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十四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来源:池州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1-12-29 浏览量:10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和关于审计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好党和国家对审计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定位、新要求,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安徽省“十四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和《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池州市审计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落实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要求,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工作,推动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服务现代化“三优池州”建设。

二、总体目标

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党对审计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制度优势。

——健全完善党领导审计工作的体制机制。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确保党中央及省委、市委对审计工作部署要求有效落实。进一步健全完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分解落实和督促检查制度,规范完善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和审计机关重大事项报告机制,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审计工作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实现审计全覆盖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审计资源上,统筹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资源,形成多层次、广角度、全方位的审计监督体系。审计内容上,坚持全面覆盖、重点审计,原则上各项审计都要设定一定的资金抽查比例,有效形成动态常态监督。审计手段上,更多运用信息化等先进技术筛选疑点、评价判断、宏观分析,进一步健全“数据分析+现场核查”工作机制,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健全依法审计和科学管理的工作运行机制。坚持依法审计,恪守审计权力边界。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维护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建立健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构建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复核审理、结果运用、督促整改等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的审计工作机制。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不断提升审计管理和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

——发挥审计对经济平稳运行的保障作用。牢牢把握上级对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任务要求,根据池州“十四五”规划目标,提高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把握水平和分析研判能力,努力提高审计的针对性、建设性、时效性,充分发挥审计对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基本原则

按照“全面覆盖、动态震慑、推动治理、服务发展、维护安全”的工作思路,深刻理解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新定位,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审计工作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地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审计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善于用政治眼光分析审计发现的经济社会问题,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为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好监督保障作用。

——坚持依法审计、客观公正。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始终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聚焦主责主业,依照法定职责、权限和程序行使审计监督权。坚持原则、恪尽职守、勤勉尽责,始终做到查真相、说真话、报实情。全面辩证地看待审计发现的问题,按照“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客观审慎作出评价和结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站稳人民立场,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推动共同富裕作为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紧紧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进一步拓展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促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改革创新。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与时俱进,把创新作为加强审计自身建设的主旋律,加快补齐补强审计工作的短板和弱项,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创新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方法,盘活用好审计资源,优化审计工作流程,提升审计监督效能;坚持用改革的视角发现问题,以改革的思路推动解决问题,做到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一体推进。

——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全市审计工作“一盘棋”,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审计工作,强化对全市审计领域重大工作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倡导开展研究型审计,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政治性、前瞻性和全局性。提高宏观意识和全局观念,注重防范重大风险,坚持把审计发现的具体问题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审视,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四、主要任务

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进一步突出审计重点,加大审计力度,深入推进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全覆盖,更加有效地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提供保障,促进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贯彻落实,推动现代化“三优池州”建设。

(一)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以促进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保障政令畅通,促进政策完善为目标,加强和改进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

——突出政策跟踪审计重点。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加大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绿色转型发展、乡村振兴等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实施,重大改革举措、重大项目、重大资金等落实落地情况,以及优化营商环境,发挥财政资金撬动放大效应,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制,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等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力度,突出政策跟踪审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动提高公共资金、公共资产、公共资源绩效。

——抓好政策跟踪审计工作实施。牵头部门合理安排本地区政策跟踪审计重点内容,综合汇总形成审计结果报告。实施部门将被审计部门职责和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有效结合,顺着政策落实的全链条、各环节开展跟踪审计,对县(区)基层落实情况要有一定的抽审面,确保审深审透。推进政策跟踪审计与各类型审计项目的统筹融合,加大审计成果统筹,增强政策跟踪审计合力。

——提升政策跟踪审计成效。全面加强对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总体分析,既要揭示有关部门和地方落实政策打折扣、搞变通,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也要结合实际反映政策措施不适应、不衔接、不配套等问题,及时向决策部门提出改进完善政策措施的意见建议。

(二)财政审计。以增强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推进预算规范管理、加强对预算执行、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公共工程投资等的审计。

——财政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审计。围绕财政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每年对各级政府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进行审计,重点关注预算收入和支出管理、财政支出标准化推进、预算编制的合规性和完整性、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建设及实施等情况,促进加强财政资金资产资源统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按照审计署和审计厅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国外贷援款等项目审计。

——部门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审计。围绕部门预算的完整性、规范性、真实性,重点关注预算执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市委实施细则要求、财经法纪执行、国有资产管理、财政财务内部控制等情况,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部门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5年内至少审计1次,重点部门和单位每年审计,促进各预算单位规范管理,增强预算约束。

——重点专项资金审计。围绕重点领域预算绩效管理,重点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重一创”、文化产业发展、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等专项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相关政策目标实现情况,推进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促进重点专项资金提质增效。

——政府债务审计。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部署,重点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风险防控、隐性债务化解和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绩效等情况,推动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存量,提高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绩效。

——重大政府投资审计。围绕我市“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关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交通、水利等领域重大公共工程投资项目预算执行、决算和建设运营,项目建设管理、资金筹集及管理使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用地和征地拆迁等情况,组织开展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跟踪审计,促进提高投资绩效,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

(三)农业农村审计。以促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目标,聚焦惠农政策落实和涉农资金安全绩效,加强对农业农村相关专项资金、项目和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为建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提供保障。

——粮食安全相关措施落实及农业农村改革任务推进情况审计。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任务落实、种质资源和耕地保护,重点关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和现代种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等情况,推动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保护种粮积极性,促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关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完善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等政策落实情况、农产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促进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农业农村投入保障制度,增强乡村发展活力,推动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情况审计。围绕乡村振兴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重要项目和措施等,重点关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公共服务供给、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改善乡村公共服务等情况,推动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打造产业强、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新时代幸福新农村。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审计。围绕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使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等,重点关注脱贫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政策落实等情况,促进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四)民生审计。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确保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推动民生领域相关改革任务落地落实,促进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目标,加强对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卫生健康等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

——就业优先政策落实情况审计。围绕减负、稳岗、扩就业等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帮扶等就业保障政策落实情况,推动落实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受灾群众、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政策,促进完善高质量就业机制,促进提高就业补助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助力新一轮“创业池州”行动计划落实。

——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围绕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基金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相关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社会保险基金筹集管理和运行风险,促进基本养老保险有序衔接全国统筹,推进落实长三角地区社保转移接续、社保卡异地互认、异地就医结算制度,推动实现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等改革任务目标,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社会保险制度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兜底保障政策落实和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围绕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残疾人补贴、彩票资金、捐赠资金、优抚安置、救灾应急等资金使用情况,,重点关注资金申请、审核、分配、使用等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夯实社会救助、福利基础,促进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到位。

——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和改革推进情况审计。围绕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公积金和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资金等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保障性住房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建设、任务完成和住房分配使用,以及住房保障资金使用绩效等情况,促进住房保障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推动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改革推进情况审计。围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等领域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等政策落实情况,推动教育经费保障、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改革,推动我市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侧改革,促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和改革推进情况审计。围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等资金投入和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分级诊疗体系等建设,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情况,促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医疗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推进健康池州建设。

(五)资源环境审计。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助力新阶段“三优池州”建设为目标,全面深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资金、项目和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

——生态文明建设政策落实情况审计。围绕省、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重点关注碳排放碳达峰行动推进、绿色发展政策体系构建、“绿色生态”约束性指标完成、美丽长江(池州段)经济带建设、“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执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以及大气、水、土壤污染和固废危废防治等情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把池州建设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创新基地。

——资源环境专项资金审计。围绕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资源开发利用等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重点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环境基础设施、资源循环利用等重点项目的实施效果,保障资金安全,促进政策目标实现。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围绕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重点关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国土空间规划、碳达峰碳中和、污染防治等重大任务落实情况,探索建立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促进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

(六)金融和企业审计。以推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目标,加强对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和地方金融机构等的审计。

——国有企业和地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围绕国有企业和地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重点关注国有企业重大投资项目、资产处置、内部管控及风险防控、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等情况,促进国有企业和地方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提高经营管理绩效,防范化解风险。

——国有企业改革审计。围绕《池州市国有企业三年提升计划》,重点关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以及国有企业科研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和核心技术创新攻关等情况,促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的建立,推动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情况审计。重点关注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服务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情况,促进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促进提高担保公司担保能力,促进防控担保风险。关注政府投资基金政策落实、投资运营管理情况等,促进政府投资基金持续健康运行。

(七)经济责任审计。以强化干部管理监督,促进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为目标,加强对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

——优化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管理。根据干部管理监督需要和审计资源等实际情况,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以任中审计为主,科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中长期审计规划和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有序推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

——准确把握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围绕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根据不同类别、不同级次、不同地区(部门、单位)领导干部的履职特点,重点关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地区(部门、单位)重要发展规划制定、执行和效果,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运行风险防范,以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遵守廉洁从政规定等情况,科学准确界定责任,鼓励探索创新,支持担当作为。

——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健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责任追究、整改落实等制度,探索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八)督促审计查出问题全面整改落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推动审计查出问题有效整改、巩固和拓展审计整改效果为目标,坚持揭示问题与推动解决问题相统一,完善池州市审计整改责任追究机制,推动建立健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做实审计监督后半篇文章。

——强化审计整改责任落实。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及时研究审计查出重大问题的处理意见,统筹协调并督促落实。审计机关要推动被审计单位压实整改主体责任,强化主管部门对其管辖行业领域的监督管理责任。审计机关对整改工作负有督促检查责任,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查验核实,及时组织审计整改“回头看”。在各项审计中,要将以前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审计关注的重点,对整改不到位的问题要一抓到底、查明原因、提出对策。

——健全审计整改工作机制。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形成问题清单,明确整改责任主体、整改要求、整改时限等。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施策,能够立行立改的,应提出明确、具体、可操作、标准统一的整改要求;涉及体制机制或相关法规政策不完善的,应提出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的意见建议,督促有关部门单位研究改进。加强审计整改信息化建设,严格记账销账管理,推动提升整改效果,实现标本兼治。

——推动审计整改结果运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联动,推动把审计监督与党管干部、纪律检查、追责问责结合起来。推动健全审计整改约谈和责任追究机制,对拒不整改、推诿整改、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的,审计机关可提出处理意见建议,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提请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或主管部门研究处理。

五、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成果,认真落实党对审计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为新时代审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审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的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五个必须,严防七个有之,坚决把“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贯穿于审计工作始终,进一步增强审计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牢牢把握新时代审计事业前进的正确方向。

——健全完善党委审计委员会工作机制。市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将立足区域发展战略和本地区实际,加强对本地区重大审计事项的研究,推动落实好主要负责同志第一责任人职责,增强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认真落实工作职责,及时向上级审计委员会办公室报告审计项目计划、审计组织实施、审计结果报告等重大事项。

(二)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突出落实“立身立信立业”要求,加强审计自身能力现代化建设,打造审计铁军。

——加强专业能力建设。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审计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加大以审代训力度,注重在审计实践中提升审计干部能查、能说、能写的能力,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审计干部参加审计及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推进干部轮岗交流、挂职锻炼、完善学习交流机制,提高干部综合素质。

——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立足审计事业发展需求,将政治能力和专业素养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严格按规定条件、程序开展干部考录、聘任、公开遴选等工作,严把干部入口关。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力与公认度。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积极发挥干部考核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不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持续加强政治机关建设。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推动机关党建与审计业务融合发展。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委实施细则要求,持之以恒纠治“四风”,严格执行审计“四严禁”工作要求和审计“八不准”工作纪律,准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健全完善审计机关管理制度,严格财经纪律,严格预算约束,严格财务管理。加强审计机关内部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自觉接受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各方面监督。

(三)全面加强审计业务管理。加大审计创新力度,在盘活用好审计资源上下功夫、挖潜力,向管理要效率,靠创新提效能。

——创新审计理念和方式方法。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政治性和前瞻性。转变审计思路,既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注重解决问题,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加强审计工作统筹,综合运用上审下、交叉审、同级审等审计组织方式,推进跨层级、跨专业、跨区域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根据审计实践需要,强化审计理论研究,推动审计理论、审计实践和审计制度创新,加强审计宣传,进一步扩大审计影响。

——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加强调查研究和整体谋划,按照各级党委和政府部署要求、上级审计机关审计计划安排,综合考虑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本单位审计资源等因素,科学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加强年度计划和五年规划的衔接,加强全市审计计划的统筹管理,推进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项目计划的协调,确保涉及全局的重大事项审计高效协同实施。

——加强审计实施管理。以审计方案为抓手,优化审计项目实施管理,加强标准化运作。审计实施前加强调查了解,科学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实施方案,确保各项审计围绕总体目标实施,形成整体合力。审计过程中严格执行审计现场管理的各项要求,规范审计行为,强化审计现场时限管理和动态跟踪,严格审计组例会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坚持质量和效率相统一,优化审计资源配置,确保审计方案得到有效落实。

——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全流程审计质量管控,建立适应信息化条件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切实防范审计风险。健全完善审核复核审理标准体系,严格落实分级质量控制责任。制度化开展审计质量检查,促进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发挥优秀审计项目对审计质量的示范引领作用。

——加强审计结果运用。建立健全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结果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审计结果跨年度、跨地域、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分析,提炼普遍性、规律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加大审计结果公开和审计整改情况公告力度。加强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组织人事、财政、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完善案件会商、情况通报、资料查询、调查取证、案件移送等协作机制,推进信息互通、成果共享,促进发挥监督合力。

——强化审计法治保障。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落实法治建设责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审计工作,不断提升审计机关依法行政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修订情况,适时推进地方性规范性文件的修订工作,健全完善我市地方特色审计制度体系。加强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核和备案审查。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深入推进“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为新时代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法治保障。

——推进长三角审计协同发展。加强与沪苏浙审计机关联系,对标并借鉴推行长三角等先发地区审计工作好经验好机制,探索建立长三角审计机关工作协同机制,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和日常工作沟通机制,推进审计项目协同实施和成果共享,发挥审计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以提升审计能力和审计效率为目标,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实现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的有机结合,不断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

——提升信息化支撑业务能力。推动“金审工程”项目建设持续优化,完成国产化技术改造和部署。建设完善电子数据中心,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责任等体系,开展网络安全常态化检查,持续提升网络安全防御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数据安全。

——提升数据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数据采集和定期报送机制,加大对多行业、多部门数据的分类归集,推进各类数据的整合和标准化,积累形成必要规模的审计行业数据资源库。不断提升市级审计数据分中心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能力,推进审计业务电子数据集中管理。

——加强数据资源分析利用。坚持以用为本,加强对各领域、各层级、各系统间数据的关联分析,提高“总体分析、系统研究、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的数字化审计水平,建立适应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大数据”审计支撑体系。逐步实现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与审计现场之间的信息共享,提升数据利用价值,推进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