善,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升,食品安全工作体系日益完善,2015年食品监测样品及时完成率117.3%。医疗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完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依托乡镇卫生院加强农村医疗急救分站建设,卫生应急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卫生资源总体规模加快发展,人均卫生资源拥有量持续增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生数1.95名、注册护士数2.05名、床位数4.33张,较2010年分别增加了87.5%、89.8%、101.4%,医疗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得到提升。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中医药服务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医药认同感不断提升。平稳有序实施单独两孩政策,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不断完善,加强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扶助关怀。开展全员人口数据质量提升活动,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巩固“村为主”和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生育政策调整有序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势头有效遏制,家庭发展取得新进展。
依法行政和综合监管水平不断提升。积极推进卫生计生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市、县两级卫生计生机构整合,组建市、县两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职能转变,大力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监督执法质量和效果不断提高。有力推进卫生计生系统精神文明和政风行风建设,坚决遏制行业不正之风。完成**、援疆等各项医疗卫生援助任务。
专栏1 “十二五”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 ||
指 标 | 2010年 | 2015年 |
健康指标 | ||
(1)人均预期寿命(岁) | 76 | >77 |
(2)婴儿死亡率(‰) | 6.19 | 3.21 |
(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4.71 | 4.07 |
疾病预防控制指标 | ||
(4)传染病报告率(%) | 97.41 | 99.43 |
(5)救治艾滋病病人(例) | 53 | 244 |
(6)发现并治疗肺结核患者(万) | 0.12 | 0.11 |
(7)农村以乡镇、城市以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 98.92 | 99.78 |
(8)重点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 64.42 | 85 |
(9)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率(%) | 19.43/32.52 | 84.34/92.05 |
(10)总体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状态的县(市、区)比例(%) | 100 | 100 |
(11)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 | 96.05 | |
爱国卫生指标 | ||
(12)卫生厕所普及率(%) | 72.5 | 86.91 |
(13)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县(市)覆盖率(%) | 34.78 | 83.33 |
妇幼卫生指标 | ||
(14)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 79.49 | 88.54 |
(15)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 | >95 | 100 |
(16)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 84.39 | 89.81 |
(17)妇女常见病筛查率(%) | 35.47 | 76.32 |
卫生监督指标 | ||
(18)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覆盖人口数占总人口数比例(%) | 100 | |
无偿献血指标 | ||
(19)每千人口无偿献血人次 | 0.90 | 1.03 |
医疗保障指标 | ||
(2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 | 95.7 | 103.03 |
(2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元) | 150 | 380 |
(22)住院实际补偿比(%) | 63.15 | |
计划生育指标 | ||
(23)出生性别比 | 107.75 | 106.91 |
(24)婚前医学检查率(%) | 62.30 | 99.57 |
(25)住院分娩出生缺陷率(‰) | 6.77 | 5.41 |
(26)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 | 98.22 | 96.62 |
卫生资源指标 | ||
(27)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1.04 | 1.95 |
(28)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 1.08 | 2.05 |
(29)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人) | 1.87 | |
(30)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 2.15 | 4.33 |
(3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城镇人口(%) | 100 |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卫生计生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从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的高度出发,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将“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协同推进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产业等方面的深化改革与发展,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升了战略定位、拓宽了发展领域。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推进宣城经济融入长三角城市群、苏浙沪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皖苏浙省级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加快中心城区人口集聚和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城市能级,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将会更加明显。大力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打造‘健康宣城、养生福地’城市名片,“互联网+”行动等,进一步拓展了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释放了发展潜力和活力,有利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多元、更加优化的健康服务。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地,必将不断优化全市医疗卫生体制机制,实现城乡卫生事业一体化发展,为卫生工作注入新动力。
同时也必须看到,“十三五”时期,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城市规模和建设相对不足,医疗卫生事业基础薄弱,卫生公共投入相对不足,卫生筹资机制有待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医疗卫生资源存在总量不足、存量不优、增量不够,山区与平原、城市与农村、不同服务领域等之间的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不同层次卫生人才难以满足需求,精神卫生、儿科医疗、康复护理等资源存在较大缺口,民办非营利医疗机构等政策尚不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有序就医格局尚未形成;卫生发展模式仍然偏重于疾病治疗,对预防和康复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及相互之间缺乏合作与协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碎片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居民健康保障缺乏合力;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尚未形成统一高效管理。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同时,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体制机制方面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改革的难度和复杂程度逐渐加大。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快速变化,疾病谱的改变,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主要疾病负担,不良生活习惯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同时职业卫生、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等多种健康影响因素相互交织,重大传染病等疾病威胁持续存在,对人民群众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临床用血需求不断增加,对卫生计生事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人口老龄化明显加速,健康养老压力陡增;城镇化发展、户籍制度改革、流动人口持续增加,对居民健康管理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提出新的挑战。
面对“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新常态、新要求,准确把握当前卫生计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进卫生计生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动力转换和资源调整步伐,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着力稳增长、优布局、调结构、补短板、提效率,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精神,根据《宣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卫生计生行业特点,准确把握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内外发展环境和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全面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坚持卫生计生事业公益性,以建设皖苏浙省级交汇区域卫生计生服务中心为目标,以服务人民健康为中心,以稳增长、优布局、调结构、补短板、提效率为主线,以促健康、转模式、铸支撑、强保障为着力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计生资源配置,促进卫生计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一)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切实落实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工作,强化政府对基本、基层、基础卫生资源的责任和投入,维护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大力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社会办医向高水平、规模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坚持以人为本,满足需求。以满足居民健康需求,促进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提高社会满意度,也要充分调动广大卫生计生工作者的积极性,实现卫生计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预防为主,常抓不懈。卫生工作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预防工作要以健康促进与教育为先导,以预警应急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实现医学模式转变;计生工作要以经常性工作为主,以宣传教育和避孕节育服务为重点,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四)坚持问题导向,弥补短板。深入剖析我市卫生计生工作的现状,认真查找当前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弥补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明显短板,显著提高我市卫生计生服务能力,提升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和适用性。
(五)坚持内涵发展,提升效能。以增强卫生计生服务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重心,以合理配置资源、科学整合要素为动力,把握好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着力学科建设,提升管理效能,提高核心竞争力,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内涵发展之路。
(六)坚持改革创新,协同发展。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卫生计生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运用创新思维推动重难点问题的解决和医疗卫生模式的转变,积极探索符合医改要求、市情发展,具有宣城特点的符合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模式,最终实现全市城乡卫生发展一体化和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计生服务均等化,确保卫生计生事业协调平衡可持续发展。
(七)坚持绿色发展,促进和谐。以高效、安全、低耗、智慧和可持续为特征,重新创造一种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发展方式和行动,人人享受绿色,目标是为了促进全市居民少生病、不生病或晚生病,最终实现人人拥有健康,促进社会和谐。
到2020年,基本建成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卫生计生服务中心,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市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到2020年人均期望寿命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明显改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深入实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较高水平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服务效率不断提升,不同人群逐步享受到同等的医疗卫生服务,对健康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协调发展。功能完善、结构合理、区域协调、运转有效、分工合作的新型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适应居民多层次健康需求、上下联动、衔接互补医疗服务体系,形成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挥中医药对健康服务的促进作用。区域性、领域性资源差异明显缩小,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政府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主要卫生资源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健康服务模式有效转变。以治疗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促进健康为中心,医疗和预防高度融合,以人为本的一体化、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基本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稳步推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承载力增强,人民群众首诊在基层的意愿和参与自我健康管理决策的能力显著提高。
——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系。全面两孩政策平稳实施,保持适度生育水平,人口总量控制在规划目标之内,改善出生人口质量和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和家庭发展支持体系较为完善,逐步提高家庭发展能力。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实现人人享有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完善医学人才培养和发展体系。卫生计生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优化职业发展环境,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增强卫生行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解放和增强医疗卫生人才活力。
专栏2 “十三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 ||||
类别 | 序号 | 指 标 | 目 标 | 属 性 |
健康水平 | 1 | 人均期望寿命(岁) |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 预期性 |
2 |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 约束性 | |
3 | 婴儿死亡率(‰) | <8 | 约束性 | |
4 |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10 | 约束性 | |
5 | 以上四项健康指标城乡差距 | 缩小50% | 预期性 | |
健康促进与妇幼健康 | 6 | 全民健康知识知晓率(%) | >80 | 预期性 |
7 | 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 | ≤18 | 预期性 | |
8 | 成人平均吸烟率(%) | ≤25 | 预期性 | |
9 | 达到健康促进学校标准的中小学校比例(%) | ≥70 | 约束性 | |
10 | 居民数字化健康档案覆盖率(%) | ≥95 | ||
11 |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 ≥85 | ||
12 |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 ≥85 | ||
13 | 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 ≥90 | ||
14 |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 | ≥80 | 约束性 | |
疾病控制 | 15 | 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0万) | ≤350/ | 约束性 |
16 | 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病三种疾病年龄别死亡率(1/10万) | 下降10% | 预期性 | |
17 | 高血压患者的规范化管理率(%) | ≥80 | 约束性 | |
18 | 糖尿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率(%) | ≥80 | 约束性 | |
19 |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有效管理治疗率(%) | ≥95 | 约束性 | |
20 |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 ≥90 | 约束性 | |
21 | 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数(万) | 3万以内 | 预期性 | |
22 | 肺结核发病率(/10万) | ≤55 | 预期性 | |
23 | 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 | 下降10% | 预期性 | |
24 | 每千人口无偿献血人次 | 1.20 | 预期性 | |
卫生资源 配置 | 25 | 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 | 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 | 约束性 |
26 | 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 | 逐步提高 | 约束性 | |
27 | 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 | ≥30% | 约束性 | |
29 | 常住人口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元) | ≥100 | 约束性 | |
30 | 人均计生事业经费(元) | ≥60 | ||
31 |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 5.50 | 约束性 | |
32 |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2.13 | 预期性 | |
33 |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 2.66 | 预期性 | |
34 |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 2.00 | 约束性 | |
35 | 编制病床使用率(%) | ≥85 | 约束性 | |
医疗服务 | 36 | 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天) | ≤8 | 约束性 |
37 | 院内感染发生率(%) | ≤3.2 | 预期性 | |
38 | 30天再住院率(%) | ≤2.4 | 预期性 | |
39 | 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 | ≤10 | 预期性 | |
医疗保障 | 40 |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8 | 约束性 |
41 |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5 | 约束性 | |
42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 ≥98 | 约束性 | |
43 | 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 | <30 | 预期性 | |
44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元) | 600 | 预期性 | |
45 | 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医保支付比例(%) | 75 | 预期性 | |
46 | 大病保险政策性补偿比(%) | 60 | 预期性 | |
计划生育 服务 | 47 | 总人口(万人) | 290 | 预期性 |
48 | 人口出生率(‰) | <12 | 预期性 | |
49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6 | 预期性 | |
50 | 政策外多孩出生比例(%) | ≤2 | 约束性 | |
51 | 流动人口政策生育率(%) | ≥85 | 预期性 | |
52 | 出生人口性别比 | ≤110 | 约束性 |
“十三五”时期,全市卫生计生事业实施“1234”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完善城市和农村两个医疗服务网络,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计生服务三大体系,全面实施深化医改、人才发展、信息化建设、健康产业四项工程。具体内涵为:
(一)“1”,即努力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不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构建以协同服务为导向的医疗服务新格局。
(二)“2”,即完善城市和农村两个医疗服务网络。完善以三级综合医院为核心、专科医院为补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服务网络;完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所(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服务网络。
(三)“3”,即健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计生服务三大体系。健全由疾病预防控制、综合监督执法、妇幼保健、采供血、卫生应急、院前急救等专业机构组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以城乡医疗服务网络为主,中医、康复、护理、医养等专业机构为补充的结构合理、分工协作、功能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深化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健全计划生育服务体系。
(四)“4”,即全面实施深化医改、人才发展、信息化建设、健康产业四项工程。通过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协调推进医疗价格、人事薪酬、药品流通、医保支付方式等改革,剖解卫生发展难题,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实施以培养引进高层次卫生人才和提高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素质并重的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集城乡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管理和应急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健康养老养生、健康旅游等健康服务业,打造“健康宣城、养生福地”城市名片。
通过健全卫生计生服务网络、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内涵、强化医疗服务能力、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卫生人才和卫生科技水平、统筹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快中医药发展、建立健全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健康精准扶贫等,推进卫生计生事业快速发展。
分类指导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发展,稳增长、优布局、调结构、补短板、提效率,打造以人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合理控制公立综合性医院数量、规模和中心城区内医院的新建扩建规模,逐步提高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占有比例。按区域地理位置和宣城经济社会区域发展现状,努力实现以“一主六次三片区”为内涵的总体布局,即“一主”以中心城区为主形成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广德县建成全省区域医疗基地;“六次”以郎溪县、广德县、宁国市、泾县、绩溪县和旌德县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形成全市医疗卫生服务次中心;“三片区”为全市根据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和能力分为创新区(中心城区)、发展区(郎溪县、广德县、宁国市、泾县)和提升区(绩溪县、旌德县)。
完善以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龙头,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骨干,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基础,以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四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设。全面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建设,以健全完善市、县、乡三级卫生计生监督网络为重点,推动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工作重心下移,加快建立统一、高效的基层卫生计生行政执法体系。完善妇幼健康网络体系建设,推进市级妇幼保健院建设,开展县级保健机构等级评审工作。健全全市卫生应急组织体系,建设市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完善市、县、乡(社区)三级卫生应急工作网络;加强市医疗急救中心和各急救分站能力建设,依托乡镇卫生院设置农村急救点,将院前急救网络向农村延伸;探索建立航空紧急救援体系。科学规划设置全市范围内的无偿献血服务站点。加强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完善爱国卫生工作体系,建立市、县、乡、村(社区)四级爱国卫生工作网络。
建立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城市和农村医疗服务网络。新建医疗机构向新建城区、郊区等医疗资源薄弱区域或社会资本投入不足的地区和领域倾斜。大力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管理,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提升。推进分级诊疗,加强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社区首诊、分级就诊、双向转诊”的有序就医格局。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国办发〔2017〕21号),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调整和新增医疗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优先发展社会资本举办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护理院等紧缺型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对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科研立项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实行与公立医疗机构一致的政策,营造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平等的政策环境。加强对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指导、管理和监督,逐步完善医疗机构准入退出机制。
围绕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服务需求,构建以县乡服务机构为依托,流动服务车为纽带,功能齐全、布局科学、技术先进、服务优良,多层次的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全面实现计划生育服务设施标准化、服务管理规范化、服务队伍职业化、服务保障制度化。
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倡导健康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做好扩大免疫规划工作,强化实施国家免疫规划12种疫苗预防接种,接种率保持全省领先位置;有效控制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加大手足口病、季节性流感等暴发疫情防控力度;不断提高地方病、精神病、职业病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能力。进一步完善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监测力度,扩大监测覆盖范围,提升尘肺病、职业中毒和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等重点职业病的监测与预警能力。
加强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提高公共卫生监测检验能力。加强食品安全技术支持体系建设,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和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工作,加强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
专栏3 疾病预防控制重点项目 |
|
大力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队伍建设。整合充实卫生和计生监督执法力量,开展教育培训及保障执法装备配置为重点,提升基层卫生计生监督执法能力和水平。合理划分市、县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机构职权,积极推进基层卫生计生监督执法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网络健全、权责一致、运转高效、行为规范、执法有力、保障到位”的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综合监督执法工作,包括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医疗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传染病防治、计划生育、中医服务、餐饮具集中消毒等行政执法工作,查处违法行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传染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专栏4 综合监督执法重点项目 |
|
加强市、县(区市)级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产科、儿科能力建设,提升妇幼卫生服务水平;建立完善妇幼健康信息化系统,推广特色妇幼健康服务,完善多层次妇幼健康机制。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人口计生综合改革为契机,因势利导,推动妇幼保健机构和计生技术服务机构的优化整合,拓展妇幼保健内涵建设,改进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在孕产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方面的能力,保障全面两孩政策顺利实施,保障母婴安康,全面提升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专栏5 妇幼健康重点项目 |
|
进一步完善全市院前急救调度指挥。完善卫生应急预案,强化突发性传染病卫生应急监测预警,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的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卫生应急装备规范化建设;健全市、县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实施多元化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强化急救人员培训,提供区域急救,逐步形成完善、有效的城乡院前急救体系。探索建立胸痛患者紧急救援机制。建立院前急救与公安交通管理、消防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完善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有效衔接机制。完善院前急救标准,提高院前急救的响应速度和救治能力。
专栏6 卫生应急重点项目 |
|
5.急救分站(点)建设项目:到2020年,全市建成急救分站18—20个;在全市范围内依托乡镇中心卫生院建立30个农村急救点,建立城市10分钟、农村半小时急救圈。 |
|
加强血站自身内涵建设,到2020年完成血液检测楼建设并投入使用,提高血液检测质量,开展输血研究工作。加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规范化建设,强化对全市各医疗机构临床输血质量控制评价工作,提高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水平,促进自体输血等临床输血新技术的应用。加强无偿献血组织宣传招募力度,建立持续有效的无偿献血工作机制,扩大无偿献血者队伍,不断满足临床日益增长的用血需求。创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
专栏7 血液保障重点项目 |
|
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水平,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和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加强精神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市精神病医院项目的建设;开展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推进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建设。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康复服务网络,建立重性精神病患者治疗康复管理档案,使患者获得有效管理、治疗和康复的比例逐步提高。
专栏8 精神卫生项目 |
|
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配合美丽乡村建设,做好农村改厕技术指导;开展城乡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依法科学防控病媒生物,推进防控服务市场化发展;组织开展爱国卫生月、爱国卫生法制宣传周等社会宣传活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专栏9 爱国卫生重点项目 |
|
加强医疗质量控制评价体系建设,健全市、县医疗质量控制评价中心,市级医疗质量控制评价中心达到40个。推进临床路径管理,缩短平均住院日,规范临床医师用药行为,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推行电子病历,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以及医疗质量控制动态监测和反馈机制,健全医疗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持续改进。加强医师执业管理,健全医师定期考核制度。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完善护士规范培训机制,建立完善护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机制,改善护理服务。大力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建立健全医患沟通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鼓励三级综合医院提升学科建设和服务能力,宣城市人民医院创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宣城中心医院创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宣城市精神病医院创成三级精神专科医院;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强化县级医院薄弱专科建设,将县级医院建成县域医疗中心;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能力建设,部分中心乡镇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服务能力。
设立重点学科建设基金,加强重点专科建设,重点支持心血管内科、骨科、妇(产)科、呼吸内科、泌尿外科等重点学科及中医骨伤、针灸、心脑血管病、脑瘫康复、颈肩颈腰腿疼痛科等特色专科建设。鼓励支持中医药、养生养老、康复等学科发展。
加强临床核心专科建设。完善发挥核心作用的一级和二级诊疗科目,提升外科手术、急症急救、重症医学科等服务能力以及医院感染控制水平,推广适宜的内镜微创诊疗技术。
加强临床薄弱专科建设。通过引进人才、改善硬件条件、上下联动等措施,加强近三年区域外转诊率排名靠前病种所在的薄弱临床专科以及精神科、妇产科、儿科和全科等建设。
强化同江浙沪和省内外知名医院的交流和合作,每年安排医务人员进修学习,并依托上级医院的学科优势推进临床专科建设,打造省级重点专科;积极扶持民营医院专科建设。
专栏10 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
1. 宣城市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建设项目:宣城市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包括:建设地下一层,地上十五层的外科综合楼;地下一层,地上二十层的内科综合大楼;地上三层的传染病房楼各一幢。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开放床位1500张。项目建设总投资5亿元。 |
|
以增进家庭和谐幸福、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主线,统筹推进生育政策、服务管理制度、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和治理机制综合改革。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由控制人口数量向调控总量、提升素质和优化结构并举转变,由管理为主向更加注重服务家庭转变,由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向政府、社会和公民多元共治转变。积极争创国家和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稳妥扎实有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全面落实中央决定及省贯彻意见,做好再生育风险评估和相关技术服务工作。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宣传倡导,引导帮助群众有计划按政策生育,积极主动服务;建立健全各相关部门认真履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实施全面两孩政策配套措施、公共服务保障、执法协调、信息互通等方面有机衔接。鼓励按政策生育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基本建立,计划生育多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落实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加强孕产期保健服务和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托儿、教育、社会保障、住房、就业等配套政策措施,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加强分类指导,鼓励按政策生育。建立出生人口检测和预警机制,及时把握出生人口动态。依法依规查处政策外多孩生育。
遵循“三不变”原则,坚持计划生育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体系和运行机制,落实“一票否决”;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能力建设,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全面推行网上办事和承诺制,积极探索“多证合一”;积极推进与各相关部门的人口信息资源共享互通,建立了信息共享制度和出生实名登记制度等工作制度,卫计、公安、教育、民政等部门按要求信息共享互通,各部门定期沟通、协调和通报出生人口信息,不断完善提升全员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知识,做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国际免费孕前优生优育健康检查,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断和治疗工作。巩固完善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网络,不断深化计划生育“村为主”工作机制,深化诚信计生和基层群众自治活动。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团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全力提升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度。
大力实施计划生育民生工程,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加大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关怀工作力度,妥善解决他们的生活照料、养老保障、大病救助和精神慰藉等问题,不断建立和完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稳步实施生育家庭发展“十百千”工程,深入开展幸福家庭示范市创建活动,建立党政统筹、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全面提升家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开展“关爱女孩行动”,依法严厉打击“两非”行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依托人口基金,继续推进“生育关怀·幸福家庭”行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加快落实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和促进行动计划,以社区卫生计生服务机构、城市生活e站、家庭发展服务中心等基层阵地,开展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和家庭指导,提升流动人口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规范服务管理,提高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的针对性、可及性、规范性,建立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卫生计生“同服务、同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卫生计生内部联运机制和相关部门统筹协调机制,注重志愿者队伍建设,实行动态管理,提升“城市生活e站”服务和管理水平;积极探索与苏浙沪等重点地区的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区域协作,通过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党支部组织和工作站点的服务,促进流出人口在流入地更好地享受到健康教育促进和计划生育相关服务;落实便民服务,加强网上信息核查和共享,做好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生育登记服务;多措并举,开展流动人口关怀关爱活动,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关爱工作;落实好国家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工作。
专栏11 计划生育重点项目 |
|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服务机构协同服务功能定位,以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为核心,弥补中心城区卫生计生服务机构不全、资源不足、能力不强等短板。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重点是紧密型医联体和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县级以上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建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全面开展家庭签约服务,以规范双向转诊为纽带,综合运用价格、医保、绩效考核等措施,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3+3”分级诊疗机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定向培养和培训医学人才,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优化整合、合理流动、下沉基层,引导患者在基层首诊、康复治疗。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政策,全面实施财政经费定向补助,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办法,不断提高人员奖励比例。扶持实力较强的中心卫生院创建二级综合医院,提升中心卫生院服务能力。完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落实到龄退出村医生活补助政策,建立在岗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村卫生室执业风险防范机制。
调整完善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履行公立医院资产管理、财务监管、法定代表人聘任等职责。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推动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探索建立以理事会等为核心的医疗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院长负责制,强化医院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落实院长负责制,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深化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管理,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健全住院医师、专科医生、全科医生培训制度,完善全科医生培训、管理和使用制度,加强护理、基层公共卫生等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设立人才发展专项建设基金,吸引高层次和优秀人才长期执业,完善用人机制和人才交流机制。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考核评价机制,制定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组织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及院长年度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考核结果与医保支付、财政补助、工资总额等挂钩。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和按病种付费,完善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制度,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完善政府投入和资产管理制度,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水平,投入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公立医院长期债务纳入政府性债务统一管理,逐步化解。
推进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整合,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推进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扩大用药保障范围。整合大病保障与大病保险,做好基本医保与大病保险的衔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健康)险,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覆盖全民、功能有别、形式多样的医疗保障体系。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管办分开、适度竞争的原则,改革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管理体制。完善医保支付方式,完善医保付费总额控制,推进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支付方式改革。加快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价格、付费方式谈判协商制度,规范医保定点机构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推进医保信息联网,逐步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
坚持招生产企业、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等原则,实施全市药品耗材集中统一带量采购。参加皖南片公立医疗机构骨科类和血管介入类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全面取消耗材加成。落实药品分类采购政策,坚持合理用药、合理使用耗材、合理检查,对价格高、用量大、非治疗辅助性等重点药品加强采购和使用行为监管。规范药品网上采购行为,实行阳光采购,严禁平台外交易。取消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耗材加成。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管理。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医联(共)体牵头医院之间用药衔接机制。完善多部门会商联动机制,强化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和预警。深化药品流通领域改革,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推行“两票制”,压缩中间环节,降低虚高价格,严厉打击“挂靠”“走票”等药品购销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制定市场监管规则、流程和标准,创新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推进综合执法和大数据监管,运用市场、信用、法治等手段协同监管。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制定市场监管相关领域的随机监督抽查管理办法,开展专项整治、重点监督检查和经常性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
建立健全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把服务质量、服务数量、药占比、次均费用和病床周转率等指标纳入评价内容。推进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持续改进临床路径。建立健全信息公示制度,将社会关注度高、体现医疗机构公益性的运行指标和监管评价结果向社会公示。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提高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加快完善医疗监管体系,健全综合监管机制,强化全行业监管职能。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严厉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和条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建立综合监督评价体系。推进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评价管理,完善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不良执业行为信息档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
推进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加强基层紧缺适宜人才和全科医师培养,加强儿科、产科、康复、病理、药学、老年医学、精神医学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深入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推进人才使用制度创新,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促进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和基层人才留用,鼓励人才创新发展。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人才引进。新建皖南医药卫生专科学校和宣城市芜湖地区卫生学校新校区。
实施卫生计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统筹组织开展卫生计生系统重点业务和行政管理能力培训,以人才的培养配备为核心,重点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对急需紧缺的医疗卫生特殊人才,积极发挥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政策优势,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引进和培养核医学、肿瘤、儿科(新生儿)、公共卫生、血液检测、精神卫生、卫生信息化等急需紧缺医疗卫生计生高层次人才。同时,采用招聘、协作、多点执业等形式聘用上级医院学科带头人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负责人。
积极扶持宣城市人民医院建成医学高等院校附属医院,支持各医院建成医学高等院校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鼓励医院以临床需求为引领,加强新技术、新项目应用,实现临床与学术研究的相互促进。
到2020年,整合建成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全面建成互联互通的市、县、乡三级信息平台,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系统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积极推动移动互联网、远程医疗服务等发展,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卡与社会保障卡、金融IC卡、市民服务卡等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实现就医“一卡通”。建立完善人口健康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加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加快数字化医院建设和应用工作,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建设,加强药品管理、医疗收费、医疗服务和医院人财物等管理信息化。优化医院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解决当前群众普遍关注的医疗费用、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初步形成基于医院信息平台覆盖所有业务和管理的完整一体化医院信息系统,实现政府组成部门对医院运营的动态监管和实时监测。
加快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远程会诊和辅助诊断支持平台,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心电监护等支持服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实现群众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网络即可享受高端优质资源的医疗卫生服务。积极推进便民服务平台、诊疗行为监管等业务应用,推进网上预约、线上支付、在线随访、健康咨询和检查检验结果在线查询等便民服务。发展面向偏远地区和基层的远程医疗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医疗,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的深度融合,提升健康信息服务能力。推进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强化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贯穿个人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分析应用。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整合居民健康管理及医疗信息资源,开展居民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专栏12 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 |
1.宣城市卫生计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建设标准统一、融合开放、有机对接、安全可靠的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
|
建立市级中医医院,弥补市级中医医院发展短板。加大对县级中医院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宣城市中医医院积极创建三级中医医院。泾县中医医院创建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其他中医医院创建为全省示范中医医院。完善综合医院中医科和中药房标准化建设,能提供最基本的中医药服务,综合医院中医床位数达到开放床位数的5%。加大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室和中医妇幼专科建设,逐步加强中医药妇幼适宜技术推广力度。到2020年,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2个。
加强基层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标准化建设。大力实施全市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设有标准化的“中医馆”。加强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使得9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引导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向基层延伸。
加强中医专科建设,建成以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为龙头,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为骨干,市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为基础的中医专科体系。培养10名省级名中医,30名市级名中医,提升名医的引领作用;加快重点专科建设,发展特色门诊专科,建成10个左右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和30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提升中医医疗水平。
实现“131”发展目标,即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产业体系;建成“长三角”以至华东地区知名的健康休闲养生养老目的地、全国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孵化和集聚发展城市、全国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打造“健康宣城、养生福地”城市名片。
按照基地化布局、标准化建设、道地化种植的原则,重点打造宣木瓜、宁前胡、宣州太子参、灵芝等道地药材的基地化种植。将宣木瓜、宁前胡等中药材打造成“十大皖药”品牌,最终实现产业化发展。积极开发中药延伸产品,支持宣木瓜、覆盆子等药材保健酒、保健食品等系列保健产品的开发研制,积极开发灵芝、黄精等为原料的系列保健产品,并进行产业化发展。
专栏13 加快中医药发展重点项目 |
1. 市级中医医院建设项目:按照三级中医医院标准新建市级中医医院,设置床位500张,弥补市级中医医院发展短板。 |
|
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加快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养老服务市场化进程,推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逐步构建养老市场产业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居家养老普及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格局。到2020年,实现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享受社区照料服务就近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专业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加强对老年人的临终关怀。
专栏14 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重点项目 |
|
2. 中医药医养结合项目:以宣城市中医医院和郎溪、广德、宁国、泾县中医院为基础,建立区域性的中医药医养结合健康养老基地,开展老年人医疗、保健、康复服务。 |
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健康状况核查,优先为贫困人口建立健康档案和健康卡。实施贫困家庭医疗卫生签约服务,为农村贫困人口每人建立1份电子健康档案,每个贫困户确定1名乡村医生签约,开展分类健康干预。健全完善针对贫困人口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兜底保障“四重医疗保障”体系。对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实行分类救治和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结算机制,扩大按病种付费疾病范围,个人就医费用负担实行年度限额封顶。严格转诊服务管理,提高贫困地区患者县域内就诊率,规范医疗机构诊疗行为,有效控制贫困人口医疗总费用。
强化贫困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加大重大疾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加强贫困地区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加大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帮扶力度,全面开展贫困人口健康促进。推进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实施市级医院与县级医院结对帮扶,开展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提高贫困地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到2020年,贫困地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得到有效控制,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基本公共卫生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各区要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指标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对主要指标设置年度目标,明确职责,认真组织落实,有序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完成。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市城乡规划和国土资源部门要把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发展改革和相关产业管理部门要将促进医学园区建设和健康服务业发展纳入全市产业发展规划;市经济信息化部门要把健康大数据、健康云平台和智慧医疗发展纳入全市信息化发展规划;市科技部门要把医学科研重点项目纳入全市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市、区卫生计生部门要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规划落实,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确定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和人口计划生育事业投入中的主导地位。增加卫生投入,重点支持公共卫生、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基本医疗保障,加大对公立医院改革、医疗卫生科技进步和人才队伍建设等的经常性投入。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投入,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稳定增长,确保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政策经费落实。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重点发展高端和特需医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完善大型卫生设备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大型卫生设备配置标准和管理规范,探索大型卫生设备共享机制,提高设备使用效益。
加大规划宣传和展示,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在全社会营造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健全卫生计生、市民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程度和透明度,增进民众、卫生计生组织对规划方针政策和发展蓝图的认知和了解。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促进各级各类规划的有效实施。
积极开展对本规划实施过程的监测评估。建立科学的规划实施过程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科学分解规划任务,落实目标责任制,认真组织实施。各县市区可以依据自身情况,建立和完善评估指标体系。本规划实施过程中,于2018年6月开展中期评估,于2020年底开展终期评估。监测评估内容包括:综合目标的实现程度;各项具体指标的完成情况;主要工作进展情况;各项政策和措施落实情况;规划中各项工作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研究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总结实施中的经验,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