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南京凭什么行

来源:南京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4-01-23 浏览量:19

连续3年位居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综合排名第一等次第一名;“三农”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蹚出了一条符合大城市规律、具有南京特点的乡村振兴路子……

在发展乡村产业过程中,南京如何扬优势补短板?南京的城和乡,如何从二元走向融合?推动乡村加快振兴的未来之路,南京又将从哪些地方继续发力?

去年11月起,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南报融媒体推出“乡村振兴调研行”栏目,数十名记者奔赴全市乡村,深入蹲点调研、剖析具体案例,梳理总结南京乡村振兴的特色做法和典型经验。

规划先行:科学蓝图重塑乡村发展格局

浦口响堂,这个曾经“鸡犬相闻”的传统村落,如今不仅静谧惬意,还多了几分时尚新潮。在大师们的精巧构思下,老村部、村史馆被改造成精品融合餐厅和会议中心,网红咖啡、品牌民宿、特色餐饮开进了山村,咖啡、香薰、蒲扇等文创产品陆续开发,当地农文旅融合链条越拉越长。

响堂振兴,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2020年,浦口引进专业团队启动以“艺术重构乡村”为主题的“响堂计划”,引入艺术家、设计师、品牌主理人等,打造“不一样的响堂”。

像响堂这样坚持规划先行的乡村还有很多:江宁龙尚村邀请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村庄未来发展做专业规划,最终形成江宁第一个以村为主体的发展规划——“龙尚漫谷”发展规划,打造集农业种植、农趣体验、农家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型二级社区和龙尚漫谷特色乡村田园综合体;高淳高岗村以美丽乡村特色村为目标,结合清华园环境,梳理水系和道路,优化整合现状村庄风貌,打造既有清华元素又有高岗江南水乡特色的宜居环境……

南京各个乡村美美与共,更离不开科学规划。从“十二五”开始,南京通过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协同推进,逐步形成了“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总体发展格局。

在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修编的基础上,全市进一步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以行政村为单位加快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以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村庄为重点编制自然村村庄规划,促进村庄空间、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全市启动“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行政村比例已达90.3%。

从2020年起,南京依托在宁高校院所和城市规划团队,深入开展“共绘苏乡”规划师下乡活动,设立十多个乡村规划师工作站,通过陪伴式规划、全过程服务,促进乡村规划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让乡村规划真正做到政府主导、规划师引导、村民参与,形成自下而上的内生动力。正是得益于规划的科学指引和专业设计,南京乡村稳步迈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性发展轨道。

“乡村规划必须接地气、有温度。”在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小城镇与乡村分院院长张川看来,规划师工作站把城市专业技术、人才资源与乡村现实需求精准对接,成为城乡交流的新平台和农村发展的“加油站”,为乡村建设找准了发展定位,为城乡融合提供了个性化的落地实施方案。

生态优先:美丽经济助力乡村“绿色崛起”

丘陵起伏,竹林环绕,茶山连绵,游客们来到江宁区牌坊村黄龙岘茶文化村,都会大口“森呼吸”。

“良好生态环境就是黄龙岘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牌坊村党总支书记邢有明表示,这两年,黄龙岘改变的不仅是村庄环境,还有村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精神面貌。越来越多的村民意识到,黄龙岘本质上吃的是“生态饭”、发展的是“美丽经济”。

立足“好生态”,十年来,黄龙岘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稳步推进茶产业、农家乐、民宿等业态发展,每年吸引约百万人次游客到访,先后捧回“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100多项荣誉。

南京“六山一水三分田”,山、水、林、田、村交融,生态基底优良,自然资源禀赋正是发展美丽经济的独特条件。“南京美丽乡村建设起步早、动作快、成效显著,在全省乃至全国声名远扬。”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系副教授黎孔清说,这几年来,南京以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宜居村,打造水美乡村、绿美村庄为抓手,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同时,南京陆续打通乡村交通瓶颈、提升乡村环境面貌,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推动农村变景区、农民变老板,将农村沉睡的绿色资源转化为发展经济的资本,不少经济后发地区实现了“绿色崛起”。

从曾经的“旷野”变为如今的生态休闲旅游区,栖霞区龙潭街道陈店村党总支书记朱庆强见证着陈店村这些年的发展变化。“依托好风景,我们不断发展乡村旅游、完善基础设施、开发游乐项目,真正把村庄变成了景区。”朱庆强说,陈店村将农村人居环境和景区发展相融合,理清了“经济+旅游+服务”的发展思路,以荷为媒,打造农旅融合“和美”陈店新样板。

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资源变资产……这样的例子在南京乡村随处可见。“南京乡村具备都市近郊特征,城乡要素流动频繁,易受周边经济带动,一定程度上可以获得大城市发展的反哺。吸纳新兴都市元素,发展乡村新业态,是增强城乡融合驱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有关负责人介绍。

从环境入手,平衡好“留住”和“守住”,南京始终紧盯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一路探索、一路实践,寻求乡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最优解”。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美丽乡村2800多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8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0个;2023年全市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超过3800万人次、综合收入约150亿元。

政策引领:人才下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去年3月9日,我市首个专门面向新农人的学历提升班——江宁区新农人学历提升班开班,39名新农人为了自己的“大学梦”开始长达3年或5年的冲刺。消息一出,广袤的乡村沃野“沸腾”了。有了这个学历继续教育提升班,“土专家”“田秀才”扎根乡村的底气更足了。

南京的创新探索,谱写了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动听旋律。

为了引导各类人才资源下沉到乡村,南京坚持政策引领,出台《关于实施“智汇三农”人才工程打造农业农村人才集聚高地的意见》等若干政策,在培育选拔乡村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吸引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等方面下足功夫,吸引各类人才在农村建功立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此次采访调研中,记者们结识了一批积极投身南京乡村振兴事业的人才——

其中有像乌飞塘社区党总支书记路晓华一样的基层干部,他们忙碌在田间地头、服务在群众身边、奋斗在希望的田野,建强战斗堡垒、发展富民产业、深化乡村治理、解决群众难题,让一个个村落实现蝶变;

有像南京简诺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思洋一样的“职业农民”,他们发挥技能优势和带动作用,挖掘特色和优势,以市场缺口为导向,推动“农业+”多业态融合发展,联农带农开创农业发展“好钱景”;

有像张静、陈骏一样的“农创客”“新农人”,他们懂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用超脱传统农业的眼光和智慧“播种”新理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成为南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崭新力量;

还有像东坝大马灯省级非遗传承人汤春山一样的乡土人才、文化能人,他们积极投身乡村文化振兴,努力培养后继人才,积极开展宣传推广,扩大本土非遗影响力,促进乡村文化繁荣与发展……

人才,正重新定义着“南京乡村”。最新数据显示,全市行政村(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95%,先后评选正、副高级乡村振兴师专业技术资格60余人,集聚乡土人才近4000名;累计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基地56个、“双创”带头人1100名;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8000人以上,南京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20年全国农民培育优秀发展典型;累计培育3批共300名农业农村“头雁种苗”,引进341名青年大学生“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专家说

3个方面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三农”工作的重心。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南京下一步应如何发力?

在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丁艳锋看来,南京要立足特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实际,牢牢把握都市现代农业这个发展定位不动摇,进一步聚焦农业强国、农业强省奋进目标,更好地扛起农业现代化走在前的省会担当,并建议从3个方面入手,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和产业融合,高水平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市,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打造具有金陵村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首先,要守稳守好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深入推进“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抓,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设施宜机化、智能化升级,稳步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坚持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农民就业创业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等特色富民产业,推动农房等生活资料向生产资料转变,加快拓宽农民财富增值空间,创造更多更加过硬的富民成果。

其次,着力强化科技创新、改革赋能“双轮驱动”。放大国家级农业科创平台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叠加优势,高质量推进南京国家农高区、农创中心联动发展,加速数字农业技术、智能农机装备等新成果在南京就近落地应用。加强农村各项改革成果综合运用,增强乡村产业振兴要素保障,不断提升乡村发展内生动能。

最后,要突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和乡村治理水平。聚焦近千万人口消费需求,深入挖掘资金、人才等要素潜力,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匹配衔接,加快乡村特色产业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融合提升。聚焦片区化、连片式建设,以行政村(社区)为重点,打造“生态和谐风貌美、人气和旺产业美、乡风和畅人文美、共富和顺生活美”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综合运用积分制、红黑榜、清单制等有效做法,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升农村基层组织能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完备提升乡村现代生活条件。