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华泾镇: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徐汇区关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2024年11月19日
徐汇区关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依据《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21〕61号)、《上海市关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沪全健联会办〔2023〕1号),结合区域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奋力谱写“建设新徐汇、奋进新征程”发展新篇章,持续健全完善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到2025年,实现“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高质量全覆盖,基本建成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标杆区相适应的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到2030年,新增体育场地面积超15万平方米,重大体育赛事达到10项以上,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保持在50个左右,市民体质达标率保持全国前列,优良率稳步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左右,实现全民健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35年,徐汇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质量、效率达到国际水准,助力上海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全民健身模范城市。
二、主要任务
(一)全面深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
1.建立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全民健身治理体系。健全完善徐汇区全民健身协调联动机制,积极发挥政府议事平台作用,优化全民健身资源配置,强化全民健身工作统筹。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把全民健身纳入民生实事。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事业,逐步健全完善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运营、赛事活动举办、公共体育服务配送等政策制度。(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2.推动全民健身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对标《徐汇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工作方案》,进一步凸显徐汇区“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的可达性与便利性。加强党建引领,加大体育单项协会、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的培育发展。加强社区体育政策保障和人才队伍建设,每个街镇要配备至少1名专职体育工作人员,每千人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超2.16人。定期举办各类社区级、企业级赛事活动,创新赛事活动形式内容,鼓励将体育配送从体育场馆扩展到社区、企业、机关、园区、学校等区域。(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配合单位:区总工会、各街镇)
3.“共建合力”促进竞技体育成果普惠共享。制定促进竞技体育成果普惠共享的政策和规划,明确各方责任。充分发挥徐汇区竞技体育人才特别是奥运冠军和明星运动员的示范作用,建立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六进”制度(进社区、进园区、进校园、进楼宇、进企业、进单位),明确参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标准。鼓励区内各类竞技训练用场馆按照实际情况对外开放,促进区内优秀运动队训练方法、康复方案等市场化开发和成果转化。(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二)高效能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均衡发展
4.优化全民健身空间布局。结合“公园+”改造和地区配套,在“东西南北中”布局都市运动中心(USC)综合服务新载体,让市民有更多运动休闲的好去处。北部,在现有徐家汇体育公园基础上,再推动枫林青少年体校改造成青少年训练中心;东部,西岸传媒港将推出3000平方米的乐动力运动中心;西部,优化乔高生活盒子体育设施功能,打造都市运动中心;中部,万科中城绿谷体育公园已经开放;南部,结合华泾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牵头单位:区体育局、区绿化市容局)
5.优化全民健身资源布局。加快全民健身资源扩容、升级和区域均衡布局,积极探索区属全民健身资源与区域资源联动共享,丰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全民健身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领域,打造更优质的全民健身服务品牌。围绕“璀璨悦动·体育街区”等优势资源,面向全人群提供全方位、全覆盖的服务保障。全面落实公共体育设施全龄友好计划,优化完善重点人群、特殊人群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配合单位:各街镇)
6.优化全民健身功能布局。完善“徐家汇体育公园及周边地区体育发展活力核、徐汇滨江高品质文体休闲带、西部漕河泾开发区白领体育示范区、中部科体融合体验区、南部健康徐汇战略拓展区”的“一核一带三片区”空间布局。打造以西岸滨江为代表的融合文化、科技、艺术、环保和运动等多重元素的都市现代时尚健身场景。加快改善中心城区街道全民健身空间,助力城区有机更新。推广功能复合、立体开发的集约紧凑型健身设施发展模式。(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配合单位:区建设管理委、区绿化市容局)
(三)高规格打造“处处可健身”全民健身新载体
7.构建的高品质运动空间。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和资源整合,有效保障规划中C4(区级体育用地)、RC4(社区级体育用地)的土地用于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推进西岸大桥体育公园、龙舟公园的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徐汇滨江“体育秀带”。对标区域打造科创重镇和生态新城标准,完善产业园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快实施衡复区域“金角银边”变身体育空间工程,系统梳理和充分运用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地下空间、边角地、建筑屋顶等建设嵌入式健身设施。(牵头单位:区规划资源局、区体育局 配合单位:各街镇)
8.打造市民“家门口”的体育生活圈。针对区域居住人口分布变化,推进民生实事项目、配套服务项目以及重点项目规划建设,提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便利度。推动体育设施与社区服务综合体“生活盒子”互嵌融合,加大在全区“蓝绿网络”建设嵌入更多体育设施力度。新建居住区要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市民球场等公共健身设施。推动相关单位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共同推进健身设施布点落地。(牵头单位:区体育局、区民政局、区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 配合单位:各街镇)
9.继续加大场地设施开放共享力度。落实《上海市体育设施管理办法》开放与使用要求。确保在公共体育设施公益属性的前提下,完善公共体育场馆公益开放和定价机制,为市民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服务。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区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的实施办法》,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应开尽开,鼓励委托第三方对学校体育设施开放提供统一运营服务。引导经营性体育设施有序开放,根据经营性体育设施的类型、规模、功能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开放标准和规范,明确设施开放的时间、方式和服务要求。(牵头单位:区体育局、区教育局 配合单位:各街镇)
(四)高质量构建“天天想健身”赛事服务体系
10.引进国际赛事落户徐汇。依托徐汇滨江西岸功能高地、徐家汇体育产业特色街区、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进一步发挥上海马拉松、斯诺克大师赛、中超、CBA等重大赛事的示范带动效应。建立健全品牌赛事“孵化平台”,全力承办好FISE极限运动世界巡回赛,开拓青少年滑板、小轮车、霹雳舞、攀岩等新兴项目领域。营造“健身引领时尚”的活力城市氛围,激发市民全民健身兴趣和意识,吸引国内外优质体育资源汇聚徐汇,在建设中外体育交往重要门户城市过程中发挥徐汇作用。(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配合单位:西岸集团、相关街镇)
11.扩大品牌赛事效应。积极举办、承办好上海市民运动会、城市业余联赛等市级品牌赛事,实现“市—区—街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全覆盖,倡导“天天有活动、周周有赛事、月月有亮点”。做大做强“汇运动,AI生活”徐汇市民体育节,组织开展类型多样的社区、街道、区级联赛,优化年度重点赛事目录,逐步构建社区体育赛事活动标准,每年举办不少于10个项目的社区健康运动会。进一步支持社会化办赛,发挥区域内园区功能区优势,引导社会组织建立健全“三大球”业余竞赛体系。鼓励发展线上健身等新模式。(牵头单位:区体育局、区总工会 配合单位:各街镇)
12.提升赛事安全管理能级。落实《上海市高危险性体育赛事活动许可实施办法》,进一步落实组织办赛安全主体责任,加强赛前、赛中、赛后全过程监管,推进本区高危险性体育赛事活动有序开展。持续优化赛事活动使用道路、空域、水域、森林等公共空间和资源的管理与服务流程。在赛事活动开展过程中,注重红十字现场应急救护等服务保障,不断提升赛事活动管理水平。(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五)高标准织牢“人人会健身”科学健身服务网络
13.推动科学健身服务专业化和精准化。进一步优化基层公共体育服务配送的范围、方式与内容,建立需求导向的动态服务调整机制。完善市民体质监测制度,升级打造区级市民体质监测中心,提供常态化服务。加大对体质监测的支持力度,包括资金投入、设备采购、人员培训等,确保体质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继续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创新线上组织形式,丰富活动中的测试、竞赛、达标和展示元素。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定期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牵头单位:区体育局、区卫生健康委、区民政局、区残联 配合单位:各街镇)
14.加强科学健身指导队伍规范化和职业化。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专项化改革,继续优化“徐汇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库”建设,吸纳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社区医生、职工体育骨干、健身爱好者加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站点建设,定期组织培训和志愿服务,每年开展指导配送不低于1000场。深入开展运动健康师试点,推动社区运动健康师服务管理规范化,支持运动健康师逐步成为新职业。结合徐汇实际,提供配套政策支持,鼓励各类企业、健身中心、医疗机构等参与培育运动健康师。(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配合单位:区教育局、区卫生健康委、区总工会、各街镇)
15.促进科学健身服务信息化和数字化。加快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接入市区“一网通办”政务平台。加强“汇体育”政务公众号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整合资源、更好提供体育场馆设施、赛事活动、体质监测、体育服务配送、科学健身指导等数字化公共服务。支持“汇运动”小程序的用户体验优化、社交功能拓展、数据整合与共享和多语言支持服务升级。按照市级公共体育设施信息管理服务数据接入标准,为5G、AR、VR等新技术应用提供创新环境。(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六)高基准形成区域全民健身系列特色成果
16.借助优质卫生资源,打造体医养融合新模式。落实上海市新一轮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启动推广全市第二批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完善社区运动健康中心“上海模式”。整合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做实做强多种模式体医养联合体,探索设立与科学健身相关的特色门诊,推动服务能力提升、资源共建共享。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阳光康健苑”残疾人社区体育康复计划的“徐汇样本”。通过培养一批运动健康师队伍,为全龄段市民提供针对性、精准化服务。开展慢性病运动干预,不断强化运动效果的跟踪研究和科学指导。吸引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支持体医养融合项目的发展。(牵头单位:区体育局、区卫生健康委 配合单位:各街镇)
17.依托教育强区优势,深化体教融合先行。全面加强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工作。构建学校特色项目、高层次体育人才服务区域青少年体育发展带来的校园体育新形态,形成部门联动,家校协同,社会参与的体教融合新格局,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运动奠定基础。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保障中小学生每天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开展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引导每位青少年掌握2~3项运动技能。倡导公共体育场馆向青少年人群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牵头单位:区体育局、区教育局)
18.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快释放体育消费潜力,保持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优势领先地位。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对促进体育产业的动力源作用,加强徐汇区体育产业联盟资源整合功能,服务好现有体育消费特色品牌和相关企业。坚持以商承文、以文促旅、以旅兴体、以体聚商,深入挖掘海派之源文化内涵,打造兼顾潮流时尚、运动健康的特色品质商圈。支持衡复地区、徐家汇源、徐汇滨江等文化旅游目的地融入体育运动元素。支持体育文创类、体验创新类业态发展,大力发展节假日和夜间体育经济。(牵头单位:区体育局、区文化旅游局、区商务委)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健全各职能部门协调工作机制。以争创全国第二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工作领域改革创新。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支持人大、政协以课题调研、实地走访、项目督查等形式持续关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二)加强政策保障。启动徐汇区体育发展“十五五”规划、徐汇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6-2030年)编制工作。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加强体育用地保障和实施。结合本区财力状况,加强资金统筹,做好全民健身经费保障,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对为民办实事项目的支持力度,发挥资金效益。
(三)加强督促落实。由区体育局牵头,会同各相关职能部门,对照重点任务措施,制定相关方案,层层分解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任务节点与任务标准,强化统筹协调。对参与和承担具体建设任务的责任单位要强化督导,重大问题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