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湖州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

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04-06 浏览量:11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湖州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4月3日

 


湖州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

(2023—2027年)

 

  为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完善文旅产业生态圈,助力推进人文新湖州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省市有关部署要求,坚持守正创新、变革重塑,推进文化和旅游全方位、深层次、高质量、可持续融合发展,高质量打造湖州文化生态新样本,高品质建设“湖光山色·度假之州”旅游目的地,为“六个新湖州”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有效整合文旅资源、促进文化产品提质升级、丰富文旅产业业态、深化休闲度假城市改革、完善文旅发展要素保障、“湖光山色·度假之州”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力争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到2027年,全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持续实施文旅高峰塑造工程,全市旅游项目投资规模超过2000亿元,确保项目累计实际投资1500亿元以上;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千万级核心大型景区2家以上,培育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2家;新增国家级旅游度假、5A级景区各1家;深入开展休闲度假城市改革工作,过夜游客占比突破55%,人均逗留时间突破3天。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江南生态文化标识塑造工程

  突出生态底色和文化特色,全力提升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水平,激活文化地标、文化街区,传承优秀历史传统文化,塑造江南生态文化特色标识。

  1.深入推进江南文化探源工程。持续深入开展文化基因解码工程,聚焦“丝韵、笔韵、茶韵、水韵、古韵、红韵”,推进江南文化标识建设,培育文化基因解码成果转化利用创新项目100个,打造宋韵文化、湖学文化等10个活化利用示范项目,创建2个省级示范文旅IP、4家省级产业融合示范基地。深入推进“江南文化探源”省级研学旅行产业试验区建设,提升研学旅行产品发布中心,培育10个研学基地、20位研学导师、5家创新企业,研发“何以湖州”等研学产品20项以上,培育50家“江南考古大学堂”、12条“江南文化探源”精品主题研学路线,实现年接待研学游客1000万人次以上。

  2.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依类别、按重点保护好大运河(湖州段)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及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等。建设古代城池聚落考古遗址公园,打造毘山遗址、下菰城遗址、安吉古城遗址、七里亭遗址等国家、省、市三级考古遗址公园群,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群之城。推进市博物馆新馆建设,推动市美术馆东馆、毘山考古遗址公园对外开放。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传承、活化利用,加强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研究,讲好湖州地理标志故事,深化地理标志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支持吴兴、南浔、长兴、德清开展“非遗助力共富”省级试点建设,重点围绕长兴紫笋、安吉白茶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组建非遗工坊联盟,培育省级非遗工坊20个,推出非遗商品800种以上,提供就业岗位18000个以上。

  3.高品质打造“乡村博物馆群”。深化全国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工作,探索乡村博物馆景区化、公共化、特色化发展路径,创建省级乡村博物馆100家,打造“乡村博物馆群”示范点20个。深化“博物馆联盟”运行机制,馆际联动策划推出历史人文、当代艺术展览500个。推进10个以上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打造A级景区。探索国有博物馆、非遗馆等研学场所商业化运营,支持企事业单位开展文创产品开发经营。

  4.以文艺精品促进文旅融合。实施文艺精品攀峰行动,打造文艺原创强市。建立完善全周期文艺精品服务机制,规划一批重大主题创作项目,每年扶持实施20个以上重点创作项目。注重“五个一工程奖”“群星奖”等国家级、省级获奖作品的持续巡演和后续传播。围绕湖州戏曲振兴,制定《湖剧保护发展规划》,复排10个经典剧目、新创10个表演作品、打造1个以上大型戏剧作品。提升湖州影视城、太湖龙之梦乐园等基地,推出更多互动式影视体验项目。利用南太湖艺术节、“城市文化阳台”、农村文化礼堂等平台举办展演场次1000场以上。成立“艺心一艺”全民艺术普及联盟,打造以志愿服务为基础的社会化运营创新模式,壮大以“三团三社”为核心,民营文艺演出团体、校外艺培机构、艺术院校为主体的文艺志愿服务团队。

  (二)实施文旅产业生态圈构建工程

  依托“一湾引领、两带并进”的文旅产业发展总体空间格局,集聚资源要素,实现产品与要素配置有效衔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构筑完善的文旅产业生态圈层。

  1.推进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联动发展。加快推进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提升湖州在环太湖城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核心地位。聚焦提升65公里太湖沿线的引领地位,重点推动南太湖影视基地、太湖龙之梦乐园、长三角演艺中心、水晶晶美食城、运动休闲小镇、合唱小镇等重大项目落地。与太湖周边城市联合实现品牌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保护一体化,打造国际知名的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

  2.推进大运河诗路文化带特色发展。集中力量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诗路文化带项目建设,打造1—2个运河文化集中展示体验区。重点推进大象酒店、新市三个半岛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以及张氏旧宅建筑群修缮等重点文物保护修缮项目工作。建设以南浔、双林、菱湖、善琏、练市、新市、和孚为主要内容的运河古镇集群,打造江南文化体验中心。

  3.推进浙北山地休闲度假带绿色发展。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碳达峰、碳中和”理念,探索绿色低碳的旅游运营和旅游消费模式,提升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灵峰旅游度假区、山川旅游度假区、西塞山旅游度假区等能级。加快浙北秘境、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建设,实施安吉白茶小镇建设、霞幕湖景观提升、天际森谷山野休闲度假等项目,发展绿色生态文化旅游带。充分利用杭州亚运会带动效应,持续深化“极限之都 户外天堂”赛事品牌,开发水上飞机、直升机、滑翔等设备为载体的低空旅游项目,做强以云上草原滑雪场、天籁温泉等为代表的山地滑雪和温泉度假项目,打造长三角地区最佳体育旅游目的地。

  (三)实施文旅高峰塑造工程

  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开展产业招商引资,进一步做大文旅产业投资规模,优化文旅产业结构,全面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向规模化、特色化发展。

  1.推进重大文旅项目精准投资。高质效利用湖州“太湖、竹乡、古镇、名山、湿地、古生态”等地域特色,锚定重点文旅领域,实施精准招商,抓好重大项目、微精项目、公共服务项目、文化设施项目等服务。挖掘大中小文旅企业资源禀赋,进一步做大文旅产业总量、优化文旅产业结构,抢抓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机遇,力争每年签约落地和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50个以上、50亿级重大产业项目3个以上,总投资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确保完成年度投资300亿元以上。

  2.强化特色文旅项目招引储备。坚持招智选资、招大引强,全面落实项目、业态、运营、服务“四位一体”招引策略,着力招引单体投资量大、核心竞争力强、辐射效应性广的“大好高”文旅项目和培大育强文化旅游、影视传媒、会展业等新兴产业,抓好40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完成10亿元文旅产业引导基金设立,加大力度招引数字内容、影视产业等新业态重大项目和企业。至2027年度假类核心项目和新业态项目占比达到70%,助力“湖光山色·度假之州”旅游目的地品牌打造。

  3.加快新型文旅项目孵化培育。重点针对南太湖观光大道、江南文化体验中心、浙北秘境、太湖龙之梦等产业级项目,统筹推进“双百双千”重大文旅项目攻坚行动。加快建设以云上草原、上渚山奇幻谷、象月湖度假村等为代表的山地休闲度假项目,大力发展体育创意型旅游度假项目,打造长三角地区最佳体育旅游目的地、户外运动新高地。规范露营营地景区化建设和服务标准,做优莫干山镇、孝丰镇、天子湖镇等露营营地划分,完成景区营地提档升级,更好营建产业生态。力争开发建设专精特新项目50个以上。   

  (四)实施文旅产业提质升级工程

  坚持多业贯通融合、绿色和谐共生、开放合作共享基本原则,探索文旅产业与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引领带动各类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1.打造文旅融合集聚区。持续发挥南浔古镇、太湖龙之梦乐园两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作用,整合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的度假设施和功能,创新发展都市夜间旅游。围绕都市夜游、夜演、夜宴、夜宿、夜娱、夜展、夜读和夜学,打造都市“八夜”旅游经济。突出中心城区旅游功能,新增2个以上国家或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争创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积极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2.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强化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加快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旅游业向时尚化、智能化和国际化转型,重点打造文化创意业集群、文化休闲旅游业集群、文化会展业集群。发展“文旅+水乡”,深化菱湖丝厂、善琏湖笔等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以渔俗文化、农耕文化、水利文化为主的水乡文旅。发展“文旅+康养”,面向菱湖镇、下渚湖街道等地重点打造10个观光休闲示范区,深度串联8个国家4A级景区,促进传统中医康复理疗、生态康养、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康养休闲文旅业态融合发展。发展“文旅+研学”,重点围绕文博考古、非遗民俗、红色教育推出10条精品路线,建设完善苏浙军区司令部旧址群、南浔红军长征追踪馆等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打造湖州特色研学IP。

  3.培育优质文旅市场主体。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旅游市场,推进文化和旅游企业开展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加快文化和旅游企业的上市(挂牌),力争培育全国知名综合性酒店集团1家、五星级品质旅行社10家。加快市文旅集团整合运营,发挥龙头引领作用,提升产业运作水平。加快培育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文化娱乐、乡村旅游等行业领军企业,扶持旅游电商、旅游新业态企业发展,支持行业协会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开展行业自律、交流互助活动。至规划期末,各类企业进入全国行列达5家以上。

  (五)实施重点载体能级提升工程

  依托人文自然资源禀赋,实施文化名城复兴工程,持续提升城乡建设发展水平和品牌影响力,打造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的全域旅游发展阵地。

  1.推进城市文态有机更新。以“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为总抓手,构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本,以名城、名镇、名村为纲,以頔塘、溇港、运河为线,以丝瓷笔茶、书画、湖学为要的城市新文态。激活文化古迹、历史建筑和名镇名村,有机更新飞英片区、莲花庄公园区域历史肌理,生动展示湖派宋韵文化、吴越文化等文化主题。高起点建设以市博物馆新馆为核心的湖州湿地·文化广场,打造衣裳街、小西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小梅山-长田漾城市文化客厅,长东滨湖生态未来客厅,太湖溇港、南浔古镇等为主载体的文化地标。

  2.打造文旅融合精品乡镇。提升景区、村庄的旅游功能,打造一批符合休闲度假小镇韵味的“金字招牌”,全面提升江南腹地丘陵、田野、水系、古镇、古村的生态文化环境。传承运河古镇、古村落文化肌理,完成历史建筑、古桥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缮50处,全面建设中国竹乡、长兴古生态、德清西部莫干山、大运河古镇群为主要内容的江南山地生态文化展示区,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全面体验江南文化的旅游目的地。

  3.培育文旅特色度假村落。以创建人文乡村为引领,深入推进乡村景区化工程,争创5A级景区城镇3个,打造金3A景区村30个,扩大安吉余村“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影响力。招引一批重大品牌酒店项目,拓展露营民宿产业链条,加快培育多元度假旅游新业态,鼓励引导特色主题度假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乡村民宿提档升级,新培育国家甲级民宿2家、打造省高等级民宿200家、文化主题民宿15家以上,露营地50家以上,打造国际化生态型乡村度假目的地。

  4.建设高能级度假平台。牵头搭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联盟,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度假区提升的重要平台。聚焦大运河(湖州段)诗路文化带、南太湖百里观光大道、“浙北秘境”示范带,打造“浙北秘境”双循环旅游景观交通体系。全面开展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风情小镇、景区村等旅游目的地,酒店、民宿等旅游接待场所的“微改造、精提升”,建设时时美丽、处处精致的旅游环境。到2025年,完成1500个“微改造、精提升”示范点改造建设,打造600个市级以上“微改造、精提升”示范点标志成果,营造景美人和、主客和谐的旅游休闲场景。

  (六)实施休闲度假城市改革工程

  优化休闲度假城市治理模式,破解在要素保障、项目投资、品牌推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难题堵点,全力打造休闲度假优质品牌。

  1.加速文旅产业繁荣跃升。全面落实《湖州市文旅融合“五百五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5)》,开设100家“百县千碗·湖州味道”体验店。举办“南太湖美食节”,支持各类文化创意工作室、非遗传承人、设计工坊等开展文创产品设计,推出100个湖州印记的文创伴手礼与旅游商品,打造一系列“文旅购物节·浙江消费季”商品推介平台,培育100个具有区域特色的文旅市集与文化雅集。推动“文艺星火赋美”活动本土化、特色化开展,打造100个以上流动展示点,打造100个代表性演艺(技艺)项目,开展活动10000场次以上,推动进度假区、进景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和社区。建设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新平台,打造长三角区域一流的绿色全景片库。统筹市、区县、乡镇三级市集点位和时间,引导后备箱市集、文创市集、乡村市集等品质提升。

  2.实施文旅融合消费试点。推出“最湖州”四季文旅产品,实施文明旅游提升计划和文旅投诉诉源减量行动,加快区县中心城镇文旅场馆、特色街区和文旅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联动市、区县推出“组客来湖”“宿在湖州”消费活动赴外省市开展推介,制定文旅消费场所“满减”促消费政策,年度发放旅游消费券10亿元。编制《湖州市省级工业旅游基地提升专项规划》,新增省级工业旅游基地1家以上。推进“触网上云”百千亿行动,新增数字化文旅产品(场景)300个以上。重点开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和培育工作,构筑完善的度假区结构体系,新增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培育试点单位。

  3.创新度假发展评价指数。依托休闲旅游业发展规模、占GDP比重及增速、度假区住餐指数、过夜游客比重、游客逗留天数、人均花费、旅游收入、过夜游客占比等关键性指标,构筑完善的度假区统计监测评价体系。深化统计制度改革,助推文旅企业积极开展“升规上限”工作,提升休闲度假产业增加值。打造一批具有文化气质、承载文化功能、体现零碳理念的公共性精神空间,全方位提升文化生活氛围,满足度假游客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持续发挥度假产业在促进人民精神富有方面积极作用。

  4.生动讲好绿色共富故事。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打造零碳度假产品,培育一批零碳旅游试验区、零碳科技研学基地、零碳度假新业态、零碳度假社区、零碳创意实践基地等,构筑完善的零碳度假产业体系。抓实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持续开好“村游富农”班车,探索构建“村游富农”指标体系,建设100家农文旅融合式“共富工坊”,打造十大“村游富农”绿色共富示范区。深入推进千户农家旅游致富计划,持续实施乡村文旅运营“五十行动”,培育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40个,打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80万元以上的景区村庄达100个。

  (七)实施环境设施优化工程

  逐步优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文旅监管体系,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打造国际、智慧、文明、安全的旅游环境。

  1.推进智慧文旅改革。推进智慧旅游应用服务,全市4A级以上景区和省级以上度假区实现电子地图、智能导游和在线预订服务全覆盖,培育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文旅创客基地、智慧乡村等,推广“15秒入住”“20秒入园”“10秒出场”等智慧化场景。培育数字旅游经济,开发云展会、云演艺、云直播等新业态,推广沉浸式数字体验产品。推动旅游科技创新,发挥地理信息小镇技术优势,开发智能旅游设施设备,支持发展高科技特种旅游项目。

  2.提升绿色出行品质。以“低碳优先、绿色优先”为旅游公共交通发展理念,不断做好“外接”工程,全面对接湖州“369”交通圈大交通建设,主动融入旅游服务功能。优化通景公路,完善城市旅游公交专线和旅游车辆租赁等落地交通服务,提升完善旅游停车场、旅游交通标识系统等,建设完成自驾车、旅居车营地10个。加快太湖百里观光大道、浙北秘境等自驾游线建设,完善沿线旅游驿站、旅游厕所、观景平台等设施,实施“内畅”工程。

  3.强化市场安全监管。开展全省数字化改革湖州文旅应用试点,积极融入省、市、县三级联动应用平台,升级“湖州度假”平台,统筹智慧化旅游监管与调度,实现重点场所信息推送、客流承载、安全防范、舆情评估等方面的实时功能全覆盖。上线“村游富农”“数字文化家园”等重大应用,推动“安心游”“安心玩”“安心营”全域落地。强化公安、文旅执法、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配合,加强旅游重点领域、重要时段、重大活动的安全监管,建立权责明确、反应灵敏的监管和应急救援体系。

  (八)“度假之州”品牌提升工程

  整合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强化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打造品牌传播矩阵,不断打响“湖光山色·度假之州”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与影响力。

  1.打造城市形象传播矩阵。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持续高质量打造湖州文化生态新样本,高品质建设“湖光山色·度假之州”旅游目的地。打造文博强市,擦亮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名片”、绿色低碳发展的“产业名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开放名片”、共同富裕先行的“幸福名片”。推进西塞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下渚湖、云上草原创建5A级景区,推进安吉余村大景区建设。

  2.创新文旅融合活动载体。建设主客共享的新型文旅空间,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推动博物馆、图书馆、非遗馆、城市书房、文旅驿站等文化场所与旅游公共服务功能深度融合,全面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实现乡镇文旅空间建设全覆盖。创新举办全民阅读月、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主题活动,策划一批小而美、品牌化、可持续的文化雅集,开展“文化走亲”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不少于1000场次。深化与携程、驴妈妈、同程等OTA平台及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的线上活动合作,用好BOSS直播、旅游达人、流量明星的宣传效应。

  3.强化国内国际交流合作。推进长三角文化和旅游一体化,举办长三角旅行商大会、上海大都市圈旅游联盟行动、环太湖城市局长论坛、“湖州日”城市推介会、长三角乡村文旅创客大会、长三角露营大会、莫干山民宿大会、“茶和天下”“丝连古今”等专题研讨交流会。组团赴亚运主办、协办城市举办“共享亚运”系列文旅推介活动,参展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等各类展会。加强跨省域协作,共建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提升全域旅游综合实力。积极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加强与国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参与“诗画江南、活力浙江与世界对话”系列活动,高质量办好世界乡村旅游大会、国际滨湖度假大会暨度假博览会等品牌会展,提高国际化服务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湖州文旅深度融合工程领导小组,由市分管领导任组长,加强对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市(区)县联动协同机制,整合各方力量,推动相关工作机制常态化、长效化。建立清单化推进机制,形成工作闭环管理体系,推动任务落实。实行文化和旅游产业稳进提质赛马机制,强化督促检查,纳入市对区县和部门年度考核。

  (二)完善要素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统筹利用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资金,优化支持结构,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扩大有效投资,推进重大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力度。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强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丰富文化和旅游金融产品体系。

  (三)加快改革争先。强化前列意识、标杆意识和示范意识,鼓励和支持创新试点,形成创新性、突破性工作成果,树立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进整体突破。加强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和督查激励,及时总结、推广实践经验做法,发挥典型引领作用,营造齐抓共促的良好环境。  

 

  附件:1.湖州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工作专班成员名单

     2.湖州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工作专班工作机制

     3.湖州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工作专班成员单位职责分工 


附件1

 

湖州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工作专班成员名单

 

  为高质量推进全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高水平建设文化强市,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决定成立湖州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工作专班。工作专班组成人员如下:

  总召集人:阮叶萍(市委常委、副市长)

  副召集人:沈月强(市政府副秘书长)

            王有娣(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楼  婷(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

  成    员:俞子娴(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石  杨(市经信局总工程师)

            朱建伟(市教育局副局长)

       黄建华(市财政局总会计师)

       沈指南(市自然资源专职副总督察)

       杨  伟(市建设局总工程师)

       沈建荣(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

       陆  杰(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伍  毅(市商务局副局长)

       李  氲(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

       汪建标(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

        潘春晖(市金融办副主任)

        杨少章(市体育局副局长)

        钟建林(市统计局副局长)

        笪猛霄(市大数据局总工程师)

        徐  敏(湖州市传媒集团副总编辑)

        施国峰(市文旅集团董事长)

        金斌斌(吴兴区副区长)

        卫  良(南浔区副区长)

        符海滨(德清县副县长)

        吴  斌(长兴县副县长)

        管永丰(安吉县副县长)

        王俊杰(南太湖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专班办公室设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承担日常工作,楼婷兼任办公室主任。  


附件2

 

湖州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工作专班工作机制

 

  构建“1专班、5工作机制”工作体系,实行市、区县联动推进,完善“任务分解—动态监测—研判调度—督导服务—考核评价”全流程闭环管理。

  一、建立协同推进机制

  按照“一位市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要求,坚持上下贯通、条抓块统、分级负责,强化力量集中、政策集成、资源集聚。工作专班负责制定高质量推进全省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统筹推进工作。专班办公室负责执行工作专班的决策部署,承担专班日常工作。在工作专班的领导下,各成员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各相关区县落实属地责任,形成强大合力,确保工作落地见效。

  二、建立研判调度机制

  一是落实“项目化、清单化、时限化”要求。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专项工作安排,细化实化量化年、季、月目标任务,明确调度管理要求、标志性节点和具体完成时间,推动责任落实。二是落实“周盘点、月调度、季分析”要求。专班办公室原则上每两周召开调度例会,研究交流工作情况,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专班总召集人每月调度,梳理重点工作进展和下月重点工作安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每季度召开工作推进会,确保全市上下认识统一、行动一致、步调一致。

  三、建立督查服务机制

  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编制迭代问题销号进度表,对推进困难的重大项目、重点事项和梳理发现的问题,清单管理、动态销号,构建“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办理—问题销号”的闭环办理机制。专班办公室牵头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到区县现场办公、现场协调、现场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基层、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开展专项督查。

  四、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实行“月进展、季亮晒、年考评”,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一是季度亮晒排位,每季末对季度工作推进情况通过数字化平台亮晒推送,并向有关部门和区县负责人,通报先进经验或整改措施等。二是年度综合考评,考评结果纳入市政府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强化激励奖惩,对考核结果优秀的在项目申报、资金安排、要素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对没有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按规定进行问责。

  五、建立宣传推广机制

整合全市文化和旅游宣传资源,统筹媒体传播平台和渠道,打造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传播矩阵,建立传播贡献度评价指数,全面加强宣传推广。策划组织系列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实施重要活动、重大会议专题宣传,协调新闻媒体开展实地采风、动态宣传、实时报道,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附件3

 

湖州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工作专班

成员单位职责分工

 

  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现就专班成员单位职责分工明确如下:

  市委宣传部:负责统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指导协调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牵头推进市域文化标识和文化品牌打造,会同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提出文旅融合发展的计划和政策建议,组织协调宣传报道工作。

  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统筹文旅融合项目投资工作,指导推进大运河诗路文化带建设,打造运河古镇集群;牵头推进重大项目牵引工程,将文化和旅游项目纳入市重大产业项目,优先保障项目要素;指导文化和旅游信用体系建设。

  市经信局:负责推进“文化+工业”深度融合,协调开发近代工业遗址,提升工业旅游发展水平。

  市教育局:推动全市高校优化文化和旅游学科专业合理布局;指导推进研学旅行发展。

  市财政局:指导各地统筹现有资金渠道,优化支出结构,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指导各区县做好文化和旅游项目用地保障;负责推进名山公园建设,指导、推进山地旅游发展和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

  市建设局:负责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及历史建筑保护等工作。

  市交通运输局:负责推进交旅融合发展,做好公路、水运、机场交通基础设施布局规划,统筹区域、城乡交通发展,协调推进旅游交通建设。

  市农业农村局:协助推进“文旅+农业”融合发展,指导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市商务局:负责办好各类文化和旅游消费活动,保护老字号;协助实施文旅消费品牌创建行动。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负责专班办公室日常工作,协调推进市域文化标志打造、文旅产业带建设、重大项目牵引、文旅产业拓展,载体能级提升、文旅消费品牌创建、国内外交流合作深化、环境设施优化等8大行动。

  市市场监管局:指导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建设、协同推进放心景区建设。

  市金融办:指导、支持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融资。

  市体育局:负责推进“文旅+体育”融合发展,推进“环浙步道”建设,促进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建设。

  市统计局:指导、支持文旅深度融合统计工作。

  湖州传媒集团:负责做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的宣传推广。

  市文旅集团:参与支持文化和旅游项目投资、招引、签约、落地、建设、运营等工作;负责运营市级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

  各区县政府(南太湖新区管委会):负责抓好属地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的组织实施。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办公室,市纪委监委机关,

湖州军分区,市法院,市检察院,各群众团体,各民主党派。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4月3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