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淮安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八届第7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淮安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9〕32号)、《省政府关于印发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江苏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发〔2020〕12号)精神,推动健康中国行动落地见效,加快健康淮安建设,不断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人民群众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牢记总书记嘱托,建好周总理家乡”为引领,大力实施打造苏北区域医疗高地“6655”工程;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强化政府、社会、个人责任,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知识,针对影响健康的主要问题,实施早期干预,建设健康环境;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为建设“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到2022年,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广,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重点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控,致残和死亡风险逐步降低,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明显降低,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较大提高,全市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1.健康知识普及行动。面向家庭和个人普及预防疾病、早期发现、自救互救、及时就医、合理用药等维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建立并完善市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构建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强化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措施。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开办健康科普节目栏目。加强健康教育科普基地建设,组织群众性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全民自救互救能力。广泛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传,倡导养成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一米线、用公筷等健康生活习惯。到2022年和2030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6%和32%。
2.合理膳食行动。加强对一般人群、特定人群和家庭的营养、膳食分类指导,在养老机构等集体供餐单位配备营养师。鼓励更多人参与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和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健康心理)行动。开展人群营养健康科普宣传,普及消费状况监测和膳食营养研究。到2022年和2030年,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保持低于3%。
3.控烟行动。推动个人和家庭充分了解吸烟和二手烟暴露的严重危害,推进戒烟门诊建设。发挥机关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等重点人群控烟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完善控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无烟机关、无烟学校、无烟医院、无烟单位等创建活动,努力把各级党政机关建设成无烟机关。推进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强化公共场所控烟执法力度。强化青少年控烟宣传引导和控制工作,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有效减少新增吸烟人口。到2022年和2030年,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分别不低于30%和80%,全市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分别低于22%和20%。
4.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引导公众科学缓解压力,正确认识和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培育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心理健康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推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完善“三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工作机制,逐步扩大心理健康服务覆盖面。健全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挥精神(心理)卫生机构在社会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到2022年和2030年,全市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分别提升到20%和30%,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有效减缓。
(二)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5.全民健身行动。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大力建设体育健身公园、健身步道和社会足球场等各类健身场地,推动“10分钟体育健身圈”向城乡一体化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管理,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优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积极推动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向基层覆盖延伸。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实施特殊人群体质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开展。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提高群众科学健身意识和能力。建立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工作机制,定期举办各类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形成良好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全面实行工间健身制度,促进在职人群体育健身制度化和常态化。推进体医融合发展,加强体医融合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到2022年和203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不低于14平方米和15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分别不低于2.5平方米和3.2平方米,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不少于93.7%和94.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分别不少于41.5%和43.5%。
(三)预防控制重大疾病。
6.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行动。积极打造苏北区域医疗高地,加快推进“6655工程”,加快宁淮集聚区三甲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市一院急诊医学中心建设,持续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市直医院全部建成“三甲”医院,成为区域有影响力的疑难危重病症、专科疾病诊疗中心和医教研基地。力争建成2—3个省级专科类区域医疗中心。县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全部达到国家推荐标准,支持具备条件的单位转设为三级医院,10个省重点中心镇卫生院全部达到二级医院标准,建设20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加大对儿童、妇幼、老年病、精神病、传染病等专科机构支持力度,建成现代化市级儿童专科医院和康复医院。健全院前急救机构与急救网络医院紧密衔接、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设施先进、服务优质、运行高效的急救医疗服务网络体系。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发挥城市“三甲”医院龙头作用,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优化内部运行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构建预防、治疗、康复、护理服务链,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到2022年,力争建成1—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和省级医学重点学科,新增5个左右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到2030年,力争建成3—5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和省级医学重点学科,新增10个以上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7.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完善心脑血管疾病监测体系,全面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量血压制度,建立心脑血管疾病登记报告制度,推进“三高”(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共管,开展高危人群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进一步加强市、县两级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建设,依托现有市、县区胸痛中心资源,形成急性胸痛协同救治网络。强化脑卒中、胸痛治疗相关院前急救设备设施配备,建立健全并发布脑卒中、胸痛急救地图,建立医院急诊脑卒中、胸痛绿色通道,实现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互联互通,提高救治成功率。提高院前急救、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应急处置能力,形成心脑血管急症救治体系。到2022年和2030年,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不低于65%和70%,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下降到209.7/10万及以下和190.7/10万及以下。
8.癌症防治行动。针对高发癌症、高危人群,推广有效的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工作模式,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加强市癌症中心建设,根据肿瘤发病情况,打造重点癌症多学科联合诊疗平台,健全死因监测和肿瘤登记报告制度。依托淮河生态经济带食道癌专病联盟,提升应用现代医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案的能力,推进食道癌重症专病专科发展。积极推进淮河流域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提高适龄群众对参与筛查的认知度和依从性。大力发展基层康复医学科和接续性医疗卫生服务,主动对接、积极承接癌症患者康复管理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癌症患者康复管理服务建立家庭病床。有序扩大癌症筛查范围。强化“互联网+医疗”,提升基层癌症诊疗能力。强化防癌抗癌知识宣传和癌症患者康复管理,发挥慈善救助在困难癌症患者救助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
9.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加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健康教育,引导重点人群早期发现疾病,控制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发生发展。提高基层肺功能检查普及率,探索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将40岁及以上人群肺功能检查纳入常规体检。为慢阻肺高危人群和患者提供筛查干预、诊断治疗、随访管理、功能康复等全程防治管理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肺功能检查能力。到2022年和2030年,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分别下降到8/10万及以下和7.6/10万及以下。
10.糖尿病防治行动。开展糖尿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二级以上专科和综合医院共同管理糖尿病患者“三位一体”服务模式。建立“糖友之家”诊疗室,为辖区内3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规范的健康管理服务。指导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加强健康管理,提示居民掌握自身血糖状况,延迟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加强糖尿病严重并发症干预。落实糖尿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规范,促进基层糖尿病及并发症筛查标准化和诊疗规范化,提高医务人员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和治疗能力。到2022年和2030年,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65%及以上和70%及以上。
11.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强化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治知识宣传,规范预防接种服务管理,倡导高危人群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加大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等传染病的防治力度,持续开展新冠肺炎、流感等监测和疫情研判,规范疫情发布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努力控制和降低传染病流行水平。支持社会团体、企业、基金会、有关组织和志愿者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感染者扶贫救治等公益活动,动员全社会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推广有效的干预措施,切实降低艾滋病发生率。筑牢口岸检疫防线,防控境外传染病输入。强化血吸虫等寄生虫病,以及饮水型氟砷中毒、碘缺乏、水源性高碘危害等地方病防治。到2022年和2030年,完善全市预防接种信息系统与儿童预防接种标准化门诊,以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
(四)保护重点人群健康。
12.妇幼健康促进行动。针对婚前、孕前、孕产期、儿童等阶段特点,实施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和妇幼健康保障工程,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优化生育全程服务,防治妇女和儿童常见病,加大妇幼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引进高层次专科人才,充分应用妇幼健康信息系统,全面加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确保产前筛查率在90%以上,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5%以上;减少艾滋病、梅毒和乙肝代际传递,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到2%以下;改善妇女营养状况,孕产妇贫血患病率控制在10%以下,妇女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推动儿童早期发展工作,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和救治,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优化妇幼健康和疾病防治,大力推进母婴设施建设。促进生殖健康,在农村全覆盖的基础上,推动城市适龄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工作,适龄妇女宫颈癌、乳腺癌人群筛查率达到60%以上,提高宫颈癌、乳腺癌早诊早治率。加快推进妇幼保健所转设妇幼保健院县区全覆盖。到2022年和2030年,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左右和4‰左右,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8/10万左右和6/10万左右。提升妇女心理健康意识。妇女焦虑障碍、抑郁症患病率上升趋势减缓。普及健康知识,妇女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30%。
13.学生健康促进行动。深化体育教育工作,配齐配足中小学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深入实施体艺“2+1”工程,每名学生至少掌握2项体育运动技能。深化中考体育考试改革,做好高中体育学业水平测试,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书制度。做好省、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点学校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测试,有针对性地提升薄弱项目。严格落实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大课间体育活动,实行体育家庭作业,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联赛。加强家校配合,保证每天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睡眠时间。积极推进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每个县区创建5个以上体育特色项目,加大校园足球普及力度,推进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建设。继续开展省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加强学校健康教育,落实中小学每2周一节健康教育课、每年一次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加强传染病防控,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防控制度。扎实开展近视综合防控,加强近视防控科普宣教,改善视觉环境,每学期开展2次视力监测,建立视力健康电子档案。切实加强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工作,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卫生保健机构建设,配备卫生技术专业人员。大力推广幼儿体适能进园工程,实现幼儿园覆盖率100%,提升幼儿体质健康水平。到2022年和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分别达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全市健康促进学校比例分别达85%及以上和90%及以上。到2022年,全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平均降低1个百分点;到2030年,实现新发近视率明显降低。
14.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大力宣传职业健康知识,依法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权利,倡导健康工作方式,树立职业健康意识,强化职业健康培训教育,指导用人单位做好职业健康管理,强化政府监管职责,督促用人单位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提升企业职业健康管理能力。鼓励用人单位开展职工健康管理,开展“健康达人”评比和健康单位建设。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从源头消除、减轻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优化职业健康技术服务,实现全市至少有2家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市辖区内职业病诊断工作,县级行政区域至少有2家医疗卫生机构承担本辖区内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开展以职业性尘肺病、噪声聋、化学中毒为重点,非煤矿山、金属冶炼、建材、铸造、电子、化工等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行业领域专项治理。组织开展年度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开展尘肺病防治联合执法检查。加强尘肺病等职业病救治保障。加强职业健康监管体系建设,健全职业健康监管执法队伍,重点加强县区、镇(街道)等基层执法力量,加强执法装备建设。到2022年和2030年,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实现明显下降,并持续下降。
15.老年健康促进行动。面向老年人普及膳食营养、体育锻炼、定期体检、健康管理、心理健康以及合理用药等知识,落实老年人健康管理,推动老年病医院、护理院等老年健康服务机构建设,完善临终关怀服务,推进安宁疗护工作,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落实医养结合政策、标准和规范,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促进基本医保与医养结合政策配套衔接。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政策,构建养老服务网络,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到2022年每个县区建成1所以上护理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到2022年和2030年,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数的比例分别不低于60%和65%;65至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有所下降;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16.残疾人健康促进行动。全面开展残疾预防,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康复体系,以社区和家庭为基础,大力推进康复服务,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标准、规范,提高康复服务规范化水平。坚持康复与教育相结合,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完善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推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残疾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社区康复能力,健全社区康复协调员队伍,依托专业康复机构,为残疾人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精准化健康服务。到2022年和2030年,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率分别达到90%以上和95%以上,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支付范围。
(五)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17.扩大中医药服务行动。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推进“山阳医派”传承发展,促进“山阳医派”学术思想成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引进和培养中医人才,加强省、市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营造中医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市、县中医医院龙头作用,完成市、县中医院对口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任务。加强中医医联体建设,建立优质资源下沉制度,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中医药诊疗技术水平,让广大基层群众享受便捷的优质中医药诊疗服务。在社区、学校、家庭推广中医药健康文化,培养公众对中医药的认可度。做好中医药养生保健、治疗疾病和康复工作,发挥中医药在应急医疗救治和重大疾病预防中的作用。到2022年,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6类以上中医非药物疗法,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4类以上中医非药物疗法;到2030年,9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4类以上中医非药物疗法。
(六)健全全民医疗保障。
18.全民医保制度完善行动。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完善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提高医保基金统筹层次,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全面落实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开展医疗保障扶贫行动,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推进医保基金监管方式创新试点,深化医保基金监管制度改革,构建医保基金监管长效机制,实现医保基金监管法制化、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行总额控制下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推广医疗康复、慢性精神疾病等长期住院的疾病按床日付费,门诊特殊慢性病按人头付费。开展紧密型医联体总额付费试点。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逐步构建动态调整机制。到2022年和2030年,全市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别稳定在80%左右和70%左右。
(七)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19.食品安全保障行动。突出“四个最严”要求,强化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防线,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加强动物与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持续打击捕捉、贩卖、食用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推动食品生产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督促企业设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按从业人员岗位类别制定和实施年度食品安全培训考核计划。食品生产企业自查率和自查报告率均达到100%。加快推进食品小作坊登记管理,推进小作坊提档升级。加快推进食品摊贩备案管理,全面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落实学校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责任制,推进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明厨亮灶”全覆盖,提高学校食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量化等级优秀率。特大型餐饮服务企业、学校食堂、中央厨房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自查率和自查报告率分别达到90%以上和80%以上;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监督抽考率和监督抽考合格率分别达到95%以上和90%以上。大力加强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监管,全面提升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突出对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点环节以及群众的关注点、食品安全的风险点食品的抽样检测。到2022年和2030年,食品安全性评价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20.药品安全保障行动。综合运用检验检测、监督检查、监测预警、风险管控、应急处置、信用监管、智慧监管等手段,净化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使用市场环境。深入开展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使用质量安全专项检查行动,彻查安全风险,治理突出问题,压实各方责任,守住安全底线。落实分解省级药品监管部门下达的监督抽检、药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任务,完善药品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加强对基层药械监管工作的督查指导力度,着力提升基层药械监管人员的监管能力。持续加大药品、医疗器械行政违法案件查办力度,加强行刑衔接,严厉打击药械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到2022年和2030年,社会公众对药械质量安全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并持续提升。
(八)促进健康环境建设。
21.农村供水保障行动。以城乡供水“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为目标,严格落实农村供水保障责任,加快水厂扩建、农村供水老旧管网更新改造、水源地达标建设、水质监测和监管能力建设,着力构建从源头到龙头的城乡供水保障工程体系、规范化管理体系,健全工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体制,建立健全农村供水应急保障预案,建立有效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到2022年,农村供水保证率达95%,区域供水入户率达99%以上;到2030年,农村供水保证率达97%,实现城乡供水“四同”目标。
22.生活垃圾分类行动。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户外广告等宣传媒体,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城乡居民环境意识,建立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引导公众正确分类投放。推动垃圾分类立法,加强科学管理,在规划与建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以及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等方面作出制度规范,切实增强社会公众生活垃圾分类意识,进一步明确垃圾分类全过程管理与各环节主体的责任,健全完善宣传引导、正向激励和必要的违规处罚机制,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与管理水平、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等提供法治保障。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和处置,建立健全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到2022年和2030年,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分别达85%以上和95%以上。
23.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切实保障土壤环境质量总体提升。逐步建立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网络及风险评估体系,加强与环境污染相关伤害的监测和干预,有效防控环境污染相关疾病。向公众宣传普及环境与健康相关的防护、应对知识,引导群众自觉维护环境卫生,抵制环境污染行为,提升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推进卫生城市创建和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培育“健康细胞”。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实施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因地制宜推广低成本、低耗能、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分区域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管网、污水资源化利用和污泥处理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达60%以上。到2022年和2030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农村村庄污水处理率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饮用水水质达标情况明显改善,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全覆盖。
(九)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24.健身休闲产业培育行动。加快全市体育产业发展,开展健康休闲产业培育计划,培育多元市场主体,打造健身休闲产业集群。推动体育消费载体建设,指导企业建设体育产业基地,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基地。持续推动体育消费,鼓励各县区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打造一批高质量赛事,鼓励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积极开展中医养生保健,培育健康产业新业态。激发体育赛事表演市场潜力,促进体育赛事与市场融合发展。推进“体育+”和“+体育”,促进体育休闲产业发展。到2022年和2030年,全市分别建成4个和6个体育服务综合体;分别建成5条和7条体育健康旅游路线;分别打造2个和4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单位或项目)。打造“赛事淮安”体育文化品牌,到2022年和2030年,全市分别举办4场和6场高质量体育赛事。2030年之前,与中国田径协会共建中国田径国际训练基地。
(十)促进“智慧健康”建设。
25.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行动。构建集成高效、统一权威的市、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加强医疗健康信息标准化建设,提高数据归集质量,健全医疗健康数据资源目录,提升信息资源管理水平;全面落实“互联网+医疗健康”32项便民惠民服务举措,构建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新模式,提升互联网医疗服务应用水平;加快全市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创建互联网医院示范单位步伐;完善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综合监管、医院感染质量控制、医疗废物监管功能模块,实现与各级医疗机构相关信息系统有效对接,提高对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的综合监管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深入推进院前急救机构与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衔接,进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到2022年和2030年,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个人开放率分别达60%和80%。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健康淮安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淮安建设全局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方案落实措施,明确职责分工,分解25个专项行动的任务指标。各县区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健康淮安建设领导推进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实施方案,逐项抓好任务落实。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细化任务,将健康淮安建设要求融入各项政策之中,推动健康中国行动和健康淮安建设的任务落实。
(二)营造良好氛围。强化舆论引导,宣传健康中国行动和健康淮安建设的重大意义,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健康促进的强大合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知识宣传,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积极调动社会、家庭、个人参与健康淮安建设的热情,厚植健康生活、健康第一的理念,让健康中国行动在淮安落到实处。
(三)强化行动保障。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着力补齐体制机制短板,努力提高疾病防治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大财政卫生健康投入力度,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对健康淮安建设投入予以重点保障。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开展影响健康因素和疑难重症诊疗课题攻关研究。强化信息支撑,优化信息互通,推动各部门之间健康信息共建共享。
(四)加强评估考核。根据健康中国行动和健康淮安建设主要任务指标,市将对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开展考核,作为各县区、市相关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加强研究,提出具体考核办法,细化工作内容,压实责任主体,严格考核评估,逐步推进落实,确保健康中国行动和健康淮安建设取得实效。
附件: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淮安建设市级部门任务分解表
附件
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淮安建设市级部门任务分解表
序号 | 主要任务 | 重点专项 | 责任部门 |
1 |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 1.◆健康知识普及行动 | 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医疗保障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红十字会、淮安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2.◆合理膳食行动 | 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医疗保障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
3.◆控烟行动 | 市卫生健康委、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体育局、市医疗保障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总工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
4.◆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 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残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
2 |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 5.◆全民健身行动 | 市体育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疗保障局、市城市管理局、团市委、市总工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3 | 预防控制重大疾病 | 6.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行动 | 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
7.◆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 | 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医疗保障局、市体育局、市红十字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
8.◆癌症防治行动 | 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医疗保障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淮安银保监分局、市总工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
9.◆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 | 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医疗保障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
10.◆糖尿病防治行动 | 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体育局、市医疗保障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
11.◆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 | 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医疗保障局、淮安海关、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红十字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
4 | 保护重点人群健康 | 12.◆妇幼健康促进行动 | 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医疗保障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13.◆学生健康促进行动 | 市教育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团市委、市红十字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
14.◆职业健康保护行动 | 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医疗保障局、市总工会、市妇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
15.◆老年健康促进行动 | 市民政局和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医疗保障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
16.残疾人健康促进行动 | 市残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疗保障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
5 | 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 17.扩大中医药服务行动 | 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6 | 健全全民医疗保障 | 18.全民医保制度完善行动 | 市医疗保障局牵头,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淮安银保监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7 |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 19.食品安全保障行动 |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
20.药品安全保障行动 |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疗保障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
8 | 促进健康环境建设 | 21.农村供水保障行动 | 市水利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22.生活垃圾分类行动 | 市城市管理局牵头,市文明办、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团市委、市妇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
23.◆健康环境促进行动 | 市生态环境局、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体育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
9 | 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 24.健身休闲产业培育行动 | 市体育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10 | 促进“智慧健康”建设 | 25.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行动 | 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注:◆为《健康中国行动》包含的15个专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