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十三五”工业主导产业规划

来源:安庆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7-05-05 浏览量:11

“十三五”时期是妥善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经济形势,全面深化改革,加快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全面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立足于“十二五”发展基础,特提出我市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总体纲要。

一、“十二五”回顾

“十二五”时期,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扩大内需和国内外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积极推进工业强市、创新推动,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实现了新突破,为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发展新成就

1.规模效益上台阶。工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1174亿元跃升至2015年的2705亿元,净增加1531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304.8亿元增至2015年的627.3亿元, 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10年35.1%提高到2015年44.2%,工业在全市经济占比逐年提高。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不断提升,由“十一五”末的264.43提升到2014年末的317.55。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8万元/人提高到27万元/人,规上企业利税由138.5亿元提高到314.2亿元;销售收入1314.55亿元到2662.1亿元,呈现出利税增幅高于销售增幅的良好发展态势。

2.有效投入持续扩大。“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35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7倍。全市共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00多项。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期间,我市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机械装备三大产业已成为支撑我市发展的主导产业。2015年,三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1549.5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50.6%。2015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936.4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三位。2015年全市私营企业数达到4.01万户,比2010年末净增2.42万户;个体工商户数达到18.96万户,比2010年末净增4.13万户。

4.品牌质量不断提高。“十二五”末,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产值496.6亿元、477.9亿元,占全省比重为3.3%、5.4%。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62家。安庆工业拥有省级以上各类荣誉称号758个,其中,国家级称号209个,省级称号549个。工业产品获得中华老字号4个,中国名牌产品6个,中国驰名商标31个。

5.绿色发展初显成效。“十二五”期间,我市工业增加值能耗完成下降18%的目标任务。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10年1.15吨标准煤下降至2015年0.86吨标准煤。圆满完成省部署淘汰13个落后和过剩产能项目,关闭非煤矿山84户。

6.两化融合深入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先后有1家企业获得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41家和47家企业获得省级和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7家和6家企业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其中2家企业通过首批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定。成功申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电信普遍补偿试点市。2014年,我市两化融合评估综合指数86.51,位列全省第三。

(二)存在问题

1.工业企业规模竞争力弱。2015年末,全市有规上工业企业1563户,实现工业增加值627.3亿元,户均增加值为4013万元,同期全省平均为5463万元。工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型企业小,进入全省百强企业仅4家。

2.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弱。2015年底,全市工业企业拥有研发机构197个、研发人员5615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3727人年,研发经费支出9.8亿元,分别居全省第6位、第10位、第9位、第8位。研发机构平均经费支出不到全省平均水平一半。

3.中低端产业比重偏大。我市工业增长主要依赖外延投入扩张,工业企业生产管理以粗放型为主,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工业产品结构为原料、配件、零部件等,以中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主,缺乏带动产业升级的名优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缺乏整机生产能力。产业结构体系薄弱,支柱产业单一,新的优势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工业生产缺乏新的增长点。

4.园区平台功能不强。全市现有各类开发区17家,其中国家级2家。开发区规模不大、平台不强。2015年全市开发区规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922.7亿元,占全省7.5%,实现税收40.4亿元,占全省3.7%。开发区入园企业层次偏低,大多为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不足。2015年全市开发区申请专利、授权专利数为4911件、1822件,占全省比重分别为6.4%、4.4%。每个开发区平均拥有高新技术企业不足10个,低于全省15个平均水平,从业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比2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

5.县(市、区)主导产业定位不清晰。部分县(市、区)主要产业趋同,未考虑错位发展,工业布局不尽合理。各地在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开发特色产品方面力度不足、方向不明确,区域间的经济互补性不足,削弱了县(市、区)的经济联系。同时,市域工业带动力不足,与县域工业缺乏足够的聚合力。主要产业趋同加剧了我市区域内企业竞争,不利于区域资源共享,影响未来产业集聚和集约化发展。

6.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经营理念落后。我市工业企业大多为中小微企业,私营企业主知识层次偏低,一些企业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状态,未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普遍满足于现状。在经营理念、创新意识和接受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上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造成管理决策水平低,对先进的管理方式和信息技术了解应用较少。

二、安庆工业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

(一)安庆工业发展面临机遇

1.产业变革机遇

随着第五次产业革命的兴起,全球工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加速推进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工业发展已经由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的传统发展模式向培育工业经济新结构、新动能、新模式转变。

2.规划机遇

从政策环境看,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经济布局逐步从沿海向内陆延伸,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点。皖南国际旅游区、长三角发展规划、长江经济带、大别山连片脱贫、中部崛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叠加,有利于我市发挥区位与产业双重组合的整体优势,促进与国内国际全面接轨,更好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成为长三角连接中西部的重要节点和内陆地区新一轮开放合作的前沿地带,形成全方位开放态势。

3.政策机遇

从政策机遇看,国家和省级层面相继出台《中国制造2025》和纺织、石油化工等行业的长期规划,为我市工业发展提供有利的顶层规划和政策支持。省政府关于降成本减轻实体经济企业负担的实施意见和支持民营经济政策“干货”29条等地方配套政策的发布,为我市工业企业“促双创、降成本、助融资、拓市场、强保障”提供资金、先进技术、现代管理等方面支持。同时,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和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的不断落地,良好的政策优势和日益完善的政策环境,使安庆工业发展进入发展加速期。

4.重大项目建设机遇

2015年12月建成通车的宁安城际铁路让安庆真正进入“高铁时代”,加快我市融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将加大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极大地拉近了安庆市与长三角地区的时空距离,密切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横贯合肥——安庆——九江的合安九铁路已于2016年开工建设。“十三五”期间,除已建成通车的南京、上海方向外,还将建成向北通往合肥、北京,向南通往南昌、广州,向西通往武汉、成都,向东南通往杭州、宁波等方向的高铁。届时,安庆将成为区域性的高铁枢纽城市。高速公路、机场、电力设施、宽带中国试点城市,这些基础设施的相继建成将有助于破解我市长期面临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壁垒,极大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让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向安庆聚集,使安庆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二)安庆工业面临的挑战

1.全球经济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出口增长放缓,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工业企业发展形势依然严峻。从转型发展看,国内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发展阶段的转变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增长动力从物质要素投入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从内在因素看,安庆成本优势不再明显。“十三五”时期,安庆工业企业依然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资本、土地等要素成本持续维持高位。传统工业领域中的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存在高耗低效、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新常态对以传统产业为主安庆工业发展带来新挑战,工业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尤为突出。除此之外,安庆工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缺口较大,企业家整体素质也有待提升。

2.沿江兄弟地市不断挑战,挤压安庆发展空间

“十二五”期间,安庆虽然历经转型升级,但效果并不明显。在东部转型创新先发优势及西部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后发优势双重挤压下,围绕人才、技术、产业、资本等要素资源的争夺不断加剧,安庆城市能级不高、省内核心城市地位不突出等问题日益凸显,经济发展面临更大竞争压力。安徽省沿江马鞍山、芜湖、池州、铜陵四座城市近几年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城市发展的硬条件和软环境进一步增强,纷纷为当地工业发展提供较为优质的发展平台,沿江兄弟地市不断挑战,大大挤压安庆发展空间。2015年,安庆市经济发展增速处于安徽皖江五座城市第5名。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安庆工业经济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形势,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抓住发展机遇,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依靠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和县域经济两大攻坚战来开辟安庆工业发展新路径,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发展新突破。

三、“十三五”发展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高端企业,聚焦石油化工、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聚焦宜城、县域和开发园区板块,聚焦大项目和中小微企业,以专业化园区作为主战场,实现总量上台阶,结构更优化,质量有提升,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

(二)基本原则: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坚持­——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尊重市场规律,落实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性研究,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优化存量,提升增量。着力构建产业新体系,瞄准产业中高端和中高端产业,一方面通过培育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增量;一方面通过改造升级优化存量,做优、做强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

质量为先,创新驱动。瞄准国际质量标准,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始终把创新推动工业发展摆在核心位置,把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作为主抓手,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推进互联网和工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龙头带动,集群发展。以优势企业、重大项目为龙头,打通一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引导同类企业集聚,积极发展上下游关联产业、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工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关键核心技术进一步成熟,两化融合进一步融合,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一批质量效益俱佳的大企业大集团。

经济总量规模增长。规模以上企业数达到300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5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0%以上,达到1100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0%以上,累计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500亿元。

智能制造水平提高。在石油化工、高端装备、食品加工等基础较好的行业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加快智能制造软硬件产品应用与产业化,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加速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进程。

创新驱动能力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日益完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1%,行业领军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3%。在重点领域建成一批国家和行业创新平台、工业设计中心和技术中心,突破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成套装备,形成一批具有成长性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质量品牌意识增强。以企业为主体,以增强创新、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能力为重点,加强自有品牌培育,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不断改善影响品牌发展的质量、创新、人才和环境等要素,通过品牌建设实现质量提升、价值链升级。

“十三五”工业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指标名称

单 位

2015年

到2020年

经济运行

规上企业数

1563

3000

规上工业产值

亿元

2705

5000

规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627.3

1100

工业投资

累计工业投资

亿元

3350

5500

其中:累计技术改造投资

亿元

1800

3000

产业结构

高新技术占比

%

16.2

30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

%

15.6

30

节能降耗

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

%

5

16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95

99

四、“十三五”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定位

围绕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实施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一)传统产业

1.石油化工

(1)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0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0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逐步建成国内领先、油煤并举、竞争力强的综合性化工产业基地。

(2)发展路径

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基地”路径,逐步建成国内领先、油煤并举、竞争力强的综合性化工产业基地。

(3)重点任务

扩大基础原料规模,延伸发展高端化学品,主要拓展四大产业链条:一是丙烯深加工,利用丰富的丙烯原料资源,大力发展丙烯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丁辛醇等,着力引进知名企业建设ABS合成树脂、碳纤维、高吸水性树脂、特种丙烯酸酯、丙烯酰胺等项目,适时发展塑料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丁腈橡胶、腈纶等,并运用于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卫生用品、光纤通讯、包装、印刷等领域,全面延长丙烯产业链。二是氰化物深加工,利用我市丰富的氢氰酸资源,提高固、液体氰化钠产量,积极发展氰基化学品,引进企业进一步建设己二胺和尼龙66项目,并广泛应用于医药、塑料、冶金电镀、装备制造等行业, 适时建设蛋氨酸、亚氨基二乙酸等项目,将曙光集团全面打造成亚洲乃至世界一流的氰化工基地。三是LPG(液化气)深加工,运用萃取精馏发展异丁烯、顺酐、芳烃等,下游重点发展顺丁橡胶、丁基橡胶、异戊橡胶等项目,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军工、电器、建筑内、环保涂料等,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四是乙烯深加工,重点发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乙丙橡胶、醋酸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等,应用于装备制造、电器元件、薄膜等领域,全面拓展乙烯产业链。

专栏1:石油化工发展重点

重点企业

中石化安庆分公司、曙光集团、泰发能源、中玺新材料、菱湖漆、时联、长虹化工、金善化工、瑞泰化工等。

重点产品

丙烯、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芳烃、烯烃、甲醇、混合二甲苯、氢氰酸、煤制氢、丁辛醇、合成氨等。

重点项目

安庆石化800万吨/年至1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升级改造、1000万吨炼油及100万吨/年芳烃、2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曙光氰化物深加工、煤制氢、25万吨/年丁辛醇、泰发能源60万吨/年液态烃综合深加工、30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解、中玺2.5万吨/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时联3070吨高纯特种系列溶剂和6000吨高纯酚、金善化工生产2万吨/年四乙基氢氧化铵、800 吨氯化石蜡/年等。

2.纺织服装

(1)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0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00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

(2)发展路径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不断提升壮大现有产业,促进优势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特色骨干企业做精做专为中心,打造三大基地(精品纺织基地、特色家纺基地、新型服装基地)、完善三大产业链(以产业用纺织品为龙头的“纺织品-面料-纱线-绿色纤维/其他原料”产业链,以特色家纺为龙头的“家纺—面料—纱线—绿色纤维/其他原料”产业链,以服装为龙头的“服装—面料—纱线—绿色纤维”产业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构建一个现代纺织服装产业体系。

(3)重点任务

一是支持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华茂国际工业城、望江、宿松等产业园的示范推广作用,积极推动高端纺织面料、一次性卫生用品等专业化园区建设,提升品质,打造以产业用纺织品、优质棉纱为主的精品纺织基地;重点支持桐城鸿润家纺、岳西天馨、天鹅等骨干企业资源整合,转型升级做强做大,打造以品牌羽绒家纺、巾被家纺为主的特色家纺基地;鼓励华茂、宿松红爱等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提高智能化水平,加强产品的设计研发,融入时尚和文化,引进品牌服装企业和大型加工企业,打造以品牌服装为主的新型服装基地。

二是加快技术升级。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实现重点领域向中高端的群体性突破。加强行业科技创新研发,进一步突破高性能纤维高品质低成本技术以及生物基原料和纤维绿色加工技术,突破新型非织造、多种材料多层复合、立体织造等关键技术,推动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在建筑交通、国防军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技术研发。研究无水少水印染、高速低成本数码印花技术,功能性面料整理技术,大幅提高纺织绿色制造技术及应用水平。加大纺织智能装备(生产线)及智能产品的研发推广,开发纺织专业应用软件。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和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工厂(车间)建设,实现纺锭在线监测、在线控制、智能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产品开发生产周期和产品质量稳定性。

三是培育自有品牌。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强品牌战略管理,明确品牌定位,促进品牌与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融合,提高品牌产品附加值和性价比。利用新媒体等有效传播渠道,发展新业态,打造一批有品牌竞争力的主力产品。

四是加快“走出去”步伐。依托“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位置,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龙头企业“走出去”。通过收购、入股等形式进行境外投资、品牌收购、设立境外合作区、设置销售网络。支持华茂利用中亚地区的棉花优势,依托华茂技术、管理和品牌等优势,在中亚地区租赁、托管和新建纺纱工厂。利用安庆(皖西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建设契机,降低国内物流园的运输和仓储成本,打造名牌服装加工基地。

专栏2:纺织服装发展重点

重点企业

安徽华茂集团有限公司、安徽鸿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天馨工艺制品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天鹅家纺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红爱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互益精纺、德生印染、华欣产业用布、申洲针织、大千纺织、世纪蓝海纤维、亮亮纺织、清怡精密纺、锦绣经纬、天宇纺织

重点高性能

产品

高防护性能纺织品、高智能感知的功能性材料、高强高模碳纤维、生物基聚酯、聚乳酸纤维、生物基聚酰胺纤维、功能性敷料、肾透析纤维材料、品牌服装

重点项目

华茂国际工业城、精品纺织基地、特色家纺基地、新型服装基地、数字化、智能化工厂(车间)示范工程,高端面料专业化园区、一次性卫生用品专业化园区、红爱600万件服装、互益精纺7.5万锭棉纱、德生纺织印染年产6000万米纺织染色布、华欣产业用布年产1800吨产业用高级卫生材料、申洲针织5000万件服装、大千纺织5000万件服装、世纪蓝海纤维年产海藻纤维500吨;年产海藻纤维医用敷料90吨、年产海藻纤维面膜约1.5亿片;年产海藻纤维服装面料500吨、亮亮纺织纱10万吨、布2000万米、清怡精密纺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新型纺纱生产线、锦绣经纬200万条毛毯、天宇纺织年产5万锭纺织。

3.食品加工

(1)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0年,全市食品加工产业实现产值超1000亿元,

(2)发展路径

以专业化食品园区为全平台,从企业培育、品牌推广、产业集聚等方面推进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壮大。

(3)重点任务

城区加快建设食品工业专业化园区,以此为领先示范,从企业培育、品牌推广、产业集聚等方面推进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壮大。

一是发展具有安庆特色食品业,加强“胡玉美”、“麦陇香”、“柏兆记”等中华老字号企业产品的工业传承和发展。

二是畜禽加工业,大力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熟肉制品,扩大低温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的生产。

三是休闲方便食品,大力发展各类米、面、方便主食,着力发展营养卫生、搭配科学合理的主副方便食品以及各种畜、禽、肉、蛋、蔬菜熟食制品。

四是水产品加工业,依托优势水产品基地,扩大加工能力,开发精深加工系列鱼虾制品、风味食品、速冷食品、保健食品等。

五是粮油加工业,发展营养米,精制米和米制食品,充分利用我市菜籽资源优势,发展优质菜籽油,形成规模化,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发展大豆加工制品等。

六是酒和饮料加工业,加快发展酒和饮料自有品牌,积极推进企业开展合作,建设酒饮生产基地,实现集聚发展。

七是精制茶加工业。加快发展岳西翠兰、桐城小花、天柱剑毫等本地名茶生产规模,提高产量和质量,鼓励食品加工企业开发功能饮料、保健茶饮等。

八是发展调味品、食品添加剂等。

专栏3:食品加工发展重点

重点企业

安庆旺旺、华润雪花啤酒、胡玉美、金隆园食品、谷润农产品、中盛粮油、纯真植物油、中创集团、麦陇香、柏兆记、五谷香、加宝实业、芊芊纸业等。

重点产品

植物油、豆制品、蔬菜制品、调味品、食品添加剂、糕点、饮料、粮食加工(含大米、面粉、杂粮)、高端磷脂等。

重点项目

食品产业园项目、安庆旺旺五期PET暨自动化仓储系统项目、回味蚕豆1000吨;米果70000吨;乳品6000万箱;PET150万瓶;炼乳800吨;空罐40000万只;底盖40000万片、金隆园年产5万吨豆制品生产线建设及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升级改造项目、谷润优质粮油生产加工基地项目、纯真植物油公司冷榨植物油扩改建项目、中创工程3500吨食品制造、五谷香4000吨食品制造、中创磷脂年产20000吨透明浓缩磷脂,年产3000吨粉末(颗粒)磷脂,年产1000吨高纯度卵磷脂(PC)、磷脂酰丝氨酸(PS)和蛋黄磷脂,氢化磷脂及酶改性磷脂研发中心、加宝年产250万箱糖果、联河米业年加工20万吨大米,4万吨米乳、淀粉、合肥人和集团风酿调味品、七星酒业年产3 万吨白酒、芊芊纸业智能型PLA生物降解纸质饮料包装和食品容器等。

(二)新兴产业

1.新材料

(1)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0年,建成新材料企业100家,产值达到500亿元,打造全国重要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2)发展路径

以重点项目、平台建设、产业链条为突破口,扩大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 力争打造全国重要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3)重点任务

一是依托安庆市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整合各县(市)区新材料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膜材料、电子功能材料和生物基材料产业等。

二是加快建设曙光化工园、乙烯醋酸乙烯、聚酰亚胺纤维、生物基新材料,润晶蓝宝石晶体,超纯氧化铝、C9重芳烃综合利用、功能性膜材料等,夯实产业基础,形成产业集群。

三是择优发展生物法制备或生物质原料制备的大宗精细化学品及其衍生物,可制备生物乙烯、异戊二烯、丙烯酸、乙醇、乙二醇,丙二醇、异丙醇、3-羟基丙酸、丙烯酸、丁醇、异丁醇、丁二醇、丁三醇、多元醇、乙酸、乳酸、丙酸、丁酸,丁二酸等。

四是依托安庆汽车零部件产业现有基础和重点发展方向,加大丁基橡胶、PMMA、顺丁橡胶等现有产品在汽车仪表盘、橡胶隔膜等领域的应用规模;利用车身外板、内饰板、方向盘、密封圈、散热器、罩盖、汽车内胎、轮胎、汽车面漆等领域的材料需求,结合化工产业链发展现状,开发建设ABS、SBS、丙烯酸橡胶、尼龙66、丁基橡胶、异戊橡胶、SBR、顺酐、环保涂料、聚酯等生产项目;

五是针对市场需求,开发利用腈纶、丙烯酸甲酯、尼龙66等化工新材料生产新的纺织产品。重点发展安庆市虹泰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生物基聚酰胺树脂和光固化树脂项目。

专栏4:新材料发展重点

重点企业

飞凯高分子、华兰科技、金张科技、虹泰新材料、精良同硕塑膜、和兴化工、菱湖漆、金张科技、长虹化工、瑞泰化工、虹宇化工、中玺新材料、华强科技、润邦科技、联邦新材料、方舟新材料、锦鸿环保、索隆新材料等。

重点产品

超纯氧化铝、丙烯酸甲酯、丁腈橡胶、尼龙66、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功能膜材料、高性能涂料和油墨、合成树脂、生物基光固化树脂等。

重点项目

飞凯6500吨/年高性能涂料和油墨项目和超纯氧化铝项目,华兰科技二期2万吨/年丁腈橡胶项目、虹泰新材料年产5万吨环保型聚酰胺树脂项目、和兴化工年产10万吨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及10万吨下游制品项目,金张科技电脑锂电池LED保护膜、4000万平方米保护膜、胶带、电脑锂电池LED保护膜,精良同硕生物基塑料及膜项目,菱湖漆涂料30000吨、合成树脂10000吨,长虹化工分散蓝359400吨,瑞泰化工2万吨/年合成树脂及1万吨/年纳米色浆、500吨/年水性工业涂料项目,虹宇化工5万吨生物基光固化树脂,中玺新材料2.5万吨/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生产装置,华强科技600吨聚酰亚胺薄膜、2000万平方米功能性膜材料,润邦科技390万平方米PET保护膜,联邦新材料1000万平方米功能性膜材料,方舟新材料1000万平方米功能性膜材料,锦鸿环保60万平方米玻璃纤维覆膜滤料等。

2.新能源汽车

(1)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达到30万辆以上,产值达到500亿元;新引进培育30-50家左右电池、电机、电控等汽车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零部件市内配套率达到60%以上。

(2)发展路径

一是以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为中心,打造安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和望江安达尔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着力攻关整车设计、轻量化等关键技术,重点开发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鼓励发展燃料电池汽车。

二是提高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能力,重点突破动力电池、电机及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提高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本土配套化率,扩大自主品牌汽车市场。

(3)重点任务

1.推进整车制造业发展。一是常用车。重点发展纯电动和插电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支持经开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和望江安达尔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快新车型开发,进一步提高新能源客车整车技术和工业设计水平,着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建设。开展全新底盘新能源乘用车整车设计,加快产品市场投放和批量生产,进一步掌握电池系统、控制系统方面核心技术,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二是专用车。重点发展物流、观光、环卫、市政、采矿等领域专用车,打造在国内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重点产品。注重拓展新领域,推动新能源专用车向技术含量高、专用功能强、特色品种多的方向发展。

2.推进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一是动力电池。重点发展锂离子动力与储能电池及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基础材料,以环新新能源电池包项目为载体,加大技术攻关力度,突破先进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技术。二是车用驱动电机。通过发展本地企业和引进外部企业途径,重点发展电机、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提高新能源汽车用驱动电机的研发水平和配套能力,实现面向全国主流车企配套的目标。三是整车电控系统。开展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控制技术研究,开发混合动力整车控制单元、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和机电耦合装置,加强对控制单元硬件、底层软件、应用层软件的开发,联合整车、零部件企业共同研发和优化混合动力控制技术,技术成果在客车和乘用车上先试先用,带动企业产品升级和产业链升级。

3.促进新能源汽车与化工新材料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利用我市化工新材料资源,引进配套企业入驻,大力发展用于新能源汽车仪表盘、方向盘上下盖、刹车片、动力电池等产品。二是以新能源汽车生产配套需求为基础,开发工程塑料、摩擦材料、汽车橡胶、电解液、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等配套新产品。三是谋划一批融合发展项目,推进在手的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两大产业的联动发展和融合发展。

专栏5: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重点

重点企业

环新集团、永恒动力、安簧机械、跃迪新能源、新能源发展公司、振发锻件、福斯特汽车部件、今成汽车、岳塑公司、瑞林汽配、青松公司、白兔湖动力

重点产品

电池包、缸套发动机动力系统核心零部件、汽车变速箱齿轮轴、内燃机凸轮轴及车用管接、变速箱油泵

重点项目

环新年产7万套电池包、高档轿车的发动机动力系统核心零部件、安簧钢板弹簧5万吨/年、汽车转向节及发动机活塞500万件/年,工业车辆车桥3万台/年、7万吨轻量化高应力汽车板簧、跃迪年产20万辆新能源纯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振发年产500万件汽车变速箱齿轮轴、内燃机凸轮轴及车用管接、年产400万件楔横轧轴类件、年产2万吨斜轧耐磨钢球、福斯特年产300万只铝合金轮毂和其他铝铸件品、150万只低压铸造超轻铝合金轮毂、今成汽车年产120万件高端汽车铝合金轮毂、岳塑公司年产100万件汽车操纵杆总成、15万套汽车自动档操纵机构总成、瑞林汽配年产5000吨铝合金压铸件、大众系列变速箱油泵DQ500生产线、青松公司年产200万套汽车随车工具、年产100万套汽车补胎液生产线等

3、新一代信息技术

(1)发展目标

力争通过五年时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智能硬件、新型显示、软件服务等若干产业集群,到2020年,实现产值500亿元。

(2)发展路径

一是完善产业链。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力度,从填补产业链空白环节入手,招引和扶持并举,补充本地产业链薄弱环节,提高配套能力。

二是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积极进军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电视等领域,提升产业层次。

三是提高本地信息服务能力。发展“互联网+”相关软件及服务,推动互联网在工业、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全方位提升本地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和城市智能化水平。

(3)重点任务

一是加快发展智能终端制造及配套。重点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智能家居等智能终端整机产品,积极引进零部(组)件企业,布局外壳、模具、核心零部件等配套环节。同时,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合作、项目招引等途径,丰富配套产品体系,做大零组件领域。着力提升高端共性技术与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对智能终端的多元化需求,培育产业增长新动能。

二是着力发展智能穿戴产品及配套环节。以可穿戴设备硬件平台为核心,软件平台为辅助,基于可穿戴设备大数据处理服务为突破口,着力引进领军企业和新兴潜力企业,强化自主创新和应用创新,推动可穿戴设备产业向特色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增强结构件、功能件、声学器件、电源转化器、移动电源、数据线等周边配件制造能力,增强本地配套能力。

三是突破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产业。发展面向虚拟现实产品的新型人机交互、新型显示器件、GPU、超高速数字接口和多轴低功耗传感器,面向增强现实的动态环境建模、实时3D图像生成、立体显示及传感技术创新,打造虚拟/增强现实应用系统平台与开发工具研发环境。

四是提升发展新型显示产业。移动终端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LED背光模组的需求,重点发展电子触摸屏、OLED显示屏和LED背光源等核心产品,配套成为背光模组生产基地。以中小尺寸LED背光模组为优先发展方向,以大尺寸LED背光模组为延伸,依托骨干企业,促进新型显示及关键材料产业及配套产业发展,形成集群发展。

五是培育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紧跟中国制造2025发展重点领域,把握芯片市场逐步进入繁荣期的发展机遇,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从芯片封装入手,积累人才、资本和技术要素,逐步发展芯片设计、制造等产业链。

六是促进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加快“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围绕基础设施、工业控制、现代物流等重大应用领域,进一步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示范,推进设备数字化、流程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推动工业物联网建设,形成结构完整、扩充性强、安全可靠的整体应用解决方案,扩大本地区软件服务业影响力和规模。

专栏6: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重点

重点企业

丹凤集团、信华电子、酷米科技、科宝电子、金张科技、恒达电器、天鹅电子、瑞沃科技、鑫美芝光电、成微电子、顺科智能科技、玉杉光电

重点产品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智能家居等智能终端,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产品,电子触摸屏、OLED显示屏及光学膜等,集成电路芯片,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服务业。

重点项目

丹凤集团年产5万吨电子纱及1.5亿米覆铜板基布项目、酷米科技年产500万台智能手机及智能穿戴项目、科宝电子智能手机产业园建设项目、年产500万台智能手机、成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电子产业园、瑞沃电子显示材料产业园建设项目、博泰电路年产50万平方米的集成印制电路板项目、鑫美芝光电背光彩屏LED照明项目、众和达光电公司纳米金属散热器与芯片封装一体化半导体照明项目、金张科技新型平板显示用光学膜材料及其产业链建设项目、顺科年产250万台智能平板电脑及智能电子产品。

4、高端装备

(1)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25%,形成以高端装备产业为核心,传统装备制造业同步发展的产业格局。

(2)发展路径

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海工装备、专用设备制造等,初步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端装备技术创新体系。

(3)重点任务

一是推进高档数控机床及成型装备发展。推动富士康鸿庆五轴车铣复合加工机研发数控系统和配套私服控制器生产项目建设,加强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加工精度和可靠性。瞄准多通道、多轴联动等高性能数控系统产品,开展高端、大型、重型数控成型装备及其系统集成和研发。

二是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加快晨讯智能机器人项目建设,重点突破智能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的生产和应用。力争机器人产业在关键零部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及大规模示范应用方面取得突破,强化机器人产业集群配套能力建设,完善机器人产业链。

三是发展海工装备,重点发展船用柴油机、餐厨处理设备以及其它船用零部件等,突破配套工程装备关键技术,加强配套设备自主化建设能力,推进产业全面发展。

四是发展节能环保设备、智能化成套生产线、轨道交通、农机等专用设备制造,重点推进盛运环保、恒昌机械、中力制动、攀登重工等企业项目建设,立足关键零部件制造,提高柔性制造、精密制造、智能控制等关键工艺水平,实施高端装备制造示范工程。

专栏7:高端装备产业发展重点

重点企业

盛运集团、中船安柴、鸿庆精机、英德利实业集团、永安电子、恒昌机械、攀登集团、晨兴国际、欣雨环卫、中科自动化、佳明环保、中泰创展、宏昌机电装备、嘉乐斯乐净化

重点产品

通用设备制造、高档数控机床及管件零部件研发生产、仪器仪表制造、基于云制造的高速离心分离装备智能化及核心部件、柴油机、发动机、农用机械、一次性卫生用品生产设备、婴儿纸尿裤全自动包装机、环保设备、垃圾处理设备

重点项目

中船安柴船用中速柴油机生产能力600台/年、鸿庆精机CNC加工中心180台;TC-500:300 台;全电注塑机40台;高光机100台/年、全电注塑机、五轴复合加工机、精密伺服马达、英德利1000台套通用设备制造、200套高速精密重载轴承滚动体制造成套装备、永安电子结构件400万套,继电器150万只,互感器300万只、恒昌机械一次性卫生用品生产设备25台套/年、婴儿纸尿裤全自动包装机50台套/年、盛运年产40台(套)垃圾处理设备及配套设施、攀登年产4000套智能化粮食烘干装备、输送机械2000台、白兔湖农牧业机械制造与组装、晨兴智能机器人研发、欣雨环卫5000辆环卫车、中科自动化年产3000台粮食果蔬烘干和3000台农田机械装备研发生产技术改造升级项目、中泰创展550台套环保设备、香杨林业年产20万吨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及3000台炉具、佳明环保300台(套)城市管网、河道清淤设备、宏昌机电装备矿用挖掘装载机、嘉乐斯乐净化2200套空调及加湿器

五、“十三五”工业主导产业的主要任务

(一)推动各县(市、区)产业科学定位

县(市、区)工业主导产业定位重点应体现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要求。从发展现状出发,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定位。发挥优势、错位发展,主导产业应不多于3个。

专栏8:县(市、区)工业主导产业定位

1.桐城市:智能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

2.怀宁县: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3.潜山县:生物医药产业、机电制造产业

4.太湖县:功能膜新材料产业、机械制造产业

5.宿松县:电子信息产业、纺织服装产业

6.望江县:新能源汽车产业、纺织服装产业

7.岳西县:生态健康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

8.迎江区:轻工纺织产业、装备制造产业

9.大观区:精细化工产业、绿色环保产业

10.宜秀区:机械电子产业、食品加工产业

11.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制造产业

12.高新区:化工新材料产业、医工医药产业

(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1.抓产业创新

一是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和标准化建设,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前瞻布局,支持以企业为核心的专利战略联盟和技术标准联盟建设,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成果应用示范工程,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二是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延伸产业链,支持企业开展设备改造,实施“机器换人”,石油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转型发展,纺织工业向高端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扩展,食品加工向精细加工发展。

2.抓领域创新

一是抓技术创新。强化技术中心、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培育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智能制造进程。从组织和人才结构、技术创新成果、机制等方面入手,强化资金投入,汇聚科研力量,扩大科研成果产出,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软硬件建设。二是抓产品创新。培育省级工业精品和工业新产品,引导产品迈上中高端;扎实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提升企业品牌效益。三是抓企业创新。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将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运用到传统产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档次,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建设;加强企业孵化器建设,促进创业投资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3.抓政府推动

一在人才方面。引进可以引领产业发展关键性和领军性人才,实现个体突破带动产业发展,培育骨干技术及管理团队,建设人才大厦等一批人才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二在资金方面。引入更多金融活水,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市本级财政每年设立 “自主创新专项资金”,“ 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企业创新各项工作的政策倾斜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对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予以资金配套。三是在平台方面。培育创新领军企业,加大对企业设计中心、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平台的支持;鼓励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使科技成果转化、熟化、商品化、产业化;加大对园区建设公共研发平台的支持,提高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服务支撑能力。四是在环境方面。转变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做好配套建设,重点挖掘智慧产业园等园区的发展潜力,积极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的法治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

(三)推进工业智能化发展

1.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以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方向,开展试点示范。推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机器人、柔性生产线、数控机床等技术和设备在生产领域的运用,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2.推进产品研发设计智能化。推动研发设计与生产协同,应用图形化建模、快速成型与虚拟仿真等智能化设计系统,开展众包设计与定制服务,建立及时响应、持续改进、全流程创新的研发设计体系。

3.推进企业管理智能化。鼓励企业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等应用和系统集成,促进生产与销售、业务与财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实现智能管控。

4.推进服务智能化。加快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网络协同开发、电子商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形成完善的基于个性化定制需求的企业设计、生产、供应链管理和服务体系。

5.智能化提高产品优良率。以“机器换人”为契机,推进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实时在线监测优化,实现企业设计、制造、监测、管理等各环节的集成优化,全面提升产品优良率。

专栏9 智能化提升重点

石油化工:开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主要生产环节和工艺流程的集散控制系统改造。建立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安全生产的实时监测管理体系,形成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可持续的绿色管控一体化生产方式。

纺织服装:推广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在生产制造、供应链环节推广使用条形码、射频识别(RFID)和物联网技术。化纤行业重点采用生产过程集散控制系统(DCS)和各类自动控制装置;棉纺织行业重点推广应用配棉管理信息化以及生产自动检测、管理系统;经编织造行业重点采用在线检测和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印染行业重点应用织物染色印花工艺参数在线检测中央控制技术以及有利于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自动控制系统;服装行业重点采用人体数码扫描、裁剪缝纫自动组合技术和装备,实现服装设计和制造的集成,形成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机械制造:推进工程机械产品应用嵌入式软件、物联网、卫星定位等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实现远程监测、故障检测诊断、无人值守,促进工程机械行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发展智能化的交通运输装备,提高汽车电子等自主创新和产业化能力,重点发展汽车车身控制系统、智能车灯控制系统、车载信息服务系统,加强定位导航、自动识别(AIS)、运行操纵等工业软件研发,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

轻工食品:围绕提升关键生产工艺、专用装备及生产线的数字化控制水平,推进全流程自动化数据采集、监控以及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监管。应用电子商务降低原料采收与销售成本,应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发展现代物流等,推动龙头企业自营电子商务平台,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电子信息:鼓励采用嵌入式软件、物联网、可编程控制器(PLC)和制造执行系统(MES)、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等,提升装备智能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制造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培养数字化车间,促进工业机器人在关键生产线的规模应用。推动移动终端产品中的嵌入式软件,推进核心控制芯片的研发及产业化。推动安全可靠工业控制系统的行业应用。

生物医药:围绕提升关键生产工艺、专用装备及生产线的数字化控制水平,推进全流程自动化数据采集、监控以及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实现产品采购、生产、加工、流通等全生命周期的监管。

(四)促进工业绿色发展

1.建设工业生态示范园

一是推动市高新区以化工企业集聚绿色发展、实现城区化工企业全部整体搬迁至高新区工业生态园区。二是推行园区综合能源资源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园区能源梯级利用、利用中石化股份公司、曙光化工股份公司的余热、余压实现集中供热供气。三是以天然气为燃料发展分布式能源,减少污染排放。四是企业集中防污处理,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园区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各开发区都要创造条件成为生态工业园。

2.推进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一是推动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加强行业指导、信息引导、政策引导,提高尾矿、冶炼渣、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等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加强废旧金属、废旧包装、废纸、废塑料、废旧纺织品、废旧铅蓄电池、废旧家电废旧汽车、废旧合成材料、废气、废液等回收利用。组织开展再生利用示范工程,依托安庆吉宽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安庆国浮润滑油有限公司和安庆市宜路通汽车拆解有限责任公司等基础条件好、技术装备先进的重点企业,开展再生试点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再生综合利用企业,实现废旧产品的再利用、再制造,促进再生产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快推进和组织实施循环经济重大技术示范工程。在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水泥、轻工等行业推广成熟技术、工艺、具有循环经济典型和行业代表性的重大技术示范工程,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3.推进工业节约用水

一是健全工业节水约束性指标。配合水利部门完善企业用水先进指标、用水限额指标和取水定额指标,加强重点用水企业监管。建立重点用水企业用水项目约束机制,严格控制新上高用水工业项目。二是对高用水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对高用水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高用水设备和产品,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工艺及装备。三是积极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推进工业废水处理回用,逐步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四是组织开展节水型企业评价试点。纳入省开展百家企业节水行动名单的11户企业用水指标,到“十三五”末优于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发布市级节水型企业评价标准,树立一批省级、市级节水先进企业典型,夯实工业企业节水管理基础。

4.推进工业清洁生产 

一是清洁生产政策引领。发挥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财政资金。二是提升清洁生产技术水平。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提高新建项目清洁生产水平。三是培育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对照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和培育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清洁生产先进企业,通过自愿申请,编制试点方案,财政重点支持试点的方式,促进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的整体提升。

(五)加快发展中小企业

1.推动创业兴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积极培育创业主体、加强创业服务和创业载体建设。鼓励创新型创业,开发新岗位,以创业促就业,以新增量改变存量结构。 根据中小企业“创立、成长、扩张、上市”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组织实施苗圃工程、雏鹰工程和小巨人工程,通过差异化精准政策扶持,积极搭建个转企、小升规、规改制、企上市的成长阶梯。 “十三五”期间全市中小企业在数量、实力、结构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

2.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提高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能力,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鼓励企业精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突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美誉度高、性价比好、品质精良的产品和服务在细分市场中占据优势;支持企业利用特色资源,弘扬传统技艺和地域文化,采用独特工艺、技术、配方或原料,研制生产具有地方或企业特色的产品;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未来五年,每年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不少于15家,至2020年总数达到150家以上,同时积极探索性开展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评定工作。二是推进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以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生态环保、功能提升”为目标,根据地区优势和特色,建立产业共享、平台支撑、龙头带动、专业配套的创新体系。促进大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研发、协同制造、协同发展。鼓励支持集群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所、商贸物流企业、各类社会服务机构的协作,打造与产业集群主导产业相关的配套产业、辅助产业、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等协同互动的产业综合体。三是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根据地区发展战略要求,建立跨境发展企业信息库,通过与金融机构对接,提供匹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等方面开展国际化合作,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

3.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一是推进管理创新。引导企业加强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综合研判,科学编制战略规划。利用大数据、互联网进行精细化管理,实施经营管理流程再造。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人才激励和培育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供应链管理,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促进企业降本增效。二是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制定实施方案,统筹推进企业家建设工程,采取自办与合办并重、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课堂教学与考察交流结合方式,围绕一定时期党和政府推进的重点经济工作、工业经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企业经营发展的现实需要精准选题,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企业经营者。

4.实施品牌战略

引导中小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品牌意识,提升品牌管理能力,实现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通过积极培育和精准招商,做强区域产业品牌。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发展总部经济,着力打造全国知名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支持企业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支持企业进行国际标准认证,建立健全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构建标准化企业、打造工业精品。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安庆特色、展示安庆形象驰(著)名商标。加强企业诚信教育,健全企业信用体系,打造诚信品牌企业。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积极申报评先、评优和称号认定。

5.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空间载体建设方面。积极盘活闲置库房、工业厂房以及新增场地,对并购重组闲置库房、工业厂房以及新增场地的,政府部门将提供变更登记、证照过户方便快捷服务。同时推进标准化厂房、产业集群专业镇、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企业孵化器建设,健全众创众包众筹体系,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优质空间平台。二是公共平台服务方面。积极创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科技服务平台,提升平台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科学确立各平台服务定位,推进社会机构兼并重组,走特色化、集约化发展之路;利用互联网创新服务手段,实现服务信息互联互通;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金融部门的合作,组织带动社会资源服务广大中小企业;建立覆盖全市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整合各方资源,加快建设公共创新研发平台和技术转移转化交易平台,发展专业研发服务机构,培育骨干科技服务企业。到2020年,所有园区(基地)实现公共服务机构全覆盖。

六、重点举措

(一)重点项目工程

1.规划引领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抢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企改革机遇,做好顶层设计,把握方向。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转促行动计划,创新项目库建设,谋划并实施好重大工业项目。二是完善项目谋划机制。组织精干力量,引进或聘请国内外著名企业家、知名学者和战略研究专家做培训辅导或顾问,逐步培养成立政府主导的智囊团队。充分研究国际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研究国家政策方针,提前感知工业经济脉动;把握市场需求,重点补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短板;研究世界500强、全国500强等大企业需求和在全球布点的脉动,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合作共赢。

2.强化招商引资

一是强化精准招商。围绕“转型升级攻坚战”和专业化园区建设,有步骤、有重点开展产业精准招商,推进“3+1”招商常态化,加快形成新的增长动能。二是加大招商考核。加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在年终考核中的比重,坚持党政领导牵头调度机制,对北上广和台湾等各大平台招商签约工业项目,由招商主管部门全面梳理,建立项目分类清单,明确时间节点,优化考核体系,加快项目建设。

3.加快专业化园区建设

一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布局和构建产业新体系、承接转移产业项目需求,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园区载体作用,保障引进项目领包入住,提高产业集聚度。二是完善园区要素设施。优先保障园区水电气等要素供应,提升承接、承载和配套能力。

4.推进项目落地实施

一是优化工业项目投资环境。优化政务服务平台,优化审批流程,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压缩审批时限,提高政府效能。优化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信息资源,做到信息共享。二是积极发挥产业基金作用。充分发挥市产业招商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和天使基金等各类基金作用,对重大工业项目,加快产业基金跟进,撬动社会资本,提高企业主体投资积极性。三是强化重点项目实施保障领机制。对5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和1亿元以上技改工业项目,强化领导挂帅领衔调度,加强调度推进。

(二)工业强基工程

强化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能力建设。加快对我市重点产业和企业的基础能力提升,力争到2020年,安庆市主导产业基础能力得到较大发展,基本掌握制造业基础核心技术。

1.关键基础材料。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优势,加快推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保障程度低的关键基础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推进关键基础材料升级换代。

专栏10 关键基础材料发展方向

一是要推进特种金属功能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非晶软磁成套设备及上下游产品、开关磁电阻、电线电缆等产品和配套件。

二是要推进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发展。加大丙烯腈、液化气、混合二甲苯及苯乙烯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发展以高性能合成材料、特种纤维和专用精细化工工学品为特色的石油化工深加工产业;建设与石油化工相配套的煤化工产业,发展以生产降解塑料和新型聚酯材料为主的生物质化工产业。

三是要推进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开发先进陶瓷、特种玻璃等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形成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研发与生产的重要产业基地。

2.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围绕重大装备、重点领域整机的配套需求,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依托重点骨干装备制造企业,加强自主创新,重点攻克发展一批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强度、长寿命以及智能化的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突破一批基础条件好、国内需求迫切、严重制约整机发展的关键技术,全面提升我市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的保障能力。

专栏11 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发展方向

一是要推进机械基础件产业发展。发挥我市装备制造业优势,重点发展数控机床、输送机械、电工电器、石化通用机械、环保机械和民生机械等产品,提升基础零部件制造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区域内的基础零部件的配套能力。加强对重点配套企业的投入力度,提升配套件技术水平,引导资本投向配套零部件领域,发展一批高起点、大规模、专业化企业,健全产业配套体系。

二是要推进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和封装测试、智能手机、光电电子、大功率LED等产品。加快发展手机产业,引进知名品牌企业,加快我市手机产业发展,尽快形成百亿元产业集群。

三是推进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紧紧抓住大力研发新一代绿色智能、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的机遇,加强引进和科研开发制造现代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

四是推进船舶关键零部件及元器件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船用舱室设备、甲板机械、船用电器、船用厨房设备等一系列船舶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和档次的提升。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船用配套企业,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船用设备配套生产基地。

五是推进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提高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能力,重点突破发动机、变速箱、车桥、制动系统等一批关键技术,提高关键零部件本土配套化率,扩大自主品牌汽车对外出口。

3.先进基础工艺 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重点发展先进、绿色制造工艺,降低能源、材料消耗、改善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对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热处理等工艺件逐步实现专业化生产,并在这些行业开展行业准入制度。重点推动铸造工艺、锻压工艺、焊接工艺、表面处理工艺提升,加快重点行业企业发展。

4.产业技术基础 围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试验验证、标准制修订、技术成果转化、信息与知识产权运用服务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平台。按照我市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比较优势,一是建设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和新材料三大公共研发和检测平台;二是建设北京化工大学安庆生物基研究院、泰发芳烃研究院、虹泰生物基研究院和华东理工大学金善精细化工科研究实体研究;三是推动曙光工程实验室升格为国家级。

(三)开放重组工程

1.深化对外开放

一是强化境内招商。针对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开展招商活动,力争“十三五”期间引进各类企业不少于1个。打造一批精品产业园,强化模块化管理。以产业园为依托,开展产业链招商。二是力推境外招商。坚决贯彻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把招商引资的眼光和视角瞄向境外,聚焦于国际上高精尖企业和核心技术。狠抓国家、省、市领导赴外考察契机,组织企业加强对外推介。三是加快“走出去”步伐。一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优化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外来投资企业和跨境合作项目的信贷支持,开辟重大项目信贷审批“绿色通道”;创新金融产品,开发应收账款、仓单、知识产权、出口退税等质押融资产品;推动和扩大“政银担”对跨境企业、项目的支持,降低担保费率。研究设立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对提供跨境合作融资服务的银行、担保机构给予贷款风险补偿。二要加强政策扶持。研究设立开放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或基金,支持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拓展对外贸易、促进对外投资合作、深化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国际物流、加强口岸建设、引智及人才培训等;完善资金奖补流程,加大出口退税力度,对进出口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参加国际展销会、博览会,对费用给予补贴。三要推动海外业务发展。鼓励企业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产业。加大与海外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的合作,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寻找可收购企业的信息。重点关注跨国公司子公司、相关业务、经营策略的变动情况,研究收购策略,组织实施海外收购,拓展海外业务。

专栏12:开放型经济发展重点

重点企业

华茂集团、环新集团、曙光集团、菱湖涂料、中船安庆基尔发动机有限公司、申洲针织(安徽)有限公司、安徽鸿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庆市恒昌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安庆旺旺食品有限公司

重点项目

华茂集团在坦桑尼亚、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区租赁、托管和新建纺纱工厂;环新集团在欧洲寻找海外企业投资并购;曙光集团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设物流中心;安庆菱湖涂料有限公司在欧洲并购企业和研发机构。

2.实施并购重组

一是鼓励企业我市产业链顶端企业、龙头企业通过强强联合、战略重组等方式引进产业链上下游战略投资者,迅速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增强资本实力和辐射带动力,形成合理的产业集中度,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二是鼓励对经营困难、经济效益差、土地利用率低的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推动企业组织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三是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和大企业对中小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充分发挥企业现有品牌、标准、专利的效应,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企业;鼓励急需增量资源的高成长企业对资源闲置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缓解企业发展中的要素制约。

3.推进产融合作。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产融信息对接服务平台。优化信贷服务,开展差别化信贷业务,积极开发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服务,有序开展投贷联动和产业链融资,推行银团贷款制度。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引导和鼓励企业在资本市场开展融资活动,推动企业上市(挂牌),鼓励优质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开展资产证券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提高资金运作效率,降低融资成本。规范金融环境,引导企业加强信息披露,减少银企合作中的信息不对称,防范和打击企业逃废债等失信行为。

专栏13:产融合作

重点企业

天禾药业、东皖车桥、众和达光电、皖国动力、安徽绿动能源、华茂集团、环新集团、卫康制药、安达尔汽车、瑞沃电子、亿豪工贸

重点项目

安塑管业皖西南高分子循环利用项目、东皖车桥年产10万台液压湿式制动工程车辆桥建设项目、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项目、环新集团年产7万套电池包总成项目、粉末冶金搬迁改造项目、环新集团德国海外并购项目、皖国动力波浪能发电装置项目、安达尔汽车制造年产2万辆新能源客车项目、卫康制药医药产业园智能工厂项目、瑞沃电子科技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亿豪工贸年产30万件智能化和数字化机器人核心执行元件生产线项目

(四)两化融合工程

1.强化两化融合示范推广。依托我市产业发展基础,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逐步深入,以推进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信息化应用为切入点,发挥国家级、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和省级、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重点产业的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全市信息化。

2.推进网络协同制造。加快网络、控制系统、管理软件和数据平台的纵向集成,促进研发设计、智能装备、生产制造、检验验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的无缝衔接和综合集成,实现全流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企业间研发设计、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和营销服务等系统的横向集成,推进协同制造平台建设,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设计、制造、商务和资源协同能力。

3.培育基于互联网的产品服务。围绕提升智能产品在线服务能力,推动数字内容、电子商务、应用服务等业务资源整合,培育智慧家庭、智能家电、智能穿戴等领域的服务新业态。深化物联网标识解析、工业云服务、工业大数据分析等在重点行业应用,支持食品、药品、危险品、特种设备、绿色建材等行业发展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追溯监管、质量控制等服务新模式,构建智能监测监管体系,支持机械、汽车等行业发展产品在线维护、远程运维、智能供应链、协同研发等服务新业态。

4.建立工业网络服务平台。以工业云平台作为企业信息化领域强化公共服务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的载体,在充分汇聚、调动社会资源的基础上,全力服务于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围绕信息化资源、运行监测调度、人才培训、投融资、电子商务、征信服务等领域,为企业提供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的公共服务,汇集、组织资源,构建和谐、科学的企业信息化生态链。

5.推动工业企业普及应用电子商务。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在电子商务采购、销售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以供应链管理为基础,以价值链延伸为核心,以商务协同为重点,整合并关联上下游中小企业的相关资源,实现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业务流程的融合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通过大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提高产业链上企业群体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6.夯实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能力。全面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信息消费试点市、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市建设,大力推进有线和无线宽带网络的升级、提速、扩宽和覆盖,优化宽带发展环境,深化宽带应用普及,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面向产业应用的基础网络保障能力。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提高面向工业应用的网络服务能力。

(五)产业集聚工程

一是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期和临港工业园为基础,整合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期、二期和大桥开发区、临港工业园,打造东部智能制造产业聚集区。二是依托安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整合市高新区、大观经济开发区、海口开发区、高新区山口和皖河开发,打造西部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三是明确各开发园区发展方向,每个园区重点培育发展2-3个主导产业。

专栏14 各开发园区产业发展定位

1.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能源电动汽车及零部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智能包装设备、智能专用装配生产设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等

2.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节能环保装备、智能终端及显示系统等

3.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

4.桐城双新经济开发区:服装、服饰等

5.怀宁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等

6.潜山经济开发区:矿山机械(挖掘装载设备、避难抢险设备、安全防护设备)及零部件等

7.潜山源潭经济开发区:制刷业、机械制造、体育用品等

8.太湖经济开发区:功能性膜材料(手机电脑显示、保护膜)等

9.宿松经济开发区: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

10.宿松临江产业园:皮革制品等

11.望江经济开发区: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等

12.望江桥港经济开发区:机电产品等

13.岳西经济开发区:汽车发动机基础铸造、精密铸造、铝合金铸造,金属表面处理,汽车手动变速操纵总成、自动变速操纵总成、自动挡变速箱总成,缸套、活塞环,注塑件生产等

14.临港经济开发区:织造、染整、高档面料、服装、产业用纺织品、新型纺织设备和器材

15.海口经济开发区:服装、服饰加工制造

16.长江大桥综合经济开发区:滚动体设备数控系统大型操作平台、数控卷板、智能铸造

七、保障措施

(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开发区运行体制创新。加大改革力度,完善运行机制,打造经济发展为核心的行政“特区”。二是政府考核体系创新。优化政府评价体系,鼓励担当、宽容失误,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树立专业标杆,推动政府部门工作与职责统一。三是政府管理服务创新。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树立企业至上、发展为先的服务理念,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二)推动要素资源集聚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继续出台一年一版的工业发展政策,扩大专项资金规模和支持范围,多角度、多方面地支持企业发展,引导全市产业科学定位,推动工业企业做大、做强、转型、创新和升级。二是强化财税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建设专项基金和省项目资金等,充分运用和扩充产业发展基金,加快新动能培育和传统动能修复。三是促进生产要素向制造业汇集。促进工业贷款、投资、用地、用电等生产要素向制造业汇集,强化金融、土地、电力等多重保障等,支持打造众创、众包、众扶等支撑平台。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延揽顶尖人才,引进创业人才,鼓励拥有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的科技创新项目、科研成果的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创业。重点引进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985、211高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二是加强人才平台建设。建立人才投资开发平台,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境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人才开发事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建立人才发展承载平台,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大学生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孵化基地、青年创业园等各类人才承载平台建设。三是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推动行业、企业积极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加强职业教育,增强技能人才培养基础。完善考核认定办法,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

(四)营造发展工业环境

一是大力推进“放管服”。继续深化简政放权,落实各级关于减轻企业负担的规定,打造制造业综合成本洼地。二是强化企业服务。加强对企业的帮扶和服务,继续开展机关干部深入基层、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指导企业发展。三是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议容错纠错机制,弘扬创新、担当、宽容精神,让创业者有信心,让创新者敢突破。

四是弘扬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定期宣传推介一批专注制造的专精特新、工业新产品、工业精品等典型,一批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能工巧匠”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