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来源:铜陵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6-12-15 浏览量:12

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铜陵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铜陵市气象局       铜陵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年12月13日

铜陵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2016年-2020年)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落实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实现铜陵气象事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攻坚阶段。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铜陵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是未来五年铜陵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文件和行动指南。

    一、“十二五”时期铜陵气象事业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铜陵气象事业飞速发展、大步提升的重要五年,在铜陵市委市政府和安徽省气象局的正确领导下,气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气象事业环境更加优化,“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气象现代化建设实现新的飞跃,气象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福祉安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打造“四个富有”城市、建设幸福美丽新铜陵做出突出贡献。

(一)气象发展环境全面优化

市政府印发《关于成立铜陵市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铜陵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灾害性天气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通知》、《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处理工作流程(试行)》、《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指导性文件,公布气象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优化审批流程,提高管理效能,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市气象局设立独立建制的政策法规科,组建气象行政执法队伍。落实市人大、政协执法调研,切实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加强气象科普和法制宣传,公众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遍增强。

   (二)气象现代化重点工程建设成果显著。

   “十二五”期间,铜陵市气象防灾减灾中心、铜陵气象科普公园、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站等三大现代化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气象台站面貌焕然一新,气象现代化软硬件体系不断完善,为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提供坚实依托。

   (三)气象综合观测能力明显提升。

目前全市共有1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个国家一般气象站、1部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61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1部闪电定位仪、2套GPS/MET水汽观测站、1台新一代农田小气候观测仪、2个CMA-Cast地面卫星接收站、2套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1个农业气象物联网站点。观测自动化实现率达到90%以上。观测信息传输时效达到“分钟级”,区域自动站社会化保障率达到了100%。

(四)气象预报预警能力不断增强。

基本构建完成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的铜陵气象预报预警业务。建立从分钟到年的无缝隙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初步形成精细化、定量化预报预测产品体系。以“强化两端,提升中间”为重点,强化短时临近预警预报和延伸期(11-30天)到月、季气候预测,提升灾害性天气中短期预报能力。短时临近预报时间分辨率精确到1-3小时,空间分辨率精细到乡镇。预报准确率稳步上升,24小时晴雨雪预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

    (五)气象防灾减灾机制体制不断完善。

    市政府印发了《铜陵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5-2020年),市、县、乡均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建立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市气象局与民政、国土、环保、公安、农业、安监、水务、交通、消防、粮食、地震等部门签署了合作协议,在联合会商、资源共享、应急联动、灾情调查、安全检查等方面深化合作,实现了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与十一个部门的互联互通。市政府将气象防灾减灾列入社区服务清单,市气象局与人民社区、朝阳社区签署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共建协议,开展气象信息站建设、气象科普园地建设等共建内容。

    (六)气象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基本建成以电视、报刊、电台、电子显示屏、农村气象预警广播、网络、微博、微信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公众气象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气象服务社会满意度全面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两个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铜陵连续五年被中国气象局确定为“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试点,共投入专项建设资金214万元。

(七)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

全市气象部门共有研究生4人,本科生25人,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由“十一五”时期的75%提高到80.6%,1人入选全省气象部门基层台站青年业务科技骨干,1人获得安徽省技术能手称号,新增副研级高工3人。人才队伍结构、整体素质、业务水平、科研能力、组织管理得到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市气象事业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气象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仍然存在差距和不足,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制约气象事业的健康发展:一是社会公众和各行各业对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的期望越来越高,气象现代化水平和气象预报预测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二是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供给能力不足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气象服务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三是城市安全运行保障对气象预报以及风险预警服务的需求日益突出,城市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亟待提升。四是气象投入渠道不够通畅,双重财务体制下的经费保障制度需要健全。

二、“十三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转变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对于打造“四个富有”城市、建设幸福美丽新铜陵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一)面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机遇与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突发、多发、频发趋势更加明显,对人民安全福祉造成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加强气候变化监测、气候变化风险和影响评估,推进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服务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全面深化改革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国气象局《关于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意见》,深化气象改革的重要时期,改革给气象事业发展带来动力的同时,也对我市进一步健全现代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创新气象社会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需求越来越旺盛、越来越精细,给气象业务、气象服务带来一系列的课题。进一步提升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仍然是我市气象事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面向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以新一代信息化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正在推动着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以信息化技术创新应用为主导的科技进步,将成为推进气象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建设以“互联网+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气象”,在提升我市气象现代化水平的同时,也带来挑战。

三、“十三五”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在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主动适应和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新时期铜陵发展的战略定位,以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着力提高气象科学精准预报预测能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实现气象业务现代化、服务社会化、工作法治化、保障长效化、改革系统化等联动发展,为建设幸福美丽新铜陵提供一流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引领

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以服务铜陵经济社会发展、城市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努力提升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和水平。

2. 坚持创新驱动,人才强业

依靠科技和人才“双轮驱动”,加强科学管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气象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和业务紧密结合,全面推进铜陵气象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3. 坚持改革驱动,开放发展

    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坚持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定位,深化气象事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开放发展的意识和理念,建立健全气象发展制度保障,不断增强气象发展整体合力。

4. 坚持统筹发展,协调推进

加强部门合作,推进资源共享,统筹集约,形成发展合力。统筹气象事业整体发展,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兼顾,城市与农村气象服务融合,逐步实现城乡气象服务均等化和专业气象服务社会化。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平均间距小于5公里,24小时晴雨雪气象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主要灾害性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小时以上,短时临近预报时间分辨率达1小时、空间分辨率精细化到乡镇,智慧气象全面融入智慧铜陵,气象服务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智能的气象支撑体系、精准的预报预测、普惠的专业服务、科学的管理能力显著增强,铜陵气象整体实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四、“十三五”铜陵气象事业发展重大任务

   (一)构建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1. 完善综合气象监测网络

加强气象监测站网布局设计,完善气象监测网络体系,扩大重要领域、重点行业的专业气象观测网络覆盖面,构建由国家气象站、区域自动气象站、土壤水分监测站、农田小气候仪、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移动气象站、生态观测站等组成的综合气象监测体系,基本消除气象灾害监测盲区。

2. 提升气象预报服务能力

加强短时临近预报、短期预报业务建设,重点强化短时临近气象监测及预报预警业务,持续提升1—72小时气象预报预警能力,重大灾害性、转折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达到全省领先。完善中期、延伸期、长期天气气候预测业务流程及体系,建立月、季、年尺度的定量化预测和概率预测业务,实现逐旬、逐月、逐季预测的滚动更新。加强开展重大天气过程影响评估及风险预警业务。完善环境气象业务流程,开展空气质量气象因子影响研究、大气扩散条件预报研究以及雾霾预报预警技术研究。

3. 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公共财政预算和政府绩效考核。努力提升对铜陵境内长江流域、白荡湖流域、菜子湖流域、陈瑶湖流域等重点湖泊河流的防汛气象保障能力,提高全市重点工程项目、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能力。强化防灾减灾资源整合,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加强暴雨洪涝风险评估。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二)健全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1. 提升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

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清单,加强政府购买气象服务绩效管理。拓展公共气象服务领域,提升服务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改善服务方式方法,扩大服务覆盖面。统筹推进城市和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2. 提升重点领域专业气象服务能力

按照融入式发展理念,推动“智慧气象”全面纳入“智慧城市”建设,提高服务智慧城市的能力。加强部门合作,共建共享,大力发展面向交通、国土、环保、水利、林业、教育、旅游等领域的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提升气象综合保障能力。

3. 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体系,提高农业气象监测能力,增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加大枞阳县农村气象预警广播布设力度。针对关键农时季节和农业生产需求,开展土壤墒情监测、作物苗情监测、产量预估服务。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设施农业保障服务和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保障等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及产品销售中遇到的问题。加大农业气象服务社会化组织的培育力度,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气象为农服务的积极性。

(三)完善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

1. 加强气象科技创新

提高气象科研水平,完善气象科研激励机制,加大科研成果奖励力度,建立以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科技创新机制,紧紧围绕业务发展目标和当前存在或可能预见的问题,建立3个科研团队,加强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促进科研成果业务转化应用,为气象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2. 加强气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局战略,着力加强气象科技人才培养。培养安徽省气象部门首席预报员1名,首席气象服务专家1名,中青年业务科技骨干2名,基础台站青年业务技术骨干4名,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技术带头人1名,申报安徽省气象部门创新团队1个。职工队伍中大学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达90%以上,高级职称人数比“十二五”末增加一倍以上。

(四)构建气象法治化管理体系

1.全面深化气象改革

围绕提高气象预报预警能力,扎实推进深化气象业务服务体制改革。围绕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建立开放、多元、有序的气象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气象服务供给与服务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围绕全面正确履行气象行政管理职能,提高气象行政管理效能,不断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

2.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化

全面推进气象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制度建设,提升气象行政执法能力。严格执行气象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履行气象部门承担的各项社会管理职能。深入开展气象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普法实效,推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气象法治意识。

3. 全面推行管理科学化

全面推行气象政务公开,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开展网上行政审批,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保障权力运行公正、透明、规范、高效。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和监督机制。

五、“十三五”重点建设工程

(一)“智慧气象”工程

建设“智慧气象”工程,有助于理清铜陵市气象现代化发展路径,扩展气象现代化发展格局,丰富气象现代化内涵,融入铜陵智慧城市体系,促进气象事业与铜陵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智慧气象”工程主要包括:基于三维网格的气象感知系统,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气象业务系统,基于互联网+的气象服务系统,和基于“众包”模式的气象为农服务系统。

1.气象感知系统

建设完成精细化地面气象观测系统、生态气象观测系统、多普勒雷达监测预警系统、风云卫星数据分析系统、CIMISS观测资料采集系统、气象信息网络支撑系统,实现地基、空基、天基气象三维观测数据的信息采集和智能感知,为智慧城市体系提供智能化的气象基础支撑。

2.气象业务系统

建设智慧铜陵气象业务系统,以国内外先进数值预报为基础,融合智慧铜陵大数据、云计算应用,建立无缝隙、精细化预报预测业务体系,建设客观化、开放式短时临近预报预警平台,强化暴雨暴雪、强对流、台风、大雾等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发展环境、水文、城市内涝、生态、交通气象等专业气象预报业务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体系,并开展预报预测实时检验业务。

3.气象服务系统

以互联网为载体,构建铜陵市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和铜陵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同时拓宽气象服务发布渠道,重点推进移动终端发布业务建设,让新媒体成为气象信息的重要传播工具,实现气象信息裂变式的快速传递。通过互联网让公众参与到天气实况收集、气象预警信息传递、气象灾害灾情反馈、气象科普知识宣传等工作中,公众能直接调取气象服务产品、提供气象灾害实况,参与改进、完善、丰富预报产品,让服务更加个性化,真正实现“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公共气象服务。

4.气象为农服务系统

研发“众包”模式系列软件系统,在铜陵市辖区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和溯源工作,推进农业气象物联网建设,搭建并完善铜陵市农业气象物联网监控操作平台,以公益或有偿的方式鼓励专家、农业经营主体、社会组织或个人对信息进行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再加工,并通过网络方式对服务信息进行二次传递或发布。最大限度的解决信息的专业性、服务的针对性、机制的长效性等问题,最终由发起人或需求方对服务情况进行评价,气象为农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二)气象科普公园提升工程

以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继承“以林为本、以水为魂”的生态理念,充分发挥气象科普公园的平台优势,发掘气象文化内涵,巩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品牌地位,加快公园内涵及品质提升工程建设,努力打造主题鲜明、环境优美、和谐亲民的生态园区。

1.公园绿化提升。

充分利用绿化造景,不断完善公园绿化布局,使园内科普设施、特色景观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最终达到公园各要素错落顺畅、和谐连贯,以满足人们对环境美、生态美的要求及不同群体休闲、观赏的需要。

一是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成片种植特色植物,在不同时间形成吸引人气的亮点,带动公园的人气。二是根据场地功能、游人视线、景观效果要求等,对各功能空间植物种植进行提升,用植物将空间围合和界定,有效的增强空间效果,引导游人的游览方向。三是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依据适地适树和经济性的原则,以适合铜陵地区生长的乡土植物为主,如香樟、朴树、银杏、黄山栾树、桂花等。

2.气象科普内涵提升。

    通过加强科普创新,进一步提升科普品质,丰富气象文化内涵与科技内涵,逐步从单一的传统展示迈向“体验科技、融入社会、强调特色、网络互联、资源融合共享”的崭新阶段。通过 “寓教于乐”、 “寓教于游”等各种方式激发广大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兴趣。努力把气象公园打造成青少年“体验科技、享受科技、启迪创新思维”的科普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与市科协、团市委、学校、网络和新闻媒体的协作联动,共同推进气象公园科普事业健康发展,不断提升气象公园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努力打造全国性科普名片和气象文化建设示范区。

3.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完善气象公园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功能完备的配套服务,提升公园的公共服务功能。

(三)枞阳县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升工程

1.县级“一流台站”提升工程

改善台站业务工作环境,完善护坡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对现有业务平面进行布局改造,升级业务气象防灾减灾会商、预警信息制作发布等系统,以更好适应全县气象防灾减灾业务工作需求;结合文明创建需要,合理规划单位绿化,增设文明创建标牌标语,建设气象科普宣传园地,丰富气象知识科普内涵,提升创建氛围。

    2.县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1)气象监测站网布局进一步加强。气象监测站点乡镇覆盖率提升100%,地面气象观测要素观测自动化达到100%,专业化的农业、交通、环境、旅游气象观测网络初具规模。

   (2)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枞阳县农村气象预警广播行政村覆盖率达到60%,气象预警广电媒体覆盖面达到100%,气象预警信息社会单元覆盖率达85%,气象预警信息社会机构覆盖面达70%;专业气象服务成熟度达到90%;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稳定在95分以上。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落实

积极争取政府对气象工作的支持,将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加强对气象事业的统筹协调和科学管理,转变发展方式、完善发展机制,进一步增强气象事业发展实力。

(二)强化人才保障,创新驱动发展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以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工程,推进科研业务深度融合,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提升科技对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支撑能力。

   (三)优化发展环境,落实资金保障

增强气象规划、政策、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力度,为气象事业的发展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加强法制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气象行政执法体系。扎实推动气象工作法治化,提升全面依法履行气象职责的能力。明确落实中央和地方对各类气象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确保重点项目的实施和完成。把地方气象事业经费纳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保障气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