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

来源:安庆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8-01-05 浏览量:19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先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促进国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对于促进安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二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卫生计生投入快速增长、卫生计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五年。全面实施卫生民生工程,在望江县启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成功应对H7N9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圆满完成省“十三运”卫生应急保障等工作,较好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卫生改革取得新的进展,政府卫生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单独两孩”政策及计生奖扶政策全面落实,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各项卫生计生事业取得新的进展,为“四个强市”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一)推进城市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编制管理和人事薪酬制度,落实专项绩效奖励考核工作。(二)巩固完善基层医改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积极参加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创建与评选。全面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村卫生室配备使用“数字化健康检验一体机”。组织落实“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选派医师参与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项目、儿科医师转岗培训项目等工作,提高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三)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取消药品加成,推进临床路径+按病种付费工作。(四)规范药品采购使用。继续实施药品带量采购,加强药品耗材网采监管。完善各级医疗机构处方点评和审核制,加大重点监控目录药品监测力度。(五)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组建5个城市综合医院医联体和1个精神卫生医联体,在桐城、潜山、太湖、怀宁开展省级县域医共体试点,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整合优化、下沉基层。制定完善分级诊疗指南,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二是卫生投入幅度倍增,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十二五”期间,全市投入卫生事业经费预计达35亿元,较“十一五”期间增长2.9倍。

2011-2015年中央投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分年度项目

建设规模(平方米)

投资计划(万元)

合计

中央

地方

2011年度项目(34个)

77150.0

19669.0

11232.0

8437.0

2012年度项目(48个)

113530.0

33675.8

17731.6

15944.2

2013年度项目(91个)

65408.0

14044.0

8715.0

5329.0

2014年度项目(98个)

53276.0

14004.0

8440.0

5564.0

2015年项目(85个)

116260.0

28607.0

8440.0

20167.0

合 计(356个)

425624.0

109999.8

54558.6

55441.2

三是卫生应急体系全面加强,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先后制定、修订各种应急预案20余种,组织开展较大规模演练活动10余次,累计培训专业人员2000余人次;怀宁县、望江县获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称号。全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25起,均得到及时、科学、有效处置。

四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等各项公共卫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连年超额完成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救治任务,免疫规划综合考评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两名,一些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2015年全市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在全省率先实施耐多药结核病项目,全面落实传染病防控、慢性病防治、职业病防治、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防性消杀灭等重点任务,大力推动健康教育工作,着力提高检测检验能力,各项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多项工作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五是新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全面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实现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1个村卫生室,乡、村基层卫生机构设备、人员完成基本配置。

六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全市农民,初步缓解农民看病贵问题。全市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十二五”期间累计参保农民1718.9万人次,补偿收益农民2829.7万人次、报销医药费用补偿金56.84亿元。

七是中医药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医药服务社会贡献率显著提高。截至2015年底,我市有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105所,其中二级甲等中医医院8所(含宿松),全市中医床位2693张,万人口中医床位数4.95,比“十一五”末增长55.22%;中医类执业医师1161人,中医执业医师数2.14 /万人,增长11.99%; “十二五”中医药资源与服务的主要指标超额完成,增速明显高于“十一五”期间。

八是重点学科建设彰显成效,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大。建成7个省“十二五”临床医学重点专科、1个第二周期省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及45个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市立医院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市一院的消化内科、神经外科,市二院眼科,市石化医院烧伤科,海军安庆医院的呼吸内科等一些学科的整体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九是依法行政力度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执法体系逐步完善。卫生行政许可、卫生监督监测、案件查处、大型活动保障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食品、职业、放射、环境、学校等五大卫生的监督执法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取得明显成效。

十是医疗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深入开展 “诚信医院” “医院管理年”创建和“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创建;普遍推行医疗机构价格公示制度、查询制度和费用清单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取消收支两条线管理,各级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均执行以省为单位网上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高值医用耗材在省药采平台上进行网上采购,合理控制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医用耗材收入所占比重;在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开展惠民医疗服务及单病种限价收费试点,控制医药费用上涨取得成效。

十一是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不断深化。(一)单独两孩政策稳妥落实,适度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有序开展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改革,推进卫生计生工作融合发展,计划生育工作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持续开展,群众生育观念明显转变,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从2011年的117.29下降到2015年的110.85。(三)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持续巩固,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有序推进。(四)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计划生育转型发展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兑现各项奖励优惠资金10.18亿元。其中: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特别扶助制度惠及群众18.30万人次,发放资金19868.6万元;计划生育长效节育奖励惠及群众1.92万人次,发放资金8628万元;独生子女保健费惠及群众155万人次,发放资金30800万元;独生子女父母退休一次性补助惠及群众2.75万人次,发放资金4125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优待计划生育家庭惠及群众20.94万人次,补助资金7510万元。

二、全市卫生事业基本状况

1、卫生机构:2015年,全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189个。其中:医院(含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及专科医院)65所。按级别分:三级综合医院2所、二级综合医院13所;二级中医院8所、一级中医院1所;专科医院8所,乡镇卫生院13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56个,妇幼保健院9(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局(所)各10个,专科疾病防治所(站)9个,紧急救援中心1个,中心血站1个,村卫生室1336个。

2、卫生床位:2015年,全市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数17381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3.79张。总床位中,医院床位13713张,占78.5%;乡镇卫生院床位3385张,占19.38%。

3、卫生人员:2015年,全市拥有各类卫生人员2685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0002人,占67.04%;每千人口拥有卫生人员5.86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36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7777人(其中全科医生379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7人;注册护士8201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1.79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与注册护士数比为1:1.05。我市主要卫生资源配置统计指标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表1)。

2015年,全市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462人,其中乡村医生3302人,卫生员160人。

表1 2015年安庆市主要卫生资源配置情况对比表


床位/ 每千人口

卫技人员/ 每千人口

执业(助理)医师/每千人口

注册护士/

每千人口

安庆市

3.79

4.36

1.7

1.79

安徽省

4.35

4.57

1.75

1.94

全 国

5.11

5.84

2.21

2.36

三、“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外部环境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市卫生计生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服务能力比较薄弱。二是传统重大疾病及新发传染病防控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强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发展不平衡。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管理体系有待整合。四是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社会资本办医模式未得到有效的补充。五是医学科技水平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人才匮乏、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六是卫生信息化设施薄弱,智慧医疗、集成大数据平台整合重建任务艰巨。七是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新政策、新形势,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能力不高和管理措施弱化等具体问题依然存在。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充分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趋势,把卫生事业发展改革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四、“十三五”期间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打造健康安庆为目标,以推进综合医改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为抓手,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为落脚点,着力优化结构、增强动力、补齐短板,构建功能完善、结构合理、区域协调、运转有效、分工协作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健康基础。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作用,强化政府对医疗卫生计生的投入,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大力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社会办医向高水平、规模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2.需求导向,合理布局。围绕健康需求和解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开展卫生计生资源规划和配置,以提升医疗卫生计生服务能力为主线,突出调整布局结构、补强短板、夯实基础、发展健康服务业等重点,适度有序发展,科学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计生机构的数量、规模、职能及布局。

3.调优结构,系统整合。对现有医疗卫生计生资源进行调整,盘活存量、发展增量、优化结构、补齐短板、突破瓶颈、协调发展,促进医疗卫生计生系统合作共享,注重发挥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提高医疗卫生计生系统的协同性。

4.改革创新,转变模式。以创新为动力,以打造“健康安庆”为目标,运用创新思维推动重、难点问题的解决和医疗模式的转变,积极探索符合医改要求、具有安庆特点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模式。

5.内涵发展,提升能级。转变公立医院发展方式,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推动公立医院走精细化的内涵发展之路。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注重科研、人才、制度环境等软件建设和基础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扩大优质卫生资源,构建适应居民多层次健康需求、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能级。

6.公平可及,兼顾效率。优先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促进公平、公正。以基层为重点,注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使用的科学性与协调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7.层级分明,信息支撑。充分考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资源现状,分类制定配置标准,分层分类构建覆盖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广普及居民健康卡,推动智慧医疗、信息惠民和健康服务业发展;促进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提高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8.转型升级,均衡发展。稳妥落实“全面两孩”政策,做到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与服务管理改革同步推进、配套政策措施同步制定,不断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和家庭发展支持体系,不断提高计划生育法治水平。

五、“十三五”期间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发展目标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到2020年,适度生育水平继续保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公立医院改革取得进展,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医务人员积极性充分调动,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优先得到满足,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有效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切实缓解。“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及居民健康水平主要指标:全市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正常值(103—107)范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6%以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城镇人口100%;千人口床位数增加5%以上;千人口执业医师数增长25%以上。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巩固和扩大防治成果,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8 /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7‰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9‰以下,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7岁以上。

表2 十三五安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资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标

   

2020年目标

2015年现状

指标性质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5.5

3.79

指导性

医院(张)

4.4

2.99

指导性

公立医院(张)

3.03

2.47

指导性

其中:市办医院

0.91

1.02

指导性

县办医院

1.97

1.45

指导性

其他公立医院

0.15

0.22

指导性

社会办医院(张)

1.37

0.52

指导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张)

1.1

0.74

指导性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13

1.7

指导性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2.77

1.79

指导性

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

0.83

0.44

指导性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2

1.24

约束性

医护比

1:1.3

11.05

指导性

市办以上医院床护比

1:0.6

1:0.55

指导性

县办综合性医院适宜床位规模(张)

500

——

指导性

市办综合性医院适宜床位规模(张)

800

——

指导性

(二)主要任务

构建分工明确、密切协作、服务规范的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体系,继续强基层、扩优质、补短板,实现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的“双轮驱动”。根据《安徽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总体思路和战略布局,安庆市作为全省区域医疗次中心,将打造1-2个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三级医院,不断引进吸收高、新、尖技术,拓展诊治范围,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结合皖西南及周边地区疾病谱特点,大力发展特色专科,具备向本市及周边地区居民提供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的能力,并承担人才培养和医学科研任务。桐城市、宿松县应充分发挥其地理优势,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扩大医疗服务辐射方位,着力打造优质医疗服务圈,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布局,为周边地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的医疗服务。深入实施健康脱贫工程。逐步构建“促进家庭文明,守护家庭健康,帮扶家庭致富,引领家庭奉献”的家庭发展体系,全面提升家庭发展能力。

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

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医疗服务联合体,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医师多点执业等医疗服务模式的落实与创新,推广全科服务,方面人民群众就医。构建三医联动、内外联动、上下联动、区域联动的协同机制。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公共卫生、监管体制综合改革;科学合理编制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人口健康信息化水平。

2.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整合资源推进医保体制改革。继续扩大新农合受益面,参合率稳定在96%以上;建立动态增长的基本医疗保障筹资机制,筹资标准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进一步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增加按病种付费病种,动态调整按病种付费定额,促进分级诊疗,提高新农合基金使用效率;全面推进新农合大病商业保险,简化结算程序,提高农民受益水平;扩大省外即时结报试点、加强新农合短信平台建设,简化就诊报销流程;不断提高保障待遇,有效缓解农民因病致贫。

3.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建成包括影像中心、检验中心、心电脑电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全面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支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以“安徽省区域医疗次中心”发展定位为标榜,强化区域卫生规划,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探索建立公立医院之间、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与分级双向转诊机制,引导、鼓励和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4.全面加强重大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工作

进一步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血防、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继续加强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传染病防控,规范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巩固地方病防治成果,提升重点职业病的监测与预警能力。逐步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提升对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查和抗病原治疗、老年保健、高血压、糖尿病、恶心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实施居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全面推进控烟行动。

加强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工作,进一步健全卫生监督执法功能,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治疗等职业病防治网络,加强市级职业病防治机构建设;提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生活饮用水监测能力。

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大力推进《安徽省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和《安徽省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的实施,加大妇科病查治、婚前医学检查、托幼机构卫生管理力度,启动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继续实施“降消”等重大妇幼卫生项目,强化对流动、留守、孤残妇女、儿童的保健服务,提高全省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实现2020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大于90%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大于90%,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大于80%

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立健全覆盖全省城乡的爱国卫生工作体系及长效工作机制,省级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县(市)覆盖率达100%,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5%

大力开展健康促进工作,继续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搞好卫生系统控烟活动,城市居民常见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农村居民知晓率达到70%以上。

5.深化药品医用耗材采购供应体制改革

实行网上药品、医用高值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坚持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继续实行县级以上公立医院药品、医用耗材零差率销售。

6.积极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安徽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进一步提升全市中医药工作水平。加强中医康复机构建设,加强中医重点学科建设和中医人才培养,支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和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建设中医重点专科5个,培养市级中医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中医青年优秀人才30名。

7.切实加强医学学科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重点加强医学学科建设,申报建设6-8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80个市级重点学科。筹建10所市级诊疗中心,建立5个市级协作组。制定和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博士及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和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强化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十三五”末,全市全科医生达到2-3人/万人。大力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住院医师规范化骨干师资培训,鼓励新近毕业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参加培训。2020年前,毕业生自愿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且住培经历不作为我市医疗机构招聘研究生的必要条件,住培基地向全科、儿科、精神科等紧缺专业待遇倾斜。扩大对外交流,加强医疗卫生领域合作,借鉴、消化、吸收、推广国内外医疗卫生先进技术,并做好我市卫生援外工作。

8.大力推进卫生事业信息化建设

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会诊系统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整合利用现有卫生信息系统资源,统筹推进适应医改要求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建设。建成市县二级人口健康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统一信息标准,保障信息安全,实现数据共享,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互联互通”的卫生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9.着力提高家庭发展服务能力,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

围绕“文明、健康、优生、致富、奉献”主题,开展健康幸福家庭活动,深入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的融合发展,提高家庭发展服务能力,提升家庭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继续组织实施奖励扶助、特别扶助。全面落实好法定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政策,促进相关社会经济政策衔接兼容。

10.加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力度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倡导“生男生女一样好”的观念,营造促进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平衡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加大依法打击“两非”的力度,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重点地区进行重点调度、及时预警,力争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稳定在正常值(103107)范围。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综合保障机制,健全覆盖流动人口、方便可及的卫生计生服务网络体系,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加便捷、优质、高效的基本公共卫生和计生服务。

11.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综合保障机制,按照常住人口(或服务人口)配置资源,将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到2020年流动人口目标人群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0%。广泛开展流动人口健康促进行动,提高流动人口健康素养水平。深化流动人口全国“一盘棋”机制建设,推动流动人口区域协作工作联络站点建设,协同流入地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关怀关爱留守人群特别是留守儿童,积极开展留守家庭服务活动,促进社会融合。

12.实施健康扶贫工程

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工作要求,实施健康脱贫工程,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落实“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疗保障政策,开展大病专项救治,减轻贫困群众医疗负担。开展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贫困慢性病患者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和预约转诊等服务。建立三级医院与重点贫困县县级医院稳定持续的一对一帮扶关系,推进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对口帮扶贫困县乡镇卫生院。积极促进远程医疗服务向贫困地区延伸,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能力。

(三)政策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卫生计生事业“十三五”规划对全市卫生计生事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意义,坚持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紧扣“三医联动”,加强整体设计,创新医疗、规范医药、健全医保,增强规划实施推进的系统性、协同性和可操作性,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热点、难点问题,切实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2.完善投入政策。强化政府投入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严格落实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政策,逐步调整和完善政府卫生计生投入结构,重点支持公共卫生、基层卫生和中医药事业等发展,切实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卫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完善绩效评价体系,逐步扩大绩效评价范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推进协同治理。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市卫生计生部门要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发展改革部门要依据规划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基本建设管理;机构编制部门要依据有关规定和标准统筹卫生计生机构编制;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快医保支付制度综合改革;物价部门要综合推进卫生计生服务价格改革。

4.营造良好氛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敬重生命、厚德精业、诚信和谐、创新争先”精神,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医改进展成效、典型经验和先进人物,加强政策解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合理引导社会预期,提高群众对改革的知晓率和参与度,提高医务人员投身改革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营造全社会关心、理解和支持医改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